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2023-11-27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们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家庭作业要科学设计,保质保量。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征来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作业的内容加以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使作业能够贴合学生们的日常學习实际。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家庭作业;个性化设计策略

引言: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基础实践状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们兴趣,使得课后家庭作业与学生们生活相联系。

一、将兴趣引入到家庭作业中

给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布置家庭作业,教师要优化设计,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来设计,避免采用单一的作业方式。在传统家庭作业布置中,主要是对当天所学的生字多拼写几遍,或者对所学的课文多写几遍。小学生本身比较好动,教师如果让他们在死板严肃的方式中去学习,而且会形成逆反心理。这会造成学生们产生学习的消极态度,造成学生也不能够深度掌握知识点。针对此类情况要进一步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就要将家庭作业设置在学生兴趣之上,首先让学生们感兴趣,才能够有效完成现有作业,来掌握相应知识点。要了解儿童兴趣,将家庭作业设置更加有趣性,激发学生们学习探索性,教师们在对作业形式不断地丰富时,对语文家庭作业开展全方位分析。作业的布置要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素质,还可以展现出学生们的个性化特征,来快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培养[1]。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麻雀》课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养个小狗或小鸡,让学生们主动喂养,了解这些小动物的习性,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些全面地了解,布置作业能够完成,而且还要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扩展生活能力。

二、将生活设计纳入到小学留守儿童家庭中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体验

教师将语文知识纳入到学生们的生活各个方面,让学生们熟悉目前生活环境,来获得丰富多样知识。教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要更加富有特色,也能够提高同学们在外在的感官对知识的感悟以及不断拓展知识范围,进而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有很多类型,有实践型、兴趣型、层次性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布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做作业时,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感官对于知识的获取。

例如,教师们通过画画的方式来将其作为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们画出一幅关于春天的画作。在过程中就能够促使学生们对春天细致地观察。同学们将自己对春天的感觉写在纸上,这样也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操能力,让同学们对外界自然有全方位了解,教师们也可以将这些作业的方式,通过以唱歌方式展现给学生们学习眼前,这篇课文是也可以通过验证方式来展开,学习诗歌能够了解古代历史,同时便于朗读。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将诗歌编排成话剧,让同学们自主表演[2]。

三、以层次化的设计方式来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凸显学生个体性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个体差异特点,造成这种状况发生,大多数是由于学生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生们对知识不同需要。教师就要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基础能力状况,及对现有知识点掌握状况来科学划分层次,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还能够有效激发同学们主观能动学习性,开设分层教学。主要是学生们对现有语言知识点掌握不足,学生们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的难度,这样也能够使同学们完成作业不太困难,而且学习效率也会逐步提升。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来讲,在布置作业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拓充,此学习过程中,还要得到教师充分信任。通过对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效发挥学生们自身学习的特点和优势[3]。

四、将人文设计纳入到留守儿童家庭作业中

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不仅是讲述语文知识,而且是通过利用知识方式来使学生们养成更好的品质思想。在此期间,就要教师将人文元素纳入进来,融入到学生们的作业,如教师给学生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故事书,让学生们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书和读物,有一个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本篇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在农村学校内给一些留守儿童设置的家庭作业策略进行了分析,要重点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家庭作业种类方式方面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同时还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此才能够促使学生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文中的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包含了兴趣、生活层次、人文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不断提高学生文学兴趣,还在知识方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以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蓉.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9,026(020):128-129.

[2]谢新.再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性化语文家庭作业指导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2019.

[3]蓝彬午.浅析\"师徒结对法\"在农村留守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上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05):139.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教育机制;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护现状

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同时也导致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加。截至2010年6月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不得不关注一个社会群体,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区域面临的问题更加明显。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但就我国目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基本生存都很难保证,何谈其他权益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实现现状如下:

1、生存权现状

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庭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是和自己祖父母辈或者其他亲属一起生活,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其生活起居、饮食、患病等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与正常家庭孩子的差距甚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完全自理”,还有来自外界的排挤、歧视,甚至是溺水、触电、自杀、车祸、外界人身伤害、奸幼等各种悲剧屡见报端,[1]其生命健康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2、身心发展、受教育权现状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2010年第六批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所占比例:学龄前(0—5周岁)为38.7%;小学学龄(6—11周岁)占32.01%;初中学龄(12—14周岁)占16.30%;大龄(15—17周岁)占13.32%。[2]接受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监管缺乏、年龄所限导致的对教育认识不足而厌学、辍学,有可能造成其一生将与其父母同样的命运:达到一定年龄只能外出打工,再次成为“穷二代”。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教师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及情感精神上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导致其“随性发展”、性格内向、孤僻、内心自卑等,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也是导致我国未成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3、受保护权现状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歧视、被人身侵权、暴力、自杀,甚至被诱拐、贩卖等事件的曝光表明作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享有的受保护的基本权利都很难得到保障,更别说身心健康、受教育权益的实现。父母不在身边,很多时候政策于他们而言显得苍白而无力。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监护权并未完全得到实现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委托监护、无人监护四种情形。

(1)单亲监护

单亲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我国《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负有对孩子监护的义务。由于父母亲自身所受教育及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不重视,有的家庭甚至存在对留守儿童虐待的现象。据调查,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高达5.12%,由母亲监护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3.13%。③单亲监护模式下,儿童从小就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均外出务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照顾的一种监护方式。截止2010年,我国由祖父母辈单独监护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3.11%,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从未上过学。④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存在明显的“养”而不“教”,受教育权并未完全得到保障。祖父母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注重对孩子的养育而忽视对其在思想观念、行为发展方面的管制和约束,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程度不高,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念偏差、品性变坏,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隔代监护中祖父母辈由于年龄差异和自身对孩子教育观念的限制,并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意识来加强对孩子教育和良好性格的塑造。其次,长期脱离双亲的监护,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缺乏最基本的亲情关爱,身心健康发展不健全。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里发展异常、性格孤僻,严重的有自闭症、孤独症等,留守儿童的健康权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3)委托监护

委托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将孩子委托亲友或有关部门代为照顾的一种监护方式。目前,委托监护是一种解决留守儿童基本权利保障的较为有效的监护方式,但是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委托监护制度,受托人对被監护人的监护仍然基于亲友间的互相照顾的道德观念,很难将自身受委托的义务落到实处,重“养”而轻“教”。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委托监护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受托人监护义务履行不当时的责任承担不明确(或者几乎无责任承担一说)而导致其懈怠履行监护责任。于留守儿童本身而言,由于身处另外一个家庭,如果受托人疏于对其心里健康的引导,其很可能受到来自家庭的排挤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小感受不到父母对孩子的亲情,对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4)同辈监护或者无人监护

同辈监护,是指父母双亲均外出务工没有祖父母辈,而由年长兄姐对年幼留守儿童照顾的监护方式。首先,部分家庭往往监护人也是未成年,自己是留守儿童的同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加重生活负担,这样的监护方式等同于无人监护。并且从小就有一种被父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都存在问题。其次,对于由成年兄姐监护的留守儿童而言,其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比未成年兄姐的监护更有保障,但是仍然比不上双亲监护。

2、农村教育机制不健全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就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而言,两者似乎都不太乐观。首先,家庭教育几乎不存在。单亲监护模式下,父母一方对孩子的教育相对乐观一点;隔代监护往往“养”而不“教”;委托监护重“养”而轻“教”;无人监护模式无“养”而无“教”。其次,学校教育并未得到有效开展。一方面,固定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留守儿童虽能按照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其入学后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监督和照顾,且自身对于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的留守儿童辍学率较高、学习状态不佳,甚至在学校受到人身伤害、参与不良青年社会群体、沾染不良社会行为等,国家教育的初衷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流动的儿童的义务教育也存在极大问题。现有教育机制的二元分割性,导致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很大的歧视,这也是导致父母将孩子留在农村不愿带进城的原因之一。[3]以大众化为主的教育,忽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及教育家庭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农村进入城市的儿童也未能很好的接受国家的义务教育。

3、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针对性措施

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并非千篇一律,由于地域、家庭、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等不同,留守儿童的生活、受教育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待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必须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缺少专门投身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人才。现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关爱等,而真正缺乏的是一些实际投身到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照护、学校教育、心里关怀的高素质的人群,只有这些“一线”人员的存在才能真实了解和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将国家对留守儿童的福利政策落到实处。

4、缺少一个整体的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社会环境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背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年轻人均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有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没有一个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整体社会环境。很多农村甚至出现留守儿童要照顾年迈祖父母的现象,从小就承担着很重的家庭负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对于很多年幼的儿童其所承受的负担与其年龄阶段应该体验的经历是不相符合的。

三、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完善

如果我国法律赋予的留守儿童享有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切实保护,不仅对于留守儿童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恶化、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对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不容小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

留守儿童监护权的实现,是保障其享有健康生命、接受教育权的基础,就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各种监护模式下监护主体的监护责任。目前农村中对孩子的监护观念普遍基于传统的道德伦理,绝大多数监护人(包括隔代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意识不到对留守儿童监护是一种法律上的義务,加之监护义务履行不当时的责任追究不健全,往往只停留于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其他方面则任由发展。因此,强化各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增强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的法律意识,将有助于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其次,完善我国现有的委托监护制度,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规。双亲外出时,相对于隔代监护下的“养”而不“教”、无人监护模式“自由发展”,委托监护模式是在现有监护模式下对留守儿童的一种较为有利的监护模式。监护人是接受委托的亲友或者有关部门,不仅能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问题,而且代沟较小,更容易照顾到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和对受教育的监督。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现有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我国委托监护的主体、权利、义务及责任追究机制。

最后,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监督机制。[4]由政府专门设立的留守儿童办公室根据所登记的留守儿童留守、委托监护的现状,定期对被委托监护的留守儿童进行家庭走访,并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对委托监护不到位的受托人进行批评教育,发现有虐待、暴力倾向的受托人,应该及时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或者将留守儿童转移至政府有关部门的监护。

2、农村教育机制的变革

对于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一般情况无论是哪种调查,都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5]因此,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共同面临的问题,农村教育机制主要从以下方面完善:首先,学校应该设立有关的心里健康、安全保护、法律常识等教育课程。注重对其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其次,鼓励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那些以达到一定年龄的无事可做的辍学留守儿童,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门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能,可以增加其就业机会、改变游手好闲的现状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最后,完善各个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度。对那些脱离父母亲生活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相对来说比其在校外身心健康更有保障,增强留守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其归属感。

3、加强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政府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之间差异性和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群体制定有争对性的支持政策,做到具体政策解决具体问题。

首先,政策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给予照顾。一方面,资金支持。农村儿童留守的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国家要在一定层次上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受教育权的实现给予不同层次的补助。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做出贡献的“一线”人才,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的实现。其次,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可以设立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留守儿童办公室”,其职责包括:(1)对本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数量、家庭情况、留守的方式)进行登记和掌握,便于对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做出不同的支持;(2)该机构成员要对国家关于留守儿童的帮助和扶持政策一家一户落实到位;(3)定期对所辖区域的留守儿童召集,并组织相关的心里健康、法律常识等有益身心的教育活动。最后,增加农村的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内部团结,增强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互助共济,互相帮扶”的观念。充分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号召村民积极投入一些村办企业、个体创业户、乡镇企业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和谐的一个措施,可以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4、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将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留守儿童被侵权或者侵权事件的发生。首先,呼吁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兒童的支持和关注。一方面,高校志愿者和专门的儿童保护基金组织的参与,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由专门负责对留守儿童服务的机构建立相关的募捐网站,借用网络资源、通过网上募捐的方式,号召全社会成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其次,改善不良农村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严格禁止未成年留守儿童的进入。另一方面,乡村社区应该多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法制教育、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减少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努力为留守儿童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而长期的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如何使得留守儿童“不留守”,改善农村现状,增加农民收入。笔者以上论述的出发点在于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希望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注解: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②近年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接近20%,部分地区甚至多达50%。足以显示,真正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数据参见:安徽省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课题组:《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法律对策研究》,青少年保护,2007年第3期。

③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里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④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里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袁峰,崔春:《农村留守儿童全力保障初探》,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2期。

[2]杜进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东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3]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评述》,《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47-148页。

[4]王琬:《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社会监护援助体系研究》,湖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5]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评述》,《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42页。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農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一直是我国长期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事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他们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扭曲,对其以后的成长不利。本文详细分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主要是那些外出务工人员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这些儿童由外出务工人员的父母、其他亲属来照顾,并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这些儿童的年龄段一般在3-12岁之间。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贫困山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留守儿童数量,占到了总在校生人数的65%以上,并且数据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增加。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做好其关爱教育工作,是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改善。然而,政策是好的,实际执行起来确是困难重重。农村小学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农村小学后勤保障不够等因素,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出现了很多挑战。

1.1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缺失的绑架。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跟父母在一起,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缺失。父母是儿童的第一监护人,其他的监护人不能替代父母给出的关爱和亲情温暖,长期以往,留守儿童的精神、心理需求容易发生变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是在寄宿学校度过,寄宿制的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跟学校老师在一起,教师要面对班上很多的学生,无法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怀和爱。

1.2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小学受到经济、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很多的农村小学规模较小,当地的生活条件落后,很难留住和吸引教师。根据现阶段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小学的人数少很难配备专职老师,很多老师都是身兼多职,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这样教师也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关爱和指导他们的生活。在岗教师大多年龄比较大,与儿童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大的代沟。

1.3 留守儿童不能正常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课程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开设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教师比较缺乏,他们教授的文化课都是一人多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像是天方夜谭。存在很大比例的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辅导变得困难。

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改善策略

2.1 加强政府主导,构建合理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的文件中,指出政府要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各级地方政府,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出台保护措施,加强对农村小学的建设。要把农村小学的建设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农村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差,要专门以人性化的角度思考,选择经验丰富、心思细腻的教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负责他们的文化、生活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安全的原则,保留必要的农村学校,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就近入学。还要在教师待遇问题上给予适当的倾斜,确保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需求,将农村教师的队伍保留住。

2.2 创新教育模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农村小学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计划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进来,并结合课程整合,将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式教育,让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实践中、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实施理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争取在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探讨,提出优化解决的方案,通过情感体验、行为训练等,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3 发挥高校优势,增强农村小学的教育力量。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育师资队伍的重要责任,应该从教育源头上抓起,将教师教育类的课程体系给予改革。在课程中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学等课程的比重,为国家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这些教师不但会教授语、数、英课程,还能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对于毕业生采取顶岗实习支教的方式,让毕业生到农村小学去实践锻炼,还能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的问题。师范毕业生比较年轻,与孩子们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可以通过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的方式,给孩子们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关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合理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通过对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从教育的源头上抓起,给农村小学提供师资力量的保障。总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韦花萍.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8,(11).

[2]易子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8,(12)

[3]韩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9,(56).

[4]於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

作者简介:冉景红,男,土家族1984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士家族自治县,大专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单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中心完小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中心完小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留守,是否就意味着内向与孤独,广大留守儿童是如何认知他们自身的,在社会和媒体的大力号召下,作为社会支柱的成人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行动到底做得怎么样,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差异,这将是本篇论文讨论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认知自身;社会关注;关爱行动;认识差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遗留问题。过于强调发家致富和外出务工的好处而忽略了子女的成长问题,积累几十年的隐疾终于在今天全面爆发。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并且,这个数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自从2004年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以来,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大范围状态。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也已开始把视线投向他们。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广大的社会大众又做了哪些实际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一、对留守儿童的自身认知调查

1.爸妈外出打工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

2.零花钱一个星期有多少

3.你的愿望是?(多选)

4.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

5.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在意,性格趋向发展正常,虽不能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一起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较健康的成长。

二、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工薪阶层、待业者和家庭主妇。侧重于他们认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性格以及自身可以对其提供的帮助。

(一)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层面。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普通大众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或孤僻,在调查中,这个概率竟可达到100%。大众认为,有爱的人才会爱人,留守儿童获得的爱明显会少很多。 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平常生活中的交谈机会和话题会比非留守儿童少得多,更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保持这样一种不想交流的状态,长远下去,这种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养成一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2.经济条件。大众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占72%,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留守在家,大都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一起去外地上学,父母不能负担巨额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就近上学,其耗费的金钱与精力都会比较少。就如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进行调查时,近半数留守儿童每个星期1—5元,甚至没有。这显现了留守儿童的一大突出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映射了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除了教科书外,并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来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这也是留守儿童在整体上的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3.亲情的缺失。有5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因为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部分亲情的关爱,但远没有父爱和母爱来的重要。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爷爷奶奶而疏远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4.生活状况。从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是很少的,扣除平时买必需学习用品的费用,能够平时发的钱就更少了。特别是果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饭菜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远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的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也会增多,会减少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患病就医的速度和效率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快。

5.心理同情。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在心理上给与同情占72%,更有92%的人对留守儿童是同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众传媒和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宣传下,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结果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少。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种心理上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个观望的角度上,虽然内心也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如果真正要拿出实际的金钱或行动来关爱他们的话,可能愿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真正有实际行动的只局限于那些公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对一个片区或一个点的帮扶。在很多我们看不见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要普通大众也自愿加入到这个帮助的队伍来,还需要一个大力宣传和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二)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

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大众对于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也许很强烈,但有实际行动的却为数不多。虽然在政府会议和媒体广播中,都在报道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实例,籍以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与帮助。但这一系列的宣传动作,貌似效果不大,并未引起广大社会成员愿意为他们做出实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上加大了社会的同情。

在对留守儿童的的帮助方面,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的补助,在某些方面的关爱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更要进一步确保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落到他们手上。并且实施学生异地升学政策。

在人民大众的呼声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如: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

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寄读,以减少往返学校的奔波与劳累。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让留守儿童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并对外来儿童在当地上学施行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4.加大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5.改善农村经济,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出路,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困难,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其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大众的关爱是必须的。

三、留守儿童自身与成人群体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差异的主要体现。

从留守儿童与成人的问卷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自身认知与成人对他们的认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判断上。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父母的不在身边也是理解的,他们喜欢与人交流与交往,并不完全认为自己就应该就是被关爱、被同情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竟全是内向孤僻的,机率竟达到100%,很显然,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被夸大了。

(二)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 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生活、心理三大方面。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 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 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很显然,这组调查数据明显存在着夸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问题。过于侧重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肆渲染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把留守儿童群体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是导致整个社会过于误解留守儿童的一大原因。

2.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广大的城镇居民,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媒体传播。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都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但这个典型并不是代表。留守儿童中一定会存在着性格特别内向或者生活状况特别差的个别,但不能囊括全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还是在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即使在平时缺乏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但现代科技如电话就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和促进大众采取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使社会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如何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三)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使广大社会重视儿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

(六)政府应协调政策,统整资源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政府的威望效应。

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以及媒体的大力关注下,广大的社会大众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了解,这走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与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来。同时,要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也需要家庭的贴心;学校的关心;政府的热心。只有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彻底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把留守儿童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留守儿童虽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与内向群体。要让社会大众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着留守儿童能早日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2]刘璐、屈程、邱于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第15卷第11期。

[3]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1第5期。

[4]王晓慧、胡金平.“问题范式”下的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J].安徽大学 ,2010。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体育教育对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以学龄期留守儿童、学校体育工作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现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改善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体育教育 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多数子女无法随行,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点与热点。而对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体育教育,也应该受到关注与重视。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学校部分领导受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影响以及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局限的影响,在学校体育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对农村学校体育功能意义的全面认识。认为农村学校体育可有可无,从而有的体育课被消减,甚至被占用,从而影响体育活动教学的开展,由于领导的消极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态度,由于体育课不被重视,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体育教师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流动性。专职体育教师中多数教师都属于技术型,虽然专项技术好,但是知识面较窄,科研能力较差,在将来的农村体育事业中将会不适应,最终会被淘汰:在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师外出进修机会很少,不利于教师的队伍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和待遇低下,优秀的年轻体育师资流失严重,现有体育教师年龄偏大,能力及知识结构欠缺,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上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丧失热情,失去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与《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运动器材数量不足,种类单一,质量一般,老化现象明显,有限的场地要兼顾体育教学和学校公共服务等多种角色,不能做到专场专用。单调的体育运动器材以及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丰富多样的体育需求。再好的体育教师对着“无米”场面,也只能带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久而久之,使本应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变得枯燥泛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体育锻炼氛围欠缺

体育锻炼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课余体育活动单一,枯燥,并且处于基本无人指导的状态,孩子们不能很好的被引导,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缺失。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家庭体系的瓦解导致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三、发展对策

(一)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留守儿童依然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相关部门应该转变传统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并积极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使农村学校主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使其突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束缚,使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深刻认识到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健心、娱乐、教育、审美等多维的功能。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宣传、检查的力,促使学校相关领导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的投入

目前相对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部分学校运动器材陈旧、老化,急待修缮整理和更新换代。要解决运动场地的矛盾,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场地和器材需求,调动社会公益力量,让更多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问题,让农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使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三)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待遇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培养,广开培训渠道,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创建教师交流平台,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消息闭塞。促使体育教师自觉的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强化科研意识。同时增加兼职体育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学历结构及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提高农村体育师资职业修养。经研究调查也发现,目前我市农村体育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与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及待遇低有相当大的关系,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促使体育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四)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地区体育教育模式的课程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得知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条件与城市中小学相差甚远,农村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相关标准,体育教育精品课程的教材与模式的制定与开展只适合在市区展开,在农村体育教育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体育教师无法效仿和學习这些新的教学教法,从而遭遇到尴尬处境。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应加强注意改变以往农村、城市体育教育一套教材的格局,根据农村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及体育师资的现状,制定适合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体育的特色,让更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体育教育中得到传播和发展,和城市体育教育相比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使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生代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五)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课余训练

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创造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的,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课与训练。使课余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并形成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文化,这样不仅促进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六)充分发挥体育选调生职能和长处

目前城乡选调生的选拔与聘用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相当大的作用,体育选调生也不例外,他们接受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着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知识,是新事物、新理念的代表者,并对体育教育工作怀有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这些选调生一些个人的创造空间,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热情和精力,从而相关部门应该给予选调生一些正确的指引,使其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迪.我国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3] 陈绍燕,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1.2.

[4]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5] 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在农村教学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营造充满爱心的氛围,切实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狀,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镇化;留守儿童;教学研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9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开始外出务工,老人与孩子留守家中,老人在照顾孩子上虽然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由于精力不足等问题,很多方面都注意不到,尤其是一些老人文化水平不太高,对于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这无形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部分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1]。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教师应找准落脚点,对症下药。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第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低。在全国的留守儿童中,有的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作为代理监护人,即隔代监护,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老人虽然可以正常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却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耽误了学业。

第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外务工,这就会使他们从幼年时期就相对缺乏父母的关爱,出现“情感饥渴”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容易出现出不爱说话,性格孤僻的特点[2],这就很容易阻碍他们今后的发展。

第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在部分农村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不足,有的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共同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正确的认知,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四,心理健康问题。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可以交流的朋友很少,接触社会范围小,这些都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这些负面情绪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这就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如果不及时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终会影响孩子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自己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责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

(一)深入了解具体情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教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包括家庭组成,家庭经济来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与学生建立亲近感。

第二,将这些情况记录在案,真正做到细致入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状态,走入他们的内心,同时建立联系卡将学生父母的联系方式记录清楚。

第三,不仅为学生建立档案,还要另外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记录在成长档案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只有教师通过自己的走访、记录,才能将学生的情况如实反馈,这样才能从中看出相关部门所实施的措施是否有效。

(二)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农村学校的特点一在于小,二在于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农村学校中,学生每天除了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接触,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他们了解外界的桥梁,他们通过教师的叙述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师就是他们在人生路上的启明灯,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针对部分留守儿童不爱说话等特点,准备一些与他们生活相近的材料进行课堂导入,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的距离。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不以教授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要以书本中的知识为基础,拓展学生的视野。部分农村学校条件有所限制,教师要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坐在教室里也可以知道很多外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有深深的自卑感,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恐惧和退缩的心理,缺乏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在课堂上要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怕犯错。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规范,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时间很少,所以一些基础的教育也是比较缺乏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来尽力补充,比如纪律意识,文明素质,集体意识等,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培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学生一些小物品,来促进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最后,在课堂之下,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他们学习的责任,更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生活,教师要用爱心融化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帮助,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学生互相帮扶或是教师帮扶的方式来帮助部分内向的留守儿童走出自己的封闭世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敢于和他人沟通,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逐渐改善学生的性格。

(三)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跟随老人生活比较自由,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学校中的规矩,感到束缚。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让他们感到无趣,认为在田野中玩耍,和林间小鸟追逐打闹更为有趣。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措施来纠正他们的错误心理。

一方面,教师要利用班队会等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同时与学生制订相关班级公约,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3]。如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勇敢表现的学生奖励文具,但是对于惩罚制度,教师则要把握好尺度,如果班内学生有一些不爱写作业,可以将收作业,检查作业等工作交给他们,这样在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责任感,从而也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

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上课进度,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不同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平衡,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对能力相对不高的学生进行辅导,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有较大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时刻提醒他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优秀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很多学生感到自己学习能力差,并不是因为其自身能力特别差,而是因为他们学习效率低,不寻求教师的帮助,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在这方面要做到主動帮助学生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同时督促学生按照计划去进行学习,如果在实行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也要提醒学生及时和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而不是闭门造车。

(四)营造爱心教育环境

打开农村留守儿童心扉的钥匙是教师给他们的爱,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周围人的关爱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多为学生组织一些课余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带领学生制作模型,给学生集体过生日等,把教学延展到室外,实行阳光教育,不压抑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关爱意识,让学校成为他们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学生、教师都是彼此的家人。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家校联系,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的方式,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现在有便捷的网络通信技术,电脑不仅可以带领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缩短学生与父母的距离,定期的通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积极构建爱心氛围,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关系,这同时也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稳定的爱,通过长期的坚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的及时关注。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敏感,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学生有一些比较反常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社会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教育层面上,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来寻求全新的路径,希望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爱心的灌溉,能够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成长为祖国的向阳花。

参考文献:

[1]罗为国,张甜甜,李霹霞,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2018.

[2]王凤莲.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现状及策略[J].名师在线,2017(22):88.

[3]胡明强,谢德仲.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11):51.

上一篇:采购物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价值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