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3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拉威尔自由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钢琴组曲《镜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自然的风景以及动物,而在乐曲风格上力图将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采取镜像对称的乐曲结构,以达到黄金分割式的效果,再加上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技巧,《镜子》成为了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钢琴组曲。本文通过阐述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创作渊源和背景,对其乐曲结构和风格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解析这首组曲中的演奏技巧,分析其独特魅力,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拉威尔;《镜子》;概况分析;演奏技巧

在拉威尔自由主义音乐时期,钢琴组曲《镜子》在二十世纪初期创作,主要包含《海上孤舟》《丑角晨歌》《幽谷钟声》等五首标题音乐。钢琴组曲《镜子》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也需要精湛演奏技巧进行呈现。通过分析《镜子》在创作背景以及风格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分析和欣赏钢琴组曲《镜子》的演奏技巧,进一步促进其成功演奏。

一、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概况

(一)丰富而自由的创作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说,《镜子》这系列拉威尔钢琴组曲在二十世纪初创作,彼时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艺术领域影响深远,且直接推动音乐领域的发展。在这系列拉威尔钢琴组曲中,传统的古典音乐和现代因素相融合,开拓了钢琴组曲音乐创作新的时代。而伴随着这种自由和创新的氛围发展,拉威尔逐渐进行音乐作品的创新尝试,通过汲取众多音乐艺术家的精华,创作成钢琴组曲《镜子》,也可以作为其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态度。

从文学艺术背景来说,拉威尔所处的时代使其钢琴作品深受绘画艺术以及诗歌文学的影响。在作品中体现为组曲中的印象派美术手法的借鉴,也用白描等绘画手法进行了自然界的构建。拉威尔吸取了当时期文学作品的精华,并且将诗歌艺术融入到钢琴组曲《镜子》的创作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自身的艺术情怀和意境。

(二)混合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拉威尔的音乐沿袭了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并且二者都是历史上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音乐艺术家,在取材、谱曲以及演奏等多个层面上都有较为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首先在取材上,通过借鉴大自然中的元素,构建世界朦胧的体系;其次在谱曲上,运用和声来构建声色感较强的音符;最后在演奏家的演奏中要不受拘束,从而较为充分地展现印象主义的色彩美感。

除了继承传统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之外,拉威尔也在音乐上开展了深刻的创新。例如,在构建音乐风格体系的时候巧妙融入古典的浪漫色彩,让其风格更贴切时代背景。虽然在这一系列钢琴组曲中主要刻画的是朦胧和梦幻的感觉,但也有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演奏过程中的音乐线条十分清晰,节奏和力度也得以肯定,从而体现出古典主义的音乐气息。总的来说,混合式的音乐印象主义风格组建成了拉威尔的特有音乐风格,彰显拉威尔自身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曲式特征——混合三部曲式

在时代和文学艺术的背景影响下,《镜子》这系列钢琴组曲是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结构的代表作,其中回旋舞曲式的结构和元素形成了混合三部曲的结构。而钢琴组曲中以传统古典音乐的三部曲式结构作为整体架构基础,单复式曲调结构的结合让其中心对称的结构更为融洽,并且将中段的乐曲作为中心,两端从长度和结构上镜面对称,添加回旋曲式的结构形成钢琴创作体裁,并且契合混合式音乐风格,体现出拉威尔朦胧和严谨的艺术追求和态度。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这系列钢琴组曲《镜子》有着自由创新的创作背景,并因为其中印象主义、浪漫主义和传统音乐风格是并存的,混合三部曲的特征得以彰显,而不同的音乐元素以及感情脉络需要演奏者添加自身的感情以及演奏技巧进行传达。

二、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演奏技巧解析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在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有较好的音乐基础,并且从组曲标题音乐分类来看,各种类型的音乐体现出不同的演奏内涵,在弹奏的过程中也要巧妙地利用轮指以及和弦等技巧,使曲调有一气呵成的演奏体验,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钢琴演奏的魅力。

(一)情境标题音乐的弹奏技巧

在拉威尔的系列钢琴组曲《镜子》中,有一些曲目都是情景标题的音乐,其主要以飘渺朦胧的意境描摹为主要手法,展现出具备印象主义的意境美感,例如《海上孤舟》和《丑角晨歌》,因此在对于这系列作品演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连贯性强且力度适宜的演奏技巧。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琶音技巧的使用,这是一种建立在主流音阶基础之上难度较大的弹奏方式,其包含着二十四个琶音,因此在乐曲的弹奏中有较大的弹性空间,这适用于强烈感情表达的钢琴曲目。例如,在演奏《海上孤舟》这首曲目的时候,就需要运用连续琶音进行震音的设置,从而发出强烈和连贯的效果,呈现出波涛汹涌海面上的场景,其起伏的波浪以及漂泊孤舟,使情景有重现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使用滑奏的技巧,这是一种可以产生“高阶音走句”效果的演奏技巧。采用这种技巧进行演奏的时候需要进行平滑处理。一种方法可以用手指进行连续的固定琴键,这种方式通过“刮”来连续地固定手指进行演奏;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手指的快弹产生的滑奏。在拉威尔的这个系列音乐作品中采用后者居多。例如在《幽谷钟声》这首曲目的处理中就用到了滑奏的技巧,在触键的时候指尖上提,虽然不加重音,但整体发声都有立体的感觉,也能够呈现出钟声齐鸣的效果。

除此之外,八度技巧也是需要注重采用的。八度技巧的核心在于手腕以及手臂的使用,整体的发声是较为灵活和顺畅的,可以用于表达节奏强且灵活度高的音乐。例如在《镜子》中的部分曲调就有着较强的整体节奏型,所以,在弹奏的过程中就要用高八度的技巧进行声音的调整,让键的触碰更富有弹性,并且干脆利索地表达出意境的美感,呈现更为浪漫的自由情怀。

(二)状物性标题音乐的弹奏技巧

在拉威爾钢琴组曲《镜子》中,也有两首独特的音乐,通过刻画个体形象灵活展现演奏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这类作品又称为“状物性标题音乐”,例如《夜蛾》和《忧郁鸟》。它们有着较大的音乐张力,可以充分表达出演奏者的思想。所以,在演奏这部分乐曲的时候对演奏者手指的要求较高,唯有灵活跳跃的演奏才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乐曲精华。

首先要注重“跳跃”技巧的运用。这是一种需要灵活手指操作的技巧,尤其是大跳的技巧,需要使用手部的肌肉力量来呈现具有一定力度的音符,表达出灵动的音乐。而在《镜子》中《夜蛾》篇章就可以有十分好的节奏感,采用三对四的节奏进行对位,让下键的力度保持一致,可以表现出拉威尔钢琴曲中的印象主义。在弹奏过程中可以突出单音部分,放松手腕进行渐变式的弹奏,从而形象地展现出夜蛾在空中飞舞,并猛然前行的场景。

其次对于状物性标题音乐来说,和弦技巧的练习和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和弦的技巧精髓在于弹奏整齐的发音,其中的平行和弦可以有干净利索的演奏方式,而复式和弦可以触发金属一样的效果,其发声较为沉重,穿透力也更强,综合的运用可以展现灵动的音符效果,呈现出更具有色彩性的音乐。在《镜子》中使用复合和弦之处并不少见,其清晰明了地刻画了夜蛾在灯火中互相追逐的形象,同时因为节奏较为流畅舒缓,调性也有所调整,这也属于拉威尔表现瞬间映象的技巧和风格,可以体现出其作品的印象古典主义。在《镜子》中的《忧郁鸟》曲目中,就有使用强弱的声调变化进行和弦修改的技巧,而通过低八度和增八度的调整进行音乐形象的构建,整体曲目回旋性较强,也可以反映出拉威尔的混合式音乐风格。

对于拉威尔所创作的钢琴组曲来说,《镜子》可以说较为完整地展现出了音乐艺术的多种形态。其取材于自然界,而谱曲的灵感也来自于独特的创作背景,有着混合式的印象主义风格作为基础,这些特点互相交织,让拉威尔钢琴音乐组曲有着独特的听觉感受,也为听众展现了古典音乐组曲的独特魅力。

三、小结

整体来说,钢琴组曲《镜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自然的风景以及动物,而在乐曲风格上力图将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采取镜像对称的乐曲结构,其中回旋舞曲式的结构和元素形成了混合三部曲的结构。从时代背景来说,《镜子》这系列拉威尔钢琴组曲在二十世纪初创作,彼时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艺术领域影响深远,且直接推动音乐领域的发展;而从文学艺术背景来说,拉威尔所处的时代让其钢琴作品深受绘画艺术以及诗歌文学的影响。

拉威尔和德彪西都是历史上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音乐艺术家,二者在取材、谱曲以及演奏等多个层面上都有较为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在拉威尔的系列钢琴组曲《镜子》中,主要的曲目包括“情境标题音乐”以及“状物性标题音乐”,前者主要以飘渺朦胧的意境描摹为主要手法,展现出具备印象主义的意境美感;后者通过刻画个体形象灵活展现演奏者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镜子》取材于自然,谱曲的灵感来自于独特的创作背景,加以混合式的印象主义风格,达到了音乐艺术“黄金分割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璐.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10).

[2]石秦.从“镜”中折射出的印象主义色彩与民族情结——论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创作渊源[J].中国音乐学,2013(01).

[3]刘冬云.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和声技法及其创新[J].音乐研究,2011(04).

[4]杨鸿意.拉威尔双钢琴作品《波莱罗舞曲》的“交响化”音樂分析与演奏探析[D]. 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

[5]贾凌月.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钢琴演奏分析[J].大众文艺,2014(19).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音乐的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数学和语文等教学不同,它是一种文化范畴,应当是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应当注重思维的多样化和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应当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学方式应当是充满趣味性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注重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前提,通过人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对事物进行构建。这样的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音乐;教学

建构主义以对事物的基本认知为基础,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对事物进行自主的探索,自主的学习以及自主的研究。这种理念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方向所契合,教学者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自己,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一定的知识讲解,鼓励学生勇敢想象,探索音乐的美丽,拓展学生的思维。本文将在对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科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概念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建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小学生本身所吸收理解了的知识,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教师教授的知识共同决定了学生对于新学习到的音乐知识的建构。小学生接受理解新的音乐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构建知识架构的过程,在更新原有的知识架构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的灌输,则很有可能推翻掉学生的原来的包括从其他角度探索事物的正确思维的全部认知架构,损害到学生的活跃思维,将可贵的想象力扼杀掉。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可能学习能力不足的缘故,小学音乐教师有着担心学生听不懂,不能理解音符音节等概念的忧虑,所以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展示音乐之后,便开始了长篇大论的音乐理论的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放大音乐的趣味性,让美妙的音乐在年龄较小的学生面前丧失了本该趣味十足的特性,只剩下了枯燥难懂的一些概念。传统教学为主的小学音乐课堂与建构主义理念背道而驰,很难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2.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了全部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导向。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效果,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使得小学生慢慢养成不假思索的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慢慢形成固定的统一的思维模式。在教师占主导的课堂中,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局限于教师的讲解中,不能或者不愿意及时的提出受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的疑问,也不会积极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创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意。

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强,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其实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是有疑问的,但是为什么课堂积极性仍然不高呢?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的鼓励引导力度不够,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受自身不懂专业的音乐知识的能力影响,心生怯懦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发言或者提问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学到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索心。如果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味的只是教师在教学的课堂就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教学魅力。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措施

1.创新原有的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发展过程,注重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传统教学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以他们的知识架构为基础,结合生活常识进行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联系自己所认识到的事物进行学习,拓展课堂讲解的内容。结合视频、图画和音乐等要素,利用网络平台多样化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应当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讲解中来,教师应当在讲解音乐理论的同时提出问题,对于难度大的知识点提示突破点,以此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参与课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回答,尤其是提出新观点的学生,不管其是否说的正确,都应当备受鼓励。比如在讲解音符的变化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修改音符,让学生们乐于去感受音乐的变化。

3.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音乐的机会。比如设定目标,让学生们结成小组去完成音调的学习,并进行小组个性化展示;或者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节拍,去自己拍打拍子,教师在一边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亦或者教师唱完歌曲后,让学生们自己学着跟唱,尝试学唱出歌曲,从中感受发音和音调的变化。

四、结语

尽管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不够完善,也应该被给予引导和鼓励,而不是被直接的灌输知识架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有利于从小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学脱离死板模式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结合实际来看,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难度较高,应该依据具体学习情况而定,在搭建学生认知架构的同时不破坏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是实施策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袁妍.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

[2] 周蕊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现状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1):249.

[3] 石慧.建構主义在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4] 闫丽莉.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贾雪梅,1980.12.18女四川南部县,大专,小教一级

(作者单位:南部一小幸福校区)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5月15日,由中国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北京弘华艺术社主办,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特别支持,新浪网教育频道、公益频道、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协办的“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在北京启动。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张少琴,全国政协常委、民建北京市委主委王永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書长李晓林,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宋魁山,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国安等领导共同启动了象征开幕的水晶球。

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其宗旨是通过合唱展演爱国主义歌曲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小学生搭建一个合唱艺术展示平台,使中小学生学唱爱国歌曲,并从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成为祖国的未来。

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次合唱节艺委会和评委会阵容空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和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杨鸿年亲自担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总政歌舞团作曲家、指挥家、中国音协合唱联盟主席徐锡宜担任主任,艾立群、田晓宝、许知俊、李幼容、苏建忠、孟卫东、周国安、高伟、黄越峰等一大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担任委员;评委会主任由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方明担任,评判长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音乐评论家周国安,卞小珍、邓玉华、李光曦、李初建、刘秉义、刘维维、刘君侠、刘福全、吴霜、吴坚、柳石明、郭蓉、赵方、徐杰、耿连凤、戴滨等众多艺术家将亲临现场担任评委。

主办方领导透露,他们要将“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活动举办成为一个全国最高水平的青少年合唱艺术展示盛会,办成一个全国最富盛名的青少年合唱艺术品牌,使之成为每年举办一届的青少年艺术盛典。使之成为中小学生合唱艺术人才展示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投身于合唱艺术的行列。

在“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活动举办期间,同时将展开有关青少年合唱艺术教育专题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参与者在合唱节活动期间真正从精神上享受一次高境界的艺术之旅。

据了解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将于7月20日至24日之间举行。5月16日至6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接受报名。合唱节在展演的基础上将评出金、银、铜奖若干名,另设指挥奖、最佳组织奖、优秀奖若干名。所有获奖者都将获颁奖杯、奖品与证书;对评选出优秀合唱团队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授予“2010中小学生优秀合唱团”称号。另外,合唱节中涌现出的专业青少年合唱艺术人才,将有机会加入中国手拉手少年儿童艺术团。

据2010《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组委会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6个地市决定参与本次合唱节的各项活动。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在学校里,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抓音乐艺术教育, 增强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较好的途径之一。

一、强化音乐艺术教育, 发挥教材内在因素,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目前, 我国的学校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等。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的审美情趣、文化知识修养、道德情操等有着密切关系。恰当运用, 音乐课中的思想教育, 不仅可以正确传授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的民族音乐,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 它们是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为使学生接受健康的“美育”熏陶, 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 着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音乐课上, 应以情动人, 融理于情, 动静结合, 鼓励思维。如在《我爱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教学中, 我先以饱满的热情教会学生唱这首歌, 然后再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祖国这一美丽的大花园, 带进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学生边唱边体会, 通过对歌曲学习, 既歌颂了祖国母亲, 培养和增进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祖国母亲温暖怀抱中幸福茁壮地成长。

二、运用艺术手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弘扬优秀民族音乐, 应结合教学, 认真选材, 扩大充实教材中华民族音乐内容。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部分, 当今“通俗”成风, “流行”泛滥, 学唱民歌, 唱好民歌, 更有着它现实的意义。

我在音乐教学中, 结合教材, 挑选了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湖南民歌《浏阳河》, 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新疆民歌《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等民歌教学, 运用艺术手段, 使学生了解民歌, 知道民歌中的各种体裁形式, 基本特征以及各民族、各地区民歌音乐特色, 使学生在歌曲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对一些著名歌曲和音乐家故事的讲解和介绍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欣赏、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我结合历史给学生讲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压迫的血泪史, 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在历史的每一个危急关头, 一批批优秀的民族音乐家, 以无畏的革命精神, 满腔的爱国之情, 唤起民众, 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作品。三十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扩大对华侵略,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历史的使命感, 音乐家的责任感, 使聂耳、田汉激情奋起, 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激励了全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驱逐日寇抛头颅、洒热血。那雄壮的乐曲变成时代的号角, 每当唱起《国歌》。每个学生不由自主肃然站立,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催人奋进的歌声在他们心中久久回荡。

三、开展艺术活动, 弘扬民族音乐, 激发学生“爱国心, 民族情”

(一) 优秀的民族音乐, 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民族音乐宝库资源极其丰富, 种类繁多。有宫庭音乐、宗教音乐、民间歌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歌舞音乐、器乐音乐、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无论在表现手法上, 还是节奏、音阶、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 乐器的种类方面, 更是多姿多态。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 “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 也寄托着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 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血脉, 也是一种文化意识的灵魂。”

如果把各个时期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联系起来, 就是一部民族斗争史。从表现反帝反封建, 爱国主义精神的《苏武牧羊》、《满江红》到争取民族生存和自由,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大刀进行曲》、《光明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为什么这些歌曲能百听不厌, 久唱不衰?因为它们抒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华夏的高度文明, 从中也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

(二) 优秀的民族音乐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音乐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会帮助你排除孤独, 鼓舞你勇敢地面对人生, 愉快地对待工作和生活, 使你的道德情操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它还会让你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 使你感到无穷的愉悦。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在本民族生活土壤中产生的, 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管弦乐曲《花好月圆》, 出色地运用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动态比拟, 让我们感受到优美的格调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美。用笛子、高胡、二胡、扬琴、秦琴演奏出的地方曲调, 让我们能感受到民族乐器音色的美, 乐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其中运用了统一、对比、变化, 让我们能领略到乐曲结构形式均衡的美。乐曲柔和, 轻盈的音色, 并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b7”, 由G调转入C调, 低音乐器的浓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型, 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 令人感受到愉悦和纯朴的美。

思想教育艺术化, 使教育再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变成生动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情感, 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艺术活动, 也是培养爱国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当前社会上“通俗”、“流行”音乐等对民族音乐的冲击, 我们广泛开展校园歌咏活动, 以《国歌》和“经典红歌”等为主题, 大唱革命歌曲, 使学生从《国歌》、“经典红歌”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 什么是艺术美。有不少的学生积极参加手风琴、电子琴、二胡、古筝等乐器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 民族情”, 升华了思想, 净化了心灵。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出发,论证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即忠实和创新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的结合,并对如何做到这些美学原则提出了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美学原则;情感特征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歌唱是情感的表达,二是歌唱是语言的继续,能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二度创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和阶段。在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中,歌者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把通过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化成听觉感受的音乐,把潜在的音乐美变成了现实的可感的音乐美。那么,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和情感特征呢?它和音乐表演的其他形式,如器乐之间的二度创作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实现这个美学原则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呢?这些都是需要谈论的问题。

1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

二度创作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把一度创作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出发点指的是以乐谱为存在形式的音乐作品做出准确地解释,并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归结点指的是,二度创作的最终结果,体现为对音乐作品地正确传达和再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器乐是相同的,是共性的,这也体现了音乐表现二度创作的基本美学要求。①但是,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器乐完全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肯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情感表现特征,那么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其他音乐表演形式,如器乐等,有何不同?首先必须说,这种不同,建立在声乐、器乐音乐和美学的本质上具有差异性。

1.1表达的内容不同

声乐乐曲和器乐乐曲在表达内容上是不同的,音乐艺术整体而言是一门表现性的情感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具象性等特征。对器乐而言,则完全如此,器乐的内容存在于音乐的音符之中,给听众以丰富的想象力;而声乐则完全不同,声乐乐曲绝大多数是由音乐和文学(音乐旋律和歌词)二者有机结合而成的,它除了具有音乐性,还具有文学性,即声乐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双重性,不但有音乐性的内容(如旋律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还有文学性的内容(歌词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具有语义和具象色彩的内容)。所以,对声乐乐曲的二度创作,除了要表达音乐性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文学性的内容。

1.2展现的形式不同

声乐乐曲在内容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呈现的形式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声乐乐曲表现形式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旋律(音高、节奏等)。二是歌词(各种类型的文字)。三是伴奏(各种器乐和人声伴唱)。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声乐乐曲形式的整体,具有和器乐乐曲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形式在美学上也决定了声乐乐曲的特殊性,比如,除了音乐之美,还呈现了诗词、歌词之美,伴奏和演唱部分的融合构成音乐的综合体验美等。

1.3表达的方式不同

中国的唱论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这句话很能概括声乐和器乐的不同,即声乐是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的,它是通过人的声带这个特殊的“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美,这个“乐器”具有天然的优势,比“丝”和“竹”的乐器都好,其特点在于,它能直接地传达和直观地呈现出音乐的情感和内容,的确,人声的演唱比其他音乐形式更能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相对而言喜欢歌唱这一艺术形式的人远远超过了喜欢器乐的人的重要原因,除了因为器乐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很多人“听不懂”以外,其重要原因,在于声乐更容易直截了当地表达情感和审美体验。

2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与实践要求

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二度创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这是因为,声乐乐曲的美,只有按照其自身美的原则进行二度创作才会呈现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带给听众独特的审美享受。具体说来,这个美学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忠实与创新的结合

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作为沟通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中介环节,首先必须兼顾忠实与创新的统一。对这个作品的忠实再现,是还原这个作品精神气质与内涵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由演唱者“天马行空”的自行发挥,不但是艺术严谨的丧失也是审美的丧失,所以,必须追求音乐的忠实性。在实践中,首先要求歌者把乐谱作为基本的依据认真研读,了解作曲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风格,尽可能地把这种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忠实地表现出来,是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原则。同时,对声乐演唱来说,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对歌词内容的把握,歌词内容往往是一首声乐乐曲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旋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歌词服务的,旋律往往描绘或展示出歌词内在意蕴和意境,對为诗歌而创作的声乐乐曲来说,尤其如此,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是声乐乐曲的基本格调。即使那些填词的歌曲(这部分歌曲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也是考虑到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对歌词的把握体现在对歌词内容的体验以外(如对歌词的仔细琢磨、朗诵,体会其中的韵律和韵味),还应该努力研究歌词和旋律的结合。例如,某一起伏的旋律乐句如何与特定的歌词句子结合在一起,在节奏、音高、旋律的进行方向、乐句的划分如何体现了歌词的“呼吸”与断句等。在演唱每一首歌曲前要对乐谱进行反复地研究,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违背作品精神的罪过。往往始于忽视作品的细节。”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注意力和精细的准确度,通过声音确切地把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创新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演唱者的个性,富于个性的歌唱表演也是演唱者在歌唱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歌者已经具有建立一定的自我风格,不仅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音乐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表现出独到的演唱风格。具体说来,就是在演唱和表演上,尽可能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并用最合适的方式把这种理解传达给观众。忠实与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忠实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是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结合。正如野村良雄所说“关于客观与主观的问题,演奏者最好做到不偏不倚,适得其中。至于在进行自由解释时,究竟对作曲大师忠实地顺从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演奏者的人格性的、艺术性的本能了。而当他对大师的研究越深入,与大师的精神越达到深刻的一致,他这种本能也就越变得准确起来。”②

2.2当代与历史的结合①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必然具有特定的音乐风格,并有其时代感与历史感。演唱者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力求把这种风格完美、真实地加以再现。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和体验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环境,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真切地体验与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历史风格。笔者经常看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嗓音条件特别好,可是整场音乐会从中国作品唱到欧洲作品,不管声音条件、技巧、力度、乐感还是韵味上都还好,但总是一个味,缺乏艺术的个性,缺乏与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也缺乏对文化与艺术的修养。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唱者没有很好地对作品的民族风格、个人风格、历史风格及时代感进行细致地分析和了解。因此,演唱者必须事先研究音乐作品的时代与历史风格的结合。(下转第259页)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唱技巧

陈志红

(长沙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湖南 长沙410000)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通常指的是19世纪欧洲的一类声乐艺术作品产物,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那一段特定时间内的艺术精华。该时期的声乐作品数量比较多,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根据创作人的不同而特点各异,其演唱技巧也会随着风格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都是在浪漫主义的基调上进行创作或者演唱。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创作风格;演唱技巧欧洲声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所创作的大量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浓厚感情,将厚重的感情融入歌曲,以浪漫的情怀表达歌曲,用多情的声腔演绎歌曲,是这类声乐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作为世界声乐长卷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值得后代之人的传承与发扬,相隔时空的距离,实现感情的共鸣。

1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形成背景

欧洲的浪漫主义声乐创作年代横跨了几乎整个19世纪,是当时欧洲最为主流的声乐流派之一。在18世纪末,正是欧洲英法等国发生革命的时期,政治局面发生巨大改变。直到后来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专政独裁的封建势力又重新掌握了实权,人们在这种对革命失败的失望背景下,用满腔浪漫情怀的音乐创作风格取代了传统的古典流派声乐,形成了新时期的一种独特声乐类型。

2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年代贯穿了整个19世纪,浪漫主义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的声乐创作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声乐作品创作风格,有几位典型的作品创作代表人物,在当时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流派,并长久地影响着后来的世人。

(1)前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前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创作于19世纪初期。在这个时候,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对于现有的社会环境状况充满着强烈的不满,一直渴望着黑暗势力的破碎以及黎明的到来。这时期的代表声乐作品创作者主要有韦伯、舒伯特等人。特别是舒伯特,更是浪漫主义声乐流派的宗师级大家,在音声乐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念,将歌曲阐释得淋漓尽致。浪漫主義前期的代表作品非常多,以民族解放、追求幸福为主题的作品占据了其中非常大的比重,如《自由射手》《冬之旅》等作品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后来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者着重研究。

(2)中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期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主要形成于1820年以后,中期的作品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该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多样的创作风格,从慷慨激昂到婉转抒情,从对民族主义的幽默典雅化演绎到浪漫主义诗歌与声乐的完美融合,都能够见到浪漫主义中期声乐作品的影子。在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上文所提到的舒曼、罗西尼,以及威尔第等杰出的作曲家。而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则非常多,其中《月夜》《爱之梦》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传承价值。

(3)后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后期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大多形成于1850年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浪漫主义声乐流派的发展,其创作技巧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代表创作人有瓦格纳、马勒、舒特劳斯等人,将浪漫主义文学与声乐互相充分融合,最大程度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声乐作品感情的丰富性。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包括了《大地之歌》《死与净化》等等,整体音乐风格除了前文所提发到的融合多种创作元素之外,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以大气磅礴、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旋律慷慨激昂为主。

3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

对于浪漫主义流派的声乐作品来说,作品中饱含的深情更需要演唱者以独有的技巧,多样的角度,对歌曲本身以及背后所牵扯到的环境进行深层地诠释。

(1)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发声技巧。在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最适合的音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慷慨激昂的旋律来说,就需要配以雄浑有力的音色,而对于以抒情为主的旋律来说,则需要配以空灵温婉的音色。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的作品,在演唱的时候所要掌握的发声的共同技巧就是要让发声部位与自己的胸腔有共鸣,通过腹内的气息带动声带的发声,而不能单纯地用喉咙来演唱。单纯的喉部发声一方面会让演唱者很容易变得疲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歌曲感情的表达,对演唱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换气技巧。对于演唱时换气的掌握,不光是存在于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在很多歌曲演唱中都是十分讲究的一个问题。在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时,同样需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来控制自己的换气频率。特别是浪漫主义后期的一些声乐作品,以连绵不绝为歌曲的主要风格,对于演唱的换气技巧要求就会更加严格,演唱这类歌曲经验稍浅的人就经常容易出现中途断气的情况。一般来说,对于任何风格的作品演唱,都尽量以换气间隔时间较长为宜,切忌演唱过程中过于频繁的换气。要让换气的频率降低,关键在于演唱时气息的把握,尽量以绵延不绝的方式运用气息,不要在短时间内将气息瞬间外泄出来。一般对气息的掌握技巧需要演唱者天长日久地不断改进与训练,对气息的转换与节奏的变化能够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3)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表情技巧。浪漫主义流派的声乐作品通常都是以丰富的感情表现为主要风格的歌曲,演唱者要充分地将作曲家在作品中埋藏的感情表现出来,除了本身的唱腔技巧之外,还要对自己演唱时的表情有很好的把握。虽然声乐作品更多的是带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但在现场欣赏作品演唱的时候,演唱者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同样是人们所关注的。以不同的演唱表情来配合不同风格的歌曲,是完美地演绎一部作品的重要保证。

(4)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感情技巧。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感情技巧并不能完全算作演唱的专业技巧,因为感情技巧所指更多的是演唱者与作曲家感情上的沟通交流。在后来的演唱者演唱前辈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时,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在感情的领悟与表达上难免会与作品本身有一定的差异。要将作品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丰富演唱者的知识储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能够将演唱者自身代入作品的创作环境中,那么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作曲家当时的创作感情,对歌曲的演唱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表现作品的时候也就能有更加适合的方式,避免出现感情上的偏差。参考文献:

[1] 李媛媛.早期歌剧作品的演唱表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2.

[2] 张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 薛晶.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女高音精彩唱段的演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作者简介:陈志红(1975—),女,湖南耒阳人,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所指的“时代”。特指社会发展时代。事实表明,当今人类社会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并具有大变化、大进步、大目标、大使命、大“手笔”、大历程、初级阶段等特征。明确这些,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发展大时代;两个过渡;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的重大举措。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明了什么是“时代”?我们现今“处于什么时代“?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深入探讨,但没有定论。我认为,人类社会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同时面对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共存竞争的现时代,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里仅就“两个过渡大时代”做些探讨,就教于同行。

一、“两个过渡大时代”提出的依据

“时代,的一般含义,是反映事物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由于对“基本特征”认识分歧,各行各业提出了各种各样“时代”概念,本文所指的“时代”,特指社会发展时代,即对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深化进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界定。

本文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以下简称“两个过渡大时代”),出于以下客观事实的考虑。

1 “大的历史时代”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思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始人,在他们对众多的时代划分中,许多属于大时代的认知。马克思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6E其它著述中。马克思则把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相应地分为几个时代。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大历史时代。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集大成者和突出发展者,他在1915年(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不仅首次提出了“大的历史时代”的概念,而且对此进行了集中的阐述。o)至今仍是学者们频繁引用的经典。列宁在其他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他在1918年(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就说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D)

2 对“大的历史时代”的认定,已被学术界不少学者接受,并进行了论证。1996年许征帆教授在他出版的专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就使用了“我们所处的大时代”的概念,认为“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之后的时代,概括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将更符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地球上‘一球两制,的现实,,”

1997年12月25日,<世界知识}杂志召开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为主题的研讨会。主要内容在该杂志1000期上公开发表。各种观点公开亮相。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主张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分为“大时代”和现时代。

2004年12月,靳辉明教授、谷源洋研究员出版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其中“第一章: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其中明确将,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作为“大时代”。C,1

3 把“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较大程度地点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演化进程,正确地指明了该历史阶段中多数国家的社会性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出现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甚至文化差别甚大的四类国家,他们分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其他三类国家(占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绝大多数),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基本或大致相同,均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范畴。它们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准备基础,甚至已经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这一历程。在“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中,把‘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放在首位,既是对名家研究成果的尊重,又是对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肯定。

4 把“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应看到其中还有明显的事实缺憾,需要正视、补遗。自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始,世界基本态势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私有制独霸的人类世界上,诞生了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了并非顺利的社会主义建设征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有过空前的辉煌,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出现严重曲折。但毕竟仍有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5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他们搞的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他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是在逐步演变为资本主义。如果仅说“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淡视了这一客观事实。在“大时代”的概念中加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才符合历史的真实和使得定义科学。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涵

坚信“两个必然”,是本文确定”两个过渡大时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他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经典表述。

(共产党宜言)1848年2月公开发表至今,16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科技、经济大发展,西方政局相对稳定,20世纪末苏联东欧的剧变,使某些人头暈目眩。硬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败,资本主义的新辉煌已经到来,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结论错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就可以独占这个时代的中心,甚至可以万古长青。

这是站在西方统治阶级立场上,片面、错误的认识和结论。如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得出实质不同的结论。

1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历史,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论证,也为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

义社会形态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依照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不可能是永恒的。无论它现在如何强大,也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一样,它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代替。

2 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资本主义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它本身固有矛盾所决定,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产生的否定因素所致。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m0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獱本主义的这种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由其所制约的其他社会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使其最终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冲突及其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反映。所以,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3 现今资本主义的发达,不自觉地为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社会基础。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动力,但对资本主义来说也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Cm4‘是历史上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叫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凹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使垄断资本家财源滚滚,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讲,并非完全是“福音”。他们自己在不自觉的为自己准备坟墓,不自觉地生产和“培养”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不自觉地为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凹,)F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生产组织形式和“新人”,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其它因素。04但决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裆同”,因为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制度的更替,“总资本家”不会袖手旁观,垄断财团会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统治。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彻底觉醒、群体奋起、恰到好处的“剥夺剥夺者”之时,就是资产阶级灭亡之日,

4 资本主义的改良,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总趋势。西方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改良、改善的基础上的。这种自我调整和改良,可以阶段性的、较长时期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甚至繁荣,但确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和社会弊端。就连在20世纪80年代末宜称共产主义“大失败”、资本主义大胜利的布热津斯基,在后来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的20个大难题。他强调,这些涉及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矫正的。西方人必须“在哲学上进行反省和文化上作自我批判”,必须认识到“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

现今资本主义的发达,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新殖民主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空前突出。表面上风光无比,其实在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他们的丧钟就会敲响。

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长存”和“永存”两个词,一字之差,内容和实质大相径庭。两者不能划等号,更不能简单的互相替代。硬说“长存”就是“永存”,是掩耳盗铃之举、有混淆是非的嫌疑。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内涵

苏联东欧剧变发生后,有人硬说社会主义失败了,这种言论违背客观事实。如何正确的看待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我们确认当今处在什么样的大时代的重要依据。

发生在20世纪末期的苏联东欧剧变,犹如强烈的“政治地震”,破坏性极大,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损害。社会主义运动跌人了低潮。但苏东剧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

1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HC”,N外长期摘霸权主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做,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害人、害己、害社会主义。这一教训,已被社会主义国家深刻汲取。中国不止一次重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使得中国外交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的形象明显高升。

苏联的解体,还由于“经济恶化,指导思想换‘魂’,无产阶级专政被取消,苏共解散等支柱的坍塌,加上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作祟。””坡些深刻的教训,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纪警钟长鸣。中国决心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各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上新台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事业倌心倍增。

2 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好像“块头”增大了,但同时扩展、深化了众多矛盾,使共产党人更加明了怎样应对资本主义,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作祟。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冷战、遏制、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得手”。这一“得手”,实质上与苏联搞霸权主义一样,害人、害己。苏东剧变后,“块头”增大的资本主义,至少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发达国家之间、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与剧变后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五对矛盾的扩展与深化。这种状况,对资本主义来说,弹冠相庆的同时已套上了“葬送”自身的“绞索”,“绞索”的一头交给了本国人民,另外一头交给了其他国家的人民,西方发达国家统治者的

倒行逆施,不断促使人民拉紧这一“绞索”。资本主义众多矛盾无法解脱之时,即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之日。

苏东剧变,使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他们不喜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为了防止和平演变的悲剧重演,社会主义国家均根据各国国情和深刻变化了国际局势,优化了自己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只要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有希望,资本主义继续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企图就会不断破产。

3 对于一些国家出现的严重曲折,“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999年的秋天,在英国广播公司(DBC)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位居第一,被评为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伟人”。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公布了关于“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遥遥领先荣登榜首。

“千年伟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结果的特殊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透过历史依然闪烁的光辉,人们寄希望于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4 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事业。昔日他们曾艰苦奋斗,创造出人类的奇迹;未来人民定会促使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再造辉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各种回答。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穷人的理论”。穷人翻身求解放,无产阶级与其他穷人一起,自己掌握政权:穷人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理论。当然也包括,穷人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这一结论,恩格斯1847年就说过,“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列宁1920年也指出:“主要由马克思创造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仅仅是19世纪一位社会主义者——虽说是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个人著述,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

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既然穷人得到了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生产力大解放,他们的劳动、建设热情是空前的。起码创造了人类的两大奇迹:一是苏联,综合国力,由昔日的“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D)发展到后来一度与美国平起子坐;二是中国,由昔日的”一穷二白”,现今建设成为达到基本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割断历史妄谈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脱离客观事实硬说社会主义的失败,是混淆黑白的昭彰行为。

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事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并没有使得人民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韬光养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创造新的奇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正调整自己的理论和纲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继续奋斗,有的国家和地区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增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任何逆动力,想违背人民的意愿。阻止历史朝着光明道路前进。只能得势于一时。人民遵循历史的规律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定会排除任何阻碍,滚滚向前,笑迎社会主义灿烂的明天。

四、“两个过渡大时代”“大”的其他内涵

坚信“两个必然”,事关大时代的性质、方向、趋势,是大时代的核心内容。但大时代中还有其它“大,的问题,内涵大变化、大进步、大目标、大使命、大“手笔”、大历程等特征。

1 大变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形态的大变动,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社会形态。

2 大进步。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即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即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绝非相反。

3 大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理论学说、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合理归宿,也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最终结果。”但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看成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也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复说明:“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命运不可改变的终点,而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的接点,新的人类社会的起点。“终点论”应该改变成为“发展论。”现在这“两个过渡”的大时代结束后,还会进入新的大时代。这一大时代为未来的大时代奠定基础,这一大时代的结束恰恰是未来大时代的接点,新的大时代的起点。这也符合历史的辩证法。

4 大使命。即革命、建设两大历史使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在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中的任务是如此的艰巨。工人阶级首先需要解决,为什么要革命?什么时候革命?怎样革命?等历史难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又有怎样巩固政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使命。在现今已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中,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仍然任务突出。

5 大“手笔”。对于解决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这是科学体系,理论成果,指导思想。但现今和未来的变化是如此巨大,错综复杂。必须在“不忘老祖宗”的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社会创新,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发展。

6 大历程。即这一大时代的终结,将经历一个内容丰富、时间很长的历史渐进过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必须经历四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革命阶段。这个过程,中国用了28年(1921-1949),俄国用了12年(1905-1917)。现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会用多少年,难以预测,但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第二阶段,是革命转变时期。这个过程,中国用了9年(1949-1959),苏联用了19年。从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渡可能会比发展中国家短一些,但实践往往会复杂得多,时间较

长的机率大。第三阶段,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和以后的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到底这一阶段的时限有多长?恐怕是很长的。这从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的说法可以判断。他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能掉以轻心。”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观点。这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呢?用“千年,作为计算单位,恐怕不为过。第四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势必也要经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时间的长短,难以确定,恐怕也不会短,定论靠实践。

“渺茫论”不正确。我们所说的大时代,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初始结束(即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衔接)。时间的漫长不容忽视,为此。有人认为这遥不可及,实在太渺茫了。不该谈论与定论这样的大时代。这种认识,存在偏颇。

第一,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时代性质的分析和判断。因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D0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on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弄清时代问题,事关现在和将来怎么做,做什么的大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弄清大时代的性质、特征、走向,就如历史长河中设立天文望远镜、高级探照灯,使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心明眼亮,方向和目标正确,尽可能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这不是“渺茫”,而是“光芒”。

第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质的社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即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都消灭了剥削制度,都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没有阶级对立,二者的区别只是成熟程度的不同。从这个意义讲,共产主义社会正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正在实现的过程中。共产主义并不“渺茫”。

第三,“渺茫,论产生的又一个因素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有人故意夸大其结果,危言耸听地说社会主义失败了,灭亡了。灭亡后再复活,谈何容易7有人把剧变的负面影响看得过于严重,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认为社会主义再复兴前途“渺茫,。前一种人属于混淆是非,后一种人属于形而上学。苏联、东欧剧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一种背离;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生气勃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经过调整,影响在回升;就是剧变后的国家的共产党力量也开始引人注目。所以“渺茫”论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五、“两个过渡大时代”处于初级阶段

把大时代的现今态势、水平、阶段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合理且较全面。

所谓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内涵“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即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这一定位,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但决不等同,有大的区别。“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是相对于未来高级阶段而言的。它所以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指一个国家、一种制度。而是人类社会的所有国家、两种制度的走向和态势,是建立在其基本状况的宏观分析基础上的。具体讲是考虑到当今世界如下几大特点:第一,“两个过渡”的起点一般应该说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开始在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者至今不到370年的历史,后者至今也只有80余年的历程,相对于大时代的漫长历程来讲,基本上还处于起始阶段,人们对这一过渡历史发展规律乃至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现今一般称西方国家为发达国家,是发展水平的一种称谓,能否说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值得探讨。但其社会主义革命的水平不高,处在低谷,恐怕是客观事实。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水平是初级阶段,在我国已是主流认识。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5个,属于少数。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与发达国家有矛盾、有区别,但绝大多数走的仍是资本主义道路,属于“后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总体上仍居于劣势,虽然从长远来看他们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成长尚处于幼年期,还很不成熟,其经济和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还在探索之中,多数国家的体制改革还刚刚开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还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乃至政治上还占优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需做长期艰苦的努力。第五,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运作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反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和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但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旧秩序、旧规则。

明确大时代的“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特征,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时代的“两个初级阶段”定位,肯定了这样两个客观事实: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客观存在,并且在共存竞争中;二是在现今世界阶级力量对比中,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大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力量逊于资本主义的力量,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国际环境,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条件。共产党人必须从这一基本估计出发来制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方针和政策,必须努力克服过去相当长时期形成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应该看到,消除超越阶段、脱离现实的主观冒进思想和政策的影响,消除资本主义永存论、趋同论,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这种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

责任编辑 张国强

上一篇:影视文学赏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