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

2023-10-03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1篇

山地养鸡的场地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卫生防疫、鸡只的生长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效率,关系到养鸡的成败和效益。场地选择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1)既有利于防疫,又要交通方便。(2)场地宜选在高朗、干爽、排水良好的地方。(3)场地内要有遮阴设备,以防暴晒中暑或淋雨感冒。(4)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并且圈得住,以防走失和带进病菌。避风向阳,地势较平坦、不积水的草坡。其中最好有树木,以便鸡到树荫下乘凉。搭棚方法。鸡舍设计的要求是: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座向宜坐北向南。一般棚宽4-5米,长7-9米,中间高度1.7-1.8米,两侧高0.8-0.9米。通常用由内向外油毡、稻草、薄膜三层盖顶,以防水保温。在棚顶的两侧及一头用沙土砖石把薄膜油毡压住,另一头开一个出入口,以利饲养人员及鸡群出入。棚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四个方向拉牢,以防暴风雨把大棚掀翻。铺设垫草。为了保暖需铺些垫料。垫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松软,干燥,吸水性强的锯屑、小刨花、稻草、谷壳等,可以混合使用。使用前应将垫料曝晒,挑出发霉垫草。厚度以3-5厘米为宜。

一般来说,优质鸡的生长速度较慢,对饲料营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也不能只喂单一饲料,以免造成营养缺乏,影响生长发育,降低成活率。应当选择优质土鸡系列全价颗粒料或混合饲料。另外,可以用山地种植的南瓜、蕃薯、木薯等杂粮代替部分混合料。

导致鸡病发生的原因很多,物理因素,如饲料配合不当、温度过高过低、应激与外伤等;化学因素,如药物过量、误吃农药吸入有害气体等;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所以,在疾病防治上应抓好如下几点:

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点。这是疾病防治的基本方针,但在养殖户当中,很多人都是重治轻防,导致鸡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成本高、效益低。

树立用疫(菌)苗防治疾病的观点。这是防治疾病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多数重大传染病都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疫苗接种成功与否,与鸡只的母源抗体、接种方式和接种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同的鸡场各有不同的免疫程序。树立综合防治的观点。即从建场、进苗到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从有利于防疫的角度去考虑,这是防疫规则的总要求,是养鸡业走向产业化、集约化的基本要求。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2篇

1 调查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 选取了广安市岳池县农村产业化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2个乡镇6个村进行。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调查对象为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 为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4,5,6]。将农村实用人才按照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五大类进行分类[7], 按照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技术水平结构等4个结构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2 岳池县农村实用人才分布现状

2.1 总体分布

调查表明 (表1) , 6个村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49人, 仅占6个村总人口数的0.64%, 主要从事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行业。各村农村实用人才总数分布不均匀, 在5~12人范围, 村平均8.1人。不同类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 其中生产型人才25人, 占实用人才总数的51.02%;经营型人才13人, 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6.53%;技能带动型人才0人, 占实用人才总数0%;技能服务型人才4人, 占实用人才总数的8.16%;社会服务型人才7人, 占实用人才总数14.29%。由此表明, 因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同且比较低, 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和类型分布都呈现严重不平衡, 以生产型人才最多, 其次是经营性人才, 其他类型人才占比少。

2.2 性别分布

由表2可知, 农村实用人才性别结构分布呈现严重不平衡。男性农村实用人才为47人, 占人才总数的95.92%, 主要分布在生产型、经营性人才中;女性农村实用人才仅2人, 占4.08%, 生产型、经营型人才各1人, 而其他类型人才中无女性。由此表明, 男性在各类型人才中占据绝对优势, 男女比例及其不平衡。

2.3 年龄分布

由表3可知, 从农村实用人才年龄段来看, 呈现“N”型分布规律, 以41~45岁和55岁以上年龄段人数较多, 分别为13人、12人, 分别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6.53%、24.49%;51~54岁年龄段人数为2人, 分布最少, 占4.09%。从各类型人才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来看, 生产型人才在41~45岁年龄段分布最多, 为8人;经营型人才在36~40岁年龄段最多, 为4人;技能服务型人才在35岁及以下年龄段最多, 为2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在41~45岁和55岁以上年龄段最多, 均为3人。由此表明, 各类型人才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不均匀, 结构性分化严重。

2.4 学历分布

由表4可知, 农村实用人才在学历结构水平上呈现倒“V”型分布。初中文化最多, 为20人, 占人才总数的40.82%;高中文化16人, 占32.65%;小学文化8人, 占16.33%;大专及以上文化仅3人, 占6.12%, 占比较低;未上过学的2人, 占4.08%。从各类型人才文化结构水平分布来看, 生产型、经营型人才均以初中文化最多, 分别为11人、7人, 分别占该类型人才总数的44.00%、53.85%;技能型服务型、社会服务型以高中文化最多, 分别为2人、3人, 分别该类型人才总数的50%、42.86%。由此表明, 农村实用人才总体具有一定文化水平, 但文化层次较低, 以初中、高中占比较大,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占比较少。

2.5 技术水平情况

调查表明, 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分布呈现单一分布趋势, 所有农村实用人才均没有通过技术水平认定, 各类型人才也是同样呈单一分布, 即具有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民助理技师、农民技术员技术资格的人数均为0。由此可见, 农村实用人才中没有具有技术资格的人才, 在该方面呈严重滞后趋势。

3 岳池县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数量不足, 性别及年龄呈严重结构化偏向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 6个村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49人, 每万人拥有农村实用人才数为64人, 占农村总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 且表现为男性占比非常高, 占95.92%, 男女性别比例极其不协调;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呈现“N”型分布规律, 41~45岁和55岁以上比例较大, 分别占26.53%、24.49%, 具有老龄化的趋势。由此表明, 在当前脱贫攻坚的新形势下, 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匮乏、性别及年龄结构分布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和发展, 降低了农村实用人才在脱贫攻坚中作为“助推器”所发挥的作用。

3.2 文化素质较低, 高素质人才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实用人才不具有技术资格的人员占100%, 且文化以初中、高中水平为主, 分别占40.82%、32.65%, 其知识和技能多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而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几乎没有, 缺乏在生态、加工、营销、服务等方面的高技能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在农村产业扶贫背景下,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文化素质偏低, 增加了其接受专业知识的难度, 降低了其能力提升空间, 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其“领航员”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3.3 类型分布不均匀, 技能带动型人才严重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实用人才各类型分布为:生产型 (占51.02%) >经营型 (26.53%) >社会服务型 (14.29%) >技能服务型 (8.16%) >技能带动型 (0%) 。由此表明, 农村实用人才以生产型为主, 而具有极大带动性的经营型人才较少, 技能带动型人才更是没有。农村实用人才类型分布的不合理性以及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性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完全适应, 更不能满足当前农村产业扶贫的需要。

4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对策

建议继续加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进一步挖掘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脱贫攻坚中“领航员”“助推器”的作用

4.1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宣传, 树立人才扶贫意识

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电视、广播、报刊等公众平台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宣传“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要树立人才扶贫理念, 提高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 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4.2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充分挖掘人才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 以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实训基地开展培训。聘任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讲师团, 因地制宜、师资保证、按需施教, 不断拓展培训专业和范围, 培养急需农村实用人才, 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增强培训力量, 拓展培训方式,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零距离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4.3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信息化管理, 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动态管理, 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考核机制,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出台创新创业奖励政策措施, 对能力强、水平高、贡献大的实用人才, 在物质精神上给予“加油鼓劲”, 激发其回乡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热情, 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4.4 优化农村实用人才成长机制, 建立人才职称评定体系

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培养、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各种机制, 努力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有潜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送出去学技术、学经验, 增长见识, 开拓眼界,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 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申报职称评定。

4.5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扶持机制, 增加人才专项投入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优先扶持机制, 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 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项资金,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项目研发。树立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理念, 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帮技术、帮项目、帮咨询, 带动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5 结语

农村发展大计, 实用人才为本[8]。农村产业扶贫需要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支撑[9]。因此, 我们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就必须要构建一支高数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将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锤炼成引领精准扶贫的“主力军”;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经验丰富、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优势, 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加快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进程,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摘要:2016年4月, 在四川省岳池县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农村产业化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2个乡镇6个村的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技术水平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实用人才结构分布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宣传, 树立人才扶贫意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充分挖掘人才资源;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农村实用人才成长机制, 建立人才职称评定体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扶持机制, 增加人才专项投入”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实用人才,结构分布,调查分析,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郭承尚, 唐开蓉.浅议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 (13) :16-17.

[2] 张人起.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 2015 (10) :195-196.

[3] 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应与扶贫对策[J].理论月刊, 2005 (3) :33-35.

[4] 曹丽琴, 张玲.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9) :5631-5633.

[5] 王蕊, 王宇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实用人才研究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5) :160-163.

[6] 胡启本.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2 (3) :133-135.

[7] 郑伟, 陆艳, 胡顺强.扬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及培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27) :9577-9579.

[8] 李琼芬, 周开福, 王海莉, 等.景洪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分析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1) :44.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3篇

应用写作作为一种与社会实践、工作生活联系密切的特殊写作,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做出贡献?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人生道路“铺路架桥”,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应用写作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也是时代赋予应用写作教师的使命。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写作教学现状, 大力加强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力度, 努力探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新路。

1 加强应用写作的人文思想教育, 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海啸的背景下, 各种文化社会思潮相互碰撞,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打着“人权”的大旗, 加紧对我国实施高压与渗透, 而寄托每个家庭和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正是他们极力争夺的重要群体。由于通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 使这场人才的争夺战和意识领域的斗争已经成为无硝烟、隐蔽性强的暗中较量。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基地, 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用写作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使职权、办理公务、指导工作、沟通信息所使用的文书。往往是代表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发言、管理和执行, 具有原则性、权威性、指导性。要写出合格的文章, 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应用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 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实干精神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写出好文章。应用写作教学它所担当的正是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 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方略, 离不开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所以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胸襟情怀、诚信责任、敬业实干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虽然应用写作不是思想品德课程, 但它却时时处处与现实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分析讲解文体应用情况、实例分析时, 恰能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情感进行引导、教育、熏陶。应用写作教师要注意这个问题, 而且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这个责任。如在讲授报告、请示、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时很自然就涉及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把握, 社情民意的深入调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缜密的分析判断等;当讲到演讲稿、个人简历、求职信、新闻消息、商业广告等就不可避免地要关涉理想信念、文化素养、诚实守信、责任意识。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启迪的极好时机, 选取具有现实性、典型性, 又有教育意义的实例来教学, 既能使授课内容丰富生动, 又在“润物细无声中”抓住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脉络因材施教, 这比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写作技巧或是思想道德的灌输要自然真实, 影响也更深远。

2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探索素质教育新路、激发开拓创新意识

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 历史上内忧外患战乱频繁,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使得国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内敛, 不轻易示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一种处世的方法, 也是一种应变的本能。但是久而久之, 会对外界的变故“麻木”、“迟钝”;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也禁锢了人们思想意识行为自由自主的发展, 表现出唯上、唯书、从众, 从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 缺乏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个体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什么是素质教育?用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素质, 是指人所具有的多彩多姿的个性特质和应对社会、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独立人格、自由自主的精神、健康愉快的身心, 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进行探究创新的能力。

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的定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 我们从分析各类文体的特点、评析范文、总结方法, 分析推理、实训讲评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各个环节上给学生提供自由开阔的思想空间、探索空间、写作空间, 引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判断、自由评价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观点, 敢于质疑。对于各种思想观念上的交锋,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 教师不必过多干预, 允许不同思想观点争论与并存, 教师应多给予正面的鼓励。在这种自由和谐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树立起来, 顾虑紧张会减轻, 思维自然会活跃, 创新创造的能力才会焕发出来,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会勃发而起。

如写社会调查报告, 教师对重要的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巧和调查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在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后, 让学生制定调查计划, 组成小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要事实求是, 切合实际, 不圈定题目,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去写作;在调查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 全体同学共同探讨解决。

3 以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取代封闭的

传统教学模式, 以实践组合性训练获得多种技能的提高, 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性需要

长期以来, 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往往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应试轻应用。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性、封闭性, 使学生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 缺少参与和互动, 没有思想的撞击、心灵的交融, 也就无法吸引充满激情和探索的心;没有深入社会, 不了解实际需求, 也就无法理解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苛求;缺少信息交流, 看不到差距, 也就感受不到

(下转28页) (上接26页)

职场竞争的激烈, 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就会懈怠降低。尽管教师费尽心力地去讲, 却徒有愿景, 教师“教而无味”, 学生“学而无趣”。那么如何突破应用写作教学中的“瓶颈”, 应用写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位应用写作教师面前的难题。

几年来, 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研究, 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其次要明确应用写作是为学生求职就业、工作学习、未来发展打基础, 要以应用写作能力、职业写作技能的掌握提高和运用为根本要求。其三, 要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就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应用写作是充满创造力的心智活动, 虽然它注重理论性, 讲方法、讲结构、讲要求, 但应用写作能力不是仅靠教师的“教”就能掌握的, 讲授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并付诸写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对事物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有兴趣去探寻事物的发端, 深入其内部, 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 必须加强应用写作的实践教学改革, 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打破传统教学“围墙”, 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 亲身感知体验, 了解国内外大事, 关注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变革的问题;亲自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学会观察收集、筛选有用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整个社会调查、写作、完成PPT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鼓励与指导, 并与学生反复研讨、沟通、修改, 然后每人提交一份纸质的调查报告, 其后小组提交一个图文并茂的PPT实践报告。最后小组选派两人上台演讲, 一人简介小组调查工作, 一人演示报告。虽然教师工作量加大了, 但收获却是丰厚的, 学生所做社会调查内容丰富, 契合现实, 如《我院志愿者在奥运》、《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社会调查》、《大学生兼职》、《上网利弊社会调查》、《吸烟有害健康》、《认识水污染》、《关于大学生浪费粮食的社会调查》、《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情况调查》、《魔方在中国》、《北京培黎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等。

通过完成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写作、制作PPT、上台演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质的促进, 不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种促进, 而且深入实际, 观察体悟社会生活, 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关注民生。这种比较深刻的人文教育、实践写作教学是任何形式上的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因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的。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潜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写作水平、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 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同时把写作、调查、摄影、电脑、多媒体等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 最后上台边演讲边演示, 语言交流能力又得以提高。这种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还具有延展性, 可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学生学会写调查报告, 其知识和能力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国情调研、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毕业论文的准备等等。这种一举多得的“组合式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 因为这种素质教育适合青年学生它是开放自主的、充满挑战的、精神愉悦自信的, 使人的综合能力得以整合并提高, 青春的激情和才华得以展示。

摘要:应用写作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要培养合格实用人才, 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及方法。

关键词:创新,写作教学,培养,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4篇

由于一般的中职英语教学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范畴, 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 踏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仍需经历一段培养期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 中职教育必须正视学历层次教育上的不足, 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变以求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自身竞争力。我们认为, 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应以实用性教学为主,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订单”式的实用型外语人才, 并以此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办学模式和特色。

2 社会需求:是中职外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为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要做到如下几个效果: (1)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巩固, 扩大基础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2)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中职教学存在着双重性, 因此我们既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求, 也要分析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才能从中找出两者共同点, 解决实际存在和问题。

2.1 学生在校的现状与需求

针对中职学生在校现状与需求, 我们对漳州各类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对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2.1.1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调查发现, 对于学好英语在今后就业中所起的作用, 39%的在校生认为“非常有用”, 41%的在校生认为“比较有用”, 2.5%在校生认为外语“没用”。而在学习英语的动机方面, 85%的在校生说是为了方便找工作, 57%的在校生是希望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40%的在校生说是出于个人兴趣, 仅有5%的在校生说是为了应付考试。可见, 大多数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对帮助就业所起的重要作用, 但其学习动机比较多样。有一点值得肯定的话就是, 多数学生是在对英语有兴趣的基础上, 英语和就业联系在一起并充分意识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已经在实习的学生的需求情况, 有80%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仍有必要学习英语, 并且有73%的学生已经对外语学习制订了个人的学习计划。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职英语教学有着广阔的需求和潜力, 需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针对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计划, 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规划。

2.1.2 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

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存在英语语法及听力水平较为薄弱, 所以调查中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他们急待提高“听说能力”。另外, 还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口语交流上有“心理障碍”。从这里可以反应出大多数中职学生掌握的词汇远远不够, 有待进一步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 也间接反映出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对于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上, 有30%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联系较少”, 50%的学生认为“比较有联系”, 只有20%的学生表示“紧密联系”, 由此可以认为我们在中职英语教学仍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最后有80%的中职学生学生建议要强化听说训练, 90%的学生希望多学习专业英语词汇34%的学生要求学习应用文写作。这反应出中职学生英语教学的多元化的需求。

2.2 企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外语需求

伴随着众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对于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型兼具可以流畅的英语交流的人才是求贤若渴。因此如果一味地用传统的通用外语人才来定位中职英语教学, 就无法满足日趋专业化的市场需求, 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急企业之所急, 加大力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外语人才。

3 实用型培养:中职英语教学遵循的特色和模式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服务对象是各企业的一线岗位。因此,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 既要求学生具备了基础的理论知识, 又要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指导与训练。而这些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视并完善中职英语教学阶段的管理和规划,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明确办学理念和特色, 为用人单位培养订单式的实用人才。

3.1 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见, 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几个共同点:就是强化日常听说能力的要求, 都存在专业英语方面的需求, 都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可见, 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上, 要以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为教学重点, 要把英语和各种专业领域结合起来, 兼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而体现出中职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实用化、专业化。

3.2 开展中职学生英语的终身教育, 实现学校和社会

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服务范围不仅仅是针对在校学生, 还要要延伸到继续教育领域中去。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 中职英语教学在服务社会方面也是大有可为。因此, 学校要紧紧捉住市场的需求, 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 拓宽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 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终身英语教育服务, 从而实现学校和社会永久接轨, 为构建学习型创造型社会服务。

4 结语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 中职英语教学是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展现学校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因此, 中职学校应与企业多多交流, 将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紧密结合, 加强专业与课程设置建设, 找准方向,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外语技能, 又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摘要:本文就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 从中职英语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我们认为中职教学作为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的中坚力量, 在企业培训和终身教育等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于实际岗位工作密切相关。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在实施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操守都要求较高,我们在对天津公交集团、燃气集团和自来水集团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走访的时候,他们都一致提出除了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之外,还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力争培养出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双优秀的毕业生。

2 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实一体课程

会计专业学生即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财务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其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到实训设施的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办法等,都必须围绕财务相关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我们从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操作能力入手,确定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章节体系,构建理实一体课程,课程中加大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比例。

3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精心准备课程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各项法规和政策都在和国际接轨。会计专业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新发展,吸收了国内外会计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要讲好会计这门课,必须要注重更新知识,把最新的政策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4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而学生为主体,要求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或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过程也就变为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我们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案例法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仿真教学等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 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学校重视实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的建设,除校内应有较完善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实训设施外,还要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关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几点想法,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教育应当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职业化这一培养目标,以突出实践能力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能力,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上更加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会计人才,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农村实用人才事迹范文第6篇

一、市场对英语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概述

我们可以将市场对于英语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是个人需求。所谓的社会需求, 指的就是当前随着社会企业的不断发展, 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实用型人才方面, 需要大量具备良好的英语外交能力的人才, 进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最近几年来, 社会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当中, 往往偏向于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指的就是能够充分的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进而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我们通过对某一城市多家优秀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发现, 有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会优先录用英语成绩突出的毕业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企业对于员工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视的[1]。但是, 仍有很多毕业生虽然能够熟练的拼写出英语, 但是在口语表达方面却显得不尽人意,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所导致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更阻碍着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 课程设置导向存在问题

现阶段, 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普遍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 而大三的第一个学期仅仅有个别学院的个别专业才开设了双语教学。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有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快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通过考试之后, 就不会再学习英语。仅仅有很少的学生会继续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翻译以及写作。这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 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2]。其实, 这主要就是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英语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性, 而忽略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应用性, 最终也就导致了学生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 这样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错误的, 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 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 师资配备不足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 当前有很多学校存在着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英语教学的效果。很多学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的依然是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 学生在下面拼命的做笔记、划重点, 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 学生就像是在听天书一样, 最终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与此同时, 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 大学英语老师大多来自英语系, 大多数老师仅仅是擅长自己所研究的专业领域, 对于其他的专业涉足不深, 这也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涉及跨学科跨专业问题时讲解的非常笼统,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很好的使用专业英语进行相关的工作。因此, 这一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起来, 配置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 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方案探讨

(一) 大学英语教学应先基础教学后专业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及接下来的就业。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 当前很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四个学期都开设基础英语的课程, 有的高校到了大三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到了大四, 已经基本没有英语相关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必然无法全面的掌握英语知识, 在接下来的就业过程当中也就无法很好的满足工作需求。基于此,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采取先基础教学后专业教学的模式, 基础英语学习设置在大一和大二, 完成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两者之间的衔接, 然后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英语。在夯实英语基础之后, 深入的学习专业英语, 能够确保学生在就业后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很多高校所开设的物流、法律方面的专业, 也非常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 这对于接下来的交流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浅化英语等级考试

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 四六级考试能够帮助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在实用性以及广泛性方面, 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 学习大学英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应用英语, 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但是, 有很多的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不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 这也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将英语学习视作为负担, 只靠死记硬背、做试卷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基于此, 笔者认为可以将英语四六级考试社会化, 使得学生能够自愿进行报考, 更不可将四六级考试和学生的毕业证相挂钩[3]。在学习专业英语的阶段, 需要充分的结合专业的不同来设置相应的考试, 进而在激发出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其潜能的发挥。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需要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在接下来的就业过程当中所需要应用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促使学生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 加强英语听说训练和人文知识的渗透

在中学、高中阶段, 学生们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往往会选择不停地做试卷、背单词, 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考试成绩, 但是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却并不理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师甚至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高校和教师, 就要重视起这一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锻炼, 并改变课程设置、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培养更多实用型英语人才。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积极地渗透人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其具备吃苦耐劳、创新精神, 供养传播正能量, 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避免被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所淘汰[4]。

四、总结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大学作为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场所, 当前英语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要积极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通过实行先基础教学后专业教学、浅化英语等级考试、加强英语听说训练和人文知识的渗透等一系列有效对策, 最大限度的确保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当今社会对于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大学英语作为培养英语优秀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 当前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对实用型英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本文首先概述了市场对英语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最后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方案。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崔刚, 马凤阳.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以及原则的呈现[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2) :33-38.

[2] 胡学文, 吴凌云, 庄红.大学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外语, 2017 (5) :12-17.

[3] 吴秀辉, 吴琼.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课程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 (学科教育) , 2016 (12) :34-35.

上一篇:慢性病知识与防控范文下一篇:年度网络推广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