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2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农村地区儿童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将“乡村少年宫”的效用发挥出来,并且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发展动力。本文将主要从乡村少年宫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以供业内人士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少年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在我国,少年宫是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政治教育和集体文化的活动场所,其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最终促进新式人才培养。但是,少年宫方面的资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的,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无法充分享受少年宫优秀资源。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乡村少年宫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意义展开全面研究。

一、乡村少年宫有利于巩固特殊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地区,特殊儿童主要是以留守儿童的形式而存在,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就会直接导致这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频率过低,所以自然就会导致亲情关系的淡化。基于互动、沟通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比较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多会产生自卑心理,并且表现出比较内向的性格特点,这就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乡村少年宫的出现就克服了这一方面存在的弊端,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交流提供支撑。我们会将城市少年宫的建设模式引入到乡村少年宫中,借鉴其活动形式,比如亲子科普展览、亲子运动会等,这样就可以让儿童與其父母共同参与到项目中来,实现其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乡村少年宫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与父母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促进其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产生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少年宫还弥补了农村学校教育的短板,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会受互联网的影响比较大,这就导致其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比较低,加上父母的家庭监管缺失,最终就会使其心灵受到负面影响。总之,我们必须要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策略,尤其是对于巩固感情方面要加以注意。

二、乡村少年宫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城乡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种种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面临着比较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农村的社会环境也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事实,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基本的监管,其比较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将其推向不良的发展环境。再就是,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主流的价值理念导向,这就可能会产生偏激、片面的价值观,这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学校教育是提升留守儿童文化素质的主要支撑,但是很多的农村学校具有比较多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农村经济、教育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是这些传统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的。在其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坚持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很多的学生并不能达到老师预期的标准,这就会使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僵化的状态,进而使学生产生忧郁、苦闷、恐惧、烦躁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

就农村少年宫的本质来讲,其还是以公益性项目而存在的,这也就会使其公益性目的进行扩充。我认为,其最基本的作用还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均衡。开展农村少年宫项目,这也就成为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体现。农村少年宫对于这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提高留守儿童的素养、增进他们之 间的情感交流,还能丰富这部分孩子的课余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将更好地教育资源融入到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这对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四、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尚未解决,这也就制约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此,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但是,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投身于城市建设中。但是,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看,这就催生出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的成长是表现出矛盾特征的,父母监护方面比较缺乏、学校监管不全面、社会监护不力等,都可能会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负面状况,比如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一般来讲,农村地区时没有少年宫的,这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依托农村学校建立起农村少年宫,这会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且还能够将城市教育资源补充到农村地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能够将社会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儿童身上,从而更好地发挥少年宫的德育功能,有效推进农村教育的公平。

五、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拓展特殊儿童知识空间

对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来讲,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但是,课堂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使其在获取知识方面处于劣势。同时,他们的活动空间也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学校内部空间和村庄内部空间。所以,农村少年宫的推行,可以让留守儿童增加更多的知识渠道,也能够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将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并且可以将新奇的知识传递给少年儿童,这会极大的扩展他们的视野,这也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书本知识进行接受,从而为后期的文化学习和道德修养产生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儿童以留守儿童为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就更决定了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必要性,这对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从全方位的发展方向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最终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明.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策略[J].四川水泥,2018,(1):193.

[2]叶荣源.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探讨[J].低碳世界,2017,(32):173-174.

[3]厉建飞.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18,(1):243.

本文是2017年度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乡村少年宫助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号:2017LX93。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2020年新年伊始,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2019-nCoV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全面、严格、彻底的一系列防控措施,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众志成城,疫情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1]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面对此次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课程需要做哪些探索与尝试,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都需要认真思考与积极回应的重要课题。

一、“心生命”课程:泛爱众的童年启蒙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名言,“教育非他,乃心灵转向”,意思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关心人的精神跃迁或者说美好心灵的成长。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很多学者的认同与褒扬。在不少中国学者看来,心灵转向的教育就是关心“心生命”的教育。例如,在中国香港创办了新雅书院的钱穆就指出,教育不仅要关注物质生活的“身生命”,而且还要关心精神生活的“心生命”,“其他生命,都是以物质生活为主,心灵精神只是一种副作用,而人类生命,却似反转过来,以心灵精神的生活为主。其他生命,像是以物质生活为目的,心灵生活为手段。人类生命,则以心灵精神生活为目的,而以身体物质生活为手段”。[2]“心生命”的课程需要从孩子们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懂得如何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向善、崇美、求真的心灵种子。“心生命”的课程会时刻要求教育者思考,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安全、自由、幸福并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良好环境了吗?“心生命”的课程会时时向园长和教师提问,我们始终能坚定地做到用激励、鼓舞、支持等以善至善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实现心灵的成长吗?“心生命”的课程会时刻要求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不断鼓舞教育者做到“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并随时反思我们真的做到在纯洁、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优良品质的种子了吗?“心生命”课程至少可以用以下两个主题课程来体现。

(一)“万物生灵”主题课程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心中已有的“爱”,要把孩子们内心的“爱”牵引出来。例如,我们注意到义务教育课程教材选用了很多冯骥才老师的作品,如《珍珠鸟》《捅马蜂窝》《日历》《献你一束花》等。冯骥才老师的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娓娓道来,对每一种小生灵都温柔以待,亲切温暖,读来令人感动。受其启发,笔者认为,“心生命”的幼儿园课程可以积极创设激发孩子们热爱“万物生灵”的环境与主题课程。

例如,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创设“回归田园”课程。真实的、优美的、生态的、活泼的大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萌发孩子们对万物生灵的热爱与关心。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幼儿喜欢野外的生活,“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研究”。[3]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会遇见许多小生灵,雨中散步的蜗牛,低空盘旋的蜻蜓,啮咬松果的小松鼠,透出浓郁香气的蘑菇,这些对萌发孩子们对万物生灵的爱心大有裨益。近些年来在欧美等国的一些地方流行“森林幼儿园”,“挪威幼儿园关注幼儿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幼儿在自然中的感知和体验,在自然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这也与挪威人酷爱户外活动,以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密不可分”。[4]只要天气允许,挪威卑尔根的教师就会带着孩子们到周边森林来一场郊游,将森林当作孩子们的主要课堂。挪威卑尔根的好几所幼儿园都流行每周一次到附近小山里的“远足”活动,那里的老师们有一句名言,“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我们看到了卑尔根的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在森林里爬树、趟水坑、翻滚、收集树叶,甚至野炊烧烤,而且卑尔根附近的七座小山都有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攀爬的木制的简易设施。这种回归自然的森林幼儿园在北欧、北美、英国、德国等十分流行。我们也可以借鉴森林幼儿园回归自然、拥抱田园的思路,给予儿童亲近自然的教育机会与可能。

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绘本来引入“万物生灵”的主题课程。如,法国科普作家艾曼纽·乌赛创作的生命三部曲(也可以看作是热爱万物生灵三部曲)系列绘本。绘本《在我脚下:土壤中的生命》带领孩子潜入地下,探索土壤里的世界。当我们经过田间小路或者是公园花丛,孩子就会突然告诉你,“你看,蚂蚁”“你看,虫子”等等,孩子们会用自己特殊的万物有灵的视角来关注这个世界上微小的东西。《在我之前》带领孩子穿越时光,了解生命的起源,这是一首写给孩子的宇宙生命诗篇,用色彩鲜艳的画面演绎水中生命的出现、生命从水中走出、恐龙出现了、猴子越来越机灵、婴儿在妈妈肚子内的生长、宝宝的诞生等。《夜幕之下》带领孩子们回归自然,聆听黑夜里的声音,特别是一些夜间活跃的生灵如宽翅树蟋、园睡鼠、猫头鹰、两栖动物。有意思的是,庄子心中的理想家园也就像是回归田园的森林幼儿园,“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

(二)“我来帮你吧”主题课程

如果说“万物有灵”主题课程关心的是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的话,那么,“我来帮你吧”关心的则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弱势人群”的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具体的教育建议有:“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如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休息一会儿;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讓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等等。”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教育活动,我们还应引入“关心弱势人群”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孩子们的同情之心、关爱之情、利他之行。1980年,湖北省一名9岁的小学生刘倩倩以一首《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的小诗获得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大奖。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歌读来令人感动,因而有幼儿园教师将其引入到孩子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以儿童帮助儿童为主题的诗歌很多,这首诗却另有一番新意,它没有局限于同学、邻居、朋友之间,也没有局限于学习、生活、友谊等方面,却通过独特的想象把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与作品中的‘我’巧妙地连起来,可谓匠心独运”。[5]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弱势”的人群,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去关心。有心的教师会选择一些相关的绘本开展教育活动。如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汤米·狄波拉的绘本《先左脚,再右脚》就动情地描述了温馨、动人的亲情,年龄大的爷爷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需要关心关爱,需要呵护照料的“弱势家人”。

巴比刚生下来的时候,爷爷巴柏就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巴比学走路的时候,巴柏耐心地说着:“先左脚,再右脚。”一步一步教会了巴比。突然间,巴柏中风住医院了。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巴柏虽然回家了,却不会走路,甚至不认识巴比……一切都让巴比十分害怕,直到他鼓起勇气亲近巴柏、帮助巴柏。终于有一天,爷爷在巴比说着“先左脚,再右脚”的引导下,重新学会了走路……

再如,由斯洛文尼亚的海伦娜·卡拉杰克创作,马加·鲁比负责插畫的《来自星星的约翰》这部绘本作品讲述的是孩子们理解、尊重身边可能存在的自闭症小伙伴。约翰上幼儿园了。他带着毛绒玩具——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一起去幼儿园,形影不离。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对约翰的父母说:“这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儿,不爱说话。”直到有那么一天,班里来了一位数学老师。对他们(其他小朋友)来说,数学太难了,只有约翰知道怎样解出第一道题,然后是第二道,还有第三道。同学们目瞪口呆地看着约翰……“我想请约翰帮我学数学。”凯文对同桌小声说。“我也是。”马丁点点头……

二、“B-STEM”课程:生物工程的童年启蒙教育

很多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在幼儿园阶段对儿童开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启蒙教育。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推出的《美国创新战略》提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以加强STEM的教育”。[6]在全球高度关注STEM课程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学者和幼儿园也都展开了有关STEM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特别强调以整合的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激发幼儿工程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为重点,综合培养幼儿在STEM方面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早期STEM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真实情境与问题导向,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7]

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我们发现了传统STEM课程设计有其不足,特别对生物医学工程类的“课题”比较缺乏。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对医院、医生、药品、医疗仪器等比较感兴趣,也有探索的动机与意愿,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时医院区角往往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参加扮演“医生”和“病人”的游戏。面临着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以及它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系,我们需要做前瞻性的思考与教育规划,将生物医学的科学知识、前沿进展等有机地引入课程之中,形成新的B-STEM的课程框架,B即生物(Biology)。生物与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的结合就是生物工程。针对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幼儿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与生物、医学、卫生、营养、健康、安全等相关的综合课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仅举三类与B-STEM相关的主题课程内容。

(一)“生活中熟悉的微生物”主题课程

教师可以设计“牛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系列课程,帮助孩子们探索与认识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哪些食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这一过程,如酸奶、醋、酱油、腐乳、面包等。教师可以设计“灭菌和消毒的好办法”系列课程,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常用的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两个方法进行实践探索的尝试,如75%的酒精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将待消毒的物品在60~62℃加热30分钟或在70℃加热15分钟,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一部分微生物的营养体)、辐射灭菌法(利用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来杀死微生物)等。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有关微生物的绘本对幼儿开展微生物工程的启蒙教育,如《微生物——看不出的魔术师》这一绘本中就有食物如何变成堆肥,牛奶如何变成酸奶,石头如何变成土壤等内容。

(二)“防范细菌与病毒的侵犯”主题课程

教师可以将这一主题课程与健康、安全、卫生教育结合,选择一些充满童趣、有教育价值的绘本开展阅读教育活动,如有关防范细菌和健康教育的绘本:《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噼里啪啦细菌来了》《便便里的细菌王国》《超级细菌王国》《根本就不脏嘛》《我爱洗手,细菌赶走》《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等。这些中外绘本深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好评。例如,有家长说:“《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是能告诉孩子讲卫生的口袋书。简笔画画出了日常生活中怎样远离细菌,最后一页右下角有两个逃跑的细菌画得很形象。三岁的儿子看完之后,学会一句‘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每次从外面回来,他都主动洗手,还真是管用。”还有预防病毒和健康教育的绘本:《病毒小子威利》《你好,安东医生》《怪物生病了》《流感大人》《感冒需要什么》《阿——嚏,感冒了》等,特别是《麻疹病毒——麻疹小将》《诺如病毒——诺如小子》《水痘病毒——水痘忍者》等系列绘本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展开专门的、详细的、生动的介绍,可以帮助孩子们科学认识受到不同的病毒感染后会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我国之际,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主动“请战”,为孩子们创作绘本教育作品,甚至还有幼儿园教师拿起手中的画笔,以手绘漫画形式,给小朋友们讲述《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坏家伙》的故事,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帮助小朋友们认识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提醒小朋友们学会自我防护。《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坏家伙》由山东大学实验幼儿园的老师创作,科学普及出版社已出版发行。

(三)“奇妙的生物现象与仿生”主题课程

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学兴起,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在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粮食紧缺、环境污染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因此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科技领域。[8]在广义上,凡以生物为对象的一般工程学,包括介于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医学工程学,人造器官、假肢等生物医学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仿生学以及这些学科中对生物体进行的结构和功能的工程学分析,均属生物工程学的范畴。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生物现象与仿生的启蒙教育。比如,以“生物与仿生”为切入点,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性的思考,如引导幼儿观察鱼怎样在水里游泳,可以把鱼比喻成船,问孩子们:鱼身上的什么东西相当于船的“桨”,可以起划水作用,向前游动?什么东西相当于船的“舵”,起到控制方向,并可以左右拐弯?教师还可以借助绘声绘色的绘本故事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如由德国生物学家、科普学家马廷·策尔西创作,埃贝伦尔哈德·埃门负责插画的绘本《什么是什么:神奇的仿生学》就向我们展示了飞机可以从鸟类身上借鉴什么?谁发现了植物的自我净化功能?我们可以向壁虎学到些什么?有关仿生的适合幼儿的绘本还有《你看我像谁?》《神奇仿生学:向动物学习》《羽毛:不只是为了飞行》等,特别是《羽毛:不只是为了飞行》这一绘本曾获美国科学书籍和电影年度最佳图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科普作家梅丽莎·斯图尔特,她已为孩子们创作了150多本科普作品,享有盛誉。当然,除了绘本阅读与教育外,我们强烈主张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这一主题课程时应尽可能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因为孩子们天生就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奥秘的兴趣、意愿、动机和能力,往往能捕捉到我们成人“看不到”的微小世界。大自然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尝试运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三、“国际理解”课程:尊重多样性的童年启蒙教育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将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幼儿园会接纳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种族的孩子们,如何为孩子们提供文化多样性、文化平等、理解与尊重文化差异的幼儿教育,需要我们做前瞻性思考。发轫于日本教育界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潮和活动旨在通过在学校教育中传播和分享各个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帮助广大学生形成对各国文化及其人民的理解、尊重和关心,“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外国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加速了国内社会多元化的进程。对青少年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日本国内多元文化共存的需要。国际理解教育是90年代以来的日本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9]国际理解课程主要体现在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中。笔者认为,在此次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开展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国际理解、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认、相互体谅、相互友爱的童年启蒙的幼儿园“国际理解”课程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多年前,笔者考察加拿大温哥华的学前教育时,注意到有一所幼儿园在班级环境创设时张贴了许多幅各种肤色儿童笑脸的图片,图片下还有一行醒目的文字:We are not blinded by the Colours(我们不能被色彩“肤色”蒙蔽了双眼),结合各种肤色儿童的笑脸,我猛然明白了这所幼儿园很好地创设了国际理解与尊重的隐性环境。

(一)“四海一家”主题课程

“四海一家”主题课程借用了美国著名的流行乐演唱家迈克尔·杰克逊的一首经典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中文译名。迈克尔·杰克逊不仅是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词曲创作人,而且还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多次舉办慈善活动、探访贫困地区、看望难民、捐款捐物。1985年,为援助非洲饥民,杰克逊创作并演唱了歌曲《四海一家》(也被译为《天下一家》),其收益全部用于援助非洲灾民。这首歌的歌词体现了人类是命运的共同体,人类需要携手合作,才能克服困难。而此次的全球疫情正说明了“四海是一家”,我们需要合作。

当我们听到了恳切的呼唤

世界应该团结一致

有些地方的人们正逐渐死亡

是该伸出援手的时候了

对生命而言,这是最好的礼物

我们不能日复一日地伪装下去了

在某些地方

在某些地方总有人要改变自己

我们都是大家族中的一员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就是爱

四海皆一家,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

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

我们正在做的抉择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么,如何开展“四海一家”的主题课程呢?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绘本阅读教育的方式,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倡导文化多样性、文化理解与尊重的优秀绘本作品与孩子们分享,如《爱花的牛》《有色人种》《铁丝网上的小花》等。值得一提的是,曼罗·里夫的作品《爱花的牛》是1936年出版的,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体现种族平等思想的经典绘本,被译成6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1938年甚至超越了《飘》成为美国第一畅销书,2017年被改编成动画片《公牛历险记》并在我国公映,深受国内外小观众们的喜爱。再如,法国作家杰侯姆·胡里埃创作的绘本《有色人种》非常适合2~5岁的儿童,它也是一本启发幼儿思考种族问题的绘本。《有色人种》书里有两个主人公,一个黑人小朋友,一个白人小朋友,黑人小朋友说出了他的困惑,他对比了自己和白人小朋友各种时候的肤色,最后得出结论:“我们都是有颜色的,可是,为什么你却叫我有色人种?”《有色人种》帮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了解并思考肤色和种族的问题,告诉他们不同肤色的人是一样的,不应该有歧视和偏见,试图帮助孩子们从小就萌发平等、博爱、尊重差异、世界大同的理念,“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10]

(二)“布朗上学”主题课程

国际理解的课程还会涉及种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虽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种族平等、反种族歧视的教育,但在中国,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教育,我们的传统历来就是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聪愚富贫,要对所有的儿童都进行以善至善、敦行良知、涵养人文的教育,以化成天下。孟子将孔子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可见,中国文化历来主张族群平等、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既如此,为何我们还要建议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种族或民族平等的启蒙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过去确实几乎没有种族或民族平等方面的教育问题,但并不代表未来就一定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是我们的后事之师,值得我们未雨绸缪。此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某些发达国家里的某些“顽固”人士的“种族歧视”眼光。此时,我们在童年时期播下的种族或民族平等的种子就会生根开花,自信地面对这些“顽固”人士的挑衅,予以有理有据有节有礼的坚决回击。

那么,幼儿园如何实施种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呢?美国的幼儿园课程经常会涉及到一个主题,主题名称常常用曾经发生过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来指称,即“布朗上学”课程。之所以叫”布朗上学”课程是因为在美国发生的布朗诉讼案件引发了美国历史上非常壮观的反种族歧视、追求平等的“上学权”运动。[11]20世纪50年代早期,一个叫琳达·布朗的小学生每天要步行一英里到汽车站,搭车到离家五英里之远的黑人学校蒙罗小学上学。琳达·布朗想要到离她家不远的萨姆纳小学入学,却遭到当地教育局的驳回,原因是根据1896年取得合法地位的“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布朗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最终推翻了“隔离但平等”的政策,黑人儿童得以进入白人学校就读。因此,美国有的幼儿园把种族平等、反种族歧视的课程称之为“布朗案课程”。教师在实施“布朗上学”课程时同样可以借助一些关注种族平等的绘本,如《下雪天》(The Snowy Day)、《妈妈归来吧》(Coming On Home Soon)之类的绘本。特别是《下雪天》这个绘本作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彼得,发现下了雪,兴奋地跑到雪地里玩各种游戏,还把雪球放进口袋里,想留到明天再玩。回家后彼得泡在浴缸里,还忍不住一再回味,于是睡前去翻口袋,找寻带回来的雪球,口袋却是空的,小雪球不见了,让他很失望。但他一觉醒来,窗外却正在下着雪……这部作品不仅充满童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主人公是一个黑色肤色的小男孩。让黑人小孩子在绘本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作者季兹的思想与灵魂。

希望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够多吸纳有关种族或民族平等,无歧视的教育活动,开设中国版的“国际理解”课程,教育孩子们接待、善待每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伙伴。如同中国香港的Beyond乐队曾经为南非反种族隔离的领袖曼德拉创作的歌曲《光辉岁月》里所说的,“可否不分肤色的界线?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參考文献:

[1]王珊宁.数读3月21日全球疫情:中国以外新确诊逾3.2万例,累积逾22万例[EB/OL].(2020-03-22)[2020-03-23].http://news.haiwainet.cn.

[2]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61.

[4]王艺芳,伯克兰德.挪威幼儿园的关爱、游戏与社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03-18.

[5]彭淑珍.大班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及教法提示[J].早期教育,1991(12):18.

[6]董艳春,徐治立,霍宇同.美国奥巴马政府创新战略研究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7(4): 110-113.

[7]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8]武亚明.生物工程学浅谈[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3(4):21-24.

[9]洪文梅.当代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考察与思考[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3.

[1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02.

[11]谢国荣.布朗案判决与美国民权运动述评[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5):42-28.

稿件编号:ZG20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编号:18ZDA336)

通讯作者:姜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来我院口腔科接受常规检查的儿童60例, 年龄在7~1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9.5岁。将60例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儿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观察组儿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分析2组儿童对菌斑以及牙龈炎的控制情况, 同时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在儿童口腔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干预措施

1.2.1 健康教育

儿童前来医院接受常规的口腔检查时对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 可以制定一些宣传册进行健康教育, 对其讲解口腔疾病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 提高儿童正确的口腔卫生认知能力, 纠正儿童不良的口腔习惯, 使儿童能够积极接受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有效的实施, 增强口腔卫生保健的意识[3]。

1.2.2 口腔常规卫生保健措施

指导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 每天2次, 牙刷每3个月更换1次, 如果牙刷变性应及时更换, 牙刷的选择为儿童牙刷或者儿童含氟牙刷。减少食用富含多糖的食物, 养成餐后漱口的好习惯, 保护口腔内的卫生, 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 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口腔习惯, 减少零食, 培养口腔健康意识[4]。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儿童的调查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与整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儿童菌斑以及牙龈炎控制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对于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要明显提高, 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年纪比较小, 所以对口腔相关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所以会出现各种口腔问题。但是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 此阶段接受能力强, 正确的口腔卫生知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并且还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能够渗透到家庭以及学校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 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临床口腔科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促进儿童养成正确的口腔行为习惯, 减少牙周疾病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对7~12岁儿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分析儿童对菌斑以及牙龈炎控制的效果。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来我院口腔科接受常规检查的儿童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儿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观察组儿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分析2组儿童对菌斑以及牙龈炎的控制情况, 同时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在儿童口腔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儿童菌斑以及牙龈炎控制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对于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要明显提高, 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年龄比较小, 所以对口腔卫生保健的掌握能力并不高,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 有效的控制菌斑以及牙龈炎的发生, 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 Sharma NC, Lyle DM, Qagish JG, et a1.Effect of dental water jet with orthodontic tip on plaque and bleeding in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3 (4) :565~571.

[2] Ram seier C, Leiggener I, Lang NP, et a1.Short2term effects of hygien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kindergarten) children:a clinical study[J].Oral Health Prev Dent, 2007, 5 (1) :19224.

[3] 武剑, 阮世红, 彭绩, 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8) :604~605.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 扈学青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照顾,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喜欢吃零食,不爱吃饭的习惯。所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转变。

一、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与心理之间的变化

(一)、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堪忧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有以个坏习惯:喜欢吃零食,不爱吃饭。我们经过对我班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经调查有一半的学生基本上都爱吃零食,饭菜很少吃,加之缺少父母的监管,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营养不良,身体健康越来越差。

(二)、 其次在心理上也变的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再次就是因为心理健康所引起的法制观念淡漠。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行为习惯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兄弟姐妹数量普遍偏多,家庭收入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影响了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偏差与家庭较好的情况相比较。

(二)、监护人因素。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饮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也不管有没有营养,饮食习惯很差。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与关心,所以在性格方面也会变的孤僻,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三)、饮食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零花钱上。农民工长年在外,不免产生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于是就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调查发现,他们零花钱的去处大部分是买零食,而且垃圾食品占大多数,这也是为什么留守儿童不吃饭的原因。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对策

健康,是立身之本。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成就大事。健康的身体,必须从年轻时期就打好基础,应该随时随地去注重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爱护身体,从健康饮食做起!

要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妇联、团委及公益机构,应免费对留守儿童及监护人进行科学营养知识普及。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机会,向他们宣传科学饮食知识。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让他们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和引导他们规范教养行为,同时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极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其次,农村学校应当多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学校应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营养健康知识的推广,食物营养合理搭配。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会、亲子活动,以增进孩子们与家长的沟通、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交流,一起努力培养孩子的成才。还应该对学校老师进行营养健康方面知识的培训。

(二)同时心理的健康来自于健康的体魄,和谐的环境,正确的疏导和科学的诊治

1、首先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其次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 孤僻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4、 心理保健

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儿童,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 用。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无心理阻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从目前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学前儿童建立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从学理上澄清、明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 新生入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幼儿阶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态,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健康也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针对小班入园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学龄前期,是新入园幼儿在入园时的普遍现象。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不理睬他人等等,它对每个幼儿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的关注,导致幼儿分离焦虑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幼儿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将来对社会的适应力、影响幼儿的发展。

1.学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性

首先,当今社会心理和谐不仅是个体的幸福指标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心理建康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就是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例如:幼儿在成人的关爱下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也是帮助幼儿建立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幼儿阶段是自主性、自信等个性品质建立的重要时期,促使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幼儿初入园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将引起重视。

2.促进学前儿童入园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创设温馨轻松的环境,从“前”准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营造温馨的环境,布置家庭照片墙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一直陪伴着他们,让孩子带自己熟悉的玩具陪伴他们入园,带给他们抚慰、快乐,减轻幼儿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还可以寓教于乐。做到提前熟悉;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入班级观摩活动,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做到提前培训;因为小班幼兒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因此这会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会造成心理负担。因此提前培训家长,要求家长利用暑假的时间重点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心”做起

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心理的安全感。当小班幼儿刚入园闹情绪的时候,有些教师会警告,甚至恐吓孩子:“老师不再喜欢你了”“再哭的话就打电话让妈妈不要来接你了”等,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上幼儿园,造成孩子心理紧张、焦虑的入园情绪。教师应该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用安抚、爱的呵护,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幼儿化解分离焦虑的情绪。

(3)运用有趣丰富的活动,从“玩”开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中、生活中更加快乐,以积极的情感充代分离焦虑情绪,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开展预见性的教育活动,借助绘本引导《我爱幼儿园》、《汤姆上幼儿园》描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并让幼儿玩一玩。其次,开展预见性的教育活动可以改善孩子入园的心理素质,例如:点名游戏、拉拉手游戏等。游戏情节简单、有趣、宝宝的参与度高,转移想家的注意,宝宝乐在其中。

3.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不是一个活动、一个游戏、一个故事就可以解决的,要把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做的更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持之以恒,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王小英.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沈丽华.缓解小班家长“分离焦虑”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9)

上一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范文下一篇:寂寞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