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

2023-09-19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学习活动 交往生活 劳动、体育活动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 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 ―― 抑制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 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 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 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 。 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 。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表现之一:面对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计划的反应。 表现之二:引起愤怒的原因。 表现之三:表达心情的方式。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学前儿童喜欢某人是从具体的关系出发,而小学生在选择伙伴时更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 比如:学前儿童喜欢谁不喜欢只要是从自我出发的“XX爱和我一起玩,我喜欢他;XX不给我玩具,我不喜欢他。” 而小学儿童学会从道德准则出发,确立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 “我喜欢XX,因为他学习好好,我讨厌XX,因为他不守纪律。”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1、强度――易冲动、爆发快 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做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

2、速度――变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情景支配 《十里长街送总理》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可控性较差。例如:在玩得入迷时,会忘记做家庭作业。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绪也很外显,情绪常常表露在外。 到高年级时,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班干部为完成教师委托的任务,会耐心、细致地帮助后进生。

二、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者对儿童的道德感所进行的研究发现:

1、小学儿童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2、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

3、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

4、小学儿童道德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有人曾统计了一个五岁的男孩一年内共提出了4043个涉及到25个方面的问题。 小学儿童的理智感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上。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

1、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

2、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3、从对具有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

4、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物;

5、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审美发展的特点如下:

1、小学低年级儿童已能很好地欣赏动物塑像,而且与高年级儿童的感受体验十分接近。随年龄的增长美感欣赏能力还会逐渐发展。

2、在音乐美感欣赏上,小学儿童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对民族乐曲接触不多,而且缺乏人生的体验感受,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四)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一般而言,对低年级学生,采取讲故事、做游戏过程中容易获得知识,得到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以介绍优秀少儿读物为宜,让他在读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启迪。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通过环境设置、角色扮演、气氛组织等实践活动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比如:利用电影、电视创设情境。观后再组织评议,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教师把原剧进行改编,以话剧形式出现,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并进入角色。 也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如经常举行多样化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兴趣活动等。建立起一个洋溢着积极健康向上气氛的班集体。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调节情绪的强度,使他们学会用语词或理智防止或缓和自己不适当情绪的发生; 其次,要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养成自我检查与调节的习惯; 再次,需要丰富儿童的情感经验。

(四)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培养同情心,要教育学生同情弱者、尊老爱幼,帮助苦难者,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爱护小动物,防止捉弄残疾人,虐杀小动物。 培养学生的羞耻心,主要是让他们懂得什么行为卑鄙,什么行为可耻,要启发学生对错误的内疚、后悔的情绪体验,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讽刺、羞辱和体罚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途径是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表场,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表扬过分,以防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 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此外,教师要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 小学儿童的消极情感主要有害怕、焦虑、妒忌感、自满和自卑等。 例如怕黑暗、怕老师等。 在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损于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关。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 讨论: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克服消极情绪?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亲子关系

三、同伴关系

四、师生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零点接触阶段

2、单方相识阶段(注意阶段)

3、表面性接触阶段

4、亲密、融合阶段

5、漠视、冷谈

6、疏远

7、分离

二、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1、交往时间的变化

研究发现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为儿童阅读、与儿童谈话,与儿童做游戏的交往时间少了一半。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减弱。

6岁以前,父母替儿童做出决定,6-12岁在父母的监督引导下做出决定,12岁以后儿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决定。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 讨论: 父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一、“龙门”系列影片简介

《龙门客栈》是由胡金铨执导, 影片以明朝中期为背景, 讲述了武林侠士为救助忠良之后, 与以太监曹少钦为首的东厂高手在龙门客栈展开激烈拼杀的故事。该片于1967年10月21日在台湾上映。而《新龙门客栈》的内容则是由《龙门客栈》所改编, 外景地为甘肃敦煌, 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有变化, 但仍然保留了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善恶对立的剧情结构。《龙门飞甲》则是第一部3D武侠电影, 由徐克、张之亮联合执导, 徐克、何冀平、朱雅欐合作编剧, 故事延续《新龙门客栈》。

二、《龙门客栈》的配乐特点

《龙门客栈》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优秀的武侠电影之一, 其配乐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1、主题音乐的标题性

六十年代的武侠电影大多是没有标题的主题音乐, 而《龙门客栈》却是少有的一部有主题音乐标题的武侠电影。《龙门客栈》的配乐由周蓝萍担任, 片头音乐使用的是《小刀会序曲》, 也可以称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小刀会序曲”是“小刀会组曲”中的一首, 是商易于59年为民族舞剧《小刀会》作的配乐。乐曲开头就利用唢呐尖锐清亮的音色“先声夺人”, 在引人注意的同时营造出了一种磅礴的气势, 一股“杀气”扑面而来, 接下来就将主题不断升调模进升华, 然后进入第二部分, 先以琵琶主奏, 后加入其它民乐合奏, 速度明显减慢, 给人平静之下又危机四伏的感觉, 短暂的抒情后在打击乐的强音中开始了第三部分, 所有乐器一起急奏, 然后转为中速, 打击乐一直以强音节奏铺垫其中, 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 最后在合奏强音中结束全曲, 似乎有一种战胜恶势力的感觉。

虽然这部影片选择了有标题的《小刀会序曲》作为主题音乐, 但是此曲除了出现在影片片头外, 并未贯穿于影片之中, 因此被称为主题音乐也略显牵强, 这也是那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不重视主题音乐的一个表现。

2、配乐“中西合璧”

《龙门客栈》是六十年代少有的一部把西洋管弦乐和中国民乐结合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主要配乐都由民族乐器演奏完成, 但由于民乐的震撼力有限, 因此需要烘托气氛的时候则由管弦乐完成, 增加了影片的听觉震撼力。该片的配乐大部分由周蓝萍担任, 但胡金铨嫌配乐太强, 盖过了武打的刀剑效果声, 所以有些武打场面由吴大江重新配过, 为了影片的效果, 吴大江用了京剧点子配武打、追逐。由于当时电子录音仪器还未普及, 吴费了不少神, 用锣鼓、梆板配合着人物的眼神、手势、跑跳, 对着银幕一段一段的配进去, 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声画“的完全统一, 而对于锣鼓和梆板的运用也体现出京剧”武场“对当时武侠电影配乐的影响。

三、徐克“龙门”电影对《龙门客栈》配乐的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兴盛了一种新武侠电影, 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改编, 片名大多都是在过去的武侠电影名前加一个“新”字, 意在传承金典武侠电影的同时加入现代电影的元素, 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次“新瓶装旧酒”的运动, 《新龙门客栈》就是其中的一部。徐克的这两部“龙门”电影不仅在剧情方面对《龙门客栈》有所传承, 在配乐方面也是一样。

1、片头音乐的传承

《新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的片头音乐也都延用了《小刀会序曲》, 虽然有不少电影中都出现过这支乐曲, 如《大话西游》、《功夫》等, 但是将其用为片头音乐的也只有这两部“龙门”电影了。

这两部“龙门”电影虽然在片头和片尾都使用了这支乐曲, 但是处理的也有所不同。《新龙门客栈》由陈斐烈配乐, 对于《小刀会序曲》有所简化, 但是并没有配器的改变, 而胡伟立在《龙门飞甲》的片头中除了省掉了乐曲的第三部分外, 还加入了更多管弦乐铺垫, 织体更加丰富, 听觉效果也更加震撼, 加之影片3D画面的处理, 气势更胜原曲。

2、配器的传承

除了延用《龙门客栈》的片头音乐, 两部“龙门系列”还传承了它的民乐为主, 管弦烘托的配器风格, 这一点也符合传统武侠电影的音乐特点。《新龙门客栈》开头就以唢呐主奏简短旋律, 然后加入其它民乐合奏, 铜管铺垫其中塑造出了东厂嚣张跋扈的形象, 这支片头配乐作为东厂主题音乐多次出现在影片中。而在《龙门飞甲》中也用唢呐代表重要人物出场的音乐。除了这种代表人物的主题音乐采用民乐外, 这两部电影也都有各自的民乐曲调贯穿, 而管弦乐多伴随民乐一起出现, 起到增加气势的作用。

四、配乐创新之处

这两部“龙门”电影虽然都有对《龙门客栈》配乐的传承, 还有各自的创新之处, 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武侠电影配乐特点。

1、客观性音乐成为亮点

除了之前提到的片头音乐和配器传承了《龙门客栈》的主要音乐特点外, 两部电影在使用客观性音乐方面都有各自的创新, 体现了极强的地域性特点。《新龙门客栈》中有两首插曲, 都是西北民歌风格, 因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西北大漠, 所以影片在第一次出现龙门客栈的时候就用了《想哥哥》这首当地民歌来展现大漠风情, 同时也从侧面把客栈老板娘的放荡风骚刻画了出来。第二首民歌也是由这个风情的老板娘裸身在屋顶上唱的, 除了更加深化老板娘的性格特征外, 还为影片增加了一种别样的风情。相比较而言《龙门飞甲》中的客观性音乐则使用的比较简单, 是由住客栈的鞑靼人用鞑靼语演唱的, 主要是为剧情设计的, 歌曲掩饰了鞑靼人另有所图的目的性。

2、民乐的创新点

两部电影配器方面都使用了民乐作为主奏乐器, 但是《新龙门客栈》中民乐出现的频率更多, 以竹笛为主, 除了用来转场和预示危机外, 还代表男女主角的感情, 旋律柔和抒情, 把二人乱世中的情感衬托的清新纯净, 给影片带来了一抹温情。而在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感情产生怀疑时, 音乐转而用二胡来表现女主角内心的纠结, 这些细节化的处理都是《龙门客栈》中所没有的。而《龙门飞甲》中民乐则和管弦乐则平分秋色, 这也是由配乐的时代性特点而决定的, 但是也同样采用琵琶来完成转场和代表危机四伏, 竹笛也仍然用来抒情, 只是又加入了弦乐辅助, 使情感更加复杂揪心。

五、结语

《龙门客栈》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武侠电影的代表作, 其音乐是中国武侠电影配乐的奠基之作;《新龙门客栈》被誉为香港新派武侠的起点, 堪称武侠电影的一座丰碑, 配乐也是武侠电影音乐中的经典;《龙门飞甲》则是第一部3D武侠电影, 也是近年来少有的真正的武侠佳作, 其中的音乐更是独具创新, 表现出当代武侠电影音乐的风格特点。三部影片在音乐方面不仅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传承了武侠电影的配乐风格, 对以后的武侠电影配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龙门”系列电影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巨大影响力的系列, 其中配乐代表了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演变与发展, 三部电影的配乐者虽然不同, 但配乐的中国民族风格还是很突出的, 对以后的武侠电影音乐也有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龙门”系列,武侠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骏著《旁落的江湖——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年.

[2] 贾磊磊著《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3篇

摘 要: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认同危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

民族文化显示出一个民族走过的道路,映照出一个民族生活的全貌,是推动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代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必有其足以立国兴邦的根基和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这就是民族文化认同。在当今越来越注重软实力较量的国际角逐中,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愈益凸显,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瓶颈”。因此,把握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解决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文化认同:一种无形的“软”力量

全球化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在将整个世界日益融为一体的同时也编织着一张多样、多元、多变的文化网。在这张复杂的文化网中,挺直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呵护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权、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尤显重要。历史曾多次证明,真正能够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本民族优秀文化,即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能形成一种长远而广泛的群体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是对这种群体意识、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同。正是在这种共同文化背景中养成的民族文化认同,使人们能够获得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强烈归属感。因而,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心的一种无形的“软”力量。

1.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据考证,“认同”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同时,“认同”也是一个哲学认识论范畴,是对自我身份与自我根源的追问。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曾经提到:认同,“这问题经常同时被人们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是谁?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采取一种立场。”[1]16从他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认同”所具有的鲜明的价值立场,而这种立场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及与外界交往中形成的。由此,“认同”的涵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认同”是一种辨识的过程,需要以他者为参照物,是通过与他者的比较来确认自我与他者的异同,进而达到自我社会位置与身份的认识;第二,“认同”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不会自发地生成,它是主体在复杂社会中通过长期的交往与实践而逐渐意识到的自身身份归属;第三,“认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赋予人们多重角色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认同度、归属感日益呈现出多重性、流动性与多变性。

对于民族概念,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曾经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294费孝通先生亦曾就我国的民族概况提出:民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即现在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第三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内部还有各具自身特色的部分,现在称作各种‘人’。”[3]上述民族定义和民族分层问题,映射出了民族文化认同所包括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对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对自身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族群认同)、对自己所在小圈子的文化认同。

应该说,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积淀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认同。本文所探讨的民族文化认同则是作为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就目前而言,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资源,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

2.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就曾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八大,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党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

而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乃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将“软实力”定义为美国拥有的除军事势力和经济实力之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能力,后来他又将“软实力”进一步发展为一种与硬实力相对应而存在的国家力量,这种软力量以美国文化、政治理念为资源,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的强大固然离不开硬实力基础,但最为突出地体现于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魅力中。

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许多学者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文化软实力概念做出了不尽一致的解释。有学者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制度和政策的力量。”[4]1“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5]“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借助文化媒介同化与引领其受众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以实现共同目标(利益)的能力。”[6]但不论何种观点,均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形成强大的软实力,都无法回避以下三点:第一,这种民族文化本身是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第二,这种民族文化能够获得受众认同并在受众中流行;第三,这种民族文化能够内化于民心、外化于民行。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民族文化认同。因此,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它从多方面发挥着强大的软实力价值。

首先,民族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伞”。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与《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两书中,分别从“认同与文明”走向“认同与安全”,把眼光从“冷战”后多元文化发展态势转向了美国自身的“认同危机”。他曾明确指出,“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7]43这种观点说明,美国若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认同,那么美国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美国。可见,民族文化认同的缺乏往往是造成安全威胁的开始,诸多安全问题的突显或多或少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有关。历史上,由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位而造成国家分裂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联的解体即是最好的证明。俄罗斯曾经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没能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致使民族文化认同弱化,最终导致政治危机的发生。

其次,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我国各族人民力量的“粘合剂”。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稳定性、深层次性的要素。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产生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整体,它凝结着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代表着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与碰撞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它可以把全体社会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予人们共同的归属感,培育人们共同的美德,进而指导其日常行为和政治生活,使这个共同体能够世代延续下去。古往今来,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胸怀天下,追求一统”的爱国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所有这些带有民族共性的优秀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量,从而使我国不断地突破“重围”,奋发进取,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文化认同危机: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

毋庸置疑,在当今激烈的国际角逐中,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亨廷顿曾经预言:“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文化将是截然分割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会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将成为未来的战线。”[8]这种文明冲突论固然带有强烈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但也敲响了我国现存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警钟。

1.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主要表现。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出现的问题,是伴随着世界文化的激荡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逐渐显露的,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分散着民族凝聚力,削弱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由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构成,所以,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主要体现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两个方面。

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实质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怀疑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过度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时代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人传统美德意识淡化、精神世界空虚的现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珍视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然而,特定的文化有特定的语境。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不断有人质问: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否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倘若适用,传统文化怎样与现代文化结合?诸如此类质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所处的尴尬境遇。而如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更让我国人民徘徊在一种西化和回归传统的两难选择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动力来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当然也就显得势单力薄了。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危机的实质是不少人对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另一表现形式。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的一种文化心态,“是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良知’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9]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局面的出现,我国原有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发展模式正在失去其社会影响力,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渗透力日渐减弱。同时,党内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得不到妥善解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我们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此外,有人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批判的多,吸收的少;作性质判断的多,作价值判断的少;贴意识形态标签的多,进行借鉴创新的少。这就使得人们在面对西方文化产品所呈现出的强大影响力时,对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的统一性多了一份疑虑,弱化了人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2.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成因。在传统中国社会,由于自然交通的阻隔及信息流通的受限,人们被束缚在相对狭小的圈子里,各司其职,各安其事,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使在与其他族群进行文化交流时,人们也总是以泱泱天朝大国的臣民自居,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对其他文化样态抱有的只是一种好奇或学习的心理。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总体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产物。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开始侵蚀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与西方列强的博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日渐陨落,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也就开始逐渐突显出来。

而今,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主体追寻不同的价值诉求,这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人们更多地从各自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评判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现代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虽然促进了各民族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运用其经济上的优势推行其自身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世界各种文化样态、各种文明形式出现了一种交流、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态势。在这种文化交融、冲突与碰撞中,人们也在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并不断地反思自己该认同什么样的文化。此外,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凡是在物质方面处于劣势的文明,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时都会遇到一种思想危机,即“一方面,自己有着伟大的精神传统,因此相信自己有优秀的精神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方面的明显失败,于是只好相信原来的精神传统是错误的,结果,对自己的信心就只剩下对能力的抽象信心”。[9]在现代社会,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巨大成就及精神文明方面的强大渗透力,很容易让人艳羡西方的成功而贬低自身的文化价值,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处在一种拉锯状态甚至直接接受西方文化,这自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 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道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它内在的生命和各种行动的源泉,因为在文化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热情和理想。因此,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存在的文化认同危机问题,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化解危机,以增进全体国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调整文化心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现代性的发展使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交流和交锋中都经受着各种历练,使彼此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态势。要使文化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态势,必须树立良好的文化心态。所谓良好的文化心态,应是以自尊、自觉、自信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以理性平和、包容差异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强权政治”,以不卑不亢的胸怀、不屈不挠的志趣、不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理性沟通、利己利人的文化发展道路。固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交流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面前,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面对西方文化,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必有自卑心理,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唯有客观公正、理性睿智地看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汲取营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也唯其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真正树立,全体国民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进一步得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充分得以彰显。

2.发扬文化传统,盘活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曾编织着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思想价值观念,是人们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遗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11]585这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倘若忽视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犯民族虚无主义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难以在现代化浪潮中激流勇进。当然,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统的延续,而是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弘扬,去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本位和民族精神,去焕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生命力,让全体人民在深刻感受传统文化力量的同时也能认知、认识、认同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因此,惟有通过充分挖掘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丰富的软实力资源,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

3.加强文化交往,促进文化整合创新。文化软实力的展示离不开文化交流。一个国家要扩大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就必须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挖掘本民族文化的亮点、整合本民族文化的资源、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目前,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经济上的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入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很不匹配,要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能输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表明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越广,其文化软实力越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率越高。要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仅依靠民族文化自身的魅力还不足以同化人心,更需要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有学者坦言,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面对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下,我们要注意搞好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让更多含有中国元素的文化样态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更好地促进世界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

震,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1.

[2]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

报,1993,(1).

[4]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宁德业,尚久.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

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7][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8]徐国琦.塞缪尔·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J].美国研

究,1994,(1).

[9]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

(2).

[10]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J].哲学研,2003 ,(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黎 峰]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12YJA710050);湖南省2012年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研究”(12JD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宁德业(1968-),男,湖南新邵人,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周磊(1990-),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珊(1989-),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概述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初, 一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电影《定军山》, 掀起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序幕。在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 一部电影从提出构想到上映需要经历电影拍摄、后期制作, 影片发布、宣传与市场推广, 影片区域、发行、宣传与市场推广, 影片阵地宣传、市场推广放映;即从电影制作到全国影片发行, 再到院线发行和影院放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我国的电影市场就开始日渐庞大。中国电影市场从10年前的小饼干变成了如今的大蛋糕, 在票房连续以每年30%的增长量后, 国产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700部左右, 每年的票房超过200亿, 其影院观众人次高达6亿, 各项电影指标都位列全球前三名。其中在电影市场中, 电影银幕数量激增, 已经累计达到2.3万块。在电影市场日渐繁荣的过程中, 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 其中2015年全国院线上映影片358部, 其中国产电影278部, 进口电影80部[1], 在这样令人喜悦的上映电影数量背后, 其影片质量又令人担忧, 一些电影制作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忽略了影片自身质量, 利用低成本、高嘘头, 通过营销手段冲击着中国电影市场, 使得电影市场一度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现状, 阻碍了我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建设与创作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在我国电影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其故事片总量递增, 已经高达700余部, 但是在文艺创作方面, 经常出现雷同, 缺乏电影创新意识。表现为对严肃艺术缺乏敬畏之心, 很多滑稽荒诞的东西被接受, 很多严肃艺术反复遭到新生代的解构。还有一些故事片出现胡编乱造, 不遵循客观事物的现象, 比如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中, 赋予严肃的历史人物以神话色彩;一些严肃题材故事片中缺乏高雅品位。

2、在创作方面娱乐粗鄙化现象严重

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项, 我文艺性和娱乐性是电影的两大特点, 但是电影的娱乐性不能过于低俗, 使电影趋向商业化、功利化。如果在电影市场, 电影人过多的追求商业化就会使得电影文化越来越粗糙, 缺乏一定的文雅性。在电影行业中, 文化应当是用于净化人的心灵, 不是过度的宣泄。例如在国外的电影中, 一些影片中也有一些反面的角色, 但是这些角色最终都受到惩罚, 而国内电影市场虽然票房一路走高, 但是在内容上确实越来越娱乐性、低俗化、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略了社会效益[2]。比如类似于《夜店北京》、《女生宿舍》等国产电影, 其内容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低俗不是通俗, 欲望不代表希望, 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因此, 我国电影市场应该注重于电影创作的发展, 在电影的核心价值中, 传递真善美, 传递主流价值观念。

三、中国电影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的建议

1、进行电影市场终端下沉

在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 一直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市场日渐饱和的进程中, 我国电影市场的方向要能够该向农村电影市场以及二级市场发展。我国电影市场目前尚不完善, 一些电影公司致力于拍摄大片, 过度追求商业化利益。其实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要壮大, 不仅需要依赖于大片的数量, 还要号召一些具有艺术性的中低成本影片, 小成本电影更加的注重于影片的内容, 具有较强的估值性, 能够抓住观众的心理。如果电影发行单位能够依据电影的内容和定位做好宣传, 不仅可以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还能体现市场良好的兼容性。在中古电影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当前在农村以及二线城市, 对于电影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 小成本电影应该积极的进行市场的扩展, 注重电影的艺术和市场两方面的责任, 为我国电影市场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2、电影创作应当回归艺术

在电影市场在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观众的需求也从最开始的“吃饱”转向“吃好”, 从“吃好”转向“好吃”[3], 在观众内心对于电影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感官上的刺激, 内心更渴望看到一些“走心”、“养脑”的电影作品。比如像《湄公河行动》、《摔跤吧!爸爸》、《大圣归来》等优秀影片, 这需要电影人正视电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进行电影“文化课”的补充。当前我国电影以巨无霸的方式膨胀, 需要的是一些有质感、有体认的电影。电影人需要充分的发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制作电影时候, 要回归艺术本身, 注重于内容和形式的创作, 提高创作精品的意识, 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四、结束语

在电影市场以票房为主导的现状下, 很多投资企业都将成本投入到了电影市场, 由于电影市场的高风险性, 使得很多投资企业最终面临血本无归的结局。在这样的一个现状背后, 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怎么了?对于电影的创作以及市场的建设, 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是需要电影业绩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中国电影市场的建设与创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摘要:我国的电影市场在2015年获得了大丰收, 不仅进口电影票房在不断的增长, 其国内自主电影票房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例如《煎饼侠》、《港囧》等国产电影代表作, 都取得了超10忆的票房。在电影行业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电影创作者的呕心沥血和观众的大力支持。但是, 目前我国电影市场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就通过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电影,市场建设,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饶曙光, 李国聪.多元化创作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论国产电影多元化格局的动因与意义[J].当代电影, 2014 (12) :4-10.

[2] 杨聃.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之市场思考[J].电影文学, 2012, No.569 (20) :17-18.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5篇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6岁阶段的特征之一是主客体不分,象征功能开始出现,也正是因此出现了儿童将扫把当马骑等象征性游戏。儿童的主客体互渗状态决定了他是个泛灵论者。[1]皮亚杰发现,起初儿童将生命与各种活动等同。只有8岁左右以后,儿童转而将生命限制在自己会动的物体上,以后逐步理解为植物和动物。这样,儿童逐渐放弃了泛灵论而慢慢获得了类似于成人的区别特征。[2]那么在孩子获得这种生命的区别特征之前,利用他们的有灵性进行教育就是这种教育实施的最佳时机。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最佳时机当中,“有灵”教育的效果才会得到最大的体现。首先,“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第二,“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无生命事物的特殊情感有利于儿童移情以及同情心的产生,使得儿童能够更善于分别善恶、美丑,促使在早期就形成良好的品德。第三,“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有灵性使得儿童更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最后,“有灵”教育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在与无生命的事物交往的过程当中逐步具备了良好的品德, 美好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以后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上的人们的交往。

2家长对于 “有灵”教育的误解及其危害

2.1“有 灵 ”教育不等同于哄骗

有的家长将孩子仅仅看作不成熟的个体,这就过分夸大了他们的不成熟性而忽略了他们的已有能力和潜能。而且他们的有灵性也决定了他们会相信事物灵性的一面,而家长反而利用了这点去哄骗他们。例如,孩子睡觉前想吃糖,家长说晚上吃糖会变小毛驴啊之类的,结果孩子就不敢再要了。这种看似小事的哄骗久了就会成为家长的一种习惯。这种状况持续的久了就会使孩子丧失对父母、身边成人甚至整个外围世界的信心,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将自己保护在一个不易受害的小圈子里,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2.2“有 灵 ”教育不等同于恐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会碰到家长约束孩子不去做他们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采取恐吓的方式来使孩子远离这件事情。例如,家长在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会说:“陌生人都是大妖怪变的,会把你骗走吃了的。”这样说是达到了不让孩子接触坏人的目的,但是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陌生人都是坏的、会吃人的,不敢去跟陌生人接触。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习得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方式,以及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无论是哄骗还是恐吓,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都是一种摧残,并且不仅会影响孩子正确认识的建立以及成长经验的积累,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并且这反而纵容了一部分勇于冒险的孩子铤而走险去尝试家长禁止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自己验证下结果是不是真的像家长说的那样吓人。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少用哄骗和恐吓。

3如何恰当运用 “有灵”性对孩子进行教育

3.1 恰当运用善意的谎言

阿奎那认为谎言如果是为了某种使用目的,给予帮助或使人免受伤害,这就是使用性谎话。[3]我们平常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就是第三种使用性谎言吗? 这样的谎言既没有伤害到孩子,反而给了他一种诠释不快与困难的更好的方式,使他们可以更愉快活泼地成长。

而儿童的有灵性恰好给家长善意谎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儿童在处于有灵性的阶段更容易相信家长的谎言,所以家长更应该慎用谎言进行教育。例如当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摘漂亮的小花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小花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你摘了它就伤害到了它的生命,并且它会很疼会哭得很伤心的。”孩子听了这些话肯定就不会再吵着要摘花了,他们已经看到了小花的难过,听到了小花的哭泣。由此可以看出,谎言不仅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只要家长知道了如何恰当的运用。

善意的谎言具有很大的力量, 可以将孩子本来很痛苦不愿接受的事实转变为他们乐于接受的、美丽的事实。如果真的有一天孩子发现现实不像家长描绘的那样每种事物都有生命, 自己真正体会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的残酷时,他不仅不会怪父母,反而会因为父母在幼时为他们建立了那样一个纯净的环境而感激万分的。

3.2 留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

心理学认为儿童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又生活在自己的超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不依他的存在而存在,而超现实的世界却存在于儿童的心灵里。[4]在超现实的世界中,小花小草小动物等一切事物都拥有生命,都有感觉,都会快乐和难过。而这个想象的世界虽然虚幻却可以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可是有时这种美的享受总是偶尔会被家长打断, 将它们拉回现实世界当中去。并且有的家长可能会否定孩子在那个想象世界中相信的一切。这最终会摧毁孩子的美丽世界,对它们的幼小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留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 有些残酷的现实应该到他们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承受力的时候再以现实的方式告诉他们, 那个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他们会用一种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

3.3 注意与正面教育相结合

有灵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不采用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而采用间接、迂回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处于年幼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及指导。但是这并不代表运用有灵性进行教育的时候完全不用注意正面教育,相反要更注意运用正面教育。例如在教育孩子要爱惜花草的时候除了说小花会怕疼之外, 还可以对孩子加以正面引导和说理,例如:不应该随处摘花、踩草,要爱惜幼小的生命等等。这样借助于有灵教育的正面教育会更易于孩子理解、遵循,而建立在正面教育基础上的有灵教育也会更充实、更富有现实意义。

摘要:儿童的有灵性决定了在教育中可以运用这一特性对其实施相应的教育,如运用恰当则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于有灵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只有在纠正这些误解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儿童的有灵性,并使“有灵”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

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第6篇

1 2岁至3岁儿童语言中表修饰的句法成分发展迅速

2 岁以前儿童的语言还局限在单词句和电报句的阶段。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单词句的表达和理解必须和当时的情境紧密结合, 比如:当儿童说出“妈妈。”可以理解为“这是妈妈”、“我要妈妈”、“妈妈快过来”或“妈妈在干什么”等。在单词句时期, 儿童实际上并没有关于句子结构和语义范畴方面的知识, 只不过是用单词对整个情境做笼统的表述。

电报句是约从1岁半到2岁开始的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比单词句明确, 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结构也是不完整的, 像成人的电报。它是把两三个词组合起来粗略表达语义关系。如:“妈妈抱”、“娃娃排排 (坐) ”等。这时的儿童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 而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 如连词、介词等很少使用。

从组成成分来看, 单词句和电报句仅仅是几个词的组合, 主要是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 还谈不上修饰性成分。有时即使是形式上似有修饰语, 如“老伯伯”、“小朋友”等, 实际上还是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的。

2 岁以后的儿童语言开始快速发展,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在运用语言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 已经掌握语言系统和基本语法规则, 具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语言运用技能, 开始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 能运用语言进行一般日常语言交际。这一阶段的语言不仅在句子长度上有了明显的增加, 已经有结构完整的句子, 而且出现了多样的修饰成分, 在形式上开始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

2 岁以后, 儿童语言中的修饰性成分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语言中对中心语起各种修饰、限制、补充作用的句子成分开始大量出现, 表修饰的词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表达功能。为了体现出2~3岁的儿童语言中的典型特点, 在记录的语料分析中, 略去了2岁前的儿童语言中的多见现象, 如独词句“星星!”“吃吧。”等, 着重描写2~3岁这一年龄段语言中修饰性成分的发展情况, 就不考虑句子的结构形式是否完整, 是单句还是复合句的问题, 仅从修饰语的角度说明本年龄段的修饰语的发展情况。语料统计分析从年龄分布来看, 有修饰语的句子在2岁、2岁半、3岁的比例分别为58.3%、64.8%、76.9%。到3岁的时候, 儿童语言中已经近80%的有修饰语的句子了。

2表修饰的句法成分的发展

根据修饰性成分和中心语的意义关系, 把句子中的修饰性成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定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定语的句子1306句, 占所有语料的55.4%, 其中单词作定语的有984句, 占全部语料的41.7%, 短语作定语的共有506句, 占全部语料的21.5%。这些句子中定语的组成成分数量从单词到短语, 定语的组成层次从单层到多层。

2.1.1 单层定语

(1) 单词做定语。

定语根据其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可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

(1) 描写性定语。

描写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 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本次语料中描写性定语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关“大、小、新、好、坏、红”等形容词, 反映出本年龄段儿童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限, 还简单停留在颜色、大小等几个方面。

(被试看画册) 这小熊, 这大熊。 (2*0)

(被试跟小朋友比鞋) 我是新鞋, 你是不漂亮的鞋, 我是漂亮的鞋。 (2*5)

(2) 限制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非类或划定范围, 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限制性定语由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代词性词语等形式组成, 在本年龄段中主要体现在表示人或事物的领有者和数量上。

(被试跟爸爸一起看电视) 爸爸你看, 这是哪吒的爸爸。 (2*0)

(放学了, 又有三个小朋友被家人接走了, 被试说) 三个妹妹都走掉了。 (3*0)

(2) 短语做定语。

短语做定语是定语复杂化的一种表现。

主谓短语 (被试跟取样人说到自己家的事) 妈妈讲的故事好听, 爸爸讲的故事不好听。 (2*5)

动宾短语 (被试手拿瓶子模仿搽手) 搽手的药。 (2*0)

(有小朋友哭了, 被试说) 好哭的小朋友不听话。 (2*5)

联合短语 (被试画汽车) 许多许多的轮子。 (2*5)

偏正短语 (被试找不着饼干) 饼干吃完了?给这个洞里的老鼠吃完了? (3*0)

(被试跟小朋友比鞋子) 我家有好漂亮的鞋子。 (2*0)

2.1.2 多层定语

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比较复杂, 因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 所以多层定语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儿童逻辑关系的发展。多层定语在本年龄段出现得也比较多。大部分为两层定语, 三层的也有少量出现。从组成的次序来看, 本阶段儿童对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掌握得已经很好, 基本上没有出现使用上的错误, 这说明2~3岁儿童对简单的主次逻辑关系已经掌握了。例: (被试甲给被试乙石子儿) 给你一个石头, 给你一个小石头拿着。 (2*5)

2.2 状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状语的句子1042句, 占所有语料的44.2%, 其中单词作状语的有828句, 占全部语料的35.1%, 短语作状语的共有396句, 占全部语料的16.8%。

2.2.1 单层状语

单层状语的意义类别也可粗分为描写性和限制性两类。本阶段儿童语言中的状语几乎都为限制性状语形式, 而且多表现在时间、否定、程度、范围、方式上, 说明2~3岁的儿童语言还很欠缺, 还未学会对用丰富的语言来生动描述动作的情态。

单词状语

(被试把枪给取样人) 这个枪你要不要?我的枪太大了。 (2*5)

(被试喊小朋友) 老师讲, 不许动, 不给骑马。 (3*0)

短语状语

本年龄段的短语状语大部分由介词短语充当, 由介词“把、跟、给、叫”等和名词性成分组合, 表示动作关涉的对象。其次表现为偏正短语。

(被试看见有小朋友打架) 他们俩在打架, 我给他们抓起来! (2*5)

(被试挠脖子) 叫蚊子咬的。 (3*0)

2.2.2 多层状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 次序完全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和本阶段的多层定语相比, 多层状语在层次的数量发展上明显快于定语。

(被试要求取样人拿小球) 你帮我把两个都拿着。 (2*5)

(妈妈让被试帮忙扔垃, 被试说) 我一家伙把它甩到 (垃圾) 桶里去。 (3*0)

多层状语最初在2岁半年龄段中出现, 说明儿童对语言中多层状语的掌握年龄要稍迟于单层状语, 但多层状语在2岁半至3岁这个年龄段发展很快, 到3岁时, 多层状语的层次已经达到四层。如“他干什么现在还不回来? (3*0) ”

2.3 补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补语的句子804句, 占所有语料的34%, 其中单词作补语的有706句, 占全部语料的29.9%, 短语作补语的共有196句, 占全部语料的8.3%。在语义关系的类型中, 除了可能补语没有出现, 其他几种都出现了。

(1)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在本阶段出现得比较多。常见的有“疼、饱、好、完、烂、破、碎”等, 多由形容词充当, 也有少量的动词, 如“死、懂、倒”等。

(被试讲自己摔了一跤) 跌疼了。 (2*0)

(妈妈说, 老爷爷病死了。被试问妈妈) 病死干什么呀? (2*5)

(取样人问被试手怎么了, 被试说) 手给小朋友抓破了。 (3*0)

(2) 程度补语。

本阶段出现的程度补语数量比较少, 形式上也仅出现了“死、一点”两种情况。

(取样人抱着被试在下过雨的路上走, 被试见地上的树叶说) 这树叶脏死了。 (2*0)

(取样人搬自己的小椅子) 这个小一点, 坐这个好。 (2*0)

(3) 状态补语。

本阶段的状态补语的形式多为状中结构, 由“好、最、多、老”等加形容词构成。

(被试告诉妈妈) 我吃饭了, 长得好高好高哟! (2*5)

(被试站到小椅子上) 我站得最高。 (2*5)

(4)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在本次语料中出现得也非常多, “来、去、出去、进来、过去、过来”都出现了。

(被试指着地上的洞) 这里有一个大洞, 掉下去妈妈就拉不上来了。 (2*5)

(被试跟小朋友打球) 打过来, 打过去。 (2*5)

(被试拉被子睡觉) 从这里钻进去睡觉。 (3*0)

3 2~3岁的儿童语言中表修饰成分发展小结

3.1 修饰性成分由无到有, 发展迅速

2岁以前儿童的语言还局限在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和电报句的表面结构都不完整, 仅仅是一个词或两三个词的组合, 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只能表达粗略的语义关系。到了2岁左右, 儿童开始能够说出结构完整的句子, 但其中仍有大量的无修饰性成分的简单句。

2岁以后, 儿童语言中的修饰性成分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本次语料中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占全部语料的90.8%, 表修饰的成分达3993个。从年龄分布来看, 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在2岁、2岁半、3岁的比例分别为58.3%、64.8%、76.9%。到3岁的时候, 儿童语言中已经近80%的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了。

注: (1) 括号内为此类型总句数。 (2) 表内百分比为占此一类总数的百分比, 如“17.3%”为2*0年龄段短语定语占所取语料中所有短语定语的百分比。

从修饰性成分句法成分的角度上来看, 有定语的句子有1306句, 占所有语料的55.4%, 有状语的句子有1042句, 占所有语料的44.2%, 有补语的句子有804句, 占所有语料的34%。除了个别的语义类型 (如可能补语) , 定语、状语、补语中的其他类别在本年龄段都已经出现了。充当这些修饰性成分的句法单位不仅有单个的词还有短语, 甚至在定语、状语的层次上还出现了单层和多层的区别。本次语料中就出现了多为四层的状语形式:

他干什么现在还不回来? (3*0)

从表修饰的词的表达功能上看, 修饰性成分几乎也已出现了所有的类型。

3.2 修饰性成分在此年龄段的发展有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在本次语料中, 表修饰的句法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的组成单位从单词到短语, 层次由一层到多层, 体现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复杂的句法成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3 修饰性成分的各类型在此年龄段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虽然修饰性成分的各种类型几乎在本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中都已经出现, 但每种类型的发展状况却不相同。

所取语料中, 有定语的句子占所有语料的55.4%, 有状语的句子占44.2%, 有补语的句子占34%。从复杂性来看, 定语中单词作定语的占全部语料的41.7%, 短语占21.5%, 多层定语占定语句的11.9%;状语中单词占35.1%, 短语占16.8%, 多层状语占状语句的9.3%;补语中单词占29.9%, 短语占8.3%。

结合上面表1中的数据, 可以看出:

(1) 本年龄段儿童语言中定语的使用多于状语和补语, 补语出现得最少。定语发展迅速, 快于状语、补语。 (2) 本年龄段儿童语言各类型中单词充当的修饰语的数量远多于短语充当的修饰语的数量, 单词做修饰成分的发展快于短语。 (3) 在本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中, 多层定语的出现早于多层状语, 多层定语的使用也频率也高于多层状语。

3.4 修饰性成分的发展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2~3岁的儿童思维的精密度提高了, 对外界感知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具有一些固有特征,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别, 认识到事件之间存在着某些逻辑上的联系, 已经学会了区别和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 反映在语言中就表现为修饰语的发展。如:用“大小、颜色、新旧”等来区分事物的外部特征, 用“程度、状态”等来表现动态特征, 用结果补语来反映因果关系, 用表时间次序的词来表示动作的先后。可见, 正是因为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 修饰语的使用范围才可能不断扩大。所以修饰语的发展是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摘要: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有着最典型的阶段过渡性。本文综合采用了心理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 从修饰性句法成分的发展方面来进行2~3岁年龄段儿童语言的具体分析。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中修饰性成分由无到有, 由简单到复杂, 几乎出现了所有的类型, 发展迅速, 反映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语言,修饰,句法成分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修订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车间设备管理范文下一篇:合同管理工作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