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

2023-10-13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1篇

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化的贸易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贸易方式,把握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特点,对于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势,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思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取得迅速发展.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对外贸易逐年增加,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据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3.5%较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了近59倍。中國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超过17%远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12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出口排名由上年的第八上升到第七位。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2006和2007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近80%.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整体中的地位偏低。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1995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都小于进口额呈现逆差状态,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69.1亿美元延续了2005年、2006年逆差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逆差减少主要源于旅游、和信息服务、其它商业服务等项目顺差的增加,这也体现了中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一个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表现为其服务贸易出口。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7年世界10个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序及占有份额,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虽上升到世界第七位,但出口额为1270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3.9。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国家除中国外均是发达国家美国仍居于霸主地位。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仅为美国的27.97、英国的48.29、德国的64.47。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體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一)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对一国 (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常用于测定一国服务贸易总体及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二) 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 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 5 ~1. 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此外 CA指数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 ,得到该产业真正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受服务业进口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受服务贸易出口情况的影响。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NRCA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NRCA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该指数值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如果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出现一定的差距。

(三)服务贸易的规范化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服务业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旅游业,今后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同时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信息、教育、文化以及社区服务等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促进贸易发展。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人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加强对GATT、GATS及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②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③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④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够与国际接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实施间接管理模式,政府部门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般不直接面向企业实施贸易服务。而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直接型管理模式,主要的管理工作都是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其直属的事业机构来实施,容易产生官僚作风、不经济甚至腐败。因此我国可尝试采用间接型模式,首先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商务机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的职能,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再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市场的协调作用。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各国之间的竞争在服务市场激烈地展开,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商品贸易、FDI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因而在世界和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被当作考察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三、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只有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才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一)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级人才,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波特在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时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应共同对高级生产要素进行持续性投资,刺激其发展,一国政府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地开发和升级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造成高级人才的缺少。这就阻碍了对我国目前发挥人力资本的促进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作用,特别是在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上面。人力资本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不是那么明显。而相对于服务贸易结构上来讲,中国人力资本对传统服务贸易中的交通仓储运输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也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小,而美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就显著的说明了,中国人力资本还没有发挥到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作用。人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个人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各有重点、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政府投入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资本。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制度共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

技术进步作为提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服务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交通运输工具由马车变为汽车、火车和飞机,就使得运输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巨变。因此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一力,就必须增加R&D投入,促进技術进步与创新。重视体制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涉及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活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规则下发挥作用,如自然科学基金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领域己被证明有效;风险投资把市场机制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亦被证明有效。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抵税、免税,提供优惠贷款给企业用以研发支出,或者直接给予研发费用的支持,估计企业进行研发。在政府鼓勵企业进行研发的同时,必须通过科研机构保证基础性研发的进行,以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根基。此外,进一步完善诸如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科技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提高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而服务贸易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发展服务业来讲,要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首先,对于传统服务业可以继续发扬其在量上面的优势,加强技术运用,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讲更多的是优化其内部结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中国服务业发展应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首先,优先发展那些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因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现代服务产业己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并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建立新兴产业,如展览、房产、咨询、教育、网络服务等行业,以缩短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间在行业发展上的时间差;提高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劳务、餐饮、运输等的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四)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則,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五)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斷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查贵勇.基于BOP和FAT的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09(1)

[2] 潘隽永.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4):81-83.

[3] 赵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思考[D]. 吉林大学, 2006.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开放,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江浙两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但两省由于发展规模与增速、行业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 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发展态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本文从江浙两省服务出口贸易现状入手, 通过三个指标对两省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 然后结合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提升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二、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比较

(一) 发展规模与增速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 江苏、浙江两省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两省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两者相比, 浙江增长更快, 但两省服务贸易发展不够平稳, 其增长波动幅度较大。

(二) 服务行业结构

浙江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为旅游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运输, 这三个部门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浙江服务贸易总出口的85%以上, 其中旅游业的出口居第一, 运输业位居第二。2010年以来以服务外包为主要方式的浙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增速较, 而其他项目的服务贸易出口所占份额很小。

由此可见江苏、浙江两省服务贸易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出口仍然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主, 而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偏低。虽然近年来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正在积极向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但变化趋势较为缓慢, 与发达国家以及地区相比, 差距较大。

三、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创新策略

(一)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应有效规避风险因素

目前, 市政环境中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想要在当下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 就要对自身的经济运营加强管理, 提前规避与预防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方面的问题与风险。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风险类型, 所以, 在创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过程中首要的内容就是制定出强化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规避风险的相关策略, 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风险防范能力, 由此才能加速推进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的创新发展。可以说, 经济体在运营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力风险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控制或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制定合适的策略, 有效规避与防范竞争力问题。以此来看,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若想要有效规避竞争力风险问题, 就需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可以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 及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进行防范与分析, 查找出风险发生的规律, 总结风险的类型与形式, 根据已知的风险形成因素来制定相对应的防范与规避策略,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首先, 筹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攀升, 单位的建设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来看,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会选择升级服务、扩建单位面积等等,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激烈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但是,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不同于其他行业,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设备, 在扩建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资金的大量投入。就现阶段我国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来看, 还不具备自主升级服务与扩建的能力, 所以大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会选择借款的形式来提升综合实力, 以筹资的形式来扩大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整体服务体系。但是, 这部分资金是需要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自主偿还的, 在扩建后若是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运营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目标, 就很有可能不具备偿还能力, 由此就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链发生严重断裂, 以至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不能维持正常运营, 甚至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倒闭等情况。

其次, 经营风险。现代化城市建设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蓬勃发展,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 以时代的特征为主创新自身的经营模式, 这样才能在市场环境中稳定发展。现阶段, 大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经营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在竞争力提升方面并不能对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 管理工作模式、管理工作理念也并未得到创新, 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财政方面的问题, 这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长期发展是一种阻碍。

最后, 投资风险。目前, 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竞争力提升方面仍旧比较重视资金增值, 过于看重资金增值带来的实际效益, 将大量的内部资金都放到投资中, 我们知道投资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大数额的投资很容易致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资金付之东流。同时, 若是在投资过程中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因经营问题需要资金周转, 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也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财政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 由此就会严重影响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正常经营。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构建风险预警体制, 可以在竞争力提升工作遇到风险前, 能够及时被竞争力提升、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发现, 及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进行防范与分析, 查找出风险发生的规律, 总结风险的类型与形式, 根据已知的风险形成因素来制定相对应的防范与规避策略,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经济体在运营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力风险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控制或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制定合适的策略, 有效规避与防范竞争力问题。在构建风险预警体制前, 要以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实际情况为主, 建立有效的竞争力风险警戒线, 以此能够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财政风险做出预判, 若是在风险预警体制中并未出现所涉及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 就将这种因素划分为竞争力风险预警行列中, 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财政风险进行掌控。

(二)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理念要适当进行创新与优化

大数据时代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应将竞争力工作创新方向转向数据信息技术, 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数据信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由此能够有效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上文对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以此为基础, 将大数据时代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应用在竞争力提升工作中, 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部门朝向智能化管理部门发展, 这样能够提升竞争力提升工作效率。

(三)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以大数据融合为背景

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融合, 只有将大数据和竞争力提升充分融合,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为了更加成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需要将大数据不断进行融合, 进而让数据产生增值。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多、密度低, 其处理的主要流程包括收集、整理、储存、分析以及利用等, 因此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有必要尽快建立起高效的竞争力提升平台及系统。竞争力数据的分析、竞争力数据的预测以及最终的竞争力决策都是在原始竞争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大数据环境下, 传统的竞争力提升方式无法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这就必须依靠信息化、智能化的竞争力提升平台, 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回归, 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四)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管理应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 构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信息软件系统。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创新过程中要以自身的管理现状为主, 构建科学、合理且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相适应的数据信息软件系统。目前, 在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软件系统是竞争力云软件, 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的竞争力数据信息管理。

第二, 建立有效的竞争力数据关键词搜索引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是由竞争力信息数据录入端的信息管理工作来决定的, 只要在竞争力提升工作源头做到标准化、严格化, 才能保证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信息的真实性、稳定性以及使用性, 所以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在录入端就实现信息化管理。

(五)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部门应招聘综合型人才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管理团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能否取得较高的工作质量。随着网络的普及,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大力引进综合性人才, 进而推动竞争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下:

一是人才管理层面。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一, 为了充分增强竞争力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加强引进不同领域的人才。第二, 根据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大数据平台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需要, 加强对复合型竞争力决策者的培养, 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竞争力决策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战略的完美契合, 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是人才培训层面。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有意识地加强竞争力提升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根据竞争力提升工作的特点, 将竞争力提升的创新和大数据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引导员工使用新的竞争力提升模式参与工作, 全面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发展与创新。

三是激励机制层面。为了充分增强竞争力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应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胜, 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在竞争力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对竞争力提升进行改革, 才能创造出新的竞争力提升模式。

摘要:江苏省和浙江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 近年来在服务业和服务出口贸易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下文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比较, 后续提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创新策略。

关键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小燕中国服务贸易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13.3.

[2] 胡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799-802.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求职渠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针对目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余份,收回问卷360多份。在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当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一、近几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出路

财经类专业通常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高考招生和高校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为例,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27%、99.66%、99.04%;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41%、100%、97.8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2.51%、100%、98.61%。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合同就业、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之和。如果说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那质量就业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就业状况。质量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三支一扶、考取公务员、研究生、选调生、出国留学等就业形式,质量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就业指标。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4.18%、79.52%、98.95%;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5.88%、76.22%、66.1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1.14%、77.03%、79.39%。总体来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除金融学院2011年外,其他学院、其他年份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说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有就业、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出国、创业等多种途径;从就业的行业看,也具有广泛多样性,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又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虽然这些数据展现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但在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二、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了解

了解和熟知近期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对现行的就业政策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占54.7%,不清楚占8.82%,说明近6成以上的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新时期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每位毕业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才会有更多方面的选择,也会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目前学校在大一、大二期间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其作用,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有所行动;68.23%的学生有过规划,但感觉空泛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且非常实用也仅占31.18%。可见,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有待增强。

(三)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连续出台了创业政策,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而在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考虑自主创业占15.88%,但存在创业的资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76.47%的毕业生认为不适合或暂时没有考虑过创业,创业条件还不具备。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四)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综合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抽样调查显示,75.29%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重要,学校应重点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表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是从业的必要条件。74.7%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实习经历,认为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以适应招聘单位岗位要求。此外,较强的学习力、较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五)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报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薪酬选择上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专业。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就业城市首选为京津沪等一线城市的占31.18%,二三线城市占48.82%,选择中小城市的只占12.35%。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39.41%的毕业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11.76%的毕业生选择在3 000元以上。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资、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财经类毕业生的首选,而下基层、民企、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状况。①

(六)财经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与就业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回到四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2.12%的毕业生表示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对口的问题?”28.23%的毕业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8.82%的毕业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障碍之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是有些专业可以相通,如贸易经济与国际贸易、金融与保险、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任何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甚至若干个相关的职业群。财经类毕业生既要看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又要看到其关联性。

三、提高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财经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熟知程度

当前政府、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虽然设有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但不系统或者由于陈旧、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各部门要逐步完善就业政策宣传途径。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高校要努力开发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建立不同层级的信息网络发布平台,尤其是建立院级信息平台,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堂讲授、举办专场的就业政策讲座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高校、学院可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举办专场讲座,如创业政策专场、三支一扶专场、参军入伍专场等,以使财经类毕业生充分了解并运用国家的就业政策,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合理匹配,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一是应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制订以及实施。通过教育使财经类大学生分配好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培养的时间比例,树立明确的目标。二是在院、校两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专业教学。专业不同,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求职者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有不同要求,专业教育和分专业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趣味性、实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个性化指导,即一对一指导,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三)选择适当的创业项目,鼓励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国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打算创业的财经类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对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激情与创业意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素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等。二是带动财经类毕业生了解创业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使用范围,创业目标的建立,创业资金的积累,创业项目的寻找等,一旦条件成熟,即可投身创业。三是创业项目是关键,财经类毕业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创办诸如管理咨询类公司、财会类培训学校、代理记账公司、网络营销等项目;四是高校要创建创业园、创业见习基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交流锻炼平台,科学指导财经类毕业生创业。

(四)财经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定位自我

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业面较为广泛,因而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实力,导致就业难。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思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放低求职心态,从基层做起;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把高薪高职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财经类毕业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除京津沪等发达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择业判断标准上,可以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在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以及休假体制等隐性的优势,而不仅仅考虑薪金的多少。

(五)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余地较大,但没有工作经验无疑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针对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筹码。二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财经类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根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对于财经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岗位特殊,如薪资、人力、财务、现金、柜员等,注定了他们不能欺骗单位,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讲信誉,不为人情、权势、职位所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保密制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就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器重。

注释:

①王捧军、戎来:《河北省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6期,第100页。

参考文献:

[1]马于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郝秀峰.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3]杨良奇.调整择业观,主动就业,面向基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一带一路”倡导对于我国经济贸易在亚洲及非洲国家影响力的提高有关键影响。“一带一路”将国际贸易行业、文化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及信息行业集成一体,并将其用于经济贸易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从未面临过的考验。

由于“一带一路”的深化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也逐渐提高,转变了传统历史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缓的情况。本文中笔者将 “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研究的主要背景,阐述国际贸易理论和国家物流的理论观念,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的关系,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优化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在共建下,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两者间的系统发展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家各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强企业的国际化交易,将经营业务范围扩大,不断转变和应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促进国家经济的国际化转型。由此能够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是时代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市场发展空间,将国家间的订单交易量大幅增加,国际贸易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是未来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主流趋势。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理论概念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跨境进行货物及服务交易,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是关键的组成内容,由此也被称为世界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能够有效调节国内各种生产要素间的利用效率,将国际将各方的供应关系进行优化,将经济结构进行升级调整,从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为适应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趋势,都在积极进行优化和转变进出口政策,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中占据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在劳动力和商品层面进行互换,从而使各国家地区在进行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紧密联系,充分反映出世界各国和区域在经济层面上彼此依赖的关系,同时展现出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基础地位。

国际物流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物品流动的具体过程被称为国际物流。站在狭义进行分析,国际物流是指当消费和生产独立于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及地区时,为了消除进行消费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界限和时间距离差异,将商品进行物流转移的国际性商品交流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国际贸易。从广义角度进行分析,国际物流涵盖面较多,如国际物流协作、国际物流投资、国际贸易物流、国际物流交流、非贸易国际物流等诸多方面。国际物流的本质是依据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按照固有的国际惯例,通过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链和物流技术的支持,将商品在国际上进行流动和较缓,从而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对国际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国际物流的整体目标是为了便于跨国经营和实现国际贸易服务,通过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最小化物流风险和物流成本,实现保质保量保时,将商品从供货方区域运输到需求方区域中。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提升了国际物流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贸易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各种商品和货物的往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货物进行交易,物流是关键的技术支持和依托。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国际物流成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往来的关键运输方式。

国际物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物流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国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位居世界第一,贸易需求量也极为庞大,在国际贸易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物流发展效果得不到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因此出现滞后。由此,在国际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物流行业的建设和支持,将国际物流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除满足基本货物运输和装卸等要求,应当对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保管水平、物流信息交流等内容加强创新和建设,不断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需求,切實推动社会进步,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下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措施

强化我国物流企业实力,推动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将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落实,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国内企业内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目前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物流企业应当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坚持创新企业的运营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思维认知,紧紧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基于,将企业机构的经济实力切实提高。同时物流企业应当加强对国际物流有关业务的了解和掌握,坚持进行创新拓展,将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开通国际物流业务,为国家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应当推动物流领域向高新尖技术行业发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出物流实时更新系统,集成仓储系统等多项服务流程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贴合个体发展方向的运输管理系统、全球性定位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应当将成熟和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到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之中,不断推动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智能化,将物流应用软件标准化开发进行强化,坚持落实商品跟踪可视化智能服务,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商品运输的最新信息,将企业贸易信息数据的获取成本有效降低。

提高“一带一路”倡议执行意识,强化国际贸易交流协作

切实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应当不断强化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获取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应当使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提升,深刻认识到这一倡议并非单纯对我国和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有关键助力,同时也能够高效率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思维认知和了解,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提高国内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交流合作,从而切实推动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同时立法部门应当强化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建设,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范畴,保障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项目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贯彻落实。

构建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范围中,各国家和地区间实现商品流动和交易,国际物流则是保障商品正常流通的前提基础,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关系极为密切。国际物流是有效推动国家贸易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贸易成本的支出,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能够为国际物流领域服务质量的提高實现保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新思路,构建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全新局面,将物流区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规划,实现国家间的贸易和物流的有效对接,实现商品货物的流动转移。同时应当针对“一带一路”包含的周边国家和区域,建设公路、铁路、管道、港口等多元化运输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商品运输网络体系,将进行国际贸易的国际物流成本降低,提高国际间运输的综合实力。
结 语

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使得国际物流由此衍生,而国际物流水平又积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都有效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具体道路,也是坚持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必然趋势,能够充分提高我国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与沿线国家促成友好关系。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兆磊,卫丹,陈玲.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口岸物流现状研究[C].2019年“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9.

[2] 姚晨静,宋莎.”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分析[J]. 物流科技,2019,284 (04):112-113.

[3] 薛洋洋.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区域与全球发展, 2019,(01):102-122+159-160.

[4] 黄薇婷,刘慧.”一带一路”背景下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临沂综合保税区为例[J].新财经,2019(16):40-41.

[5] 张立群.”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型海外石化项目物流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基于恒逸文莱PMB石化项目的经验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9, 011(026):3-5.

[6] 梁烨,崔杰. ”一带一路”倡议下物流绩效对我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J].商业时代, 2019,000(001):94-97.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使得现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更加明显。本文拟就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现状和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指出了未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 提供模式; 服务外包

一、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概述

(一)服务业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

服务一词涵盖了诸如运输、电信、建筑、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和家政等各种不同的无形产品和活动。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例如,诸如运输、电信和金融等部门是商品和资本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另一个对服务业的重要作用进行说明的是环境服务业,它通过缓解经济活动对活动的负面影响从而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004年服务业占世界GDP的2/3。服务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倾向于显著上升,在高收入国家约占72%(美国更高为77%),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分别为54%和50%。即使是在低收入国家,服务业也普遍成为一个核心经济体,它对GDP的贡献超越了工业和农业。然而,服务业发展仍存在显著差距。例如,印度和尼日利亚这两个低收入国家,各自服务业占GDP的份额为54%和26%。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服务贸易已经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1)。1980-2006年,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商业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总出口的比重由80年代的平均7.6%,上升到2006年的18%,总量约为27559亿美元。而且Hufbauer和Step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基于国际移民组织(OIM)的测算,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趋势不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到2030年欧盟将会需要2千万额外员工;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也将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部门和官方机构都将把人口动态学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世界经济将出现的两大特征,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加强。

二、以BMP5和1993SNA为基石的统计框架存在的问题:属地与属权之争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全球分工和生产体系及国际贸易模式,确立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体系和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附属机构,通过这些附属机构向东道国提供商品和服务。正是在此背景下,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开始赋予国际服务贸易更加宽泛的定义。针对服务的不同提供方式,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以下4种模式:1)跨境供应(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电讯、邮政和金融;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国境内向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旅游、留学;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个国家通过在另一个国家境内建立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如外资服务业企业;4)自然人移动(Movement of personnel)。指一个国家的个人在另一国家境内以自然人存在的形式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律师等以自然人的身份在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传统的服务贸易统计标准主要是基于《国际货币手册》第5版(BPM5)和1993年的《国民核算体系》(93SNA)(2)。它们对服务贸易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地的定义。凡是在编报国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是该国的居民,否则就是非居民。由于是居住地而不是一个可观察得到的最终产品的移动来决定该服务是出口还是进口,那么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教育服务贸易为例,如果这个学生是美国的居民,那么这项服务仅是国内生产和消费以及人力资本投资。而如果这个学生被认为是外国学生,则变为服务贸易出口。该定义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许多“出口的”教育服务不曾离开教育接受国。尤其是美国,Nephew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1992-2004年,美国教育出口几乎增长了两倍,增至13.5亿美元,但是并没有全面的数据显示,有多大比例的这些教育服务的出口事实上并未离开美国。即使学生在毕业后不留下来,他们也可能将来作为移民返回,从而带来原来已出口的教育服务。一项关于移民的研究表明,与传统强调的一些经济变量相比,学生流动对于解释移居美国的现象更具有一致性,同样的关系也出现于OECD国家(Dreher和Poutvaara,2005)。因为接受者决定变成美国人,这也就缩小了服务贸易测量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

此外,如前所述,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其海外附属机构销售已成为一种更为直接和有力的市场准入方式。然而BPM5统计框架下无法反映这些变化的影响。第一,母公司无形资产的扩张使用。由于资产是无形的,包括金融资产、专利、设计权和商标等,它们没有特殊的地理布局,可以分派给它的任何附属机构。结果就是,源于这些资产的产出和出口也可以近乎随意的归于地理位置,而无需与任何实质生产方面的实际位置相联系。第二,它至少从两个方面扭曲了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进出口。首先,跨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对母国的出口,实际上相当于跨国公司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自己的公司,属于公司内部交易,而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却将这种公司内部交易记录到跨国公司东道国的账下,夸大了东道国的出口。其次,跨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在当地的销售,相当于母公司所在国将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东道国,实际上属于不跨境的跨国贸易,而BPM5框架下并未记录这部分交易(东道国的外国附属机构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流向如下图所示)。因此,诸多研究建议将国外附属机构的生产依据所有权原则而不是居住地原则记入国民统计账户(Landefeld ets,1993;BaldwinKimura,1998;Lipsey,2006)。

综上所述,GATS以列举、描述的形式从贸易提供方式的角度对服务贸易提出了新概念。而上述分析表明,一份全面的、能够充分反映GATS 法律定义及其他条款的提供方式统计处理办法将无法保证与已有的BPM5和93SNA 的国际统计体系协调一致。

三、《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对GATS四种提供模式的覆盖

为了符合GATS的信息要求,1994 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机构间工作组。在工作组的多次努力下,2002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以下简称《手册》)出版。《手册》完成了从服务贸易的法律性定义到可操作的统计制度的转换,为满足各方需求提供更相关、更详细、更具可比性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手册》确立基于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与现有国际统计标准相一致基础上的适当创新。由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统计体系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耗费太多的资源,不太现实。因此,《手册》并不是建议建立一个全新的统计体系,而是“在GATS 需求和现行统计体系之间找到一个可通融的解决之道”,即以“BOP服务贸易统计+ FATS 统计”的二元架构去落实GATS 要求涵盖的4种提供方式,也可以说是在服务贸易统计中以属权原则取代在地原则(贾怀勤,2006)。一方面,继续利用BPM5中确立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体系,并将原有的经常账户中的服务拓展为《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该分类包含了与BPM5 标准服务的11 种组成部分相同的主要类型以及与BPM5 相一致的更详细细目。同时,EBOPS还包含一些“备忘条款”,以记录诸如运输、旅游或者保险服务等不同服务部门交易的有用额外信息。这一部分大致对应GATS服务贸易的第1种、第2种和部分第4种模式;另一方面,建议各国进行“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即FATS统计),包括内向FATS和外向FATS,主要对应GATS服务贸易的第3种模式。

《手册》的统计范围大致覆盖了GATS定义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这种处理,正如《手册》所指出的那样,“扩大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而没有扩大服务的范围”。然而,在实际的服务贸易统计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运输服务交易应归于模式1,其他项目,例如软件开发的计算机服务通常是通过模式4和模式1来实现交付的。而事实上,服务生产分工的细化可以带来更为复杂的情况——通过三种提供模式来实现服务的交付。因此,为了实现分析的简化,《手册》提出了两项简化原则。第一,如果特定服务类别的主要部分与根据某种模式提供的服务相对应,此种模式就完全被分配给这种服务类别。例如,由于电讯服务多属于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它就分配给第1 种提供方式——跨境提供。第二,一笔交易包括几种提供方式,如果不能按提供方式估算出细分的交易价值,则按与交易相关的时间和资源把它分配给最重要的提供方式。例如,作为非居民的某一建筑师为编报国设计一处工程,他通过电信线路交付了项目,但又不得不在执行阶段对编报国进行数次访问,这笔交易仍列为跨境提供。基于这种简化原则,《手册》建议如表1的提供模式的统计覆盖。

四、服务贸易统计未来面临的挑战

《手册》虽然迈出了关于服务贸易统计重要的第一步,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编制人员在收集服务贸易数据时遇到的内在难题。尤其是现阶段《手册》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贸易的处理还不够完善,要获得该模式提供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资料仍十分困难。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服务贸易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诸多问题的存在是《手册》未来版本所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也是服务贸易统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BOP和FATS统计的全面性

已有的二元架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仅有少数国家报告了所要求详细程度的BPM5,而且报告的数据缺乏可靠性。除此之外,关于数据覆盖和偏离标准的文件几乎没有。由于FATS统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可靠性和国家间可比性的缺乏几乎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WTO,2006)。目前,全球仅有26个国家涉及到FATS统计,主要是欧美较发达国家;在这26个国家中,既有外向FATS统计又有内向FATS统计、各项指标齐全的国家只有3个:美国、日本和葡萄牙。在FATS统计这个背景下,保密问题严重限制了国家所能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即使充分贯彻实施MSITS关于BOP和FATS统计的建议,这也仅仅是按照供给模式提供信息的第一步。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手册》提供的简化原则使得它仅仅是依照供给模式进行服务贸易的粗略统计;二是对通过模式4所提供服务的真实估计需要除BPM5和FATS领域之外的更多信息。

(二)模式4的统计问题

根据模式4定义及其附件的规定,模式4包含两类自然人,一类是作为一个成员国服务供应商的自然人,包括自雇人员或独立的服务供应商;另一类是由一个成员国服务供应商雇佣的一个成员国自然人,即自然人是作为雇员提供服务。包括外国服务供应商的雇员,该雇员被直接派往东道国提供服务;外国服务供应商在东道国具有商业存在,派遣其雇员到其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提供服务,属于公司内部人员调动;商业访问者。“暂时性”是模式4测量的一个关键问题,而GATS并没有“暂时”的标准定义,也没有对其时间框架进行详细说明。实际上,在WTO成员国的具体承诺中,与模式4相关的不同类型服务提供者停留的时间长度各不相同:从商业访问者的3个月到公司内部调动员工的2-5年。已有的统计标准(BPM5和1993SNA)认为短期和永久存在的区别遵循“一年原则”,在国外停留1年或1年以上的被认为是外国经济体的常住居民,否则为非居民。

当前,并不存在一个有效的概念框架来测量GATS模式4。国际组织正在进行的工作集中于测量自然人存在所需要的两个基本信息:提供服务的价值和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自然人移动的数量。从统计的角度来看,服务的出口是不容易测量的,不管这个人是自我雇佣或是被一个外国服务提供者雇佣。虽然,最近一些经济体开始依据GATS服务贸易提供方式来估计他们的服务贸易规模,但主要问题在于辨别:在已有的BOP跨境服务交易中通过模式4实现的贸易份额。在一些领域界定模式4的覆盖范围是比较困难的。例如:(1)通常,确定是什么构成了一项服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应该将摘水果工人看作是临时农业劳动力(不在模式4范围内)还是看作摘水果服务的供应商?(2)虽然模式4适用于任何技能水平的服务提供者,而目前WTO成员国的承诺通常仅关注高技能的工人;(3)对于独立的服务提供者的情况,一项服务合同和一项雇佣合同之间的差别往往很难确立(WTO,2006)。关于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自然人移动的数量问题则需要整理出所有的自然人分类。而该方面的信息现在还不完全可得,概念框架也还在建设中。然而,由于对自然人暂时流动到国外提供服务的统计描述是在人口、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来确定交易者的经济行为。因此,已有的一些信息资源,诸如移民和劳动力统计体系、FATS对公司内人员调动的统计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模式4进行评估。为此,必须要加强与模式4有关的经济分类与人口、社会分类之间的对应协调,深入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三)服务分类的变化

EBOPS提供了比BOP统计更为详细的服务分类统计,然而谈判中用到的已有分类并不能与统计分类形成良好的对接。一方面,尽管《手册》提供了关于WTO的GNS/W/120贸易谈判清单和诸如EBOPS和CPC分类之间的转换表,但一对一的对接仍是不可能的。主要表现为:(1)在“旅行”和“未另行分类的政府服务”两个领域,由于不是以单一产品为基础进行分类的,因而无法确定与CPC 的对应关系;(2)EBOPS 的一些组成部分不能部分或全部与CPC一一对应关系,在大多数服务项目中,CPC 比EBOPS 分类更详细;在少数项目中则相反,一部分CPC 项目编码进行分割,分配给一个以上的EBOPS 部分;(3)EBOPS、CPC 和GNS/ W/ 120 的覆盖范围略有不同。CPC涉及到了机器设备的修理,但EBOPS 在总体上不包括这一项;政府服务包含在CPC 和EBOPS 中,但却不包括在GNS/ W/ 120 中(王亚菲,2006)。另一方面,由于服务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消费者可能会获得新的服务产品。而统计分类修订相对于服务种类的变化存在着滞后性。例如,CPC版本2增加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从而提供更为详细的统计信息,而EBOPS需要随着CPC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获得大量充足的数据之前,贯彻实施一个修订的EBOPS分类需要更多时间。

(四)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以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部门的新技术使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进一步分割。企业需要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而将其他剩余活动外包以获得更高的回报。2006 年,全球服务外包保持平稳增长,规模达到3490亿美元,同比增长7.2%。服务外包交易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发包商将离岸外包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半数以上的欧美公司计划将更多服务外包到海外。离岸服务外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化新潮流的重要内容,构成“推平世界”进程的关键因素(费里德曼,2006)。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7.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1 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离岸外包业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全球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大约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17%(聂平香,2007)。外包活动作为跨境贸易包含在BOP统计中,而当前并不能有效地测量外包份额在服务贸易国际交易中的份额。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的缺失不利于对行业进行研究分析,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恰当地测量这种外包是服务贸易统计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五)服务价格测量与数量测度问题

服务部门的价格测量和相应的数量测度是国民统计中最薄弱的部分。Griliches(1992)、Cutler和Berndt(2001)对服务贸易部门的价格和产出的测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对这些方面的测度很难让人保有充分的信心。正如Khatchadourian和Wiesner(2006)文中所指出的,由于对服务贸易价格的搜集还处在起步阶段,服务贸易面临的问题比国内生产面临的问题更严重,认为BLS(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国际价格计划已经收集的服务价格指数覆盖了大约8%的服务贸易出口和23%的服务贸易进口。

(六)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之间的交互影响

一些相关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四种交易方式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的(蒙英华和黄建忠,2008)。以海外教育服务为例,境外消费、跨境交易、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这四种提供方式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政策限制进行海外教育的其中一种交易方式(如商业存在,通过禁止建立外国教育单位、采取相关的外汇限制政策等),就有可能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另外一种交易方式,如到海外进行学习(境外消费)或者通过网络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跨境交付)。显然,当代快速的技术进步已使服务贸易四种交易方式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大大增强,而关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测度,如何恰当的衡量以及对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分类的影响对服务贸易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视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之间的交互影响对于制定服务贸易的开放政策意义重大。

五、结束语

随着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各界对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目前《手册》用“BOP服务贸易统计+ FATS统计”的二元架构来落实GATS 要求涵盖的4种提供方式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特点、《手册》的不完善以及一些新的经济环境的出现,现有的统计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机构间工作组将会提供有益的工具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统计的质量。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成功依赖于诸如国家机构选择合适方法的努力、政府分配必要资源的意愿、国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国际和区域组织之间的协调以及有效的技术帮助(也即知识和资源从拥有先进统计系统的国家转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因素。

(1)Bosworth和Triplett(2007)的研究表明,在1995-2005年间,服务业部门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3/4都归于服务业部门。

(2)SNA核算一国生产、消费、积累、对外交易等基本活动,分为国民收入、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民财富和国际收支5个核算子体系,其中前4个核算国内经济活动,后1个核算对外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 Robert E. Baldwin, Robert E. Lipsey,J. David Richardson. Geography and Ownership as Bases for Economic Accounting[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9-36.

[2] Bosworth,B.P. ,J.E. Triplett. The Early 21st Century US Productivity Expansion is Still in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2007,14: 3-19.

[3] Lipsey,R.E..Measuring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z].NBER Working Paper, 2006, 12271:1-69.

[4] Gary Hufbauer, Sherry Stephenson. Services Trade:Past liberaliz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07,10(3):605-630.

[5] Khatchadourian, K. ,A.Wiesner. International Price Program’s (IPP’s) Services Price Indexes. Paper for CRIW Conference onInternational Service Flows, Bethesda, 2006,MD, April 28-29.

[6] Nephew, Erin, Jennifer Koncz, Maria Borga,Michael Mann.U.S. International Services: Cross-Border Trade in 2004 and Sales Through Affiliates in 2003[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2005, Vol. 85, No. 10,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October, 25-77.

[7] WTO. MeasuringTrade in Services,A training module produced by WTO/OMC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2006.

[8] 贾怀勤.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与服务贸易统计二元架构的协调方案[J].统计研究,2003,(3):9-13.

[9] 贾怀勤.在地贸易统计还是属权贸易统计?[J].统计研究,2006,(2):40-44.

[10] 王亚菲.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基于GATS的观点[J].统计研究,2006,(5):53-59。

[11] 蒙英华,黄建忠.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J].财贸经济,2008,(9):85-90.

[12] 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J].国际经济合作,2007,(7):9-13.

[13] 袁凯,项国清,任伟宁.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的属地与属人原则[J].国际贸易问题,2005,(4):30-35.

(责任编辑 吴晓妹)

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壁垒;中国;对策

1 服务贸易壁垒简介

1.1 服务贸易壁垒的概念

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和销售服务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即直接或间接使外国服务提供者增加提供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更多采用非关税措施,甚至国内的政策法规也成为限制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因此,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保护性、灵活性和互动性。

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扶持本国服务行业的发展,二是保持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安全性与独立性。另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持国内就业水平、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等也会促使服务贸易壁垒的产生。

1.2 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

(1)产品移动壁垒。通常包括数量限制、补贴、政府采购、歧视性技术标准和税收制度,以及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它以限制服务产品的移动为主要形式,一般规定服务提供的最高限额,当外国服务者提供的服务超过此限度时,完全阻止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只为本国服务。

(2)资本移动壁垒。主要形式有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其中的外汇管制可影响到除外汇收入贸易外的几乎所有外向型经济领域,不利的汇率将严重削弱服务竞争优势,它不仅增加生产经营成本,而且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对投资者投资收益汇回母国的限制,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3)人员移动壁垒。主要涉及种种移民限制和烦琐的出入境手续。服务贸易的进行通常离不开人员的跨国界流动。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跨境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服务提供者或消费者的跨国界移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员移动的限制构成了各国限制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各国移民法及工作许可、专业许可的规定不同,限制的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

(4)开业权壁垒。又称生产者创业壁垒,主要表现在资格限制、股权限制、经营业务的限制以及许可证限制四个方面,即禁止外国服务进入的法令到东道国对本地成分的规定。

2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与面临的贸易壁垒

2.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额自21世纪以来有持续扩大的趋向,2000年逆差额为56亿美元,到了2007年则上升到了79亿美元。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还较低。另外,从服务贸易的结构来看,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且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

2.2 我国面临的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

(1)贸易壁垒影响面广。服务贸易壁垒复杂多样,多达2000多种,涉及到12个服务部门,150多个服务行业,涉及面广,影响领域大。我国服务业发展历史较短,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竞争力不高,各个行业又多少都会受到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可以说,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使我国服务行业的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2)自然人移动受限制最严重。国际服务贸易中自然人移动方式开放程度最低,发达经济体甚至在市场准入上的限制为100%,在国民待遇上的限制高达83%。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自然人移动的限制使我国大量的劳动力无法出口,资源闲置浪费。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我国传统的服务出口项目,但受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出口劳务人员占世界劳务人员的比重微乎其微,在欧美市场上仅占外籍劳务人员总量的0.2%左右。

(3)商业存在方式服务出口受壁垒影响大。服务出口的方式有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及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三种。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又包括商业存在及自然人移动两种类型。商业存在方式是当前世界服务出口的主要方式。GATS中商业存在方式的承诺水平较低,市场准入方面“有限制”的总计为66%,仅低于自然人移动的92%;国民待遇方面“有限制”总计为83%,是四种承诺方式中限制比例最高的。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市场开放度有所提高,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资格限制、股权限制、经营限制及许可证制度等开业权壁垒,尤其是电信、金融、运输等领域。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过程中受到壁垒的影响较大。

(4)服务贸易壁垒措施多样化。发达国家新的服务贸易壁垒措施层出不穷。以美国为例,在世贸组织限制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后,美国的服务贸易壁垒逐渐转向了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和国际技术标准壁垒。而且,美国还不断加强对壁垒的法律支持,不断为其寻找合法“借口”。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也成为实施服务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自由贸易区对区外国家的歧视形成了事实上的贸易壁垒,地区性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它使得贸易保护从国家保护转向力量更加强大的集体保护。自由贸易区使壁垒的效应不断增强。

2.3 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服务出口行业的影响

(1)运输业。国际货物运输是服务贸易的传统项目,在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占有较高比重。2000-2007年,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2%上升到25.7%,是仅次于旅游的第二大服务出口行业,但常年呈逆差状态。2007年,运输出口313.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9.1%,进口432.7亿美元,增长25.9%。由于运输服务出口增速远高于进口增速,逆差规模比2006年下降10.5%,为119.5亿美元,但运输仍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存在大量的逆差,除了我国运输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货物贸易运输不平衡以及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外,运输服务贸易壁垒也是影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一个原因。①他国国内政策、规则等对我国的运输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运输业的开放主要是通过两国间或区域间签署双边或多边运输协议的方式实现的。然而,有一些国家对我国海运企业存在歧视,以南非对我国国有海运企业适用“关联船舶”为典型。南非把我国政府当作“关联船舶”的联结点,若一个国有企业有债务问题就会连带另外一个国有企业被当作“关联船舶”受扣押,使我国在南非从事航运经营活动的所有国有航运企业,随时面临被连带扣船的风险,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另外,由于各国运输法律、法规不同,国家间的道路网不连贯,使一站式国际间运输业务很难开展。②其他国家通过补贴、垄断等方式对运输业的支持增加了我国运输业的成本。以航空运输为例,目前大型民用航空飞机制造市场基本被波音和空客两家垄断,一架波音747飞机报价1.6亿美元到1.7亿美元,加上其他费用,需人民币15亿到16亿元。昂贵的飞机及航材引进成本使中国航空公司运营成本过高,影响了我国航空公司的竞争力。③安全及歧视性技术标准影响了我国运输出口。当前安全问题成为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要求增加安检措施,另外,发达国家还采用一系列的运输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对其他国家运输业进行限制,常在客观上造成市场准入限制。我国的运输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如船舶受检滞留率过高,导致延误船期和增加修理费等,使船公司受到经济上的损失,也使我国的运输形象受损。

(2)旅游业。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产业,2008年上半年,旅游进出口总额378.7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收支规模的25.68%。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旅游支出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顺差26亿美元。我国旅游业受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上。①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少国家对我国旅游企业的投资比例进行限制,如我国前往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投资的旅游企业只能占规定比例的股份,一般不能控股。目前,俄罗斯尚不允许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开办独资旅游公司。②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虽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各国对旅游业都做了一定的承诺,但有的国家在国民待遇上并没有进行承诺。例如,新加坡对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进入该国市场不承诺给予国民待遇,欧盟对旅行社和导游的国民待遇也有限制等。这些国家对我国旅游企业的歧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③人员移动的限制。我国跨国旅游企业中旅行社的导游、酒店的管理人员、餐馆的厨师等常受到自然人移动的限制。例如,在乌克兰中国公民申请劳动许可条件苛刻,大多数中餐馆的中国厨师无法获得合法居留。这导致了我国涉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了服务的提供。

4 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措施

(1)努力提高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当前,应当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的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推动服务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稳步有序地对外开放本国服务市场。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减让表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涉足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服务部门的开放要根据其不同性质、不同的发展程度,有区别地、稳步地开放。先允许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投资和经营,大力发展我国的新兴服务业,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3)积极应对他国服务贸易壁垒。要积极应对他国服务贸易壁垒,①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尽快了解和掌握他国服务贸易相关协定和国际惯例。一方面遵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事宜;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家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②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增加政策透明度。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深化改革,迅速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负责与国外进行多边或双边服务贸易谈判;监督国家给予服务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等。③加强服务贸易立法。我们应该建立统一、透明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有力保障外国服务提供者利益的同时,也能当本国服务业遭受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之时,据此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来捍卫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服务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6).

[2]白孝忠.浅析国际贸易壁垒[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4).

[3]邱小欢.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上一篇:医疗器械行业贸易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