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背景范文

2024-01-05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1篇

一、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

有人说,《建国大业》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观点的。即使是商业片也有政治立场,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是典型的商业片,但是无一不体现“美国至上”的“普世价值”。像《亚历山大》中的希腊和波斯显然是影射今天的美国和伊朗,《星球大战》更是把中国、苏联都设成了外国入侵者,《勇敢的心》死前华莱士大呼“自由”,《佐罗传奇》竟喊出了“为加利福尼亚(原属墨西哥)加入美国而欢呼吧”,这难道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吗?事实上,“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是根本不存在的。《建国大业》拍摄的解放战争的内容,解放战争这个主题是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政治立场只会更加鲜明,虽然是故事片,实际上更是宣传片,绝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

那么,《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呢?我认为,《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角度,是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建国大业》是60年国庆的献礼片,纵有错误,也不能说是一部反共宣传片吧。说实话,我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因此题目用了个问号。下面听听我的分析,如果大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欢迎批评。

判断拍摄的解放战争的文艺作品的政治立场是不是反共宣传片,必须首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怎样拍对国民党反动派最有利?如果要是丝毫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甚至硬说解放战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和共产党的失败,那样不仅达不到反共宣传的效果,徒然惹人发笑。如果希望达到最佳的反共宣传的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就国民党反动派方面,必须承认一些错误,主要是腐败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国民党反动派是和人民根本对立的这一根本问题。同时,必须宣传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是真心反腐败的,反腐败没有成功是因为腐败深入骨髓,积重难返,和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态度毫无关系。这样,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就可以在台湾这一刚刚“光复”,腐败尚未深入骨髓,积重难返的地方重新开始。特别是对于蒋经国,一定要极力美化。这样台湾人民即使对蒋介石失望了,还对蒋经国抱有希望,可以让蒋家王朝统治延续下去。

其次,就共产党方面,必须承认共产党的一些优点,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应该把共产党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描述成为一群善用权谋的奸佞小人,通过挑拨离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这样,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失败了,在台湾人民眼中也是值得同情的悲情英雄。另外,最好把共产党的领导人丑化为一群粗俗无礼的土匪,让台湾人民厌恶共产党,使台湾人民跟随已经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

再次,应该极力夸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回避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把国民党反动派失败描述成内部叛变造成的。这样也可以暗示,共产党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主要依靠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支持才能维持,而这些人是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如果国民党反动派占优势可以再倒回来。从而宣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的“大业”还是有希望的,给逃到台湾的残余力量打气。

此外,可以适当的培育“台湾主体意识”,把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丑化为侵犯台湾人民台湾家园的行径,使台湾人民跟随国民党反动派共同反共。还可以宣传美国的“公平公正”,以为自己的卖国行径辩护,等等。

二、两个选项:《建国大业》的主旨是“献礼”还是“反共”?

以上我们说了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才能达到反共宣传的最佳效果,下面看看《建国大业》是如何拍摄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献礼”和“反共”哪个选项才是《建国大业》要表现的真实主旨。以下韩三平先生等人的话主要引自《<建国大业>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中三联生活周刊对他们的采访。特别声明,笔者就是80后,但是一点没有被韩三平先生等人的观点吸引,也许这就是代沟吧,韩三平先生等人并不真正明白应该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

1.“末路英雄”蒋介石与“热血青年”蒋经国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

“蒋和毛都是英雄”,“张国立有时沉默的时候,脸上有一种末路英雄的状态,有英雄气但又有点茫然”。也许我是孤陋寡闻,献礼片把蒋介石定位为“英雄”,而且是“末路英雄”,恐怕还是第一次。《建国大业》的确充分体现了蒋介石的“英雄气概”,蒋介石在片中变成了一个清廉、正直、一心为国的人,从各个战区的报告得知,林彪的部队抢占东北,陈毅、粟裕的部队威逼南京才不得不反击,面临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谋权夺位的压力“引退”奉化时,还表示不做划江而治的千古罪人。还提出了“贪腐,反则亡党;不反,则亡国”,一个无奈的“末路英雄”跃然纸上。

蒋介石真是个“英雄”吗?我认为那要看对“英雄”如何定义。如果认为“英雄”就是杀人如草、好色如命、饮酒如狂、阴谋层出的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那么蒋介石不仅是英雄,恐怕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蒋介石本人就是黑社会出身,先是与陈其美结拜为“盟兄弟”,后来又拜黄金荣为师,靠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起家,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迹,对待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斩尽杀绝、毫不留情,把“盟兄弟”张学良关了几乎一生,对“友邦人士”则异常宽宏大量,抗战刚一结束,马上宣布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无罪释放”,并且聘请这位“有8年剿共经验”的“友邦人士”为顾问共商“剿共大计”„„可惜这些“英雄事迹”,《建国大业》都没有好好表现。片中表现的蒋介石清廉、正直、一心为国的另一种“英雄事迹”则不是事实,蒋介石统治的时代,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即使是被吹嘘为“黄金时代”的1927到1936年仍然有70%至80%的人吃不饱饭,每年饿死300万至700万人,1949年四大家族掌握200亿美元资产,是世界上的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蒋介石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巨贪。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商约》,将国统区变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在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还与美国签订了《中美防卫协定》,将台湾以殖民地的形式,置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之下。清廉、正直、一心为国又从何谈起?

《建国大业》把蒋经国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蒋经国这个人物,在当年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就凭他当年30多岁这一条,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建国大业》可以说是真实地表现了这种东西”。的确,《建国大业》大力宣扬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的事迹,蒋经国、宋美龄和孔令侃的一场室内戏,蒋孔这对表兄弟为国事执枪相对,一个英勇的“热血青年”被刻划的栩栩如生。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首先,年轻未必是借口,侵华日军中不少20多岁乃至更年轻的青年同样是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年轻的蒋经国或许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但是所作的只能是维护以他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法西斯统治,绝不会触动自己的统治根基。其次,蒋经国根本不是职业军人,他是1937年回国的,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才爆发,怎会有“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英雄事迹”呢?抗日战争时蒋经国担任过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但是不过是蒋介石锻炼他,蒋经国从未去危险的地方。何况以腐败著称的国民党军队,即使真是职业军人身上又能有多少“很优秀的东西”?再次,蒋经国主导的币制改革,实质是对各阶层人民的又一次大洗劫。1948年8月19日发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限期收兑人民所有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一律没收,大量的黄金、白银、美钞,被政府强制收兑而去。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实质是依靠暴力掠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来维持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内战。

当然,蒋经国也是有贡献的。1949年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进行中央银行外汇黄金移存台湾事宜,把外汇黄金全部移存台湾。1950年蒋经国担任总政战部主任,正式统筹台湾的情治工作,通过法西斯手段严厉镇压左派和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的“民主台湾联盟事件”等运动,对台独势力则大力纵容,一方面于1987年宣布解严,使台独势力的民主进步党合法化,另一方面提拔台独分子李登辉为副总统,成功制造了台独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一切为《建国大业》的明星们去台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不少梦想去外国去台湾发展的明星们,蒋经国的贡献难道不大吗?

2.匪气十足的“人性化”共产党领导人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既然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就所有历史人物或者说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要有所表现,不能忌讳”,“我们在创作时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建国大业》也的确是这么摄制的,像惊悉冯玉祥海上遇难后,毛主席摔碗,周总理也勃然大怒,甚至怒发冲冠,拍桌子砸板凳怒斥部下“都是猪脑袋”。还有喜闻淮海战役得胜,中央政治局五个常委酒醉失态,毛主席醉依炕上,四常委醉吼国际歌,把个国际歌唱的非常难听(这应该是改编自刘邦战胜项羽后和部将唱大风歌的传说,以暗示毛主席是刘邦式的善用权谋的“奸佞小人”,蒋介石是项羽式的“悲情英雄”)。甚至还有毛主席开书记处会议熄灭半根蜡烛没,周总理说“这不就成了开黑会了吗”等更加离谱的镜头,让人感觉共产党领导人匪气十足。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的确,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但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确对道德品质有决定作用。绝大多数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同样是败坏的,绝大多数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同样是高尚的。试问,能指望一个杀人如草、好色如命、饮酒如狂、阴谋层出的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事实上毛主席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到处抓丁拉夫,烧杀抢掠,完全是一伙土匪。至于双方的领导人,国民党反动派多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共产党领导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更不在一个层次上。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去脸谱化”,国民党反动派就要表现“英雄气概”,共产党人就要表现匪气?难道不能把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态度没落同时的道德品质败坏描述的更深入一些,把共产党人政治态度进步伴随的高尚道德品质摄制的更突出一些?莫非 韩三平 先生内心深处认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领导人比共产党领导人道德品质更加高尚才是有血有肉、尊重历史事实?

《建国大业》不仅有对共产党领导人的丑化,还有对中国共产党整体的丑化。《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还说:“当时中国大多数人要求什么?要求耕者有其田,要求民主,要求温饱,反对独裁,反对特务,反对法西斯。其实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区别啊?你是54%,我是46%,你当总统我不当,这不是一回事儿么?你仔细想通了都是一回事。毛泽东为什么胜利?是他代表更多的人。只不过那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英雄、优秀人物怎么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呢?看你是不是代表着更多人的利益”。《建国大业》也的确是这么摄制的,像影片中就有毛主席“把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天下就是我们的”的话。这其实是完全抹杀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区别。

解放战争是一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反人民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的阶级斗争,根本不是什么谁代表更多的人的问题,和西方选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金权政治,或者说是权钱交易。大体上呈“我资助你选举,你上台照顾我,下台我再给你一些股票或公司的职务补偿”三部曲,即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被选择的双方都是反人民的垄断资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今天美国,总统大选一半人根本不愿去投票,州长议会选举投票率更低。广大人民可能为支持根本不感兴趣的垄断资产阶级政客而舍死忘生吗?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仅仅是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建立一个新王朝,而是一开始就以跳出历史周期率,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耕者有其田不过是实现农业集体化,永远杜绝地主阶级复活的第一步,绝不是终极目标。然而,《建国大业》对共产主义理想竟然只字不提。片面强调“耕者有其田”同样抹杀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区别。《建国大业》被剪掉的一场戏中,蒋介石对蒋经国说:“你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赢得民心。赢得民心之后,十年之内反攻大陆才有希望”,事实上蒋介石在台湾也的确搞了土改。试问,按照《建国大业》的逻辑,解放台湾岂不成了“不得民心”?不仅如此,《建国大业》还伪造毛主席的话“搞经济我们不行”,“要将资本家请回来”。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搞经济比资本家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强的多,建国初期就稳定了物价。而且荣毅仁等民族资本家根本没有走,跑到台湾的不过是一小撮极端反动的官僚买办资本家。通过3年解放战争好不容易才把他们赶到台湾了,难道还要把他们请回来吗?

除此以外,《建国大业》丑化中国共产党的细节数不胜数。例如,电影里有个细节,蒋介石和蒋经国谈心,蒋介石说:要是你,你谈吗——都这样了,还谈什么啊„„这显然是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1949年1月14日毛主席的《关于时局的声明》的八项条件(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并未关闭和平的大门,反而正体现了和平诚意。如果不坚持八项条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有有何区别?“惩办战争罪犯”只是要明确战争责任,不是真的要置蒋介石、李宗仁等人于死地。这一点蒋介石、李宗仁等战犯也很清楚。事实上不仅傅作义等“战犯”起义后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且在1949年1月27日,“二号战犯”李宗仁就致电毛主席,表示同意以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难道他是想自杀吗?

3.没有民主党派就没有新中国?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毛泽东胜利了,是因为他团结了大多数人,众多的第三党派,众多的风云人物,比如宋庆龄、李济深、蔡廷锴,包括张澜,等等等等,这些人当时在中国政坛都是有影响的人物,各自都影响着一批人。毛泽东团结了他们,就团结了大多数人,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真实地表现那段历史”。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建国大业》最重要的编剧之一王兴东先生说:“唯有经过人民政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的中央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向世界昭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符合中国人民意志的。否则,没有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一切都被认为是非法的”,“毛泽东作为中共主席,要实现多党合作,必须请来这三位(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非中共的领袖”。《建国大业》整部影片也是围绕人民政协会议召开展开的,特别是注重描写了毛主席邀请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人的内容。

事实上,这是无限拔高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作用反人民的英雄史观。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地位绝不是民主党派赐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也绝不是人民政协会议授予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地位和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是广大人民在解放战争用鲜血和生命赋予的。十月革命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就解散了立宪会议,由苏维埃制定宪法,这不仅不能说是非法的,而且应该说代表广大人民的苏维埃比各个党派组成的制宪会议合法性更强。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加起来不过几万人,他们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不超过中国人口的1%,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过是起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冯玉祥在苏联客轮上因失火遇难后,马上有程潜补上;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在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后,马上有赛福鼎补上,丝毫没有影响新政协召开。(附带说一句,一般认为冯玉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之死是事故,《建国大业》说成是特务破坏是为突出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尽管不能说民主人士可有可无,但是更不能认为民主人士对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且,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缺点、错误甚至罪行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他们参加了人民政协会议就过分美化。以李济深为例,1927年4月初,李济深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建国大业》尽管对此曾有表现,即毛主席和李济深谈话的时候,李济深说“我杀过共产党,蔡和森就是我杀的(并非如此,1931年8月4日,蔡和森遭国民党反动派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枪杀,而陈济棠1929年就跟时任他上司的李济深分道扬镳了。1929年3月15日 李济深就被蒋介石软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被释放,不可能杀害蔡和森)”,但是后来又为“尊重历史”删除了。而且,在参加人民政协会议之时,少数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就提出了“轮流坐庄”的要求,尽管因为中国共产党严厉批评有所收敛,但是“轮流坐庄”之心未死,1957年又表现了出来,而《建国大业》对此毫无表现。

真正给予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合法性的广大人民在《建国大业》中则受到了漠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础,而这部影片通篇没有讲人民,只讲领袖、党派头目和将军、政客。人民在本片中只是花瓶,只知道献花和鼓掌。据记载,辽沈战役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平津战役解放军阵亡7030人,伤31478人,失踪936人,共39444人;淮海战役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另据记载,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然而,这些在电影中几乎是一笔带过。建国大业变成了一小撮“精英”的大业,而广大人民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

4.解放战争精神是“兰博精神”?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我认为,主旋律影片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影片。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将来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你看美国电影,爱国主义,励志,歌颂美好爱情,这都是每个电影的主流,90%都是这种电影,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幸福,追求爱情,追求爱国主义,为国家献身。兰博就是为国家献身啊,跟我们的李向阳有什么区别啊?”,“追求阳光,追求向上,追求爱国,追求爱人,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爱情,我们这一代和你们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和歌颂这些会成为主流”。

兰博何许人也?是美国好莱坞巨星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的主人公。60年代起美国掀起了很大程度上受了毛泽东思想影响的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一系列新左派运动,《第一滴血》系列塑造的兰博形象就是为抵制新左派运动塑造的一个美国法西斯侵略军“英雄”形象。《第一滴血》系列塑造兰博形象是希望通过兰博形象为美国的侵略行为开脱,“兰博精神”实质是一种法西斯侵略精神。

解放战争精神和“兰博精神”是根本不同的。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用一切方法使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战争归于失败,就是日本人民和德国人民的利益;失败得越彻底,就越好。”李向阳和松井都是爱国主义者,但是一个爱的是广大人民的国,一个爱的是反人民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国。解放战争精神是李向阳式的爱国主义,“兰博精神”是松井式的爱国主义,两者岂容混淆?把解放战争精神说成是“兰博精神”是把解放战争的性质由民族的人民的革命战争歪曲为“侵略战争”,如果解放战争精神是“兰博精神”,那么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就成了侵犯台湾人民台湾家园的行径,应该被谴责了。

事实上,《建国大业》中不仅大力宣扬兰博式个人英雄主义,大力宣扬美国式反人民的“普世价值”,而且极力美化美国。《建国大业》中描述了宋美龄赴美求援做最后一搏,待遇大不如前,四处碰壁的情况。马歇尔国务卿义更正言辞的说,我们给你们的贷款是为建设和平的,并不是打内战的,所以不能再给了。《建国大业》中还有蒋介石要空军轰炸开国大典的内容。因为美国人不同意任务飞机在釜山加油,这样如果飞过去轰炸,就一个都回不来,于是蒋介石都“出于人道”毅然取消行动,才使开国大典顺利举行。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毛主席在《“友谊”,还是侵略?》中指出:“‘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如果不是美国大力支持,蒋介石未必敢打内战。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政府有顾虑。第一顾虑中国人民反对它,它怕陷在泥潭里拔不出去。第二顾虑美国人民反对它,因此不敢下动员令。第三顾虑苏联和欧洲的人民以及各国的人民反对它,它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美国最终还是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了,1950年的侵略朝鲜战争提出“三个月打过鸭绿江去”,派空军轰炸中国东北难道都忘了吗?就算这些都忘了,难道美国前几天要卖给台湾小牛导弹也是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表示?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第一部分对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拍摄解放战争如何达到最佳的反共宣传的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惊人的一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能说《建国大业》作为60年国庆的献礼片,显然比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拍摄的反共宣传片影响更大。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建国大业》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立场上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吗?

三、冰冻三尺:“《建国大业》现象”是怎样炼成的?

“国庆献礼片”变成“反共宣传片”的“《建国大业》现象”不是偶然的,应该说,这是文艺界主旋律长期蜕变的必然结果。

在毛主席时代,所有的文艺作品可以说都是主旋律作品,塑造了无数英雄形象。有人说毛主席时代的文艺作品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这是不值一驳的。是否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不是判断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文艺作品如果要被大众广泛接受,必然会有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色彩。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难道不是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像《第一滴血》系列的兰博在越南、阿富汗,次次都被重兵围着,但是次次都化险为夷,神奇无比,不是典型的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不同的是,毛主席时代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的英雄,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塑造的英雄形象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法西斯“英雄”。

毛主席逝世以后,文艺界主旋律迅速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开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非主旋律”文学作品迅速崛起,影视界亦是如此。在“非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强烈冲击之下,以“去脸谱化”为旗号,影视作品中的国共两党的形象也悄然发生变化。

1980年电影《庐山恋》首开国共两党的形象变化之先河,其剧情是: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影片中“四人帮”成了反派,国民党将军周振武则不再是反面人物,相反共产党将军耿烽倒是显得顽固不近人情。

随后,又开始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进行篡改,首先从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开始,1981年的电影《西安事变》歌颂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是一个标志。事实上张学良、杨虎城作为国民党的将领或曰军阀,尽管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是缺点、错误甚至罪行也是很明显的,张学良、杨虎城不仅曾积极“剿共”,他们的军队亦存在烧杀抢掠等恶行,但是电影《西安事变》对此几乎只字不提,张学良、杨虎城被美化成了一心为国的英雄。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不仅把“二号战犯”李宗仁彻底平反,而且电影中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连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都说:“这个影片没有给我父亲脸上抹黑”,对《血战台儿庄》很满意。到1989年,电影《开国大典》已经开始了对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美化,尽管《开国大典》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仍然是反派人物,但是黑社会作风、卖国罪行在影片中所剩无几,倒是表现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到了近几年,无数抗战影视作品把屡战屡败,龟缩在大后方的国民党军队吹捧成抗战主力。2007年的《色•戒》更是把汪伪政权特务头子也“去脸谱化”,公然宣传文化。

伴随着抬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同时必然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丑化,近几年影视作品从《亮剑》开始极力渲染共产党将领的军阀习气、土匪作风。对个人丑化的同时当然不会少了对组织的丑化,2007年的《集结号》把共产党组织的“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人称“看了《集结号》,方知组织不可靠”。其实,这些丑化是毫无依据的。以今年曾经热映的电视剧《红日》为例,因为胡编乱造遭到了亲身经历孟良崮战役的原华野六纵的老同志的痛斥。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90岁的徐超说,“我看了电视剧《红日》,确实不像话。本来张灵甫是被我们打死了,现在电视剧却演成了自杀,虽然没有明说,但用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意思就是自杀了。电视剧里美化宣传了74师、张灵甫和张小甫。小说《红日》中沈振新军长原型是王必成将军,电视剧里却把他丑化得很厉害。一个军长那么粗鲁,还是个酒徒,王必成从来不喝酒啊,谈恋爱还这么粗鲁。我看了,根本看不下去”,总后勤部原政委,80岁的周克玉说:“《红日》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糟糕„„丑化解放军,美化张灵甫。张灵甫那些国民党军官,从形象上看都是威风凛凛的、儒雅、很有人情味的,比我们解放军的领导干部高雅得多,能干得多啊。把我们的解放军却丑化得简直是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说到王必成司令,我和他接触很多。王司令非常沉稳,很善于思考,作风很老练的一个指挥员,我们很敬重的。结果电视里出现的沈振新,非常叫人恶心的感觉。还把一个老红军写成个强奸犯,完全是个捏造”。这些影视作品无法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解放军真是匪气十足的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打败人数是自己三倍半的(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军130万,国民党军队430万)威风凛凛的、儒雅、很有人情味的国民党军队?

今天,即使公认的拍的比较好的主旋律作品,如《潜伏》之类,或多或少的都有描述共产党组织的“冷漠无情”,共产党将领的粗鲁无礼,国民党军官的忠诚、儒雅、富有人情味的情况,真正意义上反映代表广大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和代表反人民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历史真实的“主旋律作品”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建国大业》由国庆献礼片变成“反共宣传片”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几年之前,一部为李鸿章、袁世凯涂脂抹粉的《走向共和》最终被禁演。前几天,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然,把《建国大业》这样宣扬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作为国庆献礼片在全国热映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极大侮辱,是冲击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行为。是否禁演《建国大业》并且借机对文艺界美化国民党反动派,丑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建国大业》现象”进行清理整顿,已经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我相信,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决不会放任《建国大业》之类打着“国庆献礼片”旗号的反共宣传片垄断文化市场而不闻不问。就让《建国大业》去开拓韩三平、王兴东等人向往的台湾市场、美国市场去吧!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2篇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由革命烈士秋瑾同志被押赴刑场,讲述何为革命开始,又以孙文先生回顾革命历程,解答何为革命结束,首尾呼应,深沉的背景音乐以及他们对革命深刻的认识,也将观众的思想引入更深的层次。我认为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当为孙文在说服四国银行代表取消对清政府贷款的讲话,面对列强代表,他用幽默讽刺的方式,从容地讲述着众多列强与当时中国的关系,孙文所展现出来的气魄和学识令人赞叹不已。

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是让我们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在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在做任何人的奴隶,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部成功的影片永远也离不开音乐的陪衬。

历史本就是沉重的,所以无论是《辛亥革命》、《建党伟业》还是《建国大业》,其背景音乐的主旋律都是以深沉的风格为主,音乐缓缓奏起,沉重、哀伤又透着坚定,也将前辈们前行的辛苦、艰难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出来。

《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在音乐的运用有一处很相似,分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和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在这两个时刻,影片导演都不约而同的选用了用革命歌曲来表达当时的心情。共产党成立,淮海战役胜利,在这两个时刻,任何语言都已不能描述当时的心情,于是,在嘉兴的那条小船上,在那间简陋的小平房里,他们选择了歌唱。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

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一首《国际歌》,两部影片,两个不同的时刻,但那铿锵有力的声调、憨厚的笑容以及难以掩饰的激动神情,却使如此相似。歌唱时,他们喜极而泣,他们互相拥抱,甚至抱头痛哭。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3篇

——郭晓冬;再比如画面上突然放到一个士兵的背影,正奇怪干嘛给他特写,镜头一转,居然是王宝强;葛优一出来,全影院的人都乐了。但最搞笑的还是范伟。那一场戏说的是毛主席见厨师。前一个镜头还是黄晓明扮演超级帅气的‘警卫员’,下一个镜头就是范伟忙不迭地跑进了画面。而且,他是一脸仰慕地看着毛主席,憨得特别可爱。

眼花缭乱的最后10分钟,邀请各民主人士讨论建立新中国细节。这下,章子怡、赵薇、任达华、甄子丹、邓超……一张张熟悉的明星脸一股脑儿地涌了出来。最后10分钟的‘主角’其实是刘德华。

因为这10分钟里的腕儿太多,大家才弄明白原来演员里还有周星驰。演的还是周作人,啊!真好……

在此我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篇二: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

前一段时间,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狂轰滥炸,说国庆献礼大片《建国大业》阵容有多么多么强大(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拍的有多么多么精彩,有多么多么值得我们去看,总之一句话: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超“牛”大片。而本人作为一个忠实的电影迷,对此片拭目以待甚久,前天终于得偿所愿,观看了此片。

整体感觉还不错,视野宏大,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经典台词也有很多,特采撷如下印象比较深的几句。

之一:影片开场后李连杰亮相后辞职的台词,让人心里痛快:“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

之二:重庆见面时,老毛因老蒋和他两人均身穿中山装向记者的解释诙谐而又得体:“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你不是刚刚帮我们找到了一个吗?”体现了老人家的机智和风度。

之三:重庆谈判过程中,毛向民主人士说:“没有这几十万条破枪,谁会和我们谈?”可谓一针见血。而老蒋则玩阴的:“对中国共产党又要哄又要打,打到他没人了,不就不用哄了吗”。

之四:冯玉祥深恶蒋介石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弄得民不聊生,于是白天打着一灯笼去找蒋介石,说:“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

之五:老毛:“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高屋建瓴地诠释了政治的核心意思。

之六:蒋介石也想反腐败,可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蒋经国说:“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反,是亡党;不反,是亡国。难啊”。这句话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意味深远。

之七:蒋介石终于被打败了,逃往台湾时他沧桑地回首:“是国民党自己打败了自己”。

感觉这么多大腕当中最出彩的当属唐国强饰演的老毛,当然,作为一号人物,肯定要突出。其次,则是陈坤饰演的蒋经国,出场第一个镜头是透过雨幕玻璃窗向外望那些在蒋府门前求见老蒋的国党大小丑们。画面有一些些的暗,雨丝簌簌,树影婆娑投影在玻璃窗上,窗外雨水连绵。陈坤的表演极度出彩,那种特有的气质和眼神将这个民国时期的“太子爷”给演活了。另一幕他和父亲老蒋在南京的一场谈话,父子俩均是一身黑色中山装,缓步踱在修林环绕之中。而一群如雪白鸽绕着他们一圈一圈地飞翔!当共产党渡江战役的前夕,蒋介石被迫下台,他和蒋经国坐在石阶上谈心,这时候,父子俩淡淡地说了几句,他们的眼睛一直望着远方,整个环境安静沉没,有点压抑,处处透露出一个曾经位于权利最高峰的王者如今兵败下台的落寞气息。陈坤表现出了那厚重的责任感和为父为国之忧心之惆怅。再次是许晴饰演的国母——宋夫人,雍容华贵,仪表天成。

演员的表演自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并没有把人物的精髓表现出来,总感觉有点像《我这一辈子中》的那个福海,像邻家大叔一样亲切,却没有表现出老蒋一贯的阴沉和独裁者的霸气。再比如刘劲饰演的周恩来,看上去有点神经质,像重庆谈判时振臂高呼:反对一党专政,要民主政府!以及喝醉了酒搂住朱老总和任弼时的头脸贴脸。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周总理有不小的差距。吴刚饰演的闻一多就更加神经质了,胳膊造型摆的特难看,声嘶力竭的喊叫,最后竟被国民党光明正大的突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居然被篡改成了一场闹剧。还有范伟饰演的厨师长,左右睥睨,哪里把老毛放在眼里。

我觉得《建国大业》失败之处主要有四:一是定位于国庆献礼,而实际上目标却是票房,商业气息太浓重;二是虽说阵容强大,有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但这恰恰也正带来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星光闪耀,冲淡了主题,以致于出现了太多的牵强附会,而且观众都去数星星了,哪还能静下心来品鉴电影的真义;三是历史感太淡薄,本人是一个对历史相当感兴趣的人,而影片并未能真实而较全面的反映那一个时代,比起小时候看过的《开国大典》和《巍巍昆仑》两部电影史诗般的大气可以说相去甚远;四是情节烦琐而累赘。可以断言,《建国大业》因为它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不可能成为一部经典。

《建国大业》最为人诟病的可能还在于演艺圈一如经济界,污秽肮脏得超出我们的想象,一群并不爱国甚至连国籍都改了的人成为所谓主流,他们居然还有脸来拍六十周年国庆的献礼片,正如网上流传的那样。

院组织我们学生观看了期待已久的祖国60周年庆典的献礼片《建国大业》,让我们有机会重温60年前华夏大地上历史性巨变的那一时刻,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叙述了1946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历史,开篇即是国共重庆和谈,继而爆发内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几十万条破枪”,在人民的支持下,硬是在三年时间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一党独裁、腐败透顶展现无余,而共产党则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了民主派的支持和加盟,成功的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面。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当即断言“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国民党的王牌主力全部覆灭。最让我难忘的是,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在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那一刻,这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军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国际歌的那一番情景。而此时的毛泽东醉意朦胧,斜靠在墙上若有所思,共产党军队几十年革命生涯所经历的苦难,通过毛泽东的回想一幕幕的回映出来:五次反“围剿”,突破封锁线,艰难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无数烈士的生命,换来了这历史性的转折,此刻历经百战的铮铮硬汉们再也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唱着,哭着,笑着,跳着……慷慨激昂的“英特纳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的歌声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警醒后人。《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描绘民族解放历程的煌煌精品,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刻画国民党从执政到下台、从辉煌到失败全程的史诗大作。

总结国民党执政末期的过失: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影片中,李宗仁与孙科竞争“副总统”获胜,蒋介石大为意外,连与李握手时都尴尬不已。

如今我党正大力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以上深刻教训,防微杜渐。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严治党,毫不手软地惩处腐败。在经济改革中,要“利为民所谋”,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造福基层百姓。在新的征程上,党必将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三: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

院组织我们学生观看了期待已久的祖国60周年庆典的献礼片《建国大业》,让我们有机会重温60年前华夏大地上历史性巨变的那一时刻,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叙述了1946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历史,开篇即是国共重庆和谈,继而爆发内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几十万条破枪”,在人民的支持下,硬是在三年时间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一党独裁、腐败透顶展现无余,而共产党则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了民主派的支持和加盟,成功的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面。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当即断言“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国民党的王牌主力全部覆灭。最让我难忘的是,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在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那一刻,这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军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国际歌的那一番情景。而此时的毛泽东醉意朦胧,斜靠在墙上若有所思,共产党军队几十年革命生涯所经历的苦难,通过毛泽东的回想一幕幕的回映出来:五次反“围剿”,突破封锁线,艰难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无数烈士的生命,换来了这历史性的转折,此刻历经百战的铮铮硬汉们再也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唱着,哭着,笑着,跳着……慷慨激昂的“英特纳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的歌声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警醒后人。《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描绘民族解放历程的煌煌精品,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刻画国民党从执政到下台、从辉煌到失败全程的史诗大作。

总结国民党执政末期的过失: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影片中,李宗仁与孙科竞争“副总统”获胜,蒋介石大为意外,连与李握手时都尴尬不已。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4篇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走入富强。

昨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 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 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为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希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因为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毛主席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名族责任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独裁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 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应该被世代传唱!

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 ,有朝一日该为民族奋斗,该为人民奋斗的就是我们这一辈的人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为中华民族而奋斗!

一部恢弘的大作,一场群星的盛宴,一段峥嵘的岁月,一派风云的角逐。构成了这样一部不凡的作品——《建国大业》——演绎了一场大气磅礴的时代风云!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了历史背景,让我们很清晰的置身于那样的特殊背景之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饱经战乱的中国依旧前途未卜,中国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深刻命题。8月28日,为了最终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大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

天空响起机鸣,影片从广阔无边的高空布景中开始了。看似和谐的欢庆宴会中其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摆好了这场政治博弈的棋局。从对中山装的回答中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出端倪,这是一场高层政治家的斗智斗勇,于无声色之中进行着谁主沉浮的较量。

在那样一个激烈角逐的年代,似乎蒋介石的胜利无可争议,中共实力的悬殊是无须质疑的,然而历史的最终结局却不得不让我们重返那早已消逝的烟云往事,去寻找胜败逆转的答案。因此,影片在这一点上刻意突出了中共双边的不同对照。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不仅视觉效果突出,而且对“答案”的解释也是层层深入。国民党的气派、屋宇的豪华、政治场所的排场,与中共的清贫、窑洞的破旧、开会也要节省半截蜡烛的简朴,两者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和谈中,国民党进行的是暗地里的频繁出击,而中共则是与各个民主党派的和平交流。请记住1945年的《双十协定》,那是中共对国际、对国民的一次诚恳交待,也是中共为和平民主建国迈出的坚实一步!

然而,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和平民主的协议最终还是变成了一纸空文。当国民党撕碎协议、独自召开“国民党一大”时,便是国民党在政治棋局上的一步错棋,民盟领袖张澜的那句“蒋介石是在玩独角戏”便开始昭示了国民党的孤立处境和玩火自焚的悲剧结局。

1946年7月云南昆明的混乱,爱国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被害,对各地民主进步联盟的取缔以及各地金融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的处境最终使国民党的威信扫地,孤立无援。在“要民主、反内战”的强烈呼声中,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也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点。冯玉祥在临行苏联前对蒋介石的告诫:“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他要再一意孤行,国民党败亡之日当在不远!”还有年轻的青年将领蒋经国力图扶大厦将倾的魄力之举,都可以看出那时国民党的觉醒。然而,蒋介石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不禁让人扼腕而叹。

影片在结构上环环相扣,遵照历史的顺排滴水不漏;在重要的场景布置中,突出了典型战役的宏大场景,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势不可挡和人心向背。在各演员的配备上,亦可谓是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里面的明星各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演员。他们的投入和本色的表演风格很好的诠释了那场峥嵘岁月的波澜壮阔。然而在这部看似严肃的影片中,并不缺乏饶人兴味的笑点,如王宝强和葛优那个场景,郭德纲和冯巩的诙谐无不让人回味有余。还有各大主演的实力演绎让这部影片无不充满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唐国强的领袖风度,张国立的形神兼备,陈坤的英气逼人,许晴的雍容端庄,邬君梅的高贵气质等等无不成为荧幕中的典范,人们心中的经典!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5篇

《建国大业》为我们阐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的国家编年史,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那一段历史。一度,这片大地笼罩着一片血腥和阴霾:内战,屠杀,腐败,家天下,封建独裁,官商勾结,….路上暗暗地,黑暗让世人毛骨悚然,使世人畏惧,使人萎靡不振。人们昏昏欲睡,在官僚的黑暗压迫剥削下俯首称臣,他们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一切的发生都不可阻止,血污和黑暗,更多的血污和更多的黑暗,电影里的冯玉祥打起灯笼,照见了穿越回去的鬼:这些鬼在中国历史里穿行,从一个朝代穿到另一个。但本朝的鬼在电影里现了身,真是分外悚人。阴冷从地狱透过来,蔓延着,即将把这个国家民族覆灭。

昏暗的社会渐渐的亮起了星星火光,那些勇敢的革命党人,仁人志士,他们不惧怕那些虚无的恐惧,不害怕那万恶的厉鬼,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反对内战,举起手中的火种,秉烛之光即将燎原,他们不畏死亡,不惧流血,呼吁着民主与和平的到来。“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是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千百万民众高举手来,高声呼唤和平时代的到来。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电影贯穿了那漫长的的四年,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人物,熟知的历史片段在眼前一闪而过,触摸着心灵的细节,一种情愫在内心流淌,来不及去表达感动,因为要感动的场景已太多太多—— 记得,在电影中,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一起喝酒庆祝的场面。这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居然醉了,他们高唱国际歌,几个人紧拥在一起,在泪光中朦朦胧胧的月光透过窗子,安静,风雨后的安静。毛主席——这位开国领袖,第一次醉卧一边,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这一刻如此安静,我的心却澎湃着,感动着。没有战争的安宁多么来之不易。谁说领袖们都是一个个钢硬如铁的雕塑般的人物?他们也有着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用烟卷排解忧愁,也会用酒精宣扬喜悦——这才是一群真正具有革命理想主义热情和激情的领导者。这才是那些最伟大的人平凡朴实的一面。

“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流传想主的道理。在《建国大业》这幅丹青长卷中,这个理论得以印证。看见闻一多的慷慨激昂和理义,看见民主党派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看见毛和周的谦恭下士和理想主义,看见毛泽东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至此,你看见了这个国家的基础——得民心,看见了它的合法性来源,看见了它从血污中携带理想的诞生过程,看见这个婴儿的天真笑容,《建国大业》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能更好。记忆和遗忘的搏斗,不能停止。

建国大业背景范文第6篇

一、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

有人说,《建国大业》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观点的。即使是商业片也有政治立场,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是典型的商业片,但是无一不体现“美国至上”的“普世价值”。像《亚历山大》中的希腊和波斯显然是影射今天的美国和伊朗,《星球大战》更是把中国、苏联都设成了外国入侵者,《勇敢的心》死前华莱士大呼“自由”,《佐罗传奇》竟喊出了“为加利福尼亚(原属墨西哥)加入美国而欢呼吧”,这难道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吗?事实上,“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是根本不存在的。《建国大业》拍摄的解放战争的内容,解放战争这个主题是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政治立场只会更加鲜明,虽然是故事片,实际上更是宣传片,绝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纯粹的商业片”。

那么,《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呢?我认为,《建国大业》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角度,是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建国大业》是60年国庆的献礼片,纵有错误,也不能说是一部反共宣传片吧。说实话,我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因此题目用了个问号。下面听听我的分析,如果大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欢迎批评。

判断拍摄的解放战争的文艺作品的政治立场是不是反共宣传片,必须首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怎样拍对国民党反动派最有利?如果要是丝毫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甚至硬说解放战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和共产党的失败,那样不仅达不到反共宣传的效果,徒然惹人发笑。如果希望达到最佳的反共宣传的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就国民党反动派方面,必须承认一些错误,主要是腐败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国民党反动派是和人民根本对立的这一根本问题。同时,必须宣传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是真心反腐败的,反腐败没有成功是因为腐败深入骨髓,积重难返,和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态度毫无关系。这样,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就可以在台湾这一刚刚“光复”,腐败尚未深入骨髓,积重难返的地方重新开始。特别是对于蒋经国,一定要极力美化。这样台湾人民即使对蒋介石失望了,还对蒋经国抱有希望,可以让蒋家王朝统治延续下去。

其次,就共产党方面,必须承认共产党的一些优点,但是绝对不能承认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应该把共产党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描述成为一群善用权谋的奸佞小人,通过挑拨离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这样,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失败了,在台湾人民眼中也是值得同情的悲情英雄。另外,最好把共产党的领导人丑化为一群粗俗无礼的土匪,让台湾人民厌恶共产党,使台湾人民跟随已经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

再次,应该极力夸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回避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广大人民踊跃支持的这一根本问题,把国民党反动派失败描述成内部叛变造成的。这样也可以暗示,共产党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主要依靠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支持才能维持,而这些人是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如果国民党反动派占优势可以再倒回来。从而宣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的“大业”还是有希望的,给逃到台湾的残余力量打气。

此外,可以适当的培育“台湾主体意识”,把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丑化为侵犯台湾人民台湾家园的行径,使台湾人民跟随国民党反动派共同反共。还可以宣传美国的“公平公正”,以为自己的卖国行径辩护,等等。

二、两个选项:《建国大业》的主旨是“献礼”还是“反共”?

以上我们说了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应该如何拍摄解放战争才能达到反共宣传的最佳效果,下面看看《建国大业》是如何拍摄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献礼”和“反共”哪个选项才是《建国大业》要表现的真实主旨。以下韩三平先生等人的话主要引自《<建国大业>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中三联生活周刊对他们的采访。特别声明,笔者就是80后,但是一点没有被韩三平先生等人的观点吸引,也许这就是代沟吧,韩三平先生等人并不真正明白应该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

1.“末路英雄”蒋介石与“热血青年”蒋经国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

“蒋和毛都是英雄”,“张国立有时沉默的时候,脸上有一种末路英雄的状态,有英雄气但又有点茫然”。也许我是孤陋寡闻,献礼片把蒋介石定位为“英雄”,而且是“末路英雄”,恐怕还是第一次。《建国大业》的确充分体现了蒋介石的“英雄气概”,蒋介石在片中变成了一个清廉、正直、一心为国的人,从各个战区的报告得知,林彪的部队抢占东北,陈毅、粟裕的部队威逼南京才不得不反击,面临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谋权夺位的压力“引退”奉化时,还表示不做划江而治的千古罪人。还提出了“贪腐,反则亡党;不反,则亡国”,一个无奈的“末路英雄”跃然纸上。

蒋介石真是个“英雄”吗?我认为那要看对“英雄”如何定义。如果认为“英雄”就是杀人如草、好色如命、饮酒如狂、阴谋层出的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那么蒋介石不仅是英雄,恐怕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蒋介石本人就是黑社会出身,先是与陈其美结拜为“盟兄弟”,后来又拜黄金荣为师,靠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起家,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迹,对待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斩尽杀绝、毫不留情,把“盟兄弟”张学良关了几乎一生,对“友邦人士”则异常宽宏大量,抗战刚一结束,马上宣布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无罪释放”,并且聘请这位“有8年剿共经验”的“友邦人士”为顾问共商“剿共大计”„„可惜这些“英雄事迹”,《建国大业》都没有好好表现。片中表现的蒋介石清廉、正直、一心为国的另一种“英雄事迹”则不是事实,蒋介石统治的时代,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即使是被吹嘘为“黄金时代”的1927到1936年仍然有70%至80%的人吃不饱饭,每年饿死300万至700万人,1949年四大家族掌握200亿美元资产,是世界上的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蒋介石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巨贪。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商约》,将国统区变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在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还与美国签订了《中美防卫协定》,将台湾以殖民地的形式,置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之下。清廉、正直、一心为国又从何谈起?

《建国大业》把蒋经国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蒋经国这个人物,在当年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就凭他当年30多岁这一条,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建国大业》可以说是真实地表现了这种东西”。的确,《建国大业》大力宣扬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的事迹,蒋经国、宋美龄和孔令侃的一场室内戏,蒋孔这对表兄弟为国事执枪相对,一个英勇的“热血青年”被刻划的栩栩如生。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首先,年轻未必是借口,侵华日军中不少20多岁乃至更年轻的青年同样是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年轻的蒋经国或许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但是所作的只能是维护以他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法西斯统治,绝不会触动自己的统治根基。其次,蒋经国根本不是职业军人,他是1937年回国的,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才爆发,怎会有“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英雄事迹”呢?抗日战争时蒋经国担任过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但是不过是蒋介石锻炼他,蒋经国从未去危险的地方。何况以腐败著称的国民党军队,即使真是职业军人身上又能有多少“很优秀的东西”?再次,蒋经国主导的币制改革,实质是对各阶层人民的又一次大洗劫。1948年8月19日发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限期收兑人民所有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一律没收,大量的黄金、白银、美钞,被政府强制收兑而去。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实质是依靠暴力掠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来维持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内战。

当然,蒋经国也是有贡献的。1949年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进行中央银行外汇黄金移存台湾事宜,把外汇黄金全部移存台湾。1950年蒋经国担任总政战部主任,正式统筹台湾的情治工作,通过法西斯手段严厉镇压左派和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的“民主台湾联盟事件”等运动,对台独势力则大力纵容,一方面于1987年宣布解严,使台独势力的民主进步党合法化,另一方面提拔台独分子李登辉为副总统,成功制造了台独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一切为《建国大业》的明星们去台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不少梦想去外国去台湾发展的明星们,蒋经国的贡献难道不大吗?

2.匪气十足的“人性化”共产党领导人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既然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就所有历史人物或者说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要有所表现,不能忌讳”,“我们在创作时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建国大业》也的确是这么摄制的,像惊悉冯玉祥海上遇难后,毛主席摔碗,周总理也勃然大怒,甚至怒发冲冠,拍桌子砸板凳怒斥部下“都是猪脑袋”。还有喜闻淮海战役得胜,中央政治局五个常委酒醉失态,毛主席醉依炕上,四常委醉吼国际歌,把个国际歌唱的非常难听(这应该是改编自刘邦战胜项羽后和部将唱大风歌的传说,以暗示毛主席是刘邦式的善用权谋的“奸佞小人”,蒋介石是项羽式的“悲情英雄”)。甚至还有毛主席开书记处会议熄灭半根蜡烛没,周总理说“这不就成了开黑会了吗”等更加离谱的镜头,让人感觉共产党领导人匪气十足。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的确,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不能完全和他的道德品质画等号。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并非必然败坏,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并非完美无缺。但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确对道德品质有决定作用。绝大多数政治态度没落的人道德品质同样是败坏的,绝大多数政治态度进步的人,道德品质也同样是高尚的。试问,能指望一个杀人如草、好色如命、饮酒如狂、阴谋层出的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事实上毛主席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到处抓丁拉夫,烧杀抢掠,完全是一伙土匪。至于双方的领导人,国民党反动派多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人物,共产党领导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更不在一个层次上。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去脸谱化”,国民党反动派就要表现“英雄气概”,共产党人就要表现匪气?难道不能把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态度没落同时的道德品质败坏描述的更深入一些,把共产党人政治态度进步伴随的高尚道德品质摄制的更突出一些?莫非 韩三平 先生内心深处认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领导人比共产党领导人道德品质更加高尚才是有血有肉、尊重历史事实?

《建国大业》不仅有对共产党领导人的丑化,还有对中国共产党整体的丑化。《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还说:“当时中国大多数人要求什么?要求耕者有其田,要求民主,要求温饱,反对独裁,反对特务,反对法西斯。其实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区别啊?你是54%,我是46%,你当总统我不当,这不是一回事儿么?你仔细想通了都是一回事。毛泽东为什么胜利?是他代表更多的人。只不过那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英雄、优秀人物怎么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呢?看你是不是代表着更多人的利益”。《建国大业》也的确是这么摄制的,像影片中就有毛主席“把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天下就是我们的”的话。这其实是完全抹杀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区别。

解放战争是一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反人民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的阶级斗争,根本不是什么谁代表更多的人的问题,和西方选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金权政治,或者说是权钱交易。大体上呈“我资助你选举,你上台照顾我,下台我再给你一些股票或公司的职务补偿”三部曲,即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被选择的双方都是反人民的垄断资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今天美国,总统大选一半人根本不愿去投票,州长议会选举投票率更低。广大人民可能为支持根本不感兴趣的垄断资产阶级政客而舍死忘生吗?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仅仅是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建立一个新王朝,而是一开始就以跳出历史周期率,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耕者有其田不过是实现农业集体化,永远杜绝地主阶级复活的第一步,绝不是终极目标。然而,《建国大业》对共产主义理想竟然只字不提。片面强调“耕者有其田”同样抹杀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区别。《建国大业》被剪掉的一场戏中,蒋介石对蒋经国说:“你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赢得民心。赢得民心之后,十年之内反攻大陆才有希望”,事实上蒋介石在台湾也的确搞了土改。试问,按照《建国大业》的逻辑,解放台湾岂不成了“不得民心”?不仅如此,《建国大业》还伪造毛主席的话“搞经济我们不行”,“要将资本家请回来”。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搞经济比资本家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强的多,建国初期就稳定了物价。而且荣毅仁等民族资本家根本没有走,跑到台湾的不过是一小撮极端反动的官僚买办资本家。通过3年解放战争好不容易才把他们赶到台湾了,难道还要把他们请回来吗?

除此以外,《建国大业》丑化中国共产党的细节数不胜数。例如,电影里有个细节,蒋介石和蒋经国谈心,蒋介石说:要是你,你谈吗——都这样了,还谈什么啊„„这显然是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1949年1月14日毛主席的《关于时局的声明》的八项条件(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并未关闭和平的大门,反而正体现了和平诚意。如果不坚持八项条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有有何区别?“惩办战争罪犯”只是要明确战争责任,不是真的要置蒋介石、李宗仁等人于死地。这一点蒋介石、李宗仁等战犯也很清楚。事实上不仅傅作义等“战犯”起义后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且在1949年1月27日,“二号战犯”李宗仁就致电毛主席,表示同意以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难道他是想自杀吗?

3.没有民主党派就没有新中国?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毛泽东胜利了,是因为他团结了大多数人,众多的第三党派,众多的风云人物,比如宋庆龄、李济深、蔡廷锴,包括张澜,等等等等,这些人当时在中国政坛都是有影响的人物,各自都影响着一批人。毛泽东团结了他们,就团结了大多数人,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真实地表现那段历史”。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建国大业》最重要的编剧之一王兴东先生说:“唯有经过人民政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的中央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向世界昭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符合中国人民意志的。否则,没有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一切都被认为是非法的”,“毛泽东作为中共主席,要实现多党合作,必须请来这三位(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非中共的领袖”。《建国大业》整部影片也是围绕人民政协会议召开展开的,特别是注重描写了毛主席邀请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人的内容。

事实上,这是无限拔高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作用反人民的英雄史观。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地位绝不是民主党派赐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也绝不是人民政协会议授予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地位和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是广大人民在解放战争用鲜血和生命赋予的。十月革命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就解散了立宪会议,由苏维埃制定宪法,这不仅不能说是非法的,而且应该说代表广大人民的苏维埃比各个党派组成的制宪会议合法性更强。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加起来不过几万人,他们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不超过中国人口的1%,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过是起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冯玉祥在苏联客轮上因失火遇难后,马上有程潜补上;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在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后,马上有赛福鼎补上,丝毫没有影响新政协召开。(附带说一句,一般认为冯玉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之死是事故,《建国大业》说成是特务破坏是为突出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尽管不能说民主人士可有可无,但是更不能认为民主人士对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且,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缺点、错误甚至罪行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他们参加了人民政协会议就过分美化。以李济深为例,1927年4月初,李济深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建国大业》尽管对此曾有表现,即毛主席和李济深谈话的时候,李济深说“我杀过共产党,蔡和森就是我杀的(并非如此,1931年8月4日,蔡和森遭国民党反动派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枪杀,而陈济棠1929年就跟时任他上司的李济深分道扬镳了。1929年3月15日 李济深就被蒋介石软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被释放,不可能杀害蔡和森)”,但是后来又为“尊重历史”删除了。而且,在参加人民政协会议之时,少数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就提出了“轮流坐庄”的要求,尽管因为中国共产党严厉批评有所收敛,但是“轮流坐庄”之心未死,1957年又表现了出来,而《建国大业》对此毫无表现。

真正给予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合法性的广大人民在《建国大业》中则受到了漠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础,而这部影片通篇没有讲人民,只讲领袖、党派头目和将军、政客。人民在本片中只是花瓶,只知道献花和鼓掌。据记载,辽沈战役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平津战役解放军阵亡7030人,伤31478人,失踪936人,共39444人;淮海战役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另据记载,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然而,这些在电影中几乎是一笔带过。建国大业变成了一小撮“精英”的大业,而广大人民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

4.解放战争精神是“兰博精神”?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先生说:“我认为,主旋律影片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影片。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将来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你看美国电影,爱国主义,励志,歌颂美好爱情,这都是每个电影的主流,90%都是这种电影,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幸福,追求爱情,追求爱国主义,为国家献身。兰博就是为国家献身啊,跟我们的李向阳有什么区别啊?”,“追求阳光,追求向上,追求爱国,追求爱人,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爱情,我们这一代和你们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和歌颂这些会成为主流”。

兰博何许人也?是美国好莱坞巨星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的主人公。60年代起美国掀起了很大程度上受了毛泽东思想影响的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一系列新左派运动,《第一滴血》系列塑造的兰博形象就是为抵制新左派运动塑造的一个美国法西斯侵略军“英雄”形象。《第一滴血》系列塑造兰博形象是希望通过兰博形象为美国的侵略行为开脱,“兰博精神”实质是一种法西斯侵略精神。

解放战争精神和“兰博精神”是根本不同的。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用一切方法使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战争归于失败,就是日本人民和德国人民的利益;失败得越彻底,就越好。”李向阳和松井都是爱国主义者,但是一个爱的是广大人民的国,一个爱的是反人民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国。解放战争精神是李向阳式的爱国主义,“兰博精神”是松井式的爱国主义,两者岂容混淆?把解放战争精神说成是“兰博精神”是把解放战争的性质由民族的人民的革命战争歪曲为“侵略战争”,如果解放战争精神是“兰博精神”,那么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努力就成了侵犯台湾人民台湾家园的行径,应该被谴责了。

事实上,《建国大业》中不仅大力宣扬兰博式个人英雄主义,大力宣扬美国式反人民的“普世价值”,而且极力美化美国。《建国大业》中描述了宋美龄赴美求援做最后一搏,待遇大不如前,四处碰壁的情况。马歇尔国务卿义更正言辞的说,我们给你们的贷款是为建设和平的,并不是打内战的,所以不能再给了。《建国大业》中还有蒋介石要空军轰炸开国大典的内容。因为美国人不同意任务飞机在釜山加油,这样如果飞过去轰炸,就一个都回不来,于是蒋介石都“出于人道”毅然取消行动,才使开国大典顺利举行。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毛主席在《“友谊”,还是侵略?》中指出:“‘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如果不是美国大力支持,蒋介石未必敢打内战。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政府有顾虑。第一顾虑中国人民反对它,它怕陷在泥潭里拔不出去。第二顾虑美国人民反对它,因此不敢下动员令。第三顾虑苏联和欧洲的人民以及各国的人民反对它,它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美国最终还是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了,1950年的侵略朝鲜战争提出“三个月打过鸭绿江去”,派空军轰炸中国东北难道都忘了吗?就算这些都忘了,难道美国前几天要卖给台湾小牛导弹也是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表示?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第一部分对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拍摄解放战争如何达到最佳的反共宣传的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惊人的一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能说《建国大业》作为60年国庆的献礼片,显然比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之后拍摄的反共宣传片影响更大。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建国大业》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立场上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吗?

三、冰冻三尺:“《建国大业》现象”是怎样炼成的?

“国庆献礼片”变成“反共宣传片”的“《建国大业》现象”不是偶然的,应该说,这是文艺界主旋律长期蜕变的必然结果。

在毛主席时代,所有的文艺作品可以说都是主旋律作品,塑造了无数英雄形象。有人说毛主席时代的文艺作品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这是不值一驳的。是否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不是判断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文艺作品如果要被大众广泛接受,必然会有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色彩。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难道不是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像《第一滴血》系列的兰博在越南、阿富汗,次次都被重兵围着,但是次次都化险为夷,神奇无比,不是典型的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不同的是,毛主席时代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的英雄,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塑造的英雄形象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法西斯“英雄”。

毛主席逝世以后,文艺界主旋律迅速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开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非主旋律”文学作品迅速崛起,影视界亦是如此。在“非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强烈冲击之下,以“去脸谱化”为旗号,影视作品中的国共两党的形象也悄然发生变化。

1980年电影《庐山恋》首开国共两党的形象变化之先河,其剧情是: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影片中“四人帮”成了反派,国民党将军周振武则不再是反面人物,相反共产党将军耿烽倒是显得顽固不近人情。

随后,又开始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进行篡改,首先从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开始,1981年的电影《西安事变》歌颂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是一个标志。事实上张学良、杨虎城作为国民党的将领或曰军阀,尽管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是缺点、错误甚至罪行也是很明显的,张学良、杨虎城不仅曾积极“剿共”,他们的军队亦存在烧杀抢掠等恶行,但是电影《西安事变》对此几乎只字不提,张学良、杨虎城被美化成了一心为国的英雄。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不仅把“二号战犯”李宗仁彻底平反,而且电影中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连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都说:“这个影片没有给我父亲脸上抹黑”,对《血战台儿庄》很满意。到1989年,电影《开国大典》已经开始了对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美化,尽管《开国大典》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仍然是反派人物,但是黑社会作风、卖国罪行在影片中所剩无几,倒是表现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到了近几年,无数抗战影视作品把屡战屡败,龟缩在大后方的国民党军队吹捧成抗战主力。2007年的《色•戒》更是把汪伪政权特务头子也“去脸谱化”,公然宣传文化。

伴随着抬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同时必然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丑化,近几年影视作品从《亮剑》开始极力渲染共产党将领的军阀习气、土匪作风。对个人丑化的同时当然不会少了对组织的丑化,2007年的《集结号》把共产党组织的“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人称“看了《集结号》,方知组织不可靠”。其实,这些丑化是毫无依据的。以今年曾经热映的电视剧《红日》为例,因为胡编乱造遭到了亲身经历孟良崮战役的原华野六纵的老同志的痛斥。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90岁的徐超说,“我看了电视剧《红日》,确实不像话。本来张灵甫是被我们打死了,现在电视剧却演成了自杀,虽然没有明说,但用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意思就是自杀了。电视剧里美化宣传了74师、张灵甫和张小甫。小说《红日》中沈振新军长原型是王必成将军,电视剧里却把他丑化得很厉害。一个军长那么粗鲁,还是个酒徒,王必成从来不喝酒啊,谈恋爱还这么粗鲁。我看了,根本看不下去”,总后勤部原政委,80岁的周克玉说:“《红日》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糟糕„„丑化解放军,美化张灵甫。张灵甫那些国民党军官,从形象上看都是威风凛凛的、儒雅、很有人情味的,比我们解放军的领导干部高雅得多,能干得多啊。把我们的解放军却丑化得简直是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说到王必成司令,我和他接触很多。王司令非常沉稳,很善于思考,作风很老练的一个指挥员,我们很敬重的。结果电视里出现的沈振新,非常叫人恶心的感觉。还把一个老红军写成个强奸犯,完全是个捏造”。这些影视作品无法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解放军真是匪气十足的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打败人数是自己三倍半的(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军130万,国民党军队430万)威风凛凛的、儒雅、很有人情味的国民党军队?

今天,即使公认的拍的比较好的主旋律作品,如《潜伏》之类,或多或少的都有描述共产党组织的“冷漠无情”,共产党将领的粗鲁无礼,国民党军官的忠诚、儒雅、富有人情味的情况,真正意义上反映代表广大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和代表反人民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历史真实的“主旋律作品”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建国大业》由国庆献礼片变成“反共宣传片”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几年之前,一部为李鸿章、袁世凯涂脂抹粉的《走向共和》最终被禁演。前几天,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然,把《建国大业》这样宣扬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反共宣传片作为国庆献礼片在全国热映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极大侮辱,是冲击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行为。是否禁演《建国大业》并且借机对文艺界美化国民党反动派,丑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建国大业》现象”进行清理整顿,已经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我相信,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决不会放任《建国大业》之类打着“国庆献礼片”旗号的反共宣传片垄断文化市场而不闻不问。就让《建国大业》去开拓韩三平、王兴东等人向往的台湾市场、美国市场去吧!

上一篇:聚焦课堂反思范文下一篇:积极主动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