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2023-10-12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舞蹈教学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多元化教学的教育理念下,幼师改变了传统的舞蹈授课模式,对教学进行变革,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为基础,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元化教学。基于此,作者对幼师舞蹈多元化的授课模式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师 舞蹈教学 多元化 授课模式

幼师舞蹈教学是指幼师做出明确动作,学生以模仿动作为主,经过艺术的整理、加工以及组织而形成的特殊动作教学,该动作具有鲜明的节奏、起伏的旋律以及生动的表现。

1 幼师舞蹈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新框架

1.1 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事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社会背景影响下,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有舞蹈方面的特长,在改革理念的带领下,首先对幼师舞蹈教育教学进行变革,以艺术实践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逐渐形成当前的幼师舞蹈授课多元化模式。

1.2 教学新框架

第一方面:普通舞蹈教学,对于从来没有学习过舞蹈教学的学生来说,选择普及性的舞蹈教学,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进行舞蹈教学,以保证在体现民族文化的同时,达到职业教育的需求。

第二方面:专业化舞蹈教学,对于具有舞蹈基础、身体协调性较好或者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来说,应进行专业的提高性舞蹈教学,为学生扩宽发展空间,打好发展基础,鼓励其在舞蹈专业追求更高理想,并提供系统、专业、全面以及深入的教学,在达到职业教育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层面。[1]

第三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应配合教学内容开展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幼师舞蹈教学多元化授课模式

2.1 丰富多元化教学内容

2.1.1 加入其它学科因素

在幼师舞蹈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注意其它学科对舞蹈教学的影响,同时借鉴不同学科的特点与知识,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幼师的舞蹈教学效率。例如,当前舞蹈幼师可以借鉴与舞蹈有关的特色事物,丰富舞蹈教学内容,例如,利用节奏感较强的的音乐,增强舞蹈教学效果;利用舞蹈表演,传递舞蹈自身的内涵;利用故事的方式,表达出舞蹈的情感;利用绘画的方式,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等。通过加入其它学科的元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藝术修养,感受学习中的创造过程。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舞蹈熏陶,以此来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灵活地将音乐、艺术、美术等其他学科与舞蹈相互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

2.1.2 增强学生自身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对学生进行舞蹈鉴赏教学,其最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学熏陶,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素养。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舞蹈,了解舞蹈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感受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深刻的体验,以此来感受舞蹈真正的内涵。在我国当前的舞蹈鉴赏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属于被动学习,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舞蹈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时保证学生认真倾听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教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舞蹈动作鉴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该动作,把握鉴赏动作的内涵和要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鉴赏的舞蹈进行评价,将最初的观赏变为感知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运用多元化技术

2.2.1 多媒体技术

在传统的幼师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和模仿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传统单一,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下,舞蹈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疆舞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新疆舞蹈,以实际的舞蹈表演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内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舞蹈魅力,并以此增加基础知识,丰富自身的感官实践,从根本上了解舞蹈意义。

2.2.2 投影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投影技术在我国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幼师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3D技术拍摄舞蹈视频,将舞蹈表演实现三维立体化,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舞蹈表演,加深自身的感官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艺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将实际的教学进行录像,在回放过程中,要求学生讨论不足之处,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水平。[2]

2.3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2.3.1 合作分层教学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舞蹈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合作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把舞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作为搭档。在学生的实际练习过程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时刻参考搭档的基础动作,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帮助搭档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搭档的优点和缺点,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二者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以及互相解决问题,以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如,在舞蹈教师教授蒙古舞蹈“柔臂”时,可以优先让舞蹈基础良好的学生进行演示,并让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寻找出不足之处,并纠正错误。分层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3.2 启发性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当前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思想,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将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引导话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来达到舞蹈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灌输基础知识理论很难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尤其是在舞蹈教学中,由于舞蹈自身的特点,需要学生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舞蹈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3]

2.3.3 鼓励方法

幼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多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信心,逐渐感受自身的进步,从而加强对舞蹈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鼓励方法可以运用在学生学习不当或训练劳累时,通过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以取得进步,此时,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从根本上加强了学生成功突破自我的信念和积极学习的精神,使学生获得舞蹈技能和知识,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和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3.4 言传身教法

言传身教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方面进行舞蹈教学的方法,尤其是舞蹈是人体做出有韵律的运动,光凭语言不能全面完整地进行解释,所以,言传身教方法對于幼师舞蹈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身教法”是指在舞蹈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示范,在模仿动作的同时加深对动作的体会,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升教学效率。舞蹈教学在发展过程中,“身教法”教学较为普遍,在国外也是如此,包括当代的“现代舞蹈”等,也采用言传身教法。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法对于教师的舞蹈语言教学有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点,要求语言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降低舞蹈练习过程中的枯燥和不开心成分,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第二点,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必须明了清晰,利用简洁的语言将动作进行表达,避免似是而非的语言表述;第三点,语言要亲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为主,不能太过于严厉,避免学生产生紧张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同时,语言不能过于生硬,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的情绪,要求教师和颜悦色;第四点,要求教师以轻松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避免过于啰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身教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动作和身形准确,以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舞蹈教学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教学之一,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我国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4]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师舞蹈多元化授课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多元化模式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和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改革,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

参考文献

[1] 麻树槐.浅谈幼师舞蹈的多元化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6.5:88.

[2] 白国芬.构建具有幼师特色舞蹈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26-27.

[3] 张雯.对幼儿师范舞蹈的多元化教学思考[J].中国培训,2015.18:295.

[4] 焦艳燕.浅谈幼师舞蹈多元化的授课模式[J].科教文汇,2014.1:23-24.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精致,我们的教育更多地陷入了技术与操作的层面而忘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塑造。因此,教育应当适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发展的建构,这也是当代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应该作出的重要选择。本文首先对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主要从情感教育的客观必然性与钢琴教育的价值所在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了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层次与方法。

关键词:钢琴教学 情感教育 必要性 方法

一、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钢琴情感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1.钢琴的情感教育是师生情感生活中欢乐的“缺失”所必需的

钢琴学习是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知识,还有道德的养成、审美活动、人际交往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仅仅将钢琴的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的)的发展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几乎没有被教育目标所容纳,这就使得学生在钢琴教学中情感不仅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与损害。

2.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时代挑战

信息化社会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钢琴教学中正确的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应培养学生免受虚假信息的迷惑,懂得去伪存真。通过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情感,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由此可见,钢琴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过程。培养学生健康、和善的情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应该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质及其价值所在

钢琴教学中情感教育是钢琴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钢琴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这样就便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顺情感教育与现行教育实践(即理智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把它视为实现理想的钢琴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自觉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使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统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以实现培养“完人”的目标。

二、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层次与方法

(一)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并能唤起美感的钢琴乐曲作为钢琴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钢琴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情感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层次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情感教育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认为,情感目标是排列成为连续的、依次上升的五个水平层次:①接受层次,即学习者感受到某些外部现象和刺激的存在,愿意接受或注意这些现象和刺激;②反应层次,即学习者不仅感知到某种刺激,而且内心受到驱动,愿意做出反应,从而获得满意的内心体验;③价值评价层次,即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不再依赖于机体的需要,而是依赖于对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做出价值评价,从而对这些所评价事物有关的行为上显示稳定性;④组织层次,即学习者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⑤性格化层次,即学习者将价值观、信念、态度等组织在一个和谐的系统内,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及人生观、世界观,并依据已经内化的价值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感教育中科学教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是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也可称“听、感、动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

2.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指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体验,以及指导学生主动创造性表现所理解的真情实感。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与不同演奏法对于表现乐曲的不同作用;感受与体验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在速度、力度、音色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充分参与表演创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感知、创造及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吴磊.试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

[2]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吴敏.音乐与情感教育——兼谈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2003.

[4]曹强,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岳晓芹.让音乐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J].电影评介,2009.

(汪普英:浙江省丽水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建构主义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所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和建构。严格地说,舞蹈教学过程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感受舞蹈美,探究舞蹈技艺,发现舞蹈语言、节奏规律,建构舞蹈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职学前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舞蹈教学的应用,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舞蹈表演艺术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舞蹈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舞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舞蹈专业水平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施展才能,也是他们就业创业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但是,现在的舞蹈课堂却不容乐观,教师满堂灌,学生不努力,教学效果不明显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有如下几点。

(一)生源素质不高,基础差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均扩大了办学规模,很多学校放低了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使得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新生入学前舞蹈是零基础,只是因为考试突击学习了一点。他们音乐节奏感很差、韧带从未拉伸、身体协调能力也比较弱。这种现状对教和学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教材内容繁杂,不好用

教材是舞蹈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笔者与同行都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材的使用率最多达到50%。一是教材内容普遍滞后,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舞蹈》中,90%的钢伴音乐还是二十世纪的艺术歌曲,缺乏当今时代特色;二是教材内容枯燥,专业性过强,缺乏实践性,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三是教材缺少传统舞蹈或地方特色舞蹈文化,过于重技巧轻文化,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和人文性,使得课堂没有深度,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开发《舞蹈》校本教材,构建和完善《舞蹈》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单一,太传统

前两者都是客观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舞蹈教学方法单一。走进舞蹈课堂,我们会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普遍采用的是“演示法”“讲授式”,师生很少互动,几乎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专业特征进行引导与训练,这样就会出现水平分化、能力不足、理解不到位等问题。舞蹈教学还缺乏过程性的教学评价,舞蹈教学评价仍将技能、技巧作为主要的依据,而舞蹈教学能力却很少体现。事实上,学前专业并不是培养 “舞蹈家”,而是要培养能够胜任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师,这一定位应该是舞蹈教学始终不能忘记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学习资源,开展师生互动、同学合作,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视为学习的四大要素。恰当地理解这四大要素,对于我们探究知识的含义、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帮助意义建构

情境即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要求教学情境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好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成为课堂教学的强大推动力。教学设计不只是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如,学习蒙族筷子舞,教师可以先放视频,让学生欣赏喜庆宴会中的筷子舞,感受舞者双手持筷,随着歌声,或跪或坐,扭动击打,情绪热情奔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与学过的舞蹈相对照,产生认知矛盾,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揉肩、硬肩、耸肩、进退步、蹲点步转等基本动作的积极性,从而比较完整地完成筷子舞的意义建构。

(二)鼓励协作,开展交流互动

协作的价值在于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的优势。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过程,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就内容而言,协作包括搜集与研究学习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讨论或验证,评价学习表现与成绩。就形式而言,包括小组协作、班级协作和师生协作。可见,协作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舞蹈教学协作是必然的,就内容来讲,双人舞、群舞、伴舞都需要协作。就学习过程来讲,学习、练习、排练也离不开协作。

(三)开展会话,推动任务完成

会话是指聚谈,也就是两个人以上的对话。对话是要使用语言的。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这样会话就成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者手段。舞蹈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会话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讨论学习计划,分析要解决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各自的见解,每个学生的智慧都可以群体共享。可见会话是达成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四)意义建构,达成学习目标

意义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是指揭示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且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可以用发现法学习《洗手绢》。先观看教师示范,让学生谈感受、说动作、说节奏、說情绪,发现舞蹈的动作规律和特点,体会美感,再模仿练习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

舞蹈教学模式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笔者在舞蹈教学和研究中,构建了情景式、支架式和案例式三种教学模式。

(一)情境式教学

情境在建构主义教学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情境式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于一般教学中设置情境的环节,也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环境或艺术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完整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简单地说,情境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鲜明而生动的情境,辅之以动听的文学语言,优美而和谐的音乐,再现教学内容的意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的表象,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进而完成所学内容的建构。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情境交融的颇具艺术特色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知、情、意、行浑然一体的建构活动,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可见情境式教学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启迪逻辑思维,发展想象力的确具有独到之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既具体生动,又抽象深刻。一方面手舞足蹈,眉目传情,令人心驰神往,欢欣鼓舞,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特别强调细节,品评舞步,鉴赏舞姿,分析形象,却又让学生难以言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就是情境式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情境式教学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知情境,形成表象—深入情境,理解内涵—深化情境,构建意义。如,学习《儿童舞蹈教学结构》一课。第一,播放《金孔雀轻轻跳》视频,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第二,指导观察,体会教师在做什么,学生在干什么;第三,开展小组讨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什么要求;第四,构建《儿童舞蹈教学结构》的意义和知识结构。情境式教学形象逼真,意味深长,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制造一个一个的支架,让学生利用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水平到达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可见,支架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桥梁,教学效果几乎是由支架的位置和质量决定的。教师的教学关键在于弄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个的支架,成为学生发展的桥梁。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最终应落在设计支架上。舞蹈教学也是这样,有的舞蹈比较难学,教师就要在学生的舞蹈基础上,为他们学习新的舞蹈设计支架,或先做示范,学习单一动作要领;或观看录像,把握舞蹈全貌,发现一个个难点,最后设计合适的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借助支架,一步一步地进行意义建构。课堂教学有如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评价。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观察、思考、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感受案例,发现规律,构建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载体,蕴含着教学目标设计的知识点和技能,也包含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研究典型的舞蹈录像,完整地经历和感受舞蹈演出过程,感悟舞蹈语汇,体会动作情绪,发现作品的闪光点。再和教师、同学交流,定会有所发现、有所认识,然后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模仿学习,互相纠正,进行舞蹈的意义建构。从发展迅速思维能力来讲,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例的感受、熟悉、动作模仿和审美判断,以至于创编舞蹈,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式教学结构是“搜集案例—研究案例—拓展案例”。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首先,选取《掀起你的盖头来》作为典型案例;其次,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民族色彩。进一步研究舞蹈动作与眼神相配合的传情达意,学习脱帽式、摊绕腕、三步一台等舞蹈动作,能够准确流畅地完成整个作品,能够体会维吾尔族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浮点节奏,弱拍处予以强的艺术处理等特点;最后,由此延伸到《達坂城的姑娘》《阿娜尔罕》等维吾尔族舞蹈。

四、建构主义舞蹈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建构主义的舞蹈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师是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构建知识意义的精彩过程。

(一)学生:建构主义舞蹈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舞蹈教学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要运用探究法和发现法去感受学习环境,发现真理,主动构建知识和训练技能。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任务和责任,要经历知识建构的全过程,从感受到感悟,从归纳到发现,从欣赏到鉴赏,都需要学生自己做主,自主实践,包括选择内容、制定计划、应对环节、交流研讨和构建知识。因此,舞蹈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行舞蹈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师:建构主义舞蹈教学的助手

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在课堂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引导者而言,上述三种模式的创设情境、搭建支架、搜集案例,都是引导学生构建意义的科学方法。就帮助者而言,教师提供多媒体软件,开展小组问题研讨,组织全班交流展示,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办法。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教学情境是否与所学内容一致,是否具有启发性;支架是否位置恰当、合理,是否具有逻辑性;案例是否典型而简单,是否蕴含着规律性。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的问题,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舞蹈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

舞蹈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舞蹈活动本质上讲都是学生对舞蹈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活动。这些活动都包含着环境、协作、会话和构建等要素,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基本点,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认知和实践。舞蹈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协作和探究,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舞蹈动作的模仿与训练,知识的学习与运用,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及交流与互动、合作与会话,从而获得感悟与发现,直至完成教学内容的构建。开展活动是舞蹈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智慧、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建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探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从环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几个方面研究创新,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非智力因素, 但与认知相互影响, 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 如理想、信念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可以调节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发展。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提高学习有效性, 开发学生学习动力机制, 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1]。教育貌似情感虽然是两个思维路线, 一个是智力系统, 一个是非智力系统, 但是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中的重要一员, 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指导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走向素质综合化的重要路径。

数学是一门看似与情感关系不大的、以逻辑思维构建起来的冷冰冰的学科, 而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代教育界, 情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已经势不可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促进学生在德、智、能、情、趣等方面均衡发展, 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 从而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2]。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这种思维并不是单线程的, 而是多维度的, 因此教学理念也必须是动态的。

2 中专数学教学特点

中专教学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教学层次, 具有普通中学不具备的特点。中专是实施中等专业教育的学校, 一般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力者, 教学任务基本上以培训实用技能为主。考取中专的学生基本上文化素质比较低, 自我约束力不强, 思想也不够稳定, 读中专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 早日就业。

3 中专数学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

3.1 在认识上重视情感教学对中专数学教学的重要的间接作用

上文提到, 情感貌似与教育无关。而且在当前一切以升学率和教学质量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 任何教学创新都要围着这些指标而不敢偏离, 而对情感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重视。这是由于情感本身并不会对教学起直接作用, 而间接作用却相当明显而有效。在开始进行数学时, 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构建有梯度的“问题串”, 分散难点。例如, 解析几何是中专数学中的难点, 而三角函数是其中的基础部分, 也是集聚很多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教学片断, 因此需要对这种“问题串”进行合理把握, 有效利用。

例题:给出四种平移变换

(1) 沿x轴正方向平移; (2) 沿x轴正方向平移; (3) 沿x轴负方向平移; (4) 沿x轴正方向平移。

将函数的图象经上述平移变换中的后, 所得图象就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了 (在横线上填入你认为所有正确的平移变换的序号) 。

解题:依题意, 即已知函数图象经有关平移变换后, 相应函数变成奇函数了。

对于变换 (1) ,

不是奇函数。

对于变换 (2) ,

是奇函数。

对于变换 (3) ,

是奇函数。

对于变换 (4) ,

是奇函数。

因此应填入 (2) 、 (3) 、 (4) 。

经过努力, 逐一解决难点, 增加成就感, 如此精妙的问题与破题设计, 使学生能体验到破题和解题的快感。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明确, 情感教育并不是直接的对知识传授和题型训练起作用, 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用每个学生都有的情感来维系学习的动力。

3.2 加强数学教师情感修养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 教师对情感教学所需要的情感修养工作不可忽视, 而且必须上升为教师素质培训内容。据一些教育调研数据表明, 一个优秀的中专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有耐心, 态度温和, 比较关心学生, 上课风趣幽默, 有学识, 负责、严谨, 布置作业少而精, 不常考试, 不是一味批评学生的错误, 而是耐心讲解, 对不懂的学生多加照顾, 问题答错时不严厉指责, 能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多表扬, 关注学生的进步, 不嘲笑学生。……”可见教师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技巧、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情感教育水平[3]。通过对中专生对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普遍心理可以看出, 对有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法得当的教师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良好师生关系的塑造。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学生首先得陶醉自己。中专生较之普通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烈的惰性和不太明显的求知欲, 再遭遇刻板、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则更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 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以符号和运算为基本逻辑的学科, 其接受性更难以实现。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4]。总之, 课堂授课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也必须要发挥这种情感气场的作用, 让师生之间淡化指令性、强迫性的教学灌输模式, 而形成真正的感染与影响模式。

摘要:本文以中专数学教学作为论述对象, 以情感教学为基本切入点, 在贯彻新课程基本教学精神的背景下, 对当前中专数学教学如何融入情感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专,数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梁鑫.注重情感教学实现三维目标[J].小学教学参考 (综合) , 2009 (9) .

[2] 孙蓉姬.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 (9) .

[3] 冯国刚.情感教育与中专数学教学的整合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17) .

[4] 芮永华.中专数学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 2001 (4) .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增强审美兴趣,陶冶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中,正是通过提供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来启迪青少年的审美心灵。让孩子们在教学当中体验美,同时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我们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基础美术教育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美术教育 青少年 健康 审美 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明确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审美对于一个人全面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审美心理的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在我国就是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人的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学时期的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健康审美心理与基础美术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审美心理是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灵魂部分,它包括审美的态度、审美的趣味和审美心理能力,健康的审美心理是人格得以完美塑造的基础。

1.1 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构建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

基础美术教育应关注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全面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上。基础美术教育应从美术的学科教育走向美术的文化教育。

1.2 基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學生的中小学阶段是审美心理构建的关键阶段,而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基础美术教育对健康的审美心理的培养更有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为审美心理的构建提供了养料,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使青少年产生了审美期待,培养了审美的情感,进而推动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意识。而青少年时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教学中,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2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引导现状

2.1 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正确引导的优势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宣扬美的文化艺术学科,学生在教学中观赏艺术品,学习艺术文化,而后参与艺术创作和活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炼,审美素养得以提升,审美心理逐步建立,基础美术教育以它独有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效果。

2.2 当今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制约

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审美个性的发展,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在现今的美术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教学死板,教学效果事先是教师预设的,教师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步入教师预设的“标准轨道”,学生麻木机械的“接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感受,不思考,无疑问,只是一味的接收。

2.3 学校、教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影响着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

在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已经把美术课定位为“艺术文化课”,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立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在逐步从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审美心理的层面上来。但是由于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及部分教师对美术课的定位理解不够等原因,基础美术教育虽然略有好转,但仍然无法发挥其优势,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专业性太强,突出绘画技法、技巧,不重视其艺术文化的培养。另一方面:美术课变成了自习课、或是被其他课程占用,临近升学考试的年纪甚至是没有美术课程。美术教育失去了其美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更和素质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3 如何利用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3.1 确立正确思想,以审美育人的为目的。

3.1.1 在基础美术教育当中应当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并明确教育目的:基础美术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创作机会,应以对学生审美心理构建、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应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审美心理成长过程中给予引导,而不是强加灌输。把重心放在完善学生审美心理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

3.1.2 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我国教育形势、需要,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过程。

3.1.3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资质不同,喜好不同,授课时要根据这些不同因材施教,在保证健康的审美方向的前提下,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3.2 营造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美的教育,美的课堂。

3.2.1 鉴赏与感受,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美化学生内心,提高其审美能力。课堂中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客观的讲解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艺术形式等相关知识,并让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2.2 表现与再创造,使学生将内心的审美体验通过适当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创作,为学生提过更多的自由创作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快乐,同时也是对教学的检验和对学生体验的升华。

3.3 增加师生交流,交换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相互沟通,教师应多听学生的心声,交换审美体验,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课程。

3.4 拓展教育形式,不要让美育停留在书本上

3.4.1 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自然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净化学生的心灵。

3.4.2 扩展视野,带学生走进展览馆。

教学不仅仅在课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使学生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大量收藏着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这些艺术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心理能力。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其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最后归结于课堂,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以正确引导审美方向为目的,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优势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帕森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1987.

情感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2、引入情感教育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摭探

3、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巧妙渗透

4、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

5、情感教育于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6、情感教育在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7、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8、情感教育在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取得“双赢”的三原则

9、高职学生该如何“爱”

10、农村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技巧

11、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2、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情感管理的策略新探(1)

13、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14、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15、试分析农村班主任对寄宿学困生的情感教育

16、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法探究

17、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18、浅析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

19、微探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管理中的情感艺术

20、班主任人格魅力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分析

21、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探析

22、情感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3、浅淡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24、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渗透

25、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26、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7、浅析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28、高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探讨

29、情感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应用

30、浅析初中班主任的情感教育

31、班主任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方法的研究

32、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33、小学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情感教育

34、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

35、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36、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良策—情感教育

37、情感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38、浅谈中职班主任对学生工作中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39、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略谈

40、情感教育在中专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41、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策略初探

4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渗透分析

43、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44、小学班主任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45、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渗透要点

46、试析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研究

47、特殊教育学校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情感教育分析

48、情感教育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49、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上一篇: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