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02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

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顺利改革需要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 通过研究调查, 找出符合职业技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师培养模式, 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雷同于教学领域的改革, 其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系统的理论基础加上教育发展实践来推动模式改革的有序进行。受各类因素的影响, 技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沿用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方法, 出于经验主义和感性思维影响, 不具备现实意义。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 需要从完善的理论准备工作出发, 总结相关改革教训,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经验, 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 由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存在自发性特征, 在国家及教育部门政策的辅助下, 还需要学校加强研究力度, 提出最佳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基于改革的多样性, 采取最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从基础上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深远改革, 也使其成为促进教师综合发展的原动力。由于我国职业技校的教师定位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差异性, 基于技校的教学定位, 需要从基层出发, 结合技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探索出专业的教师培养模式, 实现技校教师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无论何时, 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都是促进教育领域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明确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

基础教育对提升技校教师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基础教育对技校教师提出的发展要求, 以此准确探索出一条适合技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道路。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宗旨在于促使教师素质满足基础教育改革, 也为当前的技校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由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过于功利, 只要明确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促使技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一项永久性事业,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明确其地位, 了解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处于阶段性环节中, 改革发展会随着基础教育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对技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致技校中多数青年教师存在教学负担重, 管理琐事繁多的问题, 只要明确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教师角色定位来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 与其他行业不同, 过于强调教师培养的模式改革可能会出现逆反状态。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关键内容还需要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在当前技校的教学背景下, 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 促使教师培养模式满足技校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有效改革。基于教师自身发展的特点, 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格局下, 推动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使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

受教育体制等多重因素影响, 当前的教育改革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相脱离, 这虽然属于改革前期无法避免的情况, 但仍然需要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实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 有利于从根本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现今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情况来看, 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在改革初期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 并结合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 循序渐进的推动着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发展。但在改革过程中, 此类措施无法进行长期维持, 以至于难以取得最佳的改革效果。因此, 技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 实现与国家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 将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纳入整体的教育改革体系中, 通过教育领域改革带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的内容包括改革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基于当前的现实情况, 各部门统筹兼顾, 有效解决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各类问题。实现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需要协调改革环节中各要素, 根据现实条件需要展开一系列实验措施, 促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佳绩。做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工作, 协调改革中的不配套因素, 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重新编写等内容上推进改革, 了解实现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还需要时间过程, 合理解决教师培养模式顺利改革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还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形势相对复杂, 在职业技校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采取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实现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的措施, 不断向技校输送具有“双师型”教学能力的人才, 提升技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使得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更具科学合理性。

摘要:教师队伍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环节, 提高对教师培养模式的关注度, 重视增强技校师资力量,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文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展开研究, 通过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实现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有机统一的改革措施, 创新技校教师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川.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9) .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阐释并分析原因,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课程定位、教材规范、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以此探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兼具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母语,培育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功能,是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认识不足,各方面教学支持也较少,极大地影响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一、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担当主角,实现教学互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采取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大多相对偏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发动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平常不敢发言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引导,使他们敢于表达。还可以组织演讲练习,演讲的题目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我的梦”、“凝聚正能量,绽放青春活力”等。演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年轻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华,同时也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够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可感可视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画面、图形,营造浓郁的文学情景,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唤起他们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在讲授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如乔榛老师的《长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来》、《再别康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很愿意尝试自己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尤其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3.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学资源

在校园网上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站,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在网站上制作教学资源库,栏目可以设为:知识链接、名师讲析、课外作业、课程动态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网上在线学习这种形式在一些示范类职业院校中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用技术手段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质化、便利化,深受学生喜欢。也可成立网上文学社团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

(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大学语文课显然不够,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开设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课程。如我院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四书五经》选读、明清小说、中外优秀抒情诗选读、草原文化、两性关系、影视欣赏、历代帝王史等延伸课程。也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系列讲座。形成体系的素质教育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

结语

高职院校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作用。面对新时代,大学语文不能固步自封,也应创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时代感,与其他人文素质课形成系列,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其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究,是有益的也是无止境的。语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语文新编·导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利.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3]张伟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8 (01).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即社会整合、教育专业化、教育系统化、学历化、培训模式多元化的角度,对中国体育教师职业变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体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

[关键词]体育教师 职业变迁 专业化

[作者简介]时倩(1980- ),女,河南商丘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陕西 西安 710068)

一、前言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①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变迁发展,就没有当今中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管理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技术的创新。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是建设小康社会高质量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必经过程。对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位目标的中国体育教师职业变迁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体育教师职业变迁专业化审视

1.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审视体育教师的职业变迁。从师范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离与对立逐渐走向整合谈中国体育教师的培养。不言而喻,师范教育专业化取向这一理念具有普遍性,并且要通过各具体的师范专业去落实和体现。根据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现在的“双轨”学校制度,师范教育自其产生就被视为群众性的学校制,造成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严重分离与对立。②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一次以“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代替了长期以来使用的“师范教育”(Normal Education)的概念,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培养培训、参与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体系”。在师范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的进程中,中等师范教育系统向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转变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对持续不断冲突的矛盾,第一,科学化和经验化的冲突;第二,师范教育体系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但是,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系统考虑的教师教育战略的提出,使这两种矛盾从分化走向整合,从对立走向统一。最终的冲突结果使得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师范性、经验化的,而且还是“教育性”和“学科性”,“师范性”和“学术性”,“教育专业智能”和“学科专业智能”的统一,使得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整合。

2.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1904年,正像杜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所批判的那样:“学徒式从最佳做法的示范和练习中学习,注重照搬和模仿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做法,因而它是狭隘的、特殊的,受地点和环境的局限。”③这正是对师范院校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初始阶段,教师的培训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教学的经验和感性的认识,教育理论知识并未进入正式的学堂。教师的培训也还只是被视为一种非专业的职业训练,并未包括专业训练的完全内涵。后来,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开始向中等教育方向发展,师范教育以自主建制为主体,定向培养师资为目的,师范教育由原来群众性学校逐渐与学术性学校合并发展,由此开始强调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传授相结合,然而从整体上看,还是较不重视教育专业的训练。教师的培养方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

3.从教育的系统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中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师专业化主要以专业基础为依托,对于专业基础的教师专业化来讲,教育学的学科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程度。对于师范教学来讲,初创阶段,教育知识是一些零散的经验积累,貌似从哲学的层面提出一些教学的方法与原理,然而,教育作为科学,远未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一直被人们所怀疑。但是,由于教育科学的不断分化,由单一的教育学分化为教育学科群与“教学专业化”主张的提出,教育学的学术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才逐渐形成并有所发展。直至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国家仅仅把教师的学术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忽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训练;教育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领域,至今仍处于被否认或被怀疑之中。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活动至今尚未被社会广泛地认可。

4.从学历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随着社

会与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本身的专业性日益凸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专门化能力的逐渐分化,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已经开始从一般的学历教育中分化出来了。首先是教师专业人员的高学历化。教师培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级分层培养到最终在大学确立教师教育地位的过程,于是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提高。起初建立的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教育,随后出现了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最后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中学教师的同时又取代了中等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提高。其次是教师的师资任用证书化。在社会发展与整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教师资格的各种专门理论、知识和能力充分缺乏分化,教师教育仍旧包含在一般学历教育中。相关规定要求凡欲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证书之外,还应取得本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体育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这一过程的漫长性,即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出生长性,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连续和累积的特性,是在过去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化发展过程。

5.从培训模式多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被清政府颁布,到2001年《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出台,在这一百多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体育的各项制度、规章、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无不体现了我国对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高度关注。④21世纪,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突飞猛进,教育对教师高质量要求的亟须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市场机制,都客观要求改革现行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必须要由一个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过渡时期来取代。在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一些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已经出现逐渐减少现象,曾经辉煌的训练教师的师范院校也日益被文理学院吸纳合并,教师的培养任务改成由师范学院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我国的师范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以独立师范院校为主体形式的发展模式。教师培养主要来自三种模式:综合性的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大学、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与此同时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也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在日益提高。不仅是在体育教师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的质量。这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全局,体育教师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由以往的重“资格取得”转向现在的重“专业精进”。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整合体育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系统,整合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知识系统和体育学科知识,加强体育专业与实践教育理论的结合,加强体育教师与职业伦理教育体育教师道德规范,构建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

[注释]

①叶澜,白益民,王木丹,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②朱俊玲.我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4):407.

③袁锐锷.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27.

④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19.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共享教育体制的构建

教育“共享”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形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物质材料、人才团队、课程题库等;无形的教育资源则包括教学和管理理念、生源信息和学分认证等。

教育物质材料主要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设备以及固定资产资源。各个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尽相同而且常常各具特色。以沈阳市东北大学为例, 其游泳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游泳课程设置体系也较成熟, 同一区域的其他院校完全可以以有偿的方式共享其游泳课程以及设施, 丰富学生的体育课选修科目。除了高校之间的固定资产共享, 可以进一步发掘社会闲置资源的利用率, 如滑雪和滑冰场、高尔夫球场、击剑馆、射箭场等场馆, 在其淡季时可以与高校进行有偿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师资和教育团队是教育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 高校之间可以经常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合作, 互派教师听课, 开办讲座, 进行教学研讨。鼓励与外省以及国外优秀高校进行访问、访学师生的学习交流, 优质的课程可以借助网络和云平台在不同的学校进行共享,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跨校选修、跨专业辅修、假期集训和课外拓展。学生也可以共享题库和论文资料库, 在线上进行实时交流和模拟测试。此类教学资源共享的范围也可以延伸到社会, 实现所有人都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的目标。

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是各个学校不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各个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互相走访, 交流办学经验、育人体验, 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多发问题共同协商, 探索解决方案。比如“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017年9月下旬, 教育部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辽宁省有4所高校的5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针对这些入选学科, 我省应该重点培养, 从政策、资金、师资等多方面扶持, 加强这些学科的优势;同时, 我省其他高校应该多学习经验, 结合客观条件, 发掘自身的优质学科资源,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共享的特色课程, 联盟学校间可以采取学分互认, 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学习其他高校的人气课, 有更多机会与知名教授、学者“亲密接触”,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 高校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 结合先进的理念, 互相借鉴、优势互补, 实现我省地区教育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共享教育体制的实施方式

共享教育的实施以网络和云平台为主要媒介, 包括横向的跨专业、跨学科共享, 满足个性发展和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纵向的可跨校、跨区、跨市、跨省甚至是跨国的优质资源共享;同时, 还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技术共享, 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在信息时代, 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跨专业、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共享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提供量身定制式教育。同样, 高校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 通过共享教育迅速调整培养方案, 缩短课程设置以及师资调整的消耗时间, 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教学调整的滞后性, 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共享学习的进行可以完全打破时空的限制, 省外名家讲座, 甚至是国外优秀教授的课程, 只在鼠标和键盘的“点击”间便可畅享无阻。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共享教育体系完全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让有需要的人可以在客户终端随时随地择优而学, 按需而学。

三、共享教育体制的实施原则

共享教育可以改善教育均衡问题并实现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 推广“共享教育”体制改革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 破除狭隘的办学思想以及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是打破教育壁垒的第一步,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故步自封的教育理念只能导致落后和被淘汰。教育管理者应该形成在开放中求创新, 在共享中求进步的理念, 要善于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和优势, 同时也要广泛分享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其次, 在“共享教育”体制构建初期会面临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单一、层次不深、品质不佳、效益效率不高等问题,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早日完成对课程资源以及品牌资源的建设。共享教育体制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共享平台的打造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支持和维护的。再次, “共享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鼓励、监督、评估机制应该尽快完善, 共享内容的传播主要依托于网络, 必然也会遇到当前网络传播过程的许多问题, 比如共享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 共享平台的健康环境营造问题, 共享材料的品质问题等等, 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保障。同时, 在共享教育的传播过程中, 应该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共享教育资源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使我省的“共享教育”体制改革有效、稳步地实现。

教育共享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定的共享原则, 共享的有形资源的品质应该有所保证, 无形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有效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具有推广价值和研究意义;共享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原创、鼓励创新、完善监管机制和法治机制, 做好知识产业的维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共享资料, 防止资源的过度占用和浪费;此外, 还应该尊重教育体制的享受主体的意愿, 维护教育消费者的权益。共享教育体制的构建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 共享教育体制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 避免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浪费。不同学校可以通过互聘教师, 互认学分, 互开辅修专业, 互用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扩大发展空间, 提升办学效果。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云平台实时共享教育资源, 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摘要:社会形态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 随着共享时代大门的开启, 共享教育被众多教育研究者视为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促进省内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出发点, 以“共享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 深入探讨能够促进我省发展的共享内容、共享方式以及共享原则, 搭建辽宁省“共享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分析潜在的影响改革效果的制约因素, 尝试为辽宁省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共享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羽艳, 陈菡, 邹智宇, 韩叙.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推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7) :181-183.

[2] 马潘红.利用资源教室共享融合教育[J].教育与装备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9 (3) :20-23.

[3] 周进, 周仁祥, 马开宏, 张燕明.以公平共享的智慧教育助推贵阳教育均衡发展[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 (2) :73-76

[4] 钱晓如, 付月媚, 王宇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9 (10) :226-228.

[5] 孙照辉, 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4) :20-23.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专业英语教学是提高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关键。专业英语教学在我国医学院校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当前专业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专业 英语教学 现状 改革模式

1 引言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医学本科生的英语水平,让其尽可能建立起医学专业词汇体系,基本掌握各种医学专业文献的文体结构,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规律,熟悉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等应用性的技能。

然而,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教材匮乏,课程设置滞后,重考试轻能力,造成了学生自学能力低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困难。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是提高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关键,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已成为制约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的瓶颈。如何将已具有一定英语能力和基础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引入医学英语领域,如何引导和帮助医学生由大学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就需要医学院校建立一个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此,现就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2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2.1教材方面

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全国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缺乏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一般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过于强调语言,其练习类型纯粹以词汇练习和英汉互译等传统的练习为主,不适应真实性评估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2.2教学模式

目前的专业医学英语课程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式教学[1],教师把文章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详细解释后,再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使得本来就很枯燥的专业英语变得更加单调、乏味,学生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兴趣。

2.3 考核标准

现在许多高校对研究生采用的考核标准还集中在大学英语6级考试和研究生学位英语,而这些考试都是考核学生公共英语水平,很难涉及医学专业英语。因此,在教学中就缺少了考试本身对学生学习方向和学习动力的促进作用。

3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模式

要提高医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需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发挥其语言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英语学习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淡化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明确医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学和用不可分离,边学边用,学用相结合。

3.1 以专题讲座为主要授课形式

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是面向所有医学专业及学科的研究生来编写的,但由于医学专业及各学科的复杂性,很难将所有学科的专业英语知识写入一本教科书中,这也是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匮乏的原因之一。如果教师以小课的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研究成果进行英文授课,无疑会对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及科研能力产生有利的影响。在学好专业英语的同时也了解学科进展和前沿动态,而且每次课都是一个小的专题,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3.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结合以小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PBL教学的理念来组织教学。由于研究生们分属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在专业英语的学习及需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如果采取大规模统一、集中授课的方式,很难兼顾到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学生的需求,也很难进行师生互动,无法完成英语口语及听力的训练过程。因此,我们以小课的方式授课,就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同时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3 以英文综述为考核标准

目前,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好坏很难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良好地提炼和归纳能力是一个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综述是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书写综述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起步环节,也是反映研究生归纳和提炼能力的重要体现。与美国的学生培养过程不同,我国的学生在写综述方面的训练起步晚且不够系统,很多研究生也刚刚开始接触如何写综述,这就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研究生要大量阅读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因此,如果在此工作的同时能用英文进行综述性的书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同时对其归纳、分析和提炼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有利于其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医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它是继大学英语后的一门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養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挑战和承担新任务。开创医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希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医学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继民. 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4):366-368.

[2]孙为,陈圣. 医学院校后续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 医学教育探索,2003,2(1):52-54.

[3]尚改萍,王东吉,张翠英,等.PBL 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13-114.

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技术考试成绩以及教学实践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 多元智能 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人有八种智能,即语言、视觉空间、数理逻辑、身体动作、人际关系、音乐、自我认识以及自然观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不同的智能,而如果能够针对不同人所擅长智能的不同,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教育的智慧性,进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我国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教学一样,在新一轮课改之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近几年来多元智能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应用该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进行挖掘和发挥,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情况来看,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应用引起足够重视,并不断提升其应用效率,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当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以自身为中心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差异,没有充分体现出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特点。这种不成熟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形成限制,反而起了反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进一步推进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应用,就需要加强对其应用实践的研究,以此来不断加强高职体育教师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理解,提升其应用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应用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和需求,对国内外相关科学方法进行参考,详细查阅国内外相关体育教学方面权威文献、期刊以及著作,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进行详细了解。然后通过互联网对网络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当前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和高职体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进行了解。通过以上方法,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实践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对应用实践进行证明。

(二)实验法

以某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该校同年级抽取两个男女人数相同的班级(男生36人,女生24人,共计60人),在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之前,对所选两个班级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使两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保持在同一水平。然后班级(1)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班级(2)应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期两个月。

(三)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制问卷,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以及对最终应用实践效果进行调查统计。问卷共发放120份,其中,接受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学生60份,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60份,收回120份,收回率100%。

(四)数据统计法

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根据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与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完善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进而对其应用实践进行调查研究。

(一)教学形式

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中,要充分体现出合作性,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分组合作。

(二)教学内容

多元智能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因人而异。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该具有创新性和现代性,要有所突破。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突出科学性和多元智能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游戏竞赛法以及自由学习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习形式

多元智能教学的学习形式应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

(五)考核评价

为了对应用效果进行科学研究,考核评价要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要从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技术考试成绩以及教学实践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四、研究结果

在应用研究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满意度和喜好度进行调查和统计,其调查统计结构如表1所示。

从表1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1)中,仅有16.7%的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和16.7%的学生喜欢传统教学模式,有66.7%的学生对教学模式不满意和58.3%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而在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2)中,有66.7%的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和75%的学生喜欢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仅有8.3%对教学模式不满意和5%的学生不喜欢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对比结果相差较大。

在应用研究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技术考试成绩以及教学实践成绩进行调查统计,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采用100分制,共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及格(60~79分)以及差评(60分以下)四个等级。两个班级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详细如表2所示。

从表2 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实验前后对比,班级(1)中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技术考试成绩以及教学实践成绩虽然也有所提升,但是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优秀等级的人数,提升幅度十分不理想。而在班级(2)中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技术考试成绩以及教学实践成绩提升的却极为理想,优秀等级提升幅度很大,充分证明了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应用实践的有效性。

五、分析与讨论

虽然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起的教学模式,但是因为其具有针对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进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当前,虽然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时间较短,但是却快速成为教学中的主流模式,并且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

通过应用研究能够看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有效锻炼,提升高职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还能够获得高职学生的喜爱,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使高职学生能够从原本的排斥体育学习变成喜欢体育学习,利于教师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合理应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以此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

在对高职体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为了确保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有效应用,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锻炼和培养,其主要方式如下。

(一)语言

在对语言智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说话的艺术。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写学习心得,加强印象。

(二)数理逻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和假设以及让学生对观点进行总结和陈述的方式,对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进行锻炼。

(三)音乐

音乐智能也是多元智能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此,即使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音乐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并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锻炼。

(四)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智能的锻炼和培养,是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教学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进行体育运动的方式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进行不断提升。

(五)空间

空间智能的锻炼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视觉体验,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加强多媒体应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良好的视觉化学习空间。

(六)人际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有效锻炼之外,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际智能。

(七)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观察,并在观察和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自我的评价和考核,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自然观察和自我认识智能的目的。

六、结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善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高职学生体能,促进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使高职学生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在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培养和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高职体育教学的具体教学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兴趣及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确保能够最大程度提升高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达到对学生多元智能进行有效培养和提升的目的。

总之,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值得各高职院校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加强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简波,齐荣.多元智能理论与人学体育教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02)

[2]顷建娣.体育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07)

[3]王艳荣.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4]托马斯·R·霍尔,郑庭瑾译.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 清(1976-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

(责编 丁 梦)

上一篇:政治课教学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