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范文

2023-09-23

中药灌肠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收治的60例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42例, 女18例;大专文化18例, 本科文化12例, 高中文化20例, 初中文化10例;年龄28~62岁, 平均49岁;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灌肠袋灌肠, 按照《基础护理学》中保留灌肠的方法进行。观察组的患者灌肠时将药液装入无菌玻璃瓶内, 连接一次性输液器, 将输液器的头皮针去掉,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 按照静脉输液的方法排进管内的空气, 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 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后至肛门插入, 插入深度为15~20cm, 通过调节器来调整液体的滴数, 控制在60~80滴/min。有便意时指导病人深呼吸, 调慢速度。灌肠结束后, 指导病人抬高臀部, 尽量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留存的时间。整理用物, 协助患者舒适体位。

1.3 健康教育

灌肠前向患者做好解释, 以取得合作。询问患者有无严重的痔疮出血,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配合治疗。向患者详细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 嘱患者排便, 以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利于药物的吸收。操作中注意关闭门窗, 用屏风遮挡, 准备便器。可以边操作边与患者交谈,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用枕垫将臀部略抬高。灌肠液的温度在39~41℃。在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以便有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疼痛程度低、患者满意度高、发生药液外溢情况少、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3.1 一次性导尿管材质优势

灌肠袋前段的肛管管腔较粗、质地硬、柔软度差, 药液流速快, 对肠腔造成的压力较大, 直接刺激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而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1]。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 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一次性导尿管的管腔细, 相当于灌肠袋管腔内径的三分之一, 质地柔软, 弹性好, 采用医用无毒pvc材料制成, 对肛门及肠粘膜的刺激性小,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无疼痛感, 个别患者偶有不适;一次性导尿管的前端孔径为侧孔, 不容易被粪块阻塞;并且可以通过输液器的调节器自行调节药液的流速, 易于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 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3.2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灌肠袋的价格高, 每个灌肠袋在15元左右, 一次性导尿管与输液器的合计价格在4元左右, 并且都属于一次性无菌消耗用品, 成本低, 使用安全, 简单易行, 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易于接受, 不会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3 减少灌肠时液体外溢情况的发生

灌肠袋灌肠时肛管较粗, 不能插入过长, 药液流速快, 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往往存在药液外溢的情况, 这样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又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便。观察组的患者药液外溢的情况减少, 导尿管插入的长度可达20cm, 能达到乙状结肠的中段, 避免液体进入直肠, 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而延长药液保留的时间[2]。提高了灌肠的成功率, 达到治疗效果。

3.4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灌肠袋的肛管粗, 患者疼痛感明显, 当灌肠遇有阻力时, 旋转肛管, 患者感觉不适很难接受;一次性导尿管连接输液器灌肠时患者的痛感不明显, 灌肠结束后拔管时患者无任何不适, 减轻了患者灌肠时的恐惧感, 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利于临床上护理工作的开展。此种灌肠方法操作简单, 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同样实用家庭病床的患者,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提高患者保留灌肠的成功率, 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方法 将60例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输液器的灌肠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灌肠。比较2组病人的灌肠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病人药液保留时间延长, 疼痛程度低, 病人满意度高。结论 一次性导尿管连接输液器的灌肠方法 , 明显优于灌肠袋灌肠的方法 。P<0.05。

关键词:一次性导尿管,灌肠袋,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 韩洁.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灌肠在临床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7) :3346.

中药灌肠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5例, 男43例, 女32例, 男女比为1.34∶1, 年龄2个月~6岁, 平均年龄1岁1个月, 其中2岁以内的69例;病程1~24h的70例, 24~48h的3例, 48h以上的2例, 其中1例手术治疗。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哭闹 (腹痛) (70例, 占93.33%) , 呕吐 (62例, 占82.67%) , 腹部包块 (53例, 占70.67%) , 血便 (44例, 占58.67%) , 就诊于医院, 经腹部X线摄片, B超及空气灌肠诊断性透视予以证实婴幼儿肠套叠。

1.2 方法

全组病例首先对小儿进行腹部X线透视, 以除外膈下游离气体, 对有肠梗阻或疑似病例, 可视情况先给予患儿注射镇静及解痉药物, 待患儿安静后, 在500m AX线电视屏监视下, 患儿家属帮助下使患儿采用仰卧位, 双侧髋关节外展, 使用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的诊断和复位。具体方法为:调定整复仪保险压力为13Kpa, 工作压力为8Kpa~13 Kpa, 最高不超过16Kpa。先检查Foley氏导尿管及整复仪充气管道有无漏气, 肛周按摩后将Foley氏导尿管涂上石蜡油置于肛门内8~12cm, 向气囊内充气10~20m L, 向外略牵引, 堵住肛门, 气压先调整到8Kpa, 在电透监控下进行通气, 向肠管内注入气体, 对是否有肠套, 肠套的位置, 套头的大小及肠套的类型等在透视荧光屏下进行判断, 当见到杯口状影或软组织块影可摄片。确诊后, 可渐进调高压力至11Kpa, 进行充气加压, 同时在套头部位逆套头方向沿腹壁手法轻推整复, 若不能整复, 排气后提高整复仪通气压力再次进行通气, 并进行适当手法复位 (手法相同) , 通气压力不超过13Kpa。若在电透下发现套头缩小, 套鞘缩短, 则保持或适当提高通气压力, 直至肠套复位成功, 并摄片确诊。若在最高压力下辅以手法按压后, 杯状影或软组织块影无变化, 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文75例小儿肠套叠, 其中结肠型12例 (16%) , 回结肠型40例 (53.33%) , 回盲型23例 (30.67%) , 空气灌肠整复术成功74例, 1例复位失败者转手术治疗。可以看出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主要与病程的时程及肠套叠程度有关, 同时与患儿全身情况, 有无原发病灶及肠管结构变异也有关系。其中, 3min内, 气压在8~11Kpa之间整复60例, 同时予以手法按压可缩短空气灌肠复位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 提高整复率。整复成功后, 患儿口服活性炭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禁食6h利于肠管功能恢复。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本组数据中的例数均是原发性的, 其诊断并不困难, 以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最高, 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灌肠复位, 灌入结肠增压的物质可以是气体 (空气或氧气) 或液体 (盐水或钡浆) , 将套入部在压力下被推回原位[1]。我国目前非手术治疗肠套叠已较为完善, 近年来随着专业性空气灌肠整复仪不断更新换代, 使肠管压力越来越容易调控, 有效地预防肠穿孔或肠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减轻患儿痛苦, 利于患儿整复术后肠功能及时恢复, 对诊断与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小儿肠套叠原因、病理改变及发病时间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明确, 肠套叠机制一般认为是给婴幼儿进辅食不当 (多有过度进食史) , 肠蠕动节律紊乱, 肠环肌持续性局部痉挛, 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肠腔内形成, 同时也可以与腺病毒感染、先天性肠系膜过长等因素有关。肠套叠主要形成套入部及鞘部, 分成三层重叠, 由于套叠发生后, 套入部肠系膜血管由于鞘套和颈部痉挛而至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引起肠缺血坏死、破裂。从本组75例来看, 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时, 病程一般不超过24h, 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可放宽至36~48h, 一般病程超过48h以上患儿慎用空气灌肠整复术, 72h以上禁用, 应积极做好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术前准备, 以防止复位失败或穿孔时, 立刻剖腹探查。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病程的延长, 其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逐渐递减, 故患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肠套叠整复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越高、整复时间越短, 整复后患儿恢复越快, 复套的机率越小。

3.2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

大部分患儿以阵发性哭闹 (腹痛) 为主要症状, 可出现频繁呕吐, 哭闹间期患儿可出现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反应差, 也有的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倦怠乏力等症状。而血便、腹部包块并不一定同时具备, 尤其在发病4~6h内的患儿, 往往哭闹引起腹肌紧张或者肠管胀气, 腹部包块不易触及, 患儿大便未解, 易被误诊为肠功能紊乱、肠炎等。因此, 临床上难以诊断的患儿需要行X线和B超辅助检查, X线表现主要为软组织块影、杯口状影及低位肠梗阻的表现;超声表现为特征性的同心圆征、套筒征或假肾征, 同心圆征中心圆的边缘轮廓常不规则, 是由于套入部肠管形成反折的浆膜与内层黏膜相互挤压重叠所致[2]。而这些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排除肠套叠必要时还可行诊断性空气灌肠, 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空气在结肠进入回肠时不能成角, 空气成角处不在右下腹, 空气成角处出现明显的切迹或气流不畅等情况, 这些都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依据[3]。

3.3 肠套叠空气灌肠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般认为, 对于发病时间不超过48h (一般24h以内) , 全身情况良好, 无腹膜炎体征或肠坏死, 无明显腹胀、发热、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者可作为空气灌肠的适应证, 而发病时间超过48h, 便血量大且时间早, 腹胀明显, 肿块又硬又大, 出现腹膜炎、休克, 有心肺严重疾病或不能排除其他腹部疾病则应积极完善术前准备[1], 立即手术治疗。但也有一些患儿病程时间超过48h, 但生命体征平稳, 在做好术前准备的前提下, 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诊断和复位, 压力从低压开始, 渐进提高, 复位过程中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肠壁的蠕动情况, 不可反复多次, 如果有肠管松动迹象, 则需小心手法复位同时提高通气压力, 不能用力过猛或过快通气, 防止肠管破裂, 若无法复位, 则应考虑肠管坏死或粘连, 选择手术治疗。

3.4 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过程中的问题

(1) 在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前, 是否应该应用解痉镇静药物, 目前任无明显定论, 本人倾向于不用药物, 以免掩盖患儿体征, 不利于医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除非难以配合的患儿才使用, 本组例数中只有2例使用10%水合氯醛灌肠。

(2) 同时先向患儿家属交待病情及整复术风险, 防止家属情绪激动, 不配合治疗。

(3) 患儿采取仰卧位, 固定关节部位, 以避免用力过猛使关节脱臼, 同时使患儿头偏向一侧, 避免误吸引起窒息。

(4) 在整复过程中, 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程长短来选择通气的保险压力, 一般不超过1 3 K pa, 年龄超过2岁可将压力提高到16Kpa, 但不能超过此最大值。注气中要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肠套阴影的变化, 在大多数病例中可见结肠软组织块影像盲肠区移动, 气体经结肠进入回肠, 块影在右下腹髂窝处消失, 小肠内充满气体显影, 表示肠套恢复。若肠套无退缩或只退缩一部分, 可缓慢增加压力, 但充气时间一般为2~4min, 若仍无法退缩, 则说明肠套很紧, 应停止冲气并充分放气, 排空气体后休息数分钟以减轻肠管水肿, 避免肠管破裂或影响患儿循环及呼吸系统。

(5) 再次通气, 仍不能脱套可予以手法按摩, 主要方法为用手指先轻柔套头部, 多次反复, 逐渐加压, 沿腹壁将套头部向近段推移, 配合肠管内压力, 减轻结肠套入部的弯曲角度, 增加肠系膜对套头的吸引力。临床常见套叠头部受阻于回盲部, 一方面要向近端推动套头部以增加脱套力, 另一方面压迫套鞘外面肠系膜, 使其牵拉套入部向外脱套[4]。

(6) 反复进行3~4次充气、放气及手法整复, 仍无法使肠套恢复, 先拔出Foley氏导尿管, 使套叠远端肠管保持一定压力, 有继续复位作用。若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 又不允许长时间整复, 或是复位过程中出现气腹, 应立即手术, 术式选择正中的剖腹探查切口, 术中根据腹腔的污染情况和肠管坏死的情况决定术式, 本组中唯一1例手术的患儿术中见回盲套, 套鞘和套头粘连水肿, 无肠管坏死。

3.5 肠套叠复位术后分析

小儿肠套叠复位术后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肠套叠的时间、肠套叠的类型、患儿的全身情况以及术后的合理用药, 要注意患儿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发热、腹泻、血便等并发症, 可行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B超及X线检查。B超无辐射, 检出率高, 可作为整复前后的常规检查, 避免漏诊误诊。考虑肠套叠复位术后有再套可能, 因此术后患儿的恢复也不容大意, 必须控制饮食, 完善检查, 当上述检查正常后才能出院, 本组75例中无并发症及复套现象。总之,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可以作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的金标准。

摘要:目的 探讨及分析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影响因素及空气灌肠复位术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总结经验, 提高整复成功率。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75例肠套叠患儿的病因、病理改变、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电透下诊治过程及成功率, 对空气灌肠整复术中的影响因素做出总结。结果 电透下空气灌肠整复术成功74例, 失败1例, 无并发症及复套现象。结论 综合分析影响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的各种因素, 掌握好空气灌肠整复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避免并发症, 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成功率。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辅助检查,婴幼儿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88~1390.

[2] 戚庭月, 孙红光, 张文.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与透视下空气灌肠的随诊分析[J].中国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 (4) :309~311.

[3] 王茂盛, 谢克飞.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7) :1044~1045.

中药灌肠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细菌性痢疾患儿50例, 男22例, 女28例。年龄1~3岁18例, 其中3~10岁32例。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25例, 伴发热23例, 中毒性脑病2例;对照组25例, 伴发热22例, 中毒性脑病2例。所有患儿均表现: (1) 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数次或数十次。 (2) 大便性质改变, 多呈粘液脓血便。 (3) 大便镜检可见成堆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 (4) 大便培养志贺菌属痢疾杆菌阳性。 (5) 病程≤2周。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资料

50例患儿均符合中国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头孢曲松钠针静滴、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纠正酸中毒治疗。实验组25例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利福平5mg/kg、异烟肼5mg/kg、生理盐水10mL联合保留灌肠, 药液保留30min以上, 每天2次, 疗程4d。

1.4 疗效观察

显效:用药2d后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镜检正常, 疗程结束后大便培养阴性;有效:用药4d疗程结束后, 症状、体征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大便培养阴性;无效:用药4d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大便镜检无好转, 大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生长。

治疗效果:治疗组, 显效1例 (4%) , 有效17例 (68%) , 无效7例 (28%) , 总有效率72%;对照组, 显效7例 (28%) , 有效14例 (56.0%) , 无效1例 (4%) , 总有效率96%。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肝损害、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

2 讨论

志贺菌侵袭人体后, 细菌裂解, 产生大量内毒素和少量外毒素。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 引起发热、毒血症及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及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等, 使小动脉和小静脉发生痉挛性收缩。并能通过溶解酶的释放或组氨酸脱氢酶活性增加, 导致大量血管扩张物质释放, 使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本病如在脑组织最明显, 可发生脑水肿, 甚至脑疝, 常是导致中毒性痢疾的主要死因[1]利福平是半合成广谱抗菌药, 对结核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通过与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糖β-亚单位牢固结合, 干扰细菌的DNA合成, 防止该酶与DNA连接, 组断RNA转录过程, 发挥杀菌作用。本品在大部分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 包括脑脊液, 当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增加[2]。异烟肼对生长繁殖期的分歧杆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在水中易溶, 毒性小, 口服后吸收迅速。文献[3]早有报道利福平、异烟肼治疗细菌性痢疾特别是耐药性细菌性痢疾。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主要在乙状结肠、直肠, 严重的可累及整个结肠、回盲部及回肠末端, 灌肠用药药物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及淋巴液可直接让药物覆盖在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表面, 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增强杀菌作用, 并刺激局部肉芽组织增生.修复受损黏膜, 控制炎症, 减少肠粘膜进一步损伤, 迅速减轻腹胀、腹痛, 缩短病程。保留灌肠治疗组的药物配方是合理的, 没有配伍禁忌, 经肠道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本文治疗组用异烟肼与利福平灌肠治疗菌痢方便易行, 疗效可靠, 且无副作用、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应用方便, 不失为一种安全、实用、经济的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评价利福平、异烟肼联合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符合中国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患儿5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利福平、异烟肼联合灌肠, 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均退热时间, 大便成形时间及大便次数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 利福平、异烟肼联合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显著。

关键词:利福平,异烟肼,联合灌肠,细菌性痢疾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8年制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06~207.

[2] 沈刚.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65~166.

中药灌肠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3例,年龄20~55岁,平均34.5岁,病程6个月~5年不等,伴腰骶部疼痛46例,阴道分泌物增多32例,月经不调16例,性交痛26例,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明显压痛35例,附件增厚17例。经盆腔B超检查盆腔积液者8例。对照组82例,年龄25~49岁,平均35.5岁,病程2个月~1年不等,伴腰骶部疼痛42例,阴道分泌物增多36例,月经不调18例,性交痛20例,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明显压痛38例,附件增厚14例。经盆腔B超检查盆腔积液者8例。均有性生活史,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隐痛或坠痛。全部病例均符合妇科学诊断标准[1]。2组病人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用中药清热调血汤加减保留灌肠结合微波治疗。中药组方:当归10g、川芎10g、白芍药10g、红花5g、香附10g、牡丹皮30g、黄连20g、延胡索10g、生地黄20g、桃仁20g、蓬莪术10g、有包块者加三棱,白带多者加茯苓、苍术等。用药方法:将中药浓煎液100~150mL,药温保持在37℃左右,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用石蜡油润滑肛门及吸痰管后,将吸痰管缓慢插入20~25cm缓慢灌入,灌肠完毕嘱患者膝胸卧位10~15min后平卧,使药液直达直肠后壁凹陷处,以利于子宫附件更好的吸收。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d为1个疗程,月经期暂停用。微波理疗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置于子宫或附件区,打开电源,按理疗启动,调节功率10~15mv/A,以病人感觉温热为宜,时间30min,每日1次,10~15d为1个疗程,微波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治疗效果。(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炎治疗:青霉素钠800万U+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硝唑2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10~14d。若青霉素过敏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静脉滴注。

1.3 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下腹部一侧或两侧坠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及劳累后加重,伴月经失调及白带增多、有异味,输卵管黏连阻塞时可致不孕。(2)体征:子宫颈抬举痛,子宫多呈后位,黏连固定或活动受限及压痛;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扪及条索状物或触及包块,并伴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3)超声检查提示:盆腔积液、炎性包块、双侧或单侧附件增厚。(4)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1.4 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消失,超声检查提示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均消失,双侧或单侧附件恢复正常,且停药后6个月无复发;(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减轻,超声检查提示盆腔积液或积脓减少或消失,双侧或单侧输卵管增粗明显减轻,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均缩小或消失;(3)无效: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局部无改善,超声提示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无明显改善。

2 结果(表1)

注:2组有效率比较χ2=4.166(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是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病人抵抗力差,使炎症迁延至慢性。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疒徵瘕、带下、月经不调、妇人腹痛、不孕范畴。一般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病,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病因为气、血、湿、热,或从外袭,或从内生,瘀结胞脉或胞络,甚则酿成热毒,日久则邪与血结,阻碍气机致气滞血瘀或肝经郁积,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则内结成疒徵,发生输卵管阻塞、盆腔积液、包块等。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肝肾亏损是本,痰湿寒热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情复杂,病程迁延,常数年至数十年不愈。西药治疗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杀菌治疗,但因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盆腔广泛黏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临床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且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及引起菌群失调。研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有西医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选用多种清热利湿、理气、活血化瘀中药,方中紫黄连、生地黄、莪术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湿消除包块的作用;当归、红花具有养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延胡索、香附、具有镇痛、避毒等作用;桃仁、三棱、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等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现,清热利湿中药具有抗菌,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2]。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而中药保留灌肠是通过药物局部渗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盆腔黏连组织软化,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既能改善局部的临床症状,又可因其活血化瘀功效促进机化组织吸收、黏连及包块消退。同时可减轻肝脏负担、避免药物口服时对胃肠道的刺激。微波局部理疗,通过温热效应能具有加热均匀和较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病灶,有效改善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及药物吸收利用,具有消炎、松解黏连、软化瘢痕及镇痛作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83例患者中有38例治愈,42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96.4%。3例无效者均因未坚持规律治疗,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药浓煎剂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如下优点:(1)选用多种清热利湿、理气、活血化瘀三类药物,诸药合用,增强了活血化瘀,理气散湿,通经化痛之功效。(2)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将中药科学组方,合理配药,并且方剂中各种药物剂量较大,药效强,避免了复发。(3)废弃了传统的肛管灌肠,而改用吸痰管,它比普通肛管柔软而且细,病人感觉比普通灌肠舒适。另外插入深度又比以往深5~10cm,缓解了直肠的刺激症状而延长了药液存留时间,提高盆腔药物浓度,起效快,提高疗效。(4)局部配合微波理疗,通过温热效应能具有加热均匀和较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病灶,有效改善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及药物吸收利用,具有消炎、松解黏连、软化瘢痕及镇痛作用。增强疗效。本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在门诊治疗或当地医院就近治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妇科领域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方法 用清热调血汤加减,将该中药浓煎至100~150mL,通过直肠给药,保留3h以上。同时结合微波照射。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83例患者中有38例治愈,42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96.4%。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提高疗效,而且副作用少,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微波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4~276.

[2] 楼国平,卢章文.三仁败酱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J].陕西中西,2010,25(11):980~981.

中药灌肠范文第5篇

1 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中药新产品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共30个学时, 开设在第7学期, 即大学四年级学生实习前夕。课程内容涵盖中药新药、中药新药材、医院中药制剂、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医疗器械、其他新产品及国外天然药物开发现状等内容。

目前, 国内中医药院校及医学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多未开设本门课程, 我们尝试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从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目前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多在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管理机构、医院、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化妆品企业、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工作, 就业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很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不再单纯是医院和药厂。因此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同时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就业考虑, 《中药新产品学》课程的开设就存在其合理性和重要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巩固了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且在医院中药制剂、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医疗器械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将以往所学各门知识综合起来, 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 学生对与本专业知识有个更加宏观和全面的认识, 这样在就业面试及工作中, 涉及这方面的工作就不会一片茫然, 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2 课程内容的规范性

《中药新产品学》课程中各类产品的介绍主要包括概念、研究与开发、申报与审批、涉及到本类产品的相关法规等几个方面, 内容规范, 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对于中药各类新产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 并熟悉了研究和开发的内容和程序、申报与审批的各项要求, 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如果工作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还可以通过本教材进行查阅、参考。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 法无定法”, 教师教学最重要就是要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这门课程开设在大四学期学生实习之前, 虽然教学时数不多, 但对于学生实习和工作却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 采用传授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不断地由知少到知多转化。比如, 在讲授医院中药制剂的内容时, 我们就把学校附属医院研制的医院制剂和市场销售的中成药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比较, 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两者的区别, 由学生先讲, 老师修正和补充,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中药保健食品时, 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保健食品的品种, 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中药保健食品和食品的区别, 通过讨论得出保健食品的特点, 使学生对该节知识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对于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则采用传授法教授给学生, 对于每种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内容和程序较为详细的讲解给大家, 希望能给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不论讲授哪门课程, 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教授给学生都是最重要的, 中药新产品学课程就是抱着这种目的努力把最多最新的信息输送给学生, 并教给他们在需要相关知识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4 几点体会

中药学在21世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 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然而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上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在课程设置上完全赶时髦是不可取的, 盲目的增加课程门数只会加大学生的负担, 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掌握和综合应用高新技术贯穿于实际教学全过程。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的时候开设《中药新产品学》课程, 使学生对将来工作有个全面认识是可行的。

一门课程的开设成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门新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 计划在下次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设计环节, 即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品种, 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由选题到申报审批, 让学生全过程的了解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内容, 通过这个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教育要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本文结合自己给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理论教学的切身实践, 从《中药新产品学》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规范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个人体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就目前本科教育中应如何合理设置课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药新产品学,课程设置,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小翚, 吴清和, 杨慧清, 等.中药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5:59~60.

[2] 陈桂荣.中药专业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5]:187~188.

上一篇:绿色环保范文下一篇:安全宣传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