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内涵范文

2023-09-18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研究者们开始更加重视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且因为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英语知识技能。虽然短期内可以帮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利于学生自身英语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对于高中生来说优秀的思想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功能,保证学生可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英语 德育功能

正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英语并不单纯的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并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思想,从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进一步的判断,并且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团队合作,进一步的形成更加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新时代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高中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并且可以通过采取德育教育来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英语这一学科本身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融合统一,真正意义的实现教书育人。

一、发挥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下更加重视人才的德育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发展人才的情操以及品性。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更加注重启发、诱导以及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使用说教的形式。课程教育大纲曾明确提出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真正意义的实现教书育人,并且可以将德育教育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这一学科的德育教育在课堂上具有实践方面的保证,保证在课堂上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并且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学习英语知识的这一过程。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进一步的发挥英语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也可以保证学生具备更加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德育。另外,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慢慢的渗透,保证学生可以具备更加深刻的认知基础,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价值。

二、发挥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2.1以教学语境为基础渗透情感、价值观。

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日常教学活动来说,都是需要在某个特定情境下以及主题语境下开展的,因此主题情境也为学科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话题以及情境。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英语课程中具备三大主题语境,但是人为主体,也就是说这三类主题大多数都是教育人应该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社会或是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并且在这三大主题语境中都蕴含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该深度挖掘主题本身的内涵以及外延,并且可以寻找和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找到更加恰当的切入点设计相关的德育教学活动。除此之外,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经历等方式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加及时、科学、有效的纠正以及引导,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形成更加正确的认知观念。另外,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且可以让学生将已經形成的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进一步的转化成在生活实践中的正确行为,保证学科德育教育可以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学习到有关的文章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的启发学生,让学生形成更加正确的审美观、更加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

2.2培养文化意识,促进文化交流。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这一学科并不只是语言学习的素材,更是对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英语课程中文化知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文化知识也是英语这一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对于英语学科教学来说,注重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以及世界优秀文化之间交流也是重要的要求,更是开展学科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例如,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停留在认知文本以及对英语内容、英语知识认知等层面,应该让学生具备对不同文化比较以及鉴别的能力,进一步的形成更加稳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对于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知识,若是想进一步的发挥德育价值就应该让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关系更加密切,并且让学生可以和原来具备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保证学生可以对文化知识更加感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文化知识生活化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以及理解各地方的文化现象,进一步的形成更加正确的价值判断。除此之外,在新时代下应该深度的思考如何继承以及发扬传统文化,并且应该如何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如何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仅具备实用性还有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也应该更好地发挥英语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并且通过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让高中生可以发展成长为更加符合新时代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敏.利用高中英语教材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J].英语教师,2020,20(04):182-184.

[2]李景峰.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09-110.

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第一中学校 姜珊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2篇

摘要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教学 途径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数学后应当具备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场及途径。

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质量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最好写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逐步显现,应当回归“育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教有灵魂的课,构建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指向,严防“重教书,轻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培养的对象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蕴含知识,更要蕴含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克服单一的分数评价取向,聚焦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担当和使命。

二、从“理论”引领到“实践”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应落地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实践,改变过去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科素养。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3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10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加关注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教材,精读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对教材中的每幅画、每道题都要认真分析和提炼,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和任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将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比如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在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可以是: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方程组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方程组,多经历一次由问题到方程的建模过程,随后提示“能否将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鼓励学生概括、总结。

2.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渗透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一定是把“育人”定位为课堂起点的课堂。为真正实现课堂价值提升,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数学课堂回归育人的轨道,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设课堂新形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思维培养为基础,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考虑新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趣性。

比如教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师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展开,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探究未知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個探究思路;然后,从特殊情况入手,先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这有一定的梯度,需要分层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达式中x、y的数量关系,感受两个变量的变化,估计图像的位置、趋势;然后,让学生根据作图经验,列表、描点、连线;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最后,结合作业中的反比例函数y=4x与y=-4x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探索,总结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征。

3.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中渗透学科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选择、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开拓学科育人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特别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研究“垂线段最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议一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做一做”,用度量、比较的方法发现这个性质;最后,引导学生证实。像这样的“观察→猜想→证实”的过程,是研究的有效途径。“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而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中有两个小活动,分别是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里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有益的。对于测量道路外一点与道路之问的最短距离,学生是非常有经验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时,我们可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该点,拉紧卷尺到道路上的任意一点,然后,绕着固定点,慢慢移动卷尺。其中,固定点与道路之间最小的长度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卷尺停止移动的位置应该在过该固定点并且与道路垂直的方向上。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有关数据是一个近似值,存在误差,往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宗旨不断显现。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隐形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无论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都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评价中高度关注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务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授课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没有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有没有尊重个人差异,有没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没有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实现从原来的“简单听课”到现在的“课堂观察”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另外,在作业与检测命题方面,我们也要精心选择,认真命制。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對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从多角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载体”,都指向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铸魂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张丹,王彦伟.数学学科育人指向:用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滋养学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

[3]唐春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3篇

自2012年春天承揽市政园林工程开始,我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初期经验缺乏、责任心不强、分工不明确、缺乏预见性、苗木质量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

一.南苑街工程

南苑街工程养护补苗费列支比例385.7%,主要原因:白蜡死亡率接近80%。

1.南苑街施工季节为夏季,天气炎热干燥,降雨较少,自然条件本不适合苗木栽植。应甲方要求,我们在这样的天气环境下施工栽植白蜡,成活率很难保证。

2.白蜡树池内土质较差,有灰土和油渍以及部分垃圾,施工时为节约成本,考虑到白蜡易成活,没有进行换土。

3.在采购白蜡的时候,为节约运输成本,我们选择了裸根、截干,这也导致了成活率的降低。

4.在栽植后,由于不具备水浇条件,我们采用的水车浇水,造成浇水不及时,也影响了成活率。

上述所有原因导致了白蜡的成活率极低。 二.邑城水岸工程

邑城水岸工程养护补苗费列支比例131.8%,主要原因:山桃稠李几乎全部死亡,雪松死亡率过高。

1.山桃稠李栽植季节为初冬,选择了裸根栽植,栽植时因考虑气温低,忽略了施用菌药。栽植时,根据图纸施工,但是图纸的设计密度过大,加上邑城水岸工程本身处于沟底,通风情况很差。受山桃稠李自身的生物学习性影响,在移栽后容易发生流胶病。在栽植后的次年夏天,雨水过大,造成涝灾,空气湿度大。在高温高湿加上通风不利的条件上,流胶病大肆爆发,根本来不及治理,造成了死亡率极高。

2.雪松的栽植为夏季,不是适宜的栽植季节。在栽植时,为保证施工进度,种植穴采用机械挖掘。苗木进场后,土球过小(正常情况土球是树干直径的8倍,夏季应该是10倍,而当时只有6-7倍),机械挖掘的种植穴又回填了部分种植土。雪松由于是从南方引进的,我们北方的天气与南方天气的差异导致栽植后植株长势较弱。后来养护过程中,土球沉降,导致雪松埋入土里的部分增大。栽植后的次年夏天,遇上了多雨天气,造成雪松涝灾。连续的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过高,加上雪松埋入土里的部分增大,根部呼吸受到抑制,缺氧严重,加上本身长势弱造成部分雪松死亡。

三.广通机械厂工程

广通机械厂工程养护补苗费列支比例136.8%,主要原因:栽植的木瓜几乎全部死亡。

1.木瓜苗质量不好,加上栽植前在苗圃搁置了几天,外加广通机械厂选择的栽植区域土质不好,且土层过硬,栽植后,苗木扎根难,导致几乎全部死亡。

2.后期栽植的苗木,报价较低,养护过程,由于水浇条件不好,浇水的费用过高。上述原因,导致费用超支。

四.公安局工程

公安局工程养护补苗费列支比例212.7%,主要原因:法桐和雪松死亡率过高。

1.法桐属于移栽,并且这些法桐是当年年初刚栽植的,所以苗木本身长势弱,根系未恢复,二次移栽采取了裸根移植,造成移植后法桐死亡率过高。

2.公安局工程的土质较差,透气性不足。雪松栽植后,由于土质不适宜,造成部分死亡。后来补苗的时候,选择的季节不适宜,导致补植的苗木又部分死亡。重复的补植造成了费用增加,补苗费超支。

3.公安局工程栽植区域处在风口处,栽植后架扶不牢,导致的新生跟断裂也是苗木死亡的原因。

五.都昌派出所工程

都昌派出所工程养护补苗费列支比例234.2%,主要原因:蜀桧死亡率达到50%。蜀桧的栽植季节为冬季,不是适宜的栽植季节。由于蜀桧种植地属于沙质土,出树时为防止破土球,对土球采用尼龙袋包扎。栽植时,部分土球忘记去除尼龙袋,导致后期养护时根部不透气和浇水不透,造成蜀桧死亡率过高。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4篇

在这个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偏差思想没有用“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farmers. Their work is very important. We can’t live without farmers. ”等生硬的话语进行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形象的图画,配以简练和寓意深刻的谚语,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

徐长梅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5篇

摘  要: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需要丰富并发展自我的教学方法,将更加灵活的教学思维融入到其中,从而能够令更多的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让他们的历史观更加健全,也能够令他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大一统的爱国意识,同时又能够形成热爱本国文化的精神。教师需要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对于历史产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同时又能够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教育;融合渗透;教学方法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从而能够令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进自我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由此能够在历史的学习世界中得到更大的提升和突破空间。教师要在开展历史教学的同时,注意将历史知识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由此令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明确更多的道德原理和历史原理。教师需要更加用心地点拨学生,从而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也能够利用更多的历史知识来解答问题。

一、当下的历史课程和德育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历史和人性相关

当下的历史教师需要明确,一切的历史都是由人来谱写的。正是因为一切历史知识都是由人来书写的,一旦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历史。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能够明确到人性的阴暗面,由此一来,学生也能够对于人性有着更加深刻地把握。学生要成为一个“厚德不厚黑”的人。

(二)历史和现实相关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刻地分析和洞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懂得,历史和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当学生明确了历史和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就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学生能够深刻地分析历史的时候,对于现实中的一切问题、偏差、缺漏和不足都能够产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也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结合历史来解答现实问题的个体,由此一来,学生必然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头脑非常灵活、心思细腻、行动力强大的个体,由此一来,学生才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来发展自我、积蓄本人的力量。

(三)历史和人文相关

初中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转换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懂得:历史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过往事件的综合,历史中富含丰富的人文元素,家国天下、忠孝节义、肝胆相照、义薄云天,这些人文理念都存在于历史学科中,同时这些人文理念也是值得广大的中学生加以承袭和捍卫的,如果学生能够捍卫这些人文理念和人文操守,必将令自我成为一个内心丰富、意志力强大、无与伦比的个体,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富有人情味的个体。

二、初中歷史教师应该如何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德育教育

(一)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开展德育教育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问题的时候,需要追根溯源,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和探讨问题,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来分析世界的运转模式和运行法则,同时也能够在此同时,成为一个具备更深厚的德育素养的个体。例如,学生在学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等内容时,学生需要成为一个善于结合历史知识点来分析问题的个体,懂得资本主义作为“双刃剑”的内在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明确到一个学生、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要懂得“以人为本”的概念,唯有如此,才能够让整个世界走在一条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上,这个世界也才能够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不应该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基础和前提,那样的发展注定是畸形、扭曲的发展,也是不符合道德理念的。

(二)结合先进的历史人物开展德育教育

当下的历史教师应该善于集合伟大的历史人物来开展历史教学,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从伟大的人物身上汲取到更加丰富的力量和营养,由此成为一个头脑更加灵活、人格力量更加伟大的个体,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意义非凡的。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而能够令更多的学生由衷地认识到富兰克林·罗斯福身上所具备的伟大的品质和才能够,并且能够令更多的学生在认识罗斯福的同时,向他学习相当多的优良品质。事实上,罗斯福本人曾经在童年时期患有小儿麻痹症。在这种非常不利的局面下,罗斯福从来没有消沉和颓废,而是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个体,并且能够在先天条件不利的青少年的时代,不放弃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从而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作为和发展。罗斯福不仅没有被痛苦的命运所压倒,同时,罗斯福还在非常艰难的时代,带领全体美国民众,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时代,让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学生应该向伟大的历史人物学习,并且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让自我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

(三)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大势来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在洞悉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具备更加健全的道德体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梳理历史线索,懂得历史的本质。学生需要懂得,历史需要向前发展,并且要秉持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唯有秉持正确的发展模式,将人道主义精神蕴含其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同时,学生也才能明确,历史永远都是向前发展的,任何抱着畏葸不前的念头的人,都无法得到更大的提高和进步的余地,这也是学生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结束语

当下的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需要明确更多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通过历史知识来发展自我、壮大自我的个体,由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便是徒劳无功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并且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明确更多的道德体系,懂得世界需要秩序和规范,个人应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唯有如此,每一个人才能够实现自我的长足发展和重大突破,同时,学生才能够突破自我的发展局限,迎来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又敏.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9(36).

[2]刘开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6).

[3]唐玉霞.浅析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9(06).

学科德育内涵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尤为重要。针对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性分析与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德育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策略;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想更好地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单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较为科学的思维,正确的三观,因此做好德育意义重大。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了思想、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在德育方面具有十分大的优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下到底应当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全面性探究提出具体化的渗透策略。

一、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适应历史教学的重要需求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学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每一个时期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更科学地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等进行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如此才能够满足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才能够符合历史教学发展的变化。

2.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这就能够促进学生民族使命感的不断提升。同时,历史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较广,有古代史、现代史、近现代史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等都进行详细化了解,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全面感知,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就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发奋图强,为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对于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当前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十分珍贵的。

3.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的时代是知识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技能,拥有先进的思维和正确的三观,只有如此才能够应对各种竞争,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历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语数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而言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抓学科优势,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灌输,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二、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是比较多的,为了推动高中历史课堂德育知识的良好渗透,教师必须要做好自身德育水平的提升,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符合的渗透方式,如此才能够使渗透效果更为理想。具体来看,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笔者总结为如下。

1.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

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指导者,也是德育知识传授的主体,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德育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比如,可以定期为教师培训德育方面的知识,让教师对德育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断充实自身、丰富自身的德育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高中历史教师开座谈会,大家共同就德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共同对该方面的知识进行分享,或者就德育知识渗透的方法、模式等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思维,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为德育内容的更好渗透做好基础。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知识的自主学习,定期对教师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提升教师德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2.合理引入多媒體有效渗透德育内容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普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将历史内容更为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推动德育内容的良好渗透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与鸦片战争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国难国耻进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发奋图强、不忘国耻的决心。视频讲解往往要比纯文字讲解更具有魅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引入进来,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充分发挥其爱国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对近代伟人事迹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比如,在讲解贺龙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其领导人民反抗的场面呈现出来,如此更容易将那种情感激发出来,学生会情不自禁留下热泪,在心中形成更大爱国的情怀。

3.有效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

高中的课程往往较为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而不愿意参与实践,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方面的放松,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增强渗透效果,应当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更加科学的体会和学习。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展览馆,让学生对各个年代的珍藏品进行了解,推动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如此能够促进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具有十分大的好处。再比如,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时代性较强的公园,让学生在参观公园的过程中对“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进行深刻感知。可以引导学生参观黄遵宪故居、叶帅故居等,对伟人事迹进行了解,这要比按照教材空洞地说教更为生动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震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德育效果的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中山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近代伟人孙中山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有关,教師为了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应当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做好贡献。比如,可以通过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还可以通过讲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等。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起到的德育效果不同,教师应当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对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课程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应当注意的事项

1.注意把握好度,避免渗透过于频繁

高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对各项事情都比较好奇,同时也极具叛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不注意度,渗透过于频繁,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如果教师德育渗透过于宽松,那么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德育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度,合理对渗透的情况进行把握,详细化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及历史课程内容,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

2.注意进行渗透方法的变更,尽量多元化渗透方法

德育知识的渗透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渗透,且渗透的时间较长,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渗透方法的选择,定期对渗透方法进行变更,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推动德育渗透更加全面、科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渗透、实践活动渗透、小组探讨交流渗透等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和探索,通过详细化探索发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3.对渗透内容进行科学化选择

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蕴含的德育知识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内容的选择,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伟人事迹进行渗透,让学生通过伟人事迹的学习,了解伟人博大的情怀,奋斗的精神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教师则可以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文化内容进行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的文化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全面性分析,不仅要确保所选择的渗透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如此才能够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高效。本文列举了几个德育渗透的方法,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A].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7.

[2]郭小华.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J].江西教育,2014(8).

[3]周伟云.弘扬学科主旋律 夯实德育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

编辑 冯志强

上一篇:混合式学习及其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中学美术教师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