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

2023-10-22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1篇

高科技对水稻生产的贡献率。现总结如下:

一、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我县水稻生产和其它地区一样,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曾一度抛荒严重,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挑战。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文件明确要求,要集中力量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一系列种粮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我县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双增。全县共完成水稻栽插面积5.5万亩,实收面积5.5万亩,比上年实收面积5.3万亩增加0.2万亩;平均亩产417公斤,比上年平均亩产407公斤增10公斤;总产实现2293.5万公斤,比上年总产2157.1万公斤增136.4万公斤,增6.3%。其中旱育秧2.5万亩,平均亩产422公斤,总产1055万公斤;其它育秧方式3万亩,平均亩产412.8公斤,总产1238.5万公斤。优质稻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422公斤,总产实现1477万公斤。

二、狠抓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

1、选用优质高产良种。优良的杂交组合进行合理的布局是夺取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为此,根据不同的海拔位置及水源条件,合理布局品种。在海拔700米以下水源有保证的田块,主要选用金优1

17、金优18

8、川香优6号、t优300、国香5号等高产优质组合;海拔700-900米地区及相对缺水田块选用国丰1号、国丰2号等组合。

2、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在我县水稻生长期间,前期低温阴雨,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伏旱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在栽培上注重适时早播,强化苗期管理,培育壮秧。播期安排上,针对不同的育秧方式,结合不同的海拔位置,分类进行指导。采用温室两段育秧的播种时间为,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在三月底;600以上地区在四月上旬;旱育秧的播期比当地温室两段秧的适宜播期提早3--5天; 在水田进行旱育秧的强调苗床质量:一律做成标准式湿润苗床后才播种育苗。播种期始于3月底至4月10日,15日前结束。在育秧技术上,狠抓培育壮秧这一关键环节。一是抓好种子播种前的晒种、药浸、催芽等事宜。二是做好秧床的选择与制作,认真进行土壤消毒、灭菌及调酸。三是严格掌握播种技术,旱育秧按照育中苗的要求,每平方米的苗床播露嘴谷种130—150克,分厢定量,均匀撒种,薄土盖种不露籽,盖双层膜保温保湿。四是加强苗床温度、水份、施肥及防治病虫草害的管理。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掌握适宜的秧龄和叶龄是进行适时早栽的基础。旱育秧35—40天,5—6叶栽插,今年水稻始栽于5月3日,集中栽插在5月10—20日。在栽插规格及方式上,采用宽窄行、等行栽插,每窝栽2粒谷秧苗。旱育秧一般田亩植1.8—2万蔸左右,较肥田亩植1.4—1.6万蔸,海拔较高及干磅田亩植2.0—2.1万蔸。秧苗栽入大田前,用20%三环唑750倍液浸(喷)秧苗,防治苗期叶稻瘟的发生流行。

4、施足大田底肥,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大田施肥,采取“以底肥为主,农家肥为主,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为主”的方针。即底肥亩用农家肥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草木灰(或氯化钾15公斤)150—200公斤、尿素(或相应含量的其它氮肥)15—20公斤,冷浸田增施0.5—1公斤锌肥。施肥方法采用“前促、中控、后补”,对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尿素作全层一次性施用,对保水保肥力差的沙田,则留5—6公斤尿素在栽后7—10天追施促分蘖。在田间管理上,切实抓好四项主要工作:一是实行科学的水浆管理,采取“浅水过

六、深水迎伏、干湿养谷”的原则。二是早施追肥及时除草,于栽后7—10天,亩施尿素5—6公斤加除草剂一包拌匀撒施,达到促分孽除杂草。三是对拔节期落黄过头的田块,亩用尿素3—4公斤酌情施用花粒肥。四是狠抓了对水稻分蘖期的螟虫、分蘖盛期的叶稻瘟,7月上旬的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8月上旬褐飞虱及穗颈瘟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此外,在水稻的抽穗初期,喷施“九二o”等结合根外追肥,促进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为水稻增粒、增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狠抓科技到位工作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2篇

摘要 为了明确水稻生产技术的经济特征,推动生产技术应用研究的深入。该研究从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稻生产技术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关键词 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综述

A  

Review of Economic Assessment on Rice Production Technique in China

LIU Ying, DENG Wen  (Institute of Huna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Research, Changsha, Hunan 410125)

Key words  Rice production technique; Economic assessment; Review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的稳定。我国水稻品种经历了由高秆品种到矮秆品种、杂交稻、超级稻3个阶段性的发展历程[1]。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15 000 kg/hm2的第四期目标攻关又取得重大进展[2],居世界领先水平。在水稻生产研究领域,我国关于水稻生产的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农作制度以及种植模式等[3-5],经济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评价是最优种植模式选择、生产技术改进、理想种植规模确定的重要依据。笔者将从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评价内容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种植模式、生产技术、种植规模等方面。

1.1 关于不同种植模式的评价

王华等对湿地稻田养鱼、鸭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把水稻种植与动物养殖人为地组合在一起,在不增加空间、劳力、投人少量成本的前提下,除了获得水稻增产外还可同时捕获水禽产品,大大提高了稻田的产出和效率,改善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使畜产品的比例增加,符合我国的国情[3]。

郭九林简析了生态型高效稻鸭共作种养技术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得出如下结论:稻鸭共作的技术经济效益一是降低生产管理成本,二是增加稻田綜合效益,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江兴龙对稻鱼生态兼作轮作一体化模式与双季稻不养鱼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比较,结果显示,稻鱼生态兼作轮作一体化模式具有少用农药、免用化肥和除草剂及节省劳力等优势, 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 且稻田养殖工程系统配套、各阶段养殖种类混养搭配及放养密度合理, 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系列配套, 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上绿色优质稻米与水产品的产出率及效益[5]。

张苗苗对常规稻作、转换期稻鸭共作和有机稻鸭共作3种种植模式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由高到低依次是有机稻鸭共作、转换期稻鸭共作、常规稻作。有机稻鸭共作稻田的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增加23 266.4元/hm2,提高了 99.75%,经济效益十分明显[6]。王晓杰等对8种农作模式进行了优势度评价,从农作模式的重要性和效益特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社会需求和资源环境空间潜力等角度,提出了体现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特点的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对农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承载潜力考虑的不足[7]。綦校海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是稻米出售价格;国家政策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务农人口和人均收入对稻农经济效益同样有重要作用[8]。

1.2 关于不同生产技术的评价

陈庆根等在对超级稻集成技术生产经济效益简析中,分别将南方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与“汕优63”、北方超级梗稻“沈农606”与“辽粳794”、超级稻南北百亩示范方等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主要选取了产量、产值、纯收入、成本收益率、百元成本的产值、每工所创造的纯收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9]。

王明利等运用基于DEA分析法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不同种类水稻,从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方面分析了其时序变动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10]。亢霞等利用1992~2002年分省的成本和产量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大豆、粳稻、早釉稻、中釉稻和晚釉稻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上述作物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粮食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但进一步增加肥料、种子和机械投入的增产潜力极为有限[11]。肖新以不同节水稻作技术和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大田和防雨棚池栽条件下系统开展了节水稻作条件下水稻生理生态效应及技术体系集成、节水高效新型稻作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及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3方面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家/8630项目推广示范3种节水稻作模式进行分析验证,表明所提出的理论和数学模型正确合理,基本反映了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12]。

陈风波等对国内外水稻直播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在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水稻直播采用现状、农户采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块一级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几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13]。

1.3 关于不同种植规模的评价

廖洪乐运用传统CD生产函数研究了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种植面积[14]。

谢杰构建了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降低机械、肥料等要素的投入成本,并主张稻农组织规模生产[15]。王征兵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何岭村为例对机会成本下的水稻合理种植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种植水稻的规模达到2.01 hm2时,稻农的纯收入与打工者的平均收入相同,稻农民就能安心种地,这样就把种田能手稳定在农业生产中了,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16]。

2 评价方法

随着计量经济科学等理论的发展,有关经济评价的研究已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当前对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农作模式优势度评价法、生产函数法和DEA法等。

2.1 比较分析法

较多的研究从经济效益比较得出定性的结论,一般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成本、产值、纯收入。徐春春等比较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年际间、品种间和季节间水稻生产成本效益[17]; 陈珊宇等比较了不同稻—麦(油)栽培模式的效益[18];唐雅莹等试验分析了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投入产出情况[19]。

2.2 层次分析法

部分研究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理论,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模型。首先,经过筛选和分析,提出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大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对总目标即综合效益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其中经济效益一般选择了纯收入、成本收益率、粮食单产、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因子。

2.3 农作模式优势度评价法

也有学者采用农作模式优势度对作物的效益进行衡量和评价。通常由3个因素构成:①生态优势度——农作模式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性的比较优势;②经济优势度——农作模式与所在区域自然社会综合环境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③社会优势度——该模式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比较优势。其中经济优势度主要选择生产现状(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投比)、发展潜力(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土地产出率增长潜力、产投比增长潜力)等指标。

2.4 生产函数法

经济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往往与价格(特别是投入要素的价格)密切相关。生产函数在模型表述中包含了要素价格这一重要的经济信息,显示了它适用于经济分析的比较优势[20]。目前,生产函数主要包括CD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超越生产函数和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等[21]。在农业生产技术的经济分析领域,学者们通常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进行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反映了技术进步率占产出增长率份额的大小,用来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22]。

2.5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数量方法在经济系统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方法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特别在投入产出效率测定方面,由A. Chames, W .W .Cooper 和E. Rhodes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的DEA,丰富了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DEA 是一种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它是基于同类型决策单元集合中各元素间的比较。从投入产出看,此法是用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的“生产部门”既为“规模有效”又为“技术有效”的有效方法,因此,DEA方法在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规模的和技术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DEA 方法巧妙地构造了目标函数,无需将指标的量纲统一,也无需事先给定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权重分布,并将分式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通过最优化过程来确定权重,从而使对决策单元的评价更为客观。目前,Malmquist指数、非参数HMB指数和TrnqvistTheil指数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23-24]。

3 问题及展望

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涉及计量经济学、农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其发展有赖于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为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直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今后还需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新的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水稻生产技术的经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3.1 关于经济评价中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标准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也就无法进行比较。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比较随意的设置一个评判标准,以判断水稻生产技术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发展能力;二是不设任何标准,单纯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以判断发展状况,或是通过横向比较,采用DEA排序的方法,说明经济水平的优劣。虽然有学者已经利用Malmquist指数等来研究农业生产效率,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成果。由此,关于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标准的研究,是我国今后经济评价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3.2 关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經济评价 目前研究存在评价范围较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评价方法多为比较分析等不足,评价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其中,以“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双超、早超、中超、一季晚超、晚超5种种植模式为切入点,建立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经济评价是未来研究的新课题。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3篇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品牌经营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实行良种良法集成、农艺农机配套和节本增效、优质高效同步,主攻单产,提升品质,优化布局,创建品牌,提高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基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我乡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目标

2020年在XX村、XX村、XX村、XX村4村建立4万亩XX县XX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单产较全乡平均单产水平增产5%以上、稻米品质提高一个等级(达到二级以上)、卫生质量安全达到优质“绿色食品”标准、实行优质粮食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创建名牌农产品。实现亩均效益净增120元以上,新增加经济效益480万元。

二、面积规模

总面积4万亩。在XX村建设一个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

三、建设内容

1、选择优质高产品种

选择具有二级米质以上,经国审或X审或省引种批准的适合在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合法品种。

2、推广先进生产模式

主推模式:优质中籼稻——优质弱筋小麦、优质中籼稻——优质双低油菜、龙虾——优质中籼稻、优质中籼稻——绿肥。

3、主推先进技术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无机协同与化肥减量增效配合使用技术等。

四、实施步骤

1、完善到户清册

有关村根据分解的任务,加强宣传,引导农户尤其是种田大户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划定示范基地范围,落实示范基地面积,完善到户清册备案。充分征求农户与订单企业的意愿选择优质高产示范品种,原则上要求一村一品,核心示范区统一一个品种;与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合同(一式四份),企业、农户、乡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各执一份。

2、加强投入品专供点建设

为了加强投入品使用控制,依据有关文件精神,我乡建立2个农业生产投入品专供点,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供点内对绿色食品生产用投入品销售实行台账登记管理,确保“原料基地”内种植户使用安全的农药、肥料。

3、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农户在签订订单生产合同时,同时发放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明白纸,指导农户按标准化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农事操作。

五、加强组织领导

乡政府成立了XX县XX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组,加强对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农综站负责基地建设工作的专业指导,培训示范区农户,指导解决生产中的建设难题。

六、资金使用

示范区内按8元/亩标准物化补贴统防统治农药,核心示范区优质良种再补贴35.7元/亩。

附件:XX县XX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组名单

附件:

XX县XX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组名单

长:XX

(副乡长)

副组长:XX

(农综站站长)

XX

(财政所所长)

员:XX

(农艺师)

XX

(助理农艺师)

XX

(XX村书记、主任)

XX

(XX村主任)

XX

(XX村主任)

XX

(XX村主任)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防治适期;防治技术

论文摘要 推荐了水稻的几种重大病虫害最新的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以及高效、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1]。

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2]。

1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2防治适期和指标

(1)稻纵卷叶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②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中等发生年份),每百丛3.3cm以下绿色小苞数30个。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以保护天敌和稻田生态环境。

(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hm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2

2(3)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 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 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 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5)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3主要推荐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2生物(药剂)防治

(1)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诱蛾灯捕食与诱杀,可减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可诱杀集中连片稻田中的二化螟。

3.4化学药剂防治

(1)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

(2)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

(3)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

(4)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 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

(9):99-100.

[2] 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5篇

培训内容:玉米栽培,水稻种植技术

一、玉米栽培技术 夏玉米播种技术

(一)精选种子

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在播种前要对籽粒进行粒选,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鲜亮、发芽率高的种子,去除秕、烂、霉、小的籽粒。

(二)种子处理

玉米在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强种子发芽势,提高发芽率,减轻病虫害,达到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将选出的种子在晴天中午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翻晒2-3天。

2、浸种。一般采用冷浸和温汤方法。冷水浸种时间为12-24小时,温汤(55-58℃)一般6-12小时,也可用25公斤腐熟人尿兑25公斤水或沼液浸种12小时,另外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浸种12-14小时。注意:浸过的种子要当天播种,不要过夜;在土壤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不宜浸种。

3、拌种。可以用农药拌种如50%辛硫磷乳油,每公斤种子2.5ml辛硫磷乳油,也可用微量元素如“傲绿”牌营养素拌种,每公斤种子4-5克营养素。包衣种子无需浸种和拌种。

(三)足墒适时早播

根据我市的气候条件,早播有利于玉米早期蹲苗、延长生育时期。麦龚套种,在小麦成熟前7-15天趁墒套种。高产田晚套种,中低产田早套种。铁茬播种,为了实现早播,麦收后抓紧时间灌足底墒水,足墒铁茬播种,要在6月15日以前播种完毕。铁茬播种的方式有冲沟播种和挖穴点播。播种时要求深浅一致,播深5厘米左右,点播每穴2-3粒,株距要均匀,覆土要严,确保一播全苗。 (四)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度受气候、肥水、品种特性的影响,一般地力条件较高,施肥较多,灌溉条件好的密度要大些,植株矮小的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品种密度应大些。可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可根据密度而定。郑单958适宜种植密度:5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4500株/亩,株距24厘米;400-500公斤产量水平4200株/亩,株距26厘米。农大108适宜种植密度:5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3600株/亩,株距30厘米;400-500公斤产量水平3400株/亩,株距32厘米。

(五)科学施肥技术

俗话说:"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能喝又能干"。亩产玉米500公斤以上的中高产田,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及示范区土壤条件需追施纯氮18-24公斤,纯磷6-8公斤,纯钾5-8公斤。追施时坚决杜绝“一炮轰”、只追氮肥的现象,要根据示范区测土化验结果实行平衡配方施肥,不仅重施氮肥,而且要配合磷钾肥和微肥,依据轻施提苗肥、早施攻杆肥、重施攻穗肥,补施攻粒肥,分次追施。采用分次追施较"一炮轰"、单施氮肥增产10%以上。

(六)科学灌溉技术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除了发展和完善水利设施外,还必须推行科学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措施。节水灌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沟灌和隔沟灌。玉米种植行距较宽,采用沟灌非常方便。还可采用隔沟灌的方式,即只在玉米宽行开沟灌水,即省工又省水。

2、管道输水灌溉。一般采用有地下硬塑管,地上塑料软管,一端接在水泵口上,另一端延伸到玉米田远端,边灌边退。

3、喷灌和滴灌。喷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玉米田要不要浇水,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天气情况和土壤含水量情况而定。播种时,良好的土壤墒情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保证。若壤土含水量低于16%,粘土含水量低于20%,沙土含水量低于12%即需要灌水。

(七)夏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

玉米田杂草生长迅速,与玉米争水、争肥、争空间,对玉米苗期生长危害较大,造成苗瘦、苗弱,在杂草严重且防治不力的地块影响产量可达10%以上,因此,必须进行化学除草。现把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介绍如下: 土壤封闭性除草剂

1、除草剂品种:目前用于玉米田土壤封闭的除草剂品种很多,效果比较好的有两个品种:40%玉丰悬乳剂和40%乙阿悬乳剂。

2、使用时间:玉米播种后出苗前。这一时期杂草正处于出苗期,易触药而死亡,待杂草出苗后再喷药,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3、使用剂量:常用药量,亩用40%玉丰悬乳剂165克或40%乙阿悬乳剂每亩180毫升。严禁点燃麦茬,以防燃烧后的麦灰与除草剂发生反应,降低药效。

4、使用方法:要求必须在浇水或降雨后田间湿度较大时使用。兑药时要充分摇匀,然后按使用面积计算药量,并准确量取。先加少量水将药剂稀释成母液,然后按每亩药量兑水40—50公斤,搅拌均匀后对土壤表面均匀喷雾。喷药时采取边喷边退的方式进行。 触杀性除草剂

1、除草剂品种:目前用于玉米田触杀性除草剂品种很多,推荐使用河北宣化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玉米田特效除草剂:一封一杀。

2、使用时间:玉米出苗后。能有效地防除玉米田中所有已出土的15厘米以下杂草及未出土的一年生由种子繁育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3、使用剂量:常用药量,亩用150—200克。

4、使用方法:兑药时要充分摇匀,然后按使用面积计算药量,并准确量取。先加少量水将药剂稀释成母液,然后按每亩药量兑水30—50公斤,搅拌均匀后,定向喷雾于杂草及土壤表面,严禁喷到玉米上,以免玉米受害。

注意事项:一是最好使用喷雾器,兑水量要充足,喷雾要均匀,勿重喷或漏喷,避免大风天气喷雾;二是如果土壤干旱,进行土壤处理时,应加大喷液量,可以提高灭草效果;三是喷药后地表形成一层药膜,不要中耕而破坏药膜;四是喷药以早上10点前或下午4点后为好,避免药液挥发或破坏药膜;五是施药后24小时内如遇大雨,应及时补喷;六是喷药后及时用碱水清洗喷雾器械,免伤其它作物。

二、水稻种植技术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耕种方式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删选: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范文第6篇

摘要: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防治病虫害,可以大大提升水稻长势和产量。通过本试验得出结论: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水稻,要比对照组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综合计算,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实际增收302.2元/亩。

关键词:水稻;产业技术;建设;增产增收

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提升水稻产量。通过相关试验数据显示,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采用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技术措施,水稻生长优势相当明显。因此,大力推广产业技术体系促使水稻增产增收,其发展前景广阔。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这里是优质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片,示范片种植水稻共计350亩,早季水稻种植东联5号,晚季稻种植天优3301。这里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质条件较好,有优良排灌条件。

1.2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稻品种为东联5号,对比组水稻品种为闽泉2号。新技术应用插秧机、病虫测报灯、测土设备、新肥料等。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为A处理,新技术栽培闽泉2号为B处理,常规种植东联5号为C处理,常规种植闽泉2号为D处理(对照组)。如表1所示。共设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亩。新技术包含:测土配方施肥、湿润灌溉、病虫害测报灯指导、病虫害专业队伍统一配药、统一防治技术、低毒新农药福戈防治枯心苗和稻纵卷叶螟、用拖拉机深耕农田、用机械插秧、用收割机收割等。

1.4试验观测

移栽时间为3月23日,插秧前进行整地施基肥。机插秧每丛2株,每亩插秧13000丛。每个处理小区选定3个点进行观测,移栽10天后,每20天观测一次,记录水稻植株的高度、叶龄和总苗数。成熟期进行取样估产,收获时进行实际产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叶龄、分蘖和株高的影响

水稻移栽30天,对各个小区水稻叶龄和分蘖情况进行查看,其叶片和株高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个处理选取10穴,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都呈现个体差异。A处理,也就是采用新品种东联5号应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一组,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指数表现最好。其次是采用新技术栽培的老品种闽泉2号。利用常规方法栽植的东联5号和闽泉2号表现都较差。由此可见,采用新技术管理水稻,能够促使水稻生长达到优化程度。

2.2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考种情况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产业体系建设手段,对水稻考种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A处理株高比对照组要高出6厘米,每穗总粒数也要多出28粒,结实率达到89.6%,比对照组的83.6%,整整高出6个百分点。

2.3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取样估产情况(见表4)

取样估产是试验常见技术指标之一。在几个处理中,采用新技术的A处理依然表现最出色。亩产量能够达到564.3公斤,B处理虽然没有采用新品种,但生产措施先进,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亩产量达到548.0公斤。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手段,亩产量为523.7公斤,比A处理相差40.6公斤。这说明新技术为水稻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2.4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实际测定产量情况

通过实际生产测定,最终获得的亩产量,才具有说服力。采用东联5号新品种的水稻,通过测土配合施肥、机械插秧、湿润灌溉、病虫测报灯指导、统一专业队防治病虫害。A处理最终加权亩产量为528.6公斤,相比对照组闽泉2号同等栽培条件下增产5%以上,相比常规栽培的D处理,增产10.7%。采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水稻,优良米相比市场每公斤要高出0.4元。综合考量,东联5号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每亩要比对照组增加收入302.2元。

3结论

从本试验实施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品种对提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在常规管理条件下,每亩增产10.1公斤;在采用新生产技术条件下,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还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优质稻种种植成本,提升稻米品质。特别是稻米品质可以直接为农民带来价格上的增收,优质稻米要比市场普通稻米高出0.4元/公斤,综合计量,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要比对照组每亩要多收入302.2元。

参考文献

[1]陆艳婷,张小明,等.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水稻产业体系建设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4,(26).

[2]陆峥嵘.围绕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上海水稻产业技术建设迈新步[J].上海农村经济,2013,(20).

[3]陆艳婷,金庆生.增强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效能的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2009,(05).

[4] 周波,于冷,史清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以江西农户为例[J].商业研究,2011,(02).

[5] 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

[6] 邢大伟.重视农民技术需求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05).

[7] 程序.国际农业科技的动向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00,(11).

[8] 肖焰恒.我国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诱导[J].科技导报,2002,(05).

[9]孙永飞,梁尹明,叶坚,朱万耀.水稻超高产模式株型栽培概论[J].中国稻米,1999,(05).

[10]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03).

作者简介:潘灿辉,本科学历,南安市柳城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种植。

上一篇:散步完美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司法考试过关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