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14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其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更为重要。文章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主体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应以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学方法;注重统筹兼顾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观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魏圆圆(1981- ),女,江苏南京人,三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苏南京2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三江学院教改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09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为“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原理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是一致的。实践教学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原理课”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原理课”实践教学是将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教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当代大学生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在全球化时代中,他们受到来自各种文化和言论的影响,思想认识上很容易走弯路,受到不良思想的牵制,实践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课外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原理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有学者将实践教学等同于西方国家一些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政治和公共事务领域参加实践性活动的机会”①,理解为在课堂外、校园外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离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一理解出发,他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六大基本类型,即基地教育、社会实践、案例教学、阅读理解、校园文化、研究实践②。2004年6月在教育部社政司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众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③。有的学者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④。还有一种观点提出,主要应从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意义,而不是从教学场所和方法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教学⑤。本文认为,作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分析,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演讲、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课后以课程小论文、参观调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第二,从实践教学的形式分析,分为校园内实践和校园外实践:无论是在校园内进行的科研、文艺活动,还是在校园外进行的问卷调查、社会服务等,都是与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观点相结合的实践,是理论的具体运用过程。第三,从实践教学的主体分析,分为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实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教学设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学有所用。同时,一切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完善

1.以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是课本上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任何理论都应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例外。有一些基本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加以更新和补充适当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不仅要正确理解和熟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对理论的认识,补充和创新教学内容。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要求,“原理课”应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实践主体。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教学为本,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原理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离不开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发挥。特别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正确指导,那么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原本的实践环节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原理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原理课”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切实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原理课”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的最新发展,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3.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学方法。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三大部分都应有所涉及,而不能虎头蛇尾,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实践教学。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只有将“原理课”三大部分的内容融会贯通,理清三大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协调发展还体现在“原理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上,特别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可以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假期学生可以进行的走访调查,对于某一街道或自然村基层选举制度的调查了解,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政治的了解。

4.注重统筹兼顾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意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园内实践与校园外实践、教师实践与学生实践的统筹兼顾。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思想与现代系统论、“木桶”理论如出一辙。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之外,还应积极思考,培养自己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能力这块“板”长而思想道德素质这块“板”短的现象。同时,“原理课”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各种类型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自觉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原理课”实践教学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向大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加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得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得到升华。坚持以人为本正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加强和改进“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立场,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大学生们不仅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受益者,更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推动者。“原理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广大的大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否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理课”实践教学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符合大学生学习的需要。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课”实践教学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当前,“原理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对于学科实践教学建设来看,大部分学校注重理工科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经费支持不够;实践环节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想成功进行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教师才能从全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科学发展观生动表现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原理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环节,这二者之间正需要通过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统筹兼顾。运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收益,帮助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在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心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统筹兼顾的根本教学方法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原理课”实践教学所必不可少的。

目前,“原理课”实践教学得到更多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正逐步趋于完善。本人所在的学校也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在几个试点班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同时应该指出,“原理课”实践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大学生们通过“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足以获得他们今后所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学生甚至对“原理课”实践教学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效果甚微。对此,本人专门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全校开设“原理课”的班级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想法,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完善“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在课堂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在课外和校外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高慧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性教学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56.

②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

③黄焕初,吴正国.“全国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4(11):94.

④高小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183.

⑤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70.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倪志安教授等人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所作的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建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思维方式;教学体系;实践功能

经过一个多世纪社会变革的风雨历程,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教学体系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主题密切相关、相互吻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但是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部统编教科书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的难度是很大的。由于统编教科书阐述比较概要、缺少详细的背景资料等诸多原因,尤其是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未曾关注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蕴的开拓还有很大空间。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在这方面做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梳理,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加系统和深入,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比如,在《第一章时代旗帜——马克思主义》中,作者通过对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思维方式时期和人本思维方式时期的考察,以及马克思早期几部著作的介绍,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轨迹,指出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概括了实践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而为在全书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又如,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产生之前的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机械唯物论的考察,指出古代朴素唯物论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古代唯物论和认识论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近代哲学是在研究人类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基础上考察本体论的,实现了“认识论转向”,哲学基本问题也就从古代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转变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的考察有助于深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视域下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再如,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作者对辩证法的历史形態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了朴素辩证法和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缺陷。通过这种考察,作者引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继承,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在于把实践作为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切入点和归宿,去把握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和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研究理路言之有据,和教材概要的论述方式形成了互补,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革命。这种重视哲学史的梳理,在该书的其他各章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时,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在解释物质定义时,引用了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两段著名论述;在说明“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时,引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在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时,引用了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的论述;在说明唯心史观的缺陷时,引用了列宁《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经典表述;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名段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增加了理论的权威性,提升了理论的科学性,丰富了理论内容,开拓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最后,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还增补了一些通用教材没有详细阐述的原理,从而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具有辩证色彩,增加了说服力,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在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增加了“个人通过‘历史合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一目。这样的安排就恰当地揭示了群众不仅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人构成,而且是通过“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合力”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这一阐述,对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又如,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突出了《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伟大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密切结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同时,在这一章中作者还概要地总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六年间,列宁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和思考,阐述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和严重缺陷。对这些重要内容,以往教材只是点到为止、无法展开,倪志安教授在新著中的补充,可谓和教材相得益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突出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要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形成实践思维方式,将实践活动建立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之上。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正是要促进学生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培育,这就需要在学理上有令人信服的阐述。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新著,以“实践性”作为全书的主线,强调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维方式,很好地把握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超越先前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和诠释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一表述是符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本意的。又如,该书贯彻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表达的思想,强调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要素、制约人的实践活动的一切物质条件等具体事物的本质。这种把对“物质”范畴的界定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就高于有些哲学教科书对“物质”范畴作单纯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机械理解。再如,该书在阐述人的社会属性、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成发展,人的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都着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事实上,无论在小标题和提示句的设置上还是内容的表述上,该书都自觉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联系。

其次,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处处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方面很富有特色。比如,该书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的概况,使用了“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两个提示句,结合列宁《哲学笔记》和对矛盾“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中国传统式表述的分析,将其归结为“在对立面的同一中把握对立面”。这样讨论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就很具有学理的深度。又如,在对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的表述上,使用了“从量去把握质”、“从质去把握量”以及“从质把握量与从量把握质的统一”三个提示句,并联系“刮共产风”、“追求单纯的经济速度和规模”的失误,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学理根据。这样概况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最后,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虽是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该书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研究和讨论了“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指出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但是,全球化也在威胁国家安全、给文化带来冲击、威胁国家主权等方面,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样的阐述,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拓展性思维:比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大片、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分析,以认清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教育,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体会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论断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创造这种取代的条件。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新教材下如何使作文教学充满个性

3、马克思主义:不忘初心砥砺行

4、西方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与教育哲学思考

5、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十四届

6、浅谈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7、全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

8、论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路

9、追求本真与自然的生物学教学

10、卡尔·施米特反犹思想研究

11、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上)

12、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美国中学世界文明史教育中的几点启发

14、特里尔马克思故居散记(外一篇)

15、从伦敦城看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6、浅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17、约尔格·德慕斯 触摸音乐与情感的本质

18、语文的天空闪烁哲理的星光

19、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中师情结折射的小学教师教育的中国经验

21、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职业教育

22、高校课程思政特点与实践

23、自身努力还是长辈付出:新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状况探究

24、自动化相关专业个性化保研学生成长路线图研究报告

25、狄更斯式的幽默:泪水中的微笑和抒情

26、“四不”:让哲学教学更哲学

27、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探索研究

28、以严复文化观的转变为例诠释高考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29、历史研究性学习“三思”

30、深度教学在《生活与哲学》中的运用

31、浅析“意识形态”概念

32、社会分层视角下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探析

33、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

3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

35、浅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六大关系

36、行走在感性想象的边缘

37、浅析高校工科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38、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探究

39、200年后,我们依然仰视他

40、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

41、从里海之滨看万里长城

42、杨苡一个世纪的人与事

43、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与落脚点

44、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行交融

45、奠基精神: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

46、历史学家不应只钻故纸堆

47、新编高三俄语课本简介

48、论犹太文化在哈尔滨的传承

49、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探究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现实需求,从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老师的教学中,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局限于课本,它来源于生活实践,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不能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目前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就我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非常好,它是很好的选择。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实践,它也在发展,然而作为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着我们,是否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是否还能跟上马克思理论体系发展的脚步呢?

从国情上讲,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而在今天我不得不说中国残留的官僚主义意识仍然存在,这是传承至今,潜移默化的。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近年来,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为何?上至高官,下至村支书,皆有落网。 尽管加大力度,但是效果仍不是很好,为什么如此多的官员走上了不法之路,是什么在诱惑着他们呢?尽管党高举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付出了多少的实践,它们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路线走,但是真从实践出发了吗?

党的宗旨在于为人民服务,政府机构只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它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我们是平等存在。然而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为何如此强硬,在监督力度不强的情况下,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做非法之事,如贪污、受贿等等….没有切除毒瘤社会怎么能够真正的快速发展,即使发展也是建立在贪污、腐败之上。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贪官的查处人数加多,也可以说明我们党的监督力度加大了,法律法规健全了,正朝好的方面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于对立统一,所以执政党的建立必然有其优点和弊端,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分清主次这样党才能长久执政。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同样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党,既不能盲目,更不能轻视,把马克思理论真正结合到中国共产党中,才能让党走的更远。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哲学思想的光辉结晶。而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和总结,也是当时和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唯物辨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建构;当代形态关键字:继承与发展、矛盾、改革、创新、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着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学可以说

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 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原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 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 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 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 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 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 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 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 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 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 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 手中就有钱:货币(6-7) 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 社会再生产论(34)

上一篇:有关园林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矿山机电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