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 学前儿童 心理学教学 对策

当今社会,国家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人才,能够在多方面进行有效培养的人才,这就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当前教学领域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的状态。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而生态课堂理念的提出也是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超越和创新,通过生态学的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生态课堂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但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生态课堂的含义和特征

当代的教学理念是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过程,教育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到生命的灵性所在,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要不断进行开发以及激发,这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实现教育的最终的追求目标,我国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环境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形式建立一些有活力、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这种不断进行生态课堂改革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发展必然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开放、合作、平衡的状态就是生态意识的开展,就是通过生态观念将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打破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对于生态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的不断应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在生态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平等化的交流,通过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而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成长。但是首先要强调的是要对教学课堂进行重建,对于当代的课堂发展进行理论的研究,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要进行合理的超越,进而实现现代教学发展。

(一)生命性

生命课堂重视课堂的生命性特点,教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是人的教育,所以教育一定要关注到生命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特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生命主体的社会价值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是通过教学实现个体的精神性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能够有效实现生命的维系。所以学校要将教育的生命性重视起来,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要不断进行追求,实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创设生态文化的教学氛围,使得我国的教学课堂能够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充满生命性,通过生命课堂的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以及生命都是一种尊重,也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和谐性

生态课堂的建设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共同建立的,這些因素都是必需的,班级的授课过程也是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对于班级学生之间竞争、合作、交流、共同进步都是良性的促进。生态课堂是对平衡的因子的促进,将各个因素进行整合,发挥到最大效力,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综合性能,系统中会存在一些不平衡的因素,正式由于这种不平衡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两大系统出现较量的过程。在学生教学的生态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要资源,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实现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认知、人格的培养,使得课堂教学的物质以及信息、能力等能够进行良好的转换,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合作都能够形成足够的思维空间,给予生态课堂质量的提升,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的协调统一发展。

(三)多元性

多元性也是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之一,生态课堂的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同样有着这样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的状态,他们有着丰富的多同样,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元共生的关系,能够建设有效的生命性,学生就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实现自身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升生命价值,教师也在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自身的指导不但展现了价值所在,还对学生的身心各方面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竞争合作的关系,这也是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促进作用。师生之间是共同发展、促进的,能够使得师生直接能够和谐发展,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二、生态课堂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缺乏对学前儿童心理的重视,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进行关注,教师的水平也不够高,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也只在部分课程内容当中加入了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过于死板,缺乏引导教学的过程,不能做到循序渐进,教学采用直接引入,缺乏教学的梯度,而且在实际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实际案例做支撑,技能学习后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课时安排时间也相对少,正是这种对儿童心理学的忽视,使得学前教育没有系统的指导教程,导致教师和家长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性,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人们的发展是多么至关重要,所以往往没有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所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其他能力的训练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反复训练巩固,而对于儿童心理缺乏大量的训练和思考,即使关注到了心理學的重要性,也没有实现课堂真正的“以人为本”,教师仍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和施展空间,这就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入生态课堂,关注到学生的生命性,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二)授课形式缺乏创新

当前课堂的授课形式,仍然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给予学生大量理论的教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像过去一样进行讲授式教学,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非主体性的,而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这都阻碍了学生天性的保持以及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就给予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带来了阻碍,特别是当前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大部分学生不能接触到别的儿童,生活的比较孤单,很难感受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也比较难以感受儿童发展的过程,就只能想象,而且这门学科是比较需要应用的学科,应用性比较强,通过理论的运用进行儿童心理的辅导室十分基本的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生态课堂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仍比较陈旧,内容枯燥,没有心意,而且内容不够丰富,理論过多,这就使得教学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也受到限制,所以要引入生态课堂,通过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也是儿童心理教育的基础,如果教师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授课,就会使得学生很难进行理解,所以要根据当前发展需要,对教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要做到“新”、“精”,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材设计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应用的空间,经过创新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一、在普通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础性知识;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对当代儿童发现的作用;三、生态课堂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二)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以及生态学的应用,良好的定位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给儿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关乎着儿童未来的人格健康。因此,在学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态度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尊重、热爱、理解,并且给予足够的信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被相信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这样的环境学生能够自信、愉快的学习,对学习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产生足够的动力,并且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对新知识能够自主的积极学习,将主动的压力变为动力,这样一来不但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助于给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得学习更加高效、轻松,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正确定位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生态课堂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功能顺利开展的有效推动者,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状态的培养,教师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要关注到教学效果,也就是心理学的应用效果,传统教学,教师是学生积累知识 的唯一传播者,现在网络发达,教师的地位已经被撼动,生态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创新源泉,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积累文化知识,进行专业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积累,给学生创设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像民间游戏的运用能够给予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民间游戏应用到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在游戏娱乐当中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团结的精神,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学生在一起也培养了大家团结的精神、团队的凝聚力以及荣誉感,也会激发学生兴趣,磨练意志品格,在儿童的游戏当中,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运动规则,进而培养儿童遵纪守法的习惯,游戏的活跃性也给予学生更好的诚实和机敏的品格的锻炼。

生态课堂学生角色的定位。如今的教学课堂,学生不在只是课堂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是理论知识的构建者,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新知识的接受,主动进行意义的构建,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生态课堂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学习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置,进行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经过反复训练,给予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培养。

四、总结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有大量重要的概念和事实,需要进行系统的识记与理解,因而不能只强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而忽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生态课堂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技术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它试图用生态学的精神来改造课堂。在这种生态课堂中,由于消除了技术的负面影响,确立了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所以课堂中的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心理生态和行为生态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秦金亮,朱宗顺 . 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 [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7):48-51.

[3]沈潘艳.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111-112.

[4]李顺英.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学报( 社科版) ,2007( 6) .

[5]赵燕.全程实践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68-71.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新时代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旨归

儿童发展所处的综合环境极为关键,是支撑和保障儿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素。对儿童发展环境的高度重视与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就为保育院题词“儿童万岁”,突出强调儿童保育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儿童的优质发展,强调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儿童发展环境。信息化新时代下儿童发展环境正面临诸多新挑战,集中表现为社会、生态等突发、易变且复杂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此,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第三期《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儿纲》),其中的“儿童与环境”专题是未来十年我国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指引。不难发现,安全、优质、文明、和谐是《儿纲》中有关新时代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旨归。安全体现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生态、新闻网络环境;优质体现在基于儿童特殊心理需要而提供的、更多有益于其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文明体现在支持儿童参与民族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文化传承,以及信息化网络与国际交流习惯和行为;和谐体现在有关儿童发展的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际等方面的环境协调。

二、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内容框架

纵观《儿纲》中“儿童与环境”专题下的10条主要目标与12项策略措施,可以发现儿童发展环境的创设由理念、物质、精神、制度、生态“五位一体”构成内容框架。这是由《儿纲》所蕴含的儿童优先理念,环境中的物质、精神、制度三要素,以及新时期儿童所应具备的生态环保意识所构成,体现出新时代儿童发展环境的鲜明特色。

(一)以儿童优先理念引领儿童发展环境创设

儿童发展环境的创设必然要坚持以儿童优先理念为指引,教师、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群体只有真正树立儿童优先理念,有利于全体儿童全面发展的,安全、优质、文明、和谐的环境才能真正形成。“儿童与环境”专题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政府与社会公众要坚持并落实儿童优先理念,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同时指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先满足儿童的特殊需求。显而易见,这是儿童优先理念指引下应有和必需的环境创设要求。这些都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我们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扎实树立的科学儿童观。

(二)持续强化儿童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等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儿童全面发展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儿纲》强调提供更多有益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增加公益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外活动场所,稳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对儿童公共场所的物质环境建设更是有具體的细化,如:公共图书馆设置儿童阅览区,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区为盲童阅读提供便利,鼓励社区图书室设立儿童图书专区;为欠发达地区儿童、残疾儿童、困境儿童安全合理参与网络提供条件。显而易见,这是新时期为适应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全体儿童的学习发展需求,也是社区及地方政府清晰开展儿童发展的物质环境创设。

(三)大力优化有益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精神文化环境

新时代下儿童全面发展对精神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主要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精神文化内容。《儿纲》明确指出要提升面向儿童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制作和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儿童的图书、电影、歌曲、游戏、广播电视节目、动画片等精神文化产品。鼓励社会组织、文化艺术机构为儿童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场地支持。同时强调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以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优质精神环境。必须注意的是,儿童发展的精神环境是影响儿童深入发展的核心环境,是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重点,直接涉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全员必须坚持开展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发展的精神环境创设。

(四)加强新闻出版与信息网络等监管执法的制度环境建设

制度环境是儿童发展环境创设的保障性要素,是促进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安全、优质、文明、和谐环境顺利形成的基础。《儿纲》中“儿童与环境”专题的主要目标指出,保护儿童免受各类传媒的不良信息影响,儿童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以及儿童事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科学、有序且有效的制度环境予以管理保障。因而,《儿纲》在策略措施中相应提出:加强有关儿童的新闻出版与信息网络等监管执法的制度环境建设;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商业性活动;涉及儿童的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听取儿童意见;加大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管理力度;认真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和文件等。综合而言,即为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创设儿童安全、健康、自由发展的环境。

(五)突出强调面向儿童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儿童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责任担当,而生态环境以及文明教育也是涉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在当前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挑战的境遇下,诸如自然环境被破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东西方文明碰撞等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因此,突出强调面向儿童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文明教育极为重要。由此,《儿纲》强调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提高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其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很明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并由此提出具体举措: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创新开展面向儿童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其中,策略措施还明确指出要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因为儿童不仅是生态环保的受益者,也是生态环保的重要参与实施者。因而,培养儿童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珍惜资源、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绿色低碳、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儿童发展环境创设中幼儿园的核心举措

幼儿期是儿童生长的关键起始阶段,幼儿所处的发展环境更是至关重要。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把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作为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基于此,幼儿发展环境自应突出安全、优质、文明、和谐环境创设的旨归,而幼儿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幼儿园应从理念、物质、精神、制度、生态“五位一体”出发思考环创举措。

(一)深入开展幼儿发展环境专题教科研,深化教师“儿童优先”的环创理念

正如前文所述,幼儿园保教人员具备“儿童优先”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相关规划的实现具有基础引领性作用。经对办园行为的督导、调研发现,近年来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师资整体水平仍旧较低,教师年轻化的同时其整体理论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水平也相对较低。为此,幼儿园在新时期要更为系统深入地开展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教研,通过专家引领、园长主抓、教师主学、园园互鉴“四位一体”模式,扎实有序地推进幼儿园保教人员有效进行教科研学习。首先是着眼《儿纲》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整体思想与理论实践内涵要求;其次是结合新时期幼儿身心发展具体特点与教育前沿走向,有序组织保教人员开展专题学习与研讨,深入理解“儿童优先”理念的精神指引、理论内涵、实践要求;最后是充分结合地域特点与教育实际,开展主题课程引领下的“儿童优先”的发展环境创设实践。综合而言,即组织和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的过程中,真正吸收、内化并自觉践行“儿童优先”理念。

(二)立体整合家园空间物质设施,强化幼儿发展的安全、优质的物质环境创设

幼儿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空间与物质环境,这是不争的基本事实,具体而言是与幼儿紧密相关的家庭与幼儿园的空间物质环境。我们很容易发现,就幼儿而言,在能够充分自主游戏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私密空间,这是幼儿作为人其属性的自然要求。因而,从幼儿园方面来看,需要立体整合户外空间,保障幼儿公共活动与私密讨论的活动空间;综合开发园内外的生活、游戏与学习等资源,包括时间、空间规划以及材料投放等。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园应共同合作开展家庭中的幼儿发展环境的创设,如尽可能设置幼儿自主阅读与游戏的活动空间及相应物质资源,家庭定期更新幼儿读物与游戏材料,提供幼儿专属的私密空间等。当然,家园有关幼儿发展环境的创设,首先必须高度强调并落实环境对幼儿身心的安全属性,尤其是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幼儿园的食品物质安全;其次是注意物质环境对幼儿具有的趣味性、教育性,由此综合创设安全、优质的幼儿发展环境。

(三)交互提升幼儿园人际交往与文化建设,创设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环境

马克思强调,人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同样幼儿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推动社会性发展。对此,家园双方应在充分信任合作的基础上,交互进行家园内外的人际交往,即不同主体双方“你来我往”式的交往。家园互通下的亲子、师幼、亲师间的交互式交往是关键基础,家园与社区间的交往是重要补充,有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以主题教育为线索,引导家园双方创设条件,在具体情境下共同融入幼儿的人际交往活动;同时,主动联合社区开展专业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此外,幼儿园应注意监管幼儿文化综合影响的安全性,并有机、灵活地开展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文化等文化建设与教育;充分开发并運用园内党史爱国主题环境,积极开辟园外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科普教育等基地,组织幼儿感知、体验社会主义主题的精神文化环境。

(四)系统优化幼儿安全与信息网络等监管,为提升幼儿发展环境形成制度保障

幼儿园应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推动幼儿园全体管理及保教人员强化幼儿文化与信息网络安全的监管意识,并充分运用规范管理手段系统优化幼儿安全与信息网络等监管。首先,把好用人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意教师言论导向,坚定推动保教人员积极向幼儿传输爱党爱国的正能量。其次,加强对儿童出版物的审读、鉴定和处置,清除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保障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风清气正。再次,尊重儿童参与自身和园所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努力保障儿童参与园所环境创设、教育和表达的需求与权利,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开展涉及幼儿兴趣需要的相关调查,并在教育实践中相应落实。最后,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合作,畅通家庭参与管理幼儿园事务的渠道,提升家园对幼儿发展环境共同监管的综合水平。

(五)强化幼儿园生态环保与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及其生态环保意识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且需要幼儿持续参与的,幼儿园需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开展科学、专业的生态环保主题教育是幼儿园应有且独有的教育优势。城市幼儿园可以在保障园内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幼儿了解、关注新时代下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样态与问题,并通过组织幼儿开展社区环境打扫的劳动教育等实践,深化幼儿生态环保的意识与行为。乡镇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一直都是学前教育关注和发展重点,对此,幼儿园应紧紧依托地方政府这一权责主体,充分联合家庭,积极开展幼儿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一方面要努力保障幼儿的用水清洁卫生,幼儿在园饮食的安全卫生与营养,以及如厕等保育的卫生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乡镇自然地域资源,组织幼儿扎实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融入主题教学、游戏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例如,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节点,幼儿园联合家庭与社区开展丰富的儿童环保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2、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回望与前瞻

3、幼儿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4、浅谈幼儿体育游戏和心理保健

5、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建设研究

6、谈德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

7、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建设研究

8、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9、特殊教育现存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0、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1、浅谈儿童音乐教育特点及教学策略

12、建构主义心理学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13、英国幼儿发展评价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启示

14、新时代儿童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15、以游戏为基础的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16、论学前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合法性与适当性

17、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反思与对策研究

18、美国贫困儿童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19、海南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动因与对策

20、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的探讨

21、浅议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2、荷兰学前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23、足球运动在幼儿园开展的价值与策略探讨

24、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25、美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策略及启示

26、浅析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

27、儿童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依据及发展方向

28、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发展阶段的作用

29、新时期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创新发展

30、学前儿童家庭生命教育初探

31、奥尔夫教学法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32、蒙台梭利与瑞吉欧课程观的比较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33、浅谈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

34、学龄前儿童家庭阅读的家长支持及对策建议

35、印度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探析

36、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7、幼儿园区域材料设计与利用策略探索

38、创造学前教育事业灿烂辉煌的明天

39、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40、让感恩的幼苗在儿童的心灵茁壮成长

41、论体育游戏中“一物多玩”的创新方法

42、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在行动”

43、新加坡学前教育评审框架及启示

4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

45、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46、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整合教学实践模式探索

47、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48、浅谈学前心理学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49、幼儿园信息化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音乐心理在音乐生活及音乐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儿童而言,音乐心理不仅会影响音乐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还会作用于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儿童音乐心理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儿童的音乐意识,引导儿童识辨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歌唱表演来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及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外在相关方面的理论成果,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对音乐实践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优化改进建议,分别从教学模式及方法、主体转换等不同方面着手,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为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

一、音乐心理学

近年来,音乐心理学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它同时横跨了音乐学与心理学两大领域,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可用于指导实践,还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它的产生意味着一个新的纪元。从音乐学的角度而言,则意味着技术层面的创新及学习方法的改革,研究音乐心理学能够为音乐学习打开一条全新的途径,使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进而掌握和运用知识。在平时的音乐活动当中,音乐心理现象十分常见,它能够有效地增强每一个参与者的体验。音乐心理是大脑对音乐作出的主观性反映,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机能: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当中,大脑的作用最为重要,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情感过程、音乐心理活动过程以及音乐意志过程等三个方面。

音乐心理过程的发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音乐个性间的关系极其密切。音乐心理过程会形成一定的音乐个性差异,而音乐个性差异则能够更好地体现音乐心理过程。除此之外,音乐意志、音乐情感与音乐知觉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对音乐心理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音乐心理、音乐差异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分析探讨音乐心理过程,还是认知音乐个性差异,都必须从音乐心理活动的整体着手,深入地进行观察与分析,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作深入的分析,使心理认知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有效地提升音乐心理的价值与意义。

二、音乐心理概述

音乐心理不同于人类的其他心理现象,其发生及发展也和其他心理现象有着极大的差异。音乐心理现象为人类所独有,只有当人类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出现。它是在追随其他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向而出现的。在一般心理现象的基础之上逐渐进化而成的,同时也是音乐意识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人的音乐意识

音乐意识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在人类的音乐活动不断变化的同时,音乐意识同样也在不断进化,人类音乐物质生活日益完善的同时,音乐意识也更为丰富,同时还会随着人类音乐研究的深化而不断进步。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

(二)个体音乐意识

早在母腹之中,胎儿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反应,但还没有形成音乐意识,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没有音乐意识。只有在音乐生活及音乐教育的熏陶之下,随着身体不同功能的日益健全,特别是长时间的音乐活动,人类大脑技能才会日益完善,进而形成全然不同的音乐个性及音乐意识特征。因此,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长期的学习而形成的,为人类所独有。从胎儿到幼儿,再到少年、成年,人体不断发育的同时,音乐心理活动也会经历发生、发展、衰退的过程。

(三)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系统地研究音乐心理学。作为音乐学习及音乐研究的重要方法,音乐记忆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英国教授约翰阿斯罗伯达和戴维杰哈格里夫斯均对音乐记忆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指出音乐心理学对音乐认知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为人们在音乐学习中合理地运用音乐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也为音乐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进入21世纪之后,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家们纷纷认识到音乐心理学的重要价值,因此投入大量的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根据他们研究得出的理论,合理运用人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音乐,音乐记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记忆的效率,在幼儿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尤其显著。但目前国内对于该领域的探索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度极其缓慢,目前所进行的研究跟不上需求,与儿童音乐教育相关的应用基本还是空白。随着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我国必须要努力地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必须对音乐教育教学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特别要重点关注与音乐记忆相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音乐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培养杰出的专业音乐人才,甚至促进音乐创作、提高音乐表演的水平。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对音乐心理学的运用

音乐能夠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想象力、感受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为儿童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从探索、实验及模仿着手,来增强儿童对音乐的体验,培养和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等。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

1.音乐听力

对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培养而言,听力是基本条件。有些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许多人归根于五音不全,事实上是因为听觉存在问题。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获得的结论,小于12岁的儿童都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增强音乐听力,但12岁之后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由此可见,儿童听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在儿童时期,音乐听力是培养儿童音乐能力的前提,音乐听力越敏锐,儿童的音乐能力就越出色。

2.音乐要素听辨能力

音乐由旋律、音色等多种音乐要素共同组成。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儿童的音乐听觉能力需要大量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

3.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首先是把握音乐的情绪,领悟音乐的内涵,与音乐审美也有着密切联系。音乐要素听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条件,音乐要素听辨方面的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音乐的一种构成因素,曲式十分重要,曲式结合听辨力就如同一把钥匙,只有掌握它才能开启音乐的大门,使原本显得十分杂乱的音响成为层次分明的音乐;其次是体裁方面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十分丰富,具体包括摇篮曲、舞曲、船歌、交响曲等。不同的音乐体裁,其风格特征也不相同,唯有准确地把握不同音乐体裁的特征,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音乐形象。

4.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在理论上,内心音乐听觉也可以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或者是在音响消失后,通过听觉想象而保留下来的音响,或者是音响开始前,在识谱的基础上,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音乐音响。对音乐学习者而言,这种能力十分重要。或许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当音乐结束之后,音乐的旋律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还能随口哼唱。但是再过一段时间这种记忆就会消失不见,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音乐听觉在起作用。音乐具有极强的时间性,转瞬便会消失,只有依靠内心的听觉能力才能记住旋律,并在心中形成生动的音乐形象,从而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宜采用太过概念化的方式,需要借助形象的音乐音响,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来逐步增强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教学提升儿童审美水平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时间艺术,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也即形象性、情感性及愉悦性。主要是通过音的运动及音的结构来展示美,来增强人们的审美体验。在音樂教育当中必须充分体现音乐的三大特征,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从而达到以乐愉性的目标,让孩子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运用音乐之美来提高孩子审美的情趣及品味。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强化,与音乐教育及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音乐教学来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是艺术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感受音乐及辨别音响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还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音乐欣赏可以十分显著地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有着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还可以唤醒人们心中不同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的热情,充实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教学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审美水平,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1.音乐乐曲欣赏

乐曲欣赏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通过让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响辨别能力。音乐辨别能力是音乐能力中的一种,也即识别音乐构成要素的能力,不仅是音响感知能力的必备条件,更是欣赏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具备音乐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欣赏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及丰富内涵;其二,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在情感层面引起孩子的共鸣,激发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帮助孩子更好地领悟乐曲的意境,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2.歌曲演唱

就当前国内音乐教学的实践情况而言,教学形式比较简单,以学唱和演唱为主。通过反复的学唱和演唱,学生逐渐掌握表达乐曲的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及听唱协调能力。歌曲学唱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儿童通过发音器官正确地发音,要帮助儿童懂得如何发音,还要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演唱来准确地再现音乐的音调、节奏以及旋律。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唱歌中合理地控制呼吸,正确地运用演唱技巧。歌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大体上由歌词及乐曲两部分构成,对歌曲而言,歌词内容和乐曲情感缺一不可,必须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融合。在教唱歌曲时,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掌握歌曲的唱法,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孩子认真体会歌词的真正含义,从而表现歌词所包含的感情,将乐曲与感情完全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歌曲所独有的魅力。

3.乐器演奏

乐器演奏在儿童音乐能力培养当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要注重孩子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通过乐器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儿童学习弦乐器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引导儿童学习乐器演奏时,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客观原则,以基本的演奏技法作为切入点,逐步增大难度,从而为培养儿童的演奏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乐理知识传授

音乐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全面增强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孩子掌握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乐理知识是提升儿童演唱水平,帮助儿童学习乐曲演奏的必要前提。乐理知识教学不是让儿童单纯地识记与音乐知识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如何正确地识别乐谱,在学习乐谱的基础上独立地完成乐曲的演奏及学唱,从而为将来的音乐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乐理知识教学不仅只限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识谱和用谱的正确方法。

四、根据儿童的心理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小组学习

就当前音乐教学实践而言,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还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必须大力改进、调整过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根据需要把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流。

(二)学生参与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对舞蹈而言,音乐极其重要,音乐与表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關联,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充分地展现音乐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可以以歌词的内容作为依据,启发孩子,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采用上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学习。

(三)多媒体电教手段

在教学实践当中,运用多媒体或者是回归生活的方法,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提升效果。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为例,在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春天相关的声音资料及图像资料。通过动听的旋律来激发儿童的想象,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天,看到碧绿的草地和彩色的花朵,从而带给儿童更为丰富的体验。

(四)改变灌输性教学模式

过去灌输式的方法不符合儿童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儿童接受音乐时应当多采用感性的方式,尽量少采用理性的方式,所以,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尽量采用一些新颖的活动方式。21世纪以来,创造性教育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21世纪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以美国为例,专门开设了不少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儿童创造能力培养上;韩国则指出,中小学教育应当将以知识记忆为核心逐步转向以创造力培养作为重点。创造性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音乐教育当中,如何落实创造性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谓创造性教育,也即由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实践,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可以称为创新教育,创造性教育与智力培养完全不同,智力高并不代表具有高的创造力,知识教育也无法等同于创造性教育。

1.培养创造兴趣

兴趣并非空穴来风,教师在教育当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可供创造的内容,通过营造具有较高创造力的环境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创造的重要性,需要在教材当中安排大量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人类其他的思维,需要在充分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和培养其他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教师作为活动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极大束缚。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要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天赋与潜力,根据学生的特征开展教学。

3.培养表现能力

表现是音乐课程内容的一项重要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通过音乐表现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具体包括知识基础、创造意识、独特个性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必须以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技能作为基础,因此,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及技能。

参考文献

[1]金美琳.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微探[J].北方音乐,2017(1).

[2]祁欣.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3]孙文云.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J].文教资料,2015(11).

[4]章琦君.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歌唱——读《外国儿童音乐教育》旋律教学有感[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4).

[5]江云鹏.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因素[J].黄河之声,2019(3).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西方心理学者对这一问题一直都很重视,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也很多。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的每个行为的转换,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在家庭中子女比较多的孩子之间的互动等, 一切行为都会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他认为, 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对儿童人格发展来说同等重要。阿德勒认为“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 (或代替母亲地位的人) 发生联系的婴儿, 必定会走上灭亡之路, 这种联系非常重要, 影响深远, 他们的母亲会关注到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一些细节, 从而使他们得自遗传的人格倾向, 都可能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修正和教育而得到改变。”在谈到父亲角色对子女的影响时, 父亲和儿童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他对子女的影响也较晚发生作用, 如果母亲没有将儿童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 那样, 就会造成儿童人格缺陷, 这些儿童在社会感觉的发展上可能会受到严重的阻挠。父母婚姻不和谐的情境, 对儿童而言是危险的, 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儿童, 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格特质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经研究发现: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的家长, 一般文化水平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格品质, 而且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 而且还很有创造性, 而不宽容和限制的家庭中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人格特质。弗洛伊德学派有个著名俄狄甫斯理论。是关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 这个理论认为, 男孩子有一种爱恋母亲的倾向, 并希望和她结婚, 所以憎恨父亲。这是人格发展中的一种错误,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人格的这一发展规律, 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种错误就不会发生。梅兰妮·克莱恩反对弗洛伊德学派的俄狄甫斯理论, 她认为家庭环境中母子关系非常重要, 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因为这是其它关系的原型, 她还认为生命的最初5年内的家庭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对个体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第一年的内心发展预示着儿童今后的人格。克莱恩说, 新生儿已经拥有了能够被知觉到的焦虑的自我, 他最初面对的客体是母亲, 特别是母亲的乳房, 当孩子面对母亲和母亲的乳房时, 既有可能产生满足感, 也有可能感到沮丧和烦扰, 他会通过控制各种矛盾心态试图清除这种内在压力, 这就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1几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1.1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风格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1) 专制型采用这种方式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 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对家长的命令要绝对服从, 不得有自己的主张, 父母常常会滥用权力, 对孩子严加管制, 强迫命令, 说一不二。 (2) 放任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让孩子随心所欲, 无暇顾及子女或不想顾及子女。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 他们力求摆脱孩子, 对子女漠不关心, 不闻不问, 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会达到失控状态。 (3) 溺爱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不知怎样掌握爱的分寸, 父母对孩子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 对子女的要求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给予孩子的很多, 像在监护这块是非常明显, 有种将孩子每天恨不得捧在手心里面, 而且甚至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包括工作, 未来的家庭生活等等, 怕他们受到外来环境造成的伤害。 (4)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孩子与父母之间人格平等, 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对孩子不成熟或错误的行为, 父母能进行及时的限制和纠正, 并向孩子做出解释。

1.2这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1) 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 父母对儿童放任自流, 儿童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点, 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得不到慰藉, 久而久之, 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容易形成抑郁、敏感、多疑、任性、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 (2)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充斥着命令、斥责和暴力行为,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 (3) 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 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宠爱与保护, 会使孩子的性格变的更脆弱, 将来无法面对一些挫折, 或者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比较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缺少应该有的自信, 也可能会变成好逸恶劳等社会上所不能接受的性格。 (4)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像比较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这样的,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尊重, 但是并不是去忽视放任其自生自灭, 而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对考虑问题, 也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理, 从不去溺爱孩子, 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 独立的思想, 这样孩子的个性既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也能同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行为。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直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并且每个成员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全体家庭成员还应当努力丰富家庭的娱乐生活, 避免家庭矛盾冲突;家庭生活不仅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 家庭成员的成就期望应适度。

摘要:一个人成人成才, 除了学校老师、社会教育外,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成员间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 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教育孩子, 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 使其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不良的家教方式下, 其子女的心理、人格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合理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 陈艳, 时秋芳, 古桂雄.611名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5) .

[2] 胡春雁.家庭环境创造与儿童健全人格塑造[D].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 2005 (5) .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全区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一)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处,在校学生****人,教职工****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校生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到99.2%。在校生辍学率在1%以下,女童与男童没有明显差异,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以上。

(二)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余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超过90%,其中女生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三) 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处;在园幼儿****人。幼儿教师***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5%。0-3岁受教育率已达到30%,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

二、推进妇女儿童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妇女儿童教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区教育局将实施“两个纲要”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列入全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妇女儿童工作与教育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妇女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教育局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局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实施“两个纲要”的工作进程,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各项指标分解到各相关科室,由相关科室负责抓好具体指标的工作进度,不定期地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保证了妇女儿童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以学校幼儿园为龙头,推动幼儿教育蓬勃发展。我区积极发挥教育办园优势,大力发展学校幼儿园,带动了全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余万元,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处,中心以上小学都开办了附设幼儿园。同时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改进教育方法,并通过举办幼儿艺术节、智力大赛、运动会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目前,全区已有省级实验园1处,省级示范园3处,市级示范园7处,市级一类园14处,我区多次被评为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

二是依法治教,大力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我区把义务教育最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区建立了防止学生辍学责任制,把入学率、巩固率与学校的综合督导成绩挂钩;各学校完善了教师家访制度、学生月报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对经济困难学生,落实杂费减免政策,并采取一日捐助、爱心助学、“春蕾计划”、共同体捐助等多种形式实行帮扶,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全区农村学校辍学率控制到1%以下。各学校还坚持依法治教、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高。6处学校被评为“全市初中学校个性发展50强学校”、“初中教学创新50强学校”,区教育局被评为教育管理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我区职业教育采取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形成了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骨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还加强了与高职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门路。多年来,我区职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成人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城区,积极开展企业干部职工岗位培训,为全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和一线职工。在农村,结合经济支柱产业,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学生“绿色证书培训”,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提高全社会公民文化水平,我区认真组织了成人高考和高教自学考试。****年以来,我区有*****人参加了成人高考;*****人参加了自学考试,有****人取得了大学本、专科毕业证书。

(三)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描写音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学评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