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

2024-01-20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1篇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为他所特有的性质, 包括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充分发展和展示个性风采是每一个人的最内在的冲动, 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淹没在众人之中年轻女性就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 她们对个性的需求是为了突出、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张扬个人魅力, 使之与她人或前一辈人产生差异而引发的一种消费心理。伊利优酸乳运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阐释“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无疑正是在贩卖“个性”。原本在众多休闲服品牌中颇为平淡的森马, 用一句“穿什么就是什么”而获得甚多目标受众的青睐。难怪“好时”这个巧克力市场的后来者也能够在大家都以“爱情至上”的广告环境中脱颖而出, “宠爱自己” 的功劳确实不小„„由此, 传播个性成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有效诉求之一。

时尚价值是消费者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德国社会学家说“越是容易激动的群体, 对时尚的追求越强烈”。多少年来, 不管是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还是现实的表现, 都无不证明着年轻女性这一冲动型、非理性的消费群体对时尚有着无限的需求, 时尚是驱动年轻女性消费的重大商业元素。所以, “创造时尚”、“引领时尚”应该是以年轻女性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很多广告因此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如ipod创造“在你的口袋里装一万首歌”的音乐时尚大赚其利。百丽以“百变所以美丽”的色彩时尚而赢得巨大附加价值。

社会学家· 齐美尔解释, 时尚消费是“示同” 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 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 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时尚消费使消费者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它使消费者获得了一种具有了进入某个“时髦社会圈”门票的感觉, 从而摆脱了对“落伍”、“不合拍”、“乡巴佬” 等“社会污名”的恐惧。对于那些天性不够独立但又想使自己变得有点突出不凡、引人注意的个体而言, 时尚是她们需要的表演舞台。

高科技产品过去曾是男性的专有领域, 有人这样描述男人都IT了, 剩下女人在写字,写出了许多美女作家。今天扫描都市街头, 20至35左右时尚女性手中小巧手机、胸前晃来荡去的播放器、数码摄像笔等外观酷酷的数码产品已成为青年女性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当今社会, 随着年轻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 她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追求自己理想的状态。在她们看来高科技意味着时尚、先进、高效、快乐„„她们对这个概念的关注已不再局限在工作领域, 还荃延到了生活层面。保暖内衣这几年大打高科技牌, 保暖内衣市场上新添的所谓高科技新概念层出不穷, 有的品牌号称是加入了日本的暖素, 有的则声称加入了美国的莱卡, 还有暖卡、炭卡、热力卡、暖力卡、塞维卡、魔卡等,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 卡” 是否真的具有明显的科学效果, 但它们的广告却的确吸引了不少的年轻女性。很多成功的化妆品企业也往往都将“高科技”作为企业定位, 如创美时的“美容师仰赖的专业品牌”, 和雅兰国际的“一个具有国际医药背景的品牌”。曾经做过一项统计, 仅广州一地, 将“科技创造美”作为诉求的企业就不下于10家。

2、中老年女性家、实惠、安全与保持容颜

中老年女性消费家庭观念强、喜欢便宜实惠、重视美的效果等。这样的诉求对她们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岁左右的女人已经为人妻、为人母, 她们少了年轻时候的冲动、个人主义, 多了成熟女人的细腻、对家的奉献精神。所谓家是女人的归宿, 为了让老公有个好形象,她可能为老公买一套名牌西装为了让孩子有出息, 她可能把孩子送进专业学习班或者贵族学校„„男人是女人生命的支柱, 孩子是女人心中的太阳。—女人会紊不吝惜地打开钱包,为自己的密切关联群体消费。美国一佰分儿童服饰广告简洁、明了, 直叙其意“妈妈, 我要穿”。北京正清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孕康宝则打出“让未来的宝宝更健康”, 这都足以让女人心动。海王金禅也看准了女人“弱点”“人在商海走, 哪能不喝酒, 老公, 来点海王金搏吧, 第二天更舒服点”。所以, 在对儿童用品、男士用品进行营销策划时, 不妨把目标瞄准女人, 向女人“开枪”, 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和营销绩效。

古人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养儿不知父母心”, 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们既当家又养儿,已充分了解了其中的不易, 反映在消费上就更为理性, “好而不贵, 真的实惠”是她们的消费理想。聪明的商家, 就是利用这部分女性求美又求廉的消费心理大做文章, 如巧手系列洗化用品广告的“ 妈会管钱, 总是买好而不贵的东西”、“巧妇用巧手, 省钱是好手” 。浙江纳爱斯雕牌洗衣粉广告“只选对的, 不买贵的”, 都是把便宜、优质作为广告诉求点, 注重产品的“双价比”,即使用价值与价格相比, 较好的迎合了家庭主妇求好、求廉的消费心理。

物质产品营销如此, 精神产品营销亦如此我国台湾《Beauty美人志》杂志, 其发行量从2万册起步, 到第期的21万册, 创下了台湾女性刊物的记录。其成功的要诀就在于办刊和广告宣传均把“物美、价廉、实用”作为指南。国内《都市丽人》杂志与其相比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作为一本全彩印杂志6元的定价已经相当优惠, 更重要的是每期杂志均奉送一个精美的小礼物, 诸如钥匙扣、手机链、钱包、发卡等, 让每个消费者都颇感自己占了便宜, 创刊仅仅半年时间便挤身于国内主流女性杂志之列。

女性消费很重视安全性, 并且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日渐增强。尤其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消费品。女性在汽车消费时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此宝马汽车曾把安全性能作为其第一诉求。目前很多乳品企业在进行广告宜传时大力倡导“新鲜”、“消毒”、“灭菌”等诉求点是有道理的。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广告语“新鲜每一天”, 吉林省金财食品有限公司“金财消毒奶, 喝着放心” „„这些都是应对于女性安全消费心理的而采取的策略。

同时, 女性也很重视可靠性。女人不希望购买了一台家电在保修期内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更不希望购买一台经常抛锚的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在全国汽车展上面向女士免费赠发一本教育性的小册子—《关于孩子与汽车, 通用汽车公司给您的几点提示》, 小册子中包括安全带的使用、要儿乘车安全、如何使用汽车安全装置等内容, 与小册子同时赠送的还有带手电的钥匙环、微型车形状的冰箱磁帖。通用汽车营销创意的高处在于针对女性营销的目标性极强,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 女性高素质、高修养决定了在消费过程中对安全可靠的要求日益增多, 观念也日益增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渐渐老去的容颜, 中年女性有着莫大的失落感和恐慌感, 对美的追求尤为强烈一方面, 她们对于那些能够保持身材、延缓衰老的产品有极大的敏感和需求。静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2篇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为他所特有的性质, 包括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充分发展和展示个性风采是每一个人的最内在的冲动, 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淹没在众人之中年轻女性就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 她们对个性的需求是为了突出、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张扬个人魅力, 使之与她人或前一辈人产生差异而引发的一种消费心理。伊利优酸乳运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阐释“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无疑正是在贩卖“个性”。原本在众多休闲服品牌中颇为平淡的森马, 用一句“穿什么就是什么”而获得甚多目标受众的青睐。难怪“好时”这个巧克力市场的后来者也能够在大家都以“爱情至上”的广告环境中脱颖而出, “宠爱自己” 的功劳确实不小„„由此, 传播个性成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有效诉求之一。

时尚价值是消费者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德国社会学家说“越是容易激动的群体, 对时尚的追求越强烈”。多少年来, 不管是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还是现实的表现, 都无不证明着年轻女性这一冲动型、非理性的消费群体对时尚有着无限的需求, 时尚是驱动年轻女性消费的重大商业元素。所以, “创造时尚”、“引领时尚”应该是以年轻女性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很多广告因此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如ipod创造“在你的口袋里装一万首歌”的音乐时尚大赚其利。百丽以“百变所以美丽”的色彩时尚而赢得巨大附加价值。

社会学家· 齐美尔解释, 时尚消费是“示同” 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 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 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时尚消费使消费者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它使消费者获得了一种具有了进入某个“时髦社会圈”门票的感觉, 从而摆脱了对“落伍”、“不合拍”、“乡巴佬” 等“社会污名”的恐惧。对于那些天性不够独立但又想使自己变得有点突出不凡、引人注意的个体而言, 时尚是她们需要的表演舞台。

高科技产品过去曾是男性的专有领域, 有人这样描述男人都IT了, 剩下女人在写字,写出了许多美女作家。今天扫描都市街头, 20至35左右时尚女性手中小巧手机、胸前晃来荡去的播放器、数码摄像笔等外观酷酷的数码产品已成为青年女性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当今社会, 随着年轻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 她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追求自己理想的状态。在她们看来高科技意味着时尚、先进、高效、快乐„„她们对这个概念的关注已不再局限在工作领域, 还荃延到了生活层面。保暖内衣这几年大打高科技牌, 保暖内衣市场上新添的所谓高科技新概念层出不穷, 有的品牌号称是加入了日本的暖素, 有的则声称加入了美国的莱卡, 还有暖卡、炭卡、热力卡、暖力卡、塞维卡、魔卡等,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 卡” 是否真的具有明显的科学效果, 但它们的广告却的确吸引了不少的年轻女性。很多成功的化妆品企业也往往都将“高科技”作为企业定位, 如创美时的“美容师仰赖的专业品牌”, 和雅兰国际的“一个具有国际医药背景的品牌”。曾经做过一项统计, 仅广州一地, 将“科技创造美”作为诉求的企业就不下于10家。

2、中老年女性家、实惠、安全与保持容颜

中老年女性消费家庭观念强、喜欢便宜实惠、重视美的效果等。这样的诉求对她们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岁左右的女人已经为人妻、为人母, 她们少了年轻时候的冲动、个人主义, 多了成熟女人的细腻、对家的奉献精神。所谓家是女人的归宿, 为了让老公有个好形象,她可能为老公买一套名牌西装为了让孩子有出息, 她可能把孩子送进专业学习班或者贵族学校„„男人是女人生命的支柱, 孩子是女人心中的太阳。—女人会紊不吝惜地打开钱包,为自己的密切关联群体消费。美国一佰分儿童服饰广告简洁、明了, 直叙其意“妈妈, 我要穿”。北京正清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孕康宝则打出“让未来的宝宝更健康”, 这都足以让女人心动。海王金禅也看准了女人“弱点”“人在商海走, 哪能不喝酒, 老公, 来点海王金搏吧, 第二天更舒服点”。所以, 在对儿童用品、男士用品进行营销策划时, 不妨把目标瞄准女人, 向女人“开枪”, 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和营销绩效。

古人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养儿不知父母心”, 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们既当家又养儿,已充分了解了其中的不易, 反映在消费上就更为理性, “好而不贵, 真的实惠”是她们的消费理想。聪明的商家, 就是利用这部分女性求美又求廉的消费心理大做文章, 如巧手系列洗化用品广告的“ 妈会管钱, 总是买好而不贵的东西”、“巧妇用巧手, 省钱是好手” 。浙江纳爱斯雕牌洗衣粉广告“只选对的, 不买贵的”, 都是把便宜、优质作为广告诉求点, 注重产品的“双价比”,即使用价值与价格相比, 较好的迎合了家庭主妇求好、求廉的消费心理。

物质产品营销如此, 精神产品营销亦如此我国台湾《Beauty美人志》杂志, 其发行量从2万册起步, 到第期的21万册, 创下了台湾女性刊物的记录。其成功的要诀就在于办刊和广告宣传均把“物美、价廉、实用”作为指南。国内《都市丽人》杂志与其相比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作为一本全彩印杂志6元的定价已经相当优惠, 更重要的是每期杂志均奉送一个精美的小礼物, 诸如钥匙扣、手机链、钱包、发卡等, 让每个消费者都颇感自己占了便宜, 创刊仅仅半年时间便挤身于国内主流女性杂志之列。

女性消费很重视安全性, 并且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日渐增强。尤其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消费品。女性在汽车消费时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此宝马汽车曾把安全性能作为其第一诉求。目前很多乳品企业在进行广告宜传时大力倡导“新鲜”、“消毒”、“灭菌”等诉求点是有道理的。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广告语“新鲜每一天”, 吉林省金财食品有限公司“金财消毒奶, 喝着放心” „„这些都是应对于女性安全消费心理的而采取的策略。

同时, 女性也很重视可靠性。女人不希望购买了一台家电在保修期内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更不希望购买一台经常抛锚的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在全国汽车展上面向女士免费赠发一本教育性的小册子—《关于孩子与汽车, 通用汽车公司给您的几点提示》, 小册子中包括安全带的使用、要儿乘车安全、如何使用汽车安全装置等内容, 与小册子同时赠送的还有带手电的钥匙环、微型车形状的冰箱磁帖。通用汽车营销创意的高处在于针对女性营销的目标性极强,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 女性高素质、高修养决定了在消费过程中对安全可靠的要求日益增多, 观念也日益增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渐渐老去的容颜, 中年女性有着莫大的失落感和恐慌感, 对美的追求尤为强烈一方面, 她们对于那些能够保持身材、延缓衰老的产品有极大的敏感和需求。静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3篇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名词出现。什么“非主流、追星族”这些社会的因素,在女性的角度上也会受到其影响甚至超过男性。例如所谓“有钱”的女性,生活富裕、上班休闲、休养、保养注重的很好,她们在心里就会玩命假冒她们,以欣慰自己心里的感想。“追星、非主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喜欢哪位明星、戴的哪个首饰好看、穿的衣服很有特色”她们都会一昧追寻,商家也会利用这股潮流,吸引无数的女性的眼球,从而也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费上,女性跟男性的决策是大不均等的。一,男性买东西习惯看中了就买,不会讨价还价,女性则会多方探问,参考别人的看法。二,男性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行了,女性则会注重更多方面,比如搭配、使用场合等等。三,女性购物总会走多几家,坚定货比三家不被骗。四,女性在买完东西后会把自己的战利品奉告给自己的朋友,慢慢的那家商家忠诚度就越高。

社会上,很多商店的主力军是以女性为主。比如一些卖保健品、美容健身、精品店,甚至一些服饰店,大多数都是女性的,即便在年龄、职业、收入等等各方面的不同,对待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比如中老年的退休女性,习惯了正常消费。中年知性女性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主打一些休闲类、保养等。年轻女性主要逛街,挑选小饰品等有心思的环节。但也同样占据了市场上很大的位置。

女性通常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传播能力,善于通过说服、劝告、传话等对周围其他消费者产生影响。女性消费者会把自己购买产品的满意使用感受和接受的满意的服务经历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利用一切机会向其他人宣讲,以证明自己有眼光或精明。反过来,女性购物决策也较易受到其他消费者使用经历的影响。这个特点决定女性是口碑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一些产品通过女性的口碑传播可以起到一般广告所达不到的效果。但成也口碑,败也口碑,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维持住女性消费者的忠诚度。据国外调查表明,通常在对产品和服务不满意的顾客中只有4%会直接对公司讲,在96%不抱怨的顾客中有25%有严重问题;4%抱怨的顾客比96%不抱怨的顾客更可能继续购买;如果问题得到解决,那些抱怨的顾客将有60%会继续购买,如果尽快解决,这一比率将上升到95%;不满意的顾客将把他们的经历告诉给10~20人;抱怨被解决的顾客会向5个人讲他/她的经历。其中会把自己的抱怨反映给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大多数是女性消费者,因此女性顾客的反馈和口碑非常重要,商家一定要讨得女士的欢心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扩大保险消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有关<报告)和(调查)资料,在分析了我国保险消费现状基础上,针对影响保险消费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保险消费;影响因素;扩大途径

文献标识码:A

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对当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应当是供求双方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供给者。更需要成熟的保险消费者与之匹配。因此,扩大保险消费是促进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2007-2008年中国保险市场调查与投资咨询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及2004年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对山东省17城市居民和团体单位进行的4800份“保险消费环境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所披露的数据,就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我国保险消费的现状

1.1保险消费水平低下

首先。居民保险参与度低。‘报告>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市场,有46.5%的城市居民已拥有社会保险。仅有4.5%的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有21.1%的居民既拥有了社会保险又购买了商业保险。此外,尚有27.9%的居民没有购买任何保险产品。

其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均较低。

中国2008年的保险密度为724元,保险深度为3.25%,这些数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20年左右的差距,和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发展潜力巨大。(引自新浪财经——平安总经理张子欣:以建立综合金融集团为目标)

再者,农村保险市场尚待有效开发。

总体而言。我国保险消费整体水平普遍低下。

1.2保险消费倾向偏低

首先。由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体制改革的影响,以及多种社会及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居民预期消费压力较大。因而,在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可投向的比较上。保险尚处于较次要的地位。《报告》结果显示,居民将保险投资与消费列在储蓄、购房、教育、证券之后;其次,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住房改革。城市居民的资金转向房产市场,而选择购买商业保险的消费者只有9%。《调查》显示,在购买了保险的消费者人群中,保险费支出占可支配收人的比例在5%以下者数最居多,有着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

1.3保险消费结构畸形

保险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的比例关系。从保险产品的功能看。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的特征是低保费高保障,适宜的目标客户群是中低收人层寻求基本保障的消费群体;投资型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是收人较高和寻求高投资高回报的消费群体。但根据我国大多数消费者的目前收入状况,居民投保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充足的风险保障,然后再考虑保险“投资”的因素。而目前市场销售情况是:购买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的较少,而购买投资型产品的较多,保险消费结构畸形。这也说明人们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1.4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  它表现在:一是投保动机上只注重有形的物质保障,无视保险的无形保障,以至于有些不出险的保户总有“吃亏”之感;二是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三是投保决策受他人左,缺乏冷静思考和自主性。

2影响保险消费的主要因素

 2.1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偏低  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高低是影响保险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与购买商业保险的关系来看,月收入在2000一一一20000元之间的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比重随着收人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不高的有力证明是消费者感到保险“价格太高”。《调查)表明。在“保险业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保险“价格太高”排在了第五位。对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时,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价格因素”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 2.2公众的保险意识落后 早在1997年。有学者对部分城市居民的调查表明:对保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7%和18.6%。44.6%的居民还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35.1%居民根本不了解(引自雪峰著《保险也如何做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出版)。而据<报告>显示,对保险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居民家庭占到了36%。 2.3保险服务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保险服务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索赔困难。索赔难——是大家公认的保险业的第一大问髓。购买保险并有索赔经历的个人消费者中,认为不顺利的占22.3%,超过20%的消费者对保险理赔不满意;在“团体消费者认为保险业存在的最大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最大问题是索赔困难的最多,占到了37.06%。在对保险消费各因素的评价中。理赔情况评价也最低。

(2)夸大好处误导。43.3%的被调查者说,不想购买保险的理由是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因为保险营销员夸大承诺或者没有完全兑现承诺。

(3)手续繁杂。保险的承保、理赔手续比较复杂,特别是人寿保险涉及的项目很多、赔付兑现时间长。调查团体消费者索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认为由于索赔手续复杂造成的有66.32%。

(4)合同条款如雾里看花。合同条款难懂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保险条款存在晦涩、繁琐的问题。消费者反映,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讲解不够”。在调查“对保险合同的明白程度”时发现。“基本能看明白”的消费者占78.34%;“不明白”的占12.73%;而且,由于保险条款的高度专业性。“基本能看明白”与“看得明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对保险条款的一些具体内容不十分清楚。极易引起消费纠纷。另外。消费者对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的不满也十分明显。

(5)信誉不好。有80.2%的个人消费者表示。最迫切希望了解或者说最关心的保险公司信息是保险公司的“信誉”。在调查对象被问及“选择不同保险公司的原因”时,最多的回答是企业信誉和实力。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8.76%。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没有参加保险的人群中,43.3%的人“不想购买保险的理由”是对保险公司不信任。

(6)保险业务员素质差。有些消费者对“拉保险的”非常反感。其原因是认为保险业务员“素质差”。为了说服人们购买保险。一些保险业务员往往“王婆卖瓜”,极力夸大保险责任,而对于保险的除外责任避而不谈。与此同时,部分保险业务员缺乏专业知识,本身对保险条款一知半解,理赔时又不按规定办理。加之保险业务员频繁流动,对于这些违规者行业内缺乏禁人机制,所以业务员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7)险种不丰富。消费者对险种不丰富颇有徽词,有些消费者反映没有自己需要的、想买的保险。比如:目前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医疗保

险产品品种不多,并且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这与国外各种各样的医疗险形成鲜明对比;现有的银行保险品种不多,多为分红型保险,这些保险产品和银行定期存款没有什么不同,与其称为“保险”,还不如说是“投资产品”更准确些。消费者希望可以选择的保险品种更加丰富。

 2.4保险信息披露不规范  它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沟通渠道,更谈不上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地获得保险信息。《调查》显示,消费者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保险员的介绍”,占总比例的57.0%;二是保险公司或保险员言过其实,随意扩大保险责任。延伸产品功能。如人寿保险中分红和投资连接保险,往往靠夸大预计的投资收益率来招揽客户;三是刻意隐瞒,即对一些重要性的事实和一些直接关系到客户经济利益的信息表述模糊,告知不明确;四是一些条款、宣传材料和推销说明,使消费者容易产生歧义:五是行业可比性差。由于保险业务信息披露没有形成行业规范,使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相类似产品的条款不具备可比性,使得消费者无法进行比较。

3扩大保险消费的方法和途径  保险业的发展,不仅要将整体规模“做大”。而且要将实力“做强”。在保险消费方面,做大做强是以做“实”做“细”为基础的。所谓“实”是指保险产品货真价实。保险行为实实在在,消费环境宽松实惠。“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细化消费者”、“细化市场”、“细化风险”、“细化产品”和“细化服务”。

3.1加强保险消费教育,培育大批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

首先,可借鉴日本培育保险市场的做法。日本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社会形象是欠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谈寿险无法回避疾病和死亡,而日本比我国更忌讳谈论这些话题;二是个别保险代理人素质偏低。违规操作,损害了保户的利益,招致保户反感。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日本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工作:一是开展“保险宣传月”活动。日本政府很早就推出了“保险宣传月”活动,其原始目的只是批评和纠正某些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后来则逐步发展成为声势较大的普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月中,金社会共同关注保险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讨论研究关于保险的各种问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创立“生命保险文化中心”。日本的各大保险公司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真正地取信于日本国民。于20世纪70年代共同筹集了一笔基金,建立了“日本生命保险文化中心”。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来自各保险公司,他们的任务绝不是为公司推销保单。而是专门负责对国民进行保险意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出版书籍,建立阅览中心,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为日本社会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工作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而是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他们具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的服务对象和长远的服务规划,根据保险市场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及时的研究作出明晰的解答。三是从娃娃抓起。在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里,有一门《社会》课,专门讲授社会学知识,其中包括金融保险方面的知识,这门课从小学延续到高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何一个日本小学生都可以从课堂学到有关保险的知识。因而,通过以上做法。使日本社会的保险教育和宣传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辐射渗透到每一个日本家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我国的保险消费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实施。  (1)培育全社会保险消费意识。在我国首先是提高各级政府对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增强运用保险工具规避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的自觉性,挖掘保险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使经济增长、社会  稳定与保险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其次是提高广大民众保险的意识。

(2)突出保险消费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是建立保险消费教育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比如从现在开始就在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的专业,为即将到来的保险消费储备人才;借鉴日本的方法将保险知识融人中小学《社会》课程等等。二是提供保险消费教育的渠道,特别是注重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媒体和新兴的社会机构,如媒体网络、咨询机构、社区服务等;在资金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建立”日本生命保险文化中心”的经验,由保险公司作长期的投资(包括人员和资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各地的保险协会为活动的基地,逐步扩展协会的职能,将培育保险消费作为协会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增加入员。投入资金,面向社会,开展工作。三是注重保险消费教育的内容。比如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灌输风险管理的理念。向居民家庭提供风险评估以及理财的方式方法,向潜在的保险消费者宣讲投保决策的选择。向购买保险的消费者讲明保险合同主体权利义务等等。  (3)高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水平。首先。保险市场的管理者应该明白,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是保险市场的支撑点,保险监管部门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定期地组织市场的调研和保险消费的调研,比如对消费者的投保心理、投保行为、投保能力等方面市场调查,从而提高宏观决策的正确性,增强宏观调控措施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其次,保险产品的提供者也应该知道,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有助于保险公司改进服务的手段、方式,有助于提高保险决策的准确性,以便适时提供优质的、价廉物美的保险产品。

(4)提倡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一方面,鼓励城市居民中的中产阶层把购买保险、寻求保障、增加投资的行为经常化、必要化和计划化;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各部门(新闻、司法部门等)参与保险活动的机会,让社会来熟悉保险、理解保险。

 3.2加强保险宣传是培育保险消费的重耍耍手段  (1)加强宏观保险宣传势在必行。宏观宣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有关保险政策的宣传,二是保险公司自身注重形象的宣传。宏观上的宣传,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大等优势加以宣传。比如制作保险专题片、保险广告,展示保险行业、保险企业和保险人的精神风貌。让公众了解国家保险方面的政策、保险行业的动态、保险公司的实力、经营理念、服务观念等等。另外,宏观宣传还要重视地方党政领导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要让他们了解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风险管理的观念。了解国内外保险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加强微观宣传,突出入性化特点。微观宣传是指对保险险种的宣传。微观宣传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人性化特点,站在客户的角度,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作客户的朋友、顾问;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层次,宣传不同的保险产品。

(3)加强危机管理,利用危机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会在宣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工作中,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介机构的不规范、部分人员诚信的缺失,保险公司自身。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5篇

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陈述到, “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心理信任, 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消费者与消费平台之间本是个体与虚拟世界的互动, 双互之间并没有白纸黑字的条约确立这种关系。在实践当中, 往往是基于对消费者心理上与消费平台制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心理契约, 达至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信任关系。

二、在线心理信任理论

在网上相互关系建立过程当中, 心理信任尤为重要。消费者初次访问电子商务平台时, 会对该网站或者应用程序的使用环境产生第一印象。对环境感知方面包含内容、导航、连接情况、操作界面等因素构成第一印象。

三、在线粘性心理研究

我国学者张云霞 (2015) 归纳粘性心理文献, 认为粘性心理具有两种形态, 分别是“体验粘性心理”以及“物理粘性心理”。互联网经营者需要从体验粘性心理方面着手, 在使用过程中提高体验粘性心理。

Zemzow (1999) 在研究当中协助提高对品牌的理解程度、促进重复性的购买行动、增加福利 (诱因) 等方式提高在线粘性心理。

骆迪以及薛君 (2012) 基于ECT为基石, 挖掘了感知有用, 感知愉悦和自我效能感三个影响消费者持续使用意图的内、外感知因素。证实这三个因素对正是消费者由初始使用意图发展到在线消费产生粘性心理的作用因素。

Wang等 (2014) 在有重复购物的消费的条件下, 经过分析得到心理信任、态度与行为倾向的关系:心理信任与态度呈现正向相关;态度与行为倾向呈现正向相关;确认与持续相信是信念的表现形式;整体满意度与承诺是态度的表现形式;粘性心理是在线用户持续使用某个网站的概率。

四、心理期望确认理论

在心理期望确认理论的文献中归纳期望确认可划分成三个类型:客观确认、推论确认、心理知觉确认。

客观确认。产品或者服务的客观差异是消费绩效影响因素。产品或者服务的客观差异是影响确认的因素, 相关确认即是客观确认。

推论确认。预期与最终绩效存在差异, 消费者对于购买前预期与购买后绩效产生对比时, 相关确认称为推论确认, 由购买前后的消费者的反应水平得出。

心理知觉确认。消费者主观去评估绩效表现。其测量的尺度常用“比预期的好”及“比预期的差” (邱庆德, 2003) 。以此评估消费者的直接感受以及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对心理期望确认理论进行了文献分析, 并采集了一些与本文模型相关心理期望确认理论的研究进行分析, 发现不管是那种心理期望确认的分类, 正向确认程度越高, 对后续的使用有重要影响。

摘要:互联网营销的在线交易具有独特性质, 消费者从过去与商家面对面营销、支付切换到虚拟世界上面完成, 在整个信息搜寻、选择目标、营销互动、购买评估、购买决策、支付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此以本文来研究消费者群体初步体验互联网营销心理与互联网平台粘性心理相关的综述。

关键词:在线消费,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平台粘性心理

参考文献

[1] Ajzen, I., &Fishbein, M.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2]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 Action control (pp.11-39)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3]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2) 179-211.

[4] Ajzen, I.,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ur.

[5] Anderson, E.W., &Sullivan, M.W. (199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s Marketing science, 12 (2) , 125-143.

[6] Anderson, E.W., Fornell, C., &Lehmann, D.R. (1994)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Findings from Sweden.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3-66.

[7] Beddoe-Stephens, P. (1999) .Yahoo:Gettin’Sticky with It.Wired News.

[8] Bhattacherjee, A.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MISquarterly, 351-370.

[9] Chatrchyan, S., Khachatryan, V., Sirunyan, A.M.Tumasyan, A., Adam, W., Bergauer, T., ...&Frühwirth, R. (2014) Evidence for the 125 GeV Higgs boson decaying to a pair ofτlepton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2014 (5) , 1-72.

女性消费心理研究范文第6篇

无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有益于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消费行为起到示范作用。

一、高职学生网上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现状

(一) 主动消费, 缺乏理性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不在征求父母的意见, 而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消费。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尤其在网上消费上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 但是缺乏理性[2]。他们享乐攀比, 崇尚品牌, 标新立异, 追求刺激和新潮。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 更注重感官的满足, 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对于各类网络商品保持高度的关注, 尽管这些学生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 但他们却表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3]。

(二) 需求增长, 资金单一

区别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的开放式的大学生活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他们把业余活动、休闲娱乐放在和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4]。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他们的资金只要源自自己的家庭、来自父母的收入。消费需求日益膨胀与单一经济来源的矛盾是亟待解决问题。

(三) 结构多元化, 具备倾向性

大学生的需求相对比较广泛, 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 每个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购买需求和欲望。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商品种类复杂多样可以称得上是包罗万象, 其中风险比较小、性价比较高的实物商品比较受欢迎。女生大多以衣服、鞋帽、装饰品、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而男生会选择书籍、电子数码产品以及游戏类的产品[5]。从各类商品的购买的频率来看, 大学生网上消费的结构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二、高职学生网上消费行为与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 网上消费盲目从众

网上消费和传统消费一样是一个从心动到行动的过程, 它是消费的一部分, 有目的有计划根据自身需求的理性消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高职学生的网上消费却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问题, 原因有二。一方面, 父母的溺爱纵容了学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网上商品琳琅满目, 能实现不走一步路便浏览到各种商品[6]。同时, 商品的价格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如果碰到“淘宝、唯品会”等知名网站打折促销时, 他们更是头脑发热, 盲目跟风购买, 甚至购买了很多商品回来闲置。

(二) 网上消费炫耀攀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每个家庭的收入情况逐渐变成了隐私, 各种社交场合和私人聚会都充斥着攀比炫富的气息。这种消费“实则是要向社会观众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 以挑起他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仿佛消费的越高档, 就越有面子, 为了面子盲目进行超支消费, 从而忽略了自己的购买能力。攀比心理的错误之处在于把“富有”等同于“物质享受”, 忽略了精神富有[7]。网上消费不论与收入或财力是否相当, 都不仅有害于消费者, 而且破坏校风, 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 网上消费成瘾

处于性格改变与成长敏感期的大学生们, 他们不具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进行网上消费时, 他们关注的不再是购买的商品本身, 而是追求购买商品时或者付款时带来的成就感和快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行为, 网络消费者是基于直观体验、主观意愿、直觉冲动等因素做出的消费决策和行为。作为网上消费的主要力量, 消费成瘾无疑会影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四) 商品质量与交易安全问题

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体系, 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低廉。但是网上购物毕竟是虚拟的, 消费者无法亲自鉴别和尝试接触商品, 只能通过图片、文字以及以往买家的评论来判断商品的质量。网上交易则需要买家提供信用卡、银联卡、支付宝账号等等比较保密的个人资料,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买家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对于一些网上消费经验不足的学生, 容易受到不法商贩利用网络的漏洞进行诈骗, 使得原本就不宽裕的经济更加拮据。

三、构建高职学生正确网上消费观念的教育对策

(一)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 强化正确消费观的认知

现在的高等教育学校并没有开展相应的课程, 已有的思想政教育课程中更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没有涉及到消费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 要实现对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 就必须拓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 增加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内容, 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与具体的消费观的教育相结合。同时, 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理相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引导他们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教导, 帮助学生认清楚“需要”和“想要”, 克服购买的冲动欲望, 增强自我约束力, 不虚荣, 不攀比, 不拜金,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并有效的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

(二) 组织各类活动, 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认知消费是消费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那么消费者对消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则是促进消费行为产生和形成消费观念的原动力。因此, 消费者对正确消费观念认同的前提下, 面对消费时就会产生是非感、正义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 要想做到这一点, 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对消费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组织关于网上消费教育的特色主题班会让大家对网上消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作用

潜在课或称隐形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是与正规课程相对的课程, 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 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可以把它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 (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 学校通过物质文化 (学校建筑、设备、文娱体育活动设施、校园环境) 等、制度文化 (校训、校纪、学生守则) 等、精神文化 (学校的人际关系、师风师德、学风、班风、校风) 等,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态度、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持久作用, 弥补正规课程的不足, 形成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 更好地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四、结语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家庭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 高职学生消费形式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消费观的问题, 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只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是很难实现的, 更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对消费观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合理消费。

摘要: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受到人们尤其是当代高职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和认可。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追求时尚和渴望个性, 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很大的消费自主空间, 已成为网络消费者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他们又具备易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时尚的群体性消费特征, 是网络消费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另一方面, 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 思想意识、生活态度和理想信念极易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 也造成一些消极负面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消费,高职学生,消费行为,消费教育

参考文献

[1] 严惠.大学生非理性网购行为动机分析[J].商情, 2013 (13) :75.

[2]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5.

[3] 伊伯特·弗兰克.蔡曙光等译.奢侈病EM3[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0.75.

[4] 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96.

[5] 陈松岩.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理相胜[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6) :103.

[6]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64.

上一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范文下一篇:农艺师竞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