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院文化;中西对比;研究价值;借鉴意义

一、法院文化的研究价值

法院工作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实践为主要内容,法院工作可以总结为是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寻找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是法官在繁多的法律条文中找寻可适用法律的方式方法。在如此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法院活动中,我们应当寻找一种支配我们做事方法的理论依据,这种思想是指导法律人处理法律事务的理论标尺,是指引法院活动前进方向的指挥杆。这种理论依据就应该是我们在过往的法院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拥有传承性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院活动的意识形态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院文化。

法律是“舶来品”。然而这种“物种”怎样在中国存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是我们法院在司法过程中最该研究的根本问题。然而在政法传统和当今转型社会的影响下,中国恐怕必须以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待法律。法律的首要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至于自由、公正、和平等对法律价值的归纳是对彼岸理想法的形容以及不乐观的可以说是对现实法律强加的美名。作为治理工具的法律来说,这是有效美化其外在使人们产生信仰之情的有利方法。最现实和最有价值的法律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移植而来的法律面对我国本土习惯的对抗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然而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到来,基层司法实践中为了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而演化出了多种式样的应变解决机制。多种解决问题的式样可能会逐渐模糊司法的本质但又概括地惯用司法之名。所以面对我国基层社会的熔炉,相应的具体司法工作应该具有体现其本质的坚定性,建设这种司法过程本质坚定性的理论基础需要法院文化予以支撑。

二、我国法院文化的发展

法院文化并非能够快速形成,我国首先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法院文化发展之初跟随精神文明的建设的脚步逐步成为专门的使法院工作者引以为重的专门事业所经历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转变是具有价值并具有进步意义的。法院文化在新时期的法院实践活动之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笔者将我国法院文化的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1996年到2001年:法院文化启蒙时期

从1996年起,我国由最高人民法院发起司法审判改革活动,其中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要内容,转变法院事务活动的总体思路,建设良好有序的司法过程,强健高素质法官队伍建设。紧随其后的1997年,我党的十五大召开,强调加强与经济政治相协调的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得到明确,和发展的前一阶段则为我国推动文化建设过程。由此将法院审判改革活动和文化建设相联系则造就了我国法院文化启蒙思想的初始阶段,但当时还只有少数人的研究眼光放在了法院文化的研究上。至2000年,我国针对法院文化的研究和文章层出不穷,其中大多以明确法院文化内涵、法院文化形式及法院文化机构建设为主要内容。法院文化由此可以看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这一阶段的法院文化建设,从一开始的不被关注到逐渐引起学界学者的重视,是我国法院文化建设的启蒙时期。

(二)从2002年到2004年:法院文化发展过渡时期

自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注重法官队伍的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出台,首次明确了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的目标。法官毋庸置疑是司法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也对推动法律前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不仅仅是从专业上、技术上而言,我们应该看到起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法院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之后的法院建设活动中,各地法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法院文化建设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官文化建设、审判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此期间,虽然我国各地出现各种法院文化的活动,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将此种活动明确为是法院文化建设,也没有普遍认可的明确的法院文化内涵的界定,此种局面可以被形容为是百家争鸣但无一正统的情况。所以此阶段被归结为是法院文化建设的过渡阶段。

(三)2005年至今:推动法院文化建设的新时期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以文章的形式对各地举行的法院建设活动予以肯定,这是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历史性的转折点。由此各地法院的法院文化建设活动有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号召,加强了其建设动力。随着2005年9月第一次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都逐渐明朗起来。法院文化常会被人们加以意识上的、抽象的形容词。对法院文化的探讨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思维定式。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在这一时期的法院建设活动中,各地法院以法院文化为指导,将行动付诸于各种实践当中,诸如对法律符号象征的研究、法院图书馆建设、法官队伍高素质要求等,旨在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法院文化的建设,由此完全打消我们的疑虑。

不仅法院内部重视法院文化的建设,学界学者也将研究目光放在了法院文化建设的研究之上。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将法院文化建设再打一剂理论强心针,针对法院文化的研究和文章层出不穷,学者大多以明确法院文化内涵、法院文化形式及法院文化机构建设为主要内容。这使得法院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更加地丰腴起来。

三、西方法院文化概览

西方法院在其工作的具体过程中也有政治因素的干扰,但其司法的被动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人民群众将司法过程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群众法律意识的体现。司法的被动地位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条件,也是其与主动行政的主要区别之一。司法保有其被动地位,不仅能够很好地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法官先入为主而做出不公正判决。

在法官队伍建设方面,重视法官素质培养,突出法官神圣地位。法官作为直接面对和处理法律问题的重要角色,赋予其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找法和造法的必要前提条件。①这使法官造法过程保有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国家在法官培训的问题上,侧重点各有不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大多是律师,职业化程度高、法律知识丰富,因此这些国家的法官在任职后的培训就主要侧重于提高司法技能。澳大利亚的多数法院,法官或治安法官提高专业能力通过自发组织的各种委员会来完成。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大部分是来自法学院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要进行司法实践技能传授,就需要通过对年轻法官的培训实现。

在西方审判制度方面,西方当事人确定自己权利的地方便是法院,也就是判断当事人在纠纷或者矛盾中谁是正确的。对法院来说,审理和判决是它的重要活动,其他的功能或者作用则是辅助性的活动。在具体的诉讼活动中法律权利被证实,从而得到实现,当某个人生命其有选举权的时候,就是说明他的该项权利被侵犯,并且希望通过法院判决来恢复他的这项权利,一个正常拥有选举权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项权利。当然,这项权利是否最终存在,也是通过法院判决来确定。因此在西方,审判就是对权利的肯定或者否定。

四、西方法院文化对我国法院文化发展的借鉴价值

(一)有限责任政府宪政思想指导司法活动

西方国家的法律,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的地域环境、习惯、宗教、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使之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受不同的传统法律文化影响,造就了中西方所重视的利益群体的单位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强调以家庭组成最基本的管理群体,由群体本位发展为当今的集体利益本位。在家庭这个管理组织之中,家长为管理者而家庭成员要服从家长的管理。由此我国的行政司法方面强调管理者的作用。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突出个人利益的保护,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这也就是其为何司法具有被动地位的原因之一。人们不需要司法主动的干预,而将司法作为解决法律纠纷的有效途径。

有限责任政府即小政府大社会。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范围,突出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自治能力,这是宪政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政府和公司一样,不可能负无限的责任。在此环境之下,那么司法的地位应该趋于被动。在经历了“送法下乡”等一系列法治宣传工作之后,我们应将司法的触角收回,等待人民大众对法律的接受和运用。对法院来说,审理和判决是它的重要活动,其他的功能或者作用则是辅助性的活动。在具体的诉讼活动中法律权利被证实,从而得到实现,当某个人生命具有选举权的时候,就是说明他的该项权利被侵犯,并且希望通过法院判决来恢复他的这项权利,一个正常拥有选举权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项权利。当然,这项权利是否最终存在,也是通过法院判决来确定。因此在西方,审判就是对权利的肯定或者否定,司法权力即体现于此,并非要靠类似于行政权力的地方性扩张手段。

(二)西方法院文化指引法官队伍建设

在西方国家,法官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裁量权。法官作为直接面对和处理法律问题的重要角色,赋予其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找法和造法的必要前提条件。这体现了法官在立法过程中,推动法律前进的重要作用。西方许多法律法规的原型都是出自法官所执笔的判决建议书,因此法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法官并非像西方法官那样有造法的权力,其地位也没有西方法官如此神圣。但是在处理基层法律事物时,法官以达到解决纠纷为最终目的,逐渐模糊了其增强法官专业性的意识。司法者不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境界。中国司法的平衡,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比如社会风俗习惯、人情等),司法官作出适当性处理使之符合现实理性的需要。由此,灵活性的调解与严格规则裁判的结合是我国审判活动的特色。虽然基层法官的角色偏离有其一定的正当性,但是培养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来落实司法判决的八面玲珑的法官绝非我国法治建设的本意。②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中,法律旨在纠纷的解决以维护社会秩序,那么法律完善和发展的突破口还是在基层法院法官审理的各种案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之中。如果要落实司法判决还要动用其他因素来促成,这就是我国法律为何如此孱弱的主要原因,这也体现了我国法官应该强调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原因所在。

要加强中国的法官职业化,目前中国的法学院相对理论和实践而言,往往更擅长理论性的知识而缺少后者。所以预备法官培训就弥补了这一缺点。预备法官培训是不少于一年的重视岗位规范、职业道德和事务的培训。中国的法官培训,采取的是中国特色的填压式培训,全部采用授课式,集体培训的同一期的法官都接受同一个老师或者相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后能学到什么、悟出什么全部是自己的事。而在西方培训采取的是集体讨论的方式,相互交流思想,发现更多的思考空间。

——————————

注 释:

①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商务印书馆,2010.

②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2篇

2、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

3、荆州龙舟竞渡的发展现状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

5、高校体育文化平台构建研究

6、中国综合国力评估及世界排名:理论、现实及测评公式

7、“对西班牙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我们不够了解的市场”

8、由《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等论文引发的方法论思考

9、藏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10、传统太极拳的生命智慧

11、解析民国时期太极拳的盛行

12、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研究进展

13、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审视我国乒乓球文化的 “和谐竞技”思想

14、全国专业美术院校油画研究生创作教学研讨会

15、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

16、林语堂的比较文学跨学科视域

1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体育思想演进的文化阐释

18、论报告文学的“学术意识”

19、”轴心时代”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20、中国武术:20世纪的传统流失与当代的回归及振兴

21、关于中西方健美操差异的研究

22、体育文化精神视域下中国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对策探析

23、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对“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

24、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25、试论中西体育本位思想的对比

26、贺麟与唐君毅新儒学的比较

27、比较史学与中国的教育史研究

28、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29、中华传统“身体观”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30、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竞争精神之探析

31、上海和香港旅游形象建设的比较研究

32、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33、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34、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

35、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及致因分析

36、中国体育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构建

37、弱势状况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38、加强体育文化宣传的必要性思考

39、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探析

40、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41、乐黛云:搭桥者与铸魂人

42、排球运动文化的内涵特征与研究展望

4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抉择

44、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

45、中西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研究

46、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

47、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

48、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创作语境评述

49、燕赵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发展模式研究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3篇

成绩: 99.0分

1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1.0 分 A、

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 B、

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 C、

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D、

集权制度发展完善 我的答案:C 2社会达尔文主义冲上的原则是()。1.0 分 A、

五秒规则 B、

丛林法则 C、

高德温法则 D、

阳光16法则 我的答案:B 3中文的语音特点是()。1.0 分 A、

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

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

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

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我的答案:C 4马克斯主义被()所接纳利用,成为拯救中华文化的方法之一。1.0 分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B 5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 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我的答案:D 6西方文化中倾向将象形文字符号化是因为符号化后()。1.0 分 A、

视觉上更为美观 B、

交流上便于沟通 C、

政治上统治需要 D、

书写上节约时间 我的答案:D 7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1.0 分 A、

地球与太阳 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我的答案:B 8()主要强调某些汉字如果发音很相似,那么他们的含义也很相似。1.0 分 A、 音韵学 B、 音切学 C、 音转学 D、 音义学

我的答案:C 9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逐渐脱离是在()之后。1.0 分 A、

明朝建立 B、

清朝建立 C、

闭关锁国政策确立 D、

鸦片战争 我的答案:D 10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1.0 分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资源

我的答案:B 11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1.0 分 A、

不断循环的 B、

横向发展的 C、

纵向发展的 D、

相互融合的 我的答案:A 12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1.0 分 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我的答案:C 13中文的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我的答案:C 14关于中西方文化核心区域的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中国东方和南方较为开放 B、

西方的北部开放而南方屏障较大 C、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较为封闭 D、

西方北部屏障较多而南方较为开放 我的答案:C 15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记忆书写速度特点是()。1.0 分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更快 D、 更慢

我的答案:A 16儒家大同社会的思想中主张选贤与能,其中贤指的是()。1.0 分 A、

才华横溢的人 B、

有一技之长的人 C、

品德高尚的人 D、

民主选举出来的人 我的答案:C 17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是因为有了()。1.0 分 A、 伦理 B、 智慧 C、 力量 D、 合作

我的答案:A 18中国产生了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太强的()。1.0 分 A、

自由自治意识 B、

人生哲学思考 C、

平等民主心态 D、

官本位思想 我的答案:C 19不属于中国儒家价值系统的是()。1.0 分 A、 智 B、 恭 C、 廉 D、 德

我的答案:D 20辜正坤教授认为,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说,避免鸦片战争悲剧的途径是()。1.0 分 A、

增强武化程度 B、

提倡技术之上 C、

降低道德文化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 21中式的民主强调()。1.0 分 A、

以礼为本 B、

以德为本 C、

以民为本 D、

以法为本 我的答案:C 22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1.0 分 A、

事物的外表 B、

蕴含的意义 C、

接触的频率 D、

他人的喜好 我的答案:C 23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1.0 分 A、

民族血统 B、

地域特征 C、

民族精神 D、

国家领土 我的答案:C 24彭加勒认为基本原理来自()。1.0 分 A、 先验 B、 经验 C、

社会约定 D、

实际实践 我的答案:C 25针对于西方来说,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选取的区域是()的产生区域。1.0 分 A、

古希腊罗马文化 B、

日耳曼文化 C、

希伯来文化 D、

基督教文化 我的答案:A 26中国哲学是倡导()。1.0 分 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我的答案:A 27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1.0 分 A、

机械记忆能力强 B、

理解记忆能力强 C、

理性思维能力强 D、

感性思维能力强 我的答案:A 28 宋朝欧阳修以来,“小学”的内容不包括()。 1.0 分 A、 文字 B、 音韵 C、 训诂 D、 礼教

我的答案:D 29现代社会的君主或统治者是以()为主。1.0 分 A、 法治 B、 德治 C、 礼治 D、 武治

我的答案:D 30认为选举出来的精英与传统的统治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的人是()。1.0 分 A、 阿多诺 B、 布迪厄 C、 帕累托 D、

马尔库塞 我的答案:C 31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C 32属于Saussure所指概念的是()。1.0 分 A、

音响形象 B、 对应 C、 概念 D、 符合

我的答案:C 33中国政治的实施路径采用的是()。1.0 分 A、 民主 B、 法主 C、 道主 D、 德主

我的答案:D 34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1.0 分 A、 互根律 B、 互抗律 C、 互助律 D、 互证律

我的答案:C 35认为一切知识当以数学为范型,肯定理性为正确知识的来源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A 36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的控制。1.0 分 A、

语言文字结构 B、

文化结构 C、

文学传统 D、

习俗传统 我的答案:A 37William Jones在1786年提出()是同源的。1.0 分 A、

日耳曼语、拉丁语、希腊语 B、

梵语、拉丁语、日耳曼语 C、

梵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D、

梵语、拉丁语、希腊语 我的答案:D 38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1.0 分 A、

理性主义 B、

唯物思想 C、

专制心态 D、

共和意识 我的答案:C 39中国当代提倡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是把()代替了政治传统。1.0 分 A、

军事传统 B、

经济传统 C、

文化传统 D、

思想传统 我的答案:A 40西方哲学基本出发点是()。1.0 分 A、 人 B、 物 C、 理 D、 情

我的答案:B 41下列表现近古音的语音著作是()。1.0 分 A、

《佩文韵府》 B、

《中州音韵》 C、

《中原音韵》 D、

《新刊韵略》 我的答案:C 42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三权分立也不能完全维护社会正义 B、

认为民主制度的假设前提是多数派总是对的 C、

少数派在民主中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D、

民主制度有利于遏制中央集权 我的答案:D 43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1.0 分 A、 2 B、 3 C、 4 D、 5 我的答案:D 44辜正坤教授认为,西方人无法彻底理解气功理论的重要原因在于()。1.0 分 A、

翻译的误区 B、

文化的差异 C、 体质的差异 D、

环境的影响 我的答案:A 45西方哲学倡导()。1.0 分 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我的答案:C 46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正确的是()。1.0 分 A、

社会越安定法律的作用越小 B、

法律特别发达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很多 C、

古罗马的法律之所以完善是因为奴隶反抗强烈 D、

社会混乱程度与法律衰弱程度成正比 我的答案:A 47一般来说,关于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哲学看法的异同,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二者都首先强调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B、

二者都首先强调对人与世界的交流 C、

西方首先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其次才是对人生的看法 D、

中国首相强调对人生的看法,其次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我的答案:C 48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B、

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C、

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D、

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我的答案:D 49西方文化中排名首位的因素是()。1.0 分 A、 理智 B、 利益 C、 勇敢 D、 博爱

我的答案:C 50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我的答案:C

二、 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1.0 分 我的答案: ×

2法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朝向组织化、有序化和规则化。1.0 分 我的答案: ×

3相较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缺少的是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1.0 分 我的答案: √

4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除了理论外还强调实践。()1.0 分 我的答案: √

5古代西方对于遗产主要采用均分制。()1.0 分 我的答案: ×

6印欧语系的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造成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过程。()1.0 分 我的答案: ×

7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由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1.0 分 我的答案: √

8在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该文化影响到的全部区域的地理环境。()1.0 分 我的答案: ×

9西方印欧语系的特点会着重培养人的线性思维()。1.0 分 我的答案: ×

10中国人适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当大力弘扬强调,完全不必学习西方人的理念。()1.0 分 我的答案: ×

11相较于中国,西方更强调代购,关注对立的青年和老年。()1.0 分 我的答案: × 12哲学研究中,笛卡尔和洛克属于理性主义的代表,坚持经验是不可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13 《易经》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展示其中道理的方式。() 1.0 分

我的答案: √

1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1.0 分 我的答案: ×

15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16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1.0 分 我的答案: ×

17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主要集中于太极的相关内容。()1.0 分 我的答案: ×

18理想西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彻底,契合的方面远少于现实西化派。()1.0 分 我的答案: ×

19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0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辜正坤老师认为,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1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隶农、隶工等称呼证明中国古代是有奴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2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具有确定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3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1.0 分 我的答案: ×

24不同于印欧语系,传统的中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系统。()1.0 分 我的答案: √

25科举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1.0 分 我的答案: √

26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27全盘西化派产生于戊戌变法时期,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抗侵略。1.0 分 我的答案: ×

28中国历史上确定存在的是奴隶现象,而非奴隶社会。()1.0 分 我的答案: √

29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1.0 分 我的答案: √

30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0.0 分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 √

31中原文化强调礼治为主,法治为辅;西方文化强调法治为主,礼治为辅。()1.0 分 我的答案: ×

32艺术强调个性的创造和表达,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1.0 分 我的答案: ×

33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性理之学,道家的学说是玄理之学,佛家的学说是空理之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4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说征服自然中的自然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然。()1.0 分 我的答案: √

35中文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单字来表达新的事物,避免创造过多的新字和发音。()1.0 分 我的答案: √

36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1.0 分

我的答案: √

37西方的科学搜到语言语法严谨性的影响,更倾向于逻辑性的科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8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0 分 我的答案: ×

39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1.0 分 我的答案: ×

40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真理,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1.0 分 我的答案: × 41 辜正坤教授认为,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会阻碍德行的发展。() 1.0 分

我的答案: √

42地形因素不仅仅会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也会对民族共同心理造成影响。()1.0 分 我的答案: √

43儒家的大同社会主张锄强扶弱。()1.0 分 我的答案: ×

44中国哲学是和气功紧密相连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5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1.0 分

我的答案: ×

46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众生自己创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7快乐源于自身的修养,与承载的形式与价值无关。()1.0 分 我的答案: √

48中国古代因为皇帝的集权导致缺乏权力监督机制。()1.0 分 我的答案: ×

49白话文更适用于传输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并不适用于文学艺术。()1.0 分 我的答案: √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4篇

1“课堂文化”概念的提出

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上塑造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性格, 进而塑造其语言交互能力的标准和态度的总和。” (Tudor, 1996:141) 因此, 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行为、以及课堂组织形式都是课堂文化的反映。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文化是它所从属的宏观社会文化的一个微观缩影。它不仅涵盖了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同时也受到该母体文化中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以, 在比较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时, 有必要针对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教育和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2 课堂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开展

国外关于课堂文化的研究首先源于对英语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分析上。当相同的教学法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身上应用时,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引起了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形式的研究, 尤其是以观察法的研究得到逐步开展。Coleman (1996) 就根据在印度尼西亚的课堂观摩, 提出了课堂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在国内, 关于课堂文化的差异的研究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和外籍教师在中国授课的过程中获得的动态跟踪调查 (Peng, 2003) 。近年来, 对中国课堂文化的研究主要从英语课堂的三个方面展开, 即英语精读课程的特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了调查目前中国大学课堂文化现状, 并且比较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 笔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3 本文对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3.1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条件及特点

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强师资配备并优化课程建设, 大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课程的小班型授课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亮点。面对这种趋势, 哈尔滨医科大学也逐步开展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听说课程改革。

我校在已经具有六年办学经验的师资口语培训班的基础上, 针对本硕七年制连读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行英语听说小班授课。两种轨道均采用中教和外教搭配授课的形式, 授课过程全部使用英语,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听说能力。中国教师主要担任两种课型, 分别为精读和口语课;外籍教师主要来自英美国家, 担任口语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中外授课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双方却同时针对相同的班级授课, 作为接收者的学生就会对中外教师的不同课堂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搭配授课的教学特色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科研条件。

3.2 调查步骤

此项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 在中国学生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 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外籍教师进行了调查。此项调查中包括114名国内调查对象及3位外籍教师, 其中国内调查对象分别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89名本硕连读七年制的学生和25名师资口语培训班学员。国外的访谈对象是执教于哈尔滨的外籍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评价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标准、以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态度。

3.3 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充分揭示了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及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中西方对语言教学的理解不同。中国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西方教师注重语言的应用。因此, 中国教师上课形式比较传统, 内容安排比较翔实且节奏紧凑;而西方教师则更大程度上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实际使用中掌握语言。

其次, 双方对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看法不同。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尽管大力提倡学生的主导作用, 但教师仍旧不能大胆地走下课堂, 在口语对话中仍然掌握着高度的主控权;而西方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交流的重要性, 充分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自己组织课堂并引导课堂讨论的发展方向。

第三, 双方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出问题;而西方教师认为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 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疑惑。当外教给中国学生提问的机会时, 中国学生往往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问题;而西方教师反映, 西方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即兴提出的。

第四, 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同。中国学生认为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是好学生;中国学生期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西方教师更加注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西方英语教学强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 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疑惑,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鼓励自由交流。

3.4 课堂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课堂文化的不同是由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的深层差异所决定的。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对英语学习者大量需求, 因此,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对小班授课的形式感到非常的欢迎, 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 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造成中西方课堂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外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不同;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不同;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等。这些方面都是教育制度的产物。第三, 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和过度谦虚的态度。

4 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此项调查研究和结果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课堂的文化特性。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角度展开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因为在课堂文化作用下, 各种教学方法都被赋予了文化特性。例如,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它符合中国师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心理上的需求。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 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交际教学法的指导原则背道而驰。从中国学习文化的角度分析, 课堂讨论和个人陈述比较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心理, 可以作为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此外, 本研究与语言学的其它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结果, 有利于进一步分析课堂提问策略、分析中国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学习策略的特点等。

5 结语

由于受到教学轮次少和外籍教师人数少等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为今后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此外, 语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 课堂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研究学者们也只是刚刚对此展开研究, 该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仍有待探讨和解决, 其研究空间尚待我们去开发和拓展。

摘要: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特点历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际教学条件和特点, 笔者展开一项此方面的调查研究。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5篇

正确

错误

2、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

正确

错误

3、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正确

错误

4、西方烹调以吃味为目的。

正确

错误

5、中国饮食观念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正确

错误

6、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正确

错误

7、西方菜肴讲究刀法,多用大块原料。

正确

错误

8、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 正确

错误

9、西方人被称为“植物性格”。

正确

错误

10、西方人对饮食的判断往往借助于实验和理性分析。

正确

错误

11、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

正确

错误

12、西方饮食倾向艺术、感性。

正确

错误

13、烹调出自饮食。

正确

错误

14、中国饮食对味的偏重,把饮食推向艺术的领域。

正确

错误

15、心理学家斯宾诺莎说过:“欲望不是别的,恰恰是人的本质。”

正确 错误

16、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正确

错误

17、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正确

错误

18、西方饮食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

正确

错误

19、中国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

正确

错误

20、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正确

错误

21、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琐语》中指出:“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算是想得尽善尽美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不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一个重要项目了。”

正确

错误

22、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道明了把自助餐纳入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行不通的。

正确 错误

23、孔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正确

错误

24、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七夕节。

正确

错误

25、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正确

错误

26、根据实物原料的属性,《医心方》将原料分为寒温平三类。

正确

错误

27、在21世纪,食物保健功能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正确

错误

28、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食疗本草》。

正确

错误

29、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正确

错误

30、叫花鸡不属于淮扬菜。

正确

错误

31、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

红烧全狗

红煨鱼翅

麻辣子鸡

七星丸

32、( )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朝鲜族

满族

土家族

维吾尔族

3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 )菜的饮食原则。

谭家菜

孔府菜

随园菜

红楼菜

34、擅长制作蜜制品的少数民族是( )。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35、( )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

蒙古族

傣族

回族

壮族

36、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是( )

素菜

地方风味菜

宫廷菜

少数民族菜

37、我国最早阐述“医食同源”理论的书籍是( )。

《皇帝内经》

《千金要方》

《饮膳正要》

《本草纲目》

38、( )菜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

鲁菜

川菜

淮扬菜

粤菜

39、( )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皖菜

沪菜

京菜

豫菜

40、( )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川菜

浙菜

粤菜

淮扬菜

41、( )记载的周代八珍之一的“渍”,是古人讲究刀技的一个范例。

《庄子》

《礼记》

《孟子》

《国语·楚语》

42、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43、以下各项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且位居豆类之首的是( )。

大豆

豌豆 蚕豆

扁豆

44、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食量

食形

食境

食味

45、“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论语》

《孟子》

《庄子》

《春秋》

46、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火炉

水炉

风炉

木炉

47、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大煮干丝

宫保鸡丁

鼎湖上素

九转大肠

48、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49、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文敬

回敬

互敬

代敬

50、“茶”字最早出现于( )。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是( )。

《茶录》

《茶谱》

《茶经》

《茶苑总录》

5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礼仪 饮食风俗

饮食习惯

饮食传统

53、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著作是( )。

《史记》

《汉书》

《左转》

《资治通鉴》

54、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食补

药补

药膳

食疗

55、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帮口

菜系

道口

风派

56、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陶器使用

以火熟食

海盐调味 以上均错误

57、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为( )。

《酉阳杂俎》

《齐民要术》

《四民月令》

《本草经集注》

58、酒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为主。

酒水

点心

热菜

冷菜

59、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淮扬菜

鲁菜

粤菜

川菜

60、( )中指出:“庶人食菜,祀以鱼。”

《庄子》

《礼记》

《孟子》

《国语·楚语》 6

1、西方人不论食物的( )如何,其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62、中国菜经刀工后的原料,基本形态有:( )、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

63、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 )。

宏观

直观

模糊

不可捉摸

64、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将饮食文化分为:( )三部分文化。

饮食礼仪

饮食制作

饮食产品

产品消费

65、(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

蒸 炒

66、我国主要有( )、浙、湘、闽、徽几大菜系。

67、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 )、相关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

工具系统

工艺系统

产品系统

产品消费方式

68、我国饮食中常用的调料品有( )、大蒜头等。

辣椒

胡椒

花椒

生姜

69、西方食品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高,表现出( )的特性。

简单粗放

机械大气 实用第一

复杂多变

70、中国人多从( )等方面直观地把握饮食文化。

味觉

视觉

嗅觉

触觉

71、《海外文摘》1995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吃在荷兰》的文章,提及荷兰人家的厨房有( ),调料架上整齐摆放着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实验室。

天平

液体量杯

定时器

刻度锅

72、下列属于“藏北三珍”的是( )。

冬虫夏草炖血鸡

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马奶酒

蘑菇炖羊肉

73、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 )。

冷面

狗肉火锅

泡菜 生拌鲜鱼片

74、下列属于“塞北三珍”的是( )。

羊肉

醍醐

酥油

马奶酒

75、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包括( )。

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76、下列属于孔府菜的是( )。

诗礼银杏

八仙过海

怀抱鲤鱼

一品锅

77、以下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是( )。

风味多样

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

78、中国十大菜系是在八大菜系基础上新增了( )。 京菜

沪菜

湘菜

浙菜

79、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 )。

冷面

狗肉火锅

泡菜

生拌鲜鱼片

80、下列属于川菜特征的是( )。

用料广博

调味多样

菜式繁多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6篇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创立新法,吸收西方艺术长处,走融合中西之路。从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到现在,确实也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与突破。尤其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更趋于活跃。其中,吴冠中当属成功的代表,“形式即内容”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西画的功底和传统绘画的边缘中找到了归宿,其作品堪称非正宗的又含有中国画某些因素的现代味的中国画。

至此,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性已从纵向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时至今Et的历史空间中,它们已经开始了大融合,并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百年的融合过程后,中西文化形态已由过去的分庭抗礼渐进成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历史的进程必将以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存在下去,并流动出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使人类文明的春天花朵遍地清馨万代。

提起白石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虾。齐白石画虾可以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他高妙的书法功力。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但是笔者并不是对齐白石老人的虾作进行赏析,而是选择了白石老人晚年的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作是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关于这幅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稀莫浪传。”他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艺术上的一个深层话题,也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竟然经过了好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他已经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次的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口苏军国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听觉上的,而非美术所擅长的视觉上的。即便其中有山泉、青蛙,但是要想通过视觉达到听觉的效果,仅有泉和蛙是不够的,也是相当难的。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题目,而是对艺术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探索。要将美术的表现程度提高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老舍先生倒要看看大画家怎样解答出这道难题。

二、齐白石画得好,构图奇特,用笔老辣生动,富于美感首先这幅画是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无法激荡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水是很自然地自上而下流淌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自上而下地画了山石、泉水和蝌蚪,山石、蝌蚪用浓墨画出,周围施以淡墨渲染;泉水以淡墨勾勒,潇洒灵动,生涩老辣。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蝌蚪似乎并不是很乐意地顺流而下,它们一个个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不禁令人想到它们是不是听到了青蛙的鸣叫声,听到了母亲的召唤,而要游回故乡呢?蛙声十里出山泉

三、此画含蓄、凝练而寓意深刻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在作品中,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肯定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会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

片”的效果。老舍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也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才能。试想,老舍向齐白石求画,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请齐老赐一幅画补壁,齐白石也就随便地画一幅画送给老舍,那么就没有这则佳话了。那么,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

上一篇:房地产融资渠道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