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2023-04-20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1 东西方文化对动物的不同理解及其蕴含的意义不同

在中国古代龙代表着帝王和皇权, 至高无上, 后来逐渐演变为龙的传人。汉语中有“望子成龙”的说法, 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而在西方人眼里, 认为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 意思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另外, 在中西方眼里蝙蝠的形象完全不同, 在汉语中, 因“蝠”与“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因而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前兆, 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而在西方, 对蝙蝠却没有好感, 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vampire bat (吸血蝙蝠) , 提起来令人恐惧。另外还有一些如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发痴、异想天开) 等坏的联想和比喻。

2 打招呼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话是“吃饭了吗?”。以表示对人的一种关怀、但这往往会引起西方人的困惑、误解甚至反感。在西方问别人吃过饭没有, 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他人一起用餐。对未婚青年来说, 这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交。西方人见面常说“It is a lovely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 是吗?也只是打招呼别无其他用意, 或见面时仅简单地说一声“Hello”或者“Hi”就行了。

另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 “b o d y language”也完全不同, 有些地方甚至有相反的意思。中国人在用手势表达“过来”意思时, 常常是手臂前伸, 手心向下弯曲手指数次, 而西方人则把它作为招呼动物的手势。在西方, 他们要人“过来”时, 是将手掌向上伸开, 弯曲手捐数次, 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的。

3 外国人的隐私和交谈时的禁忌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 而西方人却对此表示反感, 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西方人很尊重别人的私人隐私, 他们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 包括婚姻及家庭情况, 更忌讳问别人的年龄、体重和收入, 特别是女性, 那样人家会认为你没有礼貌, 因为她们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 青春永驻, 所以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身体健康方面同样, 除非对方主动谈起, 你才能接着谈起这个话题, 否则就有打听别人隐私之嫌。再加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可将中国人与西方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 g e, R代表r o l i g i o n, M代表marriage, 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 不问对方体重, 不问对方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饭了吗?”这样在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中西方人士交谈时的禁忌。

4 由中西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引发的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不同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 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 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 (过奖) 来应酬, 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他们认为有礼貌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在中国称为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西方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ly people) , 而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5 中西方称呼语的不同

“同志” (comrade) 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称呼, 在西方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 如果我们和西方人士以comrade相称, 他们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中国, 学生知道, 老师的英语为teacher, 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 “王秘书”等同为secretary wang, “张护士”等同为Nurse zhang等。西方人听起来就会感觉不可思议。

6 感谢与答谢的不同

人们在接受礼物表达自己态度时东西方也有差异, 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 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 h a n 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当别人问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 我们通常会客气一番“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西方人习惯, 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 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难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但在教学中如使学生能对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有意识有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回过头来再和自己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 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样就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就会变成对外语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语言

参考文献

[1] 李湘婷.谈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 李蓓.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正确

错误

2、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

正确

错误

3、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正确

错误

4、西方烹调以吃味为目的。

正确

错误

5、中国饮食观念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正确

错误

6、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正确

错误

7、西方菜肴讲究刀法,多用大块原料。

正确

错误

8、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 正确

错误

9、西方人被称为“植物性格”。

正确

错误

10、西方人对饮食的判断往往借助于实验和理性分析。

正确

错误

11、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

正确

错误

12、西方饮食倾向艺术、感性。

正确

错误

13、烹调出自饮食。

正确

错误

14、中国饮食对味的偏重,把饮食推向艺术的领域。

正确

错误

15、心理学家斯宾诺莎说过:“欲望不是别的,恰恰是人的本质。”

正确 错误

16、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正确

错误

17、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正确

错误

18、西方饮食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

正确

错误

19、中国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

正确

错误

20、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正确

错误

21、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琐语》中指出:“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算是想得尽善尽美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不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一个重要项目了。”

正确

错误

22、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道明了把自助餐纳入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行不通的。

正确 错误

23、孔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正确

错误

24、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七夕节。

正确

错误

25、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正确

错误

26、根据实物原料的属性,《医心方》将原料分为寒温平三类。

正确

错误

27、在21世纪,食物保健功能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正确

错误

28、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食疗本草》。

正确

错误

29、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正确

错误

30、叫花鸡不属于淮扬菜。

正确

错误

31、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

红烧全狗

红煨鱼翅

麻辣子鸡

七星丸

32、( )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朝鲜族

满族

土家族

维吾尔族

3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 )菜的饮食原则。

谭家菜

孔府菜

随园菜

红楼菜

34、擅长制作蜜制品的少数民族是( )。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35、( )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

蒙古族

傣族

回族

壮族

36、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是( )

素菜

地方风味菜

宫廷菜

少数民族菜

37、我国最早阐述“医食同源”理论的书籍是( )。

《皇帝内经》

《千金要方》

《饮膳正要》

《本草纲目》

38、( )菜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

鲁菜

川菜

淮扬菜

粤菜

39、( )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皖菜

沪菜

京菜

豫菜

40、( )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川菜

浙菜

粤菜

淮扬菜

41、( )记载的周代八珍之一的“渍”,是古人讲究刀技的一个范例。

《庄子》

《礼记》

《孟子》

《国语·楚语》

42、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43、以下各项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且位居豆类之首的是( )。

大豆

豌豆 蚕豆

扁豆

44、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食量

食形

食境

食味

45、“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论语》

《孟子》

《庄子》

《春秋》

46、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火炉

水炉

风炉

木炉

47、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大煮干丝

宫保鸡丁

鼎湖上素

九转大肠

48、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49、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文敬

回敬

互敬

代敬

50、“茶”字最早出现于( )。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是( )。

《茶录》

《茶谱》

《茶经》

《茶苑总录》

5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礼仪 饮食风俗

饮食习惯

饮食传统

53、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著作是( )。

《史记》

《汉书》

《左转》

《资治通鉴》

54、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食补

药补

药膳

食疗

55、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帮口

菜系

道口

风派

56、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陶器使用

以火熟食

海盐调味 以上均错误

57、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为( )。

《酉阳杂俎》

《齐民要术》

《四民月令》

《本草经集注》

58、酒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为主。

酒水

点心

热菜

冷菜

59、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淮扬菜

鲁菜

粤菜

川菜

60、( )中指出:“庶人食菜,祀以鱼。”

《庄子》

《礼记》

《孟子》

《国语·楚语》 6

1、西方人不论食物的( )如何,其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62、中国菜经刀工后的原料,基本形态有:( )、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

63、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 )。

宏观

直观

模糊

不可捉摸

64、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将饮食文化分为:( )三部分文化。

饮食礼仪

饮食制作

饮食产品

产品消费

65、(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

蒸 炒

66、我国主要有( )、浙、湘、闽、徽几大菜系。

67、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 )、相关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

工具系统

工艺系统

产品系统

产品消费方式

68、我国饮食中常用的调料品有( )、大蒜头等。

辣椒

胡椒

花椒

生姜

69、西方食品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高,表现出( )的特性。

简单粗放

机械大气 实用第一

复杂多变

70、中国人多从( )等方面直观地把握饮食文化。

味觉

视觉

嗅觉

触觉

71、《海外文摘》1995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吃在荷兰》的文章,提及荷兰人家的厨房有( ),调料架上整齐摆放着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实验室。

天平

液体量杯

定时器

刻度锅

72、下列属于“藏北三珍”的是( )。

冬虫夏草炖血鸡

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马奶酒

蘑菇炖羊肉

73、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 )。

冷面

狗肉火锅

泡菜 生拌鲜鱼片

74、下列属于“塞北三珍”的是( )。

羊肉

醍醐

酥油

马奶酒

75、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包括( )。

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76、下列属于孔府菜的是( )。

诗礼银杏

八仙过海

怀抱鲤鱼

一品锅

77、以下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是( )。

风味多样

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

78、中国十大菜系是在八大菜系基础上新增了( )。 京菜

沪菜

湘菜

浙菜

79、下列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 )。

冷面

狗肉火锅

泡菜

生拌鲜鱼片

80、下列属于川菜特征的是( )。

用料广博

调味多样

菜式繁多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摘要: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代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趋势中,应当注意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理哲学;管理技术;文化融合;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学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

1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

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

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

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

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

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

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

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

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

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

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

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

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

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

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示范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

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

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

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

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

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

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

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

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

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

“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

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

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

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

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

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

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

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

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

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

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

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

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

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

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

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

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

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

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

—“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

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

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

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

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

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

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

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

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

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

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二)日本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简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

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

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

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

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

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

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

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

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

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

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

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

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

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

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

易的接受。

四、结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臵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

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

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

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

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

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

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而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陈春花. 《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黎红雷. 《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贲恩正, 祝慧烨. 《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比较》[J].《中外企业文化》,2007(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6]陈学柳.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N].《中国汽车报》,2001-09-21(3)

[7] [美]R·帕斯卡尔, A·阿索斯. 《日本的管理艺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摘要:本着“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旨归,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人文精神异质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辨析中西方文化互鉴交融的历史轨迹,客观评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的地位,探求当今时代背景下民族异质文化交流互鉴、互补共生的路径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异质文化;价值体系;融合互补;交流互鉴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曾经长期领先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17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文明丧失了领先地位,中西方文化交流在坎坷中前行,总体上依然是在渗透中互补、在借鉴中发展、在扬弃中融合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的形势下,客观评介中西方异质性文化的价值,探索交流互鉴融合的成功范式,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异质文化融合进入“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①的发展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异质性的形成机理

(一)中国“仁爱和谐”文化生发的源流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形态丰富,地形地貌差异性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聚合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独特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的优势。中国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共产主义”文化,成熟于农耕经济为主体的血缘氏族文化。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氏族大家庭,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无私产、无等级、无压迫、无剥削,虽然在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袭下,人们必须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但在精神世界里是平等的自由的,这种文化元素犹如DNA根植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长达两千年在中国文化中居绝对主导地位。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②是在继续延展上古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以及周礼宗法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以“仁”为中心命题,以“礼”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是注重实践、注重道德、关注人的命运、关注血亲人伦、追求社会稳定的文化体系,虽然其中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是,其核心本体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和谐社会氛围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一书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自然法则是人类进行一切创造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则,主张反璞归真的“朴”文化。源自印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引伸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以“善”文化核心的中国佛学,推崇个性修炼、清心寡欲,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现实矛盾,超越生命之苦,追求思想、精神和心灵自由的境界,与中国古文化血脉相通,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远古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封建社会激励农民起来反抗压迫的是“等贵贱、均贫富”的渴望,从晋代诗人陶洲明笔尖飘出的“桃花园”世界,让千万太平教徒趋之若鹜的“太平天国蓝图”,近代维新派康有为想用来启迪民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殚精竭虑奋斗终生的“天下为公”宏愿,乃至伟人毛泽东激励亿万中国人醉心神往、为之流血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在本质上相通贯穿于中国精神文化的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精髓从各个层面体现在儒道互补、儒释道三元同一的传统文化中,曾经长期以儒家的“礼”文化、道家的“朴”文化和佛家的“善”文化为表征。[1]其突出特征为推崇天人合一,个体修练,群体和谐。

(二)西方人本自为文化的生成机理

西方文化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属于奴隶制度的精神产物,这一点原本与中国文化具有相同性。但是中国奴隶社会古文化的积淀远不能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成就相比拟,而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却影响深远。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的奴隶制文明催生了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混合性经济模式,与之相伴的是移民浪潮,以及为争夺航线、商站、金银、土地、市场而爆发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古希腊的混合经济模式是希腊人求生存的必然产物,与希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的狭小平原和山地,狭小的城邦和自然生态造就了希腊的人性和文化特征,不同于中国人在家庭合作的农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强调等级与和谐的文化,希腊更多的是狩猎和捕鱼以及手工业制作的个体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本位和“自为”的价值思维取向。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化发展中断。古罗马的农业经济也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古罗马的奴隶压迫是人类历史上人与人关系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页,它给原本闪烁着民主文明光辉的古希腊文化注入了贪婪、掠夺和更多争战的元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对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产生形成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中世纪的观念在14世纪开始消沉之际,一些塑造当今世界的新生力量逐渐露头。”[2]这些新生力量一是发生在15和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二是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的强大的商人阶级的崛起;三是改变了中世纪世界的宗教改革力量;四是实验科学的复活和成就。正是这几股力量塑造了“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并驾齐驱”的西方近代文明。

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开创了思考“人的尊严”的新视野,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人的潜力,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反对中古时期抹煞人性否定此生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力促人的思想、情感、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迷信思想的阴霾,同文艺复兴一样,在本质上推崇热爱人和自然,崇拜自由。这种崇尚理性,反对宗教,重视人生体悟,注重理性与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以理性思维为内涵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崇拜自由,崇尚理性,引导鼓励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考问题,支配行动。其中虽然弥漫着“丛林文化”过度竞争导致的种种弊端,但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光辉对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二、中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轨迹与反思

16、17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延伸,以及宗教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以基督教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中西文化交融潮涌。西方传教士将异质的西方文化及其科学精神,注入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之中。他们“习华语,学中文,做皇帝的上宾,做士大夫的密友,翻译西书,制作仪器,实为中西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使开明的中国人士凛然于六艺九流之外,尚有学问,而之浚发,乃似过我,于是想急起直追,企图维新”,[3]传教士以其所熟悉的文化作为参考体系学习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二者之间寻求一致或相同点,尽量回避掩饰二者之间的本质不同和深层冲突,但是,这种一鳞半爪式的输入不能抵挡中国文化阻止“以夷变夏”所迸发出来的对西学的强大排拒力。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意气风发地向资本主义高歌猛进,而中国则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世界。“丛林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以中英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一系列列强入侵中国的战争和接踵而至的一份份丧权辱国的城下盟约,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进入了畸形发展的近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奋起抗争,同时重新审视历史和文化,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炮舰涌入中国,一方面是中国人主动汲取西方文化,形成了西学强烈冲击中国文化的历史新阶段。这个时期,既有思想家的理论阐释,新式学堂的教学传授,专门机构的翻译出版,也有政府组织的考察引进,更有一批批留学人员的赴西汲取,还有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现身说教。然而,如此广泛的喧嚣鼓呼和精心模仿都没有使中国摆脱屈辱贫弱走向自立,实现富民强国的夙愿。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谐特色在外部冲击和来自内部的批判中依然闪烁着光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许多曾经站在潮头鼓呼西学的代表人物最终也由反传统而回归传统,在复归中完成了他们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归宿。

20世纪初叶西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舶来的文化,成功地移植、嫁接、整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半个多世纪里,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中西学之争退居中国文化舞台之后。毛泽东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深刻的哲理性、浓郁的民族性,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最经典范例。

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求富求强的脚步,也巧和着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鼓点,在中国出现了新一轮中西文化融合的高潮。刚刚走出短缺经济困境的中国人,带着富国富民的强烈愿望,如饥似渴甚至囫囵吞枣地从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全方位汲取西方文化,短短30来年,超过了历史上所有西学引进成果的总和,中国经济较长时期迅猛发展,也引发出诸如掠夺性滥用资源,生态环境破坏、公共道德危机等许多令国人痛心扼腕的负面问题。

三、中西方文化特质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价值地位

“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2014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演讲中,从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评介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指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方向和路径,④对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说“中国最三纲,而西方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灾祸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4]陈独秀在《吾人之觉醒》和《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文中也有相近的论说”。 [5]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无绝对的优劣之别。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一,中国“仁和”文化对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缓解当代紧张的社会文化冲突和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第二,儒家伦理文化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调节具有较强适应性,有利于克服现代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相脱节、物质富有与人格缺失相矛盾等问题;第三,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是人类善待自然珍爱地球观念的思想源头,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克服现代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第四,中国佛学与世界其他宗教派别一样都有使人在对人生彼岸的幻想中超越现实矛盾,忽略现世人生之苦的麻醉功效,但是现代文明和文化带来的主要危机是人对权力、物欲的狂热和渴求,对自然过度地破坏性攫取,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的贪婪、攀比、浮躁、失衡、神经张弛失调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佛教文化倡导的克己求善理念,是未来文化全球化交流互鉴中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

注释:

①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词。

②《礼记·中庸》。

③《老子》第25章。

④习近平2014年3月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词。

参考文献:

[1]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英)罗素.西方的智慧.[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1993.

[4]严复.论世变之亟[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9(5).

作者简介:杜一宁,文学硕士,西安财经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李直)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2.1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男方向女方家里下聘书、礼书、迎亲书。 然后男女双方正式定下婚约。结婚当天用。 礼书:过礼的书,详细记录了男方送女方的礼物品种还有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的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就是男方请人做媒到女方家里提亲, 问名:男方探听女方的生辰八字,卜算吉凶也叫做“合八字”。 纳吉: 若两人八字合得来就会请媒人到女方家里送薄礼。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就是正式送聘礼 现在的人把它称作“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选择好日子准备结婚,叫做“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而在这之间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 、痰盂 、尺、片糖 、花瓶(花开富贵)、 、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 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再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然后燃炮竹。迎亲礼车行驶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当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接着男女双方要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出门(新娘应由家中弟弟或哥哥抱到婚车上,期间脚不可以沾地)、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西方婚礼习俗,西方的婚礼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充满着浪漫的气息。一下有若干的步奏1.来宾入席2.同时奏响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唱诗班进场主席或者牧师宣布婚礼开始,伴郎,新郎伴娘陆续进场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款款步入礼堂,伴娘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的受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入座,全体来宾入座4,唱诗班唱歌表示祈祷,献诗,5牧师作为证人知道新郎新娘互换戒指,新人在结婚证上签字7.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8.礼成,奏乐,新郎站右面新娘站左面,两人挽着走出教堂,最后新娘可予室外抛花以及拍摄留恋,一般有茶会或者晚宴。

中西婚礼服饰方面的差异在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美至极,成为民间仰慕的对象,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的,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婚礼服开始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则穿旗袍或红袄裙。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真是“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无论中式或西式,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2)西方现代婚礼服饰的风格造型艺术。古典风格:古典风格的婚纱是借鉴欧洲古代婚礼服样式,承袭传统的造型、色彩、装饰等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婚纱,能够衬托新娘优雅的古典气质。此种风格的婚纱造型多以X型为主,采用裙撑、胸垫、臀垫等辅助造型强化女性三维立体体形,具有复杂的装饰,面料多选用蕾丝、丝绸等。清纯风格:清纯风格是现代较为流行的一种婚纱风格,外形简洁、线条流畅,不加过多的装饰,没有繁复的细节,有时可结合时装流行样式进行设计,能够衬托新娘的清秀、纯真气质。浪漫风格:浪漫风格是借鉴晚礼服风格而形成的婚纱,强调女性特征,常采用飘逸的轮廓线条,利用花边、刺绣、绢花等装饰元素,采用柔软的面料,形成娇柔浪漫的风格。华丽风格:华丽风格常用于高级定制婚纱,整体做工精美,装饰华丽,雍容华贵,造型以X廓型为主,大量运用刺绣、饰花、荷叶边、手工镶珍珠、缀光片、烫钻等工艺手段,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看上去繁华隆重、绚丽多姿。高贵风格:高贵风格与华丽风格相近,能够衬托新娘的高贵脱俗的气质。造型上常在裙子的后部下摆加长形成裙拖,或在裙子的后下摆处附加裙拖,延长婚纱的体积,衬托新娘的高贵感。装饰上除了婚纱平常用的装饰手法和部位外,常常将裙拖作为装饰的重点,巨大的裙拖可形成一幅精美的装饰画卷。面料常采用高档的织锦、丝缎、天鹅绒等。

中西方婚礼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婚礼的过程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几千年来,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 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西方女性婚后姓氏的改变,英美国家的女性结婚后都要跟随丈夫的姓氏,用来表示自己已经是对方家族中的一员了,但是随着女性自由越来越提倡或者因为其他的特殊原因,很多女性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就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为了怕丈夫家族的成员干涉英国的内政,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姓氏,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女性就显得更为顺从,女性出家到丈夫家之后,姓氏都会唯一改变,就连死后的墓碑上也会随丈夫的姓改为什么什么氏。随着社会文明化,到了今天这种现象被完全的杜绝了。

关于婚礼过后的蜜月之行,曾几何时,爱和旅行,这两个并无特别关系的事物被结婚联系了起来,是为蜜月旅行。基本上结婚典礼后,两人带着新婚的喜悦和亲人的祝福,踏上旅途,去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蜜月旅行,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可是,为什么要度蜜月呢?蜜月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据说,蜜月(Honeymoom)是来自古代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条顿人的生活习俗。

新婚夫妇婚后的三十天内,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生活的和谐。因为,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

很多人喜欢旅行,想来那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浪漫逃亡,而且是对自身心灵和躯体进行的一次换血和调整。就好像接受一次洗礼一样,获得新生,重新出发。而且,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不一样的时间、地点,接触别样的人生,感悟。我想,这都算是旅行的意义吧。

那么,莫非蜜月旅行也是这样吗? 。蜜月,是祝福的延续。人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管怎样,蜜月之后,小家庭要想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必然要付出很多精力,克服许多困难。蜜月是新生活的开始,也是祝福新人未来的岁月能延续蜜月的样子,永远幸福快乐。

蜜月,可以增进夫妻感情。这段时间,本来就是夫妻俩感情最浓的时期。可能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也一起旅行过。可即使是热恋,也和结婚的感觉大不相同。结过婚的人都知道。结了婚就有了责任,原来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两家人的事,未来还有爱的结晶。这些事组合在一起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蜜月的感觉吧!

蜜月,还是一次特别的假期,就算是单位也没有理由阻拦。只要有爱,不管你是选择出去,还是呆在家里,在哪里都一样甜蜜。利用这段时间抛开世事纷扰。

上一篇:自我介绍一分钟下一篇:有关学习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