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

2023-09-20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德育创新座谈会,目的是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思想大讨论,推动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会上进行了论文交流,大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值得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和实践。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要全面掌握和理解。

邓小平是战略家,他总是从国际、国内的全局中,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抓住一些带关键性的问题,用以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小平同志抓住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从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工作一直到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论述了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目标任务、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构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

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历史经验和借鉴了国外教育实践,坚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对教育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达到空前未有的深度。

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教育与科技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远瞩,尖锐地指出:“我们国家教科文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花大力气增加教科文的费用不可。”他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能够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各类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否则就要负历史责任。

(二)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

办好教育,需要很多必备条件,贯彻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在教育管理和教师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邓小平明确表示:“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984年,他在中顾委第三次会议上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说:“文件第九条最重要,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邓小平向全党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要落到实处,要有政策和措施保证,“我们无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这个事情在国际上都有影响”,“知识分子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近几年来,国家拿出大笔资金拨款首先在教师住房等大问题上予以解决,并向青年教师政策倾斜,使他们安于教育工作,对稳定教师队伍和教育未来的发展做了扎实的工作。

邓小平在倡导尊重教师的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要求各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各级教育部门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

(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行教育改革,使教育内容、教学手段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认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恰当,还应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研究发展和调整专业设置,以及进行教育机构自身的改革和管理,调整招生人数和专业配置,解决毕业生供需矛盾和专业过于狭窄不适应现代化需求等问题。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保守性,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吸收、消化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因为国际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邓小平设计了“请进来”、“派出去”两种方法来促进和加强与世界的双向交流。他批评了固步自封、缺乏争鸣与交流的学风,“搞封锁是害人害己,我们要把对待封锁的态度,作为一个人世界观改造如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凡是搞封锁的就说明他的世界观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

教育面向未来,就是强调教育的超前性和教育应发挥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即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着眼未来,以超前意识培养战略人才。当今世界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优势,谁就优先拥有开启新世纪大门的钥匙。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站在时代高度,从社会发展及其空间、时间、形式三个方面把握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面向现代化”是“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内在依据,而“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空形式上的必然体现。“三个面向”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性、空间观念上的开放性和时间观念上的超前性三大要求。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邓小平倡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直接目标所在,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奋斗方向。1980年邓小平在赠与《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将培养对象的标准化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最终完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还具体说明了“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清楚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回顾80年代的工作得失时深切地认识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可喜的是现在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置了邓小平理论研究机构和邓小平理论课程,中小学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更好地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有”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综上所述,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将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呼唤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

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大家一直在持之以恒地抓,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工作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与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大距离。一方面是大力进行道德、思想、法制教育,各种各样活动频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成果喜人,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德育先进单位。但另一方面,校园事故及校园暴力却不断升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引人关注,品德滑坡势态严峻。在接受了那么“好”的教育后,一部分学生却依旧无法行成良好行为习惯,无法明辨是非,无法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这确确实实是全社会都要来思考的重大问题。

当前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中共中央xx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今年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提到“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的高度。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肩负重担,责任重大。当务之急是抓住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重点突破,扎实推进。 要认真思考德育的创新,使德育工作真正达到实效,有所提高。

三、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进德育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如何”: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如何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如何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何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如何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重要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这五个如何应该是我们德育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要在德育观念上求创新。在德育观念上创新,是关于“德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树立现代德育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它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观念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德育的整体观念。是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组成的完整德育体系。以弥补过去法制教育的不足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空缺。其次是要树立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即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大课堂之中;要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二是要树立双主体和全员德育观。知识经济时代是开放性时代,全球化、国际化网络的形成日臻完善,知识共享,信息并存,德育也要注重时代特色,体现创新精神。根据现代德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师生的双主体和全员德育观。应试教育时期,人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实施德育教学和德育的主体,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德育的客体,其它教师不是德育的实施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的发挥,也忽视了全员德育的功能。然而,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全体教职工必须履行的职责(教书育人),所有教职工都是教的主体,在教书的过程中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在管理的过程中,同样有育人的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样是受教育的主体,双方都是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和全员德育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协调,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三是要树立新的德育质量观。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根本要求必须树立新的德育质量观。传统的德育质量观不是不要,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传统德育质量的基础上要求树立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德育最高标准的观念。这就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做到富有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要树立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平衡发展的观念,以改变过去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体价值,抹杀个体价值发展的不足。

二要在德育内容上求创新。德育实践性特点要求德育内容必须克服以前纯理论化、抽象化的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去拓展德育内容,尽量使德育内容贴进现实,贴进生活,使德育理论与现实生活实际能紧密结合,通过学生民主参与、学生讨论、学生调查等形式,寻找学生愿意接受,喜欢参与的内容,缩短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育形式、内容,并做到知行统一,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治观念、纪律规范的教育,对于未成人还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内容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在内容上创新。要着重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文化、国防、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现状与地位,关注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要注重建立学生的核心道德观念,为国建功立业。要引入人的权力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探讨法制的含义,真正理解公平、平等、公正、自由的含义。德育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未成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要结合时代要求,适时补充,保持德育的生命力。教育者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引导,大到国家的改革、发展、进步,小到学校、班级、同学身边的事情,只要能通过一个主题,一个内容的教育,对学生达到热爱祖国,启迪人生,培养习惯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好的联系实际,也就是跟上时代步伐。

三要在德育方法上求创新。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的运用,传媒信息的快速发展,目前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老师讲解或从书本上获得。那么传统而简单的说教方法已不适合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要,德育的方法必须创新。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方法把德育目标贯穿其中,例如: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就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要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像体育竞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这种努力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同时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也增强了体魄,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整个活动中还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再如,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时,就要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学习科学家的做法,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学校通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活动,为学生搭设发明创造的舞台,让有发明创造意识的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及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让学生知道,大科学家也是从小通过小发明小制作开始的,从而缩短了与科学家之间距离,为此,达到了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德育方法,提高育人效果。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图、声、像为一体,其包容的信息量,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任何教材、任何教师甚至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这就为改变原有简单说教式德育创设了一个良好平台。如果学校能利用这一块教育阵地,有效引导,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德育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控制和掌握所需信息。因而,学生为掌握这些信息就要学会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就进行了能力培养。学校可以把德育目标通过网上查询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例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搜索,每年由于交通违章造成的死亡人数,可以观看一些交通事故现场图片,面对屏幕上出现的强烈刺激的事故画面,学生互相交流,最后达成的共识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再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育,学生不可能亲自去祖国各地领略大好河山的美,有了互联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了解,通过生动的文字介绍和形象逼真的图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还有,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师生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开放的心理交往环境及其可能性,改变了过去学生有心理问题无法与人交流的现状,在这一环境内,任何人都可以与一个或几个相同或不相同地区的人联系交往,说心理话,说真话,学会了与人交往和沟通,有心理问题还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还可与老师进行网上沟通。

四要在德育途径上求创新。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举行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的。它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突显出来。学科渗透德育应在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的75%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与各学科教师打交道,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所授学科德育内容的挖掘,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方面发挥德育渗透作用。一是教育者要注意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为人师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状况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职业是道德含量高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二是要注意挖掘学科德育内容。纵览中小学所有教材,其中德育的学科渗透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几乎每一门学科在自身所负载的知识信息之上,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德育的因素,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性情;数学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科技自然学科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社会、地理、历史学科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尚社会情感及良好的性格;音乐、美术、手工学科通过欣赏美、描绘美、歌唱美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而在实际中,多年来德育与智育一直脱离。在人们的心目中认为德育就是说教或开展活动,教师上课专司传授知识之责,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升学率,认为“德育不是我的事”。学校也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重任无意间放在年级组长、班主任老师及思想品德教师身上,只是利用开展活动、班队会时间或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和各学科德育资源没有很好开发利用,学科渗透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由此,我们应认真思考,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抓学科渗透入手,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渗透内容和方法,不能简单地把德育工作看成是轰轰烈烈开展活动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么简单,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好德育渗透的落实,应该增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大德育观念意识,所有教职工都有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要注意搞好德育评价。德育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是过去简单的表扬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德育的评价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自信心、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者的适时评价起到鼓励进步的作用。评价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评价要研究个体心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众表扬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接受评价的方法也多有不同,教育者要去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对每个人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另外,评价的形式也要创新,可以通过张榜表彰式、当众表扬式、谈话式、电话沟通式、书信式、上网聊天式等形式进行,评价还要讲究策略,对于优点可以直言,对于缺点就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方式方法,现在的学生非常讲自尊自爱,在对其提缺点时尽量用希望的语言说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作者从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语文教师模范作用,语文课堂学习,作文教学,课外阅读,语文课外活动五个方面渗透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承担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学生认字、读写能力方面的培养更倾向性一点,本无可厚非。但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不能缺少。小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启蒙阶段,更会对孩子们自身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养成,特别是学生今后的个性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小学时期孩子们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快,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第二,小学生接触社会少,很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相信美好的事物,这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第三,小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开始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渗透更具优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图画、人物、故事等方式来表现,这使德育内容展现更容易和形象。

二、小学语文教育如何渗透德育的思考

1、语文教师言传身教中渗透,做好德育楷模。教师是学生良好的榜样和引导者,是小学生除父母外接触最多,最信任的人。加上小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行。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时刻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德育内容,点点滴滴中渗透积极的因素。首先,教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学生正确的,简单的为人处世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性格品性。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教师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要避免将自身的一些不良的言行带到教学和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来。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品行端正,言行一致的人,做好学生德育的楷模。

2、语文课堂学习中渗透德育。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它以语文教材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渗透,如伟大人物、自然山川、文化历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豪感等。语文教师对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中,不断陶冶思想情操,进而自觉化为学生个人的实际行动。如教学《黄继光》,除了讲清楚黄继光在上甘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因为黄继光对敌人的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国精神,才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英勇顽强。通过对伟大人物精神的解读,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说说如何做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这样可以提升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祖国自然山川、伟大人物、历史文化等的无穷魅力,引导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学生心智、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文为心声,学生写作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不同的世界观、道德情操以及理想追求。教学生写作文,就是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理解社会,明辨是非,揭露假恶丑,发现真善美,弘扬真善美。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和民生百态,让学生写作反映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有机地渗透德育。

4、课外阅读中的渗透德育。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内容丰富,知识视野广阔,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正确引导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扩大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通过课外阅读分享课,写读后感等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体会渗透德育,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看法和想法,让学生得到思想熏陶。

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德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因此,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小学生语文教育渗透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有爱玩的天性,参加课外活动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没有哪一个孩子能拒绝这种诱惑。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又可以渗透德育。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一是指导写作,如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写作竞赛、手抄报等;二是以听说为主的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看图说话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三是以 语文游艺为主的活动,如猜字谜、成语接龙、拼字游戏、给歇后语找尾巴、读绕口令等等。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德育渗透,将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教育部, 2011.

[2] 王艳春.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 中国培训, 2015(20).

[3] 高晓梅.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创新教育, 2013(05).

[4] 张冰洋.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无痕渗透[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12).

【作者简介】

曾余刚(1971—),男,江西新余人,新余人和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1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形式轻实效

不可否认, 我们常常把德育教育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这种认识本身也没什么错。问题在于, 我们如何衡量任务的完成与否, 是看形式还是看效果?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熟的形式——三月学雷锋、五月爱劳动、七月爱党、八月拥军、九月尊重老师、十月歌颂祖国……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形式不可谓不多样, 但令人担忧的是, 多数情况下, 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后, 效果的持续性却有限, 社会上不是也流传的“三月雷锋来了, 四月雷锋走了”的说法吗?

保证形式的多样只是保证德育教育任务完成的部分条件, 效果的好坏才是衡量德育教育任务完成与否的关键。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 衡量德育教育效果没有一个直接有效地方式, 所以我们往往只评价形式, 有意无意的回避对效果的客观评价。这也使得学生们习惯了在相应的活动中应景、敷衍, 在活动结束后依然故我。3月5日他们也会上街清理白色垃圾, 但平时依然将食品袋随地乱扔;母亲节也会给妈妈洗一次衣服, 可平时依然连袜子也不洗;教师节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歌颂老师, 可平时见到老师连招呼也不打……这样的情况难道不令人担忧吗?难道这不是德育教育的失败吗?

1.2 重言传轻身教

“言传”是告诉学生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 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身教”是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卢梭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作为教师是从来不吝惜“言传”的, 但在某些细节的“身教”上却时有欠缺。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 自己却经常迟到;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 自己却在图书馆、自习室高声喧哗;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自己却横穿马路;要求学生有爱岗敬业的意识, 自己却喋喋不休的抱怨自己的工作……如此言行不一, 不仅使学生难以信服教师“言传”的内容, 而且有意无意间使学生也学回了说一套做一套。这相对于德育教育的初衷, 无疑是南辕北辙。

1.3 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

讲到德育教育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课堂上也总是向学生传授关于道德的理论、原则、体系等纯粹的知识。

传授道德知识本没错, 但如果将道德知识的传授当做是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 甚至使其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那么结果就只能培养出一些严重“知行分离”的学生——口中讲得头头是道, 行为永远背道而驰。这样的德育教育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学生在道德方面所欠缺的不是“知”而是“行”。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的源泉, 更要为学生创设“行”的氛围。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2 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以文化作为德育的根基, 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 持续完善学生的品德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以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伟大精神等形式对人产生影响。文化是德育的根基, 德育离不开文化。

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德育教育功能, 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感染力, 它不同于硬性的灌输和强迫的要求, 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是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 趋势着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条件, 使学生自觉地、不断地提升文化修养。除了课堂之外, 通过通俗易懂的专题文化讲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学生社团活动等, 在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将学校的德育教育架构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框架内,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将水到渠成。

2.2 强化教师的道德修养, 注重身教

教师不仅是正确观念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高尚品德的力行者。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行”。教育家斯霞也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生而言, 教师的言行具有极强的感染作用。所以, 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3 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 倡导生活细节中的美德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归属。所以德育不应该只讲“大道理”, 更不应该离开生活的实际。真正的德育应该能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生活, 使生活更美好、更阳光, 于生活的细节处展现道德的魅力。使学生在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基础上,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诸如仪表、礼仪、行为规则等生活细节处增强道德文明意识, 达到知行同一。让道德、文明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然需求。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 单单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社会也应当为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文明的素质提供有利的支持和有益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德育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从文化影响、教师表率、生活细节等方面, 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邮编:550505电话:189885772381

【摘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班级教育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特殊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相对城区落后,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更成为每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工作过多年的班主任,笔者根据个人的做法,就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

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二、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

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一)、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二)、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 ,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三)、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四)、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

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五)、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六)、天天总结,天天反思

只有总结,不断反思,人才会不断地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一小结”和“一反思”,时间为晚上躺在床上临睡前的几分钟时间。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劳动、品德、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做一番回顾,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总结哪些方便做的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再反思在明天的日子里,自己该怎么做。通过这“一小结”和“一反思”,学生当天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都会沉淀下来,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天长日久,既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不断进步,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德育教育开始受到重视。语文作为与德育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在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语文教材包含着许多优秀思想,是我国思想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综合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成“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融合

引言:

在大部分学校中,已经开设了德育课,但是通过这一类课程,教师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很有限,在某些课程中也应该适当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语文教育是教授国家的语言与文学,在讲课过程中,避免不了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一些与现今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思想,比如见义勇为思想、精忠报国思想、尊老爱幼思想、团结一致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在不经意间就接触到了德育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呈隐性的。在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材,还要将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传统教学活动下,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地讲解,学生真正能理解的内容很少。所以必须以趣味化的方式,使学生有所触动,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目的。

一、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是在学生学习文学的过程中,理解文学中蕴含的道理,作者的思想和体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在学校中,还是在工作场合中,个人品德都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深的意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符合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德育教育中应该大力宣传的一个部分。在宣传德育知识的同时,也宣扬了传统文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在课程中加入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理解语文知识[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途径

(一)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提取德育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在教材中,包含了英雄事迹,历史故事,寓言,童话,诗歌等,题材丰富。所以教材内容比较多且琐碎。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语文教材,了解每篇文章的特点和核心,从文章中找出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比如描写英雄事迹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关于历史的故事可以告诉学生历史的演变进程,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寓言和童话中会蕴含很多小哲理。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展现的是中国富有内涵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指引去理解课文,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可以通过对关键句和关键人物进行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会提升,并且以主动的方式接受德育教育。

(二)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理解德育知识

在语文课堂中,讲授的大都是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共通。这就需要借助新的教学手段。科技的不断发展,孕育出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在讲述英雄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播放关于英雄的视频,用视频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范围,渲染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主要描写西沙群岛的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视频播放相关的场景,使学生真正欣赏到西沙群岛的美丽,而不是仅仅从文字中感受,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美丽,从而记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2]。

(三)增加课外实践活动机会,运用德育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很有限,而且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主导者,而将学生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所以在课外应多增加实践活动。比如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取一篇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编写小故事,再进行演绎,将德育知识运用到这些故事中,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运用教师教授的德育知识,自主理解文章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语文课堂将变得更加有趣味,学生也更愿意在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德育知识,学生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因此,这种教育方式既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德育素质,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全面成长的学习环境。

(二)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给学生教授知识,在无形中,教师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开始模仿教师的举动。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教师必须对德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教导学生,教授学生德育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指导者,从学生的言行中,教师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从而提升教师的素质。

(三)促进社会和谐

德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国家不断发展,对于德育的要求也在提升。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知识,而不是直接用大道理去劝服学生,做一個有德之人,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受德育知识,对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家长看到孩子的言行,也会反省自身,慢慢地辐射到周边的人,再到整个社区,都认识到德育对于国家的文明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社会就变得更加和谐[3]。

四、结束语

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只开设专门的课堂,在其他课堂中也应该要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必须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抓住文章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7(5):124-124.

[2]董新宇.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3):98-99.

[3]苏菊红.基于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融合提升实施策略的思考[J].科研,2017(2):00063-00063.

[4]乔华.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路径研究[J].中华少年,2017(32):10-11.

作者简介:

向光彩,女,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小学语文,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目前,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不断对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生动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物质文化生活, 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 致使学校信息量大增, 学生求知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同时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更新, 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进入家庭教育。这些形成合力, 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工作的主流, 整个校园总体是和谐的, 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然而, 我们如果一味沉浸其中而忽略了与之相随的矛盾和问题, 不能及时深入研究, 认真对待, 积极调控, 就将引起学校教育的不和谐。当前, 来自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分配不公, 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贫富悬殊, 使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造成了人的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失衡, 影响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二是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如市场经济的求利性, 诱发和助长“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 产生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实惠化、金钱化倾向, 威胁到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三是各类音像制品、淫秽书刊、娱乐场所、网吧、酒吧等社会生活及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 侵蚀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灵魂, 影响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四是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在物质需要上舍得对子女的大量投资, 而对子女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 造成子女不求上进, 意志脆弱, 自私自利。还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一味娇宠, 致使这类学生性格怪异, 学校教育难度加大等等。上述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 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形势, 是每个中学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紧迫问题。毫无疑问, 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是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二、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在学校, 老师对孩子进行一些道德教育, 而家长在家里进行相反的教育, 或者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上看到的现象与老师教育的内容也不一样。例如,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或成人在公共场所带头把瓜皮果壳随手乱抛,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 拾到东西不交给失主, 碰到需要帮助的人不给予帮助, 与人相处不宽容、不文明、不诚信等现象。成人不能以身作则, 误导了学生对道德意义的认识, 使学生对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信念产生怀疑。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教育下, 只能让学生处于矛盾的德育情境中, 可能也知道那些行为或习惯是不好的, 道理能讲好多, 但更多的时候缺乏自律和自觉, 自私思想占了上风, 形成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严重脱节。有人说5+2=0, 就是说学校五天的教育顶不上家庭、社会双休日两天的影响。所以不少学生在学校与在家庭、在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不一致的。

二是忽视了对传统美德的教育。经济发展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家长们总认为不能苦了孩子, 因此在物质上对孩子给予较多, 要什么有什么。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倍受溺爱, 养成了不尊重劳动、不知道勤俭、不懂得宽容、骄横跋扈的个性。年轻家长们把西方教育中倡导的个性、自由, 断章取义地接受了, 而传统美德中的不怕困难、艰苦朴素、尊老爱幼等都远离了家长和孩子的生活。

三是重大德轻小德, 德育目标过高或脱离实际。有人这样评价学校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学习共产主义, 中学生学习社会主义, 大学生学习社会公德。就是说我们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就对学生进行舍已救人、大义灭亲、视死如归这样的大德教育, 却忽视了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与同学团结友爱、宽容原谅同学这样的小德教育, 等到了大学才去学不随地吐痰、要遵守交通规则, 这样的教育内容有点本末倒置了。这就要求我们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目标制定的要切合实际。先从他们能学会、能理解的学起, 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 德育内容和目标也应该有一个由低到高的体系, 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四是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时代性。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德育教育既要体现时代性, 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和品德教材中有不少白求恩、狼牙山壮士、雷锋、刘胡兰、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故事, 但缺少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德典范。教育中道理讲得多, 学生身边的榜样不被重视, 身边的典型没有树立, 形式上缺乏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教师经常讲“不许怎样”、“不能怎样”, 似乎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不真实的德育生活情境, 形成错误的认识。似乎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是在学校里做给老师看的, 做给值日生看的, 或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加分的, 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和真正的道德信念。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压抑的道德情境下, 容易出现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五是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使教师竞聘上岗使家长和教师更加注重考试成绩。班级里一些不良行为也往往因为暂时没有大妨碍而被教师、家长忽视, 丧失了最佳教育时机。还有一些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出色, 一好遮百丑, 教师放松了对绩优生在道德品质上的要求, 原谅他们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足。教师的这些行为都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规范只是停留在口头的错误认识, 实际行为不一定要这样做, 从而形成了知行不一的现象。

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走出困境, 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我们明白, 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来说教, 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 或者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 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形成一个以校长、书记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 班主任为骨干, 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 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 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 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 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 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 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 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 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 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 信息渠道广泛, 多维观察社会, 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 多了一些主见, 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拉近师生的距离,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 优化德育干部队伍。

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 了解德育的新动态, 接收管理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 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5、严肃校纪校规。

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纪校规, 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才能弘扬正气, 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 应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养奸, 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一直占有首要地位,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基础, 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德育教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只有这样, 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 达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思想保证, 牢固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须从方法、手段、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祝老师的祝福语范文下一篇:送灵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