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白皮书范文

2023-09-20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1篇

技术白皮书

(简版)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目录

1 2 3 4 系统概述 ........................................................................................................................................ 1 系统结构 ........................................................................................................................................ 1 系统特点 ........................................................................................................................................ 2 功能描述 ........................................................................................................................................ 3 4.1 4.2 4.3 4.4 4.5 4.6 4.7 5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 3 舆情主题跟踪 ....................................................................................................................... 3 自动摘要 ............................................................................................................................... 4 舆情趋势分析 ....................................................................................................................... 4 突发事件分析 ....................................................................................................................... 4 舆情报警系统 ....................................................................................................................... 5 舆情统计报告 ....................................................................................................................... 5

运行环境 ........................................................................................................................................ 5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

1 系统概述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该方案可应用在政府的新闻监管、舆论监督等部门。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一套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提取、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等需求,形成舆情决策库、舆情简报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谷尼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以信息采集技术为核心,应用信息采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分类技术,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热点追踪、新闻监管等功能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 信息采集:互联网信息实时监测、采集、内容提取及排重;

• 信息处理:对抓取的内容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 • 信息服务:将采集并分析整理后的信息直接为用户或为用户辅助编辑提供信息服务,如自动形成舆情信息简报、追踪已发现的舆论焦点等。

2 系统结构

总体来说,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软件的结构如下: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

3 系统特点

该项目与国内外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或类似功能的系统比较,具有自己显著的技术特点,如允许用户定制舆情监控的范围、方式等,具体如下: • 支持网页编码自动识别 • 支持URL去重识别

• 支持正文自动识别抽取,无须标签配置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

• 支持分页采集 • 可设置采集频率 • 支持分布式部署 • 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 • 智能化的中文信息处理

• 全面的敏感信息分布式检索系统 • 分类、聚类等中文智能处理技术广泛采用 • 实时增量备份原则

• 合理的模块化结构及方便的分类监控 • 灵活的调度算法

• 支持新闻、博客、论坛、贴吧的采集监控 • 基于内容相似性去重识别 • 支持互联网关键词搜索采集入库 • 支持敏感词过滤提取 • 支持热点发现 • 支持网页快照

4 功能描述

4.1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内容主题词组和回贴数进行综合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4.2 舆情主题跟踪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

是根据文档内容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归并。聚类不需要类别及相关训练样本。 聚类可以发现当前舆论焦点,或者相关文档的查找.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对同一个阶段搜索到的大量信息进行聚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当前关于什么类别的文章数量更多,那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当前舆论的焦点,以及各个舆论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4.3 自动摘要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

信息自动摘要的中心思想是让用户在查看搜索结果时候,无需点击进入每一个搜索结果去了解具体内容,而自动在搜索结果条目下显示摘要信息。这些“摘要”帮助用户迅速了解搜索结果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

4.4 舆情趋势分析

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4.5 突发事件分析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

4.6 舆情报警系统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4.7 舆情统计报告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5 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NT/2000/2003/ 数据库为:SQL2005/MYSQL/ORACLE 服 务 器:CPU3.2G/内存2G/硬盘40G以上 带宽要求:2M独享以上

服务器数量:2台(1台采集监控、1台 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规模较大,可以采用多服务器集群的方式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2篇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事,是一个机遇。特兰普引发贸易战的理由是中美贸易逆差额达500亿美元,那我们就来看看真正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是那些。

第一就是冷战 军备竞赛 然后美国的科技力量就把民用市场让给德国 日本 亚洲四小龙 中国了所以他要不停止军备竞赛他是没有戏的那么这是第一 第二是美国的福利社会加上美元的霸权,你美国只要印钞票你就可以买全世界的东西,那他当然是过度消费

第三条就是里根的减税,特朗普减税的路是一样,你减税过后呢政府入不敷出就发债,发债利率升高,推高美元那你就逼得进口商就赚了你美元高了涨价了,你可以廉价进口商品,那你出口都卖不出去的话,那你产业就外移。所以特朗普的减税与恢复“美国制造”是矛盾的,如果特朗普学习里根搞减税,他恢复美国制造业希望就是没有的,所以真正的贸易逆差的原因都是美国自己内部。

第四条那么贸易战的前景非常简单,因为中国是个防御型的国家所以发动贸易战一定是美国发动的那么就有三种可能,就是小大,中打,大打 小打

原来就是小打就是打摩擦,打打谈谈,实际上他打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那我认为小打贸易战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为什么呢?美国实际上押宝押在什么地方呢?他认为打贸易战的胜算是不大的,他实际上是逼中国金融开放,他认为金融开放美国可以有胜算的,你要知道中国手上有3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国际市场交易量,一天就有上亿美元,所以如果你是找一个阿斗在那里执政的话你几天就把中国的外汇储备打爆了,所以我认为小打然后接受美国的条件过早过快开放金融市场,是对中国最大的危险。 中打

中打什么结果呢?好几年以前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就在欧洲和美国旅游过,中打的结果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结束,会走向三国演义,三家分晋那就是北美一家 欧洲一家 中国是东亚一家这三家里面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是中国这一家,为什么呢?我管它叫大中华经济区,因为它可以整合东北亚和东南亚,然后东北亚日本的体量和中国没法相比,所以出不了一个法德联盟,所以中国在东亚一做大以后,我认为会发展到太平洋西岸,也就是美国的加州西部甚至南部的德州,因为德州出口石油,中国也需要石油,这样都会加入大中华经济区,德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家隆格讲,如果欧盟瓦解的话德国应该和中国形成货币联盟,那这不就是中打的结果,那也是中国成长最快的。 大打

那么大打是什么结果呢,大打就是像特朗普现在这样子,如果他把他说的威胁都付诸于实施那就是大打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诺奖经济学家讲了,特朗普的政策相当于墨索里尼那是政治上批评,那我的批评是从经济上分析。我是说如果是要大打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就变成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就美利坚合众国就变成美利坚裂众国了,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将特朗普上台以后就造成美国的族群分裂,黑人 墨西哥人 白人都分裂了,我讲的是经济分裂,经济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美国现在除了军事霸权以外有一个美元霸权,美国的美元霸权的基础是石油美元,美国原来是石油进口国,所以大量进口中东的石油扶植亲美政权,亲美政权购买美国的国债和美国武器就回流。所以在1970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美国维持美元霸权实际上是靠着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国家的经济命脉然后石油国家依赖美国经济,这个格局被美国的技术跟新打破了。 现在美国经济的真正生长点在德洲,就是他发现了油页岩气的提炼技术还有天然气,所以现在美国已经从能源的进口国变成能源的出口国,德州政府是最恐惧油价波动的,原来美国操控金融寡头操纵油价波动他是赚钱的,现在他就动他的根本所以德州政府现在是非常有积极性要跟中国能源进口企业形成稳定的关系而不是打贸易战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要独立的是哪里呢?我讲的是实的不是虚的是加州因为加州是高科技的产业,譬如说你生产芯片生产软件那些东西它的技术更新的投资是很大的,它成本收不收得回来,完全取决于市场规模。现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包括互联网 通讯什么东西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市场如果打贸易战,中国对等报复美国失去中国市场美国高科技的企业本来是龙头企业就会变成老二企业了,然后中国的芯片生产现在中国都有技术了只是市场规模上不去一打贸易战中国这些,包括芯片什么都会取代美国所以打贸易战以后会加快中国高科技产业升级而且变成世界龙头地位。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和农村特有的自然生产条件,决定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可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也能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政府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分摊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做好有关宣传和培训工作。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飙升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问题在我国成为焦点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能源紧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将会因能源紧缺而被迫中断。节能降耗,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被提上重要日程。发展新能源,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从长远来看,应把重心放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由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所决定的可转能资源相当丰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一.中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可缓解能源紧缺局面,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针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状况,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已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可使我们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首先,我国农村地理条件具有多样性,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大平原上开阔的场地,有利于开发太阳能、风能;山区众多的水量丰沛、水流湍急落差巨大的河流,可以发展小水电;沿海地区的潮汐海风、海浪等,也可用来发电。其次,我国农作物种植广泛,农副产品丰富。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可制造酒精产生的大量秸秆如玉米秸秆、麦秸、稻草、高粱秆等,还是上好的燃料,可用来发电和生产燃气,同时秸秆作为纤维质原料,也可以生产酒精。最后,农村养殖业的扩大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使农村产生的粪污和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从目前看这是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但是若用其开发生产能源,则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养殖业及生活排出的粪污可以制备沼气,生活垃圾可集中起来通过燃烧发电。这样,农村发电可以不用煤,而酒精可作为汽油的替代物,沼气可作为天然气、煤的替代物,那么,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就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它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这必将影响我国的能源格局和能源结构,减少我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的整体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5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加上相对充裕的粮食储备,近期粮食供给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我国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且正在累积。从长远看,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导致非农用地过快增长,加上生产粮食效益上不去,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较大困难,粮食总产量将受到很大影响而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出现粮食缺口。虽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我们可通过贸易途径调剂粮食余缺,但随着粮食进口依存度的提高,粮食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可能是市场价格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操纵的结果,其极端情况是粮食禁运。后一种可能性尽管很小,可一旦发生,对粮食进口国的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则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粮食安全体系。近年,我国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学界、理论界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对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粮食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和粮食安全预警制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是粮食生产效益。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光靠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补贴、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减免农业税等措施,其效力是很有限的,而且必将越来越弱,并不能完全走出“粮丰价降”、“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种少粮紧”的怪圈。要求解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在粮食的加工转化上做大文章,要改变粮食主产区“粮食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的状况,实现其由单纯提供初级产品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转变。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则为粮食及其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如果粮食既可作食物、饲料,又可转化为能源,其秸秆也可转化成能源,那么粮食的市场容量将大为增加,据专家估算可增加1/3以上。粮食市场需求大,价格上升,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这就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持续的动力保证。国家只要调节好粮食食用和能用的关系,并在能源开发上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就能够实现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双赢。

(三)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或顽症,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究其原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方方面面,非常复杂。虽然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联动性,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抓住一个重要环节,“四两拨千斤”似的而使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寻找多个突破口,多向突围。笔者认为,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村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皆有赖于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首先,开发农村能源,发展能源农业,是以生物质为主要开发对象,以直接燃烧、物化转换、生化转化、植物油利用等方式利用生物能源,即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转化,生产电、酒精、沼气等;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开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样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村生产经营领域,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就地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使农民的收入以较大幅度不断增长。其次,发展农村能源经济,也必然会对农村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专家分类,能源作物分为四类:以制酒精为目的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甜高粱、甘薯等;以生产燃料为目的的作物,如油菜、大豆等;用于直接燃烧的作物;可供厌氧发酵的作物。使用这些作物生产能源,必将大大增加对这些作物的籽实及其秸秆的需求量,从而刺激其生产,扩大其种植比例和产量,由此改变种植业内部结构。而且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也就必然会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使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开发和利用农村能源,可节省或减少农民的支出。以沼气为例,建一个沼气池一次性投入2000元左右,所使用的原料是农户自有的,两年即可收回投资,可使用20-30年,用沼气做饭、照明,要比用煤、液化气和电便宜许多,由此可直接减少农民的生活开支。而且,沼渣沼液可以肥田壮树,沼液还可以养猪养鱼,这又能节省购买化肥和饲料的费用。,农村建沼气池并配套改建畜禽圈舍、厕所、厨房、浴池、排水管道等,使粪便、污水入池发酵,许多经粪便、污水传播的疾病就可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的卫生健康状况可大为改善,农民在看病就医方面的开支就会减少。所以,利用农村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对农民来说,节支效果相当明显,而用能的节支,一定程度上也就增强了他们积累和消费的能力。最后,直接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开发利用能源,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生产成本,方便、便宜农村用能,而且还会推动农村水、电、路、管、厕、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农民告别缺电少煤,直接燃用薪柴烟熏火燎!炊事取暖的生活。可见,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民贫困、农业滞后、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四)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发展能源农业,调整农村种植、养殖结构,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转化,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村生产经营领域,从而直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乃至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必将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就地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由此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越来越富裕。再次,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既能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又可减少污染,洁净环境,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还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技术和管理作支撑,更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与此相应的研究、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开展,必将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管理水平、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显然,所有这些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所以,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能够直接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在农村,近些年来,随地堆放垃圾、人为焚烧秸秆、大量低效使用化肥、任意排放人畜粪污、过量砍伐柴禾等,再加上工业排污,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本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景致在许多乡村已很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水体、土地、空气的污染,物种的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肆虐,农作物的减产降质,农村人居环境的每况愈下,农民健康状况的恶化。农村成了脏、乱、差之所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农村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迅速扩大,而在全国能源吃紧的大环境下,国家对农村能源的供给是相当有限的,于是,用电难、买油难、烧火难的问题就在所难免,而且越来越突出。长此以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农村将会越来越尖锐,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发电,利用粪污制沼气,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发电供热,既可就地取材,直接增加对农村的能源供应量,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又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洁净环境,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还可通过综合开发!循环使用,实现对农村资源的永续利用,实为一举多得之上策。不仅如此,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扩大了,消费增加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就会随之减少,这对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一种保护,可以延长其开采和使用的时间,也会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农村能源是绿色能源,农村能源经济堪称绿色经济。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危机,遏制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对循环经济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二.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政策措施

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在我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因此,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制定和实行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来讲,政府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发展农村能源经济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首先,国家要把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并发布包括农村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发展的长、中、短期目标;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农村能源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任务,并通过项目申报等,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有作为计划来实施,作为政府部门的目标任务来完成,发展农村能源经济才会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才会有自己准确的定位,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快速推进、全面持久。其次,政府还应加强和完善对农村能源经济的管理。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水利、电力、林业、贸易、计划等部门都负责一部分工作,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政出多门,必然严重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改变这种局面,势必影响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政府必须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该归口的归口,该协调的协调。为强化管理,国家还应制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许可办法。一方面,提出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技术要求和条件,以此作为制定可再生能源投资补助、优惠价格、市场准入和税收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完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标准及其他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和应用技术,分门别类地制定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做好对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该支持的支持,该监督的监督,该强制的强制。如政府对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审批;规定农户建房时必须安装太阳能设备;要求养殖场附近必须建沼气池,等等,从而使农村能源的开发得以迅速而又规范有序地进行。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这样既能保证农村能源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又能使其有力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实行先予后取的政策,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1.政府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在我国,由于“三农”问题突出,农民和农村基层政府手中的资金普遍紧缺,如果让其在农村能源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是力不能及的。而且有些项目投资规模如果不够大,也很难见效益,这就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虽然过去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建设也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但我国没有将其项目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固定的资金渠道。国家投入太少,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必然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政府要直接投资,建设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大型项目,如建立集中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的热电厂;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扩大风电装机容量;建设以粮食、秸秆为原料的大型酒精加工厂,稳妥实现粮库陈粮、农户余粮、农作物秸秆向能源的转化,等等。其次,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特别是产粮大县和贫困县实行转移支付,增加农民的收入,落实对农村自主发展小水电、小沼气的企业和农户的补贴。再次,政府要通过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实行政府贴息、优惠利率等,为开发利用农村能源提供贷款帮助。

2.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落后,装备跟不上,专门的研究机构很少,技术人才缺乏,高端技术很少,尤其是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实用技术少而又少。具体到农村,主要是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有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如沼气发电与气化发电效率较低,二次污染较为严重;秸秆气化利用中焦油问题给长期应用带来麻烦;厌氧消化产气率低;太阳能发电用电成本太高等。没有技术支撑或成本过高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鉴于此,政府应增加对农村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和装备投入,重点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扩大试点和示范,在政策的激励下,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并考验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农村能源开发和转化的成本,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造条件,使已经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电、风电、太阳能热能利用、沼气等技术,尽快达到产业化!商业化的程度。

3.政府要对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方便和优惠。如对农户自用的能源开发,一律免收税费,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的企业采取减免、部分返还利税的办法,保证其创业利润,为他们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助一臂之力。

(三)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分摊机制

目前,有些可再生能源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投入较高,成本降不下来,其价格要比传统能源贵,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这就影响到农村能源建设中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尽管生产这些能源的经济效益不可观,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所以国家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国家需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分摊机制。如对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根据各自的技术和应用特点,制定相应的电价管理办法和电力入网办法;对需要进入石油销售体系的生物质液体燃料,以需要接入燃气和热力管网的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价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四)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法律法规

2006年1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6的正式实施,对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将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但它不是专门针对农村能源发展的,对解决农村开发、利用能源方面的问题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此,需要制定与农村能源研究利用!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节能法修正、能源持续利用入宪、建筑节能立法等与之相配套。同时,国家还应尽早制定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消费者增强使用的信心,使农村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五)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

近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农村能源的开发也在扩大,但农村能源的供需情况究竟怎样,政府部门没有专门的统计渠道,致使国家很难掌握充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也不能准确把握投资的方向,适时作出开发的决策。所以,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必须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使其与国家的整个能源信息系统对接,为农村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决策和居民的选择。具体来讲,首先,国家应适时发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给农村能源开发提供方向性指导;其次,国家要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评价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公诸于众,为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最后,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和人员,统计和通报农村能源发展的情况和动态,介绍农村能源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政策等。

(六)做好发展农村能源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目前,开发农村能源才刚刚起步,农村能源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未受到普遍重视,投资者不关注,农民也不看好,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介。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通过媒体、会议、文件、图书等宣传倡导,引起全社会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重视,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等,推广好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4篇

国内大部分直销银行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直销银行1.0 时代。直销银行 1.0 是指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用户自助化,该阶段直销银行是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简单延伸,具有以产品为中心、注重“存投贷支付”产品服务、以零散获客为主等特点。

第一节 直销银行 1.0 运营模式

考察我国 100 多家直销银行,1.0 时代的直销银行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一是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模式:不设实体机构,仅利用电话银行、互联网营销平台、网上银行和移动银行等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客户开户无需去到实体网点,在互联网上操作就能完成,开户成功后即可享受直销银行金融服务。二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自助门店”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方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电子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则是布放 VTM、ATM 和缴费终端等多种自助设备,客户可借助门店的自助设备与银行客服人员进行实时视频对话,并完成开户、开卡等步骤,客户在现场拿到银行卡后即可办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三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模式:直销银行通过此模式在线上建设综合平台,同时与有经验的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形成合作联盟,通过共享大数据信息等方式,对客户和产品进行共同开发。

第二节 直销银行1.0 功能服务

从功能服务来看,直销银行1.0主要有金融产品交易、借贷服务和生活服务三大类。在金融产品方面,行业内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提供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和非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其中货币基金占比最高,银行理财排在第二位;部分直销银行还提供保险、贵金属和外汇等理财投资服务。在贷款端,超过半数直销银行部署了贷款功能,各直销银行积极创新该业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打造自身特色,如平安银行在汽融贷方面提供车贷、车险、延保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南京银行推出“你好 E 贷”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支持手机 App 7*24 小时自助申请。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板块也是直销银行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另一条主要途径。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支持生活缴费,少数直销银行支持信用卡还款,极少数直销银行提供票务、医疗和出行等方面的服务,例如民生直销银行生活服务、南京银行“你好+”增值服务板块等,为客户提供缴费充值、医疗、旅行、网上商城等服务。

直销银行 1.0 在发展初期,有助于提升银行获取增量用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运营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功能单

一、产品同质化、高替代性等问题逐渐暴露。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生态,加速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直销银行有望升级到 2.0 版本,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独立化,产品服务专享化、定制化场景化、生态化。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三节 直销银行 1.0 业务规模

从规模来看,直销银行 1.0 时代,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在 2016 年底均已超过 300万户,2017 年 6 月末上行快线客户数突破千万,民生银行于同年 12月初超 1000 万。资产规模方面,江苏、光大等多家银行管理资产已达小几百亿元,民生银行资产增长最快,2017 年 10 月中旬跨越 1000亿元大关。然而与传统银行业相比,无论是从客户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看,直销银行业务规模仍然较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四节 直销银行 1.0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直销银行引入中国后经过 4 年多的发展,尽管市场需求旺盛,在产品丰富度、用户数量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均领先直销银行发源地国家,但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监管政策趋严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加强,发展中的问题愈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需要变革。我国直销银行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上都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1)非独立法人经营模式不利于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直销银行除百信银行外均无独立法人资质,从长远来看,缺乏独立规划和自主研发权等将成为未来直销银行发展一大掣肘。具体来讲,国内直销银行大多以传统银行的一级或者二级部门形式存在,附属于母银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大部分银行没有构建专属的产品研发团队,更未实施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受母银行传统体制机制影响,很难快速迭代做出成效。

独立法人地位的缺乏使得直销银行很难建立起独立的运营机制,因而只能选择与母银行共享推广渠道、产品研发系统、风险控制体系、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与后台服务等资源。与母银行的资源共享,导致产品和业务模式在创新、合作、推广等方面自主性不强,加之没有构建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无法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精准的成本收益考核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外,由于未建立独立的产品研发部门,产品开发、设计等权责由非直销银行部门负责,这种机制下,产品设计和开发路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母银行研发理念和机制的影响,难以针对互联网用户需求研发出创新性、个性化强的产品。而且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在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竞争中优势全无或者不明显。

(2)层级制管理导致市场响应效率损失严重。出于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国内直销银行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银行体制内运行,实施的依然是层级制管理模式,无论是人才招聘引进、激励晋升还是业务创新和调整、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均需要层层审批,与互联网金融文化和理念格格不入。而互联网公司多采取扁平化组织架构,快速决策、迭代开发,市场敏捷反应能力强。

(3)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共用一套考核机制,与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相悖。国内众多直销银行仍沿用传统银行考核机制,即以创利来衡量直销银行贡献度,并据此配备开发和市场推广等资源,而互联网用户拓展规律,一般是先投入培育用户,通过跑马圈地,把流量做大;然后采取综合化手段,精心经营用户,提升用户价值,赢得收入回报。传统银行模式下的直销银行经营,多了些急功近利,少了些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因此,中国直销银行亟需按照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构建起助推而不是掣肘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考核机制。

2、产品服务能力亟需提升。与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线上金融服务相比,我国直销银行在产品种类、销售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在产品单一方面,我国直销银行围绕客户“存”、“投”、“贷”、“支付”四方面需求,推出了存款类、投资理财类、贷款类、便民缴费类产品,大部分直销银行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每类产品序列下的具体产品数量偏少。在直销银行用户体验调查中,有 44%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以贷款业务为例,调研结果显示,只有 52.2%的直销银行上线了贷款类产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商行为主,而且存在产品数量较少、种类雷同等问题。如果产品过于单一,将会导致大家围绕同一客户群体开展恶性竞争,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如果产品过于单一,互联网用户的其他大量真实金融需求容易被忽略,由此造成供需结构不匹配和金融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产品过于单一,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和创利来源窄狭,收入结构不合理,将不利于做大收入规模,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在产品同质方面,直销银行产品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不同银行间)与纵向(本行内)两方面。从横向的同质性来看,目前各家直销银行上线的产品,不管是存款型还是投融资型产品,同质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产品类型普遍集中在货币基金、智能存款、定期存款、理财产品、贷款产品五类。从纵向的同质性来说,直销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在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实体网点均有相似产品提供,如果把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同质化产品排除在外,仅有四分之一的直销银行有自己独立的产品。

直销银行产品普遍集中于存款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増值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生活缴费和信用卡还款等,这直接导致了直销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优势的不明显和市场规模难做大的问题。就投资型产品而言,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等低风险活期理财产品,且均呈现出风险较小、期限较短、收益较为稳定的同质特征,同业之间的产品类型极为相似。直销银行产品在市场中不仅面临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同业其他直销银行同质化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同质性会引发诸多的危害。一方面,直销银行产品同质性强、区分度低、可替代性强,会导致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直销银行没有特色金融产品与显著特征来提高辨识度,大多直销银行选择在初期通过提高资产收益或降低贷款成本的方式来培育种子客户,而同质化竞争的大量存在会导致获客成本与客户经营成本的大幅増加,长此以往,高成本市场拓展模式将成为直销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

(2)销售定位不清晰,推广难度大。目前国内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产品主要是母行的线上产品,与电子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差异性不明显。与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柜台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存款相比,只有直销银行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产品优势明显。无论直销银行销售母行产品,还是售卖自身特色产品货币基金等,都参与了对母行客户的争夺和对母行存款和资产的分流,对传统银行增存和做大资产体量形成压力。因此,传统银行的零售银行部等与直销银行客群交叉较大的部门及其客户经理,推广直销银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门之间矛盾升级,这使直销银行 O2O 获客模式面临巨大困难,迫切需要谋求市场拓展模式的新突破。

(3)用户体验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直销银行具有纯线上的特征,其服务的客户群体集中在年轻、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互联网用户。这类群体很在乎使用体验和售前售后服务。而国内直销银行受到母行传统经营文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用户在线交互以及售后服务跟踪和反馈等方面,并未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体验测试功能和服务、通畅的客户需求和建议反馈机制以及快捷的投诉工单处理机制等,或者需要健全完善,或者需要从零开始新建,这些机制的不全或者缺位,不利于直销银行良好口碑的形成和用户黏性的增强。

一是便捷性不够。国内直销银行产品服务普遍存在便捷性有待提升的问题。不同于国外监管部门对直销银行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的同质认可,我国直销银行相关政策在账户权限与远程开户方面并未完全放开,实体银行卡与直销银行电子账户在功能服务上差异明显,而且开立直销银行电子账户要求客户必须绑定一张实体银行卡进行验证,验证环节多,而且非绑定卡入金或者向非绑定卡支付,需要前往柜台完成面签,使原本纯线上的服务无法实现完全线上化,给客户办理业务造成极大的不便。

二是缺乏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目前国内直销银行的客户服务体系较为落后,在登录直销银行界面后,除初次使用时弹出的产品介绍外,客户办理业务全程都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完成,客户服务仅限于银行呼叫中心的电话服务,缺乏在线客服或者智能客服提供及时帮助和疑难解答。这种缺乏实时交互的客户服务体系,一方面会导致银行无法通过智能客服过滤通用疑问,增加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人员解答压力。另一方面,客户在办理直销银行业务过程中,遇到疑惑或者困难难以得到及时解答和帮助,业务办理积极性或者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三是尚未构建流畅的问题反馈机制。由于直销银行的纯线上特征,客户办理业务主要依靠自己查阅业务流程,并根据系统提示自助办理,全程无银行人工干预,这是直销银行最鲜明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直销银行服务缺少温度,需要在客户办理完业务后对客户进行售后调查与信息收集,传递银行服务温度的同时,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有利于提升客户对直销银行的好感,还能促使产品服务不断完善,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构建和实施销售跟踪和反馈机制,对直销银行的服务提升十分紧迫和重要。

第五节 直销银行 1.0 市场竞争对手

国内直销银行诞生之时,便面临着与国外直销银行发源地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国外推出直销银行,是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 1998 年到 2000 年,因为发现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务结合能碰撞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这一商业模式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实践,国内发展直销银行更多地是追赶第三支付机构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方支付 App 功能已然十分完善的当下,即使直销银行能加速追赶上第三方支付 App 的功能、用户体验,也早已错过了积累用户规模的互联网红利期。参考一些官方数据与行业研究结果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至今,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1、获客能力更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获客能力上较一些同类型金融服务机构存在两大优势,分别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认知度上的先发优势以及深耕场景带来的变现效能优势。

(1)第三支付机构发展互联网化业务较早,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用户红利期,已发展了海量的用户规模。国内首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诞生于 1999 年,首家直销银行诞生于 2013 年 9 月,比前者整整晚了4 年;而截至 2013 年 1 月,央行累计发放了 22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同时,类似微信红包的“现象级”产品不仅在第三方支付内部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也截留了同类金融支付服务市场中大部分客源:2017 年 12 月 26 日,易观发布的《2017 年第 3 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7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 29.5 万亿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规模合计份额高达 93.1%,并且仍然保持着万亿级规模的增长速度。

(2)第三方支付业务已深入电商、社交、理财等场景,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可以利用既有用户资源持续实现流量变现。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例,2013 年余额宝出现后,理财马上成为新的规模增长点;2016 年,以春节微信红包为契机,点对点转账成为交易规模的增长新动力;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用户的购物和商旅支付习惯向移动端迁移,场景将拓展到网络购物、线下商超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充值、公共交通支付等诸多领域。

2、用户体验更优。在金融服务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覆盖了“存、投、贷、汇”四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存”和“投”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建立起以“宝”类理财为代表的体量非常大的货币基金产品申购业务体系;在“贷”业务上,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推出了自有的贷款产品,如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等,甚至部分采用了线上信用卡的模式;在“汇”服务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社交网络的高频场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转账服务。

同样是提供金融服务,在用户体验上,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相比差距明显。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投资理财产品自余额宝诞生后普遍沿用“所见即所得,所见即可用”的交互理念,把过去的基金术语做出了产品级的分割和解构,实现了“简单留给客户,复杂留给系统”。信贷消费金融产品多数依托电商数据和支付数据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信用评估体系,实现了全线上申请审批放款,且贷款门槛较低,操作指引清晰;在转账支付业务上,第三方支付实现了与众多银行合作从而实现一站管理众多银行卡,同时,第三方支付应用内社交关系的建立为转账带来便利,有逐步替代以往银行卡转账优先地位的趋势。

反观直销银行,纯线上贷款因电子账户开立需要五要素验证导致客户体验急剧下降,支付转账业务由于Ⅱ类户向非绑定卡转出或者从非绑定卡入金需要面签等监管要求而大面积受影响。但是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板块,在存贷汇三大块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这么多制约因素,因此业务丰富度较高的综合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业务单一的直销银行替代性极强。民调显示,在选择可以替代直销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时,33.7%的用户选择了蚂蚁金服,超 10%的用户选择了 P2P 平台、京东金融和腾讯理财通,然而仅有 8.2%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不可替代。

3、运营模式更灵活。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互联网模式起家,公司组织架构多扁平化,在运营上能实现快速决策,在产品创新上采用滚动开发机制,市场响应速度更为敏捷。

第三方支付市场巨头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在 2010 年前后改制事业部、子公司经营模式,实现组织扁平化。扁平化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有许多不同之处。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这样的组织必然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扁平化组织中的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可以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

在互联网行业基本得到公认的是以“产品线”划分公司组织架构为最理想最高效的模式,在此模式下一个产品的所有参与者受共同价值观的驱使,所有人的节奏和目标理应一致,“事业部”组织架构即是如此,各事业部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产品或产品群体系。当某个事业部即使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瓶颈,也可以快速地调整事业部的结构和方向,甚至放弃,以便更灵活的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4、新兴技术应用快速。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新技术极为敏感,能较快投入研发和实践。如通过各种认证识别技术完成整个购物过程的无人超市,推广线下 POS 消费信贷的“白条闪付”,基于点对点实时支付、将支付融入社交的视频转账,基于区块链安全认证的新型跨境支付等。2017 年 10 月 11 日至 14 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云栖小镇主办云栖大会,主题为“飞天·智能”,聚焦了目前蚂蚁金服的主要金融成果,包括金融智能大脑、区块链技术、智能风控蚁盾、芝麻信用、ZOLOZ 金融级可信身份核验平台、蚂蚁金融云等。金融科技的率先应用将助推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更加快速、全面、细致地捕捉用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在当下互联网金融的风潮中,直销银行需针对改善自身体制、适应用户习惯等进行改变。如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的契合用户生活场景,团队建设应注重吸纳有互联网金融经验且有创意的人才,落实“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品研发理念,提高产品研发效率等。

第六节 直销银行 1.0 用户情况分析

根据 2017 年 9 月最新调研显示,直销银行 1.0 用户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服务对象主要为年轻群体,年龄集中在 25 到 35 岁之间的用户超一半,其中男性用户较多。从具体年龄分布来看,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用户中 90 后、80 后群体的比例分别为 23.6%、54.9%,高于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群体中 16.5%、50.6%的比例。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发展直销银行旨在不改变用户用卡习惯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客户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排队所浪费的时间,而这方面与年轻用户追求简单方便的需求不谋而合,同时年轻用户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也比较高。因此,直销银行在25 到35 岁的消费者中大受欢迎。在性别上来讲,理财需求度较高的男性对于直销银行的热情也更高。

2、直销银行用户人均月收入主要处于 3000-8000 元之间,占比达到了50.1%。对比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和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前者收入水平高于后者。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目前直销银行产品以“宝宝类”货币基金、定期理财产品为主,处于3000-8000元月收入的人群对于这种小额的理财需求旺盛,除选择钱包类 App 外,直销银行是其进行理财的不二选择。拥有银行背景的直销银行相比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钱包类 App 里“宝宝类”产品所不同的是,直销银行里的资产想要在消费时使用比较困难。因此即便是直销银行的安全性比较高,消费者也不会放弃钱包类 App。

针对优质用户,直销银行可以提供适合该群体的增值服务,更广泛地挖掘用户价值。结合直销银行用户年龄分布来看,直销银行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年轻、优质人群。针对这一情况,直销银行可围绕该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营销活动,以吸引这部分群体。

3、用户使用直销银行投资理财的金额占其全部理财金额比例偏低,过半数的用户只有 20%占比。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直销银行的商业理念本是通过减少固定成本来提高理财收益率,从而吸引用户投资。但是目前,中国直销银行因为政策限制,没有独立运营也无法脱离母银行的物理网点,其金融产品收益率仍与传统银行处于同一水平,比照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其收益率偏低。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在直销银行投资额偏低。

4、在问及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的认知时,26.4%的消费者认为没有物理网点的银行最符合直销银行理念,56.1%的消费者认同直销银行是“不用排队的银行”这个看法。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直销银行从 2013 年正式在中国诞生,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后,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有了类似“没有物理网点”、“不用排队”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仍有部分用户对直销银行的理解偏差很大,比如 15.3%的用户甚至认为直销银行“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要加强直销银行特点和优势宣传以及正面引导和解释。

5、对比互联网金融机构与直销银行,虽然 59.2%的消费者都认为拥有银行牌照是直销银行的优势,但是谈及他们认为的直销银行最显著优势时只有22.3%的消费者选择了银行牌照,有23.9%以及23.7%的消费者认为直销银行最显著的优势是其刚性兑付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可靠性。而认为银行更懂金融及所积累的数据能够在银行体系内使用是直销银行显著优势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 15.1%和 14.5%。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在理财时,大部分消费者属于风险厌恶者,乐于选择更可靠平台、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因此消费者会选择直销银行多半是因为其具有的银行背景。而且金融机构最爱标榜的金融专业性及数据价值其实并不受消费者的重视,消费者选择直销银行的核心原因还是对银行及其刚性兑付能力的认可。

综上可知,直销银行 1.0 时代,用户对其最满意的几方面分别是:资金安全性、银行的背书以及客服的质量。直销银行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新模式,拥有银行的品牌和资金背书,安全性相对较高。且由于目前直销银行仍旧是银行的一个内设部门,在客户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还处于同一系统,因此,消费者对于其客服质量好评颇多。总体上来看,银行系直销银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比较好,无论是品牌还是服务都有较高的竞争力。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而直销银行 1.0 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短板在于,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功能较少,除去信用卡还款、理财的基本功能外,其他产品及服务并没有获得用户认可。

直销银行由于支持服务较少,面对其他综合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力不高,这是影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愈益多元以及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发展变化,直销银行亟需顺应时势、优化升级,解决 1.0时代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向业务发展多元化、特色化、场景化、生态化以及经营模式独立化方向发展,开启直销银行 2.0 时代。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二期:

第一节 直销银行 2.0 发展背景和机遇

直销银行从欧美国家发源到引入中国生根发芽,从最早的少数几家发展到目前的 100 多家,从一开始的弱监管到当前的强监管周期,背后都有深刻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缘由。

1、逐渐完善的监管环境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监管政策对直销银行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电子账户成为标配模式。根据央行 261 号文件对 II、III 类账户功能的界定,电子账户将应用于更多的场景,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 I 类户作为“金库”只有在大额交易或特殊交易时才会使用,这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让账户回归本质,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各司其能。央行在规范银行账户的同时,也对非银支付机构的账户及权限进行了明确。整体来看,要求银行回归到以存贷汇投、支付结算等业务核心,支付机构更多的是结合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支付服务,并对投资理财、贷款等做了限制,规范了一些行业乱象。这对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提供了政策利好。

(3)监管鼓励快速发展直销银行,运作模式多元化。各银行都紧跟监管导向,大力发展 II、III 类户,参与主体有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运作模式多种多样,包括银行内设立一级部、二级部、事业部,有网金部负责、个金部负责、科技部负责,还有完全独立法人形式,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大家基本达成共识:顺应政策风口,依托 II、III 类账户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建立良好品牌形象。

2、线上用户持续扩大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互联网用户庞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用户的消费特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继续强化,线下消费场景开始发力。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提升至 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攀高。上半年,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场景更加丰富。移动支付用户达 5 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亿用户在超市、便利店等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习惯进一步加深,网民在线下购物时使用过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达到61.6%。

(2)商务交易类应用持续高速增长,消费升级特征显现。2017年上半年,商务交易类应用延续高速增长态势,网络购物、网上外卖和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增长 10.2%、41.6%和 11.5%。网络购物市场消费升级特征进一步显现,用户偏好逐步向品质、智能、新品类消费转移。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向数据、技术、场景等领域深入扩展,各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进一步得到重视。

(3)用户互联网理财习惯已养成,互金行业快速规范发展。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近 1.3 亿,半年增长率为 27.5%,互联网理财领域正在整合各自在流量、技术和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从以前的对抗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的发展阶段。网贷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行业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3、新兴科技日新月异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开启了金融科技新时代。银行利用平台合作优势和数据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1)平台合作优势。各商业银行纷纷拥抱互联网巨头、平台型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共建“金融+科技”生态。比如之前工行与京东金融、农行与百度金融、中行与腾讯金融、建行与蚂蚁金服、民生银行与小米、360 以及中国联通、搜狐、凤凰网等纷纷开展合作,这说明银行业巨无霸和互联网平台开始从激烈的竞争关系发展到携手合作的友好伙伴关系,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这也为其他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2)数据优势。相较于互联网公司,银行掌握着用户最完善和真实的数据。不仅包括个人的收入、支出、消费等财务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还包括对公企业信息及其 C 端客户信息、供应链企业信息等。自 2016 年下半年起,各银行陆续推出智能投顾产品,截至 2017年底,共有 7 家银行上线了智能投顾服务。海量的客户金融交易数据,是银行业相较于互联网公司和平台型企业具有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直销银行 2.0 产品和功能分析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攀升和线上金融消费习惯的养成,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单一的线上理财产品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要,更难以在互联网金融浪潮汹涌的市场搏杀中出奇制胜。改变直销银行 1.0 时代产品单一和获客渠道单一的不利竞争局面是直销银行 2.0 时代的必然之路和核心使命。

1、覆盖个人和企业客户的多元化财富管理服务。为打造多受众、多元化的财富管理体系,直销银行需从四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丰富财富管理产品。国内直销银行财富管理产品从1.0 时代的只有宝宝类余额理财自有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主要产品种类包括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贵金属、存款类、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券商、资管公司)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产品线,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以民生银行为例,经过四年探索和创新,从初上线的只有随心存、利多多两款存款产品和如意宝一款活期理财产品,发展到能够提供存款、基金、保险类理财、银行理财、贵金属等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

货币基金是直销银行财富管理的蓄水池,资产在直销银行金融资产总规模中占比很大。以民生银行为例,如意宝产品因具有银行信用背书、强垫资能力、500 万实时赎回、10 款产品供选择、收益率领跑行业等优势,资产数增长显著,总规模达到 700 多亿元,在直销银行总资产中占比达 72%。

直销银行 2.0 时代,要继续保持线上余额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富的场景与高流动性,要增强产品稳定性、降低收益敏感性,要侧重替代产品的研发与储备,尽量避免余额理财产品一家独大,要实现百家争艳、百花齐放。

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直销银行在中国上市初期,以获取他行客户为目标,鲜有销售传统渠道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但有些银行为整合线下资源拓展直销银行业务,发动物理网点开展厅堂营销与获客,并将银行理财产品上架直销银行,吸引他行卡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于 2016 年 5 月在直销银行开辟银行理财货架,提供直销专属、新客专属、白名单客户专属等银行理财产品。与传统电子渠道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相比,直销银行提供银行理财服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不改变客户用卡习惯,他行卡客户只需在线开立电子账户,并到民生银行柜台一次性完成理财首次风险评估,即可购买;二是理财产品起息前,仍然享有相比活期更高的余额理财收益,没有收益真空期,这是柜台、电子银行没有的优势,传统渠道买理财,如果买早了起息前没收益,买晚了又可能因额度不够而理财愿望落空。

未来,直销银行银行理财要根据监管要求,向净值类产品转型,要合理应用银行信誉,充分发挥银行服务优势,一方面争取以有竞争力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展直销银行存量客户经营,提升客户黏性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定制新客专属银行理财产品,继续发挥银行背书优势,大力拓展新客户。

保险产品。直销银行 1.0 时代,保险产品较少,从 2016 年开始,陆续有些银行试水直销银行保险产品销售。直销银行 2.0 时代,无疑需要丰富保险产品种类,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的引入,以场景化方式,实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根据保险理财的中长期属性,针对特定客群的特定需求推出特色产品,例如民生银行 2017 年开始推出的具备养老、医疗等保障功能的保险理财产品。

基金超市。直销银行基金超市通过代销种类丰富的基金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的投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直销银行 1.0 时代约有39.1%的直销银行部署了基金超市业务,其中兴业、民生等直销银行基金超市产品较为丰富,兴业银行目前在售近 1000 种基金产品,用户可按照开户机构、基金类型、收益率、风险等进行排序筛选,依据基金名称或代码搜索,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基金。民生直销银行已上线 2200 多支基金产品,还上线了基金定投功能,可以实现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金额投资到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为投资者对抗震荡行情、长期战胜市场再添利器。

今后,要想做大基金超市规模,需要面向中小金融同业,与基金公司、合作机构联合,提供体验优、产品丰富、手续费优惠、场景多样的基金超市综合服务,要设立量化、权益类等精选专区,由基金公司入驻经营,按市场化原则管理,周期轮换。

(2)着力布局企业线上财富管理,满足企业客户需求。我国直销银行 1.0 时代,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目前尚未有对公线上银行面市。随着越来越多平台型企业的涌现和企业互联网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线上理财需求快速攀升,打造企业客户线上财富管理产品线正逢其时、市场广阔。直销 2.0 时代,银行应积极探索实践对公线上银行,紧抓发展机遇,围绕平台和行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发面向企业的货币基金、大额存单、存款增值、银行理财等产品,以便满足不同类企业对财富管理风险、收益、流动性的差异化需求。

(3)实现资金和资产闭环服务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通资金和资产,是直销银行 2.0 时代打造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直销银行贷款业务形成的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运作,对接直销银行财富管理产品,实现线上资金与资产的及时撮合,形成资金、资产闭环流转的产品生态圈,加快资产证券化运作,提升产品竞争力。

(4)提供线上理财定制化服务,为做好客户经营奠定良好的产品基础。面向个人、中小微企业、高净值客户提供分层的线上理财服务,为互联网高净值客户提供专属服务,要搭建定制化专户订单平台,打造产品定制能力,真正实现以客户投资需求为中心,在线匹配个性化产品,方便客户进行资产配置。

2、网络贷款产品种类日益多样。考察中国网络贷款发展情况发现,直销银行 1.0 时代,银行系直销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平台及其他互联网企业等,均尝试通过内外部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建模和授信,主要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贷款、消费贷款,还有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生产性或者经营性贷款,如网商银行、徽商银行等。直销银行 2.0 时代,线上贷款将呈现以下特点。

(1)个人贷款产品将进一步丰富,更充分地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一是大力发展白名单主动授信线上贷款。为进一步提高直销银行纯线上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扩大直销银行基础客户群,增强优质客户黏性,充分满足优质白名单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白名单主动授信模式线上个人消费贷款”将成为直销银行线上贷款的发展方向。白名单线上消费贷款客群来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优质政企单位受薪员工;二是外接公积金、税务、社保等数据平台引流客户。通过优质政企单位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员工工资收入情况、员工职级岗位情况的分析,直接掌握收入数据,或者通过对接三方平台,收集分析客户公积金、税务、社保、物业费等缴纳情况推断客户收入,为优质客户提供综合授信服务。

二是围绕场景金融打造特色贷款产品。围绕客户的各类大额支付场景,例如购房、购车、旅游、留学等消费场景,提供特定场景的线上贷款产品。以汽车金融场景为例,聚焦客户“学车、购车、用车、养车、换车”等相关场景,直销银行可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整合汽车销售前、销售中以及销售后市场相关产业资源,打造汽车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实现业务平台化、轻型化发展。通过与驾驶培训学校、互联网汽车电商平台、020 汽车保养平台、保险公司等外部平台合作,分别发挥直销银行在资金实力、传统风控、账户体系等方面优势以及对方平台在流量、互联网风控、线下抵押、车辆控制和贷后处置方面的资源优势,携手打造“线上申请、实时审批、自动发放、集中风控和跨地域全国支持”的线上汽车消费金融产品,解决客户在汽车金融各环节的融资需求。

三是传统贷款业务线上化趋势。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开始发力个人信用贷款,主要采取线下申请、审核材料和面签的方式,住房贷款也均为纯线下操作,申请审批手续繁琐、放款速度慢、人力成本高。通过直销银行,可以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线上房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联合第三方房产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选房、看房、购房、按揭等一站式方便快捷的住房金融服务。

(2)外部平台合作贷款将成为线上贷款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由平台提供客户流量、业务场景并承担风险兜底责任,直销银行通过输出银行风控并提供信贷资金,与合作伙伴开展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在具体的第三方平台选择方面,互联网头部平台及独角兽企业将会是各直销银行抢占流量合作的重要对象。在合作平台不具备担保能力的情况下,可引入保险公司,通过信用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为线上贷款提供担保。目前,第三方平台和保险公司担保的线上消费贷款产品市场上已出现成功案例,产品模式已形成。此类产品具备以下优势:依托合作平台的流量导入,业务发展快;直销银行与平台的联合风控,可帮助直销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快速积累互联网贷款风控数据和经验。

(3)依托新供应链的企业线上贷款将迎来大发展。直销银行可依托平台企业构建的供应链平台,汇集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数据,借助供应链平台对小微商户经营能力的把控,为线上商户提供融资服务,此类模式相比传统线下小微贷款,具有纯线上申请、审批和提用,申请手续简便等优势,市场需求大,是直销银行做大小微商户线上经营贷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3、着力构建新型网络支付生态体系。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无卡时代的来临,直销银行支付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直销银行2.0 时代,可紧抓政策趋势和市场机会,以 II、III 类账户为抓手,加强内外部合作,利用渠道优势和内外部资源,打造多渠道、多方式、多功能的支付体系,针对重点行业形成标准化行业应用方案,构建“账户+支付+场景”的线上金融生态。

(1)丰富基础支付功能,打造直销银行行业应用。一是依托电子账户开户便捷的特性,结合新型支付市场趋势,以扫码、闪付、代收、代付、网关、快捷、监督、归集等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支付产品功能,构建直销 II、III 类户支付体系,支持跨屏、跨行、跨境支付,实现支付场景全覆盖。二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运用电子账户对外输出的特性,实现支付产品和场景有机结合,以支付业务为切入点,以金融增值服务为补充,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将支付服务嵌入客户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和行业优质商户合作,打造典型行业应用,形成标准解决方案,快速覆盖市场,低成本在线获客。深度挖掘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以小额免密为基础,打造公共交通快速支付等综合解决方案。

(2)加强内外部合作,构建直销银行支付生态圈。一是加强与银联及其他银行之间的合作共赢,切入各种场景,做大生活圈;联手通讯运营商、快消企业、公共事业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客户的“吃、住、行、购、娱”生活场景,创新和拓展移动支付服务。以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将金融产品嵌入到各类应用场景中,同时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其他便捷的非金融服务。二是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创金融新生态,尤其是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搜索平台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深度合作,互为平台,互为流量,协同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和用户,从而弥补商业银行缺乏用户消费数据、市场敏锐度迟缓、场景搭建滞后等方面的不足。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联合营销,实现从原来的单一获客模式转向深入生态链、产业链的批量获客方式,构建“场景+金融”新生态。

(3)树立直销银行支付品牌,塑造核心竞争力。一是整合直销银行产品,统一渠道账户体系,统一用户支付体验,统一产品标识,同时加强支付产品创新,提升支付效率与风险防范能力,打造用户有口碑、行业有影响、产品有深度的统一支付品牌。二是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垂直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通过战略合作推动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4)拥抱新兴技术,创新新型支付产品。一是引入新兴技术,完善支付工具,丰富支付介质,简化支付流程,提升支付安全。跟进声纹、人像、虹膜等技术应用,围绕客户需求,持续优化客户体验;积极推进移动支付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拓展支付工具范围。二是紧跟前沿金融科技,挖掘新技术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超声波、VR/AR 等最新技术,融入支付及其他各类服务场景中,在增加客户新鲜感、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降低客户风险;通过探索机器学习、智能应用等,为支付业务提供智能化风控和业务创新驱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生态思维,推动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金融服务和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支付体系。

4、打造大数据应用和服务能力。在当今大数据不断壮大的时代,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在思考或者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创新与变革,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经营模式,加强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提升其风控、获客和客户经营能力和水平,是 2.0 时代的重要课题。在直销银行领域,大数据运用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加强内外部数据整合,夯实大数据服务基础。一是定义统一的客户标识,形成客户信息统一视图。设置直销客户统一标识,支持直销银行自有渠道与三方平台客户信息、资产信息的数据整合,以便在后续深化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时,能够快速匹配同一用户信息,为数据整合提供基础。二是多渠道采集用户多维度数据,深度刻画用户特征。在植入直销银行服务的互联网渠道、移动端埋点采集用户多维度信息,提取用户金融交易附加信息,这些数据的采集可供研究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参考。三是整合不同来源的外部数据对行内数据形成补充。加强同业金融产品、征信记录、失信名单、金融资产、社交媒体、互联网电商、旅游出行等外部数据整合利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客户需求、风险变化,并为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提供辅助支持作用。

(2)强化大数据精准营销和风控建模,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一是大力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通过全端数据采集与治理、用户标签画像、数学算法模型、营销效果分析等,构建“策略设定--投放管理--数据回收--效果调优”完整闭环,借助营销投放数据标签,不断迭代用户洞察,优化投放效果。二是增强大数据反欺诈及风险防控能力。一要打造线上风险决策引擎。全面加强反欺诈授信准入控制,判别客户信用风险水平,优化客户准入标准,核定适当限额,实现差异化风险定价;通过决策引擎,高效一致的管理模型及决策规则,及时有效地实现策略变换,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及业务需要,对市场上的风险动向做出更快速反应,形成一个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强大风险决策中枢,让模型释放大数据中所蕴含的风险信息能量。二要构建高效的自动化交易监控机制。加强风险的发展动向侦测、风险事件监测及可

疑情况监测,实现全局化、系统化、自动化、可视化、实时化,从而合理高效地调整贷中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及时掌握客户的最新风险动向,最大限度地捍卫资产安全。三要完善贷后风险组合管理。通过对授信组合的风险表现实时评价,定位风险发生部位、发现风险整体趋势演变规律、掌握风险变动情况,从而针对性开展及时贷后管理,控制风险水平。四要建立健全风险联防和风控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全面分析及评估合作平台的真实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依据风控水平、风险表现、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吸收能力等差异化因素,实施合作平台及合作客户的分级分类针对性管理,确保整体资产层面的安全和风险可控。

(3)创新数据产品,提升输出数据服务的能力。随着直销银行多维度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精准营销、反欺诈风险防控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数据应用能力与技术模型能力日趋成熟,可将大数据计算能力、数据产品与服务能力向第三方平台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数据应用能力提升。一是提高大数据计算能力。大数据基础计算服务是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大数据应用的底层技术平台,通过计算引擎、数据开发工具、运用数据所需的各类应用引擎来加速提升企业应用数据能力,有助于降低其自建平台所需的周期与成本投入,快速发挥大数据价值。二是打造大数据产品与服务。通过直销银行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数据积累,形成基于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领域的基础数据产品、开展网贷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实时风险防控服务、基于精准营销提炼形成的CRM 数据产品以及不同行业的金融数据分析产品,为企业在业务经营决策、产业结构优化、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三是助推生态链数据应用能力提升。生态链中的企业在使用大数据提供的数据产品与服务时,也在不断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多个行业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融会贯通,使直销银行数据资产向体量更大、维度更广方向发展,数据产品与服务也由于数据领域的增长得到持续丰富提升,并向各行业拓展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良性健康发展的数据生态。

第三节 直销银行 2.0 客群和获客分析

直销银行 2.0 面对的主要客群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平台企业为纽带,与核心平台企业相互连接的各类互联网平台企业,一类是使用互联网平台服务的个人用户。直销银行通过创新客群经营模式,为这两类客户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融资、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

1、围绕 B 端和 C 端客户提供差异化线上金融服务。

(1)向 B 端用户输出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很多电商、核心企业等平台型客户发力自金融领域,但受制于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技术条件等因素,市场上仅出现了针对部分需求的解决方案,缺乏为平台企业提供的整体服务方案。直销银行 2.0 时代,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全牌照服务商的力量,围绕平台提供一整套综合服务方案。 平台型企业拥有丰富的流量资源、数据资源,希望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平台自身流量和数据的商业化,在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其经营成本和风险,提升经营效率。此外,平台型企业聚集了海量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行业内的痛点,平台上中小企业对融资存在普遍需求。第三,平台上消费者数量庞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融资类需求增多。

直销银行 2.0 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Ⅱ类户,深植不同平台的服务生态,与合作方共同打造场景金融,实现平台赋能。通过与平台对接模式,将平台企业、其聚集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产业链为依托、以交易环节为重点、以资金调配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保障、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将金融服务植入整个供应链,全面满足平台企业自身、其聚集的中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以民生银行为例,其直销银行先后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国家电网等国家支柱型企业,助力宇通、富士康等传统实体制造业降本增效,紧跟卫计委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国家驾培考试制度改革要求,提供医疗费用便捷在线结算服务、驾培“先培后付”培训费全流程监管服务,助力京东、支付宝、百度等大型互联网平台践行普惠金融精神等。2017年末,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注册用户超 1000 万,管理金融资产超 1000亿元。

(2)为 C 端用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从余额宝的火爆到 P2P、众筹、互联网支付、消费贷款的百花齐放,C 端用户尤其是长尾用户的金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直销银行 2.0 拥有“互联网+银行”的双重基因,可以为核心平台企业的 C 端用户,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

市场调研显示,个人用户对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需求旺盛。据宝象金融相关报告,中国网民中有 44.1%进行投资理财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规避市场波动和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更看重的是资产安全性和稳定性;30.2%的网民期望投资收益率在 5%-10%,29.1%的网民期望投资收益率在 11%-15%,而 P2P 网贷年收益率基本维持在8%-15%;33.4%的网民可接受损失在 15%-25%,26.1%的网民可接受损失在 5%-15%;45.9%的网民看好“互联网+金融”前景。

直销银行 2.0 要继续秉承互联网的便捷基因和银行的安全基因,力争满足 C 端用户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要对标先进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基因优势,继续简化产品和服务流程,为 C 端用户打造极致体验,改变金融服务低频的特征,为盘活金融服务能力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借助银行多年积累的风控经验,为客户提供稳定收益和低风险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用户对银行系直销银行的认可和信赖。

江苏银行直销银行自 2015 年末陆续推出“税 e 融”、“商 e 融”、“享 e 融”等产品,在国内直销银行中率先在线上贷款领域做出尝试,与国税、银联、自有渠道开展合作,为个人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全自助操作、全在线处理、全自动审批、全程无纸化的服务。

2、直销银行 2.0 向平台获客、批量获客大转变。在获客方式上,直销银行向平台获客、批量获客转变,秉持服务客户的理念,助力合作方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具体实施策略分为两类,构建细分领域的产投融平台金融服务模式、融入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构建细分领域的产投融平台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在关键节点尚未出现核心平台的产业链以银行侧为主,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覆盖全场景,构建入驻式的产融投平台。

二是融入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金融服务模式。以平台侧为主,银行与平台间直连,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构建产业链上平台与平台之间相互嵌入模式。对已形成生态圈的产业链,银行应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当产业生态链的培育者。

民生银行已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以及国网电商、搜狐、凤凰网、小米、360 等互联网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支付缴费、资金监管、电子账户、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打造“通讯+金融”、“科技+金融”、“生活+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平台、平台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平台上的客户,挖掘金融服务深度,与平台一起携手努力谋求“共生、共赢、共未来”的新局面。

综上可知,我国直销银行从 1.0 演进到 2.0,主要是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变化的影响,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产品业务形态以及获客模式等,谋求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更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的直销银行主要差异如下图所示。

第三期: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战略背景下,数字普惠成为重要的实现抓手,而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数字普惠具体形式,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以及用户线上金融消费习惯养成等多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服务好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用户、践行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第一节 直销银行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直销银行发展将呈现以下四个趋势。

1、技术赋能直销银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直销银行运行模式,并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服务成本,具体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引入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生物识别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二是通过云计算、分布式架构等方案,重构基础设施部署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打造服务海量客户的能力;三是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风控反欺诈、产品定价、精准营销、智能投顾等方面水平。此外区块链等技术可为新的金融交易模式提供强大支撑。

直销银行在金融科技的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应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通过加强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与第三方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在不断增强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优化提升整体科技系统效率的过程中,开展对新兴前沿技术的学习研究、应用创新,培养数据思维,建立内外各方合作机制,加强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前沿高科技企业互利合作,可以共建的形式设立智能风控、精准营销等创新实验室,研究、落地创新项目,打造具有强大云计算、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金融科技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标准化的开放业务平台,制定标准化合作对接流程,打造集对接、联调、测试、上线、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商户合作平台体系,快速、高效推进各方技术对接和金融服务标准化输出,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业务产能。

2、平台化发展策略将成为未来直销银行的优先选项。近年来,平台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在 2017 年全球市值前 10 的公司中,平台类企业占据多达 6 个席位,即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平台经济已成为全世界趋势性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推动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日益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带来机遇也产生了挑战。平台企业聚集大量的商户和客户,商户和客户有金融服务需求,平台有金融跨界合作、数据商业化、业务合规等需求,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获客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平台具备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丰富的资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群。

直销银行服务平台化将成为未来趋势。直销银行通过构建金融服务中介平台,在产品端实现本行、银行同业、非银同业、其他机构的基础产品和服务整合,打造财富管理、网络融资、支付结算、大数据服务的金融云,在客户服务方面将通过平台化融合方式,实现对平台企业、平台上中小企业、平台上的消费者的全面、综合服务。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直销银行发展趋势展望和竞争格局分析

面对消费、产业、政务等领域的不同平台化程度,银行所构建的金融中介服务平台策略也是不同的,总体上可按照三种模式搭建。

(1)相关领域尚未形成聚合专业化平台的,直销银行可整合行内外资源,通过自建、并购、投资等形式打通关键节点,搭建入驻式金融中介服务平台,覆盖细分行业的全场景。以 2016 年平安信托收购汽车之家为例,汽车之家作为国内汽车垂直专业媒体,除获得平安集团资本方面的大力支持外,也将成为平安集团打造全方位汽车服务生态圈的重要一环。构建平台模式,一般需依赖集团或母行资源,形成对公和零售业务协同;另外,银行需明确自身服务边界,避免做大而全的平台,导致过大的资源投入,而且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相关领域已形成专业化平台,或受制于监管要求,平台还未向金融领域延伸的,直销银行可通过与此类平台进行对接,输出金融产品和服务。

(3)相关领域已形成具有垄断地位资源整合者,服务已延伸到金融领域的,银行很难自建平台让参与方入驻,直销银行相对可行的方案是向平台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的补充。

3、服务场景化。未来直销银行产品将是一个可以很简单的嵌入到各个金融场景当中去的标准化的产品,按照某银行资深金融从业者的观点就是金融介质化,未来,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会成为一个银行进行移动金融化转型的介质化工具,在互联网维度空间里,成为像空气一样的一个介质,渗透到金融服务的各个场景当中去。

4、组织结构独立化。国外直销银行多采用独立法人经营模式,我国直销银行也将逐渐朝着独立化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的正式开业,后续可能会有若干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获准批复。直销银行组织结构独立化,将在产品创新、与母行风险隔离、调动团队积极性、成本核算、客户经营、科技开发机制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直销银行独立法人化进程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将成为可选路径之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可提升资本实力,同时通过与股东的资源、技术、场景等对接,可快速提升直销银行生态的构建和发展能力,实现直销银行与股东的协同和共赢。

除了成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成立单独事业部、独立团队等组织结构形式,也是各行根据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推动实现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在组织形态上的可选方案。

第二节 直销银行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经过 4 年多的发展,直销银行市场参与者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起,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的动力相对较大,以弥补其网点覆盖少、服务区域受限等不足,未来直销银行 2.0 阶段,竞争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国有大行:晚来的大象。国有大银行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直销银行在 1.0 阶段更多将其定位为获客工具,导致国有银行只有工行和中行开设了直销银行,农行、建行两家均未发布独立的直销银行产品。国有银行虽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但其用户活跃度相对较低,缺乏场景,在金融生态融合化趋势无法避免的背景下,国有银行也在寻求外部平台的场景对接,以纯线上的方式提供服务。在直销银行2.0 阶段中,竞争的舞台上将增加其身影,国有银行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势,在与平台场景对接中,具有显著优势。

2、中小银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1)民生银行:传统银行事业部模式,产品服务丰富。民生直销银行创新推出一系列投资门槛较低、规则明确、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形成集“存、贷、汇、投、支付缴费”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业务开展渠道包括 PC、手机 App、H5 和微信,还通过空中营业厅、10100123 客服热线等专属服务渠道优化服务,并将账户与产品服务输出到一系列第三方合作平台。2017 年初,成立直销银行事业部,定位为直销银行业务的一级经营机构。

(2)平安银行:回归集团内交叉获客,提升客户价值。平安橙子银行是平安集团旗下的直销银行,2014 年上线之初进行独立运营推广,2016 年平安橙子与平安口袋银行(手机银行)实现入口统一,口袋银行开发 II 类户注册功能,支持客户绑定他行卡注册,打通平安集团旗下客户,借助一套账户体系,一方面共享客户与资源,综合营销,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客户录入要素,提升体验。

(3)百信银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独立直销银行。作为首家获批的直销银行独立法人,百信银行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姻,将为直销银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目前信息来看,百信银行将坚持市场化、差异化、智能化,树立普惠金融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个人、小微和“三农”,并借助百度的科技力量,打造智能账户、智能风控等核心能力。

3、互联网银行:新锐力量,不容小觑。

(1)微众银行:聚焦个人消费贷款,市场规模扩张迅猛。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由腾讯牵头发起设立,2014 年 12月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金融许可证。微众银行客户主要是个人用户,借款用途主要是个人消费,主要产品为“微粒贷”。截至 2017年 9 月末,微众银行资产规模近 700 亿元,累计发放贷款突破 6000亿元,管理贷款余额超 1200 亿元,管理资产余额逾 300 亿元,有效客户近 3800 万户,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567 座城市,其中近 400 万客户在主流金融机构没有享受到任何融资服务,笔均贷款仅 8100 元,户均余额约 1.2 万元,近 93%的客户贷款余额低于 5 万元。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5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依然是一个人均水平不高、贫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中国仍量力而行,尽力开展对外援助,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巩固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一、对外援助政策

对外援助历程

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开始起步。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关系,并援建了坦赞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段时期,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奠定了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友好合作的坚实基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中国根据国情适度调整了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结构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更加注重提高对外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果,援助方式更为灵活。为进一步巩固已建成生产性援助项目成果,中国同部分受援国开展了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和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和管理合作。一些已建成援外生产性项目通过采取上述合作模式,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传统技术合作更为显著的成效。经过调整巩固,中国对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受援国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加快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开始对对外援助进行一系列改革,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1993年,中国政府利用发展中国家已偿还的部分无息贷款资金设立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中小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开展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开始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优惠贷款,有效扩大了援外资金来源。与此同时,中国更加重视支持受援国能力建设,不断扩大援外技术培训规模,受援国官员来华培训逐渐成为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宽,效果更加显著。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中国除通过传统双边渠道商定援助项目外,还在国际和地区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以及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会议上,多次宣布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对外援助政策措施,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援助力度。2010年8月,中国政府召开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援外工作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援助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援助政策

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自身国情和受援国发展需要。20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对外援助遵循的基本方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仍然是中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决定了中国的对外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帮助。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依据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二、对外援助资金

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3种类型: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下支出,优惠贷款由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对外援助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援外预算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商务部及国务院其他参与对外援助管理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管理本部门的援外资金。各部门结合对外援助任务,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对外援助项目支出预算,经财政部审核并报请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各部门对援外项目资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主管部门援外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无偿援助

无偿援助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医院、学校、低造价住房、打井供水项目等中小型社会福利性项目。此外,无偿援助还用于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项目。

无息贷款

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无息贷款期限一般为20年,其中使用期5年,宽限期5年,偿还期10年。目前,无息贷款主要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

优惠贷款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项目和大中型基础设施,或提供成套设备、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物资等。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由此产生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目前,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年利率一般为2%至3%,期限一般为15年至20年(含5年至7年宽限期)。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项目325个,其中建成142个。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61%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8.9%用于支持石油、矿产等能源和资源开发。

三、对外援助方式

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是指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生产和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一般物资

一般物资援助是指中国在援助资金项下,向受援国提供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性产品或单项设备,并承担必要的配套技术服务。

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提供一般物资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国内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支持广大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发展民族经济,向上述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生活物资。除单项提供援外物资外,中国还配合成套项目建设提供各种配套设备和物资。中国始终将国内生产的质量最好的产品作为援助物资,提供的物资涉及机械设备、医疗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办公用品、食品、药品等众多领域。这些物资满足了受援国生产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设备如民用飞机、机车、集装箱检测设备等,还促进了受援国装备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是指由中国派遣专家,对已建成成套项目后续生产、运营或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就地培训受援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生产而进行试种、试养、试制,传授中国农业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某一项专业考察、勘探、规划、研究、咨询等。

技术合作是中国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术合作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编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地质普查勘探、经济规划等。技术合作期限一般为1年至2年,必要时应对方要求,可以延长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指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接收了大量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等国的实习生来华学习,涉及农林、水利、轻工、纺织、交通、卫生等20多个行业。自1981年起,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了多个领域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培训的部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和环保等20多个领域。目前,每年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约1万名左右。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国就地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

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是指中国向受援国派出医务人员团队,并无偿提供部分医疗设备和药品,在受援国进行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援外医疗队一般工作在受援国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条件十分艰苦。援外医疗队员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采用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赞扬。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经中国医生诊治的受援国患者达2.6亿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医疗队,共1324名医疗队员,分别在57个发展中国家的130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中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下,主动或应受灾国要求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现汇或派出救援人员,以减轻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国应对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7亿多元人民币。近5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紧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紧急技术援助;就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尔登革热,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缅甸、古巴热带风暴,巴基斯坦洪灾等提供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向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布隆迪、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援外志愿者

援外志愿者是指中国选派志愿人员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派出的志愿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2年5月,中国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塞舌尔、利比里亚、圭亚那等19个发展中国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涉及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推广、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领域。其中,向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实现连续派遣。2003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个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共计7590人次。

债务减免

债务减免是指中国免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到期政府债务。对于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中国政府从不施加还款压力。在受援国偿还到期无息贷款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一向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通过双边协商延长还款期限。为进一步减轻经济困难国家的债务负担,中国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2005年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和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先后6次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80笔,金额达255.8亿元人民币。

四、对外援助分布

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援助领域分布中,中国重点关注受援国民生和经济发展,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当地贫困群体。

地区分布

中国对外援助地理分布比较均衡。受援国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援助比重始终保持在2/3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经常性接受中国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有123个,其中亚洲30个、非洲5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个、大洋洲12个、东欧12个。亚洲和非洲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接受了中国80%左右的援助。

主要领域

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重点帮助受援国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教育和医疗状况。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新领域。

农业

中国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领域。农业援助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业人才等。中国援建的农业项目促进了受援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并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原料。中国派遣援外农业专家帮助几内亚比绍建立11个水稻生产示范点,示范种植面积2000公顷,繁育良种530吨,推广面积3530公顷,其中多个品种增产3倍以上。2008年,中方农业专家获得几内亚比绍农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开发示范中心试种34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为每公顷8吨以上,相当于该国水稻平均产量的2倍至3倍。20世纪60年代,中国帮助马里试种甘蔗取得成功后,又进一步帮助该国建立甘蔗农场和糖厂,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目前,由中国援建的2个甘蔗农场和2个糖厂组成的马里制糖联合企业在马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援建的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实现了突尼斯农业灌溉的西水东调,为崩角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不断加大在农业和粮食生产领域的援助力度。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援助举措。如,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在未来5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建立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30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5000个来华农业培训名额等。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21个农业援助项目,其中农场35个、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47个、牧业项目11个、渔业项目15个、农田水利工程47个、其他农业项目66个。此外,中国还提供了大量农机设备等农用物资。

工业

工业援助在中国对外援助初期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帮助许多刚独立的亚非国家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奠定了受援国工业发展基础,不少项目填补了受援国民族工业的空白。工业援助在70年代发展较为迅速,一度成为中国成套项目援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中国对这一领域的援助逐步减少。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对于促进受援国生产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繁荣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688个工业生产性项目,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建材、能源等多个行业。叙利亚哈马棉纺织厂、卢旺达水泥厂、秘鲁水泥厂、缅甸农机厂、刚果(布)水泥厂等一批项目一直保持盈利,并雇用大量当地员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虽然援助资金有限,但中国充分发挥技术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了一批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442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也门萨那至荷台达公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和瓜达尔港、坦赞铁路、索马里贝莱特温-布劳公路、马耳他干船坞、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博茨瓦纳铁路改造、孟加拉国6座大桥、昆曼公路老挝段、缅甸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塔吉克斯坦沙尔-沙尔隧道、柬埔寨7号公路、埃塞俄比亚格特拉立交桥等项目,改善了受援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为受援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中国对外援助中一个具有特色的领域。中国援建的公共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市政设施、民用建筑、打井供水、会议大厦、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科教卫生设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687个各类公共设施项目。斯里兰卡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苏丹友谊厅、加纳国家剧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科摩罗广播电视中心、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肯尼亚国际体育中心、斐济多功能体育馆、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毛里塔尼亚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项目、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安哥拉经济住宅项目、苏里南低造价住房项目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为改善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发展中国家教育领域的援助。中国教育援助内容主要包括: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派遣教师、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教师和实习生,为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等。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资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并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建设普通和技术院校,提供教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60年代,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教师。70、80年代,中国应受援国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学生的方式,为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坦桑尼亚煤矿、圭亚那纺织厂等部分援建成套项目,专门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农村小学校,大幅增加政府奖学金和来华培训教师名额,派遣更多的教师帮助受援国发展薄弱学科,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援助促进了受援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受援国培养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领域的人才,为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30多所学校。累计资助来自119个发展中国家共计70627名留学生来华进行各类专业学习,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共派遣近1万名援外教师。共为受援国培训校长和教师1万余名。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领域。主要援助内容有:建设医院、医疗卫生中心和设立疟疾防治中心,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00多所医院和医疗服务中心,并提供大量医疗设备和药品。另有30多所医院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援建的也门塔兹医院、中非友谊医院、几内亚比绍卡松果医院、津巴布韦奇诺伊医院、乍得自由医院、老挝琅勃拉邦医院等,为解决当地人民看病就医困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在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传统医药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了大量医护人员。近3年来,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援助为受援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

沼气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中国开展较早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援助领域。在对外援助初期,中国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水力资源,修建中小型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向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授沼气技术。同时,中国还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向圭亚那、乌干达等国传授沼气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了受援国对进口燃料的依赖。

中国逐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援助。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进一步拓展相关援助范围。中国与突尼斯、几内亚、瓦努阿图、古巴等国家开展沼气技术合作,为喀麦隆、布隆迪、几内亚等国援建水力发电设施,与蒙古、黎巴嫩、摩洛哥、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开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培训,2000年至2009年,共举办50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防沙治沙等,1400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来华参加了培训。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中国对外援助中一个具有特色的领域。中国援建的公共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市政设施、民用建筑、打井供水、会议大厦、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科教卫生设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687个各类公共设施项目。斯里兰卡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苏丹友谊厅、加纳国家剧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科摩罗广播电视中心、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肯尼亚国际体育中心、斐济多功能体育馆、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毛里塔尼亚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项目、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安哥拉经济住宅项目、苏里南低造价住房项目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为改善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发展中国家教育领域的援助。中国教育援助内容主要包括: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派遣教师、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教师和实习生,为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等。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资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并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建设普通和技术院校,提供教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60年代,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教师。70、80年代,中国应受援国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学生的方式,为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坦桑尼亚煤矿、圭亚那纺织厂等部分援建成套项目,专门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农村小学校,大幅增加政府奖学金和来华培训教师名额,派遣更多的教师帮助受援国发展薄弱学科,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援助促进了受援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受援国培养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领域的人才,为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30多所学校。累计资助来自119个发展中国家共计70627名留学生来华进行各类专业学习,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共派遣近1万名援外教师。共为受援国培训校长和教师1万余名。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领域。主要援助内容有:建设医院、医疗卫生中心和设立疟疾防治中心,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00多所医院和医疗服务中心,并提供大量医疗设备和药品。另有30多所医院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援建的也门塔兹医院、中非友谊医院、几内亚比绍卡松果医院、津巴布韦奇诺伊医院、乍得自由医院、老挝琅勃拉邦医院等,为解决当地人民看病就医困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在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传统医药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了大量医护人员。近3年来,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援助为受援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

沼气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中国开展较早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援助领域。在对外援助初期,中国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水力资源,修建中小型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向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授沼气技术。同时,中国还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向圭亚那、乌干达等国传授沼气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了受援国对进口燃料的依赖。

装修白皮书范文第6篇

(2011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1

一、对外援助政策............................................................................................................ 2

二、对外援助资金............................................................................................................ 5

三、对外援助方式............................................................................................................ 7

四、对外援助分布.......................................................................................................... 12

五、对外援助管理.......................................................................................................... 18

六、援外国际合作.......................................................................................................... 19 结束语 ........................................................................................................................... 20

前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依然是一个人均水平不高、贫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中国仍量力而行,尽力开展对外援助,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巩固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一、对外援助政策

对外援助历程

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开始起步。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关系,并援建了坦赞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段时期,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奠定了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友好合作的坚实基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中国根据国情适度调整了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结构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更加注重提高对外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果,援助方式更为灵活。为进一步巩固已建成生产性援助项目成果,中国同部分受援国开展了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和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和管理合作。一些已建成援外生产性项目通过采取上述合作模式,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传统技术合作更为显著的成效。经过调整巩固,中国对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受援国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加快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开始对对外援助进行一系列改革,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1993年,中国政府利用发展中国家已偿还的部分无息贷款资金设立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中小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开展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开始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优惠贷款,有效扩大了援外资金来源。与此同时,中国更加重视支持受援国能力建设,不断扩大援外技术培训规模,受援国官员来华培训逐渐成为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宽,效果更加显著。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中国除通过传统双边渠道商定援助项目外,还在国际和地区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以及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机制会议上,多次宣布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对外援助政策措施,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援助力度。2010年8月,中国政府召开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援外工作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援助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援助政策

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自身国情和受援国发展需要。20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对外援助遵循的基本方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仍然是中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决定了中国的对外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帮助。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依据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二、对外援助资金

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3种类型: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下支出,优惠贷款由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对外援助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援外预算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商务部及国务院其他参与对外援助管理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管理本部门的援外资金。各部门结合对外援助任务,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对外援助项目支出预算,经财政部审核并报请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各部门对援外项目资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主管部门援外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无偿援助

无偿援助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医院、学校、低造价住房、打井供水项目等中小型社会福利性项目。此外,无偿援助还用于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项目。

无息贷款

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无息贷款期限一般为20年,其中使用期5年,宽限期5年,偿还期10年。目前,无息贷款主要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

优惠贷款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项目和大中型基础设施,或提供成套设备、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物资等。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由此产生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目前,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年利率一般为2%至3%,期限一般为15年至20年(含5年至7年宽限期)。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项目325个,其中建成142个。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61%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8.9%用于支持石油、矿产等能源和资源开发。

三、对外援助方式

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是指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生产和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一般物资

一般物资援助是指中国在援助资金项下,向受援国提供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性产品或单项设备,并承担必要的配套技术服务。 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提供一般物资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国内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支持广大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发展民族经济,向上述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生活物资。除单项提供援外物资外,中国还配合成套项目建设提供各种配套设备和物资。中国始终将国内生产的质量最好的产品作为援助物资,提供的物资涉及机械设备、医疗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办公用品、食品、药品等众多领域。这些物资满足了受援国生产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设备如民用飞机、机车、集装箱检测设备等,还促进了受援国装备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是指由中国派遣专家,对已建成成套项目后续生产、运营或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就地培训受援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生产而进行试种、试养、试制,传授中国农业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某一项专业考察、勘探、规划、研究、咨询等。

技术合作是中国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术合作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编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地质普查勘探、经济规划等。技术合作期限一般为1年至2年,必要时应对方要求,可以延长。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指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接收了大量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等国的实习生来华学习,涉及农林、水利、轻工、纺织、交通、卫生等20多个行业。自1981年起,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了多个领域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培训的部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和环保等20多个领域。目前,每年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约1万名左右。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国就地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

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是指中国向受援国派出医务人员团队,并无偿提供部分医疗设备和药品,在受援国进行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援外医疗队一般工作在受援国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条件十分艰苦。援外医疗队员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采用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赞扬。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经中国医生诊治的受援国患者达2.6亿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医疗队,共1324名医疗队员,分别在57个发展中国家的130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中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下,主动或应受灾国要求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现汇或派出救援人员,以减轻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国应对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7亿多元人民币。近5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紧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紧急技术援助;就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尔登革热,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缅甸、古巴热带风暴,巴基斯坦洪灾等提供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向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布隆迪、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援外志愿者

援外志愿者是指中国选派志愿人员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派出的志愿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2年5月,中国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塞舌尔、利比里亚、圭亚那等19个发展中国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涉及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推广、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领域。其中,向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实现连续派遣。2003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个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共计7590人次。

债务减免

债务减免是指中国免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到期政府债务。对于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中国政府从不施加还款压力。在受援国偿还到期无息贷款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一向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通过双边协商延长还款期限。为进一步减轻经济困难国家的债务负担,中国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2005年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和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先后6次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80笔,金额达255.8亿元人民币。

四、对外援助分布

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援助领域分布中,中国重点关注受援国民生和经济发展,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当地贫困群体。

地区分布

中国对外援助地理分布比较均衡。受援国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援助比重始终保持在2/3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经常性接受中国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有123个,其中亚洲30个、非洲5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个、大洋洲12个、东欧12个。亚洲和非洲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接受了中国80%左右的援助。

主要领域

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重点帮助受援国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教育和医疗状况。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新领域。

农业 中国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领域。农业援助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业人才等。中国援建的农业项目促进了受援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并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原料。中国派遣援外农业专家帮助几内亚比绍建立11个水稻生产示范点,示范种植面积2000公顷,繁育良种530吨,推广面积3530公顷,其中多个品种增产3倍以上。2008年,中方农业专家获得几内亚比绍农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开发示范中心试种34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为每公顷8吨以上,相当于该国水稻平均产量的2倍至3倍。20世纪60年代,中国帮助马里试种甘蔗取得成功后,又进一步帮助该国建立甘蔗农场和糖厂,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目前,由中国援建的2个甘蔗农场和2个糖厂组成的马里制糖联合企业在马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援建的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实现了突尼斯农业灌溉的西水东调,为崩角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不断加大在农业和粮食生产领域的援助力度。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援助举措。如,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在未来5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建立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30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5000个来华农业培训名额等。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21个农业援助项目,其中农场35个、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47个、牧业项目11个、渔业项目15个、农田水利工程47个、其他农业项目66个。此外,中国还提供了大量农机设备等农用物资。

工业

工业援助在中国对外援助初期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帮助许多刚独立的亚非国家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奠定了受援国工业发展基础,不少项目填补了受援国民族工业的空白。工业援助在70年代发展较为迅速,一度成为中国成套项目援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中国对这一领域的援助逐步减少。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对于促进受援国生产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繁荣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688个工业生产性项目,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建材、能源等多个行业。叙利亚哈马棉纺织厂、卢旺达水泥厂、秘鲁水泥厂、缅甸农机厂、刚果(布)水泥厂等一批项目一直保持盈利,并雇用大量当地员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虽然援助资金有限,但中国充分发挥技术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了一批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442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也门萨那至荷台达公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和瓜达尔港、坦赞铁路、索马里贝莱特温-布劳公路、马耳他干船坞、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博茨瓦纳铁路改造、孟加拉国6座大桥、昆曼公路老挝段、缅甸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塔吉克斯坦沙尔-沙尔隧道、柬埔寨7号公路、埃塞俄比亚格特拉立交桥等项目,改善了受援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为受援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中国对外援助中一个具有特色的领域。中国援建的公共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市政设施、民用建筑、打井供水、会议大厦、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科教卫生设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687个各类公共设施项目。斯里兰卡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苏丹友谊厅、加纳国家剧场、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科摩罗广播电视中心、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肯尼亚国际体育中心、斐济多功能体育馆、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毛里塔尼亚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项目、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安哥拉经济住宅项目、苏里南低造价住房项目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为改善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发展中国家教育领域的援助。中国教育援助内容主要包括: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派遣教师、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教师和实习生,为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等。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资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并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建设普通和技术院校,提供教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60年代,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教师。70、80年代,中国应受援国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学生的方式,为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坦桑尼亚煤矿、圭亚那纺织厂等部分援建成套项目,专门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农村小学校,大幅增加政府奖学金和来华培训教师名额,派遣更多的教师帮助受援国发展薄弱学科,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援助促进了受援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受援国培养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领域的人才,为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30多所学校。累计资助来自119个发展中国家共计70627名留学生来华进行各类专业学习,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共派遣近1万名援外教师。共为受援国培训校长和教师1万余名。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领域。主要援助内容有:建设医院、医疗卫生中心和设立疟疾防治中心,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100多所医院和医疗服务中心,并提供大量医疗设备和药品。另有30多所医院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援建的也门塔兹医院、中非友谊医院、几内亚比绍卡松果医院、津巴布韦奇诺伊医院、乍得自由医院、老挝琅勃拉邦医院等,为解决当地人民看病就医困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在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传统医药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了大量医护人员。近3年来,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援助为受援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

沼气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中国开展较早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援助领域。在对外援助初期,中国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水力资源,修建中小型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向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授沼气技术。同时,中国还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向圭亚那、乌干达等国传授沼气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了受援国对进口燃料的依赖。

中国逐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援助。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进一步拓展相关援助范围。中国与突尼斯、几内亚、瓦努阿图、古巴等国家开展沼气技术合作,为喀麦隆、布隆迪、几内亚等国援建水力发电设施,与蒙古、黎巴嫩、摩洛哥、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开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培训,2000年至2009年,共举办50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防沙治沙等,1400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来华参加了培训。

五、对外援助管理

中国对外援助的决策权集中于中央政府。自1950年以来,随着对外关系和对外援助工作的发展,中国政府管理对外援助的各级机构逐步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商务部是中国国务院授权的政府对外援助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对外援助政策、规章、总体规划和计划,审批各类援外项目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商务部所属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分别受托管理援外成套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物资项目以及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优惠贷款项目评估以及贷款发放和回收等管理。中国驻外使(领)馆负责中国对驻在国援助项目的一线协调和管理。地方商务管理机构配合商务部,负责协助办理管辖地有关对外援助的具体事务。

在开展对外援助工作时,中国各相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协作。商务部在制订国别援助方案和对外援助资金计划时,与外交部、财政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经常性沟通并充分征求上述部门意见。国务院其他一些部门负责或参与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2011年2月,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

六、援外国际合作

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提供双边援助为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发展援助工作,并本着开放的态度同多边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积极开展交流,探讨务实合作。

2005年以来,中国与多个国际多边组织和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开展交流,并派团参加联合国发展筹资问题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联合国发展合作论坛、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八国集团和发展中五国海利根达姆进程发展对话、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全球审议等多个关于国际发展合作的会议和对话,加强与其他援助方的交流和沟通,积极推动南南合作。

中国在开展双边援助的同时,与部分国际多边组织和国家在能力建设、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三边合作和区域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果。1981年,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华实施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TCDC)项目,20多年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人员6000多名。自1996年起,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中国农业专家,截至2009年底,累计向非洲、加勒比和亚太地区22个国家派遣7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此外,中国还与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多边机构和新加坡在培训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中国与泰国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出资援建了昆曼公路老挝境内路段,该项目已于2008年3月建成通车。目前,中国、泰国、老挝及亚洲开发银行正在合作建设昆曼公路跨湄公河大桥项目。

当前,国际发展援助总规模逐渐扩大,南南合作发展迅速,并成为南北合作有益、有效的补充。中国愿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在尊重受援国意愿的基础上,与有关方开展优势互补、富有成效的三边和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进程。

结束语

当前,全球发展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资源安全、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南北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发展挑战。

上一篇:中控室记录范文下一篇:ct效益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