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

2024-03-12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由此,我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 (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讲究教学艺术,打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来,语文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方法经验,但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同样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体现在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小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制订合理目标

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就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制订合理目标做起,这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只有从认知上改观才能改变行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僵硬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地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另外,教学目标的制订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支配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考虑到教师自身因素和未来发展方向,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

二、做好预习工作,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对于课堂教学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新课标也要求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预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具体来说,教师要传授学生科学、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基本步骤和要求,第一步应该流利正确地对课文进行阅读,弄清字词的音、形、义,标注重点词汇和优美的片段;第二步应该在预习时对作品有所了解,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料或使用网络工具搜索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基本资料等,全面把握文章,加深理解;第三步要注意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包括课文的书写顺序、涵盖的内容、创作的手法、段落的大意等,要注意对文章进行批注。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时,应该选择丰富多样、能够刺激学生、给学生以新鲜感的内容,作业形式也要多样,教师要从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兴趣度以及习惯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对预习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跟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对预习产生兴趣,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转变教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句话表明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语文正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它囊括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需要以多种教学方法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对话法、阅读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等,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实践,逐渐掌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此外,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得到有效的课堂回馈,这也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处于逐渐完善的时期,语文课作为一门启发思考和锻炼理解力的学科,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贯穿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总之,不同时期的课堂标准也不相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师生共同参与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书林.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5).

[2]王金花.如何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1(04).

[3]王芳雪.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祖国(教育版), 2013(02).

[4]张玲玲.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小学), 2012(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智力,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能使教师真心蹲下来与学生平视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伙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接着教会学生巧算方法。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拇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8、80、8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和同桌同学讨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当学生听到老师的热情赞语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也消除了“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课时,创设了“48人去游天门山,门票每人100元,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他们怎样购票较为合理?”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创设了“我们班要去张家界森林公园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语是不见踪迹的,较多的倒是“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的效果”的表述与阐发。现在细想起来,这其实完全是一种概念的变换或曰错位。因为,艺原本即指技能、技艺;而艺术,也就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语言的魅力》的课文,讲的是在巴黎一条繁华的街道上,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在行乞。他身旁的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过往的行人没有人施舍给盲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非常同情盲老人,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并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从那以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诗一般的语言使老人行乞的结果与以前大不相同。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好几种,时、地、人不尽相同,多是说两位盲人因所举牌子上的文字不同,行乞的所得大相径庭。不管是一位盲老人乞讨情况的变化,还是两位盲人乞讨结果的不同,全都是由乞讨表达的改变所致。这又让我想到当下街头那些吹拉弹唱的行乞者,麦克风加音箱的电声乐器都用上了。假如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将他们统称为乞讨的艺术或者艺术的乞讨者,也可谓名至实归吧。

乞讨与教学,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可又都能贴上艺术的标签。然而,艺术一说的相同,并不能改变其行为目的的本质:前者的目的是要向对方索取,后者的目标是要让对方有得。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共用的,艺术的目的意义则要由使用艺术的主体与其所针对的客体来共同实现。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教与学的形式上调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而忽略了手法与目的之间的对接,就难免流于形式而不得要领。譬如在课堂上“配乐朗诵(读)”,音乐、文本、诵读者及闻听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此诵读的目的何在?都是艺术手法调用必须有所考虑的事情。还有那种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比较流行的“课前学生几分钟演讲”,形式上还是比较艺术的,但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很多时候,这样的演讲就像是正戏开演之前的垫场戏,可能较有意也会很无趣。这一类的教学艺术就很值得商榷。

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的要求,应当是技艺或手法调用的大前提,而教学目的建构的向量性,又决定了技艺或手法调用必须适度、适当、适配。这中间,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使有关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问题,更需要在专业性与多样性、表象化与精准度等方面作更为深切的思考。

高中语文学科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专业性和以不同样式呈现语言运用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以及艺术手法的专业性与多样性,则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教学理应遵循学科自身的基本原则与客观规律,凸显学科专业的科学性。任何一种专业的技艺和手法的运用都必须以契合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为要,切不可喧宾夺主,尤其不能搞得“鼻子长的比脸大”;另一方面,具有语言表达及运用多样性特质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多元多向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应用、调用、借用不同门类或样式的艺术手段。因此,可以称之为具有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不管是完整的一堂课,还是成功的一个片段,或是独到的一个节点,都应当在专业性、多样性方面达到学科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二、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

不管是谈语文教学的艺术,还是论艺术地教学语文,都应以教与学为本。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思考,核心是教与学,关键是语与文。

单从学科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艺术所能涉及的层面可谓多之又多,既有课堂教学之前的所谓备课的艺术、设计的艺术,也有课堂教学之中的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还有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的艺术、反馈的艺术,至于那些穿插其间的导入的艺术、对话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更是不计其数了。而这一切可称之为教学艺术或者直接叫做教学手法的所作所为,都必须始终把教与学作为核心来对待。也就是说,任何技艺和方法的应用,都必须先搞清一个问题,即:“我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教学?”要想真正回答好这个问题,又必须充分兼顾课程、课本、课堂的实际,不要不切实际地赶时髦,不得要领地谈创新,尤其是不能为开课而在听课者面前秀技法。

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既要着眼于教与学的宏观设计,更要着力于语与文的微观探寻。大到理念,小到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授课方式的建构或实施,都不能跨过或绕开“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核心问题。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也应当首先是语文学科的属性定位,进而是语文教学的定位,而后才能来考虑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了解它的特征入手,而系统论的观点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内涵清晰外延分明属白色系统;内涵不清晰但外延分明的属黑色系统;内涵清晰而外延不分明的属灰色系统。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大多应列入灰色系统的范畴。就拿最基础的语词、语句来说,无论哪一个词或者说某一个概念,其含义或曰内涵,词典上的解释都是清清楚楚的,但其适用的范围或对象,就不是几个条目所能涵盖的了的。譬如“细节”一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诗人北岛所认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其中的细节所指,显然已非词典解释的那么简单明了了。以此为例,是想更为具体地表明这样的认知:用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能让学生领会、领悟诗人所言之“细节”以及全部论述的意义,这才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所在。

由此可见,一方面,要能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发掘出文意之美、文法之美乃至道德情操、思想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作用就不可小觑;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门槛看起来并不高,但高中语文教学艺术之堂奥却难一望而知,欲用即有。因为这里的“艺术”至少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表现或表达艺术;二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现时情状;三是广大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现时情状,无疑是技艺或手法调用是否适度、适当、适配的关键。一边是教学内容,一边是教学对象,能让两者之间实现共振,需要的就是施教者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从备课到讲课,始终要做到眼中有人、手上有文、心中有法。

作为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从阅读热情的激发,到努力方向的指引,还有问题发现及解决的点拨,高中语文教学始终需要互动生成的艺术手法,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都事关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文本的文法。其中,“教法”必须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的艺术的引领价值;“学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的艺术的提升意义;“文法”必须突出文本的典范作用,显现读的艺术的长远影响。

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学艺术,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能促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智力与德育的交融,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最佳定位。

三、语文教学艺术的操作

兑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效果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艺术讲求真善美,那语文教学艺术的真善美又在哪里呢?无论是本色语文、本真语文,抑或生命语文、生态语文,还是人文语文、绿色语文,其实质并无多大的区别,简言之,就是语文的教与学要始终严守语与文,包括听、说、读、写的任何一点,任何一步。

面广量大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文本的阅读指导为主打的特征十分显明。语文教学艺术的价值体现,理当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为重。其中,准确而精致地解读文本又可谓重中之重。因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采用艺术的手法或技法,甚至直接引进一些“他类”的行为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诸如教学诗词听朗诵,教学散文览图片,教学小说看影视,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略过以致丢弃最关键的文本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如果说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那么,创造性则是由一定的技能、技艺所形成的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艺术的水准与其文本解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假如从操作的层面看,技术性的规范及标准和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又恰似其两翼。

技术性的规范及标准,讲求的是严守,就是一定要把不同的文本教学出不同的文味,不能“无类型”或“跨界限”地进行阅读教学。在保证读什么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譬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如果按通常的写景抒情的背景、物象、情感、过程、手法等循序地读读讲讲,难免“雨过地皮湿”。在反复比较阅读之后,我按“触景生情、缘情写景、随景达情、借景抒情”的异同来考虑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为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更为形象而深切地懂得:景物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它们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又不是等距离的,阅读鉴赏古诗词写景抒情的方方面面,一定要讲求精准到位,切不可泛泛地套借景抒情的“公式”。

高考笼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步到位和急功近利的做派,在毁坏技术性的文本解读的规范及标准的同时,却又建立起了投机性的阅读答题的模式及套路。重结论、轻推断,重理智、轻情感,重技术、轻审美的阅读教学,已几无语文教学艺术可言。如分析作品开头的作用,只管给出“开篇点题、引领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做出铺垫、前后照应……”的回答套路,文本的属性及个性成了鸡肋。高考题中有阅读小说并回答问题,就有人用所谓的“四要素整合法”来指导学生应对:问到有关环境的,就按指向本身、指向情节、指向人物、指向主题来答四个方面。问其他几个方面,也可以此类推。为了应考,硬是把小说的“三要素”整成个“四要素”,完全置文本解读的规范及标准于不顾。

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追求的是突破,就是一定要把自我的思考及设计渗透到文本的形式及内容之内,将明确的或现成的定论及教参背后的可思可问可寻可教的那些并非铁定的东西发掘出来。为的是以己之发现来激发学生阅读之情趣,激活学生解读之动力,使内蕴多元的言语成品价值最大化。因此,同课异构之“构”,其重心应当是施教者完全针对相关课目的解构,而后才是为传授如此的课目解构而设计出相应的课堂结构,最终在课堂上呈现阅读目标达成的艺术建构。从解构、结构到建构,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创新,也不应当完完全全克隆。像鲁迅的小说《药》,阅读教学时,文本中的诸要素基本上无须重新解读,是以直接告知或机械梳理的方式来要求学生阅读,还是用提示引领或启发寻知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解读,有没有一点高中语文的教学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变告知为寻知的设计及施教,我最终给出的是如下的一幅板书:

华老栓为小栓 夏瑜为民众

治病化钱买 献身流血成

(人血馒头)

小栓没能治愈 民众没被唤醒

(死于迷信) (死于屠刀)

(救国之药何在?)

高中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小到字词,大到篇章,大多具有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特征。任何一种语文教学艺术手法或技法的调用,都必须充分关照于此。四个同学一组,七八个学生围着课桌坐,不等于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合的内容才行;课堂上教师一连串的发问,不等于就是问题讨论法,要有问的实际意义和梯度价值才算;布置作业,批改赋分,对对答案,不等于就是能力训练,要有练的目的和讲的针对性才行。强调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熨贴是努力的方向,硬贴大可不必。尤其不能照搬照套那些看似有意、有味,而未能真正领悟其中内蕴的做法,谨记: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是害人;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是骗人。即使真的领悟了做法的高明之处,也要视教与学的实情而宜用,谨记: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是误人;只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才是育人。

不难看出,只有全面发挥教师的功力,发掘文本的魅力,发展学生的能力,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如何艺术地教学高中语文,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科学课堂上,猜想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科学教学猜想能力培养评价

猜想,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而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初中科学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科学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猜想

1、猜之有趣,让学生乐猜

学生的心理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究。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活动时,也要设法激发学生对被猜想的问题产生认识兴趣,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此,教师应设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让学生乐猜。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贴近自身生活、生产实际的事实或现象、最新科技成就以及自身课堂实验现象等具有较大兴趣。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是什么”时,教师选取教材中给出的“煮饺子时的现象”作为问题情境,正是由于该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上现象的明显对比性,所以学生就对该问题兴趣特浓,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从而纷纷进入了各自的猜想活动过程中去。当然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作为一个科学老师不但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教学艺术水平,才能更富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让学生猜想,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也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理猜想

1、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

直觉猜测、直觉假设都是直觉思维的形式,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定式中,对新知识、新事物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好奇心,敢于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凭直觉立即回答,这时学生的猜想可能有: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与通电时间有关等等。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或体验一些相关的生活情景。

2、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常用已知的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依此为根据推测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通过电流可以联想到水流,引导学生把电路类比成管道,电流类比为水流,学生对水在管道中流动的情况是熟悉的,从而提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猜想。

3、利用已有科学知识进行迁移猜想

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及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学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

例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学生可能会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電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50匝增加到1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这样推测:100匝线圈是由两组5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知识的迁移和猜想,学生提出猜想: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因果判断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学生猜想的途径

1、创设情境,营造猜想

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猜想资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如:学《光的反射定律》时,可先演示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将反射光斑投射在教室墙壁上的不同位置,然后让学生猜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再指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学《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实验: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慢慢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在不同的深度,要求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猜想:“弹簧称示数为什么先变小后不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先拿两根不同粗细的电阻丝,或者让学生观察不同瓦数白炽灯泡中的灯丝,让学生猜想一下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出任何猜想必须通过实验或实践来验证,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性质后,在实验课上,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进行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微粒使无色相互酚酞试液变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提出“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初中科学的很多内容都可在学生探究之前,先让其进行猜想,以达到明确探究方向、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猜想能力的目的。

2、精心设计,“练”猜想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选编一些“猜想”练习题让学生“练”,来提高他们的猜想和探究能力。如: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浮力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这一现象猜想浮力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再列举两个日常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四、教师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到猜想的乐趣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的重要,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它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猜想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猜想结果,实际上是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状况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结果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而且一个好的评价还能激活学生个体的主体精神,体现各学习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学习个体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达到会猜、能猜的目的,从而使猜想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评价交流” 环节中 ,只要他们提出的猜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满足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信心,促使学生为进一步上进而奋发努力。

作为老师,尽量要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科学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它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法,采取科学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促进学生乐于猜想,勤于猜想,善于猜想,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三方面阐述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艺术要素。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既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艺术要素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是以健身和竞赛为目的,融舞蹈与体育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开展时间较晚,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还尚待提高。高校体育舞蹈老师大多没有经过体育舞蹈专业的学习,而是从艺术体操、体操、健美操等专业转过来,通过进修、参加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学习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美国学者弗罗姆指出:“无论哪一门艺术实践,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不经训练,便一事无成。”也就是说,体育舞蹈教师只有勤学苦练才可能使技能、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与其他教师相比,体育舞蹈教师更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型的动作技术,主动与相关专业联合,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敏感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具备艺术家的风范和素质。

体育舞蹈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重视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严格按照体育舞蹈的标准进行教学,勤于探索,不断提高。要对舞蹈十分熟悉,不仅要具备优美熟练正确的规范能力,还要对舞蹈的风格、背景、思想充分的了解。教师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理解能力。

体育舞蹈的练习形式是男、女双人的和谐配合,这也是体育舞蹈课区别其它课程的主要特征。课程特点决定了体育舞蹈教师要同时教授男、女不同的步伐和不同的舞蹈感觉,因此体育舞蹈课应是男、女两名教师共同练习、共同上课。但是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缺乏,一些高校只有一位教师上课,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复杂,内容丰富,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认识水平和运动能力不一,故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和指引者。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信的人。教师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主导者,研究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解决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某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长处,并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逐步形成一种既能表现自己个性又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特色,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稳定的独具个性魅力并且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教学风格。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是教师业务能力的双翼,这是教师须永无止境努力提高的双翼,教学艺术是靠这双翼齐飞而达到最高境界的。

2.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体育舞蹈教学过程是美化学生心灵,塑造健康、完善个性的创作过程,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普通高校,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技术、技能的求知欲,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社交能力、改善心理环境,发展个性有着积极作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体是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年学生,他们接受能力强、好学、上进、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高,对学习体育舞蹈有较强的渴望。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舞蹈教学艺术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体育舞蹈的教学艺术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體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

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美丽多姿的,充盈着艺术的色彩。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组合方法多种多样,连接形式千变万化,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体育舞蹈教师必须从“请你必须这样做”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建舞台。

学生是体育舞蹈教学的主体,是体育舞蹈艺术创作的主体,是教学艺术创作的主体。教学艺术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舞蹈教学艺术创作的前提,它为体育舞蹈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与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艺与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体育舞蹈共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摩登舞起源于欧洲包括华尔兹、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和狐步舞。摩登舞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音乐节奏清晰、舞蹈富于技巧性;拉丁舞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拉丁舞具有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特点。舞蹈动作豪放粗犷、速度多变、手势和脚步动作内容丰富、充满激情。音乐节奏鲜明强烈。体育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体育舞蹈是人体美的高度体现。体育舞蹈是通过人体表现的,通过人体点与线的移动,形成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各种美妙的意境结合,通过形体语言及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体现美的形体,美的姿态,美的造型。

体育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通过感官体会神韵之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也是不同舞蹈风格差异与意境美的重要体现,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加动人。

体育舞蹈自身艺术性特点,要求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征。因此,教师在教授基本内容的同时,应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热爱美,展示美的能力,训练文明举止,强化礼仪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处理一切事情,提高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教师还要强调培养学生一种意识,即舞蹈者要用自己的身体的运动,流畅的步伐,优美的姿态,愉快的表情与舞伴相配合,一起向人们展示人体美和运动美。教师要不断发现和创新,用艺术的教学来贯穿始终。

4.结论

构成体育舞蹈教学的艺术要素包括: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这三个艺术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合力。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既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专业课教学的安全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