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范文

2023-09-21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1篇

即将在11月份开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据说其首要任务为市场基础性改革。过去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为市场导向性改革(Market-Oriented Reform),而所谓市场基础性改革(Market-Based Reform),将会赋予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更加主导型的地位。这无疑将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与出口驱动向内需平衡驱动的转型,从而夯实中国经济未来10年持续较好较快增长的基础。

市场基础性改革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加快实施国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二是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垄断;三将降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

过去几十年内,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营造了社会财富由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输送、从而鼓励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增长环境,对投资与出口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产生的成本与问题日益凸显:第一,居民收入相对于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向内需平衡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型;第二,助长了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一言以蔽之,如果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不能尽快改变,那么中国经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因此,预期政府将会加快水、电、油、煤、气、运等资源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为代表的资金市场化改革,土地与劳动力成本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环境成本的显性化。在短期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速出现暂时性下降。然而从中长期来看,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将会倒逼中国企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集约式增长。我们不能因为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而因噎废食。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业失衡,即制造业发展过度,而服务业发展不足。造成产业失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重要的服务业部门被国有企业所垄断。这导致中国服务业出现投资普遍不足、服务质量偏低与价格偏高并存的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服务业发展不足,一方面导致劳动力收入份额偏低(因为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制造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也造成居民消费偏低(居民服务业消费不足)。因此,服務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中国经济当前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一。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所指出的,中国政府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等服务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然而,过去的经验表明,即使表面上门槛被放开,但民企还是受到“玻璃门”的阻碍,例如在审批与融资方面受到多种限制。为了真正向民营企业开放这些领域,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对巨型国有企业进行拆分或许是一种可行选择。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依然是全面而深入的。政府对经济持续而广泛的干预,一方面容易造成企业等微观主体活力低下、创新不力;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行为与制度性腐败的土壤。近年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特别是代表制度弹性与创新活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就生动地反映出政府过度干预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危害。

幸运的是,自新政府上任后,就将“简政放权”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词,并大刀阔斧地推进之。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新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已经取消与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是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如果简政放权能够持续推进下去,成功厘清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之间的边界,那么这不仅有利于释放微观主体活力,而且有助于塑造高效廉洁的政府体系。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政府在未来5年内加快实施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化、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垄断并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部门、降低政府对各类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这在微观上有助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性,在中观上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失衡,在宏观上有助于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真正促进市场基础性改革,那么中国经济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长为发达国家的前景将相当光明。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2篇

摘要: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以“能够促使市场更具竞争性或可竞争性”这一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有无竞争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垄断对于效率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建构“效率改进”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效率来源于“有效竞争”而非单纯市场化,而“有效竞争”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从有效竞争理论出发营造一个有效的市场,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界定市场化的有效边界,从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相区别的角度选择市场化的有效模式,同时不断强化政府的规制管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效率改进

推进政府转型,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成为中国当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课题。中国现实境遇下的公共服务供给趋向于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的有效协调运作,但囿于各自无法规避的内在缺陷和困境,公共服务供给仍面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社会失灵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使得当下中国公共服务整体供给效率、效益和质量水平较为低下。在本文中,我们选取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失灵”作为分析切入点,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困境予以剖析,以期寻求可行性的改革策略。

总体看来,中国现行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与“调适”的过程。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内在要求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行进至“深水区”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这使得学者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陷入两难境地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深度检视和分析。例如,有学者对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寻求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如孙晓莉(2005)、王俊豪(2006)、徐宗威(2007)、徐明春等(2007)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2009)的研究;也有学者对中国公用事业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刘戒骄(2006)、肖晓军和吕景春(2006)、周林军和宁宇(2009)、朱忠发(2009)、赵大鹏(2009)、李惠先(2010)等;还有学者对特定行业或特殊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以寻求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理路,如金娜等(2007)对风险的分析、陈明(2004)和汪涌(2009)对水务领域的分析、周林军和曹远征等(2009)对公用事业收费、定价和监管的分析[1]。此外,有学者还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争议问题进行归纳,得出市场模式供给问题“三论”,即市场供给公共物品“失灵论”、市场供给公共物品“多主体困境论”、市场供给公共物品“条件不成熟论”[2]。

从学界对现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争鸣与反思来看,关注的焦点议题还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效率”问题。事实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以“能够促使市场更具竞争性或可竞争性”这一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有无竞争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垄断对于效率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认为,竞争有助于提高效率,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效率来源于“竞争”而非“市场化”本身。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市场失灵”为逻辑原点,我们提出建构“效率改进”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模式,并通过对有效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提供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的深度阐释,从理论建构的视角来系统解析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有效竞争理论视阈下的公共服务“有效市场化”培育

有效竞争(Effective Competition)的概念是1940年克拉克提出来的,也称为可操作性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为促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有效竞争”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竞争要素市场。史蒂芬·索斯尼克在深入研究有效竞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三大标准,即:一是市场结构标准,包括无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具有对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交易者数量符合规模经济要求;二是市场行为标准,包括厂商间不互相勾结、厂商不使用排外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手段、推销时不搞欺诈、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竞争者对于其对手是否会追随其价格调整无完备的信息;三是市场效果标准,包括利润水平刚好足够报酬创新、效率和投资、产品质量和产量随消费者需求变化而变化、厂商竭力引进技术上更先进的产品和工艺流程、无过度的销售开支、每个厂商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卖者得到最好的报酬、价格变化不会加剧经济周期的不稳定[3]。因此,遵循史蒂芬·索斯尼克有效市场的三大标准,我们认为公共服务“有效市场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和培育。

(一)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营造与构建宽松活跃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仍存在市场结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不来,多数领域竞争主体数量有限;二是不对等,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处于不对等竞争的状态;三是同质性,新进入的市场竞争主体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因此,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公共服务垄断经营模式,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取消地方市场分割,打破公共服务行政性壁垒和垄断经营局面,放宽各种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市场的限制。在此过程中,政府角色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监督,因此,政府不应干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不应代替企业去招商引资,不应直接插手企业的各项内部决策,而应在保证公共服务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前提下,营造一个能积极吸纳各种资本进入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资本运作及经营管理的市场环境,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

(二)加快市场竞争机制创新,引导与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行为

政府除了营造环境吸引各种资本参与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将市场化作为手段,积极引导、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机制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律机制,政府要逐步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使公共服务市场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规范、激励、约束与解决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来,并统一各类市场主体准入的条件和标准;三是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为保证市场化后的公共利益,政府要在签订合同时,规定价格上限,使价格只能在这个上限以下变动;四是进一步活跃市场经营机制,为提高市场竞争效率,避免市场化后产生新的垄断,政府应积极探寻多种融资方式,引导各运营主体结合不同区域的行业运行状况,大胆探索多种经营形式。总之,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机制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督促与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结果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入竞争,实现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公平、民主等多元目标,因此,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在于科学考核与评价市场化的效果,为此,需要政府: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树立质量与服务观念,科学评价市场行为;二是建立参与广泛的利益表达机制,鼓励公众通过“问责制”、“听证会”制度参与到市场化改革中来,加强公众的话语权和监督权;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市场行为监督体系,加大对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经营主体的监督,重点加强对公共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的监督;四是建立公开透明的自我监督体系,政府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引导各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加强对政府自身行为的监督,防止规制者“暗箱操作”滥用权力。政府通过建立多种监督与评价体系,引导与督促市场公平、公正、高效的竞争,最终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毋庸置疑,“有效竞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有效竞争”理论基础上所衍生的“有效市场要素”理论,为我们营造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提供了较为具体详细、现实合理的选择,基于这些要素所营造的有效市场,将是一个竞争与垄断兼容、竞争与规制兼容、公有与民营兼容、效率与公平兼容的大市场。

二、交易成本理论视界中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有效边界”的确定

威廉姆森提出了交易成本三维度理论,他认为交易维度(Dimensions)是影响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不确定性程度以及交易频繁性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Asset Specificity),是指一项资产用于某一项商品时的必须和单一程度。这种必须和单一程度越高,这种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很高。交易不确定性程度(Uncertainty),指市场交易顺利实现的可能性程度,交易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其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交易频繁性程度(Frequency of Transaction),是指相同性质的交易行为产生的次数的多少,发生的频率强弱。当双方的交易频率较强时,降低了双方之间的沟通、谈判成本[4]。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当公共服务提供者和生产者不相同时,就产生了交易成本,即聘用和管理生产者的成本。

(一)基于交易成本三维度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边界选择模型

从以上分析得知,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否)=交易成本(资产的专用性程度、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交易的频繁性程度),为便于分析,我们将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不确定性程度、交易频繁性程度分别用“高”与“低”、“大”与“小”、“强”与“弱”两个指标去衡量,同时根据这些指标对交易成本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效率的影响,对每一个指标简单估计并赋值,资产专用性程度{高(-1),低(+1)}、交易不确定性程度{大(-1),小(+1)}、交易频繁性程度{强(+1),弱(-1)}。交易成本的这三个维度,由于每一个维度有两种强度,因此不同强度的组合,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情形(见图1)。

图1基于交易成本三维度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边界选择模型

(二)如何确定交易成本三维度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边界

由上图可知,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得分情况看,其中:第1种情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得分为3,较小的交易不确定性意味着对市场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信息掌握较为充分,能够较为容易地控制市场交易行为,准确辨识契约的条款,因而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前期成本。同时,较低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和较强的交易频率,可以减少厂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即使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政府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启用不同的承包商。因此,交易成本的这三个维度都有利于市场化,如:天然气加气站、城市公交、铁路和民航部门的客货运输服务、电信业的长途、移动和增值服务、电力、供水、供气行业中的生产和供应业务、垃圾处理之前的垃圾收集业务等,由于它们具有较小的交易不确定性、较低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和较强的交易频率,因此,比较而言,它所需要的交易成本最低,是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最适宜的情形。

第2、第3和第5种情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得分为+1分,表明这几种情形的交易成本不会太高,此类公共服务宜于市场化。但相对情形1而言,市场化的过程中,情形2需要政府扩大潜在的市场竞争者,提高交易频率,这样也可形成多家投标的竞争性局面,从而有充分的选择权来选择一家合同成本较低的厂商,如:城市供水、供气、电信等行业,鼓励多家企业进行竞争性经营,选择一个竞争性较强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主体,以增加交易频率,减少交易成本。情形3需要政府在合约履行和绩效评价方面寻找第三方“仲裁”来降低与厂商的合约谈判成本,如:水、电、气、油等,由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其服务价格相当敏感,因此,这类服务在市场化中,为防止价格溢价销售、上涨过快,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需要政府在与厂商的合约谈判中,实现规定好价格上限、普遍服务、维修及时率等各项协议要求,以保证公共服务市场化后的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同时也减少厂商市场化后公共服务价格上涨过快的再次谈判成本。情形5需要政府增加资产专用性投资以降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如:污水管网、供水管网、集中输配气管网、集中供热管网等网络设施管理业务,由于所需资金投入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增加一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同时,积极吸收更多的厂商参与竞争,以减少机会成本,提高市场化效率。

第4、第6和第7种情形,交易成本较大,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得分都为-1,一般不易进行市场化。如:敞开式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排水、园林绿化等,这类公共服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投资巨大、收益甚微且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长期以来,这类服务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生产和直接经营,其他的厂商难以进入也不愿进入,因此,短期看来,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交易不确定性较大,一般情况下不易进行市场化改革。

而情形8,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分值为-3,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交易不确定性也较大,而交易的频率较弱,因此,有效竞争不易形成,而且这是公共服务市场化中风险最高、问题最多的一种情形,如国防、外交、义务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应该实行市场化改革。

从以上情形逻辑来看,在自然垄断型产业中引入竞争的过程产生了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也必然会带来了新的效率损失,因此,交易成本是决定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可以构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边界及不同类型的市场化选择模型。

三、公共提供理论参照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有效模式”建构

公共提供理论主要研究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由谁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及由谁生产的理论,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民营化的倡导者萨瓦斯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是可以相互区别的,而多中心治理的提出者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可以多元主体合作。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提供(Provision)指的是谁为产品付款以供人们消费,即产品的成本补偿;生产(Production)是指产品组织生产的方式,即由谁来从事产品的具体生产。提供者和生产者可以是同一个单位或机构,也可以不是[5]。参照公共提供理论,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建构和选择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有效模式”。

(一)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坚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产权国有化

根据公共提供理论,我们知道,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质,政府只能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政府“提供”就意味着政府负有最终的责任。鉴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及产权的重要性,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在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公共服务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道路进行冷静地思考,必须坚持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的产权国有。

1要明确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关,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可以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始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负有最终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从公共服务的基本性质出发,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扮演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设计者、规划者、安排者、培育者、生产者、决策者、立法者、监管者、竞争引入者等多种服务角色,坚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产权国有,维护公共服务的根本利益。

2要加大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投入。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直接体现就在于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应当加快改革财政体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纯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关系,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进一步增强中央财政对地方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能力,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自给能力。总之,要增加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投资力度,最终使国有产权占据公共服务市场的主体地位,起到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二)从公共服务生产者的角度,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营权多元化

根据公共提供理论,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是有区别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生产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政府、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都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竞争主体。在保证公共服务产权国有的情况下,要保证市场化的效率,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营权应该采取多元化模式。

1要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投资主体。确保市场上有多个可竞争的主体,是促进公共服务有效竞争的前提所在。为保证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尽快打破公共服务行业垄断格局,在市场准入方面放松规制,降低准入门槛,健全收费补偿机制、实行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给予信贷支持和用地保障等。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统一各类市场主体准入的条件和标准,精简准入程序,从政策和法律上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生产主体发展为包括政府、社区、社团、非营利性组织、各类企业以及包括私人在内的多元化、竞争性的主体体系,从而缓解政府投资压力,确保市场上有多个可竞争的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竞争效率。

2要鼓励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经营模式。鉴于公共服务生产者的多元性及效率的重要性,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竞争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如:可以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采取公私合作(PPP)的方式进行经营,包括拍卖、租赁、承包等具体形式,还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的经营模式,包括BOT、TOT、BOO、BTO等多种具体形式,而且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等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营模式。这些灵活的经营模式能够打破政府垄断经营,保障经营者的合法合理利益,政府也能较好地发挥监管调控职能,从而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鉴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及产权的重要性,公共服务生产者的多元性及效率的重要性,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有效模式应该是国有私营模式,即:坚持公共服务国有产权不变,在公共服务的生产环节放开经营权,鼓励经营权多元化,从而满足政府、企业、职工以及公众四方主体的利益诉求,达到降低成本、增进效率、提供资金保障、减轻财政负担、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最终目的。

四、政府规制理论启迪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有效规制”的创设

政府监管又称政府管制或政府规制,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为解决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实现公共福利的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公共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市场化过程中能否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规制体系,是“有效竞争”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设立政府规制机构,确保政府规制主体独立

目前,政府规制机构管理混乱、职能交叉,既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执行者,没有起到应有的规制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统一、高效、权威的政府规制机构,以发挥规制机构的最大作用。从机构设置来看,一方面,应该保证各规制机构的统一性,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地区的规制力量统一起来,如将准入价格、质量标准等集中管理,统一于一个综合性的规制机构,从而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另一方面,应保证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之外设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使规制机构直属于全国人大,并在各地设立垂直领导的执法机关,以确保其中立性,从而保证规制政策制定者、实施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三个不同的主体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关系。从人员组成来看,必须保证规制机构人员的独立性,保证规制政策的执行者独立于规制政策的制定者。此外,还必须保证规制机构人员的广泛性,规制人员除了技术、经济、产业、法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外,还必须吸纳公共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意愿表达。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政府规制行为规范

1完善规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一方面,从立法主体上看,要逐步将规制的立法权由政府转到人大,将规制立法权和规制执法权分开,使政府主要扮演规制政策执行者角色。另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加快修改完善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继续加强市场规制一般法律建设,如市场准入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质量规制法、价格规制法等,逐步修改和完善市场规制特别法建设,如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制定公共服务市场化总法,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总的法律保证与政策指导,同时大力推进各公共服务行业的法规体系建设,如电信法、电力法、铁路法、航空法等产业规制法等。

2加强规制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在做好相关规制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一方面,从执法主体上看,由于公共服务行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要求执法者必须具备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相应规制监督机构、健全司法监督规则、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来加强对规制执法者的监督,使执法者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三)科学选择规制方式,确保政府规制效率提升

政府规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必须提高政府规制的效率,针对不同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采取不同的规制方式,为此,我们可以借鉴黑夫兰(Heffron,1983)关于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和辅助性规制的规制理论,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从三个方面选择不同的规制方式。

一是要重点改革经济性规制。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针对市场存在失灵的这一现实,重点规制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产品价格、竞争行为等。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经济性规制应重点加强对公共服务市场准入监管,价格监管,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三个方面,这是政府规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是要继续完善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主要从关注市场环境出发,用以纠正市场化过程中生产的不安全、不健康的产品或有害副产品。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社会性规制应着重解决公共服务提供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规制法律、经济政策、市场机制的综合、协调与运营,安全、技术标准的设立及执行等三个问题。三是要一贯做好辅助性规制。辅助性规制主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泛指各种社会福利保障,包括工伤、医疗保险、卫生、环保、教育等方面的规制。辅助性规制与民生最贴近,是政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做好的。

总之,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政府规制就是在强化竞争、放松规制的理念下保证规制机构的独立与统一,保证规制法律的引导、监督与制约,保证规制方式的重塑和调整,从专业化规制走向综合性规制。

五、结语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理性地看待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效率,要明确其效率来源于竞争而非单纯市场化改革。为保证市场化的效率,促进“有效竞争”是关键。而“有效竞争”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营造市场化的有效市场、明确市场化的有效边界、选择市场化的有效模式、构建市场化的有效规制,这些都是促进有效竞争、保证市场化效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文以不同的理论为支撑依据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效率改进”所做的探讨带有尝试的性质,从不同理论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尚须更好地衔接起来。如本文分别从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视角探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边界和模式选择问题;如何将这两部分的内容整合协调,在交易成本理论所得出的市场化边界基础上继续讨论市场化的模式选择问题;再如关于市场化的产权问题,在理论界的争议仍较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邹燕.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问题与反思[J].宏观经济管理,2010,(4).

[2]邱法宗.现阶段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1,(3).

[4]楚迤斐,陈建华.论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边界[J].中州学刊,2009,(6).

[5]朱俊生.医疗服务的提供、生产与宿迁医改[N].中国保险报,20060809.

[责任编辑:王篆]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3篇

2014年1月, 甘肃省兰州公路总段经甘肃省劳动工资编制委员会61编字第58号文件批准, 正式更名为甘肃省兰州公路管理局 (编发[2013]24号) , 隶属于甘肃交通运输厅, 是正县级的事业单位。公路管理局内共设11个科室:局办室、党办室、养路计划科、财务科、人事科、安管科、审计科、技术科、纪律监察办公室、工会以及团委。管理局下设有13个基层单位, 分别为:检验技术服务中心、应急抢修保障中心、后勤保障中心、高级别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兰州段、榆中段、永登段、中川段、红古段、河窑所、七道梁所、312线河屯收费所、201线中川收费所。兰州公路管理局所管养的周边高速公路共计5条, 包括匝道、辅道和连接线在内总共全长约433公里;普通公路共计14条, 全长约876公里。目前在职的职工约有近千人, 离退休职工人数也达700余人。现有养护机械设备500余台, 固定资产2亿余元。

2 传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养护管理的方法陈旧

在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的方法日趋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的今天, 各省、市、地级在高速公路养护的体制方面也有所改变, 不再遵循以往政策的“管、养一体”模式, 而是逐渐向管理和养护工作分开实施转变。高速公路需要养护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 线路也在逐年加长, 由此导致管养分离需要涉及到的单位数量业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管养方法相对较为落后, 不能完成对高速公路养护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工作的协调和监督。陈旧的养护管理手段, 不能使养护的公益性服务和市场高效资料配置的关系得到良好的处理, 同时在其体制下的高速路养护竞争并不能公平合理且有序地开展, 给养护管理进行模式转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2 缺乏明确的养护责任和管理制度

以往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 都是依据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习惯而进行, 区域差异和人员素养的高低, 导致工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养护报表填报时, 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习惯来工作, 从而所上报的内容和格式也完全不同。在养护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的前提下, 会比较难以明确某一项的养护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也就导致在发生问题时, 责任的追溯成为问题, 导致养护管理工作繁乱, 工作效率无法有得到提高。

2.3 缺乏统一的数据存储及网络平台, 信息利用率低下, 监管困难

高速公路养护的对象范围很大且涉及面较广, 从而导致工作具有非常庞大且复杂的信息量。要想使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 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各类养护信息。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信息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采用半手工的方法进行存储, 大部分信息是纸质文件, 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子文档, 这就给资料的查阅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信息的汇总工作也会比较缓慢, 且容易发生错误。各个养护单位的数据标准并没有进行统一规范, 并且大多是靠纸质实体文件或者电邮来传达信息, 最终导致了上传到管理部门的信息也各不相同, 降低了时效性, 最终导致监管的难度增加。

3 兰州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管理改革措施

3.1 引进新的技术

第一, 图形化技术以及GIS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管控养护管理的对象, 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 效果都更加地卓越。第二, 要将预警系统引入进来, 形成新的集成化养护管理模式, 可以同时进行基层的运作, 中层的控制以及高层的查询。第三, 引进移动数据的采集技术, 使野外现场的数据能够得到高效的采集, 从而保障所采集到的数据能够高效、准确。

3.2 重新划分职责, 调整内部结构

“精简、求实、高效、标准”是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最基本原则, “编制分类、动态管理、控制总量、专兼结合”是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指导方针, 对现有的职能部门进行行整体的规划, 成立专业的养护队伍, 根据养护工作的需要分别设置新的部门和岗位, 增强养护团队的技术力量并加强管理。通过分级管理体系使养护体系更加专业化, 让养护队伍内部岗位责任明确, 能够具有自主的管理权, 拒绝养护工作的发展过度单一化。通过模拟市场化的高速公路养护模式, 能够使养护队伍的功能更加完善,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同时要大力推行事业单位用人的聘任制度, 完成对人员由身到岗位的转变, 多多开展竞争的机制, 在人员和用人单位之间, 要坚持互相选择的原则, 保留现有的高速公路养护中心职工的事业身份、档案及工资待遇;新增管理岗, 技术岗和工勤岗, 按着岗位需求招聘工作人员, 按岗定薪, 建立薪酬分配激励机制, 逐渐使职工收入的分配格局趋于公平、有序、合理。

3.3 利用公路养护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兰州公路管理局在对下级的高速养护中心实施改革的同时, 也在局内建立了完善的养护管理系统, 通过对所有养护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平台, 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将日常养护工作时时反映给管理者, 使其能够随时跟踪和了解养护的情况, 及时处理所发生的问题, 从而提高了局内和各下属单位养护管理工作的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对兰州公路管理局养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对我国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应用新的公共管理、服务及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 结合信息化的平台, 从而提升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的速度。并以此为基础, 深入探索了兰州市在公路养护市场化体质改革方面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作业理念, 建立高速养护管理的创新机制。

摘要:当前, 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但现阶段我国在高速公路运营项目方面的改革还有较多不足之处, 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很难得到提高。作者依据对兰州公路管理局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现状的分析, 发现了问题所在, 通过学习省交通运输厅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所提出的的整体要求, 深入研究了兰州公路管理局在高速公路养护正式实行市场化之前所采用的模拟方法, 进而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 黎凯.关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 2011

[2] 甄玉婷.浅谈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及建议[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3] 马德福.浅谈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与管理[J].科技视界, 2014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4篇

摘要: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方向在于要探索金融市场改革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道路,促进改革发展与不断创新,成为转变政府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地位和作用的加速器。计划在两到三年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模板”,为全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广阔而深远。本文将浅谈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政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也获得牌照。首批入驻的36家机构中,金融机构占到11家,除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浦发和上海银行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花旗等,还有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昭示着此次以金融改革为导向的上海自贸区正式拉开大幕。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政策优惠。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多种政策优惠,如国际贸易、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这极大地方便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调拨,也势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注册营业。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传统自贸区仅指商业服务等贸易项目,而中国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并且是新一轮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试点。在期货保税交割、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融资租赁等试点、研究建立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多项特点的先行试点,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难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逐段实现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法人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个人则可以在试点效果良好后再开放;也有人称可能会分步骤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上海自贸区侧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竞争力,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实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金融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项重大变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清算货币,这意味着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开放市场的使命,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上海自贸区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1.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依赖中不断成长,金融主体日趋丰富,金融市场不断同世界接轨,金融同业间的经验与范围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兴的主体,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思考经营方式,挽留和争取客户群。消费者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各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日后发展的主题。但是,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金融各项监管依然较为严格,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几大金融主体依然把握着市场的主流,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绝对优势。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更加大胆,放开竞争,让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得以实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要具备市场的特点才能深入发展,而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对于金融这一特殊行业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较难突破几家独大的现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是如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入驻,当然,大型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丰富,业务种类健全,有利于自贸区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吸引外资银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入驻,这些外资企业合作的银行大多是外资银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势必对国际业务迅速开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落后的,通过上海自贸区可以更多地和外资银行进行学习,拓展国际业务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1980—2008年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万亿美元增长到近65万亿美元。1980—2006年间,全球贸易总额中金融业的占比从15.7%上升到27.7%增长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据相关要求,中国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向着多功能、多层次发展。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已基本完善。同时,人民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各项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和金融问题,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作用,即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5.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人们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柜面经营方式逐渐被网银、手机银行取代,资金逐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其他各种投资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理财购买、资金划拨、金融投资等活动。

综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搭建完成,市场主体也十分丰富,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合作少,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低,市场环境相对封闭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大都市的优势,加之此次自贸区注重金融市场改革,各项政策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金融机构应利用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等新建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3.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区,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实并不适用于全国统一的监管模式,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结合自贸区特点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以迪拜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主体是迪拜金融服务局,简称DFSA。DFSA的主要职责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进行金融机构执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动的持续性监管。DFSA的监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服务、保险、基金、期货、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证券交易所等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DFSA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风险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履行合规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以其独立高效的特点闻名世界。至今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金融机构占比45%DFSA将金融产业打造成仅次于旅游业的重点开放产业。

中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适合上海自贸区的。如果能够在自贸区推行特色的混业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尚不适合混业经营,但是在自贸区这种模式会更加有效。中国大可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区域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局,借鉴DFSA模式,实行混业监管,降低区内企业的监管负担,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从而从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发挥自贸区应有的招商引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受到多方阻碍,最大的阻碍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监管局的地位,并赋予其职责和权利,使其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局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无形之中已经向混业经营逼近,不仅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不断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额支付企业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为他们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另外,其存在和发展也证明了目前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扩张,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监管模式需要发生重要转变,从规则性向风险控制型监管转变,而是风险控制型监管也是国际主流的监管模式;其二,应该逐转变为混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主体进行一致性的监管,更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同时使金融监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2]宋恩荣.上海自贸区—落实的困难及对香港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11).

[3]賈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的支点[J].新财经,2013,(10).

[4]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

[5]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未来前景[J].国际融资,2013,(10).

[6]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J].中国货币,2013,(11).

[8]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简介:龚传悦(1986-),男,北京人,经理二级,从事金融工程研究。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的利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通过对两个典型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对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影响,得出我国目前从宏观经济环境上对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时机选择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反映了市场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使利率成为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国债发行采用市场化招标形式,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9年,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14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有序推行,在十八届大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未来要加速利率市场化。日韩作为和我国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选择合适时机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利率市场化研究简述

2.1 国外经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借鉴

利率由管制向市场化发展是各国的普遍趋势,张帅(2003)分析了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出了对我国适用的政策建议。蒋海涛,王丹(2013)研究了日韩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原因,认为我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是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盛朝晖(2010)比较了美日等国的经验,探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运行产生的影响;

二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朱玲玲等(2012)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2.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及模式

王平安(2003)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实行渐进化的模式推荐利率市场化改革;卢瑾,肖汉(2013)通过对典型国家的经验分析,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主动、渐进的模式,在目前国内外较有利的环境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3 从韩国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的国内宏观环境选择

韩国的利率改革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0年,韩国政府在经过了前期的准备,放开了包括除部分政策性贷款以外的所有贷款利率、期限在2年以上的存款利率,以及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和公司债的利率等,这次的利率改革直接而彻底。

此次的改革建立在韩国经济从1985年的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宏观经济表现为投资大幅增长,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繁荣,特别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房地产价格空前上涨;经济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胀,1987—1989年温和通胀在6%的水平波动;1990—1991年11月通胀开始恶化,并进一步上升,一度超过10%,韩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连续提高贷款利率,并压缩信贷,M2增速在1988年底出现急剧下降。央行还大量发行“货币稳定债券”进行对冲操作,将存款准备率从1986年以前的不到5%提高到1989年的1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劳资纠纷的增加,使得韩国经济出现出口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宏观经济的恶化使得韩国银行不得不在1989年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干预业已宣布放开的利率,使得之前的利率市场化措施最终成为有名无实,第一次放开利率管制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7年,韩国政府再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措施,于1991年公布了一项分四阶段的“利率自由化计划”,开始分阶段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是放开了短期存贷款利率和期限在3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即先对实际利率接近自由化后的预期利率,或者实行自由化后变动比较小,对经济影响小的利率放开,这一时期,非银行金融机构25%信贷商品和45%存款商品,银行总信贷及存款商品的10%实现了自由化。其次是从1993年11月起,放开了除政策性金融以外几乎所有贷款的利率,以及长期存款的利率。这被认为是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再次是从1994年12月起开始,除活期存款以外的所有存贷款和金融产品利率均实现放开。到1995年11月,基本完成了第三阶段自由化的遗留部分。实行了《第三阶段利率自由化措施》,结果到1995年全面实现了除部分政策金融利率外的大部分贷款利率的自由化,贷款利率自由化比率达95%,至此,事实上韩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宣告利率自由竞争时代的到来。截止到1996年底,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实行了100%自由化,而存款利率的自由化比例达到81.6%。最后是从1997年开始,逐步放开活期存款利率,从而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4 从日本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的国外宏观环境选择

经过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1974年之后,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其经济结构和资金供需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战后日本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府在贷款的去向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后,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成为当时社会资金最主要的需求者。1975年,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行赤字国债。此后,国债发行规模愈来愈大。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允许国债的自由上市流通。第二年开始了以招标方式来发行中期国债。这样,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便首先从中期国债开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1977年,日本开始放宽对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自由上市流通。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1979年批准商业银行发行了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并于1994年实现了除活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完全利率市场化。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由于政府融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欧美的推动。利率市场化后,日本宏观经济增长震荡下跌,放松利率管制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并不通畅,从长期来看造成了GDP增速的下移;也没有带来有效投资上升和产业转型,而是资金的投机性转移引发的非持续性的泡沫经济。由于实际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出现负增长。

5 从日韩经验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选择

从日韩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好坏对其利率市场化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一,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金由政府配置效率的作用逐渐显现,对利率长期实行直接管制,就必然导致限制竞争、降低市场效率,最终影响金融创新,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而,利率最终都要从国家干预逐步过渡到交由市场供需双方来决定。

第二,利率市场化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忌一步到位的思想。从韩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以看出循序渐进改革的重要性,利率改革是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必须结合当时的经济实际情况,分步骤放开。

第三,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顺利实施的关键。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变化走势对宏观经济走向影响巨大。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选择不对,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大幅波动,提高企业融资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宏观经济的恶化,致使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利率的管制。

第四,全面的金融体制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很难单独实施并成功。因为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创造一个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效率,分散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金融改革的支持,包括深化市场准入改革、汇率制度改革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改革。

6 总结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有一个好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目前我国面临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一方面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并且由于国内利率管理体制,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融资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地下钱庄盛行,其融资利率远高于正常融资渠道,在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融资机会的前提下,企业不得不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加重了企业经营难度,破坏了正常的经营环境,为我国经济的深化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因此,从现在就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既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减少地下钱庄的发展,恢复我国实体经济的活力,有可以逐步改革银行业的经营结构,优化银行经营模式,降低其经营风险。这样我国不但可以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可以培育出优质的实体企业和强大健康的金融业,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帅.韩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3,(10):3940.

[2]蒋海涛,王丹.利率市场化:日本和韩国带来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3,(7):3639.

[3]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4145.

[4]朱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5]王平安.中国利率市场化时机与模式选择[J].经济师,2003,(4):2223.

[6]卢瑾,肖汉.利率市场化的时机选择[J].金融发展评论,2013,(4):95102.

[7]吕超群.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文献综述[J].企业研究,2013,(10):1011.

市场化改革范文第6篇

一、发挥乡镇文化市场监督员作用

乡镇文化市场监员队伍由各乡镇的文化员和广电员组成,较好地解决了执法大队人员不足、乡镇路远等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成为文化市场执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在文化经营户经管和大棚演出监管方面,乡镇文化员发挥了积极的监管作用,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大棚演出、交流集会地摊游商等流动性经营者违法行为。

广电员主要是协助处理关于农民擅自安装和使用地卫设施行为,能发挥本地广电员人员熟悉、广电业务熟悉的作用。在2009年和2010年我县整治地卫设施工作中,由于乡镇广电员工作积极,许多农民在广电员的政策解说下,能自行拆除地卫设施,效果明显。

具体操作:

1、关于网吧有未成年人。如果是未成年人未上网,只是走进网吧转转、看看,情节不严重的,就责令网吧业主劝未成年人离开网吧。如果有未成年上网,但由于农村家庭无电脑,而其上网的内容是查分数、查学习方面的数据,建议网吧管理人员加强上网内容的监管,做到定人(有成年人在旁监管)、定机(用在管理人员视线内的电脑)、定时(学生考试结束期间)、定内容(非游戏等娱乐内容)。如果是未成年娱乐上网,则建议由当地文化监督员与执法大队联合查处。

12、关于广电地卫设施。常规的监管、巡查以广电站的监督员为主,对整治村的地卫非法安装户,要求广电台出面,先宣传合法有线电视的政策,尽量让农户自行拆除非法安装的地卫设施。对不听政策措施,仍不肯自行拆除擅自安装的地卫设施,由执法大队与监督员一起,发《责令期限改正通知书》,明确告知违法的法律后果。期间,由监督员上门做思想工作,一般农户能自行拆除非法安装的地卫设施。对逾期不改正的少数用户,立案查处。立案调查取证阶段,由当地监督员协助进行。

3、关于农村大棚演出。对持证并经我局审批的演出,当地监督员在场实地监督观看。对持证但未经我局审批的,原则上不予以演出。但已经演出,且内容健康,无安全隐患的,在场实地监督观看。对无证演出或内容不健康的演出,到场制止。不能制止的,报告执法大队协同制止演出。

4、关于无证游戏机。当地监督员发现有无证游戏机或老虎机,督促机主撤离机器。对督促、劝告不听的,报告执法大队查处。

5、关于歌舞娱乐场所。由当地监督员协助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处理日常发生的常规事务性小问题,监督重点放在消防安全上。监督员参与执法大队组织的安全生活检查,并负责检查后关于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和督办。

6、关于农村集市文化市场监管。我县乡镇农村集镇的集市多,物资交流会多,这期间的文化市场相对繁荣,文化产品也较为丰富,流到市场的非法文化产品也相对集中。为此,集市期间文化产品及文

化内容的监管,是当地监督员的监管重点。对集市中出现的一般、轻微、危害不大、规模较小的游商、地摊,由当地监督员责令改正、拆除、下架、撤摊等。否则,由执法大队进行收缴、查处。

二、发挥农村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作用

我县农村义务监督员主要是由退休老教师和在校教导主任组成,能较好地发挥老师监管本地区学生的优点,监管的重点放在网吧。在下乡执法中,我队也经常邀请义务监督员参加,在联合巡查中讨索监管经验。

目前,由于我县农村网吧等文化市场不景气,义务监督员的监督压力减轻,我县文化市场出现的问题较少,参与监督、联合检查的次数比往年少。

三、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

对持证网吧的监管,我们联合公安局、当地派出所和当地乡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对无证电子游戏、歌舞娱乐场所的检查和查处,我们联合工商、公安和当地乡镇开展。

对涉嫌色情的大棚演出,我们联合当地派出所进行联合取缔。 对乡镇交流会期间的无证书刊、无证音像的查处,主要联合当地工商和当地乡镇开展。

对黑网吧的查处,主要联合工商部门开展。

四、开展错时执法检查

通过采取五加二(正常上班加周六日)、白加黑(白天与晚上)、

节假日或重要时间节点例行检查等方式,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市场平安与稳定。

五、抓住工作重点

乡镇集市、交流会期间,重点抓地摊和游商的监管,同时关注大棚演出活动。

暑假和寒假期间,加强对农村网吧市场的监管。

学生开学前,重点监管出版物市场,主要是学生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出版物的检查,打击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盗版行为。

学生上学期间,重点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主要整治电子游戏、出版物等市场。

磐安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上一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下一篇:办公软件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