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对处方分析在中药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方法:从我院收治的中药治疗患者当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他们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当中包括4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调剂法,试验组采取处方分析调剂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5.0%,而试验组只有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试验组为2.5%,可见试验组各项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处方分析法运用到中药药学服务过程中,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不合理用药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处方分析;中药;药学服务;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中药治疗患者当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他们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当中包括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包含有16例女性患者和24例男性患者,他们的疾病所涉及科室有内科13例,儿科5例,外科12例,婦产科10例,所有人年龄均在35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1.45)岁。试验组当中包含有17例女性患者和23例男性患者,涉及科室有内科12例,儿科6例,外科11例,妇产科11例,年龄均在36岁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8±1.49)岁。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对比分析[1]。

纳入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经过检查之后都严格符合中药适应症,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调剂治疗方式,严格遵照中药处方要求对药物的品种和剂量进行调整,如果存在处方书写不清楚现象,还应该及时和临床医师做好交流和沟通,只有在确认之后方可进行调剂。并且还需要事先告知患者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试验组采取处方分析中药调剂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临床诊断结果做出详细分析,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评估,在对诊断结果做出全方位仔细分析之后进行中药的合理调配。需要注意,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不同体质的患者在药物剂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求充分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对药物剂量做出合理调整,在确认药方无误之后方可开始调配药物。

②事先给患者讲解清楚各种药物服用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治疗医师的中药用药目的做出全面详细分析。根据以往经验,很多中药处方经常出现药物炮制方式不明确现象,此时就需要我们根据中药应用功能特征和诊断结果,探索最为科学合理的炮制方式,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含有半夏的中药配方,一定要对功能和其他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掌握。

③对中药处方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不同剂量会导致同一种药物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可见合理的调剂方式尤为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结合药物性能和特点,对各种药物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进行准确判断,进一步作出合理调配,保证用药的安全性[2]。

④了解中药调剂各方面有关事宜,包括处方的脚注部分,药方处理方式以及一些特殊用药要求等。给患者和家属讲清楚各类中药煎煮时候的投放顺序和熬制时间,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药材,要求必须单独存放,避免小孩和老人误食。中药煎药工具严禁采用金属类制品,明确告知患者和家属各方面煎药和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3 讨论

中药治疗其实主要是通过内调最终达到一个治疗的效果,目前人们所发现的中药品种多种多样,每一种药物的功能和形状都各不相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如果药剂师不能做好严格的调剂和管理工作,很容易诱发中药用药安全事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就要求药剂师必须要充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中药的性能以及特点,对中药进行合理调剂,将药物的应用功效发挥至最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3]。

该文就中药药学服务过程中对中药处方分析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从上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几率为25.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可是试验组患者却分别只有5.0%和2.5%,很明显,试验组的用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处方可以说是用药的主要凭证和依据,同时也是中医辨证用药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药剂师应该通过对中药处方分析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经典处方研究结论,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药物加减治疗方案,这样也可以更容易发现中药适应症 和功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中药方剂做出更加精准的配置处理,确定最终的处方诊断方式,了解主要症状与中药处方的确立方式,然后结合患者各方面临床症状表现对中药方剂做出合理调配,最大程度避免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要不断规范中药处方的书写,防止重复用药现象的发生,并加强对文字和各类信息的检查,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中药处方当中的药物使用方式、使用剂量以及配伍禁忌等,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都需要进行仔细检查,不断提高中药药学服务水平和用药成效。中药药剂师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熟练掌握各类药材的配伍禁忌和适用方式,不但要保证用药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将各类副作用降至最小。医院应该定期为药剂师组织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活动,对药剂师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与临床医师之间做好相互合作,懂得怎样结合诊断结果去合理调剂中药用药,保证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控制好中药用药剂量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很容易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引发相应的医疗安全事故。中药煎煮器具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采用金属类器具对中药进行煎煮,否则容易导致药物煎煮过程中药性发生改变。和西药用药相比较而言,中药没有包含药物应用的具体频率和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以医务人员还应该事先给患者和家属进行仔细讲解,明确告知其药物的具体煎煮方式和服用方式以及服用频次,并告诉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一些禁忌,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将药物功效发挥至最佳,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药学服务。

综上所述,将处方分析技术合理运用到中药药学服务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和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提升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缪昌文.临床中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8):188-189.

[2]张燕.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意义分析[J].现代养生,2018(14):147-149.

[3]王景洋,刘大明.中药处方点评对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8,16(06):39-40.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中医药;制剂工艺

1 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

1.1 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中医药的发展与成就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始由中医药的无知和偏见、回避和拒绝逐渐转向试探、了解、关注和接受。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针灸最早得到非华人世界的认可,到二十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开始松动对中医药品的管制等等,都表明一个有利于中医药发扬光大、造福全球的社会环境日渐形成。

1.2 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曾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还指出:“积极发展中药产业,……实行优惠政策,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1999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过长期调研,确立了“中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作为切入点,开始实施“中药现代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落实了措施。此外,还成立了上海中药创新中心,并拟发展香港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代表着国家倾向于通过上海和香港让中医药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2002-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这必将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步伐。

2 进入国际市场的劣势分析

2.1 企业与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接轨的新药创新面临很大困难

中医学理论体系经过数千年医疗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中医学本身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和东方哲学内涵,与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医学体系很难被西方国家理解和接受。

2.2 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难以被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所认可。中药材生产的GAP尚处在试验阶段;对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还缺乏明确的要求,符合GLP条件的中药实验中心和中药的GCP临床试验基地建设还处在规划阶段。因此,中药材、中药炮制品、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临床评价等质量标准体系尚未按国际标准有效建立,成为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

2.3 中药生产质量控制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中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导致中药生产在有效成分分析、药效毒理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尚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

2.4 中药制剂工艺落后和设备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中药生产基本还采用水煮醇沉的传统工艺方法,一批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各单元制药设备独立动作的现象仍很普遍,未能形成管道化或连通型流水线,亦未达到相互间的智能化组合与控制,且缺乏客观化的条件控制,加之,对影响产品内在的重要的关键性工艺参数缺乏在线检测或软检测技术和装备,最终导致产品质量难以完全稳定均一。

2.5 中药剂型难以适应国际消费习惯

目前,中药制药企业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这是毋庸置疑的,辨证施治是中医药致病的灵魂。然而,欧美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却给辨证施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他们难以接受中药的怪味,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西方人也难以掌握。

2.6 中药及其制成品的知识产权尚未申请国际专利保护

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传统理论体系完善,搞好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务之急,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仅局限于国内,中药产品尚未申请国际专利,或未按国际惯例作为商业机密进行保护,若被西方发达国家申请专利或抢先进行商标注册,会使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2.7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营销经验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懂得国际营销惯例的人员和业务人员缺乏,更面临着产品国际知名度低和国际营销网络薄弱的问题。缺乏国际营销经验会导致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生挫折或走弯路。

3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3.1 市场地位灵活化,以非药品名义抢滩欧美市场

现阶段中药制药企业在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如果以非药品名义绕过美国药物门槛,不失为可行良策。

3.2 出口方向多元化,扩大视野拓展市场

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使用植物药的传统,对中药并不排斥,因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应放宽视野。目前我国中药出口不畅,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和中药材居多,附加值低,出口结构不合理。因此,应以优、特、新的中药产品,即选择疗效好而西药又无法根治的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3 产品结构多样化,在相关领域首先“侧翼突破”

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品体系是中药产业化的又一趋势,中药以非药品名义抢滩国际市场,应大力开发中药相关产品,首先寻求侧翼突破。

3.4 市场细分化,锁定目标市场

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包括药品这种特殊商品,都有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消费者,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制药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评估选择对本企业最具吸引力的细分部分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3.5 营销战略整体化,医药配合齐头并进

中医与中药是相辅相成的体系,目前国外巨大多数西医师不会使用中药,限制了中药的国际化。目前,中医医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被列为一些国家的医学院校课程,针灸、按摩等也在欧美被广泛接纳。但是,国外中医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连欧洲,只有美国等少数地方开设三至五年的中医正规教学,其它全是业余中医班,而且师资力量很差。同时,国内正规院校毕业的有经验的中医师无法顺利到欧洲取得职业资格。这一问题首先要通过政府出面协商解决,使国外的行业协会调整政策,接纳来自我国的中医师和中药师。国家则积极鼓励国内至少懂一门外语的优秀人才出国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提高海外中医教育的质量和规模。一旦时机到来,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应毫不犹豫地做出反映,通过输出中医药文化,加强中西交流,更好地促进中药国际化。

3.6 本国生产出口产品,降低风险

在本国进行生产,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是比较简单、风险比较小的一种策略,极为有利的是可得到我国政府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3.7 港、澳地区生产出口,作为最佳跳板

中国香港在中医药立法、专业注册、执业等级、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业架构中的定位、中药产业的发展蓝图、推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区政府相继采取了必要措施,制订完备法规。建立监管机制,使中医药在香港取得法定专业地位。

通过港、澳地区生产出口的策略,可以合作建立国际中医药交流的高科技平台、信息网络系统及先导型企业。采用这一策略,可以找到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抗菌活性;化合物结构相似度;化学信息学

近30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飞速发展,抗菌药物的生产与使用日益普遍。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都益于针对于不同作用途径的抗菌药物的不断涌现和大量的临床使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等。抗菌药物在发挥日益强大的抗菌功效的同时,致病菌也不断对现有药物产生适应性[1]。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细菌的耐药性迅速产生[2]。另外,抗菌药物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均十分常见,另外还包括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耳肾毒性等等[3-5]。结合以上事实,一方面深刻表明应在临床上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另一方面也强烈提示开发新的基于全新的分子母核结构的抗菌药物应成为当务之急。

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6]。本文依据化合物结构相似,可能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这一合理假设,通过化学信息学软件的合理使用,比对中药化学成分与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的二维化学结构相似程度,从中优选出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别。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对其结构改造,合成全新的基于中药化合物骨架结构的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和前期研究基础,从而替代当前细菌已经对其耐药的抗菌药物和使用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1资料与方法

1.1抗菌药物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所用的临床抗菌药物以及中药化学成分均其常用名称表示,各个化合物的SMILES字符串可在PUBMED compounds数据库中检索得到。研究中计算二维化合物结构相似度的参数为Tanimoto系数 (Tanimoto coefficient)。方法中将忽视化合物的旋光性,因此SMILES字符串将全部采用Canonical SMILES[7]。对于无法在PUBMED compouds数据库检索其Canonical SMILES的中药化学成分,则依据其二维分子结构,经ChemDraw软件重新绘制其化学结构,生成其SMILES字符串。

1.2计算化合物相似度及拓扑参数TPSA所有的中药化学成分将按化学结构特点被分为8大类,即黄酮类、萜类、木质素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醌类、甾醇类以及香豆素类。采用网络分析软件Cytoscape[8]以及其化学信息学分析插件ChemViz[9]分别计算各类中药化学成分与现有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之间的化学结构相似性。Tanimoto系数(0~1)的大小用于表征化合物结构相似程度。计算结果越接近1,则表示2个化合物结构越相似,很可能存在相似的药理活性[10]。参考文献[10],本次研究中Tanimoto 系数的阈值设定为0.57。计算Tanimoto系数之和得到E,反映2个类化合物之间的整体相似程度[10]。此外,ChemViz用来计算所有研究用化合物的TPSA,其大小可用于衡量化合物对于细胞膜的渗透性[11]。数据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处理。当P<0.05,认为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收集的抗菌药物和中药化学成分及所使用的软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了161种抗菌药物。均为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品种。采用网络分析软件Cytoscape以及它的可用化学信息学插件ChemViz,依照化合物结构相似可能具有相似的药理活性的合理假设,对总共1 455种中药化学成分进行了抗菌活性化学信息学分析,以探究中药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特征与其抗菌活性的构效关系。由于研究中涉及化合物个数较多,文章中不做列表显示化合物的名称和SMILES。在本次分析中,采用了Tanimoto系数作为计算两两化合物结构相似度的主要参数[7];而E作为衡量2类化合物整体结构相似度的主要参数[10],E越小,表明2类化合物越相似。所有化合物的拓扑参数TPSA由ChemViz计算得到,越小,表明药物的被动跨膜转运能力越强[11]。

2.2不同类别的中药化学成分与现有抗菌药物的化合物结构相似度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化合物结构特点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是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类别的中药化学成分由于其母体结构的差异,表现出存在与抗菌药物化合物结构相似度的显著差异(图1,表1)。图1为示意图,显示了甾醇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与抗菌药物的Tanimoto系数的分布趋势,可以看出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似度最高,其Tanimoto系数平均值为0.48。黄酮较甾醇与抗菌药物更为相似,前者的Tanimoto系数平均值为0.44;而后者仅为0.18。在所有分析的1 455种中药化学成分中,仅有少量生物碱类化合物表现出与抗菌药物在化学结构上最为相似(Tanimoto系数>0.80,图2)。在图2中,若2个化合物的Tanimoto系数大于0.80, 即用实线连接。结果表明β-咔啉类生物碱与多种抗菌药物在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提示此类生物碱很可能具有抗菌活性。

E的计算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表1)。黄酮和生物碱以及皂苷的E最小,与其他类别化合物相比有显著区别,提示这3大类化合物在总体上与抗菌药物结构相似程度较高。而甾醇类化学成分无一个与抗菌药物相似(Tanimoto系数阈值为0.57[10])。需要注意的是,E的大小与化合物的数目无关[10]。进一步的分析证明,黄酮类化合物与甾醇类化合物之间的E为2.1×105,2类化合物中无任何化合物之间结构相似(Tanimoto系数>0.57),说明中药化合物母核结构的差异显著影响了它们的抗菌活性[6]。黄酮化合物按母核骨架的细微差异又可细分为亚类,各亚类黄酮化合物在抗菌药物相似程度上仍然表现出显著差异(表2)。

2.3中药化学成分TPSA分析药物跨膜转运与药物在细菌内部的有效浓度紧密相关[11],进而将显著影响药物的抑菌或杀菌活性。本次研究中,采用衡量化合物细胞渗透性的拓扑参数TPSA来总体比较各中药化学成分和现有抗菌药物在被动跨膜转运上是否存在显著区别(图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中药化学成分类别与现有抗菌药物在细胞渗透性上存在显著差异。除了皂苷类化合物的TPSA普遍偏高,提示其分子结构极性较强不易通过细菌细胞膜,其他各类中药化学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细胞膜渗透性能。对黄酮各亚类化合物的TPSA分析结果表明,各亚类化合物的TPSA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已经在我国造成大量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药,并且这种趋势不仅没有缓解,而是在逐年加剧。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药物,避免耐药性菌群的出现,也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同时,抗菌药物的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也同样困扰着诸多医务工作者。

在药理学中,存在这样一个合理的假设: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往往会具有相似的药物作用,并表现出近似的药理活性。而通过计算和比较在巨大的化合物空间中的化合物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有可能发现化合物或是药物的新的药理作用[10]。本次研究中,将采用现有的化学信息学软件计算和分析超过1 450种的中药化学成分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试图从中寻找到合适的先导药物骨架结构的来源。将这1 455种天然化合物按其结构特点分为8大类,即黄酮类、萜类、木质素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醌类、甾醇类和香豆素类。对各大类化合物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对于黄酮类化合物,还特别按其母核结构的细微差异,将其细分为5个亚类(表2)。总体而言,各大类中药化学成分与现有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在结构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图1)。生物碱、皂苷和黄酮化合物表现出于与抗菌药物的显著相似(表1)。本次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6,12]。有4种生物碱化合物分别与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大环内酯类乙酰麦迪霉素、糖肽类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高度相似(Tanimoto系数>0.800)。本次分析不仅能说明生物碱存在抗菌活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抗菌活性的多重分子作用机制。具有多重抗菌作用机制无异将避免细菌出现耐药。这一优势使生物碱成为相比其他类化合物更为合适作为抗菌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但生物碱潜在的细胞毒性还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评估。尽管皂苷在抗菌药物相似性上表现良好,但较大的分子极性很可能限制这类化合物进入细菌内部,显著降低其抑菌或杀菌活性。有所不同的是,黄酮类化学成分表现出与现有抗菌药物在结构上的显著相似,提示其具有不容忽视的抗菌活性[6]。黄酮类化合物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一方面这一结构特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能,同时也进一步揭示同样的结构特征很可能也使这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6]。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多来自天然的饮食来源如大豆,相比生物碱类物质毒性较小。前人研究表明大豆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13],这与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表2)。

终上所述,研究表明化学信息学方法有助于解析中药化学成分的化合物结构特征与其抗菌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有助于揭示中药化学成分的潜在抗菌作用,同时可用于发现和寻找合适的抗菌药物先导药物骨架结构来源。本次研究将为今后进一步合成全新的基于中药化合物骨架结构的低毒有效的新一代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和前期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礼贤.从耐药机制看抗菌药物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4):15.

[2]李静.抗菌药物的发展及其细菌耐药性[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5):35.

[3]曲彩虹,苏向阳,黎小研,等.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12):75.

[4]范瑞娟,张建军,成马瑞.135例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2011,8(3):40.

[5]崔敏,逢晓云,苏颖杰,等.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2010,19(9):501.

[6]Saleem M, Nazir M, Ali M S, et al.Anti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s: an update on future antibiotic drug candidates[J]. Nat Prod Rep,2010,27(2):238.

[7]Rogers D J, Tanimoto T T. A computer program for classifying plants[J]. Science,1960,132(3434):1115.

[8]Smoot M E, Ono K, Ruscheinski J, et al. Cytoscape 2.8: new features for data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visualization[J]. Bioinformatics,2011,27(3):431.

[9]Resource for Biocomputing, Visualization, and Informatics chemviz: cheminformatics plugin for cytoscape[EB/OL]. [2012-08-23]. http://www.cgl.ucsf.edu/cytoscape/chemViz/

[10]Keiser M J, Roth B L, Armbruster B N, et al. Relating protein pharmacology by ligand chemistry[J]. Nat Biotechnol,2007,25(2):197.

[11]Ertl P, Rohde B, Selzer P. Fast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polar surface area as a sum of fragment-based contribu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drug transport properties[J]. J Med Chem,2000,43(20):3714.

[12]Brtz-Oesterhelt H, Sass P. Postgenomic strategies in antibacterial drug discovery[J]. Future Microbiol,2010,5(10):1553.

[13]谢明杰,陆敏,邹翠霞,等.大豆异黄酮的抑菌作用[J].大豆科学,2004,23(2):101.

Chemoinformatics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s

ZHANG Kun, LI Yan, ZHANG Zhuo-ran, GUAN Wen-hui, PU Yan-chu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hemic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hemoinformatics

doi:10.4268/cjcmm20130532

[责任编辑孔晶晶]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的总结,是复杂化学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发展,中药复方对症功效,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关系,复方功效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及评价等不同方面问题的探讨,分析和总结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新药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发展;研究

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临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中药理论将多种中药材进行组合形成的不同中药混合体。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中药学以及方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中药复方药物的每一种中药的种类、药味不同,且有效成分复杂、化学性质不均一、药理作用靶点多向性,因此对其研究难以取得长足的进展。复方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结合方剂配伍理论,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效果和特点的总结,是多种复杂化学活性成分经多途径、多靶点的药理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功效概括了中药复方主要作用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提高,对于中药复方功效的分析和现代科学的阐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本文就当前中药复方功效研究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探析。

1传统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

中医认为,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多种中药根据临床辨证,通过不同的中药排列组合而产生疗效。中药复方配伍的基本理论是君臣佐使理论[2],其核心内容是依据证候的变化,将各种中药按照作用的主次不同分为不同的对证治疗级别,并以此为依据概括中药复方的功效。因此中药复方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药物的剂量配比,其中药物的组成和配伍是影响中药复方功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功效研究和发展远远晚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变化。在复方或方剂发展繁荣的唐宋时代,中药复方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经验用方的原始积累阶段,即“某方能治愈某病,某病能以某方治之”。而具体到方中的各种药物组成和配伍规律、处方治疗的特点和作用、药味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机制则较少的进行论述。方剂功效最早的描述则是来自金代时期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他以《伤寒论》的20首方为基础,依据君、臣、佐、使,分别进行组方剖析,而其中就有了对方剂功效和特点的描述。但是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方论中并非每首方剂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功效总结,大多数方论着重阐释的是复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3]。总体来看,古人对方剂功效的表达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对方剂功效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但由于条件限制,古人就同一首方剂以及相关的方解,对其功效的叙述以及表达用词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功效含义表达不够完善,有些方剂的方论中还缺少整体功效的阐述,并没有指出功效如何表达,也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于功效的形成和总结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清代的《医学源流论》中首次提出了“方药分离”的理论,为后人研究中药复方的功效提供了新的思路[4]。目前研究认为中药复方功效体现的是复方整体功效,而不是其中单味中药或者部分中药功效的简单叠加,因为复方中各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相互影响,以及中药配伍之间的变化,单味中药的功效会发生变化。同时也认为复方的整体功效是同复方中不同中药的功效相关联并通过其来实现的,药物剂量和性味发生变化,功效也随之改变。可见,药和方之间在功效上应该存在着内在的和必然的逻辑联系[56]。就这种联系以什么形式客观表述及其实现过程的表达方式,目前都没得到具体的阐明。作者认为,中药复方功效的表达应该在临床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确立主要的治则治法,根据中药的配伍规律进行药物的组合和剂量的确立,并概括复方的功效,使复方功效体现的不是叠加功效,而是整体功效。但是就复方功效的具体表达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2中药复方对症和对病功效的研究

对症治疗不仅仅在现代医学中出现,而且也出现在中药或复方的功效当中,如“止痛”、“利尿”等的功效表述[7]。复方的对症功效是指中药复方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不适或痛苦症状以及临床体征的作用。对症功效的最大特征是复方作用针对于某种症状或体征变化。它摆脱了复方的药性特征,是复方本身所含有的一种或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对机体某一症状或体征的改善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复方的组方过程中,采用对症治疗的中药组方以加强复方在改善或减轻某一症状方面越来越常见[8]。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对因、对症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治疗原则。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症状或体征,这些症状及体征往往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甚者难以忍受的痛苦,如疼痛、咳嗽吐痰、眩晕,或进一步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持续发热、出血、便秘、乏力等。它们不但是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常常是反映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复方功效当中,对症功效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运用某些对症治疗药物减轻苦痛、不适症状及某些体征后,机体在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下, 能充分发挥体内自身正气的抗拒外邪的作用,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多种复方功效中包括了对症功效,达到了对症和对症治疗的统一。中药及复方的对证治疗包括止痛、止血、退黄、止咳等[9]。此外,中药复方还存在对病功效,这指中药复方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所具有的独特、显著疗效的综合概括,含有专方专病的性质。对病功效除了针对某一疾病特定病因所致疾病而具有的特殊疗效之外,还应包括对疾病的特征性理论指标所具有的直接而肯定的调节作用。如杀虫、散结、降压、截疟等。由此可以看出,对症和对病功效具有一定现代医学的特征。而中药复方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将以现代医学中的“某病”、“某症状”或“某项指标”作为疗效指标,对症和对病功效则正是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成果适当的表述。

需要指出的是对症或对病功效往往是对证功效的一部分,或者涵盖于对证功效当中,而应归属于中药复方所针对证候特点发挥的治疗作用。只有在对证功效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和病因治疗中药的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复方功效真正的内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中药复方功效就是对证和对症、对病功效的有机综合。但是在复方对证治疗中需要注意,许多中药及复方对症、对病治疗功效的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来进行探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尽管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者基础实验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对症、对病治疗作用,可是在临床应用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药物的配伍、理化性质、吸收度、药物作用的靶点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在文献分析、基础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对复方对证功效进行对比研究,才有可能正确的把握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10]。

3中药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效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概念,而且赋予了许多具体的药理学。把药理学研究的方法用于分析复方功效,最大的特点在于,药理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之间的结合使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引入诸如分子生物学、现代组学研究技术、细胞免疫学、影像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使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和效果有微观、量化以及更加客观的指标认识[11]。但是中药复方的多种药理效应绝对不是等同于功效,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指标无法产生相对应的关系。中药复方功效是中药作用于机体后,对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产生不同的调节或干预效应[12]。因此其形成是以疾病证候为基础,通过中药复方整体对疾病证候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形成功效的作用特点。目前认为,疾病证候的发展变化涉及疾病病理生理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针对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靶点的干预体现了药理作用的结果。而中药复方对证候的综合作用不仅仅是药理指标的累积和叠加,更重要的是复方功效代表一种对疾病证候的整体作用。这种整体作用是一个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效应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体系,其综合效果以证候改善为基础的功效的形式表达[1314]。此外由于中药复方存在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其对证候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干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作用[1516]。因此将中药复方功效归结为多个药理作用的综合相对比较片面。目前复方功效的研究中应当以疾病证候为基础,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环节上系统探求证候潜在的病理生理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功效复方的干预和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网络、统计分析等的优势特点,更全面的阐述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据此,作者认为未来能够反映复方功效特点的特异性客观指征很少局限于单一的指标改变,而更有可能存在一个以证候客观化为基础的指标群的改变。当前这种研究思路还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对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使得复方中药干预的指标体系受到一定局限。其次目前就证候与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指标或者指标群的认识[17],尤其是在亚疾病状态出现明显的证候变化。采用中药复方进行对证干预时,一些药效学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使与功效相关客观指标认识相对片面。最后目前完全阐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尚很困难,因此许多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与功效的对应性仍存在不足[18]。

4中药复方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具有明确的功效,表现为不同的药理作用,因此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并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及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筛选是一个独特的技术和方法[19]。这种技术就是把生物体内目标活性物质固定于色谱填充物中,当中药复方中多种成分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不同活性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及作用强度的差别而表现出在色谱柱上差异化的保留特性,根据这种差别就可以对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且测定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和生化参数,研究复方中各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2021]。该技术不仅选择性高,重复性好,而且步骤简单,分析速度快。但是本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流动相流动过程中活性物质特异性相互作用不完全等同于体内环境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利用色谱柱特异性吸附所保留的复方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一般较少,难以提供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鉴定及药理靶点进一步验证,这些都阻碍了该方法的使用[22]。在基因、分子、细胞水平上建立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体系也是进行中药复方功效活性成分研究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疾病和机制建立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进行大规模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及相关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在细胞学实验研究中,整个细胞的变化经常由既定的刺激因素引起,干预因素较少,易控制。这些都有助于评价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此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突变的基因导入目标细胞系中,从而达到体外定向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目的。尽管细胞实验能够有效筛选中药活性成分,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以上都是在体外进行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学上的差异,与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体系相去甚远,得到的药理学结果很难完全用于功效的科学阐释。因此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或以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特别是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对于科学阐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复方功效的作用特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融合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两方面共同的作用因素和性质,使目标模型动物同时具有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双方面的特征,是揭示中医学基本科学问题,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疾病证候动态变化研究较为理想的载体,同时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前提[24]。这类模型从理论上讲,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复方功效作用情况。但是目前对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在模型建立方法和评价技术都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特别是中医证候复杂多变,涵盖面广泛,目前相关的证候基础研究难以多方面的涉及[25]。因此在中药复方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应当适当的将离体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起来,突出证候动物的特色,发挥复方整体作用的特点,力争全面了解不同复方功效的综合药理作用特点。

5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与评价方法的探讨

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旨在从药物治疗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复方或方剂中中药与中药之间、中药与复方整体之间、复方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现代医学对功效的深入认识可进一步指导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许多涉及中药功效的药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多以“疾病”而非中医“证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动物模型,无论是整体动物水平、还是离体组织器官与细胞水平,多以物理、生物或化学因素刺激诱导形成的疾病病理生理变化为基础[26]。由于这种研究方式无需辨证或辨证不充分,同时这种情况下也难以对现代医学药理研究模型进行辨证,因此这些研究在对中医理论的科学阐释中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病”、“证”概念和研究思路上的差异,因此这些药理模型研究结果是现代医学意义上对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干预的评价,只能部分反应复方功效的作用特点。并且某些药理研究结果难以与中医中药的传统理论形成一致,甚至经临床验证的某些经典中药复方在实验研究中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虽然目前复方功效的评价都是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方式展开的,但是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功效作为核心,从多层次、多方面、多水平,有机的药理学指标体系逐层深入,以说明复方功效所涉及的科学内涵。因此在与功效相关的药理学研究中首先根据中药复方的功能主治选择有代表性或能够追踪活性物质的客观指标。选择的指标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目前证候客观化研究的特征;同时由于疾病证候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于指标的观察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需要尽量采用无创的检测手段与方法,并适合于模型动物的形态结构,结合模型动物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多时间的证候相关的特定指标测定。另外,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证候变化与药理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疾病的多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相关的级联放大效应往往与中医发病的整体理论非常接近[27]。同时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也给治疗药物以及证候本质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靶点与方向,在可能产生创新药物的同时,也促进了证候客观变化的全新认识。随着复方药理作用特点的逐渐深入了解,也会促进和加深对于功效作用的科学认识。其次是选用适宜的实验动物作为功效的研究对象。在复方功效的研究中,以疾病的整体和离体模型为主的药理实验研究只能部分反映复方整体功效的作用特点。疾病“证候”的动物模型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比单纯的现代药理学模型,是一个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体系。但因为中医“证候”本质的科学概念尚不能完全的明了,所以目前证候实验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能被中医界广泛接受的“证候”动物模型。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表明,以临床证候主、客观指标变化的观察为基础,以合适的模型动物为载体,采用系统的动物临床研究模式,以最大可能模拟中医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使模型动物疾病发生发展最大可能的符合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则有可能建立与临床病证密切结合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这种思路和方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更强调与临床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诱导方法中引入中医病因的概念,将证候诱导因素与疾病病理过程之间的一部分共同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可有力的推动证候基础实验研究的发展,而且更加客观、准确的对中药及复方进行药效学评价。本团队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建立的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目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用于多个中药复方的非临床评价[29]。实验技术和评价方法不仅要先进和多样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中医特色。由于实验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采用实验方法都有所差异。但是随着中医药实验技术方法的逐步发展,依据中医理论和具体模型动物种属并结合临床观察方法,将四诊症状进行客观化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是目前进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和中药复方药效评价的主要技术和方法[28]。该方法在不同层次上,应用多个药理或证候模型,将若干的证候通过药理学相关评价指标进行整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说明中药及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

6展望

中药复方功效的传统分析方法虽然有科学性,但也有局限性。与证候相关的药理研究是当前复方功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探究“药效功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功效评价的主要目标。但是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模式基本上沿用西药药理学的模型,其研究对中医理论认识很局限,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药效。作者认为未来对于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生物学技术,现代边缘科学的方法,如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生物网络分析,各种组学技术等先进科学方法,首先可以从“加法”做起,即从中药复方配伍药性研究入手,对于其中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靶点与主要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复方配伍的君臣佐使理论,适当的逐步添加1或2味中药,分析其活性成分的药理特点对原复方中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影响,从而阐述复方功效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做“减法”进行功效研究,即选择传统的功效相对单一或明确的复方,从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和药理作用特点出发,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新的现代生物技术,在保留主要体内活性成分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复方组成和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分析复方的药理作用特点,探讨其与功效的相关性,从而明确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和药理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表现相对复杂,需要结合中医理论,通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器官功能、组织细胞、分子靶点等多层次的药理研究,才有可能系统、全面的了解特定复方的功效特点,这需要进行长期而艰巨的研究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阐释复方功效内涵,指导中药复方基础与临床的科学评价,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杰,肖诗鹰,郭赞 不同功效的中药复方专利2010年度授权状况聚类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78

[2]冯泳,杨卫平 对《方剂学》君臣佐使理论的定性思考[J] 中医杂志,2006,47(1):61

[3]雍小嘉,蒋永光,陈颖,等 试论方剂功效表达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意义[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293

[4]雍小嘉,蒋永光,韩佩玉,等. 从“方药离合”浅析以复方药物判断方剂功效的利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33

[5]陈冠林,周福生,许仕杰,等 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957

[6]陈冠林,许仕杰,周福生,等 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析中药复方的整体功效[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60

[7]唐德才 中药对症功效的研究思路初探[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8):574

[8]任钧国,刘建勋 中药功效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237

[9]何光明,董银平 浅谈中药的“对症治疗”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1

[10]杜冠华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 中成药,2002,24(11):878

[11]何晓山,代蓉,李秀芳,等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中药功效分析[J] 中医药信息,2007,24(2):39

[12]段金廒,宿树兰,刘培,等 中医方剂现代研究的实践与思考——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构想与建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159

[13]童婷,吕圭源,陈素红 抗高血压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相关性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78

[14]王梅,张培,王耘,等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93

[15]杨义芳,萧伟 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解读与策略[J] 中草药,2013,44(12):1521

[16]吴水生,郭改革,李长伟,等 中药“疾病缩减效应”假说与理中丸抗消化性溃疡多成分多靶点整合协同作用的实验验证[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80

[17]唐丽明,宋宁,袁红霞.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355.

[18]裴丽,刘景亮,李杨,等 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功效主治与有效成分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4,42(6):31

[19]毛希琴,邹汉法,封顺,等 3种色谱模式联用在中药活性成分初步筛选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3,31(8):992

[20]牛晓晖,张海莲,孙佳明,等 脾细胞生物色谱法和液质联用分析鹿茸山药药对的补虚活性成分[J] 吉林中医药,2013,33(9):920

[21]潘再法,谭莹,胡宝祥,等 生物色谱用于当归中活性成分筛选及分离研究[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50(2):145

[22]孙小芬,刘汉清,李婧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医药导报,2010,29(9):1186

[23]白灵,冯玛莉 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J] 中医药学报,2011,39(4):99

[24]王秀娟,谭勇,赵宏艳,等 基于证候理论观察白附片对正常和肾阳虚证大鼠心肌酶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1):52

[25]刘志刚,柴程芝,黄煌,等 病证结合方证动物模型构建思路的探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23

[26]王婷婷,赵丽,李晓丹,等 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3):400

[27]段永强,程卫东,成映霞,等 基于 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方法与思路[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36

[28]刘建勋,李欣志,任建勋 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概念的形成及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1772

[29]李欣志,刘建勋,任建勋,等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模型的建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28

[责任编辑曹阳阳]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药;中药炮制;教学改革

项目基金:本论文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药学”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

【分类号】R-4;G642.4

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制药技术。传统的炮制技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需要不断的继承、发扬。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传统制药技术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炮制方法。实验教学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1】。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能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

本文通过对比中药与民族药炮制特点并对民族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实验改革发展思路,以期提高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中药炮制学人才奠定基础。

1中药、民族药的理论与炮制异同

中医药和各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过程。客观上讲,中医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民族药物中,以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藏蒙苗傣等,其药学理论与中药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傣药“四气八味”、“五性”及“入塔”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颇为相似;苗药的“母药论”提出的“母药”指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3】,与中药的“君药”之意相近。民族医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民族药理论依据与中药也有所差异,如瑶药的“颜色功能”理论认为药物颜色有红、白、黄、黑4种,红色药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黄色药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作用,白色药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作用,黑色药走骨髓,有滋肾、补胃、利水、消积、除寒利湿作用【4】。

炮制对于有毒药或矿物药的减毒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药炮制中,一般以修、火、水、水火共制等方法为代表;同时于临床应用有明确的禁忌,如十九畏、十八反、北京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难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便是对中药使用严格的生动表述。而民族药炮制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传承的炮制方法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相承接,如蒙药炮制多用牛奶、羊奶制;藏医炮制矿物药多用煅、煨法;土家族苗族医炮制有毒药物多用童便制,壮药鲜品多用时炮制等[5]。

2炮制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炮制专业术语表达的影响

有人把《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比喻成一本“菜谱”,认为只要照着原有的操作一步一步来就可以炮制出合格的饮片,但真正操作起来会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6]。而如何正规、准确及科学的进行实验操作,教与学两方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某些中药炮制方法的术语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性差。就像菜谱中有“加盐少许”这样的操作,加“少许”究竟是加多少呢?中药炮制的有些术语也是这样。比如“炒法”作为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的炮制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炮制过程中的“火力”和“火候”。中药炮制“火力”系指中药加工炮制时火的大小,涉及武火、中火、文火(温度高低、升温快慢等)。而早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以及科學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对“火力”精准的进行控制和表述,对炮制“火力”的分类与参数的表述凭经验而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性。

2.2 实验室的条件的影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中药炮制实验室条件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如原加热设备主要为煤炉、煤油炉等,现多改用电炉、天然气炉等;同时改进了通风装置,从而使炮制实验室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炮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均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导致了学生对工业化大生产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缺乏直观的认识。例如与饮片厂的炮制生产设备相比,学校一般难以将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设备购置齐全,因此实验室的炮制操作与饮片生产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实验过程与工厂大生产过程脱节[7]。不利于其毕业后在饮片厂开展工作。

2.3 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在高校中药炮制学的大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课时相差很大,少的仅54学时,多的达108学时,由于某种原因总课时相差大,为了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只有减少实验课时,有的实验课时仅有18学时[7]。实验课时比重小而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从成绩考核来看,理论课考试所占分值比例较大,实验考核又没有客观的评分标准,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对实验有所轻视的现象。

2.4 实验教师的影响

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边演示边讲解炮制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项、成品要求、“火力”、“火候”等,大多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描述和表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教师对炮制的掌握不同,在实际教学当中难免造成偏颇。

2.5 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及各地用药习惯的差异,使某些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为炮制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3改革措施

3.1适当调整实验内容

对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实验安排上以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为主,如炒法、炙法、蒸煮法等,选择具代表性的药物,如:王不留行、麻黄、阿胶、鳖甲、地黄等,在有限的药物中体现传统炮制技术的特点,同时也要开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课程。通过传统炮制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使得这部分内容约占实验课总学时50%的课时。

3.2 注重思维方法教育,培养严谨和创新的态度

我院药学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主要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既掌握本专业要求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民族医药特长,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高级人才。因此,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只有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说服性。在实验室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敢于有自己的理解及解决思路及解决手段。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步实验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强调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结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环境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试验操作技能,启迪其科学思维及创新意识。

3.3 重视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老师给出的实验题目及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图书馆和校园网资源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归纳,将其运用于实验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及帮助下完善及改进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不必过分强调学生必须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对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充分、具体、科学的分析。开放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8]。如:何首乌的设计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首乌炮制前后蒽醌的含量变化,虽然这种方法准确度不高,可行性差,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和加深,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设计实验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还有的学生查阅了许多何首乌的相关资料,仅卵磷脂的测定方法就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路,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础。

4小结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通过验证来补充理论,而是應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通过对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重复,打破了其对学生的束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是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的综合运用【9】,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地实用型中医药专业人才。同时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及特色,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如蒙药、藏药等,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人才,为少数民族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1-3

[2] 田华咏,瞿显友,熊鹏辉.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

[3] 蔡翠芳,裴慧荣,赵建英.中药炮制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 2320-2321.

[4] 蒋孟良.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21-23.

中药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中药学;生药学;对比研究

中药和它的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理论,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藏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辨证法原则理论。跟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下,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成绩。然而,当下中药的发展还有些偏离了传统理论轨道,中华中药学有逐步被以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而代之的的发展势头。但是,实际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1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比

根据中药和生药的定义来讲,“中药”指中医根据中医学理论实施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传统中药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其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形质等)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系列。而“生药”是都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的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与西医西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传统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引领下,还有具体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价值。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加工、配伍、调剂、制剂各环节都离不开 “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也就是中药性能的范畴。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开始是19世纪初期叶德国学者正式使用pharm akognosie这一学科名字。这一名词使用是由希腊文“pharm 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连合而成,即“药物知识”。至于“生药学”这一名词是来自于日本学者大井玄洞的译著《生药学》。下山顺一郎于1890年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我国学者赵黄于1905 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并于1934年与徐伯筠合编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于 1937 年撰写出了《生药学》下篇 。上下两篇《生药学》的内容主要阐述介绍国外书籍中收载的或供西医应用的生药,还开创了生药鉴定的近代理论和方法。

生药学的理论基础是许多学科理论结合的科学 ,其中有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核心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微观分析药物所含成分来分析研究药物,因为符合西药学理论所以更容易为西医所接受。所以说,生药学并不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而更加依据于西方现代医学理论。

在20 世纪70和80年代之间,国外一些大学相继取消了“生药学”的课程教育,但是,我国的生药学发展没有出现这样情况,一贯保持发展时期。因为,中医中药核心具有有着使用天然药物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开发进步,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生药检验鉴定,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生药学高速发展。但是,生药学不是中药学,它与传统中药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中药学是中国历史的总结,来自中国、发展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的产地、种植采收、传统炮制加工、调剂处方应付、传统中药鉴别、传统制剂等一系列。生药学是来自西方,用西方医学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开发生药,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合成一系列问题。

2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一样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是: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疗。中医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阐述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所致,按照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有阴阳,治病用的药一定有阴阳,中药的药性,“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升降浮沉等也都有阴阳归属。调理治疗疾病时,依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法,再根据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采用相应的药物,调理正阴阳失调状态,改善阴阳平衡,所以达到治愈疾病之效果。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中华中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诣在中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养生一系列调理额。

中华中药学研究的是“中药”,生药学研究的是“生药”,核心的区别在于“中药”有属性,在中医理论引领调理为主。“生药”是没有属性的,分析研究的是化学成分,不能服务于中医理论。

传统中药指出,各种药物都有本身的药性,所谓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和性能的统一称呼,涵盖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还有,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药物的形质和入药部位等。但是,生药学研究则是中药的功效取决于所含成分。这也是中药与生药的最根本不同。

3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对中药质量好坏鉴定不一样

中华中药学注重的是,中药材的质量与产地、栽培、加工、等级、规格有关,然而,生药学则更加重视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例如金银花,中华中药学认为金银花以花小无开口、 颜色黄白色、形丰满、质重者最好。因河南产的密银花最好,山东产的东银花用量最大。但是,生药学理论研究结果是,按照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绿原酸含量的高低来衡量,灰毡毛忍冬好于正品金银花忍冬,有利于更好的提取绿原酸的原料。就种致病菌和病毒的抑制、杀灭功能也胜于济银花和密银花[2]。

4 当下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和发展轨道偏离

生药学引入中国以后,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逐渐与中药鉴定学结合密切。生药学的分析研究,给准确识别、鉴定中药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中药的资源起到了积极地推进动作用。然而,需要我们重视的是,生药学和中华中药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当下生药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加入到中药工作中,会使人们出现误会,以为生药学就是中药学,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无法在原轨道上正常发展,而且被逐步取代。好像中药学唯有走成分研究的方法,才是现代化,偏离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新药开发只研究其有效成分,没有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不然也不会说不清几种成分是有效的,判断标准没有按照中医理论。错误的认为不研究化学成分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研究,论文如果不涉及生药学研究,好像就没有分量。这一现象,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曲解,严重制约中医药理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多考虑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从这方面去进行探讨研究生药学,更好的推动中药理论发展。

5结语

当下中药研究需要遵循中药自身的自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还有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利用,这类分析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中药的全部功能。当下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扰和难题也是探索中药当下研究的新思路,尽量杜绝按照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中药的发展一定跳出过去陈旧的研究思路,逆向思维,要与时俱进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来开发新的研究、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走中华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璐琦 , 张瑞贤 , 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 25(4):195.

[2] 童巧珍 ,周日宝, 贺友舜 ,等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 , 6(2):61.

上一篇:初三物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