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

2024-02-22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教民警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以创新理念推进劳教民警队伍建设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全新理念,推进劳教民警队伍建设

面对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新形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特点的需要,劳教民警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劳教民警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把握时代性,体现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新理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起新形势下劳教工作的新理念。在理论上不断扩展视野,做出新概括,提出新思路,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实践。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江泽民总书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重要论述的基本宗旨。在劳教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确立民警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把关心民警、培养民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他们,用崇高的精神激励他们,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他们,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他们,形成各尽其能的和谐局面。

(三)树立法制化管理理念

劳教民警队伍建设,关键要靠制度和法律。新形势,新需要对劳教民警队伍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可是,当前劳教民警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立法层次不高,制度不健全,个别民警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得制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迫切要求广大劳教民警进一步树立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理念,同时,建立健全劳教民警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劳教民警职业,岗位特点的管理办法和执法机制。

(四)树立系统化开发的理念

劳教民警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系统化开发的理念。劳教民警队伍建设从环节上看,包括录用、培养、使用和考核、监督等;从内容上看,包括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等;从素质上看,包括政治、道德、文化、能力、心理素质等。总之,运用系统化开发的新理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提升劳教民警的整体素质,对于做好整体劳教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抓好三项建设,促进劳教民警队伍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一)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干警各项管理制度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民警队伍建设和管理,关键靠制度。靠制度提升民警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以严密有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约束人、规范人、激励人。要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教养相关法规、规章,完善民警考核、培训、轮岗、竞争上岗等项制度,加强执法执纪检查,形成 “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依托,以严明奖惩为保障,以监督机制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努力为民警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突出能力建设,提升劳教民警整体素质

1、改革干警录用制度,高质量地引进人才

实行凡进必考,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原则,消除“接班顶替”“近水楼台”“暗箱操作”等弊端,严把“进口”。根据干警在岗所担负的职责,分别采用合同制、聘任制及招标选拔制等形式,对公开录用的干警规定其任期、职责及个人所承担的义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除贯彻重点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原则外,还应因岗进人,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避免草率和盲目;对引进人员要认真考核,不听“一面之辞”,用人单位要质询考查,逐步将考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公开招考,一批素质好、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一进入工作状态,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为劳教队伍带来活力,为劳教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益。人才的龙头效应,拉动全所民警素质的提高,促进劳教民警的年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同时,开阔了用人单位的选人视野,为建设高素质劳教民警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强化培训,优化素质,创建学习型劳教民警队伍

经调查,目前劳教民警队伍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队伍的文化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改善和提高,懂得法律、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有些民警法制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问题,为全面提高整个队伍素质,应以争创学习型队伍为抓手,全面推进培训工作。

((来源:好范文 http:///)

1)适应时势,拓展培训领域

培训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单位工作性质和需要,积极拓展培训类别。在劳教场所,开展以更新知识为重点,以劳教业务知识、法律知识、依法行政、公务员管理知识、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实行定人、定专业、定任务、定目标、定期限进行重点深化培养,并建立多层次

教育的培训网络,使干警的继续教育工程实现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民警的继续教育,如:所在单位按教育形式和学历层次给予按比例报销学费,学习上课时视为正常出勤,以此来带动民警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学习气氛,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2)搞活培训形式,增强内在吸引力

对劳教民警的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职务层级、人员素质、知识结构,结合培训种类力求做到内容与对象相对合、形式与岗位层次相匹配,并注重依托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邀请委、办、局领导和市委党校老师授课。培训中,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演讲答辩,拓展训练等方式,教师和学员之间互动,学员之间互学,把教与学两个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培训实效性。

(3)制定有效措施,避免流于形式

为使培训稳定有序,确保培训的严肃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要建立培训与使用挂钩,培训与考核颁证等制度,把培训作为提拔使用和晋职、晋级的依据。这样,既能保证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和教育培训的质量,又能激发广大民警好学进取的热情。

(4)增加实践性培训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

要有意识地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民警放到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磨练成长,经受考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扩大心理训练的广度。

以丰富情感、增强意识、提高综合分析、辨别真伪,快速应变、果断处事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使干警能较快地适应劳教工作管理的需要。

(三)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作风转变

作风建设是全面推进劳教民警队伍建设的重点。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劳教民警队伍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劳教民警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强化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做人民满意的劳教人民警察。

1、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改进机关作风

在管理学上,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是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来发挥作用的。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劳教人民警察”和“向模范人物学习”等活动,作为改进机关作风的突破口,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深化学习活动主题,大力弘扬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的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榜样引路作用,在场所内营造“比学赶超”,人人争先进,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劳教民警执政为民的思想境界,升华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教育整顿,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劳教民警队伍中存在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质量不高,扯皮推诿和执法不公,索拿卡要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教育整顿,切实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树立新形象。在整顿每个阶段提出具体目标要求,进行量化考核。如:在民主测评阶段,规定查摆问题是否深刻,查摆问题是否准确,分析问题是否透彻,整改措施是否可行等测评内容,凡是测评结果“满意”,“基本满意”率太低的,找问题,分析原因,重交群众测评。如仍达不到要求,即按待岗、试岗等程序步步推进,促其醒悟。通过整顿,洗却队伍浮尘,使劳教民警队伍焕发更清新悦人的面貌。

3、广开“阳光工程”推行所务公开

劳教单位要按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要求,实行办事公示制、岗位责任制、挂牌上岗制、作风考评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和环节作为所务公开的重点,做到按规定公开,增加透明度,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同时拓宽监督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队伍作风建设问题。劳教场所广开“阳光工程”,推行所务公开,使劳教所的公众形象更为公开透明,规范了民警行为,也有效提高了广大民警文明执法,依法办事,高效、优质服务的自觉性。

三、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竞争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发活力。现在,竞争上岗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它是以任命制为代表的传统干部选拔方式的创新。作为特殊场所,更要全面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为广大民警成长创造条件。在职务晋升方面,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推开竞争上岗,研究提高竞争上岗的科学化水平,重点研究笔试、面试、测评和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问题,研究提高竞争上岗的制度设计、技术支持水平,并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竞争上岗的效果。竞争上岗,全员从零开始,大家机会均等,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大家会认识到职位升降是靠实力竞争,拿本事说话,虽然最后上去的是少数,但下来的心理也能承受。在多数情况下,竞争者之间是强强相争,上者是“相对的优胜者”,下者是“光荣的失利者”,从而为干部的能上能下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和上下渠道。

疏通人员流动渠道,加大职位轮换力度。若在单位采取恰到好处的“内流”,就能收到动一子或几子,而满盘皆活的效果。职务轮换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竞争上岗相结合,坚持同步推进,使职务轮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与制度建设结合,使职务轮换工作有章可循。规定担任领导职务和管理人、财、物以及负责执法监督等职务的人员,应定期轮岗交流。一般民警每3年,中层领导 3至5年,所级领导5-8年必须轮岗一次。三是与工作需要相结合,使职务轮换成为培养民警的重要途径。民警每交流一次岗位,其知识和才干就有可能增长一次。对一些需要多岗位锻炼培养或工作急需调整以及一些工作不胜任的民警,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轮换。四是与廉政建设相结合,使职位轮换成为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职务轮换,使民警有了多岗位锻炼的机会,新的工作容易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内部轮岗有利于调节干警苦乐差异,做到好岗位不自傲多珍惜,艰苦岗位不泄气创佳绩。

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就是畅通出口。其主要解决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对于那些纪律松弛,工作涣散,屡教不改,违法乱纪的民警,坚决清除出队伍,不适合在劳教岗位工作的允许其辞职,到达退休年龄依法退休。只有不适合的人出得去,不断进入新人,队伍才有活力,否则死气沉沉。实行辞职辞退,依法退休,逐步告别“铁饭碗”,打破“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充分发挥了新陈代谢和择优机制的有效作用。

实行公开竞争,择优选拔,优化组合。打破公务员制度下的轻松感、安全感和保险感,树立工作无业绩自动离岗的紧迫感、危机感和风险感,从而在客观上促使民警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完善考核机制,构建考核体系

考核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具有基础、导向、激励、监督的功能,它是加强劳教民警队伍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队伍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明显,在促进民警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以往的考核定性标准模糊,考核等次比较难以界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体现客观公正性。所以应结合劳教单位的实际,积极探索劳教民警考核的新路子,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年度测评和平时考核为系列,凸显“实、深、严、恒”四字特点,独具个性的立体量化考核体系。

首先,考核内容要突出重点,体现考核激励导向性。部门考核重点是对部门参与全所工作和重大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以及对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和服务情况进行测评。平时考核重点是民警的德和工作实绩。

其次,考核方法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实行动态管理,体现客观公正性。为便于考核操作,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职位说明书,按职位分类对每一个考核项目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每一项考核内容根据职位的不同,工作性质的差别和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对质量、数量、时限,提出具体要求,附以详细的定性标准和相应分值,通过具体的标准去衡量每个职位,每个人工作优劣和得分,来解决过去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凭印象,靠感觉无标准的问题,克服考核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再者,考核结果贯彻奖惩分明的原则。在考核中,贯彻奖优罚劣机制,建立优秀等次比例制度。部门考评测评与年终奖金挂钩,个人考核结果与工资晋级、奖惩相结合,与职称评定、使用挂钩,与辞退相结合。切实提高考核结果的利用率,抓好考核结果的兑现。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扶正祛邪,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铁交椅”,“太平官”成为历史,优秀人才得到提拔重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着眼实际,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法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警队伍,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的源泉,是体现“生命线”作用的重要手段。劳教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劳教中心工作,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新形势下,做好干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劳教业务工作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远大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领导教育与群众帮助相结合,普通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会议通过的《决定》中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着眼于为民谋利益的全新的发展观。而其中的以人为本,则是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样,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开展工会工作的根本理念,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工会工作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会工作 以人为本 理 念

一、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预测到,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正是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着手开展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的,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恩格斯当年曾经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的全部学说,那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来就是马恩极其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他们学说中的核心思想。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与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宗旨,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在这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建树和实践贡献。例如,毛泽东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号召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国后,他又强调在世间事物中“人是最可贵的”,并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他还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他还主张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好坏的根本尺度,并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还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由此可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所坚持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它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一切造福人民的本质要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尤其以人为本重要理念在全党的正式提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自身执政规律的新认识。这就是把以人为本看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部分,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改革开放与发展大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准则。因此,就我们党而言,在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二、准确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最早见于《营子•霸言》之中,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亏则国危”。自孔子以来,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人为贵”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种重视人、人为本的优良教育传统。同样,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及其新兴的发展过程中,也比较早地提出了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其中包括相信人的力量的伟大,要求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称颂人性的崇高与完善;提出个性解放,要求个性自由,等等。古今中外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应该说对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有些观点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主要是哲学思想基础和阶级立场属性的根本不同。那么,什么是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呢?笔者以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看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源与

主体

我们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在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起主导和决定因素的都是人。从第一块打制石器的诞生到航天飞船的研制上天,都是人的素质提高的结果。人创造了工具,改变了劳动对象,反过来工具和劳动对象又反作用于人。因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目的都是人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建设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建设与发展就将失去任何意义。同样,如果离开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一切建设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忘记人是根本。如果丢掉人这个根本,把物质手段当作目的而把人降至为手段,以至用损害人及人的生活与生存条件的方式去追求物质的增长,那是同社会主义主旨完全相背离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的需求

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从来都是围绕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展开的。因为生产与享用较充分的物质产品与精神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过无米之炊的生活。同时,人类永不满足的需求,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征服自然和满足自身需要求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兴国安邦的第一要务,积极谋发展,大力搞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实现广人人民群众的愿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同时,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满腔热情地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主体。特别是人的素质集中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素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一切社会的进步与落后,乃至社会发展的快慢,都源自于和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有了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有了基础和后力。因此,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致力于人的素质提高,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至于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可以理解为要争取和具备四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即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其次,要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即要在法制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并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再则,要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即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实现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态条件。即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良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工作与生活。

三、高校工会各项工作都要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无疑是一次长远意义上的思想导航,对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作,包括我们高校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自觉地以这一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全部工作,尤其是要努力使以人为本成为学校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理念。这既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工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工会组织全面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能所必需的。那么,在当前,高校工会组织应当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坚持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

力和探索。

(一)不断强化人的主体地位的意识,给予广大教职工更多的人文

关怀

高校工会组织是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政府和学校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要服从与服务于国家的工作大局和各单位的中心工作,负有多方面的职能,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但透过工会工作的繁杂表象,其本质是面对广大教职工开展工作,是在做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和成天忙于事务的偏差,始终把做深入细微的人的工作,包括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激励人、凝聚人和帮助人等,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在工作中,要对教职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主动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求,努力提升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格尊重、精神激励和实际帮助。唯有这样,高校工会组织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深入到广大教职工的人心,并赢得他们在更高程度上的认同。也唯有这样,高校工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满腔热情地服务于教职工,努力满足他们在各层次与各方面

的需求

人的思想认识,即人的自觉是以其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基础的。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群体,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其中包括有基本的生理、生存与安全的需求,也有高层次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发展与实现的需求。同时,他们又有着不同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和健康的等方面的需求。高等学校工会组织要以人为本,就首先应当在学校党政组织的支持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教职工在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的需求,多为他们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关心、帮助他们中的弱势群体,努力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又要关心、帮助他们中的中强势群体,努力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和事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同时,我们的工会工作者应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性地深入到教职工中去,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争取使自已真正成为教职工的第一知情人和第一帮助者。

(三)认真履行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

权益

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是工人阶级中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乃至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重要骨干力量。因此,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各种合法权益,既是国家法律赋于工会组织的基本的首要的职责,又是工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按照《工会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新思路、新方法。特别是要通过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制度,推进校院两级的校务公开工作,以及加强校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反映和采纳他们对办好学校与自身权益的意见、呼声与要求,并在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把广大教职工的各种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作为高校的工会组织,在履行维护职责时,还要坚持“三全维权”。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维权,还要从源头到进程到结果实行全方位的维权,更要对教职工中不同状况群体开展全人员的维权。

(四)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广大教职工的素质

在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离不开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教职工,尤其是离不开处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正因为如此,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各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发展。即要具有很高与很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精良的专业素养、健康的生理与心理,乃至过硬的“双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本领,等等。这就要求高校工会组织始终站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积极主动地会同学校各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多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作贡献。例如,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科技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进修、培训与读书活动等,促使广大教职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更好地实现各自的人生价

值。

(五)围绕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努力为教职工营造和谐的

校园环境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新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当从原来的“教书的”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学生品德养成指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学校德育工作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常规管理,而是要坚持德育行动研究工作,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反思、分析、再实践、再研究,通过定期的交流座谈、共同学习等方式,逐渐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用发展、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德育的现状,思考和研究新的德育课程。

一、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深刻反思现状

社会的变革、未来的挑战、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现行的学校德育模式。现行的德育之所以实效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德育理念的拘囿。传统德育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是与现代开放社会和现代德育理论背道而驰的。因此,现行德育在理念上还存在着“道德约束论”、“德育模式论”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落后理论,使广大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的品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它必然显示出不适应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迫使学校德育必需确立起现代的德育理念。

1.开放的德育

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德育不能再走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之路,而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渐向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转型。教育者不能再按照“理想模式”去塑造学生,而应当针对社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家庭层次,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开放德育实施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社会化、创新型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互动的德育

德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的约束性、规范性,而忽略道德的主体性、发展性特征,忽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不能排除个人的理性在道德中的参与。因此,德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使德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包括它与智育等其它各育之间应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德育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指令者和领导者,这样才能在德育系统中成为互动的桥梁和催化剂。

3.科学的德育

德育方法应具有科学性,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改变了以前的事务性德育的方式,而形成科研带常规,常规促科研的德育工作格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及方法论等系列教育理论。一方面,学校建立学习制度,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才能不断上台阶,尤其是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都较缺乏,但有创造精神和一定的创造能力,为了增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其应抓紧学习理论与勇于实践,在学习中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不同形式进行合作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常规工作中围绕课题,大胆尝试,深人钻研,将经验与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德育方法,改进自己的德育工作,形成科学的德育体系。各课题可从不同的

切人点人手,全面投人研究工作,不断优化德育方式,使德育研究走向合作性互动的良性轨道。

二、科学管理出特色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协调多种关系,发挥各方面优势,才能取得最优的系统功效。管理是一个使组织成员一道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学校管理者都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找到不同的切人口,制定不同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的办法,实施学校特有的管理模式,一是以常规管理为重点;也可以科研管理为重点,或侧重德育师资管理;或侧重班级、年级纵横管理;或侧重深人研究并实施“三结合”的立体管理网络;或侧重研究目标管理等,不管是怎样的管理模式,还是将几种管理有机结合,只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它就是科学的。以科学的特色管理就能创出学校德育特色。

三、开展活动出效益

活动是德育的最优化载体,是增进品德教育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践最佳途径。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研究德育问题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在活动中偷快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前提。活动作为品德培养的载体,可以使人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认识自己,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力,也会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德育活动是多彩纷呈的,但每个活动之间不是完全分离的,只要我们抓住德育的“魂”,并用一条可以体现“魂”的主线将这些活动有机的串起来,这条主线越清晰,这些活动的效益就越突出。而教师在品德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感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在生动的活动中强化道德行为,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全面评价促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功能在于促进。日本的教育家桥本重治把教育评价的功能归纳为指导、学习、管理、研究。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是: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达到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者评价,而且重视自我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而且评价教师的教、课程及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才能发挥出评价的促进功能。我们越来越重视评价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开始研究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日历一页页翻去。迎奥运、办论坛、创国家文明城市,一项项重大任务,考量着我们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一场整治市容环境秩序的攻坚战在无锡打响。无锡城管,再次挺向这场攻坚战的第一线,经受一场重大考验。

重任在肩。市城管局全力以赴协调组织,市容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幕,从这里拉开。

6月2日,市文明办向全市下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专项整治任务书。

市城管局承担的任务异常繁重。在全市确定的创文明城市十大专项整治任务中,市城管局负责牵头组织3项,参与行动4项,整治内容涉及无证摊担、占道经营、工地管理、暴露垃圾、河道污染、“三乱”清理等,每项整治内容都涉及城市“脸面”,每个整治行动都事关城市形象。

全系统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市下达的整治任务的总要求,6月5日,市城管局制订出关于开展“三乱”治理、无证摊担治理和占道经营治理三大行动方案。与此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对显见性、多发性市容环境违法违章现象的深入调查,锁定各个地区需要重点集中整治的地段和违法违章行为。短短一周时间,一份份调查表从各个区汇总上来,一条条需要重点整治的路段,一个个需要集中力量攻坚的区域,被摆上了议事桌。6月12日,市城管局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向全市各区政府(管委会)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区相关部门从6月份开始,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开展显见性、多发性的市容环境违章违法现象整治,为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是一份内容翔实、指向明确的“作战计划”。全市各区市容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被牢牢锁定在问题比较突出的四个方面:无证摊担、占道经营、夜排档;暴露垃圾;户外广告、遮阳棚、非交通性指示牌;有碍观瞻的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立面。同时,对各区范围上述四类问题突出、需重点整治的地段,都在通知中一一予以明确,并分类下达了环境整改目标任务书。

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月的大幕就此拉开。

在“创建”这一目标下,市、区及各级城管部门,思想和行动高度一致。“大城管”优势日趋体现。

“创建”是各级各部门共同的目标。在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各区城管部门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迅速制订整治计划,充分体现出整治市容、优化环境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大城管格局的管理优势:

崇安区区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强化并落实城市管理各项措施的通知》,要求各街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三个月的“关注环境,聚焦民生,迎接奥运”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户外广告明显规范,违法建设明显减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南长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议,按照“统筹协调、精心部署、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瓦解难点,明确五爱路、苏锡路、塘南路、清扬路等22条重点整治道路和沁扬市场、五爱市场、小木桥市场、梦之岛等10个重点整治区域,举全区之力加以整治。

新区明确要求各部门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根据职责分工,从6月到8月开展集中整治。9月开展自查自纠,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当场无法处理的事情,落实责任单位、制订详细的整治方案,提出解决措施,报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北塘、滨湖、锡山、惠山等各区的城管部门,也都在第一时间制订出市容环境整治计划:北塘区召开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抽调城管、公安、工商、交警等相关部门的力量组成25人的综合整治执法小组,明确要求针对市容环境现状,集中力量、集中时段、采取有力措施强势整治;滨湖区成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按照市下达的任务,结合在自查过程中排查出的各类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展开整治行动,确保每天投入足够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在辖区执行巡查整治任务;锡山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按照统一部署,区镇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注重长效,标本兼

治的原则,组织开展市容卫生和环境秩序整治会战,确定了太湖大道、东亭路、锡沪路等34条道路为整治会战重点……这是一场许胜不许败的硬仗。每个城管执法队员都深知作为主力军的职责。为创建,他们义无反顾奋战一线。

整治市容环境,城管执法队员承担着主力军的职责。市城管局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执法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镇国每天都要听取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要求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措施、更加昂扬的斗志,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充分展示城管执法队伍的战斗力。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第一时间向全体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发出“担当市容环境整治主力军,为创建文明城市奋力拼搏”的动员令,围绕市局确定的工作任务,定计划、定方案、定目标,全力掀起“创卫”热潮。同时,为加强整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支队执法人员全部增派充实到各执法大队。6月20日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运动,在全市各区次第展开。

到目前为止,集中整治工作已开展了20天时间。短短20天,无锡城管已经创出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史上“四个最”。

投入人员最多。全市各区城管、市行政执法支队及其各大队,在“创卫”市容环境整治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数字可以印证这一事实。城管执法南长大队、南长区城管局共计出动一线队员130余名,滨湖区安排执法人员和城管人员150余人,崇安区投入行政执法队伍和城市管理人员近100人,每天展开不间断整治;北塘区集中执法力量和管理人员100多人,新区一线执法人员50多名,各街道配合管理人员200多名。从6月26日到7月10日半个月时间里,我市城管行政执法系统就出动人员11000多人次,执法车辆1500多车次。

组织程度最高。整治工作开始后,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每天都要召开碰头会,研究分析各大队执法整治情况,并汇总上报市局,以便领导第一时间掌握进度。支队监控中心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对人员上路、车辆运行和重点路段市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督查大队每天对路面情况进行实地跟踪检查。各个大队都制订上报了详细的整治计划,并每天按照确定的计划连续展开执法行动。

整治时间最长。每天的整治时间前所未有,执法支队、大队、中队领导干部全部上阵,带队指挥,全体执法队员每周七天工作制,每天早、中、晚分时段对主要路段进行反复巡查、整治,每天确保至少十七小时路上可见执法人员,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接处投诉。整治的时间跨度也前所未有,各执法大队,紧密结合所在区创卫、迎奥运、办论坛的要求,制订整治方案,连续高强度的市容整治和环境保障工作,将持续2到3个月之久。

管理强度最大。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克服天气炎热、管理难度大、人员疲劳等困难,始终保持对各类显见性违章违法现象的高压态势。各大队在执法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滨湖大队实行了弹性工作制错时执法,全体执法人员下班时间延长至17:30分;新区大队联合区城管各街道管理队伍,对确定的重点整治区域每天两次巡回检查;崇安区制订了城中和城外两条整治线路,每天上午7点半到晚上9点半,不间断进行检查执法。为了保证整治如期推进,队员们放弃了休息,有的队员每天连续工作将近20个小时!

全员参与,机关干部轮流派驻执法管理第一线。市容环境整治初战告捷。自我督查,自加压力,攻坚战正引向深入。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中,市城管局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出了创新之举,自6月26日起,为期一个月的“机关干部下基层参与执法”活动的展开,为加强市容环境集中整治期间的执法力量和执法效果提供了新动力。此次参与一线执法的机关干部,被分派至全市七个驻区大队参与执法工作,在加强对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的同时,参与一线执法管理,以此来推动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推动执法管理效能的提高。

6月24日开始,机关下派干部参与了市城管办组织的全市各个街道城管创优综合检查,6月底开始,又在参与执法管理过程中,对分工范围内的各个整治路段和区域,连续进行明查暗访,并以图表、文字、照片资料等形式,集中反映在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了解问题、调整执法整治思路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烈日炎炎似火烧,与此相辉映的是全市城管系统环境整治工作的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20日开始到7月10日这20天的时间里,我市城管行政执法系统已累计整治路段近3000条次,查处、纠正各类案件14000多起,教育各类违法违章行为人8000多人次,暂扣及先行登记保存物品5000多件,营造了强大的市容环境整治声势。

一组组数字,体现到城市的形象上,使市容秩序得到有力的恢复,环境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一切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如今,走遍锡城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崇安区后西溪、南长区梦之岛周边地区、新区塘南路招商城地段等原先饱受市民诟病的区域,环境秩序明显好转;崇安寺、西门五爱广场等繁华地区和交通要道的夜排档,被清理出污染环境的“舞台”;一些重要的城市出

入口地区影响观瞻的破旧广告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市容环境秩序整治,战斗在继续。无锡城管人,依旧每天奋战在似火的骄阳下。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有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

佳木斯市民政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

佳木斯市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全市辖4区6县(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人口2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1.5万,农业人口126.7万。

近年来,我们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注意从弱势群体的客观需要出发,在开展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社会互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起了独立的临时救助制度,实现了基本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提高了救助的实效性。从2006年实施临时救助至今,先后有2761户9362人接受了临时性应急性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23.5万元。其中2075户7611人得到了实物救助,折合资金83万元;686户1715人得到现金救助40.5万元。

一、深入调研,制定政策,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 临时救助工作是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必然结果,是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方面,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一方面,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基本解决了城乡低保对象“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问题,并向教育、医疗、取暖等方面延伸,

- 1式、规范化管理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有力指导全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操作、丰富内容,切实保证临时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使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从规范操作入手,确保了临时救助工作的科学准确。

一是规范救助范围。临时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为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的1.5倍)中因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城市居民中无行为能力、无监护人、居无定所需要救助的人员;因特殊情况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以及其他确需政府救助的特殊困难对象。

二是规范救助内容。随着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和实施,我们从注重救助实效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拓展救助领域,通过采取实物救助、现金救助等灵活有效的救助方式,努力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临时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性火灾救助、突发自然灾害救助、突发重大疾病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入学救助、特困职工救助、低收入家庭一次性生活救助等六个方面。2007年临时救助工作以来,发放突发火灾救助资金24.7万元,救助244人次;对7个村屯45户遭受龙卷风灾害农民发放救助资金3万元;发放突发性大病救助资金6.5万元,救助45人次;发放助学临时救助20万元,救助14人次;为市搬运二公司等改组企业临时困难职工发放救助4.45资金万元,救助227人;2009年春节期间为12.1万城乡低收入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1526万元。

三是规范救助程序。首先,需要临时救助的个人或者家庭向

- 3展情况督办;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各区人民政府列为责任单位,实施工作目标量化考核。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办法规定,市政府决定财政部门每年列支4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市财政部门每月向市民政局临时救助专户拨付2万元预备金。实行单独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000元以下的,由市民政局部门核拨,5000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主管市长核批。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第一,对于申请临时救助的贫困家庭,要在社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二,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对临时救助情况进行抽查,切实保证救助质量;第三,市财政局、民政局定期向社会公布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

青年干部工作理念范文第6篇

2、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3、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4、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5、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6、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7、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8、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12、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上一篇:权力的行使课时练范文下一篇:全民终身学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