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传播范文

2023-09-19

实力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创新理念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因此,新形势下要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出企业文化中蕴含的无限潜力,积极推动企业走好发展之路,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历史相结合,做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脱离企业发展历史来谈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继承传统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纵观国内外一些长盛不衰的知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是十分注重对于早期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包含着企业在起步、成熟、鼎盛等各个时期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内容,能够凝聚企业发展的精髓,反映企业的发展愿景,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于企业当下的发展意义非凡。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割裂企业的历史,而是要与企业在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做到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文化建设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来适应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更多的企业寻求突破和改革,不断创新发展道路,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积极吸收先进的、现代化的理念与观点,不仅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有超前思维,为企业发展、进步做好支撑和服务。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做到以文化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管理好必须依靠健全规范的制度。制度是刚性的,约束力强;文化是柔性的,接受度高。企业文化如果能实现与制度的有效结合,为制度做补充,让制度易执行,则对于企业规范的执行、企业价值观的树立和落地,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让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使职工在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中接受刚性的约束,能够让职工自觉执行制度,自愿接受管理,并逐步内化为个人行为规范与职业习惯。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靠职工群众集体力量的发挥。群众工作做好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形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形成关心人、帮助人、引领人的企业文化氛围,向职工群众传递正能量,激发其活力,让职工群众在工作中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职工群众所接受,并长期有效。

五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做到形象提升。企业品牌是企业多年形成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企业形象,承载着企业的信誉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强大的品牌力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作为构成品牌的本质要素,是支撑品牌的核心力量。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一定程度上都包含和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品牌建设进行,通过企业文化将诚信、品质等企业发展的核心元素传播出去,扩大品牌影响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企业主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一个企业的主文化即核心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愿景。主文化要有统领性,高度概括、旗帜鲜明,凝聚成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声音。在确立主文化的同时,企业内部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子文化,以体现不同业务工种、不同团队的文化特色。主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是统领和从属的关系,主文化是主流、是主干,子文化是分支、是枝杈。子文化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脱离主文化的范畴,不能特立独行、各行其事,更不能出现杂音。

二要处理好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是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职工是执行者、操作者。企业发展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和领导,更需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握好企业内部两者的关系,使管理者和职工上下同心,相互信任。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由管理者提倡和推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要想让管理者提倡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得到落实和执行,必须取得职工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与职工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广泛、深入征求职工的意见,在此前提下再开展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管理者要自觉带头践行企业文化,引领职工群众遵守企业规范和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三要处理好长效机制与短期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企业文化的建设因而也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文化建设时间越长,越能体现企业的精神内涵和发展愿景,职工的认同度也越高。因此,应加强文化的长效机制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不乏短期文化的出现,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临时性企业文化,如当企业发展出现了形象管理危机时,需要临时进行文化应急;或是因为管理者的更换,文化建设有了新思路、新提法等。因此,要辩证看待短期文化的出现,对有效的、企业职工认同的短期文化加以固化,充实到长期文化创建的范畴里,而对那些无效的、只是面子工程的短期文化,则要尽量剔除,以免干扰企业文化的整体创建。

四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则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和塑造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不能固守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排斥和抵制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用企业文化建设冲击或取代思想教育工作。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两者要做到内容上相通,方法上互补,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放大效果。

五要处理好氛围营造与执行落地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进行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职工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时刻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导向,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创建的文化,践行企业文化。但营造氛围一定要结合实际,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执行落地效果,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只打雷、不下雨。观念要指导行动,并付诸行動,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看能否落地生根,能否让职工认同,融入其思想和行动。

总之,当前企业的生存模式、生产经营模式、产品供求关系等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些重大变革面前,做好以上五大结合、处理好以上五大关系,对于加大企业文化创建力度,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强化文化理念创新,真正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参考文献】

①陈尤英:《如何以“中国梦”理念指导媒体企业文化建设》,《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4期。

②李鹏:《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4期。

责编/张寒 刘芋艺 美编/于珊

实力传播范文第2篇

如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企业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当前,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方兴未艾。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企业制度等的复合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更好地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进一步调动职工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一切力量,焕发出创新的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树立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风尚。总之,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涣散,企业无法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

企业文化必须继承优良传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样,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品质积淀,必须坚持以优良传统和精神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才能够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比如,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综合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精心设计、诚信经营、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双百强”企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胜利设计人发扬“求实创新、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新时期胜利设计精神,要在“十一五”后三年实现公司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开发、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同国际型工程公司接轨,跻身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百强前50名的目标。胜利设计的优良传统已深深地融入到胜利设计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胜利设计特有的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先进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战略是相互融合的,与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亚文化,企业文化虽有其个性,但必须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引领才不致偏离方向。良好的主流文化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反之就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样,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对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不良的企业文化也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破坏作用。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如果企业价值观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职工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和坚持。

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道德理念,是企业的理想信念和支撑,也是企业人共同追求的社会责任,更是干部职工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人生指南。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方面来讲,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企业的社会效益的发挥。就企业具体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和谐企业文化能够体现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体现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能够强化职工队伍建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谐企业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关系的作用。当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各种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更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用和谐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用

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职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

综上所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力传播范文第3篇

如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企业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当前,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方兴未艾。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企业制度等的复合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更好地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进一步调动职工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一切力量,焕发出创新的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树立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风尚。总之,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涣散,企业无法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

企业文化必须继承优良传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样,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品质积淀,必须坚持以优良传统和精神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才能够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比如,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综合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精心设计、诚信经营、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双百强”企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胜利设计人发扬“求实创新、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新时期胜利设计精神,要在“十一五”后三年实现公司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开发、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同国际型工程公司接轨,跻身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百强前50名的目标。胜利设计的优良传统已深深地融入到胜利设计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胜利设计特有的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先进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战略是相互融合的,与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亚文化,企业文化虽有其个性,但必须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引领才不致偏离方向。良好的主流文化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反之就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样,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对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不良的企业文化也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破坏作用。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如果企业价值观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职工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和坚持。

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道德理念,是企业的理想信念和支撑,也是企业人共同追求的社会责任,更是干部职工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人生指南。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方面来讲,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企业的社会效益的发挥。就企业具体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和谐企业文化能够体现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体现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能够强化职工队伍建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谐企业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关系的作用。当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各种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更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用和谐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用

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职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

综上所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力传播范文第4篇

摘 要:从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求出发,根据系统论原理,研究企业软实力的系统特征,明确企业软实力体系的耗散结构特点,探明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逻辑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计划管理、考核管理、信息管理对于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企业软实力建设体系的概念模型和建设结构路径,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对中国企业进行系统的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信息化;绩效考核;计划管理

作者简介:姜万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高级工程师,博士(天津 300072)

刘红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朱孔来,济南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教授(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引 言

近年来,软实力研究从国家层面扩展到区域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研究层面,并取得众多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软实力的应用实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深入与提升,并对企业软实力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愈发强烈。但是,中国企业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增益的硬实力,并没有匹配于相适应的强大软实力。目前对于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体系,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与提升的速度与质量。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理论与原理的分析,从系统论出发,探索以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系统特征、逻辑结构、回归公式、概念模型和建设路径为核心组成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为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进行有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企业软实力理论综述

1. 国外软实力理论研究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基于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世界唯一超级强国地位的确立、美国国际声誉和被认同力下降的落差与担忧的趋势,美国学术界开始对美国霸主地位能够维持多久并如何得到长久维持的战略进行大讨论,{1}由此,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首次对美国经济“软实力”进行系统阐述,随后软实力研究在美国得到广泛开展。约瑟夫·奈对软实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软实力是指某一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对外影响力与形象等。{3}约瑟夫·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是他的软实力思想理论体系成型并完善的代表作。在书中,他认为文化、政治观和外交政策{4}是国家软实力的三个源泉。另一美国学者斯拜克曼则把民族认同感、社会文明程度、政治制度稳定性、国民意志力等都视为软实力。英国学者罗伯特·库伯则提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美国学者沃尔特·米德在《外交政策》杂志提出了“粘性实力”的架构与内涵。约瑟夫·奈进一步界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他指出:硬实力资源转化具有动态性,硬实力对客体影响力具有多变性。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作用,而非互相排斥,软实力是硬实力连续或阶段性的、动态的表现和延续的结果。{5}

综合国外软实力研究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软实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89年到1996年,为软实力概念提出和思想理论体系确立的时期;第二时期为1996年到2001年,期间发生重要影响的“9·11”事件,它直接对美国一强独霸的政治思想体系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美国学者通过这一事件研究提出美国需要加强 “软实力”体系建设与推行以确保美国未来的世界领导者与地位;{6}“9·11”事件之后到现在为第三时期,各国软实力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不同国家的政治政策和经济需求不同有关。{7}

2. 国内软实力研究发展与特点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在时任复旦大学教授时是最早开展软实力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他于1993年首次发表了“软实力”研究的有关论文,由此开启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时代。{8}

随后二十余年来,在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政策、快速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影响下,“软实力”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展,涌现出大量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众多研究论文和著作被发表和刊印。随即软实力理论开始引起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关注。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需要从战略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2007年十七大上提到中国国家“软实力”政策,这表明“软实力”在中国已经从最高领导层关注提升到国家关注,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大量高级别的软实力研究组织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得以建立或确立,如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文化软实力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等。随着国家级软实力研究的相关课题开展,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从而开启了区域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新时代,这是软实力研究在中国的新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区域软实力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及文献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浙江金华软实力课题及成果《区域软实力道德理论和实施》等,企业软实力研究课题组如中央党校海航软实力课题、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企业软实力课题组等。

综上分析,中国软实力研究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对此,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有精辟的总结:对于软实力的内涵及外延的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范围已经远超约瑟夫·奈所提出的概念。约瑟夫·奈主要针对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处理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进行定义,而中国学术界将软实力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国家、地区和企业层面,由此派生出国家软实力、地区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等不同分支;而在国家软实力层面,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讨论则涉及外交政策和国家内政两个方面。此外,约瑟夫·奈主要围绕文化影响和政治模式来讨论美国的国家软实力,但中国学者则是关注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并扩展到国家凝聚力、社会公平、政治改革、道德水准、反对腐败等。软实力概念对于国家政策影响在中国似乎比在美国大。{9}王红缨的总结全面揭示了目前中国软实力研究所体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3. 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有关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软实力研究在中国派生出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不同实体层次,特别是企业软实力研究是中国在软实力研究领域独有的特色,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与企业软实力研究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国内学者的观点有三种:一是企业文化要素构成企业软实力总体;二是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特定能力的总体;三是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硬实力以外的要素总体。{10}本文认同观点三,即企业软实力是除企业技术专利、固定资产、资金存量等硬实力之外的实力总量。企业软实力不是单一资源作用的产物,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是企业软硬实力结合达到企业所期望目标的能力。{11}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企业软实力。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首次明确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能够被企业使用、控制从而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所有资源的集合。只有那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而不是约束和限制企业目标实现的网络资源才能称为企业的社会资本。{12}综合相关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软实力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软实力作用的基础;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软实力产生作用的根本在于信任和互动。{13}

企业文化理论与企业软实力。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企业文化力就是企业软实力;第二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和作者本人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不是企业软实力的全部。本文认为,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有五个层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这五个层次中,最核心的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是企业的文化特质,无法篡夺与转让。{14}

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国内学者邓正红曾对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选取具体的企业样本,经过分析论证,给出理论模型。他提出的理论模型为:Cs=Hp+Sp。本文认为,企业实力由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构成,互相组成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硬实力通过物质性元素表现出来;企业软实力则通过非物质要素表现出来,如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综合能力等;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硬实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反过来推动企业硬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企业软实力和员工软实力。李春生是国内较早关注员工个人软实力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修炼与发挥你的软实力》;张兆娟则关注领导者软实力运用问题;{15}总结有关学者的研究,员工硬实力主要指教育培训、学历学位、从业资格、职业经历等,员工软实力则包括关系资源、家境资源、人文修养、智力智商、世界观等。员工软实力是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企业软实力发挥整体效能的策动源。

软实力模型研究与理论体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在2006年提出、2008年完善的六力模型和丁政、张光宇于2007年提出的四力模型,这两类模型研究的基本视角相同,都是基于能力视角进行研究。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则建立了“中国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SPES1901-04”,该评价体系对于理论研究、实践认知和思维模式研究都有所拓展,代表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新高度。

企业软实力建设评价的有关理论。根据国内学者的不同研究成果及企业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目前可以用于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结果和效果评价的理论主要是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记分卡理论、标杆理论、六西格玛理论、EVA理论、KPI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素质管理理论等。从中国企业实践经验看,绩效管理理论是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进行评价综合效果最好的理论体系,既符合中国企业管理与文化特点,又具有实践应用的长期经验和员工基础,因此,本文将绩效考核这一核心要素纳入到企业软实力框架体系中。

4. 企业软实力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上述综述与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论是四力模型还是六力模型或者邓正红的公式,都是从企业软实力研究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没有给予有价值的实证研究。二是研究视角重局部,轻整体。许多研究的视角是以企业文化或企业能力的角度切入,而对于企业软实力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较少,这影响了企业在软实力建设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三是重原理,轻方法。企业管理是一门实操科学,任何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都要最终转化为实操路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的基于系统化的企业软实力框架体系探索正是本项研究的基础。

三、企业软实力的系统性

目前企业软实力研究的视角主要为“企业文化”视角和“企业能力”视角,但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实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一种或几种要素的集合。因此,企业软实力是所有非硬实力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本节主要从系统论理论出发,厘清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特征、明确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关系模型和企业软实力系统的指标体系。这是进行企业软实力系统建设框架体系搭建的软实力理论之外的理论基础。

1. 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1)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系统的定义是“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系统按照其所处的状态,呈现出动、静、时间、空间和时空等不同结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企业系统是社会复杂巨系统中的子系统。企业软实力系统是企业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呈现出明显的系统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说,社会系统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社会系统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整体性的基本内容,同时它又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进行分层和演变。社会系统的核心是人,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精神活动、经济行动和政治活动都通过社会系统中的精神、政治和经济活动来交叉表现,即社会系统是由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精神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适应,互相相对独立又同时融为一体,反复进行着复杂的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人类发展的壮阔历史。{16}

(2)企业软实力系统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

中国学者魏宏森、曾国屏提出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最终又与自然系统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系统要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而企业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子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17}因此,企业是社会系统这一巨系统中的复杂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形式中的基本构成形式之一,{18}企业以硬实力和软实力变化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时刻依赖于社会系统的运行,离开社会系统企业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和目标;而社会系统则依赖于高度市场化的、发达的、高效的企业系统运行;作为企业系统两极中一极的企业软实力系统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并与社会各系统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以此带动企业发展;当这种能量交换停止,企业的非平衡性被打破,企业硬、软实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企业倒闭。因此,企业软实力系统是社会复杂巨系统中,与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

2. 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基本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67 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或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区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能形成(或维持)新的稳定结构,普利高津把这种需要耗散特质和能量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态与经济系统中。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0年首次提出,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反之越小。在社会科学中,熵有时指人类某种社会状态的程度。当一个系统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研究企业软实力建设必须控制企业软实力系统中熵的变化。耗散结构具有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有序性、开放性等若干特性。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有几个必须条件,包括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有序、系统突变、正反馈等。耗散结构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资交换,其演变规律可以用普利高津的总熵变公式表示:dS=di+deS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开放性。借助于这种开放性特征,企业完成队伍更替、企业创新、物化资源扩大等一系列助推企业发展的行为。二是企业软实力系统远离平衡。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重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不断越出非平衡区,达到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企业软实力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特征。组成企业软实力系统的要素之间发生复杂的综合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呈现出整体的非线性状态,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与多变。四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具有涨落有序性。企业软实力系统的上述特征完全符合了耗散结构的特征,因此,企业软实力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当企业软实力系统中的正熵越来越高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差,当正熵达到最大值时,企业进入衰落期,这时企业实体要么消亡,要么存在状态被改变。{20}

3. 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的回归关系模型

通过对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特征以及硬实力作用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两者是典型的线性关系。这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企业软实力提升直接推动企业硬实力壮大;第三,企业硬实力壮大带动企业软实力内涵和外延扩大;第四,企业软实力水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研究企业软硬实力线性相关性的关系,本文给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数学模型。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是模型中的两个指标,用来测定企业软实力和企业硬实力的变化关系。为保证样本回归函数尽量接近总体回归函数,对特定样本依样本回归函数■i=■1+■2Xi,估计的Yi与实际值Yi的误差需要尽量小。但由于ei有正有负,简单代数和■ei会产生抵消,为便于处理,采用剩余平方和■ei2最小的准则:

min■ei2=min■Yi-■i2=min■Yi-■1-■2Xi2(1)

按照微积分求极值原理,为使■ei2达到极小,待定系数■1和■2需要满足:

■=-2■Yi-■1-■2Xi2=0(2)

■=-2■Yi-■1-■2Xi2Xi=0(3)

以此得出如下方程组:

■Yi=n■1+■2■Xi(4)

■XiYi=■2■Xi+■■Xi2(5)

其中,n为样本容量。

由(4)、(5)的方程组是最小二乘的正规方程组。解正规方程组,得

■2=■(6)

■1=■(7)

(6)式和(7)式是用样本观测值Xi和Yi表现的?茁1和?茁2的估计式。

令xi=Xi-X,yi=Yi-Y,则Xi和Yi分别成为Xi和Yi的离差形式。式(6)和式(7)可用离差形式分别表示为

■2=■=■(8)

■1=■-■2■(9)

式(8)和式(9)根据最小二乘准则推导而得,称为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式。{21}

这一模型的给出为进行连续的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变化分析提供了测量理论依据,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方法。

4. 企业软实力系统核心要素指标体系

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企业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典型上市公司上升期企业软实力建设指标规划需求,从系统视角出发,给出企业软实力建议要素指标体系范式,共12个核心要素、44个二级指标要素。12个核心指标要素分别为: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制度管理、授权管理、商业模式、成本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研发管理、风险管理,并在实践中对这12个核心要素进行分解,共分解出44个二级指标要素,不再一一列举。

四、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

1.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内部关键要素作用机理分析

打通企业软实力建设实践通道的最基础内容是研究解决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控制方法、评价方法、信息渠道问题。基于企业实践经验和系统特征,本项研究认为,计划管理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控制方法,绩效管理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评价方法,信息管理则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传递渠道。具体阐述如下:

(1)计划管理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计划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方法,是企业一定经营管理时期内确定和组织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规划。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财、物,组织策划并控制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和有效工具。企业软实力建设完全符合运用计划管理的原理进行过程、结果和效果控制,是保证软实力建设取得实质效果、长期效果、稳定效果的基础途径。没有计划管理,企业软实力建设目标难以落地,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信息管理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信息管理既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功能要素,也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技术路径,这两项功能最终转化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信息传递与渠道控制作用。企业软实力建设实际是软实力系统与硬实力系统发生作用并产生复杂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完成。信息技术手段是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的手和脚,手决定举多重,脚决定走多远。

(3)绩效考核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计划管理建立并引导企业远离平衡态并保持开放,绩效考核管理是控制与评价企业远离平衡态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核心手段。绩效考核对于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约束机制,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一定是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激励与约束实现动态平衡,互相促进;三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激励和约束的结果需要通过考核结论来体现,这种体现既表现为经济形式,也表现为精神形式,是对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结果和效果进行评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法和具体应用。同时,评价结果的应用也促进企业完善软实力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保证软实力建设长期、长效、长远。

2.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以上企业硬实力与企业软实力的关系,企业软实力的耗散结构特征,企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逻辑关系,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考核对企业软力系统建设的作用机理和核心要素矩阵表,构建出基于系统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体系结构,如图1 所示。

根据这一模型,企业软实力的指标库建立后,根据长、中、短期提升目标,纳入到计划管理过程中,形成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计划,再进行年、季、月、周、天及岗位的分解,同时通过建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信息传递渠道,形成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逻辑控制,通过计划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和绩效管理的综合控制作用,引导企业软实力要素指标矩阵向着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系统负熵水平的方向发展,使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企业硬实力的不断提升,它们长期相互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系统同时不断与外界的社会精神系统、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等进行信息、能力和物质交换,当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时,就反过来为国家实力的增强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这一体系框架构建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实践结构,并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3. 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路径结构

构建出企业软实力系统框架体系结构模型后,对于如何进行企业软实力建设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提升企业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根据企业运营管理的规律,结合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关键作用,按照上述框架模型的内涵,本文构建出四类路径:战略决策路径、运行实施路径、过程测控路径、持续改进路径四大类。四类路径分别涉及了前期、过程、结果和效果的不同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这一路径结构图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系统集成的路径结构。通常来讲,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技术创新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等,不论哪种建设目标,都可以通过这一结构路径得以实现。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企业软实力的耗散结构特征,基于系统论理论,探明了企业软实力系统中关键要素的关系,研究明确计划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对企业软实力建设系统的作用机理,给出了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系统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以及企业软实力测试的数学公式,勾勒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整的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结构体系。这一体系为企业进行软实力建设实证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当代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具有典型的参考意义。当然,限于研究视角和篇幅,本文对于企业软实力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企业软实力系统内部的资源转化控制与评价,有关模型与框架体系的实证,以及对于外部系统比如社会系统的影响原理、信息与能量交换的途径与方法,以及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家国制度安排等内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注 释:

{1}郑伟民:《衰落还是复兴-全国经济中的美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5-26页。

{2}郝鸿毅:《企业软实力》,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3-42页。

{3}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p.3.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制胜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5}李铁生:《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软实力竞争——访浙江大学教授徐金发》,《经济师》2007年第7期。

{6}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8}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9}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

{10}朱孔来、马宗国:《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展望》,《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1,pp.199.

{12}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13}张其仔:《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当代财经》2000年第1期。

{14}(美)威廉·大内:《Z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15}张兆娟:《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9-24页。

{1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年,第293-336页。

{17}刘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2-35页。

{18}谭日辉:《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9}郭国红、杨红光:《中国共产党执行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0}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理论架构:生态系统论视角》,《企业发展》2011年第11期。

{21}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分析》,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1-55页。

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JIANG Wan-yong,LIU Hong-li,ZHU Kong-lai

Key words:enterprise soft power;informatiz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planning management

(责任编校:文 泉)

实力传播范文第5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提出推广武术文化采取的措施,应注重培育和形成武术市场促进武术产业化措施,坚持武术改革,推动社会化群众习武健身活动,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的教育传播,武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软实力

一、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概念

1990年初,美国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三种资源,第一个就是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的吸引力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二)世界各国软实力发展的举措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有线电视,流行音乐和快餐四架马车在全球进行疯狂的圈地,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视剧,韩国的服装在中国刮起了韩流,俄罗斯则提出了“文化扩张战略”,在体育方面美国的NBA浪潮席卷全球,瑜伽在世界各国十分风靡,跆拳道在韩国成为“国技”,这使跆拳道具有激发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责任感的能力。

二、武术文化

(一)武术文化的内容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属于文化传播的内容,重要的是武术融合了中国的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的文化要素,其传播内容更为厚重,可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

武术与汉字、中医,汉语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四大法宝。武术的竞赛,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和少林武剧的全世界巡演,都说明了武术的交流作用。

三、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一)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武术赛事的利用状况

武术项目中,格斗类项目的商业赛事较多,如“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风”“武林大会”“武术职业联赛”“康龙武术大会”,等等。武术的商业赛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官方主办;二是电视台主办;三是两者结合。武术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方面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已经进入了亚运会,太极拳在08年得北京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进行了世界巡回演出,并以此为契机,向世界展示了国家实力和民族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2.武术的发展状况

在“地球村”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融合已成为必然。然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却如潜流暗涌。国外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体育文化,就武术文化而言,这种内敛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极富攻击性的竞技体育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大量的西方体育项目为国人所推崇,当世界杯、NBA等体育赛事为国内人数众多的群众所接受,当铺天盖地的西方体育每天充斥着我们的媒体时,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可能被动摇。所以,政府,社会和学术届对武术文化的塑造,对武术项目的推广的充分重视则势在必行了。

3.我国武术项目和武术文化国内的推广现状

据统计:在中国,常年在馆习武者达到1000万人,仅河南省在册的武术馆校就600多所。我国武术人口近7000万,武术馆校12000多所,100多家武术器械制造厂和武术服装公司,每年约有4000外国人专门到我国学习武术。武术的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通背拳、披挂拳、翻子拳、少林拳、戳脚、地趟拳、象形拳等。器械类分为短器械、软器械和暗器四大类。

4.我国武术项目和武术文化的国际推广现状

我国的武术项目数量众多,从理论上讲,其国际推广成功的概率很高,但迄今为止,我国能为他国知晓并接受的武术项目屈指可数;同时传播速度较慢,传播受众面较窄,很多传播主要是集中于海外华侨,而且,很多武术项目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由此看来,我们武术项目的深度研发改良和包装的缺位,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际推广和对外渗透。

(二)推广武术文化采取的措施

1.加强武德修养,提高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国传统武德的精华,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武徳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些都成为武徳修养的主导思想。任何一名习武者都必须把武德修养视为练武者的首要任务,武德修养也是武术行为的必须规范。

2.以全民健身为纲,推动社会化群众习武健身活动

武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要,要努力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武术工作。学校教育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推行武术段位制的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城乡居民就近就便提供和适当的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的武术锻炼方式为主,广泛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3.加大武术的改革力度

我们发展武术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地向世界传播一种文化,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实这种民族文化的“一方面具有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具有世界体育文化共性”为出发点,来设计我们发展武术的运作模式。

4.培育和形成武术市场,促进武术产业化

加快武术产业化步伐,如太极拳、少林武术等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广泛的传播基础。且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已成为我们的文化品牌之一。积极引导和开拓武术健身娱乐市场,加快建立武术人才、技术和用品等要素市场,建立武术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使用。

实力传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国;实力;制度创新;科技资源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而其中荷兰、英国和美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更显突出,它们依次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

那么什么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大国之谜何解?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例如有利的地缘优势、强大的军事实力、稳定的政治环境、一定的内部凝聚力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大国的兴起,但似乎还不能触及大国崛起的内核。我觉得从下面的这句话可以粗略地回答上述的问题。它是:历史的胸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它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拥有当时的核心竞争力和顺应历史规则是成为世界大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具体体现在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过程中就是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和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源。制度创新包括经济制度创新和政治制度创新,而科学技术资源体现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大国崛起的软实力——制度创新

1、经济体制创新

大国之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济体制创新。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正因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的经济体制保障并加速了这三个世界大国的崛起。荷兰人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叩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之后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荷兰第一个称雄世界。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维持了两个世纪之久。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这两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政治体制创新

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荷兰、英国和美国在崛起期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源于它们在政治体制创新方面的努力。在荷兰,市民自治,实现购买自治权,以及后期荷兰独立战争,废除国王,是荷兰统一,最终成立联合共和国。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极大程度促进了英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欧洲移民到了美国以后,等于是在一个新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美国,《五月花号公约》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契约,高度强调了公民的自我管理。在独立战争中签订了《独立宣言》提出了人权平等。在制宪会议中签订了第一部成文宪法《联邦宪法》,以及在《宅地法》中保障了个人拥有土地的权利,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同时也客观的刺激了农业,工业的飞跃。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大国崛起的硬实力——科技技术资源

1、新兴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历次大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带动,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劳动效率的增长更是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现在及曾经的世界经济中心,荷兰、英国和美国都从科技发展中获益良多。荷兰人依靠一刀取出鲱鱼肠子发明,将一种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占的资本,利用自己设计的造价低廉且效率极高的商船打败了英格兰,成为欧洲的海上马车夫。当蒸汽时代和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它推动着英国不断前行,让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进一步地超越了其他各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美国率先占领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美国在20世界后期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

2、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措施

上一篇:小学一学期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程序编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