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例子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例子

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 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 (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 (2)、文化相关产业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 (5)、国际话语权 。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却又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的行为、群体的行为、国家的行为乃至人类的历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第二篇: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文摘要:世界著名“软实力”学说倡导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 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现代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的热烈期盼。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硬实力、综合国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文化

正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以创意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类新兴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 (文化产业)的概念。几年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提出creative industry(创意产业)的新概念,按照英国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13个行业,即广告、建筑、艺术、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许多其他经济产业所不具备的显著特征:

1、首先,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是物质形态的资源。因此,文化产品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过程中,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其次,吸纳劳动力强。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有一技之长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

3、再次,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加技术的产业,一旦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就会产生较高的经济回报。另外,文化产业具有一次投入、一次研发而成果却可以多次转化的特点。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使成本不断分摊,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

4、最后,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优秀的文化产品能激发出巨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又能不断扩大和增强本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 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每年增长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着全球未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具体实践对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推出扶植创意产业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使产业收效极为显著。

英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意中心”的转变

英国宣称,要把英国从“世界工厂”改变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为英国带来600多亿英镑的收入,次年就迅速增加到785亿英镑;2003年,创意产业已成长为仅次于金融业的英国第二大核心产业,占当年GDP的7.9%,超过了任何制造业的贡献。近年来,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平均增长速度是英国经济成长率的2倍。创意产业在伦敦每年为50余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欧盟——依靠创意产业,摆脱经济负增长困境

为了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轮值主席巴罗佐宣称:欧盟从2010年开始实施以知识、创意为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10年战略,到2020年,欧盟经济将依靠知识、创意产业提振经济增长,摆脱经济负增长困境。 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经济

美国学者在1998年就提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经济”,“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如今在美

国,创意产业超过了航空业和重工业等所有的传统产业,已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和最大规模、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直接受益占GDP的7%以上。迪斯尼、好莱坞、环球影城、NBA等综合性的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创造了无限的活力,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创意产业在国内迅速崛起。2007年以来,全国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环渤海创意产业圈、长三角创意产业圈和珠三角创意产业圈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逐步成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文化产业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创意观念落后、政策扶植力度相对薄弱、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创意人才相对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领域产业集中度不高、原创能力不强、文化外贸逆差仍比较突出。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提升产品的创意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产品的附加值却不高,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仅为26%左右,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分别低了23%、22%、11.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风靡世界50年不衰的芭比娃娃,《洛杉矶时报》报道:一个售价9.9美元的芭比娃娃从中国出口到美国为2美元。中国在2美元中只占35美分的劳务成本,占据了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而以品牌创意为主的大量利润及大部分产业链都由美国公司占有。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美国依托文化创意能力和对全球时尚的服务引导能力,建立起了芭比娃娃的品牌,这也启示我们,“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1、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也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因此我国要大力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通过人

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

2、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由于创意产业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使其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剽窃。据统计,2008年我国软件产品盗版率高达29%,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利益。笔者建议,首先要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商务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仲裁机制。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展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后,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需要政府实施广泛有效的政策支持

国外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后起的新兴产业,它的勃兴需要政府广泛而有效的政策支持。2009年,财政部注资100亿成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这表明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支持已迈入实质性阶段。笔者建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采取强有力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减税、减费、减息”的力度,降低创意产业的税费负担。根据创意行业的不同特征,分类实行差别税率,杜绝“一刀割”问题。其次,制定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分类标准,提出重点扶持项目和优先发展领域。最后,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和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创意产品倾斜,加大对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创意企业的市场扶持。

4、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比如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工业基础好,山西是晋商文化之乡等。特别是在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有跨越疆界的大胆吸纳和新锐创造,让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与本地资源形成战略对接,在不断地碰撞、交融、发酵和提升中,表达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全球视野,

中国魅力。这不但意味着我们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更需要在了解现存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对全球人士形成亲和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文化贸易等,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全世界进行传播。

四、总结

文化软实力的凸显,是全球化时代实力变迁规律的必然结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推行,往往需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理论层面的探讨到产业发展层面的实践,既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等外在力量推动的结果,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涵养中国文化精髓,增强文化创意能力,完善文化传播策略,就能够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展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篇:努力提升中国烟草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以德服人、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软实力”的体会与运用,不乏真知灼见。

文化发挥作用,不是靠某种强制力,而是靠精神的吸引与感召,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的特点。正因如此,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能够创造出不同于科技、经济等新的发展动力。

当今时代,各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

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行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热切愿望。

近年来,烟草行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王学仕 摄

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中国烟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力和增值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公司之所以保持百年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拥有健全且持续传承、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烟草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发展趋势良好的优秀企业,但与跨国烟草集团相比,在经营规模、赢利能力、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中国烟草要适应市场竞争、实现良性发展,既要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更要有优秀的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是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越发明显。尤其是对于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的烟草商业企业和联合重组后的卷烟工业企业,如何做好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所属企业之间的人心融合、管理融合、品牌融合,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文化是一例特殊的“黏合剂”,具有求同存异、促进和谐的效果。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中国烟草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推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应有之义。

历史上,经济快速发展期往往也是文化的繁荣兴盛期。

纵览中国烟草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文化的因素深深渗透其中。尤其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行业文化建设更是开创了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从“两个至上”大讨论,到“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从广大员工的积极实践,到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从开展试点到全面推进,从发布《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到形成《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行业上下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产生了“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重要影响;在行业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默默无闻、关爱他人的先进典型,如17年如一日义务办学的李拖梅、悉心照料患有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同学的王兵„„

一系列清晰的足迹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如春风化雨,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中国烟草近些年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与行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行业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单位只是从先行单位的文化手册、规范、理念中照抄照搬,缺乏创新,缺乏特色;一些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深,或者只停留在文体活动层面,或者只满足于形成文化手册、提炼各种理念,而忽略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造成“两张皮”现象。这些问题都说明,行业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并不高,与烟草专卖专营体制、构建“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以及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不相适应之处。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在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价值观是否认同。

作为一个行业,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要有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是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国家局党组旗臶鲜明地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这是行业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行业力量;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鼓励创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行业的文化建设。

“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摆在行业一切工作的首要位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是烟草专卖立法宗旨的根本体现,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动员和带领烟草行业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岗位职责、岗位理念、岗位标准的建设,将“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内化为员工心灵的道德准则,固化为员工遵循的行为规范,外化为员工的言谈举止;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构建践行“两个至上”的长效机制,推进“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入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效率的宗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完善践行“两个至上”的评价体系,检验行业共同价值观在全体员工中是否实现知行合一,检验“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是否真正取得实效。

烟草行业的文化架构,呈现为“兼容并蓄、统分有度”的母子文化架构体系。

首先,母文化认同并吸收子文化的优秀元素且保持其独特性。《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所明确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行业愿景、行业使命、行业精神、行业行为信条、行业行为准则,以及其详细的释义和解读,是烟草行业的主流文化(母文化),为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行业各直属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融合行业文化架构体系内容,又要体现本单位文化架构体系特色,力避形式主义,大胆革故鼎新,使行业文化架构体系在企业工作实际中生根、开花、结果。

其次,子文化在母文化的统领下形成百花齐放、互为补充的格局。各直属单位以《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为根本要求,构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架构体系(子文化),是母文化的不同体现。要着力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体现出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命认同、行为习惯、目标企盼,使企业文化的成果最终转化为企业内外的和谐环境;要通过摸底调查、定格设计、宣传推广、完善提升的程序和方法,注重发掘

和传承企业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日益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形成富有行业特点和独具魅力的本企业文化;要把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培育结合起来,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富有实效、落地生根。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奉献给社会的只能是产品和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是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提升服务质量,把服务做成品牌,让服务创造价值,依托服务品牌的文化力推动行业经济力的发展。

要深刻理解服务品牌的内涵和实质,构建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要注重建章立制,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实际,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和经验,采取内外结合、上下参与、共同建设的办法,更好地服从、服务、引领行业服务品牌建设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骨干,深入调研,为行业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要采用上下联动的方式,在企业文化建设基础扎实、规范有效的单位中开展服务品牌建设工作。

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烟草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合理使用人、全方位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

“文以人兴,事在人为。”要注重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共享企业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和谐一致;要结合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商业企业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的实际,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融合,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同志选拔到企业文化领导岗位和工作岗位,组织企业文化师培训,为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同志开辟成长通道,努力建设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善于文化管理的骨干队伍。

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

文化创新是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将比以往大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推动文化创新来提升活力、提高软实力、增强竞争力。

文化创新也是建设创新型行业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是行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对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不断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准确把握行业文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深化对行业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要不断推进文化机制创新,以《烟草行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试运行为契机,检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播效果、文化品牌价值;要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创新,积极创作烟草员工喜闻乐见、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使行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要不断推进文化形式创新,规范行业视觉识别系统,形成中国烟草统

一、有序的整体形象。

文化建设是一个永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常抓不懈。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行业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广大员工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全行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形势、新阶段下,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行业文化创新,促进行业文化繁荣,努力把烟草行业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不断提升中国烟草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烟草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第四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依靠的是巧实力,而所谓的巧实力通常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财力、军事能力、科技技术等有形的硬实力,而另一方面则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软实力。就这两方面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这令人十分欣慰,但是国家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比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西方的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当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使得我国在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方都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使各国的人都开始热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增强。比如我国的娱乐文化事业近年来已然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包括李玉刚的演绎风格、邰丽华的《千手观音》等;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让中国了解了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使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迈向了世界;除此之外,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之精髓的“仁义之道”。这一切都使得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层层提升,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古人所推崇的琴棋书画在现代已经很少有人会想学习,现在的人们每天都为生活而奔波,即使要学也会学习一些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就算有少量人学习古艺术也只学到皮毛,我国古文化终将消逝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再者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不被人重视,导致本国节日竟被他国申请为专项节日,使得我国文化日渐衰退;其次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外国的文化被大量引进,而我国的文化却只有少量的流向他国。就近几年而言,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言情剧等越来越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使得这些外国文化被大批引进,而我国的艺术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很少能够跨出国门;最后就是我国极度欠缺文化人才,竞争力不强。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民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我国著名艺术家金曼指出,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产品,我们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虽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前景并不乐观,但我们也不应该就此放弃,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提高祖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而拼搏。至于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我们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加入现代化元素,与此同时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民族文化的资源、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如今的世界,创造力超越一切,只有创造力强的民族才拥有主动权,因此在现代化的文化中我们还应当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更受世界人们的欢迎;第二,我们应积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和谐文化,从而在战略高度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使其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文化相竞争,力求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第三,我们应注重国家硬实力的稳固,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只有不断加强硬实力,才能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此的软硬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协调的发展;第四,可以借助大众媒体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通过这些方式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然会增强,从而实现文化强国。

第五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出路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区域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挖掘、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2月18日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诸多思考。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分析指出,当前,就国内来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对内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利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不利于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必然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张国祚表示:“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因此,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等指出,文化软实力内涵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体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培育中国文化魅力;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创造中国文化价值;要倡导共赢、责任、和谐的理念,提高中国文化的贡献度;要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说:“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产业规模超过了农业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了国家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张国祚等对此表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甚至是必由之路。要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利润,扶持生产更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

至于具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建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要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研,摸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市场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扩大“走出去”的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如何增强文化的现代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当代中国现代文化的崭新形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今,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恢弘的传统文化上,在很多场合,我们习惯于向外人展示的,也多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等指出,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要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表示,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特别是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向世界传播。当下,之所以出现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有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曲解,原因就在于文化交流中,我们希望传达的内容没有实现一种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即没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一种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样式。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呢?专家学者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了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确立中国文化的现代形象,在崭新的现实境遇中彰显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实力和魅力。在武汉大学社科院常务副院长沈壮海看来,对待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成分,也要注意弘扬推介那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人类多元文化大合唱中发出更加强劲的声音,也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文化也才更有竞争力。

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

在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传播中,面临着3个争夺:争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故事的全新叙述;争夺全球传播新平台,力争运用全球传播新渠道影响新闻报道框架及走向;争夺国家形象的生产与消费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表示,从新闻媒体角度来看,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对外宣传面太宽,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公共外交与外宣人员缺乏,外事、外宣、内宣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未能很好地利用民间资源,导致许多事件上中国在西方的国际形象比较负面,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出现。对此,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运用新媒体,特别是运用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的公共外交是目前外交的一种新发展和新趋势,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全新思路。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有利于中国建构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主张,有助于增进我国与对象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并获得更高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搞好对外宣传,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开设孔子学院以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外开展“中国年”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通过多语种传播信息等,这些成绩对逐步建立和完善向世界正面展示中国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宣传战略及其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相比,我国的对外宣传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有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交流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因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结果招来外国媒体和人士攻击的情况应引起重视。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对外宣传的思想和观念还不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外宣传工作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务必要加快文化繁荣发展的步伐,重视外宣工作,加大外宣力度,真正为提高我国软实力而努力。”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表示。

“毋庸讳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他们往往承认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而不承认我们的文化创新和价值观,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力建设尚处于较低水平。”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认为,“我们现在真正被人们关注的东西中,古董级的东西太多,而让人看到的现代的东西太少,现代的理论解释力和创造力薄弱。虽然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我们没有进入国际化,我们自说自话的时候很多,这种反差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需要坐下来,通过调研,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下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可以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是一种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前提下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贾磊磊说:“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有再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别人不了解,就不会对我们的文化给予认同。因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一定是别人对我们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紧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的新媒体产业发展下一篇:组工干部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