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范文

2023-09-21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1篇

频频有“失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驱动让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导致各种失信事件频发;另一方面就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对失信者不能给予及时、严厉的打击,这种情况下像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学术不端、食品安全事故甚至一些个人不诚信行为才“屡禁不绝”。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中国企业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6000亿元。如何在全社会中弘扬诚信文化,维护传统美德,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一个全民诚信守信的社会重在文化传播和滋养诚信价值理念,让诚信价值观浸润人心,让广大市民自觉遵守诚信。这一方面需要在全民中加强诚信教育,可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有关课程中去,从小形成诚信守法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也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近几年,广州在每年5月都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诚信宣传”主题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弘扬诚信文化,积极培育诚信道德,引导社会成员诚信自律,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需要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百姓身边的“平民英雄”来引导人们,诚实做人,以诚立信。近年来,广州市每年开展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等活动,让一批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进入百姓的视野,成为大家行动的楷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跟引领作用。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2篇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有三件最可怕的事情:一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二是永不磨灭的犹太精神;三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量。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最终仍然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强大文化融合征服力量。所以,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有资源优势的,如果能够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整合传统文化,必将在该领域大放异彩,中国企业发展不可限量也。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外界还传说,海南航空中层以上干部会见客人时以佛家手势代替握手礼。湘财证券则在公司里建设了易学博物馆,八卦、天象成为令大家心灵相通的语言。

企业文化的精神气质可以融合全球,但是其表现形式一定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

儒学思想和企业文化

儒学“六术”——仁(爱)义(杀);礼(外)乐(内);圣(行)智(明)后来变成了“五行”。其实管理哲学说到头不外乎这“六术”。仁,福利、自我实现;义,忠诚纪律;礼,组织、形象;乐,和谐、交流、舒服;圣,知行合一;智,正确决策,用人得当,开发培训。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大大得益于儒家文化。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首先将《论语》运用到企业管理,他开设了“《论语》讲习所”,倡导“论语主义”、“道德经济合一说”、“义利两全说”、

“论语加算盘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讲道德、信用可以带来物质利益,而在牟利时要讲究道德、信用。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日本东芝公司总经理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欢《论语》,丰田喜一郎还将“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诚”列为社训。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座右铭,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企业家要仁爱惠众,生产出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一、天人合一

德国波尔教授指出:“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谓“天人合一”有三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是重视人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取诸社会,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它要求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从企业构想,到商品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不仅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同时还要求整个经营全过程都要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诚信经营,统筹兼顾,求得三者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中国的传统儒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儒商精神首先是引道入商的大气魄。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经商的同时还要有大眼光、大手腕、大气魄,具有大商贾的长远战略目标,就如同《商道》指出的“财上平

如水,人中直似衡”,而北京同仁堂历代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传统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企业固然要赚钱,但是更应该是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其实这在西方诸多大公司已经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一个企业未必要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但是追求一定要高远。《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求企业,当自身利益和消费者、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这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利益纷扰中能够主动去做也不容易。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条原则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运作企业中也应该有这种观念,现在企业提倡双赢其实就是这个思想的引申。

四、感恩

西方有感恩节,中国自古也不缺乏感恩意识,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与感恩有相通之处。但是中国的感恩意识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太具体太功利。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人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无所畏惧一个不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人组成的公司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君子施恩不图报,知恩不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他日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时刻都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恩人的事情;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不思感恩、报恩,当个人利益与恩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不惜损害恩人的利

益而保全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最不可信、最不可靠!因此,报恩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气度和智慧?

蒙牛集团更是把感恩报恩当成做人的原则,他们把每年的感恩节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对待。“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级目标,而感恩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牛根生如是说,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心。“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对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相互感恩。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虽则分为大乘和小乘,但是即便是小乘在追求层面上也讲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所以他们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是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而是把自我拯救建立在通过个人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产品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也会对文化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大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要本着“皆为赤子”的情怀,把企业的各级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同时,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

3、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就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道家理念与企业文化

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

蔓藤甩掉褪了色的叶子,仿佛把自己的肢体甩掉。

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的叫唤的母鸭。

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

——《沙恭达罗》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讲究自然,崇尚朴素无为。而这种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逆向选择,也就相对应的是有为。所谓无谓,并不是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遵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去作为。

《老子》一书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成都恩威集团就是根据“善利万物”、“柔韧”、“不争”、“处下”等道家理念确立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博大宗旨。

记得曾仕强在一次讲课中讲到,中国人下象棋都取黑子,以让代争,这其实就是道家文化影响所致,道家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的。同时,道家注重生命的反省;让人回归纯朴和安详。道家的特色是柔、是自然、是无为。道家针对一切社会弊端进行最深刻的讽刺嘲笑,道家不主张无谓的争斗,更倾向于虚静。所有具有道家精神的人,更容易以“出世精神做人,入世精神做事”。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公共礼仪;价值体现

所谓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流感情或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而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突显出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礼仪运用到的现代公共礼仪中,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非常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有利于促进现代公共礼仪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礼仪中的体现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礼仪价值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国坚持以礼为核心,体现的正是传统礼仪的丰富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礼仪不仅仅涉及到 政治、道德,还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道德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品质,而礼仪与道德的融合体现的正是我国传统礼仪最为突出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和根源上讲,就是一种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在具体培养人的品格时,就必须首先学习礼仪。古人曾经说过:“立于礼”是做一个善良人的基本条件,而“行于礼”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让于礼”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1]。

在社会方面,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礼仪,通过礼仪可以很好地调控整个社会关系。礼仪的应用,可以对人群和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所以礼仪同时也是约束人群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部凝聚力很强大的文化,它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和谐共处。同时,其内部所蕴含的各种道理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极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社会风气、引导整个社会心态向善向好。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经世致用及满足个人与社会精神发展需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礼仪中的体现

当代社会中的礼仪更多的其实是“礼节”,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其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修养;当代礼仪是指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2]。

(一)称谓礼仪

人与人正常交往中,通过称谓来表示彼此之间关系,合适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对对方的尊重,礼貌的称谓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处于不同情景,称谓礼仪也有着不同的规范。如果是在正式社交场合中,带有职务的称谓或者表明性别的称谓,在使用起来就显得较为合适。而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休闲娱乐的场合,直接称呼姓名,或者带有亲属性的称谓则非常常见。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古至今对亲属的称谓有着非常重要的讲究,比如人们常说的“表亲”、“堂亲”,这对有些人来讲非常容易混淆。如果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可以从堂上代表殿堂上,堂下代表宫殿,说明“堂”是一个家族非常重要的聚集地,所以有祖宗“祠堂”的说法,能够进入祠堂的指的就是家中男丁,所以,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就是“堂亲”,而嫁出去的女儿是外人,则用“表”代替。

(二)服饰礼仪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仪容仪表以及服饰非常注重,正如《礼记·冠义》篇中提到的“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经济交流不断增多,正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除了西装外,各国的民族服装也是正装服饰[3]。

例如,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参加会议的代表所穿着的服饰就是我国典型的唐装,在这种场合就属于一种正装。这不难看出,民族服装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一定影响。讲到服饰部分,还可以通过研究我国主民族服装发展历史,如汉服、旗袍、中山装、唐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汉服的产生,主要是汉族人在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

(三)宴饮礼仪

饮食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饮食礼制经过不断发展和继承,演变为现代用餐礼仪,在礼仪中也结合了一些国际惯例。例如,座次礼仪,尤其在中餐入席时对座次非常有讲究,多数宴会圆桌,代表着团团圆圆,并且餐桌上讲究主次之分等等,这些礼仪都是从古代尊卑观念演化而来[4]。但是在西餐礼仪中,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或椭圆形餐桌,在座次上也只是按照男女之分。在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下,我中国在宴饮礼仪中也融合了新方式,比如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就充分运用了中餐西吃形式,可谓饮食上的“中西合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指导价值

在当前的全新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道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一)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时时都同道德紧密结合、形影相随,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在當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其内涵与外延都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有着巨大差异,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及有益当代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将对指导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起到巨大助力。比如我国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明礼诚信列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做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当代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有机融合的成功实践,也是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新形式新探索。而在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就更有用武之处了。这是因为,其一,礼仪作为社会公德,其体现的是维护社会公共领域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公共社会空间中的各类人际关系[5];其二,礼仪在职业道德中,则是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特定职业有特定的道德要求,但各个职业又有共同的道德准则,都是为了协调从业人员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应该对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和教育广大公民重礼貌、讲礼节,以礼待人,共建和谐人际关系;引导和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进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构建起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要求。而各项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保障,广义而言,制度可以被划分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从社会功能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而从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角度来看,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规范等来实现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务必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公共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深刻意义,充分发挥好公共礼仪搭建人际交往的纽带、调和当代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实际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敬意和友善。在社会不断发展下,现代公共礼仪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我们应该传承、汲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部分,同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不断丰富当前社会精神文化、促使我国现代公共礼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11.

[2]苗利辉.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功能探析——以《江村经济》为例[J]. 才智,2018,12(13):100-101.

[3]张玉凤. 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传承路径分析[J]. 芒种:下半月,2018,123(02):137-138.

[4]蓝艳华.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J]. 中国民族博览,2018,34(14):190-191.

[5]管丽莉. 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意及现代价值[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111-112.

[6]张崇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J]. 秘书之友,2011,(2):9-12.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4篇

一、 餐桌文化

“民以食为天”,因此,自古以来,餐桌文化是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文化当中,受儒家道德礼仪至上的观念的影响,餐桌文化有一套严谨的程序。

例如,邀请客人就有一套程序:主人要折谏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席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人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因素。例如,借西方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的右侧,而且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而且酒斟八分,不可过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已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以传统的礼仪为主。

二、 语言交流文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礼仪道德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故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中国人说话非常含蓄,很委婉。例如,在两个人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会直接说出“我喜欢你”“我爱你”之类非常直白的话,而是主动的一方会一次一次地邀请对方去吃饭,看电影,去公园游玩等等,借此创造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并且细心地照顾对方,让其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依赖自己,进而增进感情。而且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去看电影,本来就是自己买的票,但总会故意说是朋友送的,或者是中奖得来的等貌似合理的理由,总之不会直接表达出我请你之类的话。不过,这些也无形中为谈恋爱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气息。谈恋爱的含蓄还表现在,如果是男生先追女生,女生即使很喜欢这个男孩也不会立即答应他,而是会说要多沟通,多了解。如果她对这个男孩有好感的话,就会答应他的各种邀请,其实这就暗示着他们彼此情投意合。

中国的语言交流的文化还体现在谈话的顺序,一般在比较正式谈话当中,谈话的双方首先会互相问好,寒暄一阵,拉拉家常话之后才会进入主题,之后会围绕着主题说说其他次要的话,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的部分来压轴,这就是所谓的绕着圈子说,没有西方人那么直率。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就很讨厌。

三、 性格特点

来中国的这两年当中,我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了不同类型的中国朋友,在于这些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口语表达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贯彻。当然,也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人的交往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仍然发现了一些中国人独有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这应该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发现,中国人特别能忍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忍字当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这些古语,都是一些很真挚的劝告,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来的处事之道,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领悟。

还有一点是,中国人特别谦虚,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在这个新兴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表现出非常自信的一面,有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比别人聪明,而且不习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或建议,这都是现在一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想这应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日趋举足轻重有关系吧。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5篇

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它短小精干,使用方便、灵活,其中有不少对联用法奇特,令人称妙。

砚盒上的对联

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友人送给他一个用紫檀木制成的砚盒。盒盖两侧刻有一副对联:

柳泉酿才,才才狐鬼寄真情;

文章增命,命命丹心留人间。

对联巧妙地概括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点,高度颂扬了他为写不朽之作《聊斋志异》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床单上的对联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对发展民航运输事业,支援抗日战争起了很大作用。为了激发全体职工的爱国热情,公司在每个职工的床单上印上一副对联:

作息均有人群至乐;

梦寐毋忘国家大难。

1985年卢氏后裔重建民生公司,并将上联文中的“大难”改为“艰难”书写出来,挂在公司办公室,以表达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意志和决心。

火车上的对联

1936年修通广州至武昌铁路时,在火车头上挂着一副对联:

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寒梅开未;

车轮滚滚,指点汉阳红树,流水依然。

上联写广州的“十月先开岭上梅”的诗意,下联用咏武昌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意境,把广州、武昌用写景方式相连,构思十分奇巧,耐人寻味。

算盘上的对联

在台湾,尽管计算机、计算器比较普及,但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算盘仍备受推崇。

在台南市城隍庙里,陈列着两架大算盘。其中一架长2.78米,15档,制造于1937年。上面有副独特的算盘对联:

善恶全是人自作;

是非算定法难容。

联语寓意深刻,中肯恰切,读过此联,无不合掌称好。

头发上的对联

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微雕家沈为众于1978年4月在头发丝上刻下一副对联:

黑发若知勤好学;

白发更觉读书甜。

上联刻在一根黑发上,下联刻在一根白发上,联语意境相扣连。

同时,开创了在头发上并列刻字两行的先例。

茶叶盒上的对联

驰名海内外的四川名茶——蒙山茶的茶叶盒上的一副对联:

扬子江中水;

豪顶山上茶。

这是直接从白乐天的茶诗中“截取”过来的,不仅对仗奇巧,主题突出,而且诗情画意,了无雕凿之痕的名茶联。用来作茶叶盒上的对联,更显古色古香,赏心悦目,顿添茶兴。

香烟盒上的对联

贵州青松卷烟厂生产的“天台巧”牌香烟盒上的对联:

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

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此联巧妙地嵌入“天台”两字,自然贴切,情景交融,可谓匠心独具,读来意趣盎然。

名酒盒上的对联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的商标,包装盒上均有一副对联:

隔壁千家醉;

开缸十里香。

联中虽然没有“酒”宇,但凭此联便知必是佳酿,以至不少买主甚至把“酒标”集藏起来,广告亲友。

卫生香盒上的对联

河南某制香厂生产的“仲景牌”卫生香的包装盒上有厂长撰写的一副对联:

馨香飘四海,日月呈吉祥;

香烟冲九霄,乾坤满瑞气。

此联对仗工整,用语凝练,不失为一副佳作。

邮票上的对联

邮票上对联较多,这里仅举一例。

1984年8月27日发行《吴昌硕作品选》邮票上有吴昌硕大师撰并篆刻的对联:

金石乐;

书画缘。

将传统的对联艺术移植于方寸之中,相映生辉,同样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月饼盒上的对联

澳大利亚有一家华人糕饼店,每到中秋佳节在制作的月饼盒上印制上一副对联:

五岭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北望,白云犹是汉时秋。

此联巧妙地嵌入我国华南地区的几处山水名胜,托物寄情,使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挂历上的对联

1997年出版发行的《耘石斋奇石藏品选》挂历,每一幅月历上都有配石联,如题寿龟石联云:

寿比青山永;

福如绿水长。

此联寥寥10个字,读后使人甚感盛世国泰民安,年丰人寿,生活幸福,可谓字字珠玑。

名片上的对联

有“联坛十老”之一美称的赵云峰先生,他的名片有这样一副对联:

半枝秃笔能扛鼎;

一片丹心不染尘。

联若其人,十分准确地反映了赵先生德艺双馨的品格。

贺卡上的对联

天津楹联研究会会长闫复兴曾在鼠年的贺卡上撰写了副对联:

创作丰收笔应手;

生活多彩事从心。

此联言简意赅,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筷子上的对联

六朝古都金陵秦淮河上的“秦淮人家”酒店的筷子上,精致地镂刻有一副对联:

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火;

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第6篇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上一篇:调研纪检宣传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内控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