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婚俗范文

2024-01-29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结成婚姻有六种礼仪程序,称为六礼,如纳彩(送礼求婚),纳吉 (送礼订婚)、迎亲等。在过去,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就请媒人到女家说亲,此时,男方不但要给媒人一些礼物,而且还要让媒人捎些礼物到女方家,此时,媒人将写有双方姓名、年龄的帖子进行交换。如果双方大体同意,就开始相亲,这时男方主妇择吉日去女方进一步了解女方的情况,比如,女方家的经济、姑娘的品德、相貌等,也有女方家长去看未来的女婿的,但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去相看未来的丈夫的。现在正好相反,多数是女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去男方家了解情况,在北京一些农村,如果女方和家长能留下吃饭表示就相中了。

订婚是婚嫁礼俗中最主要的一环,虽是民间约定俗成,但它却常常起到法律的作用。订婚往往是由男方送给女家和姑娘订亲礼物,在中国南方温州,人们把一对戒指看成是圆圈,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永恒,以表示婚事不变。传统的观念是订婚之后是不能中途变更的,也不允许再与别人议婚,把订婚看成一种法律。 双方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后进入到迎娶,这也是在古今婚礼中最繁琐、最复杂 、最热闹的一项活动。

迎亲的当天,新娘一般都穿表示吉祥喜庆的大红服饰,现在也有穿白色长裙的习俗。新娘在离开家时,边走边哭,表示对家中的留念。新娘来到新郎家,婚礼仪式开始。在一些地方,女方要跨院内的一个火盆,为的是烧去不吉利的东西,使夫妻日后生活红火。 新娘进入房间后,仪式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然后,喝交杯酒。在新房里,新人还相互剪一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起来。

婚礼的高潮是婚宴,也叫“喜宴”。所以人们把参加婚礼说成是“喝喜酒” 。在民间喜宴讲究排场,因为它是表示婚礼隆重程度的一个方面,所以倍受重视 。席间,新娘要亲自为客人斟酒,夹菜,感谢客人的光临。新房又叫“喜房”、“洞房”,闹洞房是婚礼最后一项活动,参加者多是未婚男女青年。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取乐,或给新人出难题,或做逗笑的事,或让新人表演节目等,目的是为了增加婚礼欢乐的气氛,令新人终生难忘。

付: 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的程序

1 筮日:定日期。按照前述确定日期的原则定下举礼日期和时间。

2 筮宾、戒宾:依照前述确定人员的原则,确定有关参礼人的人选,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3 陈设:备好场地、礼器等等,做好举礼的各项准备工作。 4 迎宾:主人立于东阶位等候宾客;三位有司托盘奉冠按方位立于西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冠者沐浴后,由赞者协助梳理头发,更换采衣采履,安坐于东房(更衣间)内等候;乐手演奏。

5 就位: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入场后就座观礼;主人于宾客皆落坐后就坐于主人位。

6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拙子某某(去掉姓,下同)行成人冠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拙子某某成人冠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7 冠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冠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冠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8 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9 一加:冠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幅巾,正宾接过,右手执后部,左手执前部,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戴上巾,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过来为冠者好巾。冠者起身,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深衣大带的衣服。

10 一拜:冠者着深衣大带幅巾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11 二加:冠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帽子,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冠者去幅巾。正宾跪下,为冠者着帽,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冠者正帽。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帽子相配套的襕衫和腰带的衣服。

12 二拜:冠者着襕衫和腰带帽子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3 三加:冠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幞头,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冠者去帽。正宾跪下,为冠者着幞头,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冠者正幞头。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公服。

14 三拜:冠者着公服、幞头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5 置醴:有司撤去冠礼的陈设,在西阶位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冠者入席。冠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6 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冠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冠者席前,面向冠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拜,接过醴酒。正宾答拜。冠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冠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冠者拜,正宾答拜。冠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7 字冠者:就是给冠者取“字”,此项可选。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冠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冠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冠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8 聆训:冠者于席跪于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冠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对父母行拜礼。

19 冠者揖谢:就是冠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冠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20 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拙子某某冠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冠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然后说,请各位宾朋至家中客厅茶叙!此时,所有宾客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出席,并可向主人致意后自行散离。主人和冠者引其它宾客至家中客厅茶叙即可。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冠礼场地。

至此,冠礼结束。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2篇

在农村结婚是很繁琐的一项仪式,在结婚的前2天,就要叫媒人、内亲、帮厨的人来吃饭,第二天早上,就要从內亲中挑选几个挑担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挑担人很累的,要把给女方的猪肉、喜糖、喜烟…还有八个果子包(红枣、花生、桂圆等),一起挑过去,媒人要把给女方的聘金、厨房师傅的礼包等拿过去。以前生活紧张,聘金基本不会到位,就需要媒人去游说了,媒人是很辛苦的,婚礼结束后,男方会给媒人一个猪腿、一条香烟、2瓶酒,作为答谢的。

真正结婚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吃过早饭就要挑选十几二十人小伙子去抬厢,抬厢子的人就要看女方嫁的东西多少而定(抬厢子的人要带2刀猪肉,2只公鸡过去),4个吹喇叭打锣鼓的,4个伴娘,加上媒人(媒人还要带上子孙袋,里面装谷粒、米粒、鸡蛋及其他干果,到女家交给女方,晚上回来,女方家会增添一点,再带回男方家),一队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了女方家,女方帮厨的人是要拦门的,媒人给了红包之后,才可以进屋喝茶。

吃了中饭之后,女方家就要举行出嫁仪式了,仪式分2部分,一是哭嫁,妈妈在女儿房间,帮助她化妆,去脸上汗毛等,边做边哭,一些亲戚也会进来,边哭边给红包给新娘。另一边,女方要在厅堂中央放一个米筛,在米筛上点一盞油灯,点好灯,女方帮厨的人,就把给男方的嫁妆搬出来,过下灯再搬出去,女方给男方抬厢子的人,每人一包香烟,她们就开始捆绑嫁妆。等一切准备就绪,新娘要出门前,女方就要和媒人要还没给足的聘金了,一旦女儿一出门,聘金就拿不到了,这时媒人就要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去圆说了,真的过不去了,也会给点,男方的伴娘也会用力把新娘推出门。新娘出门,也会带4个伴娘,一个拿红尿桶的男孩,一个拿万年青的女孩。

到了男方家门口,男方母亲要出来接红尿桶和万年青,每人给一个红包,并会添子添孙地给几次。这时男方帮厨也要出来拦新娘,红色拿足了才让她们进去。大堂里已排好了拜堂的东西,八仙桌上摆着三牲、托盘,地上放新婚的被子,新娘子站在被子后面。这时只听大家说:猪古(公猪的意思)出来了,只见2个人拿着米筛、竹枝,把新郞赶到新娘边上。主婚人宣布拜堂开始,帮厨人就会把亲戚按辈份,一个个请上高堂,让新娘新郎拜三下,亲戚就会拿一个红包放在托盘上。拜堂结束,大家会把新娘新郎一起推倒在棉被上亲热。

吃了晚饭之后,就要开始撒帐了,这是个很热闹的环节,一开始撒帐就要开始唱撒帐歌,众人喝彩,拿喜烛的、提酒壶的、捧果盒的都要唱各自的歌,到新房之后,开始正式撒帐,撒帐人没有唱好,大家会罚他酒,唱好了会获他酒,总之要让撒帐人喝酒。撒好之后,大家开始闹房、与新郞划权唱酒,闹到大家都精疲力尽了,再撒个团圆帐,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p1

p2

p3

p4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3篇

云南拉祜族人,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相爱慕的先决条件。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蓬、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可少的。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礼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弘农的酥油茶来招待贵宾,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浓,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在湖南绥宁苗家,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姻事中意,小伙子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单花独鸟。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纸杯一杯清茶、一个要的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指吉祥祝词,便告完婚。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4篇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

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 。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 。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5篇

中西方在婚礼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在形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的不同,中国注重喜庆、仪式隆重。西方则更注重浪漫自由,崇尚爱情至上。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阅读,分别对中西方婚礼文化进行研究。

首先是中国的婚礼。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

在古代婚礼形成中:

1、主要在于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成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隐含婚姻为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

2、“天作之合”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 ;又有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因,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归本于天思想;

3、“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4、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婚姻的目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意义。婚姻要经过“三书六礼”,媒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婚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那时的婚礼也很简单,不过这时已经出现了恋爱自由观了。七十年代出于对工人

阶级力量和毛主席的歌颂,新郎一般身穿工人装。婚车是三轮。八十年代刚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婚事较为隆重,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结婚必备。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

西方的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观念。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男女在日常生活社交中相遇上,自然地被异性所吸引,在互相追求到互相依恋。由恋爱发展到难舍难离的爱情高峰,因而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互相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充满了浪漫气息、以及神秘的教会色彩。西方的婚礼与教会有着很大的联系,受教会思想的制约。西方婚礼的特殊习俗包括婚纱,新娘穿着圣洁纯白的婚纱,是婚礼上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和蓝等习俗。旧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等,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

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总之中西方婚礼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的西方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都在说明婚礼的形式在变迁,是婚礼文化的丰富,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这是当今全球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喻为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那这是一段正在演绎的故事,一个从东方到西方和从西方到东方的故事,一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的故事。

参考文献

[5]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

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

[6]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

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

[7] McGuireKim.The Irish Wedding Book .Dublin:Wolfhound P, 1994.

[8] Power, Patrick C.Sex and Marriage in Ancient Ireland.Dublin:

Mercier, 1976. (reprinted in 1993?)

[9] 零陵学院学报040667

[10] 刘志诚 论华夏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5

中国文化婚俗范文第6篇

一、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明确写作课程的初衷。

《尚书・舜典・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写作是人有所感或有表达的需要,而将所想语言符号化的过程。所以,写作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使生命的呈现更自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完成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自觉历程。单纯从写作课程出现的初衷来看,启蒙是首要的,工具性是次要的。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写作所为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需要帮助写作者思考及与世界互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能动的,既是人大脑智力的表现又促进人的能力圆满。写作课程中人的存在与写作这一行为应融为一体。明确了写作课程展开的初衷后,我们把人的完善作为写作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摒弃“追逐、适应、认识、掌握这个世界”这种课程功利理念,追求“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世界”的渐进理念。

二、以“格物致知”的眼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

古人常说“格物致知”,物必须是真实的万物,而不是被扭曲与概念化了的万物。因此,教师不能用已经固定化的概念命令学生接受世界。首先要求学生亲近世界。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近自我、了解自我,亲近万物、了解万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万物,感受万物迎面到来,最终拥抱万物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多用形象的例子、具体的视频、课外的实践,而不是只灌输僵化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要求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从而通过写作把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找寻回来,完善自我。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学习的目的是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一种逐步完善,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逐步契合而非外在的过度强求。一旦教师对写作课程的认识由追逐抽象概念开始,以掌握僵化技能结束,则是还没有走向万物,已定下了规范及目的,最终可能引导学生将万物视为异于自身的隔阂物,将写作视为工具,最终学生也处于被物化的危险中。学者李泽厚曾说:“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5]同样的文字符号,在不同意识观照下排列,产生了意蕴完全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正是不同的自我觉醒层次在写作中的呈现。过于强调写作的工具性训练并不会导向更高层次的文字表现,只会产生流水线般的没有美感和差别的劣质文字,这在现今网络上的文字狂欢中已有所体现。写作课程要求写作者有源自内心的对人和对万物的亲与敬。写作者的人品即建立在此,人品即文品。写作课程如做人一样首先立意要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术的追求,跳出写作,融入世界万物中观看自我与写作。

三、以“物我两忘”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技巧。

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做到“格物致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外界之前必须先了解自我。学生必须由自我开始探讨,对当下的我进行体认。教师必须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将生命体验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派纳(W.F.Pinar)2002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访问时,曾阐述了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是提供知觉、情感和思考的生命经验,而不是一种模仿或机械性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必须通过自身生命体验与自觉的生命历程,此经验的学习不是被事先预定好的,而是个人在周遭世界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因此,我的课程理论不是将焦点置于外在的活动,而是关注于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互活动,以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磋商。”

这种课程是自我生命经验的建构理论,强调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和对课程的参与。当学生将写作课程作为一种生命体验与历程时,写作课程即成为一种活泼生动的构筑。当学生能在写作课程进行时创造和具体化自我,写作课程就成了一种关注和理解自我的生命体验与历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体验与建构时,可运用传统文化中“物我两忘”的观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与寻求自我认同,最后主客体共在一天地间,物我皆在而物我皆忘,从而进入写作的忘我境界。西方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通过逐步认同把个人与社会他者的悖谬与冲突化为社会共生体。“物我两忘”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写作主体的此在融入社会的此在中,达到一种共相式的自我认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力求动态呈现人与世界的交接,镜像观照社会,让学生在回归自我与观照世界中掌握写作技能,既以我观物,又以物观我,通过写作提升写作主体的存在感。只有这样,写作课程才能以学生的写作技能成就学生的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应用。至此,我们重新回到写作的初衷,把写作看做我与世界的互动前进,写作完全成为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人在写作课程中得到更好的自我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成长,另一方面,写作技能作为人的动态结构的一部分,也会随之发展,得到更好的舒展。

四、以“有教无类”的信念打破学生的既定思维。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理解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人类全部世界经验的源泉,理解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有了它,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能促进人们相互理解与相互亲近的才能。写作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才能,冷冰冰的命令式教学显然并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因此,写作课程需要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打破既定思维,展示个人风格。

写作课程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最终写出来的文本并不一定精彩。因为学生通常容易将事关自身的经验美化,在文本中肆意扩大某部分经验的分量而排除他者可能有兴趣和想了解的部分,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最终让文字转化成乏味无力的文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存在过度亲近自我,爱怜自我而受制于个体狭隘心理的可能,另一方面,学生因知识和经验水平不够深广,可能出现个体意识受意识形态钳制而不自知的情况。总之,学生个体若无法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那么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写作动态课程设置,最终只会是学生狭隘意识的原地打转,无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课程只能最终僵化,并成为一门终将被抛弃的课程。所以,写作课程的能动参与,既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存在式体验,又是超越学生自身生活的眼界超越。在这里,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必须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超越自身生活认知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身并把自身融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自身意识偏差,反对学生螺丝钉式的自我狭隘定位。教师还要调整学生的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引导学生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中国银行收费范文下一篇:中国翻译名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