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传播范文

2023-09-18

实力传播范文第1篇

1 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和内容

“软实力”的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它属于国际关系学概念, 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 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文化政策, 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我国在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所以, 一个国家 (个人/产品) 的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 硬实力是指一种有形的资源, 可以直接打击的有效武器;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抽象的资源, 可以辅助打击力量或抵制对手攻击的有效方法[2]。硬实力和软实力相辅相承, 相得益彰。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 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展现。

2 涪陵榨菜硬实力和固有软实力的体现

榨菜产品硬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产品等具阶段性和现时性, 可在短时期内发挥作用。而榨菜软实力则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 具战略性和长期性, 需要在长期的榨菜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 因此提升榨菜软实力对强化硬实力更具重要作用。

2.1 涪陵榨菜硬实力的体现

涪陵榨菜的硬实力主要体现在规模化与良种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系列化产品等几个方面[3]。目前, 涪陵全区茎瘤芥种植涉及30余个乡、镇、街道16万农户。截止2009年, 涪陵区茎瘤芥的种植面积已达58.7万亩, 鲜菜头产量达131.9万吨, 形成了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成片种植。涪陵区有专门的榨菜研究机构, 培育了蔺市草腰子、涪丰14、永安小叶、涪杂系列等众多优良品种, 基本实现了良种化。涪陵现有榨菜加工企业63家, 有企业产品品牌190个, 榨菜年半成品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上, 成品榨菜生产能力50万吨以上, 骨干加工企业主要有涪陵榨菜集团公司、涪陵辣妹子集团公司、太极集团国光绿色食品公司、宝巍公司、新盛食品公司、乐味公司、德丰公司等, 主要知名品牌有“乌江”牌榨菜、“巴都”牌榨菜、“辣妹子”牌榨菜等。

2.2 涪陵榨菜固有软实力的体现

涪陵榨菜软实力包括固有软实力和赋予软实力两部分内容, 固有软实力是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形成的, 赋予软实力是在产品形成过程中附加产生的, 是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涪陵榨菜固有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区域特色文化、榨菜原料 (茎瘤芥) 的稀缺性与特优性、榨菜加工的独特性等方面, 正是由于涪陵榨菜的固有软实力使涪陵榨菜成为独一无二的地理标志商标。

2.2.1 区域特色文化。

文化软实力是产品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 积淀了丰富的榨菜人文历史文化。所谓涪陵榨菜文化, 就是以涪陵榨菜为载体所反映出来的商业文化。涪陵榨菜文化是三峡库区最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之一, 在三峡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涪陵榨菜文化的构成主要包含榨菜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及食俗文化等[4]。其中在榨菜历史文化中溶入了枳巴文化, 如在榨菜加工的诸多环节如穿菜、晾菜、包装等都广泛用到竹材料, 竹文化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文化与榨菜文化的合一, 是对枳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如榨菜加工的踩池号子, 就继承了涪陵的巴歌和踏歌习俗。涪陵榨菜文化中的区域特色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它引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榨菜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2.2.2 榨菜原料 (茎瘤芥) 的稀缺性与特优性。

川东长江流域地区是茎瘤芥栽培的原产地, 种植茎瘤芥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 特别是以涪陵为中心, 沿长江两岸长200千米, 宽20千米范围内的区域是种植茎瘤芥的最适区域, 种植的茎瘤芥较其它地区产的茎瘤芥品质最优[5]。优质的榨菜原料是生产优质榨菜的基础, 这种原料的稀缺性增强了涪陵榨菜软实力。

2.2.3 榨菜加工的独特性。

涪陵榨菜采用独特的风脱水工艺, 比盐脱水工艺生产的榨菜品质更优越。榨菜风脱水需要阴晴少雨、微风习习的气候条件, 涪陵在茎瘤芥收割和晾晒期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纯天然风脱水气候条件, 因而采用榨菜风脱水, 而其它地区不具备天然风脱水气候条件, 只有采用盐脱水了。独特的风脱水工艺是涪陵榨菜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也增强了涪陵榨菜软实力。

摘要:涪陵榨菜属地理标志商标, 是涪陵的重要软实力之一, 认识涪陵榨菜的软实力, 提升涪陵榨菜的国际知名度, 有利于推动涪陵榨菜健康与快速发展。本文就软实力的含义、涪陵榨菜硬实力和固有软实力的体现, 提升涪陵榨菜软实力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涪陵榨菜,地理标志商标,硬实力,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奈著.吴晓晖、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 余世维.《软实力》讲座.

[3] 百度百科.涪陵榨菜词条.

[4] 曾超.试论涪陵榨菜文化的构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12 (4) :45~48.

实力传播范文第2篇

2、气喘吁吁:吁吁:指张口呼吸的声音。形容呼吸短促。

3、鬼哭神号: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4、怡声下气: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5、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6、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7、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嘈杂,就像锅子里的水在沸腾一样(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局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

8、敲金击石: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演奏钟磬等乐器。也形容声音铿锵。

9、响遏行云:声音响彻云霄,阻挡飘动的云彩(遏:阻止)。形容歌声嘹亮。

10、喔咿儒儿: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11、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12、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13、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形容声音断绝。

14、万籁俱寂:一点声响也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俱寂:都静下来)。多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幽静或冷静。

15、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16、剑头一吷: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17、余音绕梁:留下的声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音美妙动听,久久留在记忆中。

18、沸天震地:形容声音极其喧腾。

19、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20、震耳欲聋:几乎要震聋耳朵,形容声音极大。

21、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22、下气怡声: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23、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比喻非常静。

24、狼嗥鬼叫:形容声音凄厉。

25、如雷灌耳: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26、空谷传声: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立可听到回声。

27、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28、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29、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彻:贯透。

30、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

31、瓮声瓮气:形容声音粗大低沉。

3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哀诉。形容悲切婉转的声音。

33、龙吟虎啸:龙、虎的吼叫,形容人歌啸或吟咏声音的嘹亮。

34、不绝如线: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

35、鸮啼鬼啸:像鸮鸟啼叫、怨鬼呼号。形容声音凄厉幽怨。

实力传播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 国民素质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新时期,我们将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历史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内容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呢?关其键在于此种文化的有效性,我们所说的有效的文化是说: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强化精神、思想先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体现,其作用有:

第一,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

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

第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硬实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第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竞争,我们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就,更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而又对外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文化,且能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和影响。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有切实措施。

第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掀起发展的热潮。同时,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传播制度,采取合乎传播规则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融入主流,保证信息传播正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主流文化市场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包括要不断扩展外贸的基础。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我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第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以至于美国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大胆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来看待,把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并积极主动地经常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将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第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实力传播范文第4篇

[摘要]民族自治县也要转变发展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其自身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战略任务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及文化产业是崭新的任务。其基本途径是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合作构建自主创新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农业生产潜力,并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管理制度创新等。

[关键词]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必要性;主要任务;路径

[文献标识码]A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大局而确定的重要战略方针。民族自治县既是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全局的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要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确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一、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突出:内外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只有不断调整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而要从本源上全面系统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自治县也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深化认识。

民族自治县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是各级各地都要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族自治县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里所说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解决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要解决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用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各民族自治县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民族自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还是由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发达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求后发展地区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只有整体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性的转变。更具体地说,转变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性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提出来的。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是要遏制住这样的趋势。而要遏制住这种趋势必须双管齐下、两面配合,即发达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后发展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无论哪里都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如果后发展地区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从整体上遏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趋势。只有后发展地区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生态还没有被破坏、污染不严重或未被污染的地方不再被破坏和不再被污染,转变发展方式的全局性的目标才能实现。

民族自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还是由民族自治县本身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现代社会后发展地区的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创新。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道路,其基本目标是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和跟上后工业化的步伐双重任务都要完成。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后发展地区,民族自治县实际上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如果仅只按照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来发展,不仅很难跟上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而且还会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发展难以持续;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条新型的既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护环境、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较快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把握了民族自治县的这一内在要求,才能抓住后发展地区的战略本质,走出一条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民族自治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战略上明确实现这一转变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发展社会文化等。民族自治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按照这一总体要求确定自己的主要任务。

提高经济总量增长水平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在于发展,提高经济总量增长水平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总量既包括国民生产总值,还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更重要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中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民族自治县的角度说,国民生产总值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标志民族自治县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指标,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求。产业结构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给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整体的经济素质,经济效益不高。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把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任务,就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实现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的发展由慢变快。这样,才能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既是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

展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只有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这首先是我国基本国情的要求。我国的耕地、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要求实现生态文明,构筑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和谐社会。民族自治县在这一战略任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应当是民族自治县必须重点确定的战略思想,而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完成这一战略任务。

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崭新的任务。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写进党的政治报告。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一论断抓住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方向、新特点,抓住了新阶段广大人民的新愿望和新要求。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基本内容。因此,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要将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加以推进。民族自治县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更必须从精神面貌到实际利益两方面去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民族自治县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在明确战略任务的基础上要思考实现这些战略任务的路径。从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党的十七大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提出了三条明确的基本思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条基本思路对于全国所有区域转变发展方式都有指导意义。民族自治县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三条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如果从民族自治县的共性出发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可以从战略制定、要素提升、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

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自治县的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环节。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关系全局的事情,又是通过中长周期才能实现的事情,必须要从战略上制定好目标和规划。战略问题是一个竞争性的问题,民族自治县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只有发展具有自己特色和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才能实现错位竞争,才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这就要通过战略思考认识本县的地情,通过战略策划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战略规划来制定战略举措。在这里,找到自己最具特色的、具有独占性的产业及其发展方向是战略制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逐步形成民族自治县的自主创新机制。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科技竞争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只有科技进步才能不断减少物质资源消耗,改变过分依赖物质资源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作为民族自治县,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自主创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自身积聚人才、奠定自主创新的基础的同时,要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要在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中依靠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使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处于高端水平,才能做到在尽可能少的物质耗费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又保护了自然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走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新型发展道路。

劳动者素质提高是民族自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个重点环节。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科技进步一样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又一个基本方向。同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还是科技进步的配套条件。没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所实现的进步就不能本土化,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拉动效应就要大打折扣。劳动者素质提高是广泛发动群众自主创业,实现全民创业,以智慧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民族自治县要把劳动者素质提高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加大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多渠道发掘农业发展的潜力是民族自治县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措施。民族自治县要采取措施提高已有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要按照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物质产业、旅游产业,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要着力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从基础设施、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创造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从民族自治县的实际出发,并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个重要路径。无论是提高民族自治县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还是提高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水平都需要走城镇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推进城镇化水平首先要做好城镇规划,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就地或就近转移就业。要按照民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建设新农村,有条件相对集中的农村,相对集中建设。使新农村建设与乡镇的发展相互呼应。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民族自治县的管理制度创新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农村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户籍制度,为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创造条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主要是深化信用社改革,推进邮政储蓄体制改革,拓展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放宽民族自治县银行准入条件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在保护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同时,推进相应配套改革,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总而言之,民族自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与农村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必须从整体进行研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民族自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问题,形成民族自治县自身的发展道路,保证民族自治县持续、健康、跨越式地发展。

责任编辑:舒生

实力传播范文第5篇

摘 要:会计发展是对我国保持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会计教育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国际化合作,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等等。

关键词:国际语言;会计国际化;会计行业;发展

一、保持国际话语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重要性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丰富的内涵中包括对议题的设置、对规则的制定,话语权甚至意味着使其他的表述和看法失去合法性。认识话语权就不能回避软实力概念。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实力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尚未与此比肩同步。

首先,话语权的核心是权力,落脚点也是权力。在国际社会中,我们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人家从我们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话语权。再者要考虑话语自身的完善性,如果话语本身体系完备、逻辑性强,那么自然容易说服人。

其次,话语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和结构也非常重要。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提高话语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国在国际话语结构中的地位。中国一直在学习,并强调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诸如“全球化”、“全球治理”等很多国际通行的概念。我国只有在国际上保持话语权,才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准则制度。

但是,我国在保持国际话语权这方面有一些误区,我们只有正视这些误区,才能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是将话语权当做“话语权利”,认为只要有权利讲话,就会有话语权。此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对西方话语的片面道德批判也是不适当的。西方国家的话语权绝非仅仅取决于垄断话语权的地位。话语权的核心是权力关系,话语权的本质不是“权利”,而是“权力”。

二是将话语权当做“权力话语”,认为只要国家实力增强了,话语权随之增强。事实上,话语权与经济、军事实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相关性,实力弱的一方也可能比实力强的一方更有话语权。

三是将话语权当做“媒体权”,认为谁只要掌握媒体权,谁就会掌握话语权。诚然,中国国际话语权不足确实部分受到媒体的影响,如对外传播力不够、语言障碍、在国际议题的设置上缺乏主动性等,但根本上并不取决于媒体。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尽管美国掌握着全世界最庞大的媒体机器,2001年以来对中东地区明显加大了媒体传播的投入,但2001年以来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却迅速上升,美国在该地区的话语权受到重大损伤。

四是片面地认为话语权取决于道德水准和文化实力,只要复兴一国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就会增强话语权。毋庸讳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是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条件,但仅靠提高文化和道德水平不必然导致话语权增强,须知文化和历史的魅力是不会自动转化成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想转化成为话语权还需具备战略支点,要通过外交、外贸、外宣、国际民间交流等众多渠道,将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整合起来,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五是将话语权当做“外交能力”,认为话语权取决于政治操作和理念贡献,只要提升外交能力,就会增强话语权。此种看法部分抓住了话语权的关键,亦即话语权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博弈,政治目标越清晰,体系越完备,信誉越强,国际话语权会越高。然而,话语权问题涵盖的范围要比政治和外交事务的范围要大得多,仅仅靠政治操作和理念贡献,短期可能会带来话语权的提升,长期则不能巩固话语权。

中国不仅要在政治上敢于确立话语权,而且还需要在经济上、社会上和文化上配套进行,为话语权夯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只有在理论上澄清对话语权的片面认识,明确话语权的内涵和本质,遵循话语权的一般规律,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一个国家话语权的提升。

二、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发展的道路上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只有与国际接轨,我国在会计方面的话语权才更有力度。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新题目也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的数目上。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了41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一百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贸易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但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的面比较窄,以致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心得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货按照本钱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还将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台企业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等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形势下,我国如果要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正确分析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

三、加强我国会计国际化是持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1.会计教育国际化

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仰仗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进步。

第一,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导向。要求会计教材、教育组织形式等应当面向国际化。在过往的20年中,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已经开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等,这一工作应当继续加强。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当把国际会计准则当成教学和探究的重要参考蓝本。当然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重述会计准则条文,而应当主要分析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这些原理和理念应当成为今天会计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而不应当局限于特定条文的含义。

第二,会计教育的导向。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即如何坚持以前一直认定的原则,避免一些国家如美国越来越体现出的规则导向。

第三,会计教育中的案例导向。当前我国会计队伍面临的主要新题目之一便是职业判定新题目。为此,我们在提倡会计教育的原则导向的同时,应当加强案例教育,以进步会计职员发现新题目、分析判定新题目、解决新题目的能力。

第四,加强簿记教育。突出簿记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特征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职员的簿记知识和技能就十分过硬了。

第五,处理好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对于会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避免陷进一种误区。在会计继续教育方面,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新会计准则的宣讲,应当同时补充以现代会计理念和知识的教育,补上市场经济会计这一课。

2.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当前要加快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非凡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重视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要;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和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和广度,进步其可操纵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和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气力,广泛开展准则的制定、培训、宣传、探究工作,使准则尽快深进人心。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公司治理层及时、充分、如实表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治理层在真正进步公司质量上下工夫,而不是依靠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

4.全面进步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全面进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执行水平,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进步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进步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准靠拢。会计准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中国的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决定了中国的会计不能一味地夸大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本国的特色,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国际化。而过分夸大国际化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计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完善注册会计师及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5.加强国际合作,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国际会计组织的联系,参与国际会计事务,举办研讨会,与国外专家就开放政策、财务、会计、审计的最新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广泛的磋商与交流,以指导国内会计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会计执业领域全球化将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长青.会计国际化离我们有多远?[J].财务与会计,2002,(1).

[2]范洪波.会计国际化与中国特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3]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

[4]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3).

[5]韩福恒.扩大中国对国际准则制定话语权和影响力[N].中国会计报,2010-07-09.

上一篇:口碑传播下一篇:新传播

热门文章

实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