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4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一种综合的教学手段,具有整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其传达的信息生动、逼真、信息量大,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和教学效率。怎样才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在美术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呢?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多功能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如欣赏多幅“中国画——梅花图”时,播放歌曲《梅花雪》,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意境的展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二维的画面变成了立体的动态的联想:隆冬漫天飞雪、万花纷谢之际,唯梅花傲然挺立,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喷红吐翠……这种身临其境的美妙遐想,造成学生与画面及乐音的情感共鸣,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中学美术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寓教于乐效果,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地、适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预备年级《家居装饰设计》这一课时,我利用网络把一些家居装饰的Flash小游戏下载下来,让学生在课堂中能为家居配色,搭配家具饰品,这些游戏模拟真实的三维生活场景,操作起来饶有趣味。以游戏结合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预备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用手绘来设计家居装饰,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对预备班的学生就显得要求过高了。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化繁为简

在美术“构成”教学中,图案的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耗时费力。而且在涂色过程中出现差错往往会使辛苦多时的作品毁于一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信心。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和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扩展教学资源:

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原则

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其他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必须注意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没有辅助作用,与教学目标和教材是否贴近。

2)教学手段只是教学成功的外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内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但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更不能用媒体代替老师、代替教学,选择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须从课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科学性,艺术性,恰当地选择运用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益。“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要使学生有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

几万年前,远古时期的“画家们”在洞穴的壁上作画,到了现代,美术工作者们用电脑及其它科技辅助产品作画,运用激光艺术将电影和录像转换成数据。跟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美术教育者会有更多机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和教学。

作者简介:

邱康玲(1983.2-),女,上海浦东人,上海市五三中学美术教师,学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扬琴的起源

关于扬琴的起源问题, 业界主要有欧洲说、南亚印度说和西亚说三种观点:

(一) 欧洲说

在Riemann《音乐词典》中记载到“这个乐器显然源于德国”而未有考证[2]。除此外, 支持扬琴起源于欧洲的其他可靠依据还有: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扬琴图像出于欧洲, 其见于12世纪, 拜古庭一书的封面, 封面是用象牙雕刻而成[3]。

(二) 南亚印度说

印度学者拉莫尔.刀米舍在其著作《印度乐器》中曾提及百音维纳是由先前的百弦维纳衍变而来的。卡龙有80几根弦, 百音维纳有21根弦, 除琴弦数量外, 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卡龙的击弦工具亦为两个软薄细木片, 跟桑图尔相同。

(三) 西亚说

此说见于音乐词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中的记载:“它的原始形状可从竖琴中见到, 是被平置的, 用两只锤敲击, 见于古巴比伦和新亚述时期的图像资料中”[4]。

由于上述起源说并无足够系统的依据和史料, 所以笔者认为关于扬琴起源说应持多元论的观点。它是世界文化共同创造, 发展的产物, 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汇聚了流传于各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正如毛清芳在《扬琴历史渊源与流变轨迹觅踪》谈到的:扬琴的起源, 本就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 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各有所本, 但却是不谋而合地进行着相类似的发明创造活动, 相反的, 人们也完全有可能在一种开放的条件下, 通过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物质或信息交流活动, 以实现其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并达到普遍繁荣的目标和境界[5]。

二、扬琴的传入

1、海上丝绸之路

《辞海》中记载到:“扬琴, ……原流行于波斯、伊拉克等地, 约明末传至我国广东沿海一带, 后流行于全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英国人把“德西玛”传入了我国民间, 对其称呼有洋琴、扬琴、铜丝琴、蝴蝶琴等。明代,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开海政策的兴起, 海洋交通亦得到了一定的促进, 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之转到了东南沿海一带, 16世纪末, 由于欧洲航海的发展, 欧洲大批传教士商人等来到了中国, 这就形成了扬琴传入我国的另一种文化契机。

琉球学者喜明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技能》书中提到:1663年, 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 在唱曲时使用了扬琴[6]。这也是我国关于扬琴传入最早的图文记载。而清代学人徐珂, 在《清裨类钞》中也记载:“康熙时, 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 半于琴而略阔, 锐其上而宽其下, 两端有铜钉, 以铜丝为弦, 张于上。用锤击之, 锤形如筋。其音似筝筑, 其形似扇。我国亦能自造之矣。”《清裨类钞》中还提到:“乾隆时, 钱塘有金赤泉典簿焜者好音乐, 尝听扬琴而作歌以记之:此琴来自大海洋, 制度一变殊凡常。取材诅用断桐梓, 发声亦自循宫商。”……印光任、张汝霜在1751年《澳门记略》中曾记载:“铜弦琴, 削竹扣之, 铮铮琮琮”[7], 也对扬琴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而清代文献中提到的扬琴来自“大海洋”和“海外”, 都可说明扬琴传入我国的途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 此时的传入, 更符合了国人当时追求时尚, 崇洋媚外的时代心理。从众多史实考察, 必当清末, 扬琴在我国盛行, 并渐渐用于各地方戏曲中, 同时由于大清当时的国威遍及今日的诸多邻国, 因此, 包括扬琴在内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 传到了今天的东南亚诸国以及琉球等地。

2、陆上丝绸之路

周菁葆曾在《木卡姆探微》中曾谈到:“桑图尔, 过去人们认为它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 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 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 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 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而周菁葆在其后来发表的《丝绸之路上的扬琴》一文中, 又详细叙述了陆地丝绸之路桑图尔的东渐过程, 并认为它是分别从中亚和南亚两条渠道进行传播的, 中亚的桑图尔叫做“chang”, 与新疆扬琴的名称一致。

综上述, 笔者认为, 扬琴是分别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只是前者的传入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而少有引起主流文化的关注, 而后者的传入却顺应了当时商品社会的兴起所带动的世俗音乐生活的需要, 而正是社会的需求, 使得其再次通过海路传入我国后, 才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改进, 发展成今天的形制和表现特征, 这也证实中国的扬琴, 更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智慧, 扬琴虽然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 但中国现代扬琴艺术则是由中国人依托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独创的, 1984年, 我国扬琴大师杨竞明先生率先研究创制了“401型变音扬琴”, 这次“里程碑”式的研制, 奠定了我国扬琴形制发展的基础。直至今天, 我国使用的扬琴形制, 其制作原理依然是按照“401型变音扬琴”来制作的。

三、扬琴本土化的成因

1、内部成因

扬琴自身兼具打击乐和弹拨乐的功能特点, 且在乐队中起统领、指挥的作用。与笛子、二胡等乐器相较, 扬琴能够使这些只擅长演奏连贯旋律的乐器能够更好地融合, 而与琵琶这类颗粒性较强的乐器相比, 扬琴又多些余音缭绕的韵味, 也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需求。所以扬琴在乐队中, 起到了不可小觑的融合与润色的作用。再者, 扬琴是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音位的排列也较为简单:为上下二度、左右五度的排列, 这就为演奏者能够快速掌握它提供了便利。

2、外部成因

扬琴传入的时期为明末清初, 由于朝代的更迭, 清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 实施了一系列新政, 这些新政的推行, 促进了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繁荣, 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清代是地方曲种、曲艺发展兴盛的重要时期, 随着商业的繁荣, 商贸的往来, 流传全国各地的曲种, 通过地方化的演变逐渐在各地扎根, 继而形成了新的地方曲种。扬琴随即依附这些地方乐种发展起来, 而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音乐表演的商业化, 清中后期, 逐渐出现了专攻扬琴为生的专业艺人, 他们有自己演出的固定场所和行会组织, 他们的出现也推动了扬琴技艺的提高, 为扬琴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必要保障。

除专业艺人外, 文人阶层和乐妓的时兴对扬琴的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人更使得扬琴能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清嘉道年间, 广西词人王维新的《海棠桥词》, 其中《法曲献仙音洋琴》中提到:“扇面横披, 金丝错垣, 栾几平放, 宝盖初开。轻敲重击, 纷纭起落难状, 想绝域, 传来处, 鱼龙骇其创, 乍听闻, 忆年时, 有人携着, 明月下, 声应远墙飘荡, 此计略相同。作孤鸿, 天际嘹亮, 依永能协, 任歌喉, 健捷雄壮, 彼坤弦雁柱, 入座当先推让。[8]”此诗描述了扬琴的形制、演奏方式、乐器的来源及当时的流行程度。又如道光三年, “滕王阁下木兰舟, 远笛声声渡水流, 喜和洋琴歌一曲, 弋阳腔调豁新愁。[9]”“好花开遍雨晴天, 挟妓游山笑语天, 弹罢扬琴歌小调, 梵王宫化五陵源。[10]”这些诗文均描写了诗人小酌后, 欣赏一首扬琴小曲, 竟是如此惬意。此类的诗文还有很多, 如《金赤泉听洋琴》、乾隆年间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弹词》等。

扬琴传入我国时, 正是我国民间传统曲种发展的繁荣期, 扬琴做为主要伴奏乐器, 随着民间说唱的发展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卖艺为生的职业或半职业艺人演出场所的流动性, 促进了扬琴在我国各地的交流及传播。

四、结语

德国著名乐器学家萨克斯曾说:“乐器是纯粹的文化因素, 他可能由于是和某一种族的爱好而被吸收过来。也可能由于与该种族的气质相违背, 而被这个民族所忘却。[11]”扬琴也正是如此, 它从一传入就始终植根于我国民间音乐, 也因其自身的特点, 让人们不断地去使用并改造, 才使得扬琴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最终本土化成为了一种必然, 今天的扬琴, 已然是一件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了。

摘要:本文对扬琴的起源、传入进行了历时性的纵向梳理。而扬琴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地方民族曲艺结合, 并最终本土化, 除了其自身的特征符合我国传统音乐审美需求外, 也有当时新政的推行, 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繁荣等, 为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外部条件, 更有专业艺人、文人阶层和乐妓的时兴对扬琴在我国生根发芽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扬琴,起源,传入,本土化成因

参考文献

[1] 周少婧:《从“洋琴”到“扬琴”—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2010年5月

[2] 徐珂《清裨类钞》, 中华书局出版社

[3] 曾茜:《扬琴东渐暨在我国的发展》大众文艺, 2011年4月

[4] 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扬琴》, 乐器2001.1至2

[5] 毛清芳《扬琴历时渊源与流变轨迹觅踪》, 交响1983年3月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六元一体、四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是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本位, 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网络为载体。教学模式是成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集中、具体的表现,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在成人教育方面,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借助传统的面授教材, 以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 必须加快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与此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要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 转到以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从以面授为主转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运行为主;从单一的纸介媒体转到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必然要求。

“六元一体、四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环境,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实施“导学、自学、助学、促学、验学、实践学”六元一体与“教师、学生、网络、实践单位”四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1.1“六元一体”的基本内涵

导学:教师利用“入学指导”和阶段面授课, 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熟悉、掌握本课程的总的教学要求, 学习重点、难点内容、主要知识点等, 安排分阶段自主学习内容及要求, 指明利用多媒体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方法, 布置巩固知识的平时作业练习及综合练习等。

自学:学生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 根据专业课程总的教学计划制订自主学习计划, 运用计算机网络、光盘课件等多种媒体, 按计划进行自学新课、复习或做练习, 按计划上网。做到自主学习、统筹兼顾, 既有自觉性, 又有计划性。

助学:教师对开展自主学习的学生, 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千方百计帮助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入门”。助学之一, 学生入校即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强化训练。通过训练, 使他们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 能熟练上网;能熟练运用中央、省电大和学校的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电大在线”上的一切教学资源;能利用网络进行BBS讨论, E-mail询疑, 会利用课件光盘在家用计算机上学习等。助学之二, 将教师和班主任的家庭电话、手机、小灵通、Email等通讯号码公布于网上或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可随时进行释疑助学。助学之三, 由专职班主任牵头组织, 成立同单位或同社区专业学习小组, 选好组长, 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确定活动场所。由组长对学习章节内容确定分工负责, 定人定时交流讲解,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助学之四, 对于实践性环节, 学校或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岗位实际或专门带至实训基地, 让学生按专业需要结合理论进行现场实习, 学习与训练技能。

促学:在组织开放教育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寻找和利用中央电大、省电大网上资源的重新编排和下载的能力, 要求学生每周2~3次浏览校园网, 至少上中央、省电大网2小时, 并下载教师布置的作业, 把完成作业的结果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或上交作业本。记分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100%认真批改, 以此, 教师能依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实践性环节教学, 敦促学员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完成指定的实验实习任务。学校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都进行教学大检查, 检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总结开放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便于及时改正。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改正。

验学:对学员自主性学习效果, 通过规定的平时形成性考核或教师组题自测及期终总结性考核来进行检验。通过验学, 教师与班主任能及时了解、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 便于及时地进行指导与教育。

实践学:针对远程开放专业的学员是在岗学生,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很有必要。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学习小组或布置课题的形式, 结合课程理论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社会调查, 把专业知识和平时单位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1.2“四维互动”的基本模型及其特点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以上六个环节中, 要重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运用网络手段,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岗位应用能力, 坚持四维互动, 切实保证学习效果。

四维互动基本模型图如下 (见图1) 。

(1) 该模型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模型。模型的中心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主体:学生。学生通过教师辅导、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学习以及岗位实践等四个环节来实行有效互动, 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该模型所标示的四个环节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学与导的互动, 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持服务。

(3) 该模型的建立, 可以有效地推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1.3“六元一体”教学模式的核心

从学校的教学模式来看, 教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起到的是导学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面授时间对学生加以指导, 是每一位远程开放教育任课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提出, 在任课教师的课程导学中要突出“六导二十四要素”。

(1) 导宏观——教师在面授课堂上的第一堂课必须详细地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本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 以及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内在的体系结构, 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2) 导学法——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方法、自学时间安排、上网搜集学习材料等方面做出具体的指导, 要加强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 以及对课程中出现的疑点要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网上求教或者是面授辅导时加以解决。

(3) 导微观——教师在面授课堂上应该着重讲解教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

(4) 导作业——作业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 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答题的基本要求, 对疑、难问题要指导学生进行概括, 并及时给予讲评。

(5) 导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环节, 结合学生的在岗特点, 教师要对现有实践案例进行理论解析, 并且寻找与本专业有关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剖析, 加强学生运用理论于实践的经验。

(6) 导考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并且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考试环节也是整个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程考核说明》进行复习备考, 并且帮助学生筛选合适的复习资料。针对可能出现的考点, 教师要能够撰编模拟试题。在考试前, 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考生的考试心理和考试方法的指导。

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讲授时充分体现“六导二十四要素”, 而且要求教师要以此作为备课的依据。备课内容也要突出“六导二十四要素”, 并且要将备课内容电子文档化, 上传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上, 以供未能到课学生通过网络自学。

2“六元一体、四维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设立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项目, 规模逐渐增大, 开设专业从最初的3个本科专业拓展到7个本专科专业, 人数也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人。如何搞好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以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和发展规律这是我们教学管理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上,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探索出一条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完善开放教育的教学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我们的开放教育将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 我们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机遇和生存的危机感同时存在来统一学校教职人员的思想, 提高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在所有的远程开放教育班级中积极推行“六元一体、四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结果受到了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欢迎。

(1) “六导”课程教学模式初步形成。通过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理念的灌输, 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教师能够始终围绕“导学”来展开教学, 而学生也在经过教师导学之后, 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加强, 与教师的互动也大大增强。

(2) 工学矛盾得到极大缓解。成人教育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工学矛盾、家学矛盾。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单一面授教学方式, 对所授课程压缩面授课时,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辅助教学的比重,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是在单位利用网络参加课程的讨论和学习, 这样一来, 学生的工学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 教学质量达到提高。由于要求教师在面授课时必须贯穿“六导二十四要素”, 教师对课程难点、重点和考点把握比较准确, 同时对学生应试的辅导也很重视, 学生到课率较高, 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率不断上升, 同时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 我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逐年上升。

3 还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我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要确保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 还需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模式, 这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之链的重要环节, 要从优化管理上体现效果。

(1) 实施“以课程为单元, 以专业为单位”的管理改革实践。要逐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深化责任教师的职能, 优化责任教师的服务。

(2) 完善网络学习平台支持服务系统。要有效地、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和交流, 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加强, 平台功能、内容要得到充实, 同时, 教师要加强网上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

(3) 积极有效的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大特点,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条件, 这既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也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质是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六元一体、四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创新实践的结果。它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环境,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实施“导学、自学、助学、促学、验学、实践学”六元一体与“教师、学生、网络、实践单位”四维互动。

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六元一体, 四维互动

参考文献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国, 虽然职工远程教育的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很快。从20世纪70年代末, 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招生,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已逐步形成了由普通高等院校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学考试系统和现代网络教育构成的多层次的远程教育系统, 其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因此构建远程职工教育视频系统变得十分重要。

1 基于IP的视频教育系统现状

当利用视频网格技术将广域互联网上的视频系统连接起来时, 需要考虑当前Internet上存在的不同视频系统接口, 设计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视频教育系统时, 为了保护投资和尽可能的利用现有视频系统, 需要将基于网格的视频系统构建上各个分区域站点的视频交互系统上, 当前Internet上的视频交互系统主要有三类如下。

1.1 基于H.3 2 3[6]协议的视频交互系统

H.323是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 专为已有的局域网运行的多媒体系统设计的, 它的制定使基于分组网络的实时多媒体通信和会议的实现成为现实, 为运行于不同通信网络的不同厂商的终端实现互操作提供了前提, 提供了一种可让其他H.32x兼容产品互相通信的机制。

1.2 基于S IP[7]协议的视频交互系统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2543是由IETF (Interne工程任务组) 提出来的一个应用控制 (信令) 协议, 是整个IETF多媒体数据和控制结构的一部分, 用于视频传输和交互, 属于基于文本的信令协议。

1.3 基于IETF MMUSIC会议框架和IP Multicast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

由IETF的MMUSIC工作组开发, 将视频数据包采用UDP或者TCP协议进行多播, 发送到建立连接或订阅视频的站点。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基于IP的这三类视频会议系统均通过构造虚拟会议室让自己的用户群体通过网络参加会晤, 但是这些系统都有各自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条件, 导致不同系统的虚拟会议室之间很难连通, 在网络上形成了很多“视频交互孤岛”。目前在基于Web的网络服务方面, 出现了新兴的服务模型——Web Services, 它能够提供标准接口整合Internet上的多种异构应用, 因此, 在网格的基础上将各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通用视频交互系统, 可以将各个“视频交互孤岛”互连起来, 是值得研究的工作。

2 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视频教育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1 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体系结构

Web Services[6]作为一种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式, 是属于一种自包含的、模块化的应用程序。Web Services体系结构中Web服务提供者设计实现Web服务, 将Web服务发布到服务代理 (UDDI) 的一个目录上。同时目前国外已有很多项目在进行网格研究, 比较重要的有Globus和Legion以及近来投入商用的Web Service等, 它们都对网格体系结构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向Web服务的网格概念首先在2004年1月20日的GlobusWorld会议上, 由Ian Foster和他的同事提出, 他们把OGSI[1]的概念向网络服务资源框架 (WSRF, Web Service Resource Framework) 演化。同时基于Web Services而提出的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 (OGSA) 是目前最新的一种网格体系结构。OGSA包括了两大关键技术, 即网格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OGSA的基本思想就是以服务为中心, 在OGSA框架中, 将一切都抽象为服务包括计算机、程序、数据、仪器设备等, 然后将这些抽象的服务在资源服务器上的LDAP[1]树上进行注册, 使其成为全球网格调用的一个子结点。基于OGSA的网格服务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在实现基于Web Service的OGSA时Globus Toolkit作为网格服务的容器和组件, 对应于网格结构的五层沙漏模型, 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为每一层都采用Java提供了实现组件。

2.2 系统设计概述

本文提出的基于Web Services的远程职工视频教育系统在体系结构上由一个视频中心和若干个各地小组组成, 采用了分级管理和分级设计的方式。整个网格视频教育系统分为两级, 第一级是核心数据管理级, 由视频中心控制各个小组。视频中心提供多种网络服务, 并可提供各个小组之间的视频交互;第二级是小组管理级, 每个组都包含一个代理节点 (Agent) 和若干个用户节点, 由代理节点管理所有用户节点, 组织他们加入视频交互和收发多媒体数据流。代理节点包括协同控制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 用户节点是能够接受和发送媒体数据的客户机。为了把基于H.323或SIP协议实现的异构视频交互系统与视频核心连接起来, 必须为这些各地的异构视频会议系统创建代理节点, 使用代理机制把它们封装成为本系统的若干个组, 称为外部组, 而包含视频中心的客户机的组称本地组。

本地组和外地组都提供一致的Web Services操作界面给调用用户, 采用JS P文件的形式, 所以视频中心对这两类组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本地组和外地组在和视频中心的交互上地位是平等的, 它们通过SOAP[11]消息与视频中心交互, 如图2所示。新建的Grou通过调用视频中心的目录服务 (LDAP) 中的注册方法, 将自己的教育视频信息加入到Group注册列表中, 供其他用户访问。系统实现时采用了基于Web Services的框架, 与通信相关的控制信息都使用SOAP消息, 因此可提供完善的SOAP消息加密方法, 并将其封装为XML格式的HTTP报文, 在Internet上跨越不同的网络进行传输, 克服各地网络异构的缺陷。

2.3 系统节点软件体系结构及实现

本系统进行实现时, 首先根据Web Services框架将视频中心和外地组、本地组之间的各种操作交互抽象为服务, 形成多种Web Services, 其中包括视频交互建立服务、命名服务、目录服务、网络监测服务和音视频服务。下面以建立某种类型的视频服务为例, 介绍系统具体实现时服务的生成和部署, 假设这种类型的视频服务名称为HighQualityVideo (高质量视频) , 用Globus对其进行开发, 生成Stub并部署的全过程如下所示。

(1) 编写HighQualityVideo服务接口的Java原文件。

(2) 产生它的WSDL (Web Service Definition Language) 文件。

(3) 生成HighQualityVideo网格服务的实现类HighQualityVideoImpl.java。

(4) 将以上文件生成HighQualityVideo Jar。

(5) 产生它的Stub桩文件。

(6) 将以上HighQualityVideo.Jar和Stub桩文件HighQualityVideo-stub.Jar一起生成HighQualityVideo服务的网格服务的Gar文件。

(7) 部署H i gh Q u al i t yV i d eo.G ar, 调用Globus中的启动网格容器的命令启动网格服务容器。

(8) 通过H T T P协议访问H i g h Q u a l i t y Video服务, 通过URL地址和GSH (网格服务句柄, Grid Service Handle) 对该服务进行调用。

3 结语和展望

研究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视频教育系统平台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工程推广意义, 本文提出的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视频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框架和实现方法将能为高校的远程教育事业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提高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已有设备的利用价值, 构建更好的远程视频教育系统, 为高校远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摘要:为提高网络教育视频系统的点播效率, 通过剖析当前视频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和实现方案, 分析出新的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教育视频系统实现技术和设计原型。作者首先介绍了当前基于IP的视频教育系统的技术现状, 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合SOAP、网格等新技术提出基于Web Services的网格视频教育系统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视频技术,Web Service,视频教育,系统交互

参考文献

[1] Ian Foster[著].金海[译].网格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0.

[2] 金海, 邹德清, 韩宗芬.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互联网与集群计算中心.基于Web的网格系统的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3, 12.

[3] 金海, 李其胜, 邹德清, 等.信息服务网格资源代理的实现策略[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 21 (1) .

[4] 李律松, 李静, 王斌.基于Web Services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0 (31) .

[5] 都志辉, 陈渝, 刘鹏, 等.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 毕敏娜, 王清阳.胥布工.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及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5-3) .

[7] 刘晓荣.SIP与H.323协议的简单研究和比较[J].东华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06 (4) .

[8] 张新胜, 郑建斌.基于软交换的IP视频会议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5, 6.

[9] blog.blogchina.com/upload网格的网格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EB/OL].

[10] Globus Toolkit 4 Early Access WSRF.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grid/library/gr-gt4early/[EB/OL].

[11] 杨涛, 杨晓云.SOAP XML跨平台WebService开发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

[12] http://www.globus.org[EB/OL].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力学是理工科院校中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直接关系到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 力学兼具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既有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又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 学生普遍感觉难学。因此, 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探索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基础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去, 开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1 究知识结构的比较—发现法

知识结构不是各孤立的知识点, 它是指学科各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 抓住了它就能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最先提出了教学应重视学科知识结构的理念, 在他1959年发表的《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并强调:“与其说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 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2]。表明了学习课程的知识结构对把握学科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重要性。

土木、机械和力学等理工科专业一般都开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或统称为《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多门不同的基础力学课, 各门课程之间、同一课程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只会仿照例题做题, 对所学的课程各知识点以及相关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认识, 以至于知识结构凌乱, 见木不见林。因而遇到实际问题便无从下手, 缺少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 我们尝试应用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对相关内容和课程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分析, 寻找出各知识点和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以从整体上把握各课程的知识结构。

例如, 通过引导学生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与其它力学课程的比较, 要求同学们能比较清醒地把握各力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相互关系, 认识到:理论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质点和刚体, 着重于受力和运动分析, 它是力学学科的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变形体, 着重于力和变形关系的分析;而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杆件, 结构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杆件体系, 弹性力学则面对的是更一般意义上的二维和三维变形体;相对于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来说, 由于弹性力学减少了许多条件假设, 其解会更加精确, 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可解的范围;弹性力学研究可恢复的变形, 它也贯穿于整个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之中, 塑性力学则研究不可恢复的变形, 另外结构力学的极限荷载分析也应用了塑性力学的分析方法;再者, 结构力学侧重于静力分析, 结构动力学则侧重于动力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和结构, 弹性力学或结构力学并无法得到解析解, 所以必须寻求其近似解;要使近似解满足要求, 对不同的简化模型必须控制其误差, 因而也就有了近似解与解析解、理论解与实验解的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 层层比较、步步递推, 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有效地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还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 问题的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简称PBL法) 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习和教学的模式。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 (1916) 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1956) 都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雏形, 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Mc Master大学的医学教学中首次应用的 (1969) , 从此便风靡美国各高校[2]。

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首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搜集和学习相关资料、分析材料和事实、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假设并进行验证。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 从中领会和发现学科中的概念和原理。这是一种以基本材料为内容,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式思维为目标, 通过再发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例如, 理论力学中所提出的“航天器与非惯性系”;材料力学中“某钢筋混凝土水塔倒塌与梁的组合变形”;“某国营农场大型钢结构粮仓失稳破坏与压杆稳定”;结构力学中“结构工程的近似解计算”;“弹性分析与塑性分析方法的比较”等问题, 都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将它们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位移法是现代计算结构力学的基础, 也是《结构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一般教材中, 大都要先通过增加约束的方法, 将结构的各个杆件化成具有不同约束的基本超静定梁单元, 然后再根据结构的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来求解。由于基本梁单元可包含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着各自不同的转角位移方程, 因此不利于程序化处理。为此, 我们就提出能不能将几种不同类型的基本梁单元用统一的一种梁单元模型来代替?如何代替?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和学习有关文献, 进行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和算例验证, 由此归纳出求解一般力学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方程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从而使同学们对位移法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 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部分基础好、有兴趣的学生可因势利导的鼓励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 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独立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实践性与自主性, 开放性和多元性, 探究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为:确定课题, 开展研究, 形成解释, 评价结果等。

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要首先明确一个题目, 然后组织人员、开展研究。题目可由老师提供, 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商定。题目的类型可包括课程内容的延伸、科学研究或实验设计等各种不同的形式, 可结合课程学习、大学生创新、学术导师制等各种活动一起进行。例如我们曾先后开展的轴向运动梁的横向振动;钢桁架静载实验装置的设计;结构力学工程测试训练;裂纹对橡胶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和数值分析;以微工艺制造固相辅助的液相色谱分析;多孔材料双向拉伸力学性能试验;重力对DNA—微悬臂梁纳米挠度响应的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与刚度的测试与分析;全瓷冠修复体有限元建模与分析;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拉伸和冲击拉伸力学行为试验;秸秆纤维在绿色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共和新路地铁—双层高架振动测试;交通流动力学现场实验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受到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欢迎。

4 结语

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探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基础力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研究表明:比较—发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认识各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好的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强调以基本知识为内容, 通过再发现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发现学科中的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则依托课题研究的载体, 通过亲身参与课题研究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对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探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在理工科院校基础力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 以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基础力学,能力,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2) :71~75.

[2] 布鲁纳.教育过程 (邵瑞珍译) [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60~62.

[4]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9~13

扬琴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 多数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 先进的教育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 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 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 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 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

二、针对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育改革, 观念先导。一堂好课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首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 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 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 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 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 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必备条件, 应该全面评价, 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 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 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可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检查作用, 发挥行政效能。比如, 规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学期课时数, 每人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并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等等, 以这些措施来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三)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 促进了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生存方式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新知识, 面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生, 要想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让教师给懂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一滴水”, 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教师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只有真正意识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现实性与紧迫性, 才能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因素, 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力量, 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决定和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 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决定了教育水平, 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十三五”规划以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教师队伍的总体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教师学历层次逐年提升, 结构趋于改善, 总体素质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总体上不断改善, 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逐步看好, 职业吸引力增强。由于农村学校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 致使农村学校吸引不了更多优秀的人才或留不住优秀的教师, 进而导致学校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始终困扰着农村学校的大问题。所以, 农村学校要健康发展, 首要任务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分析影响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不能脱离我国农村学校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我国农村教育要想走上成熟道路, 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 分析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及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的措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 他们抱着临时观念和敷衍意识, 对提升素质、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热情不高。甚至有教师可能因为工资待遇低而不停跳槽。对他们而言, 在哪所学校任教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农村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如何建立一支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 使农村学校能够健康长足地发展, 是教育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的灵魂是教师, 教师的心态直接支配着他的教育行为, 教师教育行为的优劣又同学校的兴衰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教师管理问题上开始渗入了人本主义因素, 提出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人性化的人事管理原则。

在讨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忽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的个性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从心理学上,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而性格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就是人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性格的形成既有主观的因素, 也有自然的因素、环境与教育的因素。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使其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 长期与单纯、较简单的未成年人打交道, 使有的教师出现行为的“退化”, 甚至表现出与少年儿童一样的行为。因此, 对社会变化不敏感, 不关注, 适应能力差;接触社会机会少, 较闭塞, 接触事物范围狭窄, 信息较少, 交流较少。

摘要: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遮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我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优势以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此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C].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后现代视角教育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