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

2023-09-24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1篇

1.学习内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

2.所需课时为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详细记述了十位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新时代工人代表:“创新楷模”王洪军、“工人发明家”代旭升、“蓝领专家”孔祥瑞、“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机电大王”杨杰、“车工多面手”张全民、“高空养路人”赵大坪、“航标灯王”郑启湘、“航天数控英才”苗俭、“纺机维修专家”刘生友。通过认真学习楷模事迹,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岗位成才和技能成才的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分析、认知等,掌握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勤学苦练的职业意识,激发学生职业情感、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2010级电子商务高技(2)班的学生。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已经接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比较强,小组合作意识也很强,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基本了解岗位成才、技能成才的重要性,但对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认识很模糊,缺乏深入的了解,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不具体,比较空洞,缺乏行动力。因此,教学活动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向楷模学习,确立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技能成才的热情,引导学生结合本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2.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榜样的教育,激发的职业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展示本节教学所需的教学辅助资料;

(3)课堂讨论:师生、生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真诚地沟通,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找到个人与榜样、现实与理想职业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制定出完善自我的具体措施;

(4)行为引导教学法: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任务驱动式教学:创设任务情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2.《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

3.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4.《自我完善措施表》; 5.《小组学习反馈表》; 6.《校内外实践计划表》。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将围绕着主题“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树立远大职业理想”进行,设计两个情景任务:一个是“学榜样,找差距”,另一个是“学榜样,树理想”,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学榜样,找差距

(二)学榜样,树理想

七、总结与评价

教学总结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具体有《自我完善措施表》、《小组学习反馈表》、《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倡议书》等。

(一)自我完善措施表:详细记录学生的个人认知情况,自己与榜样之间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通过阅读楷模成才事迹,制定自我完善的具体计划。

自我完善措施表

班级:姓名:

学号:专业:

(二)小组学习反馈表:用于记录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考核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反馈表由小组成员讨论,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综合评定。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2篇

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与技能人才需求

论证报告

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1 设立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拟设专业

论证报告

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针对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煤炭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对申报设立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涉及的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设置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的必要性

(一)我区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我区煤炭的资源优势 新疆是煤炭资源大区,根据第三次煤炭预测资料,在地下2000米以上、7.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的预测储量为1.82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6%,居首位;同时,新疆的煤层气预测储量9.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预测总量的26%,位居全国第三位,与新疆天然气储量相当,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赋存稳定、露头浅,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条件。新疆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将会形成十个千万吨级、5个三千万吨级、2个五千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及企业集团,煤炭产能将超过4亿吨。煤电、煤化工项目的迅猛发展

2 等对煤炭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仅在伊犁,庆华公司煤制气项目已经投产,另外两个煤制气项目(分别为年产60亿立方米和20亿立方米)和准东煤制气示范项目(年产300亿立方米)均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煤炭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对煤炭原材料需求的同时也伴随对煤炭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迅速增加。

三是行业科技进步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 近年来,煤炭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节能、降耗、环保、洁净技术的发展,使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有巨大提高,煤炭工业创建了高产、高效矿井。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采煤工作面的单产、功效不断提高,现在一个长壁综采工作面的年产量相当于过去一些大型矿井的年产量。随着科技进步,煤矿装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集机、电、液、计算机为一体的设备不断增加,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工艺得到广泛应用。

(二)我区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区内大型煤炭企业因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中级工已难以满足生产一线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存在大量的需求。我区煤炭行业职工约7万人,专业技能型人才有13000人,仅占主业人员总数的18.5%;工程技术人员近60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

3 国家煤矿60%的水平。采掘一线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是我区煤炭工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现状 据调查,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少煤矿技术专业人才。此外,通风、安全、选煤、煤化工、通信、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外经贸、法律等专业人才也相当紧缺。完全实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的企业拥有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9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技能型人才仅占10.2%。

(四)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需求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2009—2015年)》文件确定的发展目标:201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6.6亿吨;2020年达到12.3亿吨。由此预计2015年全区煤炭行业需新增主业人员约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4万人,技术工人5.6万人,其中需培养的高级工及以上资格的高技能人员占10%,约需5600人;2020年约需15.6万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4.6万人,技术工人110000人,其中需培养的高技能人员占10%,约需1.1万人。可见,我区煤炭工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五)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4 目前,我区煤炭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培养数量、培养规格等也不能适应煤炭产业发展的需要。区内现有两所专业从事煤炭职业教育的院校:新疆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技术管理人员(本科层次),只有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承担的培养目标是煤炭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加上其它中职学校煤炭专业和涉煤专业,其年培养能力约

二、三千人,培养规模非常有限且几乎都是中级技能水平,亟待提高高级技能培养水平。

由此可见,我区煤炭工业对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从新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加快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高度看,大量培养煤炭高技能人才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设置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的可行性

(一)我校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基础条件 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自治区煤炭行业的发展,开展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培养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近千名。

1、建校至今,我校主要开设煤矿技术(综合机械化采煤、掘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维修电工、煤矿电气设备维修)、机械设备维修(综采维修钳工)等矿业主体专业。我校开办的煤矿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涵盖了煤炭行业

5 的全部特殊工种和辅助工种。

2、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技师学院拟设的煤矿技术专业有技术理论课教师13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6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17人;全部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7人,技师、高级技师9人,专业带头人1人。矿山机电专业有技术理论课教师23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13人,其中硕士7人(含在读),本科28人,全部为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13人,技师、高级技师17人,专业带头人1人。

3、具有满足技师培训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学校矿业工程实训基地中,煤矿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有煤矿监控实训室、通风实训室、安全仪器实训室、瓦斯爆炸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共有实训设备344台(套),540个工位,总价值1458.56万元;矿山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有高级电工实训室,矿业自动化实训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机械创新搭接实训室,露采机械模拟实训室,高级矿井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共有实训设备826台套,767个工位,总价值2177.715多万元。

4、具有可靠地数字化校园网络。学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建设了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仿真教学培训软件。

5、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副主编全国公开发行的教材3册,参编公开发行及行业

6 培训的教材5册。指导学生参加历次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综采维修电工、瓦斯检查工等工种多次获

二、三等奖。

(二)煤炭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属于煤炭行业主体专业,在业务规格上要体现“职业性”特点,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这些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根据煤炭企业的需求和我校的办学条件,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面向煤炭生产、建设第一线,掌握煤矿先进生产技术、运行及维护先进生产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煤矿技术、矿山机电等与煤炭行业主体专业,使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

(一)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创新并进一步深化校企共同建设、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与煤炭行业职业标准接轨,构建适应产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

7 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三)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在行业和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通过培养、引进、外聘和兼职,使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合理、更优化。

(四)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与协作,采用多元共建、共管、社会共享的方式,围绕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实训室,充分发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场景或模拟仿真效果的实训环境,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新疆矿业工程实训基地”和“煤矿三级安全培训中心”的优势,拓展煤炭相关岗位培训范围;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中心合作办学,推进多元化培训方式,加快缓解新疆煤矿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安全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3篇

1 武汉城市圈的界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 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 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 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核心, 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将对圈内工业、交通、教育、通讯、金融、旅游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能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

2 武汉城市圈对校企合作的意义

2.1 校企资源共享

湖北省高校林立, 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武汉市的科教优势在全国排名第三位,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武汉市以211部署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有69所, 每年有10万大学生走向全国各地。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互促进。同城的校企合作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城市圈, 圈内的公共资源可以共享, 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重复投资。原来单个城市内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在城市圈这样一个更大的区域内自由的被运用, 提高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程度,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力的增强, 辐射半径变大的时候, 将为周边城市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更多的资本、信息、人才也会加入, 使中心城市更加快速的发展, 以人才、技术和制度为主体的高等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2 节约人才培养成本

城市圈内的企业与学校地理邻近, 降低了双方合作的费用并形成地方声誉。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扩张, 进一步削弱了有形物质资源的作用和据此形成的区域差异, 原来固有的区域分工基础被极大地改变、区域竞争加剧。能够构建和强化“钻石模型”的创新环境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校企双方能降低时间、精力、费用上的成本, 提高人才产出的效率。

2.3 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集群化促成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规模经济能够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和新方法的应用, 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扩散。特色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率和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组织型式。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充分利用集群化的契机,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形式, 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上学习专门知识和技术, 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 学会在工作实践中够解决操作性难题, 缩短今后走上就业岗位后的适应期。从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看, 技能操作人员仍是企业特别是制造、加工、能源等大中型企业的主体, 是企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

3 武汉城市圈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径

3.1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

(1) 针对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特色, 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走出校门, 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一些对口的企业, 通过一系列的参观、考察和调研, 使学生基本了解到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从而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感性认识, 明确了学习目标, 调动了学习兴趣。 (2) 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到企业实际操作, 到企业现场教学。重在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一方面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举行不定期的专题讲座, 用他们的工作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实操训练。 (3) 面向就业目标, 走出校门, 融入市场, 进行“岗前特训”和“顶岗实习”。这为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合理安排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必修教学内容的各种生产实践实习和教学活动, 确保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本地企业发展方向和特点。

3.2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但圈内的交通设施的滞后, 直接制约了校企合作的人员和物质的流动, 建立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武汉绕城高速路东北段、汉孝高速公路、阳逻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及高速公路、城市出口路建设, 做好国、省道改扩建, 尽形成以武汉为中心, 连接湖北主要经发展区、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网, 水运网, 铁路网。

3.3 健全和完善行政政策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需要政府在行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推荐, 落户和迁移政策, 社会保险政策上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需要, 规范分配制度。完善城镇规模结构, 优化整合超大城市, 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提升中小城市,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走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鼓励更多的校企合作双方从合作中获得利益的延续。

3.4 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高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综合高素质人才, 高校与各类企业合作要建立在促进学生的生产实践实习的基础之上。学校在安排和培训实习指导教师的环节上, 要贯彻老带新、总经验的原则。同时, 高校校级领导也要主动与地方企业领导多交流多会谈, 签订多方合作协议, 投入保证资金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际上, 学校的许多老师也多方和企业合作, 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 项目的部分参与者是学校高年级的本科生, 他们在参与和完成合作项目的同时, 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真实地关注到他们的成长, 所以迫切需要一套培养机制来创造一个双赢的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并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安排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所将后所需人才的预期, 并督促学校按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践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1+8”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对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 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对校企合作的意义, 讨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重点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在节约人才培养成本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 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政策和制度。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4篇

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重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院校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 一是2012年6月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三个六”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新培养高级工6万人、技师6千人、高级技师600人)。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编入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提出强化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三是组织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我市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开展一次“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并分别给予获奖人员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和800元。全市共表彰了4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50名和“优秀技术能手”57名。四是举办高技能人才和企业优秀青工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制定下发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文件,通过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对参加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对符合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给予高级工1800

1 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五是技能人才落户。201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出台印发了《厦门市技能人才落户办法》(厦府办【2012】83号)

(一)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发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本市急需(紧缺)技术工种且为本单位骨干的技能人才;

(二)参加国家级

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技术能手称号的。第四条 在本市用人单位工作的技能人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落户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六是举办厦门市校企合作对接会。 每年召开厦门市暨厦漳泉校企合作对接会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承办。通过校企合作对接会这个平台,企业和院校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培养适合企业岗位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达到企业和院校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建设厦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原劳动保障部确定了苏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五个城市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重点实施城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依托现有建筑设施,分阶段、多点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2008年通过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市技师学院建设了“精密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工业及电气控制”三个实训平台。去年还和市财政局一起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高技能人

2 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又确定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建设厦门技师学院。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市政府在翔安新校区投入2.8亿元,占地617亩,规划办学规模6000人,2007年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厦门技师学院”,为全省首批四家之一。近年来,学院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办学方针,强化教学改革,突出优质资源,达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在校生达4500多人。三是建设了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培训、展示、科研功能,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建立8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5个国家级、30个省级、50个市级),目前已建设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正在开展

三、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2015年制定下发了《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事项的通知》(厦人社[2015]69号),扩大了培训补贴对象,覆盖了全体劳动者,同时提高了补贴标准。8大类人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可以给予初级工800元/人、中级工1200元/人、高级工1800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

3 培训费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失业人员、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厦务工农村劳动者、应届毕业生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给予培训机构入门班1000元/人,1500元/人的培训补贴。二是充分发挥全市教育培训资源作用。2009年我市对承担职业培训的机构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招标,2012年我市第二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今年开展第三次招投标,确定了47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6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充分发挥院校、培训机构的办学优势,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工种、多等级的各类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全市定点培训机构,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果。

四、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方面

(一)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按照2009年《福建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工作。

(二)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围绕保证证书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工作一是打造“理论统考”品牌,实现鉴定过程“五统一”“理论统考”每月举行一次,实行统一时间地点、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阅卷评分的“五统一”制度。通过考务管理“一条龙”达到对鉴定关键环节的把控。二是加强鉴定信息化建设,提升鉴定管理和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鉴定考务过程无纸化管理。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并于2012年投入使用。全市日常鉴定的考务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将职业技能鉴定办理材料均采用网络数据传输的方式,简化了考务

4 办理程序。在线考务系统还做到了鉴定办理事项的短信提醒,提醒下一个该办理的事项及如何办理,使职业技能鉴定考务过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鉴定考务管理的规范、高效、快捷运转。

2、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平台实现鉴定业务查询和办理。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与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鉴定站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网通过账号登录在线考务系统,查询某一鉴定批次的办理进程,随时了解和监督中心鉴定办理事项序时进度。三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办公室设在总工会,考核办公室设在人社局。主要做法:每年年底向社会征集项目,召开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确定讨论会,研究确定竞赛项目,每年以市政府名义下发职工技术比赛通知,2015年确定了全年开展23个市级A类比赛和14个大类的行业(区)B类比赛。

五、技工院校管理、建设做法、取得的经验

目前我市技工教育工作取得稳步发展,各类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技工院校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目前,厦门市属技工院校有3所(公办技工院校1所-厦门技师学院(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民办技工学校2所-厦门市海西职业技术学校、厦门市航海技术学校)。

5 我市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85%均为企业需求较大的在一线岗位从事操作技能的专业,如机械维修、机械加工、电气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磨具制造与维修、建筑施工与预算、现代物流、餐饮服务等几十个工科及现代服务业专业,专业设置贴近我市“十二五”发展需求。公办技工院校-厦门技师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下厂实践、技能竞赛等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以市场定专业、以岗位改课程、以就业促教改,优化技工教育专业设置,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如冯鸿昌、陈国信(电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率先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民办技工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由偏到全,招生规模由小到大,围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从开始的钳工、电子技术发展到汽车维修、服装设计、机械加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船舶驾驶、幼儿教育、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门类,技工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显著增强。

市局依据职能主要做好技校招生、学籍管理、免学费、助学金发放等业务指导;做好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督导、年检、消防安全、扩大工种等管理指导工作。2015年市属技工院校2015年夏季毕业生数1632人,秋季学期招生人数为2691人。

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范文第6篇

一、 完善政策保障,促使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

为确保2014年武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顺利完成,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武进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武进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的完善政策体系。围绕我区优势支柱产业需求,按照“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原则,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全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 监督落实措施,加快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步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各镇、开发区(街道)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社科,详细制定方案。人社科负责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做到主动配合,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培训机构做好优化培训方案,做实培训环节,确保培训质量;鉴定机

构做到认真鉴定,热情服务,规范管理。二是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培训机构的载体功能。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和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承担了全区80%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三是发挥职校作用,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开展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四是突显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对按规定提供足够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进行职工技能培训的,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企业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三、展现培训成果,凸显人才培养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 武进区部分大型企业已基本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和调动了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截至目前,我区已通过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新增高技能人才7068名,通过各高职院校输送高技能人才毕业生3000余名,组织区内9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136个班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区人社局指导中天、新科、常发、国茂、美欧等十余家大型企业制订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每家企业培养高级工人数均在200名以上。其中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已累计培养高级工300余名。

上一篇:干部监督工作主要问题范文下一篇:个人党员失联情况说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