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1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儿童舞蹈的特点选材广泛、富有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结构严谨、富有兴趣,语言简洁,富有内涵。选材与主题、构思与设计是儿童舞蹈的创编的两大主要部分,创作者在创编舞蹈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体现少儿舞蹈的独特风格与多样化。

关键词:儿童舞蹈 创作特点 选材 主题

儿童歌舞艺术所反映的是少年儿童在成长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周围环境以及身边的社会行为,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对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全面提高其艺术素养、培养其艺术鉴赏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法。儿童歌舞在表演中处处闪耀着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透射着非常出色的童趣性、童知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一、儿童舞蹈的特点

儿童舞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创作者不能认为将一个成人舞蹈简化动作、使含义变浅显之后就变身为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根据创作对象实际年龄来进行,关键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感悟并进行提炼,让舞蹈中充满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情趣。

1.选材广泛,原料丰富。

儿童舞蹈虽然受众年龄低,但其选材和原料非常广泛。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和娱乐作用,衡量一部儿童舞蹈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看孩子们自己是否愿意参加到表演中。如果一个舞蹈不能使孩子们兴奋,没有兴趣加入其中,那就失去了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2.结构严谨,饶有兴趣。

儿童舞蹈想要抓住儿童的兴趣,在内核上就要格外重视:作品结构上必须短小精悍,可以融合舞蹈、演唱、游戏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融于一体。创作者寻找到让作品内容自然流露,让少儿观众的天性得以自然表达的手法,来充分表达艺术美的内核。所以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压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表演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

3.语言精炼,表达内涵。

儿童舞蹈语言应该简洁,不能像大人舞蹈一样复杂多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跳舞,展现复杂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的,复杂的舞蹈组合孩子也难以记住,在舞台上难免会表现不佳。儿童舞蹈动作要显示儿童的形态和神态,从简单中表现童真和童趣,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情趣。

二、儿童舞蹈的选材与表达中心

一个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要依赖主题的选定。只有好的选材才是好舞蹈的根基,也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否则会使舞蹈表现大打折扣,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找到儿童身心特点,以贴近于儿童年龄的独特观察角度去留心真实生活,才能提炼出充满健康元素、符合少年理解能力的舞蹈。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少年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乐观精神,儿童舞蹈主题也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要符合其年龄和心里特征。创作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提炼元素、加工出以无忧无虑,真实自然为核心的舞蹈,来反映少年儿童真实自然生活学习主题,此外,还要再自然的基础上注意扩展其深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2.题材从生活中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打闹玩耍……只要细心发现和发掘,都能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舞蹈材料。只要站在儿童角度,发掘童心,就能挖掘和发现好的题材。只要以儿童的视角和抓住喜玩、新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为基础进行的选材,就能在舞蹈中很容易唤起儿童的情绪共鸣和观赏兴趣。

3.从校园生活学习中选材

校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儿童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在以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舞蹈选材中,反映知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除知识学习外,校园生活和课外活动也是选材的另一方面,。

4.从文化民俗中选材

社会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地方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儿童舞蹈选材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众多,地区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儿童舞蹈的创编选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儿童舞蹈创编要避免的问题

1.儿童舞蹈成人化的问题

儿童舞蹈“成人化”就是缺乏儿童艺术创作的真实,在选材,编舞上充满了成人化的要素。儿童歌舞创作,必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者必须放低身段,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学着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动作表达生活。

2.少儿舞蹈的技巧

少儿舞蹈具有特殊的形态和表达形式,应有基本的舞蹈基础的支撑,只有处理好基础性要求,再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开辟门路,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就要摆脱成人世界的影响,在观察中学习运用少儿的思想、看周边的社会、看他人的生活。

3.反映儿童成长面貌

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特点,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舞蹈创作不应是墨守陈规,以固定的角度观察,而是应该大力提倡富有时代特点的题材,编出有新时期儿童新的精神面貌的舞蹈。创作者必须努力用客观角度去观察现实,描绘儿童的生活,体现他们天真活泼、聪明机智、开朗大方等风采。

四、儿童舞蹈创编的重要元素

创作元素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舞蹈的姿态、配乐、服饰、道具灯光等元素应统一结合,并建立在儿童年龄特点上。

1.舞蹈姿态

舞蹈姿态是舞蹈具体表现载体,舞蹈的内涵必须通过舞者的在舞台上通过一连串具体动作来表现。儿童舞蹈的动作不能盲目仿照大人,舞蹈编排上采取具有天真、单纯、活泼等特点。

2.配乐

儿童舞蹈配乐是与舞蹈姿态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只有融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最终赢得儿童的喜爱,儿童舞蹈音乐必须注意,要在表达情绪和烘托气氛上与舞蹈同步,并在关键时刻提升作品情感。

3.舞美

舞美在整个舞蹈主题的带动下参与舞蹈的演出和效果的表达,对舞蹈主题有着说明和烘托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和扩充舞蹈的表现力。

4.服饰

服饰是最直观呈现给观众的部分,儿童服装的设计要突出儿童的特点,不能暗色,而要以鲜艳明亮的颜色为主,在设计上要新奇巧妙,突出舞蹈主题。

儿童处在一个人开始接触人生与社会的时期,每一个舞蹈创作者都要真诚地为儿童创作,反映他们真实的世界。儿童舞蹈创作者要运用流畅的舞蹈语言、轻快的节奏和多样化舞蹈形式来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以鲜明的选材、巧妙设计和精心构思后产生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儿童青睐。

参考文献:

[1]孙志红.浅谈儿童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方法[J].美与时代,2004,(12).

[2]王莹,牛小牧.谈幼儿舞蹈的创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1,(04).

[3]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舞蹈全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6]张宗灿.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执教能力的专业课程。要想有效保障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出创新型的优质幼教人才,在教育教学期间可以积极使用项目式教学手段。项目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项工作,就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    键   词]  项目式教学;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在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幼教行业对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自然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有效训练学生艺术教学创意实践管理的一门实训型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在幼儿園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做好准备。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幼教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需求,所以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基于项目式教学开展有效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成为重要问题,而笔者也是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项目式教学相关概述

项目式教学理论存在已久,至今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其提倡的是实践与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下的重要教学理论[1]。项目式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与学两者之间的有效交互,所以项目式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在良好的教学交互氛围中思考与探究,并且将学习项目分解成为一个个小项目,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编出不一样的项目来,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任务驱动中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执教能力在创造性情境中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问题、兴趣、需求以及建议等多方面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调整,以此制定出恰当的项目式教学计划。总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以生为本,以能力为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而教学内容则需要变成一个个小项目来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需要注重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需要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作为整个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艺术教育教学期间基础理念与教学创意管理技能的深度交叉。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需要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式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以教学过程作为基础来合理编排教学项目,提倡系统性学习、项目式活动的深度结合。学生掌握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就能够在一系列项目式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快速的提升与发展[2]。

二、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一)围绕教学大纲提出项目任务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围绕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来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通过合理的项目任务编排来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项目任务编排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教材之中所对应的章节教学内容来合理分析教材内容,在项目之中将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呈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更是需要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实际特点来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同时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确保项目任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好是能够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传统教学的教材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项目设计与创新教学,所以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最好结合项目教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进行合理编写,最好能够为项目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知识,同时对理论滞后性以及教育实践发展活动之中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革新教学内容,让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如今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例如,“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一项目任务,通过推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你会解读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吗?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你会设计学前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吗?怎样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设计绘画教学活动?”掌握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特点就是为了恰当、科学地设计绘画教学活动,绘画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就是必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发展情况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教师将两者有机编排,又将其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小项目,借助于这一个个的项目任务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到项目思考与实践之中,为学生发展与提升奠定良好的保障[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查询资料、推理分析、归纳提炼,由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样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学习。

(二)分小组合理制定项目计划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项目内容以及目标来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之后再在讨论与研究之后制定出初步的子项目工作进程以及项目完成过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分小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先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期间合理考虑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配合情况以及互补性,每组成员均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来开展项目信息收集以及讨论等,通过合作来制定出项目子任务完成方案,还需要将项目细化成为一个个的子项目,并且将各个子项目落实到每一位成员身上。在此期间,组员之间需要进行默契的配合以及帮助,通过合作与分析来促进学生一同进步与发展,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需要发挥出自身引导者作用,无须过多干预学生的决策,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总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是多维的有效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合作与交际中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

(三)合作互动完成项目任务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学生在明确自身子项目之后,还需要按照项目实施进程来高效地推进项目,合作互动来开展项目实践,注重成员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互助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实践技能并不能单单依靠一门学科独立完成,还需要意识到这一门课程与五大领域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领域等教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科目之中有关教学内容相互交织、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型技能人才,为其今后成为优质幼师打下基础[4]。例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一项目任务实施中,引导学生将绘画与语言领域有机融合,制作成图画书,请孩子们讲讲画中的故事;也可以将绘画与社会领域有机融合,启发学生设计记录生活趣事的环节,指导孩子们用画笔来“写”日记……

(四)成果展示,分析评价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成果展示以及分析評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来进行评价,而且在评价期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拓展,并且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围绕着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来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自我评价,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人评价,师生一同讨论、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组织实施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再基于此来提出改善建议、指导学生提高分析与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之后再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活动中真正学会创意教学管理,同时指导学生创意设计各个子项目的教学管理实施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式教学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必须在每一个学期都要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实习,用项目式教学成果来展开试教,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例如:把设计出来的绘画教学活动方案应用到幼儿园各个年龄班去,提高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同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的发展特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真正的幼儿园教学环节中有效训练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合格幼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及时总结与反馈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需要做好总结与反馈。具体而言,学生在完成一个小的项目方案之后,教师需要及时跟进,进行评价与分析,借助于这一环节来发现问题、改进方案。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从而切实掌握学前儿童艺术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期间必会的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整合各个小组成员所得经验,以此来及时解决项目进程之中的一系列难题。因为这一门课程本身综合性较强,所以项目式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所有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并且指导学生善于总结与归纳[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本就起着主导作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主动探索项目式教学,自然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相关课程本就是素质教育环境下所提出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在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现状来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以及发展的理念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冰琦,唐敏.基于“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模式在大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2):69-74.

[2]刘宜东.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三维建模课程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169.

[3]赵见.基于工作情景的高职商务英语精读的项目式教学探析[J].疯狂英语,2012(4):112-114.

[4]欧阳斌.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124-126.

[5]陈菁菁,黄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表达性艺术”课程探索[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编辑 陈鲜艳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对人才实行新的教育模式。幼儿的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形式很多,涵盖了很多内容,本文主要讨论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许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水平落后很多,暴露了我国目前城乡教育事业的不平衡发展的现象,文章将具体针对我国城市与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乡 儿童艺术教育 现状 均衡发展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述及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能够很有效的熏陶情操,丰富对事物价值的认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幼儿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感知美的能力和表现美的意识、智力与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教育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舞蹈、戏剧、音乐等等。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幼儿的美感,鼓励他们追求艺术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并积极的去创造美好事物,这才是国家推行幼儿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遗憾的是,不少学校仍未摒弃应试教育模式下残留的教育观念,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只是生硬的让幼儿学习相关的艺术技能,识记艺术知识。这样的教育方法存在两个严重错误,第一:忽视了幼儿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艺术知识大多是较抽象的概括内容,成人理解起来尚且费力,对幼儿进行强行灌输,违背了学前教育旨在让幼儿快乐成长的理念;第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陶冶幼儿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与艺术感知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奠定他们在今后高年级学习生活中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二、当前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城乡差异分析

1.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参加艺术培训的比例不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当中,城市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而农村只有26%左右。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农村在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例如,进行艺术教育的活动场地不够,教学材料不全面等等,这就使得农村的艺术教育形式种类较少,方式简单,大多以娱乐为主,没有实质性内容,达不到深层次的引导教育作用。另外由于在农村,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普及不够,不少家长仍然只关注孩子的文化教育成绩,不理解也不支持艺术教育,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不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

2.城乡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反馈满意度各为50%左右。通过深入部分家长内部采访调查研究得知,目前家长对艺术教育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一是艺术教育的兴起,很多人跟风办学,市场上涌现大量艺术培训结构,而通常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们并不具备教学的专业素质;二是就算这些老师自身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学经验,不懂得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三是家长不了解儿童的知识接受能力水平有限,过于追求艺术教育效果的外在成效,忽略了艺术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養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3.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共同的未来期望。我们在调查研究结果中欣慰的发现,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家长大多有着共同的未来期许。最早接受素质教育的那批孩子们如今已为人父母,年轻的父母们在对子女教育的时候也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起学业成就,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希望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一门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遇到困惑,低潮时能有一个很好的排遣方式。

三、城乡幼儿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上文提到,造成城乡幼儿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城市幼儿艺术教育机构集中盛行,而农村却连艺术教育活动场地都不全,教师资源也不够,大量集中在城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提出比较晚,所以城市跟农村的幼儿园一开始都同样面临教育资源缺乏的现象,但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健全,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农村却长期得不到迅速改善,艺术教育在缓慢艰难中推行。要想解决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政府应该从经济与政策上制订一系列帮助农村提高办学水平的政策。首先,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拨放上应该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的基础教学设施,确保农村艺术教育实行的第一步。其次。政府应在专科以上院校增设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大量学前教育人才,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现状,并鼓励学生下乡教育,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最后为了缩小城乡幼儿艺术教育的差距,可以促进城乡艺术教育的互动交流,农村也有很多城市没有的自然资源,只有两者实现了资源互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要想真正均衡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跟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们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掌握一门艺术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教学规律,幼儿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大多靠直接的感官接触理解。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以兴趣培养,感知认知为主。不少家长迫切的希望从外在变化看到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成果,具体例如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方法等,急于求成,忽略孩子的内在心灵变化,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的家长,错误地觉得掌握的艺术种类越多对孩子越有利,于是给孩子报了各种艺术教育班,无形之间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幼儿教育是以“玩中学”的理念为主导的,所以应该让孩子在玩乐的身心愉悦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对知识产生兴趣,过多的艺术班,只会让孩子感到疲惫从而本能产生厌学心理。所以为了孩子能够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合理适度的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课程的培训。

教师需要配合家长的期望要求,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规划,艺术教育对教师来说并不是单纯的玩乐教学,而是应该去思考怎样既能让孩子满足的玩乐,又能引导他们学习,思考,达到培养他们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由于学前艺术教育的兴起,艺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对艺术教育教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教师虽然具备完善的专业素质,但是,教学经验相对并不是很丰富,尤其针对幼儿教育这方面,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习掌握幼儿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幼儿学习的特点规律,在教育过程中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变更教学内容与节奏。

参考文献:

[1]严仲连; 何静.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梁晶; 库晶晶; 王钊. 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以咸阳市为例[J]. 品牌. 2015(02).

[3]陈碧溪. 陕西省城乡儿童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品牌. 2015(02).

作者简介:李丽莎,女,1989年5月,硕士,专业:舞蹈学。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创造性绘画语言在艺术表现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形成和确立,它具有个体性和唯一性的艺术特征,模仿性绘画语言实质是对于既已存在的绘画语言的模仿和重复。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能形成画家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充分凸显绘画主体个性化色彩,增强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绘画语言    主体个性    创造    模用

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语言样式,通过最后形成的艺术形象来实现主体个性的张扬和艺术的表现力。对于一个创作主体来讲,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是其绘画特点和风格形成的首要因素。什么是绘画语言?简言之,就是绘画主体实现艺术内在情感传达和艺术表现所运用的艺术方法和形式。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反复试验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在此不作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绘画语言的运用对于主体个性的表现。

如果我们用创造性和模仿性来说明对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方式的话,运用创造性绘画语言与模仿性绘画语言两种不同的语言方法,将使最终形成的艺术形象风格呈现出显著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于主体个性表现的程度上。

绘画语言的运用不同于文字语言的操作运用,因为无论是汉字和字母语言的运用都只是在一种特定语法规则条件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下做出的规则有序的排列和组合,无论如何置换,都不可能再人为地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所以对于文字字母语言的运用大体是在如何组织应用的层面上。而绘画语言的运用则不然,它可以通过绘画创作主体的实践探索,形成一种适合主体个性表现不重复他人属于自己的全新绘画语言。

创造和模仿在此对于绘画语言的形成与运用是有着不同内涵的相对概念。

模仿的前提首先是多种既定的非我体验性即非我创造性的绘画语言的客观存在,如果抽掉了这个存在的前提,模仿便成为一种不可能。对绘画语言的模仿便是在这个客观基础上对现有的前人、他人的绘画语言重新调整、组合后的拿来应用,来借以表达主体个性的指向。这个调整和重组应用的过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创造性因素的存在,但是终究还是过多倾向于一种拿来,只是转换了绘画语言的语境罢了,而内在的语言本质不会有过多的改变。

模仿的思维不是创造性的而是停留在对于现成绘画语言价值的重判和识别上,以期通过这种识别和重判从现有的绘画语言的材料库里挑选适合自己“胃口”的绘画语言来“借鸡生蛋”。这表现在一些画家名为创作的作品,实际上是仅仅对于一些早已被古人、或别人“咀嚼”过多次的绘画语言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咀嚼”,表面看来似乎津津有味,事实上已没有过多的营养,就是有营养也不一定真正适合自己的“胃口”。从实质意义上讲,模仿是一种模拟和抄袭的变体,而不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创造。

创造对于绘画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创造是在探索新的绘画语言的过程中通过经验不断丰富积聚后形成的不同于以往的绘画方法技巧。这种方法技巧对于主体个性的彰显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适合性。创造性绘画语言是超越已往绘画语言经验的新语言,它不是对已往即存绘画语言的修补或重组,而是一种全新语言的生成。

创造预示着对于尚未产生而又通过绘画创作主体一系列的实验性操作,即将产生的新绘画语言自由表现性的拥有。从尚未产生而又即将产生的意义上讲,创造不是时间上的最后结果,而更是一个运动着的时间过程。它的动力是外界客观物象对于绘画主体情感的刺激和诱导,而后在艺术创作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深刻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需要一种不同于既往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对于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强烈的自我需要性和满足性的渴求和欲望,而旧的绘画语言已经无法表现这份艺术心理状态。正是这样,艺术创作主体将会超越经验性思维定势的制约,最终寻求到一种适合自我个性表现的新的绘画语言,这种新的绘画语言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结果。创造不是模用后的简单重复表现,而是语言唯一的个性特征显露。这亦如画家凡·高他不采用那种蜿蜒颤动、火焰似的笔触线条和粗犷大胆的黄色调就不足以来表现自我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他的绘画语言是一种十足的创造而不是模用,因为他的绘画语言完全是独特的“凡·高式”的绘画语言,而不是模用别人的绘画方法和技巧。

这就说明了创造性的绘画语言的确立具有唯一性,它表现为在艺术家创作情感的推动下超验性的自觉形成,它还表现在创造性绘画语言对于艺术家主体个性的真实恰切的表现和艺术个体风格的确立。鲜明独特个性色彩和超越性是创造性绘画语言的存在特征,因此创造的本质意义是制造绘画语言的个体唯一性。

创造与模仿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绘画语言的归属上,创造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唯一拥有,对绘画艺术语言体系有所补充和贡献,而模仿则是对现有既存绘画语言的模仿运用,对绘画语言体系不存在建设性,存在是模仿的前提,而创造的结果是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产生。

艺术是人的产物,艺术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知后的形象表述,是人对外界物象世界体验后情感表达的载体。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寓意性和表现性,正因此对于绘画语言的创造和模仿仅是一种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绘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绘画作品达到对于艺术家情感体验的表现和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充分适合于主体个性的表现,因为对绘画语言创造的过程正是主体个性“畅所欲言”的自由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个性的精神才能充分展露无遗,才能使艺术创作主体真正达到“我说我言”的境地,而不被既定语言所支配。在对于绘画语言创造性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主体表现的唯一性使之形式和内容融合为一体而不可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分割。因为每一根线条的走向、每一个笔触的运用、每一块色彩的设置都是主体性情感的需要而存在,生命的波动贯穿在作品中的每一个因素中,也正是这样主体个性的表现随之在绘画作品中得到有力的强化。反例来讲这也正如我们能通过一幅富有个性化语言运用的绘画作品,准确判断出是某家、某派的作品同理。

对于绘画语言的重复模仿,而力图用既定的非自己创造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体情感从而就显出过多的牵强和附会,总有一种“词不达意”的感觉。因为一种绘画语言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限定和心境状况的制约,而对于绘画语言的模用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使之主体精神和绘画语言产生了严重的背离,作品就如用一个僵死的躯体来承载一个活泼的灵魂一样,显然是一种灵与肉的分离。在这样的作品中,主体个性仅能表现出一种无病呻吟的造作和形式上的搔首弄姿的矫情卖弄。再者由于模仿的原因,而就使得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而变得被动起来,被既定的绘画语言所左右和羁绊。这样主体个性的表现便得不到自由自觉地表现和展示,从而使作品缺乏一种生动和活泼,缺乏一种艺术主体个性的感染力。

通过我们对于创造性绘画语言和模仿性绘画语言对于主体个性表现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些儿童的作品为什么在某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与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儿童和艺术大师都是基于绘画语言创造性表现的结果。儿童在不经过专业训练而不受既定绘画语言干扰的情形下,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在“我喜欢这样画”的主体心境下,完成了对个体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儿童认知的世界是他们眼中头脑中的世界,因此儿童使用的也是一种纯粹的自己的绘画方式语言,这样他们天真、率直、纯朴的个性便充分地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这一切源于一种无拘无束创造的结果。艺术大师是在不断地艺术创作的体验过程中,积聚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后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般的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正是这样艺术大师才能使自己的主体个性因素在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讲儿童画和大师作品相似性因素的共存,都是基于一种创造性绘画语言的应用。这样说来,是否儿童可以成为大师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样是对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但是两者在创作本质上有区别,儿童是一种潜意识支配下的不自觉的偶然而为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本能而不是创造。而艺术大师是在经过思维逻辑分析后所达到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创造,是一种出于自觉性的艺术行为,是人类自觉认知世界、表现自我情感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一些儿童作品无论与艺术大师的作品如何相似,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不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作品。

当下,由于许多画家缺乏对于绘画语言的创造,而一味模仿和沿化古人和他人的艺术语言,满足对原有绘画语言的重复组合的游戏玩味中,从而使自身的绘画创作,陷入历史的泥沼中和遮蔽于他人语言阴影下不能自拔,最终导致绘画主体个性的自我丧失。

绘画创作实践已经证明,创造性绘画语言的运用将会使创作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将会使我们在不断充实和丰富绘画语言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更能让我们在充分享受艺术创造性所带来的艺术快感和愉悦的同时,使主体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张扬。

参考文献:

[1]约翰·拉塞尔,著.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2]殷曼楟,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古代近现代卷[M].北京:三联书店,2014.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就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高雅艺术走进高职校园对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是积极的补充,并分析指出如何保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运作机制。

关键词:高雅艺术;高职校园;艺术教育;补充机制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普遍欢迎和赞誉。通过这一活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了传播和吸纳,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青年学生塑造人格美、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意义。

自2009年以来,在学院范围内,笔者筹划组织了多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连续不断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通过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学院高职学生有了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也在不断的登上新台阶。笔者认为,可以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现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必须多措并举配合延伸其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1 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了校园内高雅艺术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是优秀的、经典的、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它在思想上有深度,在艺术上有厚度、在美学上有浓度。也正是因为这些浓缩的精华特征,才能将有限的现实材料,展现出无限的社会内容,使之产生更强烈、更普遍与更深刻的意义并获得永恒的价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大量优秀的传统经典曲目、剧目送入了高职校园,丰富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通过活动,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校艺术氛围,通过活动,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同学过去对看高雅艺术演出有所顾虑,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怕曲高和寡,难以接受。但经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逐步推进,发现国家级的艺术院团能够以较低姿态融入学生当中,艺术家们的现场解说与学生们的双向互动,让人如沐春风,比较容易接受,从而收获良多。笔者也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始学会理解和感受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对那些一直以来在追求精神修养提升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活动中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也感染了广大学生,使得学生们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既是对传统经典的一种传承,也是在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创新。

2 高雅艺术进校园促进了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为院校艺术教育注入活力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结构尚不完善,特别是美育教育,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导致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放眼当前的高职校园,随处可见流行的、另类的校园亚文化,这些潮流语言,不良习惯,价值观念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养成、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资源相对还比较缺乏,甚至在部分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当中,艺术教育只能作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使得广大非专业学生平时无缘接触,同时在日常的艺术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授课手段,让高雅艺术不能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并发展。没有美育启迪心智的教育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教育。也只有不断地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才能培养校园的文化正能量。高雅艺术进校园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第二课堂的作用。伴随着高雅艺术形式多样的展现,艺术教育对学生是“润物细无声”。现在不少院校的学生开始自发组织有关于高雅艺术欣赏和研习的学生艺术社团,也有不少艺术院团开始主动指导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排练和演出,帮助学生提高水平,在这个第二课堂里,学生不是单纯的享受高雅艺术带来的享受和愉悦,而是积极主动的投身其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去学习、去参与高雅艺术。

3 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参与各方多措并举、形式创新、符合需要、保障实施

高雅艺术进高职校园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活动,充分表明了上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这种政府主导的方式,整合了各部门资源,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效益。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购买文化演出院团的服务,免费提供给高职院校学生。以大大低于商业性演出成本的经费投入,给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投入少、收益大。它既符合公共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更符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各部门相互配合,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负责高职院校的组织发动、文化部门负责演出院团的指派协调、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保障,广电和文联积极参与做好宣传,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此外如何克服高雅艺术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缺陷,使得高职学生在实际接触中不觉得单调、乏味,更适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已成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重点。在演出曲目的编排上,要以通俗易懂为原则,根据不同学生对象的不同特点,着眼于普及有关高雅艺术知识,在演出曲目的编定上也有所不同,以符合学生的欣赏口味。在演出形式上,把现场演出与专家讲解相结合,更强调观众与演员的参与性互动。在题材上,更注重经典与课本的结合,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活动不仅要使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还要走近学生,最终使学生走入艺术殿堂,养成终身兴趣。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了高职院校和演出团体之间的联系,使得艺术院团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符合其市场培育的需要;对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来说,是部门的职责,同时也符合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对财政来说,这次活动的开展,是对公共财政投入方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导向。这类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实现了多赢,因此得到了活动各方的全力参与和积极配合,成为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多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高职院校呼唤艺术教育的当下,各方部门必须通过这个活动的不断深入,要使更多艺术院团走进更多的高职院校,扶持更多的院校艺术团体提高演出水平,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服务,以达到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 大舞台,2010(1)

2 赵杨.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必要性[J].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12)

3 公晓丽.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 读写算,2011(8)

4 张巧霞.浅谈高雅艺术走进高职校园的积极意义[J].企业导报 2012(4)

(责任编辑 杜和)

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并通过国外高校以伦敦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为例,探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普通高校 现狀 启示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即便在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下,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掌握其发展状况,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办学水平可分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针对三类大学各选取一所进行分析,分别为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学生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清华大学260份,上海大学240份,东北石油大学300份,实际回收了721份,回收率为90.1%;有效答卷675份,有效率为84.4%;清华大学发放的26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8份;上海大学发放的24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01份;东北石油大学发放的3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56份。

据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65人,占总人数的24.4%;大二的学生数为132人,占总人数的19.6%;大三的学生数为216人,占总人数的32%;大四的人数为162人,占总人数的24%。从总体上看,文科、理科、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三所高校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清华大学2015-2016学年度秋季学期文化素质课程分为八个课组,一共开设155门,其中艺术与审美课组开设37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3.87%,文化素质课程还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为新雅书院单独开课,除此之外还开设全校任选课111门,其中艺术教育中心开设30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7.03%,远远超出10%的标准;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三个领域五大模块,其中艺术被列入人文类通识课的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模块,共计25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9.85%;东北石油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53门,其中艺术类课程开设6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1.32%。

2.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和师资队伍情况

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即使有管理机构,一般也是挂靠在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校团委等部门。如上海大学虽然成立了艺术中心,但是挂靠在二级院,并未独立;而东北石油大学根本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由艺术学院负责,教学管理与督导由教务处负责;但是清华大学却不同于上面两所高校,清华大学1993年成立了艺术研究中心(由原来的音乐室更名),2000年设立了艺术学硕士点,并且在2005年被批准为艺术学一级学科点,不挂靠在任何部门,成为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全国高校学习的典范。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一题“您认为高校艺术教育是否需要专门的、独立的管理机构?”的选择上,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这一结果也验证了成立艺术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从表1中所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4.2%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设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需要设立专门的独立管理机构,不应该把它挂靠在其他的部门,而应该作为与其他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独立运行,并进行有效管理。事实上,我国有一些“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对艺术教育能够给予足够重视,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但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并未设立专门机构,如东北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延边大学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较以往,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发展,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依然没有达到0.15%-0.2%,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有任课教师31人(数据截至2017年):包括专任教师13人、兼任教师18名,其中专任教师中有1名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其余均为学士;其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而艺术与审美课组的很多校选课除了由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授课外,也由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4名教师共同授课,清华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4263人,师生比悬殊,并未达到标准;上海大学艺术中心现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16名;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现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名,讲师39名,助教10名1,上海大学2016年全日制本科生有22799人,师生比为0.83%,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东北石油大学的校选课由艺术学院的老师授课,现有4名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助教1名,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5815人,师生比为0.03%,距离国家文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

3.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程度情况

在问卷中有两道题是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度进行调查的,各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所持态度与满意度并不相同。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22人认为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必要,占总人数的77.3%;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的学生有108人,占总人数的16%;有45人认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必要,占总人数的6.7%。

从表3中可以分析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满意程度,其中87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12.9%;有375人持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55.6%;有66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不满意,占总人数的9.8%;有9人则非常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3%;有138人则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说不好,占总人数的20.4%。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管理问题:首先, 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诸多问题相继产生并难以解决。其次,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甚至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很多学校是把其挂靠在艺术学院、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机构中共同管理。所以,艺术教育的管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

(2)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譹?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因人设课”现象,或者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单一的艺术品鉴或欣赏课程,忽视其他艺术类型课程。?譺?訛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合理的课程结构,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譻?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若要改变教学方法其关键是教师思维的转换。教学方法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譹?訛教学方法缺乏双向性;?譺?訛教学方法缺少情感性。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其情感性则不容或缺。

(3)师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师资综合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其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欠佳: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育教师则相对匮乏,教师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师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由于激励政策不公平、激励方式单一,且激励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不高。

(4)公共艺术教育场所与实践基地问题:艺术教育的硬件离不开活动场馆和实践基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果没有实践场所,那么对艺术的理解仅处于浅表层次,艺术是需要观摩、体验、亲身实践的。专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建设经费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1.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自身明显的文化特征甚至政治制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格和品位,代表着各阶层的价值观。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有时又不是同步的,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状态。

(1)英国伦敦大学的艺术教育

大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英国,英国的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但是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努力,更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广博与实用,并不以获取具体知识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英国的艺术教育是大、中、小学紧密衔接的,为学生进入大学积累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在大学中将艺术课程列入人文课程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英国艺术课程更多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更重视学生的艺术感受。

目前,英国大学艺术教育的体现为“大众化”,主要指在大学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人数和开设艺术课程的规模与数量,还包括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对艺术理解的变化。

以伦敦大学为例,伦敦大学最初只有八类学科31门课程,在1837年开始增加艺术课程,诸如绘画、考古与艺术、艺术史等。《伦敦大学法》中规定,伦敦大学下设9个学部(主体),40所学院和研究所(隶属于学部)。其中9个学部中有1个音乐学部,可见伦敦大学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音乐学部是由七个学院组成,均可开设艺术类课程,并且分专业方向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坚持以人为本一直是伦敦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如文学部本科生学位课程就设置了几十门艺术类课程,其大量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充分体现出艺术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复合性特点,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伦敦大学的终极目标。

(2)美国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

哈佛大学的校训为VERITAS FOR THE CHRIST CHURCH,意为“遵循基督教会真理”;体现其最初建立时,仅是一所神学院。而今天,这则校训只保留了“VERITAS”(拉丁文,意即“真理”),成为哈佛大学的永久标志。

纵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非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变革,它改变了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五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849年,每个本科生必须上学院规定的所有教育课程,共计13门,其中虽未涉及纯粹的艺术教育,但已经将文学艺术兼容其中,重在陶冶学生心灵,促进心智成长;二是自由选修模式:1869年,逐步将本科生全部课程改为选修制,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科目,包括人文和艺术的科目,并在1874年正式把非专业艺术教育列入本科课程;三是集中与分配模式:1909年,本科生在全年16门课程中必须选择6门主修,采取“集中制”,并进行结业大考,其他课程至少6门“分配”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并引进德国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秩序化;四是通识教育模式:1945年,哈佛大学文学艺术教育模式又发生变化,比如说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三门课程,即“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五是核心课程模式:1975年,哈佛大学要求除专业课和选修课外,建立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从1982年-2007年间不断臻于极致。其涵盖七个专业领域,11个类别,共计253门课程。其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充,占总課程的1/4,达到63门,而每个学生要求选修的门数占本科全部课程1/4,即选修64门,而一学期结束的课程(半课程)也要达到32门;并非11类全部选修,可以从中选出8类,每类各1门,即8门课作为学生拟主修的学科领域距离最远的。

哈佛大学注重艺术教育本身,并按更换校长实行课程改革可划分为:?譹?訛自由艺术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即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时期;?譺?訛通识教育时期;?譻?訛核心课程时期。无论其如何划分,其艺术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是一致的,更注重自由开放,以满足社区社会的需求。

(3)日本东京大学的艺术教育

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就其学科构成来看,大学在创立之初对理学、工学更为重视,美学不过是文学部的一个专业分支,基础美育尚无从谈起。直到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应在大学设立公共课,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来保证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培养。20世纪中期日本风行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潮,这种思潮即是在通识教育理念上发展而来的,全人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完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具体来讲,东京大学审美教育分为两种,即基础审美教育和专业审美教育。在东京大学,基础美育属于通识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部——教养学部。教养学部负责东京大学前两年全部课程(即教养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日本许多大学设立教养部来负责教养教学,而东京大学则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学部,可见对教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当时的课程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及体育五个领域,可以看到,美育课程只是夹在人文科学课程中,并未独立出来。1993年,教养学部实行课程改革,废止了原来的五个领域的划分,重新设立了“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划分方法。

2005年,东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还是延续1993年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三大部分,只不过划分的科目更为精细,具体如下表:

教养学部设立的教育目标,不是以习得知识量的多少或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要实现基础美育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这也是设立教养学部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国外三所大学艺术教育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艺术教育思想与非艺术教育思想的理念是一致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坚持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融,如英国伦敦大学的课程设置讲求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日本东京大学教养课程重在培养健全的人。国外的艺术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亲身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全面均衡发展的人,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2.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精髓,才能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

(1)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英国伦敦大学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还是日本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课程设置,都在艺术教育内容中体现了感性与理性、逻辑与形象、人文与科技的相互渗透、均衡发展的特色。

我国高校应该重组各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同于其他通识课程的特征之一,所以,我们不应仅仅把艺术教育视作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花瓶”,应该把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西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结构,以美国推行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Education,简称DBAE)理论为例,它强调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这四门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并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习艺术的机会。这四门学科并非单独进行研习,而是将四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分阶段传授给学生,并且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的学习,倾向于亲身参与,亲身感受;而到大学,其课程设置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主要以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课程为主,而鉴赏类课程一般不提倡开设,主要原因是美国从城乡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且发达,提高鉴赏能力并不是大学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大学艺术教育需要探讨艺术及作品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与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与思维方式。

而我国艺术教育并未做到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衔接,就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各个高校开设情况也是五花八门,但无外乎有四大类:理论类、艺术作品鉴赏类、艺术实践类、艺术史类,而且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现象,并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并且以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居多,这恰好与西方艺术教育形成极大差异。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根据学生艺术兴趣,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全新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则刻不容缓。

(3)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

客观来讲,我国艺术教育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有体系的艺术教育理论,诸如美国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简称“DBAE”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格尔曼的“情商”理论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理论等等,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还有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艺术实践、美国的“零点项目”和“艺术推进”项目等,这些艺术教育实践投入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但实践成果也是丰硕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同时,美国和日本都通过国家政策与法规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如美国1992年《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2000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日本1947年《教育基本法》等,这些充分体现出“国家意识”对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形成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君子”教育思想,这成为我们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立足之处,同时,我们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经验与成果时,应该有正确的立场,不能盲目“全盘西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理论,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创新,走有中国特色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注释:

王阿楠.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 王阿楠.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4.

[2] 王晓旭等.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

[3] 曾繁仁等.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张华.英国伯明翰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比较[J].淮北煤炭師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 刘自圣,中、英四所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6] 于丽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

[7] 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注: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JGY20180066);2018年度东北石油大学本科教改重点课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高级工程师评审范文下一篇:探究式小学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