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

2024-01-02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构建网络文化与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文章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数次调研的基础上,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考察对象,在剖析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同时就云南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是当下云南省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力图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

前言

网络文化(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目前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包括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及文化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网络文化不仅改變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构建网络文化、监管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所在。如何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命题。

云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其网络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加快推进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辐射中心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是目前云南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正是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的数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西部非发达省份网络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持者与管理者,云南省委省政府能够从宏观上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及政策性的支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打造。各市地州的网络媒体有效形成合力,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服务云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贯彻“互联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云南省成立的“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空间。其中,该众创园中的2-5号楼以网络安全、信息产业为主,重点引入如奇虎360集团、中航信息、启迪数字学院、美亚柏科等成熟企业入驻,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及入驻体验等方面,打造信息安全园区的典范,建立省级网络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云南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云南网络媒体有意识参与并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灵活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H5微刊、网络微电影、网络表情包、数据新闻等传播网络文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前沿技术的更新。总的来说,云南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二、云南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云南省在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网络文化节大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功举办过数次“昆明网络文化节”。该文化节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网络文化节以繁荣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举办一系列网络活动,对精品网络文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推行网络文学大赛,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前,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曾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而由掌上春城手机客户端承办的首届昆明网络文化节之“文明城市·我为昆明代言”活动,也曾获得“年度传播力奖”;第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催生原创网络文学精品,打造具有昆滇特色的网络文学,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①。

第二,在网络文化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重点抓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网络媒体针对这一年轻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彩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甚至邀请网络红人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曾开展“网络游戏类”的“好网民”主题课堂宣讲活动。早几年“蓝鲸”(Blue Whale)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时候,云南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通过加强预警处置方案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

第三,把繁荣网络文化与城市信息交流等有机结合。

云南网络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深挖云南自然秉赋、人文特色,聚集昆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接地气、网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网络品牌活动。而玉溪高古楼网站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专业、实用、真实、温暖”的网上玉溪城市信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高古楼网站还与玉溪红塔分局合作开设了“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高古楼网站警务室”。此外,还有“古楼交警”“古楼消防”等诸多合作板块,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2017年,为配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城市形象宣传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系列活动,如举办了“爱我昆明,大家e起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针对“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策划了“互联网+扶贫”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专业性、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

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其发展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空间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有待加强。

推动网络文化多元化是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的应有之义。互联网语境下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在带来多元化可能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云南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现象,涉及色情、欺诈、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等产生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待加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好信息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网络媒体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技术相对滞后。

尽管部分网络媒体具有差异化发展意识,如“无线昆明”专注走视频化直播道路。但总的来说,云南网络媒体同质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尽管有意识关注网络技术前沿,但受制于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当下云南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可视化技术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仍有待提高。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事违反法律及有悖道德的网络不法活动。

除却创新乏力外,部分网络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更多止步于口头认识层面,互联网的实践应用技能仍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作品更多时候处于单向度传播状态,与网民互动意识不够,互动效果欠佳,互动技巧有待加强等。

三、云南网络文化发展路径探寻

不管是云南网络文化的发展,还是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乃至全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全民话题。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绝不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第一,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

这首先涉及的是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文化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云南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才引进问题尤为严峻。当下云南网络文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既有创意、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质团队的打造既要依靠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对原有从业者的培训与充电,强调从业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网络人才,乐意投身并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第二,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非政府性的行业组织,以便更好地落实行业规范、制定行业守则,引导各从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的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网络文化建设力量和网络资源,繁荣网络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各级网络文化协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有待加强。

通过网络文化组织的桥梁作用,团结和组织在滇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企业及网络知名人士,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有效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搭建会员间互惠共赢的平台,不断增强吸引力,拓展参与面,为全省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

建管并举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方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还是商业网站、专业文化类网站等,都应该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云南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如云南网等的监管,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私营网络媒体公司如“猪八戒网”等的監管也不能松懈。协调中央驻滇媒体、省级媒体、城市新闻媒体网站联盟等众多资源,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传播语境和格局中,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常态,做到坚守和创新并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借助互联网, 文化可以实现裂变式的高速传播, 极大地拓展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结语

网络文化在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给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我们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变革意识,还要调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催生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正视民族地区当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网民为中心,大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正能量。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各民族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省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省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大力建设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了2019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资助】

注释:

①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徐强.增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J].红旗文稿,2018(01):24-26.

[4]胡钰.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02):129-130.

[5]张泽一.低俗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96-102.

[6]丁柏铨.心态文化引导: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与写作,2017(02):59-63.

[7]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8]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本文的调研受到云南省委网信办社会工作处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桩基础;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1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概述

所谓地基,指的是指建筑物下面的土体和岩体,是建筑物的承载体。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施工是非常基础的施工内容,地基基础施工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施工过程的稳定性,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基础的环节,更是最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地基基础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流建筑结构自重和传重所带来的压力。地基一般分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天然地基是指自然形成的坚硬岩石结构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达到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不需要进行基础加固施工,自然形成的岩石结构可以满足建筑结构压力分流的需求,但是天然地基的区域面积往往非常小,很难符合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利用人工地基对天然地基结构进行加固,以达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1]。

桩基础也是基础的一种,其由岩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组成。当地基是浅层土壤时,其承载力不能达到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难以支撑建筑物,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变形等情况,这时就可以在地基上打桩,使其能更好地承载建筑物。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力比较均匀等特点,与地基基础搭配,尤其是软土地基,桩基础可以彻底改变建筑工程基础结构强度,为后续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地基基础以及桩基础常见问题

2.1 桩质量问题

对桩基础的运用在民用建筑的施工中可以说已经得到全面的普及, 而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多,大量的桩质量问题随之产生,这些质量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桩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制桩桩顶破裂、桩身断裂;(2)钻孔、挖孔灌注桩孔底虚土多、桩长不符合要求导致沉降不均匀、灌注的混凝土夹土夹泥、密实度不够、有蜂窝、麻面及桩身分段级配不均匀等现象;(3)震动、锤击套管灌注桩等挤土桩产生缩颈、断桩及掉角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承载力。

2.2 地下水的处理

当前高层建筑的建设高度越来越高,记录也经常被打破,同时也需要更深的地基基础,有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需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建设地基基础,从而需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合理的处理地下水。若是地下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地基基础的质量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则会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合理的处理地下水问题,从而尽可能地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只有在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施工当中制定合理的排水措施才能够保证基础的整体质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3 民用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3.1 预制桩技术

选择预制桩方法来进行民用建筑桩基础施工,想要保证施工效果达到专业标准,需要提前结合现场地质地形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施工规划方案,对施工行为进行指导。如果未提前对现场进行勘察,直接选择应用静力沉桩或振动沉桩,将会出现挤土问题,影响桩基础效果。因此,正式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桩基间距和数量,并对桩基础范围进行科学规划,避免挤土问题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选择应用锤击沉桩技术或者射水沉桩技术进行施工,且射水沉桩技术主要适用于砂土层作业环境,不可用于其他地质环境[2]。

3.2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该种钻孔灌注桩施工主要使用机械钻孔的方式,采用泥浆对孔壁进行稳固和保护,在机械钻进的过程中,切削下来的碎石、泥屑等被循环泥浆带出孔外,钻孔完毕后,经过清孔后将钢筋笼安放完毕,并通过导管灌注混凝土。该种桩基础施工方式较为适用风化岩土基础以及粘性土、粉土、沙土和碎石土含量较高的地基基础施工,同普通的桩基础施工相比,护壁钻孔施工成桩截面大且入土相对较深,且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混泥土量相对较大。

3.3 沉管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是利用锤击或振动等方法沉管成孔,然后澆灌混凝体拔出套筒。沉管灌注桩具有设备简单、打桩进度快、成本低的特点。首先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放样,清理并平整场地,在打桩机就位后,用锤击或振动打桩机,将带有混凝土桩头或带有钢管的桩底压入土层中,同时向钢管中放钢筋笼并灌注砂浆,在振动的同时,渐渐拔出钢管,形成灌注桩。这种类型的桩直径一般在300~500mm,长度可达25m,比较适用于粘性土和砂性土地基;沉管灌注桩在土层软、硬交界处或软弱土层处易发生缩颈、断桩、局部夹土、混凝土离析和强度不足等现象,因此在施工时要加强施工质量监测管理。

3.4 静力压桩和振动沉桩技术

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静力压桩和振动沉桩是两种最为常用的施工技术。静力压桩是一种低噪音的全新压桩技术,其原理是在静压力下,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压桩操作。这种技术不仅噪音小,而且节省原材料,能很好地控制成本投资。振动沉桩的原理是,采用固定的振动设备,利用设备振动的共振原理,使周围土层通过共振而缩小和移动,减少土层对桩基的阻力,使桩基沉入土层中。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能够很好地控制生产成本,其不足就是对施工土层要求较高,施工土层为粘土、黄土及其他松软土质方能进行施工。

4 民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4.1 垫层换土施工技术

换土垫层在民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需要提前将浅层软土部分清除,然后向其中填埋强度比较高的砂石材料,达到提高地基土层强度目的,并且经过换填后还可以降低原有软土层涨缩性与湿陷性,以免在软土层上施工出现建筑不均匀沉降问题;就技术应用现状来看,换填土多选择用砂垫层、碎石垫层、素土垫层等,可以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来分析。为避免换填土施工出现缝隙或空洞等问题,需要通过分层填土方法来提高土体地基强度,满足建筑承载要求[3]。

4.2 排水固结施工技术

如果民用建筑工程地基土层含水量较大,不采取任何措施处理直接施工,地基土层承载力比较低,地基基础无法满足上层结构以及自身自重承载需求,便会出现沉降、塌陷等问题。针对此类地质环境,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时可以选择应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对土层内水分进行排除,提高土层密实度。即在施工地基附近设置排芯板与袋装砂井,并在地基空隙内灌入砂浆进行预压,对地基孔进行处理,将内部所含水分有效排除,达到提高地基基础结构强度与承载力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对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基础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需要确定工程基础施工要求,针对不同地质土层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排除地质因素影响,提高地基结构稳定性与强度,可以满足上层结构以及自身承重要求,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刚.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居舍,2019,(27):73.

[2] 魏建成.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9, (36):16-17.

[3] 崔伟.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 (10):66-67.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意义]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社会民众公共参与的环境、方式等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回顾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检视、分类、总结,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万方外文文献库、Elsevier SD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检索情况进行总体概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特点概括,对国内相关研究归纳了38项主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总体概括。[结果/结论]进一步对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应加强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的策略研究,丰富理论内涵,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网络民众公共参与的主体多元化。

〔关键词〕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策略;公共参与主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4.024

〔Key words〕online media;social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 strategy;public participation subject

進入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并且快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方式变得方便快捷,人们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大家进行实时交流。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在广州恩宁路改造事件、孙玉刚案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这些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社会民众公共参与的方式、环境、条件、层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取得了可贵的成果。本文旨在回顾这些成果,对其进行检视、分类、总结,发现其中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外相关研究特点归总

对于国外关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的研究文献检索与搜集,主要利用万方外文文献库和Elsevier SD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关键词“Public Participation”、“Online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Online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Network Media”进行检索,首先考虑的是进行精确搜索,当精确搜索出现文章较少时,选择模糊搜索。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事实上,公共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在西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诺德·考夫曼首次提出“参与式民主”一词,之后该词就被广泛应用于基层民主中。70年代卡罗尔·佩特曼在《参与和民主理论》中对参与式民主在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系统的进行了阐释,自此标志着参与式民主的正式形成。之后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公共参与的方式和环境在网络媒体的大环境下悄然发生着改变。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公共参与方式开始变得快捷多样,公共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整理近三年的文章,可以发现,国外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1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对有疑难的或是难以解决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所产生一种怀疑的、困惑的、焦虑的、探索的心理,并由此来驱使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并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及状态[1]。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查阅国外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在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问题研究上,则表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往往会具体到某一类型的任务或者某一特定的问题上。在2016年Zika病毒成为全球卫生问题,谣言四起,公众被不健康的谣言围困,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各地的公共卫生部门与新闻干事(PIO)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总结揭示了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如何利用和倾听社会媒体,最后发现社会媒体监督的满意度与整体部门危机管理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2]。这种就是以具体问题入手,从而扩展到一类问题,以小见大。是国外对于公共事物研究的常用手段。另外Tursunbayeva A等人也同样关注公共部门卫生机构的研究,发现卫生部门对于电子政务的使用并不理想[3]。这也为国外加强电子政务在公共卫生部门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具体的问题入手,从而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强烈问题意识的敏感性,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1.2 注重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主要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研究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量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是社会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可以使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使结论更加的准确,具有说服力。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研究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使结论的严谨性更强。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往往采取以不同的人群或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以期得出精确的结论,倾向于用事实说话。如Francis L.F.Lee等人通过概率抽样选取了7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4年香港的雨伞运动,考察了社会媒体对参与大型抗议活动的影响,用实验结果表明了网络媒体对因果链中的每个变量都有一定的影响[4]。Eugene Brusilovskiy等人以美国大陆18所精神卫生机构接受SMI服务的13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公民参与,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社会媒体的频率,强度和寿命越高,社区参与水平就越高,社会媒体使用量的增加与公民参与度呈正相关[5]。Chung M等人则倾向于实施测试的实证研究方法,搜集了大量的在线评论,通过这些评论说明了对媒体偏见的看法会增加人们进行在线评论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将此作为一种纠错的形式,尽可能去表达正确的观点[6]。另外Chen Gan等人根据对中国广州大学生的调查也同样证实了负面影响加强了社会媒体使用与公共参与之间的联系[7]。Porumbescu G A根据2012年汉城1 100个样本的数据研究了公民对电子政务网站和公共部门社会媒体帐户的使用情况与公众对公共部门信任度的满意度和看法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呈现正向相关关系[8]。这些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用过多的赘述,却更加让人信服,因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简单明了,并且说服力强。

1.3 倾向于社交媒体网站对于公共参与问题的研究

在对国外的文献进行查阅统计时,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往往出现的是“Social Media”,也就是社交媒体。例如我们所熟悉的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等社交媒体工具。社交媒体属于网络媒体的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注重的是沟通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信息传递更加的活跃。在线社交网络(OSN)的爆炸式发展创造了一个互动和交际的全球现象,使数十亿用户能够连接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其他人,还可以与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媒体共享平台,因此随着社交媒体数量的增多,参与人数的扩张,社交媒体的连接共享,网络社交媒体逐渐从结交好友的平台转变为公共参与的一种工具[9]。如Majumdar S R.认为公众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交通规划的参与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机构在交通项目中通过网络媒体不断询问公众的想法[10]。Penni J根据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对社交媒体长期影响的一些因素[11]。Kim Y等人则是探讨了社交媒体是怎样影响个人在线政治参与,认为,社交媒体其实是个人表达政治诉求的中介[12]。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但是他有其一定的缺陷,其由于地点、年龄的限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每个社交媒体的针对的人群是具有特定性,这也为我们调查公共参与时提供了另外的参考思路,因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对象不同,那么就可针对其相对应的社交媒体作为着重参考对象。

1.4 积极探索在网络媒体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最优策略

积极探索网络媒体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最优策略一直是相关研究者不断研究的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敏感的群体是公共关系(PR)从业者,他们最先感受到社交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拓宽,政府组织在民众文化中看起来不那么官方,更加的亲民化。公关从业者认为社会媒体在处理公共事务时,社会媒体的管理目标、角色定位、责任担当、政策以及指导方针方面都需要做调整[13]。在媒体介入到公共事物中时,由于介入的方式、过程等,往往结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怎样让网络媒体和公共参与之间更好地利用彼此的优势,国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如Cristina Nararro等人认为尽管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尽可能地融入了沟通策略,但是仍然有许多我們不了解的利益相关者期望获得的内容类型以及他们希望与相关组织进行对话[14]。Karakiza M提出新技术和社会媒体可以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因为它们决定性地将公共行政转变为一种新的开放形式,因此要尽可能地增加公共部门的透明度,尽可能地建立开放性政府[15]。Yu L等人认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易引起广泛的社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以四种典型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河流为例,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引导公众的恐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在线意见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如果政府隐瞒事故造成的潜在损害,大众媒体不应该跟随政府或立即否认政府,这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公众恐慌;如果政府公布真相,大众传媒可以支持政府推动在线意见传播,进一步减轻公众恐慌;大众媒体应大力观察在线舆情,从而可以安抚情绪[16]。

2 国内相关研究理论梳理探析

近几年国内关于网络媒体以及公共参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对文章进行检索时发现,国内对公民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更多的使用的是“公众参与”一词,而对“公共参与”一词使用较少,戴烽在《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一书中,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公民参与”3个詞本身大致意思基本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强调的主体不一样,“公众参与”、“公民参与”更多的是强调的是参与主体,而“公共参与”则是在认同公民的主体资格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参与范围进行界定[17]。也就是说“公共参与”则强调的是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其包含了被动参与和主动介入。因此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时,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网络媒体”、“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重点对核心期刊文章进行了汇总,因为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高,更能反映出重点问题,实时把握研究前沿,因此我们着重选择了近5年(2013-2017,其中2017年为不完全数据)的文章参考,来总结其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通过对近五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概括。在进行检索时发现,如果以“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的方式进行搜索,找到的文章结果较少,结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在进行检索时采取搜索一个关键词的方式进行。随后,将在这些文章中进而寻找想要的文章。搜索文献检索情况整理如图1所示。

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尽可能的筛选与网络媒体及公共参与相关的文章,可以发现对于文章的涵盖面较广,此外,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了有关“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等的中文专著,通过对其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可以把所有的文章进行不完全归类(只选取研究较多的问题),如表3所示。

就国内研究而言,关于网络媒体和公共参与各自独立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较为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并形成了体系,但是对于这两者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网络媒体传播及运营研究

网络媒体的传播及运营是关于网络媒体问题研究的关键内容。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运营手段等都发生着改变。国内学者就此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对于网络媒体的传播及运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伦理特征、网络媒体传播运营模型等方面。如阿里木江·阿西尔、武磊磊认为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往往会导致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他们基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构建了网络媒体传播的伦理规则,尤其强调应体现友好、真诚两个原则[18]。沈正赋认为虽然新媒体比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较强,但是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却略微欠缺,因此要构建完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理论框架,巩固阵地,扩大影响力,提高公信力[19]。陈璟浩、李纲以传播模式的形式再现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体现了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中对舆情的传播机制和作用效果进行阐释,力求客观揭示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整体传播过程[20]。在网络媒体的运营方面,姜又琦、张斌以媒体订阅号为例,制定了媒体订阅号的运营效率评价体系,对40个媒体订阅号进行评估和排序,探究了其运营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1]。侯玉梅、朱亚梅、王雨雷等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出发,依靠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顾客为核心,研究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零售商运营平台的改进策略[22]。张玉亮、朱金月以政府网络为研究对象,制定政府网络营销目标[23]。

2.2 关于网络媒体监督管理及治理研究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媒体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媒体因为其开放性、自由性导致有些不法分子会钻空子,散播不良信息,破环网络环境,并且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往往会导致信息在短时间内大肆蔓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的监督及治理是网络媒体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强调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24]杜小峥认为政府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应对者,是否能科学有效的应对舆论监督的能力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因此他分析了政府应对网络媒体的维度构成并提出了提升策略[25]。陈钰分析了在现阶段网络监督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水军”、信息真实性、匿名举报及信息安全四大方面,因此他着重强调了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新秩序[26]。张元从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等角度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的现代困境及网络社会工具理性之困、网络主体“去意义化”之困等,并根据其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27]。

2.3 基于网络媒体传播的网络舆情研究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28]。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国内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内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演化、监测预警与处置的研究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王旭、孙瑞英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找到了网络舆情传播中的重要节点[29]。王高飞、李明在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自身特点与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结合,构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30]。郭韧、李红、陈福集根据网络舆情演化的关键要素,运用了可拓聚类理论和方法对网络舆情的演化趋势进行建模并预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预测结果[31]。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参与正在由单一转向多元,李立煊、曾润喜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了考察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参与满意度的指标,并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32]。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群体扩散性[33],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也异于一般的舆情事件。兰月新、王芳等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数据特征,以网络信息量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自然状态下和政府有效干预下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模型[34]。

2.4 基于网络媒体的公共参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以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也逐渐进入到了“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民众的权利意识正日益觉醒,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进而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到社会现实生活和公共事务中[35]。金太军,杨书房,王军洋基于网络社会参与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两个特点,将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大致划分为高理性低关联、高理性高关联、低理性低关联、低理性高关联4类[36]。牛耀红认为公共参与是建构社区认同的重要因素,网络公共平台的提供,使村民也可以参与公共管理中,有利于乡村社区的构建[37]。金兼斌、徐雅兰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认为科学家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往往其言论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追捧,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因此他们研究了科学家们在微博上的公共参与,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特征为:广泛参与,但程度不深、形式单一;社会议题占比多,常超越专业领域发声;不同学科科学家的网络公共参与议题偏好有明显区分[38]。

2.5 关于公共参与机制、制度、方式的研究

对公共参与的理论技术都是来自于西方,但是西方的公共参与并不能完全阐释中国文化的公共参与,因此研究公共参与的机制,方式及制度应充分理解中国情境下公共参与的内在逻辑。张弘、白中科等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内涵及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冲突,探索土地复垦公众参与的内在机制,认为公共参与可以增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39]。蒋俊明认为我国现在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已经尽可能地去注意吸引公众参与,使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从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完善和弱势群体参与强化等方面改善公共政策决策议程[40]。崔萍、篓艳新研究了台湾民众的公共参与,在实现公民社会的道路中,必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微观领域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制度设计来满足民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让民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41]。

3 研究展望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问题的研究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是稍显薄弱。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加强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研究

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从广度上来说,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所涉及的问题范围,目前从我们已经有的资料来说,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涉及的范围也在逐渐增加,从一开始的政治参与到现在各方面生活、规划的公共参与,都显示了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广度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公共参与涉及公民的各个方面已经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視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广度问题,其已经交叉深入到了各个学科中,今后的研究也要放开自己专业的局限,开拓视野,夯实基础,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广度幅度更大。从深度上来说,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在某一领域内的挖掘深入,现在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在某一领域,大多还停留在表面的研究,并不深入,并不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体系,也就是意味着没有很强的逻辑关联,虽然我们搜索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但是整体呈现出来的风格是多而杂,从中理出的体系框架薄弱,因此关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还应该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广度上来说,要注重多学科的交流深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背景、不同方法来进行研究,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内容丰富起来。从深度上来说,要在每类研究中,夯实基础,深入研究某一方面的特征、特点、理论基础,形成研究框架。最终在广度与深度上形成“T”型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的研究体系,如图2所示。

3.2 着重于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的策略研究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公共参与时,因其具备传播快、波及范围大、参与者之间易沟通等特点,很快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公共参与中会发现,网络媒体介入到公共参与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的参与问题,很多时候会超出政府的预期,远离政府让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初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网络媒体上快速发酵蔓延,不断升级恶化,最终演变成了网络舆情事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公共参与的问题上,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形象、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公共参与问题往往涉及到公共事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着更多的引导作用,政府应把控大局,防止不法分子钻空子,破坏国家安定。因此,在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策略时,应秉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并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网络媒体中公共参与的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公共参与主体的文化素质;三是要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处,净化网络公共参与的环境。

3.3 丰富理论内涵,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是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套体系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对本领域有着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积极探索,发现并提出新的理论,充实、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这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实证研究是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技术和手段,实证研究做为一种研究范式,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了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也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变得有章可循,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整理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时,我们会发现在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国内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研究,而国外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选择借鉴,使中西文化更好地融合,齐头并进。

3.4 注重网络公共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的研究

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公共参与的人或组织。在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中,发现公共参与的主体呈现分散的状态,更多倾向于个人观点的表达,这在一方面体现了当今社会公共参与的方便性和普遍性,但是个人公共参与中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个体的、没有组织、没有粘合的群众,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参与[42]。并且参与的主体过于单一,所以应该提高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科学家、医生等,这些组织在公共参与中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在网络媒体中易于形成网络领袖,大量民众会跟随。这有助于在网络媒体中公共参与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使公共参与的主体更加的多元化。在文献整理中,有提到科学家、研究生、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但是总体来说,参与主体依然较为匮乏,因此应鼓励更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参与到公共事物当中。

參考文献

[1]严水泉.领导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3/c40537-26500625.html.,2015-02-03.

[2]Elizabeth Johnson Averry.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s Social Media Monitoring During the Zika Virus Crisis,a Global Health Threat Surrounded by Public Uncertainty[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3):468-476.

[3]Tursunbayeva A,Franco M,Pagliari C.Use of Social Media for e-Governmen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7,34(2):270-282.

[4]Francis L.F.Lee,Hsuan-Ting Chen,Michael Chan.Social Media Us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 Large-Scale Protest Campaign:The Case of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2):457-469.

[5]Eugene Brusilovskiy,Greg Townley,Gretchen Snethen,Mar s Salzer.Social Media Use,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es[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16,65(8):232-240.

[6]Chung M,Munno G J,Moritz B.Triggering Participation: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Third-Person and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s on Online Particip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452-461.

[7]Chen Gan,Francis L.F.Lee,Ying Li.Social Media Use,Political Affect,and Particip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Urban China[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7):936-947.

[8]Porumbescu G A.Linking Public Sector Social Media and e-Government Website Use to Trust in Governmen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6,33(2):291-304.

[9]Qutieshat Rania.Using Social Hub Media to Exp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unicipal Urban Plan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7,198(7):34-42.

[10]Majumdar S R.The Case of Public Involvement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Using Social Media[J].Case Studies on Transport Policy,2017,5(1):121-133.

[11]Penni J.The Futur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OSN):A Measurement Analysis Using Social 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7,34(5):498-517.

[12]Kim Y,Chen H T.Social Media and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osure to Cross-Cutting and Like-Minded Perspectives[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6,33(2):320-330.

[13]Manaf Bsshir Abdalaziz Aldaihani.Public Relations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Discourse Description of Social Media in Kuwaiti Organization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4):777-778.

[14]Cristina Nararro,Angeles Morena,Fahed Al-Sumait.Social Media Expectations Between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Stakeholders:Results of the ComGap Study in Spai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4):700-708.

[15]Karakiza M.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n the Public Sector[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5:384-392.

[16]Yu L,Li L,Tang L.What Can Mass Media do to Control Public Panic in Accidents of Hazardous Chemical Leakage Into Rivers?A Multi-Agent-Based Online Opinion Dissemination Mode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3:1203-1214.

[17]戴烽.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阿里木江·阿西尔,武磊磊.网络媒体传播伦理规则的构建[J].当代传播,2017,(3):110-111.

[19]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5):1-7.

[20]陈璟浩,李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J].图书情报知识,2015,(1):116-123.

[21]姜又琦,张斌.媒体订阅号运营效率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7,(3):71-80.

[22]侯玉梅,朱亚梅,王雨雷,等.互联网零售运营平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49-50.

[23]张玉亮,朱金月.政府网络营销:内涵、目标与推进策略[J].情报杂志,2016,(8):54-58,144.

[24]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09/c1024-28763695.html,2016-10-09.

[25]杜小峥.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的维度构成和提升策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5):20-23.

[26]陈钰.正确开展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6,(16):10-11.

[27]张元.网络虚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J].长白学刊,2017,(5):129-135.

[28]民进河北省委.依法监督和管理网络舆情,防范社会危机[J].民主,2012,(3):10-11.

[29]王旭,孙瑞英.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情报科学,2017,(3):87-92.

[30]王高飞,李明.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的移动社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7,(1):41-44,65.

[31]郭韧,李红,陈福集,基于可拓聚类的网络舆情预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1):83-87,120.

[32]李立煊,曾润喜.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参与满意度评估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7,(1):106-109,120.

[33]李 鹏.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9):140-143.

[34]兰月新,王芳.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6,(2):32-36.

[35]张玉亮.面向优化管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6]金太军,杨书房,王军洋.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逻辑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3):156-164.

[37]牛耀红.移动传播时代:村民网络公共参与对乡村社区认同的建构——基于甘肃陇南F村的田野调查[J].社会学评论,2017,(1):36-46.

[38]金兼斌,徐雅兰.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公共协商程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7-108.

[39]张弘,白中科.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内在机制及其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8):81-86.

[40]蒋俊明.利益协调视域下公众参与型公共政策机制建构[J].政治学研究,2013,(2):29-36.

[41]崔萍,娄艳新.台湾地区微观领域公共参与形式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3):119-120.

[42]蔡定剑.公共参与:风險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国雷)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构建于互联网及其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将企业各职能部门、总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商业合作伙伴、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所有社会组织或个体紧密联结,使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检索、输出、呈报等活动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会计‘破除了时空障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半径,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供应链合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幅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效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会计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成本。但是,与封闭式单机和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其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信息泄密,或系统遭受攻击而失效,导致组织业务中断、瘫痪,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确、可靠、连续地运行,是网络时代保护企业利益安全的重要方面。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人力和技术两大子系统,如图2所示。只有两大子系统均处于正常状态,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人力子系统的安全属于内部控制研究范畴,本文讨论的安全专指技术子系统的安全,指通过各种管理、技术的控制措施,使系统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的行为和事件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具体地,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系统技术缺陷 数据信息以比特流的形式经由网络交换,通信线路和设备若屏蔽不善,将存在严重的电磁泄露,攻击者可通过辐射感应接收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测试,软件中必然存在设计错误(Bug)和漏洞,甚至故意留下的后门(Backdoor),软件质量缺陷为外部攻击提供了可趁之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应军事、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而兴起,起初无任何商业用途的设想,用户有严格的准入控制,作为网络核心的TCP/IP协议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商业公共网下必须的安全机制,数据以明文方式传递,其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微电子设备精密而复杂,也极易发生故障,如硬盘故障、内存芯片、板卡老化、线路截断等。

(二)自然或人为灾害 灾害包括火、水、地震、雷击等。机房火灾能使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数据彻底摧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拟失。如果受到水浸,电缆和电器电子设备会因绝缘性能下降而烧毁。雷击产生的强电流,是烧毁电子设备或器件的常见原因。

(三)企业内部其他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计信息系统日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紧密集成。除了会计人员,其他部门人员也可以通过内联网Intranet接触或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这为其他内部人员滥用、越权访问提供了可能。

(四)异地分支机构 首先,总部和异地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处理、传递、分发财务信息,信息容易遭受攻击。其次,相比主机终端计算模式,C/S、B/S模式下服务器和客户端数据一致性很难保证,需要更严格的数据核对、平衡检查和冲正机制。此外,由于异地访问入口的开放,若访问控制失当,就容易发生远程滥用和越权访问,如数据非法下载、调阅,输出。也有可能发生公网计算机假冒分支机构的客户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中心数据库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五)供应链上合作企业 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包括套取企业产品报价,虚假的定单或交易请求;合作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错误和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波及扩延;合作企业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以剽窃财务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交易或系统正常运作。

(六)社会管理部门 网络对会计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由纸面向网络形式的迅速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政府指定网站或者自己的门户站点,强制或自愿披露会计信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社会部门直接连通,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

(七)外部公网的恶意攻击 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愈演愈烈,已成为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Internet上关于黑客技术、工具的网站数以千计,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黑客软件、攻击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并非难事,这客观上助长了黑客攻击行为的泛滥。黑客攻击往往针对系统的技术或管理漏洞发起,通过扫描、入侵、病毒或木马、欺骗、服务中断、窃听、篡改、假冒、恶意抵赖等方式攻击系统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两个部分,——是系统实体安全,即保护软、硬件安全,保障系统各部件机能正常,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二是系统中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传输的安全。因此,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一)容灾技术 容灾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仍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系统能从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容灾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个层级。前者通过设计并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保证,如本地或异地保存的磁带、磁盘、光盘冷备份,异地热备份数据中心,活动互援备份。后者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系统。当灾难破坏主生产系统时,远程备份系统迅速接管业务,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复制技术。

(二)容错系统 容错系统包含额外的硬件、软件、电源部件或错误处理模块作为系统的后援,防止因各种故障、错误导致系统运行中断。如在系统里增设内存、CPU、磁盘存储设备的冗余,通过特别设计的自检查、诊断功能模块,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份硬件。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磁盘镜像、RAID、双机热备份、额外的通信设备和线路。

(三)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防护 防止黑客攻击首先要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堵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服务软件的漏洞。其次要熟悉黑客攻击的原理和一般过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如关闭不需要的端口,关闭

FTP匿名访问、WEB服务器的文件夹浏览;在路由器前组织TCP拦截对付拒绝服务攻击,严格程序数组边界检查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抛弃以IP地址为基础的信任策略,不允许使用R类远程调用命令,以防范IP欺骗。恶意代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程序,它通常附着在另一段正常程序之上,随同寄生程序一同被运行,通过盗窃、修改、删除被染计算机的数据而威胁系统的安全。防范恶意代码首先须修补系统漏洞,及时升级和打补丁。其次是安装性能优良的杀毒和防黑软件,定期升级病毒库,定期整机扫描杀毒,此外,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控制以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如禁止访问有安全风险的站点,不下载安装未经认证的程序,不打开不明邮件的附件等。

(四)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通常有三层,一是入网访问控制,对任一试图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基于账号+口令的身份验证,控制其是否有权接人,这是系统安全防护的第——道防线。保持该项控制有效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保护用户口令。密码长度应大于6字符,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混合使用,避免使用英文单词、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生日、电活、身份证号码等),强制定期更改密码。启用账户锁定防止非法猜测口令,控制用户访问时间、站点、次数。特别地,要限制对口令文件的读取访问。二是权限访问控制,为每一用户分配合理、适当的访问权限,明确界定用户对包括目录、文件和设备在内的系统资源拥有的权限,如读、写、建立、删除、更改等。三是属性访问控制,面向系统资源设置屈性,进…步控制用户对文件或设备等资源的访问,使所有用户皆不得超越属性所指定的权限范围操作资源。

(五)防火墙 防火墙是架构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通信控制设施,对双向的访问数据流实施逐一检查,允许符合企业安全政策的访问,拦截可能危害企业网络安全的访问,从而对企业内部网上敏感数据资源或服务加以保护。它能隔离外网安个风险,防止其向内蔓延,也能对内外网间的访问、通信进行安个审计。实施防火墙可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应用时需对企业内网的主机、服务、资源进行详尽的敏感度和保护必要性分析,正确划分资源保护和开放的边界,据此定义访问控制表。

(六)密码技术在财务信息发送网络之前,使用密码技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切换为杂乱无章的密文,接收方须经解密后才能阅读到原始信息内容。加密和解密都在密钥(——组秘密信息)的控制下方能正确完成。虽然网络黑客或其他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听截获数据报文,但由于没有解密所需的密钥,无法恢复明文而不能读懂乱码背后的真实信息。

(七)CA和数字证书验证远程通信方人员、主机的真实性,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接受网上交易的一个先决条件、在网络环境下,CA认证中心及数字证书为解决身份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机制。数字证书分为企业、个人、服务器、支付网关等类型,其上列示持有人的基本信息、CA统一分配的公信息。CA以数字证书为载体,授予用户可合法使用的公、私钥组,构筑起网络交易安全的基础。

(八)数字签名这是一种在功能和效果上与手写签字、传统印鉴等同的巧妙的防伪技术。在电子单证、凭证、发票等数据报文交换之前,发送方使用其私密保存的私钥,生成与报文信息内容紧密相关、定长的秘密字串,并将其附在报文的末尾一同发出。此秘密字串即数字签名,不可仿造,且便于收方验证。基于数字签名,收方使用发送者的公钥和约定的报文摘要算法,可便利地验证数据报文是否真正来自交易方,传递过程中是否被非法篡改。数字签名既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可抵御恶意抵赖而保证网络数据的不可否认性。

(九)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以上几种安全防护技术,可以预防大多数的不安全事件,但不能阻止所有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利用新发现的系统漏洞、新攻击手段的入侵事件。网络安全是个动态的改进过程,将防护、检测和响应综合成一循环体,才是更完整的安全策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安装适当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状态变更的监视,可及时发现入侵事件和系统新的威胁、弱点,识别防火墙等防护设施不能识别的攻击(如来自企业内部的攻击),向系统管理员发出安全告警。一旦检测到入侵事件,立即启动紧急响应和恢复处理机制,响应机制明确规定应对入侵的程序和措施,如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报警、恢复系统等。

(编辑 熊年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大学生骨干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部分。总结了大学生骨干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大学生骨干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分析了大学生骨干舆情监测与预测、建言、舆情向导、舆情知识库构建的四种作用。认为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高校应着力发掘大学生骨干舆情引导的潜力。这有助于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骨干;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作用机制;高校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网民规模正逐年扩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1]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其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情引导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部分。作为高校教育者、管理者与广大学生的中介桥梁,大学生骨干可以成为舆情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在高校舆情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1.国内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群体特征、涉及内容、成因与现状、管理对策等方面。[2]周建胜等人在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后,提出了新闻发布、论坛、队伍、预警、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3]

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有学者提出在队伍建设时吸纳优秀大学生骨干加入。游佳琳等人在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时,提出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将学生骨干培养成为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以引导舆情走向。[4]王海建在讨论高校网络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也提到了学生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5]但是目前的研究都没有全面深入地探索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机制。

2.国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国外舆情研究始于19世纪,主要是西方的民意研究。而高校舆情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60年代。[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网络舆情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也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主要关注技术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表现为:立法规范舆情内容、鼓励网络媒体与用户自律、技术手段控制和过滤、增强网络使用人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骨干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1.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骨干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7]而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8]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会成为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舆情引导工作中,大学生骨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骨干根据其来源分为“线上”骨干和“线下”骨干。“线上”学生骨干来自网络,是学校官方网站、校园论坛或者班级网络平台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主要通过论坛帖子、博文、评论等来表达学生观点,成为一大批学生信服并追随的对象。[5]“线下”学生骨干是传统的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校院级学生组织社团干部、宿舍长、辅导员助理等。[9]其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和困难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广泛了解大学生舆情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10]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性且全面地思考社会或校园问题,做到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有助于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维护学生与校园安全,避免消极、非主流的思想侵害学生,破坏校园和谐;最后,及时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消除不和谐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困难。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但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是高校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导致舆情引导困难。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泛,并且其突发性强,传播迅速。高校管理者往往很难预测、监控舆情的发展,即便深入了解掌握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也经常是为时已晚,其已经形成溃堤之势。只有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之前,高校管理者及时感知,才有助于后期舆情的引导。

二是舆情主体的特点导致舆情引导困难。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于普通人群其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活跃,生活空间较为集中,群体的价值观相似,同时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因此大学生群体是积极的舆情传播者,任何言论都极易被发展为舆情。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且从众心理严重,极易被别有居心者利用,从而导致舆情往负面、消极的方向发展。

三是舆情管理技术不成熟导致舆情引导困难。虽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网络舆情参与的匿名性使得管理者不能准确确定舆情的来源;网络及其应用的复杂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信息挖掘不易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是从海量、交互、动态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识别、发现舆情。它既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密切相关,也与信息组织和信息分析技术相联系,其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11]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在内容挖掘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机制

虽然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需要大量的参与者,但根据中国舆情网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的活动中,那些“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人数要远远低于“只浏览文章”的学生人数。换句话说,其实在校园网络论坛中,大部分学生并不参与讨论,高校的网络舆情一般是由少数人引起的,而这些人一般都是“意见领袖”。[8]因此可以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大学生骨干为主体,以少数带动多数的方式来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往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根本上属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其核心是高校师生价值体系建设。大学生骨干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清理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中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言论,或者将这部分负面言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防止高校网络舆情激化、歪曲、失控。

1.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

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主要涉及高校两大机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与高校大学生骨干管理机构。

高校舆情管理机构主要为学生建立利益诉求渠道,并为大学生骨干提供与普通学生的交互机制和工作平台基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之一是大学生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途径不畅通,因此,高校舆情管理机构通过设置学生利益诉求渠道,以便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管理。同时,这也为大学生骨干收集学生意愿、发现和预测校园网络舆情提供途径;交互机制的构建便于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高校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为大学生骨干第一时间处理突发舆情提供保证;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发生于校园内的论坛、社交网络等网络平台,这是大学生骨干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高校舆情管理机构为大学生骨干提供了相关工作网站、网络舆情检测软件、即时通讯系统等硬件及软件保障。

高校大学生骨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大学生骨干。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骨干必须在思想上深刻意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并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分类及成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思维上跳出狭隘的认知,并适时把网络舆情与自身的政治敏感度、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紧密联系起来。除负责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之外,学生骨干管理机构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和考核机制,激励和约束大学生骨干,以保证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2.大学生骨干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

(1)舆情监测与预测作用。大学生骨干来自于大学生群体,其独特的身份有助于高校学生舆情的捕捉与预测,使舆情监测更具真实性,舆情预测更具准确性。大学生骨干通过线上活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调查、Web信息采集等技术,从人人网、朋友网、校园论坛、校园官方网页、博客、即时通讯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搜集网络舆情信息,并协助校园网络系统的维护、网络安全及保密管理等工作;通过线下与学生群体互动交流,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真切了解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分析、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向学校舆情管理部门汇报。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密切配合,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方面铺设了一张信息捕捉网,一旦发现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网络信息,便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2)建言作用。大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群体的一份子,较之高校管理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和领悟学生的需求。大学生骨干通过学生访谈、学生舆情问卷调查、以舆情为主题的辩论赛、学生意见听证会等方式搜集学生意见,同时让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到舆情动态及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对校园网络舆情总结、归纳、修正之后向学校舆情主管部门汇报,同时以学生利益需求表达者和学校舆情管理参与者的视角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这样不仅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同时也对舆情进行了深刻剖析,调动学生群体全面、理性地认识网络舆情。

(3)舆情导向作用。大学生骨干在感知舆情动态后,及时修正舆情中不正确的价值观,摒除阻碍主流思想发展的因素。从校园论坛、学校官网、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三种不同的网络平台来看大学生骨干的舆情导向作用:在校园论坛上,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主动提出正面的网络议题,积极发表客观的评论,转载分享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跟随;在学校官网上,学校给予大学生骨干一定的管理权限,作为学生新闻发言人发布学校相关政策信息,减少学生对学校的“自觉对立”;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不同于非官方的论坛和官方的学校网站,大学生骨干通过转发学校政策信息、社会或校园的讨论热点,并对此发表评议,引起学生群体关注、讨论,甚至发起线下活动,扩大主流思想的影响。

(4)舆情引导知识库的构建作用。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作用。在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时期,大学生骨干主要起到舆情监测与预测作用;在舆情的成长期,主要起到建言与导向作用;而在舆情的消退期,主要起到舆情引导知识库构建的作用。部分舆情在消退期可能衍生出新的舆情,大学生骨干在新的舆情生命周期中起到同样的作用。

四、总结

总之,无论是从大学生骨干独特的身份,还是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或是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来说,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中,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充分挖掘大学生骨干在网络舆情处理工作中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2]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5):68-71.

[3]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71-74.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11-13,21.

[5]王海建.高校网络学生干部培养研究[J].教育探究,2011,(3):68-71.

[6]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7]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79-82.

[8]章忠平,陈焱,曾萍,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6):21-23.

[9]肖辉.高校学生骨干作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35-136.

[10]周礼春.高校校园网宣传中的舆情引导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1):49-50.

[11]陈忆金,曹树金,陈少驰,等.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1,(6):41-49.

(责任编辑:孙晴)

网络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孟京颐(1969—),女,河南省许昌市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 要]网络英语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反映了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活的变化,因而以某种形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英语新词的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英语新词从产生到逐渐传播,再到被普遍应用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单位,是大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谐音、转喻等修辞手法对新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其生成过程既随意、简单,又抽象、复杂。由此产生的多数新词已经固化成凝固词,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在语用上具有经济性。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的突出特征就是灵活多变:一是构词方式灵活多变,主要有缩略法、词链类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语义变化灵活多变,主要有扩大旧词含义、缩小旧词含义、引申旧词含义、改变旧词词性等。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加、求简、趋繁、多语化和重应用化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网络语言的影响。目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网络英语新词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衍生品,这些新词被认为是网民进入虚拟空间的身份符号,网络语言的使用是虚拟社区特有的标志。网络新词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方法与一般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等。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人们对网络英语新词的整个认知过程,揭示英语词汇在语境、社会心理等作用下发生的语义转移,同时对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网民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网络英语语言提供理论支撑。

一、网络英语新词的构词特征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认为,新词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与一个全新概念或意义相结合的在语言运用中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的语言单位。网络英语新词构词除了符合索绪尔对新词的界定之外,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灵活多变。这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不拘泥于语法限制,拼写简单随意,构词方法和语义灵活多变。

1.构词方式灵活多变

网络英语新词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说明了网络语言灵活多变的特征。从词汇学的角度看,网络英语新词多用缩短式或组合式构成法,意在简洁明了、经济方便,这既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又可以满足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

(1)缩略法。缩略法就是把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是语言的一种简化用词现象[2],具有字数少,结构紧凑,易读、易写、易懂等特点,符合语言学家Zipf[3]的省力原则与Mantinet[4]的经济原则。缩略法的认知理论基础是:大脑的认识活动是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遇到繁杂冗长的短语或者词汇,大脑便潜意识地去繁就简,用简单具体的概念取代复杂抽象的概念。换言之,缩略语具备人们认知事物的2个特点:一是容易引起并保持人们的注意;二是便于记忆和使用。语言的省力原则在形式上即是语词的缩减。英语是表音文字,词汇是系列字母的组合,其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字母的缩写,缩减字母的原则取决于使用是否便利。缩略构词法主要有以下5种。其一,首字母缩略法,如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A/S/L——age/sex/locati(年龄、性别、地址),FYI——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参考)。其二,音节省略法,如pgup——page up(网页上翻);pgdn——page down(网页下翻),nat——nationalist(民族主义者),mod——modern(时髦的)。其三,词素改变法,如biz——business,plz——please,wot——what。其四,成分省略法,即用1个成分来替代复合词,如server(服务器)代替client serve。其五,单词截短法,如con 来自convention,decaf 来自decaffeinated,vert来自vertical,sig 来自signiture。总之,英语新词简化形式之多、简化程度之大使我们目不暇接。这些词从无到有,逐渐固化为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单位。

(2)词链类推法。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促使许多具有同一特征的词汇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现,而已有的词汇已不能准确地表达它们,短时间内创造新词也并非易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旧词的再加工创造,词链类推便是其中一种。词链类推法属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范畴,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模式。大脑认知新事物时首先会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系列关联词汇归类形成词链,例如把词汇归为电脑类、家庭类、教育类、经济类等,然后再在每类词链范畴中找出反映此类词汇共性的一个基本词,这样基本词汇范畴下便可以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最后以基本词为核心词再与其他附属词结合便可发散性地形成许多系列“家族词汇”,即词链。大脑一旦形成词链思维模式,就可以进行类推,自创新词。例如,与电子相关的词汇可以仿照以下的模式类推自创:eservice(电子服务),ecash(电子现金),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等等。显然这一系列新词的基本词是e(electronic),其他与之组合的词称作附属词,只要在意思上能够入列的任何词都可以和e搭配,生成“家族成员”。再如,与污染相关的词有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thermal pollution(热污染),internal pollution(体内污染),visual pollution(视觉污染),antipollutionist(反污染者)等;与隔阂相关的词汇有generation gap(代沟),credibility gap(信誉隔阂),culture gap(文化隔阂),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隔阂)等。这些词形成之时,也许是出于语用和表达便捷的需要,而一旦被接受,就会凝固成一个整体意义。词链类推法造词功能强大,人们以此可自创大量形态类似的系列英语新词。

(3)同音借用法,也称谐音法。谐音法构词的2个基本要素是主项和随激项,其构词过程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从话语者的角度分析。话语者之所以能借用同音造词,是因为大脑对于语言符号所产生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即语音。主项(目标词汇或者句子)通过语音刺激大脑进行联想,使大脑本能地搜寻所储存的另外同音或者近音却不同义的词汇,借谐音建立音联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生成音相似而义不同的新的义项新词,即随激项,用之取代繁杂的句子或者音节长的单词。网络中以谐音修辞法联想的随激项往往简短、实用,缩短了网络输入时间,其形式多以单个的字母、数字或者字母的组合出现,简称谐音“字母词”或“数字词”。如IC——I See(我明白了);good 9——good night(晚安);It’s up 2 u——It’s up to you(这由你来决定)等。第二,从听话者的角度分析。

当听话者看到随激项新词时,会本能地将之与熟悉的旧词(谐音主项)建立音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逻辑推理、语境联想、背景知识等手段识别并找出与新词最为相融的对应表达,从而实现对同音联接的理解。在诸多网络英语新词中,同音借用语占据流行语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谐音修辞后的字母词或数字词,具有简约、生动等特点,符合网民社交方便快捷的主观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和宣泄情感的表达需要。正因为如此,很多同音借用词被广泛应用,并且逐渐成为固定词项。

2.语义变化灵活多变

语义变化不是人们的任意行为,有其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张永言[5]指出,词义从历时的角度可分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词源意义和现行意义。基本意义就是原词义项,也就是我们最早习得的旧词的含义,原词义项又通过人们认知机制以发散性的方式向外扩张,从而获得引申意义。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词汇空缺,这时大脑会寻找已经存在的概念,对新旧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等特征进行联系、比对和归类,然后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喻、引申等工具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即由简单域向复杂域映射,其结果是将基本语义范畴进一步延伸,以形成新的语义辐射范畴。正如语言学家F.Ungerer等[6]所指出的,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它们的认知基础是意象模式,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重要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英语词汇资源,有效发掘其表达潜力。语义变化途径通常有以下4种。

(1)扩大旧词含义。旧词通过认知转喻机制在新的语境下又有了新的词义,词义范畴得到扩充,换言之,旧词被赋予1个新义就是在词汇中增加了1个新词位。转喻手法的思维模式是以生活中不同认知类型事物之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提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特性,在同一认知域内用具体的、易感知的、易记忆的1个词汇泛指更广的、较为抽象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用部分指代整体。陈建生[7]指出,新义通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转喻的方式产生的。例如英语head由原义“头”扩展引申出一切事物的顶部,再引申出身居高位的人,由此义扩展开去,泛指各种各样的带头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cherrypick原指摘樱桃,借用转喻,现泛指挑选最好的东西;hot potato原指热土豆,现泛指所有棘手的事情;plastic原指塑料,现指欺诈的、虚伪的。转喻的方法能使原词词义范畴扩大。由此可见,转喻是旧词意义转移的工具,人们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新事物并形成新概念。同时,新词不仅有了诙谐的含义,而且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缩小旧词含义。还有一些网络英语新词词义比原词义范畴小,这种方法也可以归类于转喻。转喻认知思维侧重建立2个不同认知类型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将一种事物的概念由此及彼地转移指代新事物而创造出新的意义。与扩大旧词含义相反,此类方法是用整体指代部分。例如,bounce原指弹跳,通过转喻指退回无法投递的邮件;garbage从生活垃圾变为垃圾邮件或错误的数据;administrator原指管理人,新义为法庭指定的破产公司管理人;plastic原指塑料,现在的新义是(塑料制成的)信用卡。转喻的认知功能是通过跨域映射实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3)引申旧词含义。王文斌[8]认为,大多数多义词是隐喻认知的产物。网络英语新词也是如此。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是基本意思在一定的语义范畴之内通过隐喻认知对抽象范畴概念化的结果。隐喻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依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当新事物很难找出与之匹配的词汇时,人们便会以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将主观经验与感觉体验相互匹配,进行概念融合,即通过用事物A来理解事物B,用已经存在的概念A来表达概念B,引申词义范畴,最终形成对新事物形象、生动的描述。例如,hit原指打击,现映射到电脑行业,新的义项是点击;cookie原指小甜品、饼干,现隐喻为电脑术语,指服务器暂存放在你计算机上的一笔资料;host原指主人,现指电脑主机;caption原指标题、插图的说明、电影的字幕,现普遍指电视屏幕补边的字幕。引申思维模式不仅提供了新的语用意义,为我们定义新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且反映了人们习惯用熟悉、稳定的词汇表达新义的认知规律。由此途径达到的语义,是集形象、贴切、实用、经济于一体的思维表达方式。

(4)改变旧词词性。词性的互变是网络英语新词产生的途径之一。词性发生变化时,词的原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词性的转化是英语构词的一种特殊现象。词性转化也是通过隐喻认知来实现的。[6]词性转化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不同词性的语义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含的;其次,形态结构应具有相似性,以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同时,隐喻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产生,孤单的1个词是无法产生任何意义上的联想。例如,text(课本),只有当事人处在要发信息这个语境时,才可以隐喻为发信息;google本意是搜索引擎,动词为搜索;blingbling动词为珠宝的响声,名词指代穿名牌衣服与戴璀璨珠宝;bingo本意指宾戈游戏,动词泛指赢了,还可以在你答对问题时或者做对事情时说bingo表示对了。以上这些词汇就是利用隐喻效应而使词性改变,产生语义变化,而且新的语义逐渐被固定为新的词项。改变词性生成新词不仅有效地填补了词汇空缺,还能够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可谓一举两得。

网络英语新词的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新词从产生到逐渐传播、再到被普遍应用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单位,是大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谐音、转喻等修辞手段对新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其生成过程既随意、简单,又抽象、复杂。由此产生的多数新词已经固化成凝固词,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在语用上具有经济性。

二、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势

1.网络英语新词将会继续增加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性,所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不同文化的融合等,都会促使网络英语新词层出不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络英语新词是真实折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媒介。新词生成形式趋向多样化:全新词汇增多,更多的旧词将会被赋予更广的含义,合成词、派生词将会以更快的速度生成系列化的组合新词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2.网络英语新词向求简方向发展

语言反映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求简是各种语言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网络英语是以交际为目的的工具,交际过程更是凸显了其求简的特点。以最简洁的字符传递最大容量的语义信息,符合网络社交快速、经济的需要。此外,缩略语与旧词虽然意义上对等,表达上相互切换,但旧词听起来严肃、正式,而缩略语则比较随意、简单,二者表达效果截然不同。现在,许多缩略语的认可度高,使用频率高,甚至有些缩略词已经取代原词语成为一个凝固词。今后,英语词汇的简化不仅指短词取代长词,更多简化体现在用法的灵活性上,即一词具有多种词性、多种意义和多种功能。

3.网络英语新词向趋繁方向发展

趋繁是英语语言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社会进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网络文化不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新事物往往会以辐射发散的形式产生系列的衍生品,为了短时间概括、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重新定义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抽象的思维活动,语言势必会在原来词汇的形态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加工创造来弥补语用方面的需要。未来更多的旧词会以一定的语言规律叠加、组合生成新词,而新词会表现出形态加长、语义延伸等趋于繁琐的特点。

4.网络英语新词向多语化方向发展

语言学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人们要交际、交流,就需要从其他语言中吸取养料,吸收新的东西,英语也不例外。在网络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碰撞、商务的合作、交流的频繁等会使不同的英语表达形式和用语产生,并且相互融合。许多新词会被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所吸收而被广泛应用,其吸收形式多体现在借用外来词和赋予词汇以新义。如mao tai(茅台酒),sushi(寿司),而且这些词汇已经编篡到字典和词典中。如今,网络交际加速了英语的本土化,促成了许多英语变体的形成:中式英语、日式英语、韩式英语等纷纷出现。这些带有本土化色彩的语体,从发音、词义、语法、拼写等方面都结合母语做了改变。例如,blur原意为污迹、模糊不清的事,在新加坡英语中变为困惑的、缓慢的;skinship本意皮肤友情,在韩式英语中意为握手、抚摸和爱抚;中式英语表达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drink tea(喝茶)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 等中式表达也已经大行其道。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势必使网络英语语言更具包容性。

5.网络英语新词向重应用方向发展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交际平台,相对宽松的空间使得网络新词一开始便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殊性。它不受传统书面语规范的束缚,追求经济、实用。只要方便应用,任何形式的表达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网络英语新词会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弱化语法概念、精简单词拼写、缩略繁杂句式等。此外,语体交叉使用也是网络英语新词的另外一个特征:口语与书面语交叉,数字词、字母词、缩略语的交叉,词性的交叉,不同领域词汇的交叉等。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交流力求言简意赅、表意精确。因此,网络英语新词向重应用化方向发展必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结语

信息时代,体现个性、随意的特殊语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英语语言,但是很多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通过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多数网络英语新词都是基于语用的需要通过修辞手段而产生的。因此,语言认知理论在构词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语言工作者,只有从认知语言理论的角度剖析语言现象的语用根源,研究词的形成、发展和现状,才能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和语义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袁树厚.英汉缩略语的语义及语用比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4.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Ieasefort:An Introductien to Humnan 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

[4] Man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6] Ungerer F,Schmid H J.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白云.语言与隐喻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44.

上一篇:肢体语言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信贷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