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2023-09-23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传统种植魔芋,并无选择品种的意识,只是利用当地已有的品种进行就地扩繁小规模栽培。规模化种植,种芋短缺,须外地购种。选择优良品种是个问题,主要栽培的有花魔芋,白魔芋。

1、花魔芋

花魔芋是魔芋中,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产量高,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品种,适应500米以上2500米以下的高海拔栽培,在南方地区均有分布。特点:红芽,肉质白,麻杆,母体繁殖种芋。

2、白魔芋

白魔芋是魔芋中,含葡甘聚露糖最富含的,高达60%。成活率高,抗病率强,适应800米以下的低海拔栽培,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岸云南永善等地。特点:绿杆,肉质白,白芽,母体繁殖。

3、珠芽魔芋

珠芽魔芋是魔芋当中唯一靠母体繁殖种芋的品种,产量高,抗病率高,生在300米左右的海拔。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

4、甜魔芋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魔芋球茎富含多糖、蛋白质、纤维以及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生物碱, 同时性味归经, 寒、辛, 能入药。因此, 魔芋既是重要的保健蔬菜之一, 也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工业上。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需求魔芋精粉超过10万t[1]。但截至目前, 我国魔芋栽培大多采用传统的地方品种及栽培技术, 使得魔芋产出量远达不到要求。近年来, 随着魔芋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及加工业、制品业的发展, 对高产优质魔芋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加快魔芋新品种选育尤其是适于不同加工产品的专用品种选育至关重要。我国魔芋栽培历史悠久, 种质资源丰富, 各地地方品种较多, 通过对国内外魔芋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鉴定利用, 可为魔芋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力的保证。本文综述国内外魔芋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的现状, 并对今后魔芋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出建议。

1 魔芋种质资源研究

魔芋喜温暖湿润, 不适酷暑干燥。现广泛分布在亚洲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尤以中国及中南半岛栽培较为普遍。关于魔芋的起源尚无定论, 据日本学者星川清新记载, 魔芋原产于印度、锡金等地。细胞学研究表明, 魔芋亚洲种较为原始, 非洲种更为进化[2,3,4]。Hetterscheid. W等整理分类表明, 魔芋主要分布在亚洲印度、中南半岛和云南为主的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非洲占少数[5]。国内学者李恒 (1986) 认为天南星科植物的起源时期不晚于白垩纪, 起源地是欧亚古陆亚洲南缘地带, 而不是非洲、大洋洲或亚洲古南大陆, 更不是新大陆。刘佩瑛认为魔芋的起源中心在当时为热带气候的亚洲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南部北纬16°~24°地带, 其始祖种为热带森林下层的草本植物。综合魔芋的种质资源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来看, 一般多倾向于魔芋起源于亚洲较温暖的山区[6]。

我国魔芋种质资源比较丰富, 迄今为止已发现并命名的有20余种, 约占世界魔芋种数的22.6%, 其中10余种为我国特有, 如白魔芋、田阳魔芋等。

我国魔芋各地均有栽培, 地方品种混杂, 如清江花魔芋、井冈山魔芋、万源花魔芋、德宏花魔芋、昭通珠芽魔芋、西双版纳红魔芋、金佛山魔芋等, 它们都是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和培育选择而来的。据统计, 魔芋地方品种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 其植株大小、叶柄颜色、裂片颜色、球茎含水量、葡甘聚糖含量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等差异显著, 球茎质量从几克到数十千克不等;叶柄颜色有灰白、浅绿、暗绿、棕褐色等;裂片颜色有嫩绿、深绿、暗绿等;葡甘聚糖含量20%~60%不等;球茎剖面颜色有白色、浅黄、黄色、粉红色等。宣慢首次将国内外收集的79份魔芋材料资源采用形态鉴定法分为6类[7]。蒋学宽通过连续2年对魔芋品种形态学性状的观测和统计, 筛选了55个实效形态性状指标, 采用Q型聚类分析, 表明在等级结合线L=15时可将96份魔芋品种材料分为8大类, 聚类结果与《中国植物志》魔芋属植物的经典分类基本相同[8]。张风洁对96份魔芋种质资源的30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30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8.1%, 魔芋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明显, 变异范围大, 遗传多样性丰富[9]。除裂片颜色一致性较强外, 芽形状、叶柄分叉处有无珠芽、叶柄底色、叶柄斑纹颜色、叶柄斑纹大小和球茎剖面颜色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近年来,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迅猛, 已成为检测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和鉴定种质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张玉进等利用RAPD标记对22份魔芋资源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标记, 将其分为5大类[10], 为魔芋种质资源的分类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滕彩珠等利用AFLP技术对13份魔芋资源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标记研究系统进化, 结果表明白魔芋、珠芽魔芋分别和花魔芋、西盟魔芋亲缘关系较近[11]。张盛林和孙远航对白魔芋种内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RAPD分析, 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明确了白魔芋种内亲缘关系[12]。滕彩珠等对30份魔芋种质资源基因组DNA进行ISSR多态性标记分析, 研究表明甜魔芋和花魔芋、西盟魔芋和珠芽魔芋关系比较近, 白魔芋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它与花魔芋的进化关系较近[13]。蒋学宽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魔芋品种进行标记, 遗传聚类结果表明, 在相似系数D=0.753时可将96份魔芋品种分为9大类, 与数量分类学Q型聚类结果基本吻合[8], 验证了数量分类学方法和性状选取的合理性。

2 魔芋育种技术研究

魔芋育种技术相对于其他蔬菜作物发展较缓慢, 主要是其独特的生长发育特性决定的, 特殊性在于魔芋属于胚乳正常发育、而胚发育异常的胚胎单极发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 由于对魔芋繁育缺乏认识, 一度认为魔芋只有无性繁殖, 而无有性生殖, 因此, 其品种改良技术也局限于自然群体选择。随着胚胎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魔芋育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结果表明, 魔芋的种子是异株杂交的产物, 仍然为有性器官, 这为魔芋进行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1 自然选择

由于魔芋栽培品种有性开花结实费时, 天然混杂群体、自然形态变异丰富多样等特点, 长期以来魔芋良种繁育主要以无性系选育为主, 其中通过对大田群体自然变异的选择已成为较为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地方种和农家种是重要的品种改良资源。日本早在1921年就开始了花魔芋品种培育的研究, 通过本地种和外来种不同种间不断地杂交改良, 相继培育成功综合性状优良的农林1~4号[14]。

国内审定的第一个魔芋品种是由刘佩瑛等从15个农家魔芋品种中选育出的, 命名为万源花魔芋[15]。范梅和余显荣收集了大量白魔芋, 发现并选育出了综合性状好、经济效益高的金阳紫红杆和明枝山青麻杆2个优良的地方品系[16]。张发春和寸湘琴通过对云南各地区特有白魔芋品种资源的比较分析, 筛选出2个可直接推广应用优良的地方品系[17]。刘金龙等从武陵山区魔芋资源中系统选育并审定了清江花魔芋[18]。牛义等从云南花魔芋栽培群体种中, 经过多年复选、组培快繁、品种比较、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筛选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渝魔1号”, 是国内审定的第三个花魔芋品种[19]。李勇军等从丽江花魔芋群体中选育出对软腐病和白绢病抗性较好的花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20]。

2.2 诱变育种

早在1935年, 美国学者Miller首次用x-射线辐照甘薯得到一些叶形、薯皮色、肉色和食味等突变体以来, 各种物理、化学试剂诱变植物突变就成为世界各国学者争先采用的育种方法之一。张盛林等发现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会使魔芋植株性状发生变异, 0.258C/kg的照射量会增加小叶变异率[21]。魔芋的主芽受损率非常高, 不能正常萌芽。黄训瑞等研究表明, 对球茎成活率有明显改善效应的60Co-γ射线适宜量为7~10 Gy[22]。吴金平以块茎鳞片愈伤为材料, 用甲基磺酸乙酯和软腐病菌滤液处理筛选到抗性不同的变异株[23]。刘好霞等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魔芋植株, 成功得到多倍体, 为后续多倍体种质改良奠定了基础[24]。钟伏付等研究表明, 化学试剂诱导成功的四倍体清江花魔芋光合效率大大提高[1]。

2.3 生物技术育种

1986年, 张征兰等和Shimoyama首次成功进行了魔芋外植体的组织离体培养, 开启了魔芋生物技术育种的新篇章。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魔芋组培良种快繁、微型试管芋诱导、器官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和转基因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2.3.1 脱毒或良种快繁

魔芋为无性繁殖作物, 传统种繁周期长, 加之长期无性繁殖, 使魔芋种芋带毒, 种性退化, 品质下降, 抗逆性降低。魔芋外植体组织培养技术是良种快繁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认为, 魔芋花药、叶片和根作为外植体组培很难获得成功[25]。庄承纪和周建葵认为将魔芋叶柄作为外植体, 生长速度快, 再生植株数量较多[26]。吴毅歆和谢庆华对球茎作为外植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果表明皮上芽苞是魔芋最适合的外植体材料[27]。黄远新等以不同种魔芋块茎为外植体材料, 研究表明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程度与魔芋种类无关, NAA浓度在0.5 mg/L时, 寄栽苗成活率达80%以上[28]。此外, 采用浅层液体培养基进行魔芋组培可以有效避免褐化, 提高生长速度[29]。胡悦等以万源花魔芋腋芽或不定芽为材料, 探讨了魔芋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 筛选出腋芽试管微型芋诱导形成最适培养条件, 诱导率达90.9%[30]。孙继华等成功进行了魔芋高效遗传再生体系试验, 认为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分别为“MS+6-BA 0.5 mg/L+NAA 0.5mg/L”“MS+6-BA 1.5 mg/L+NAA 0.5 mg/L”“MS+NAA 0.5 mg/L+6-BA 1.0 mg/L”, 繁殖系数较高[31]。

2.3.2 细胞融合技术

原生质体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 使遗传性状不同的2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 实现远缘植株的基因重组过程, 此种方法为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32]。

随着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的突破, 魔芋原生质体融合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张兴国等以白魔芋和花魔芋的愈伤再生植株幼叶为材料, 采用酶法制备得到魔芋原生质体, 但由于其在组培过程中褐化严重, 后续培养几乎很难形成细胞壁并再生成植株[33], 因此, 这一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3.3 转基因育种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 转基因技术为蔬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张兴国等先后从魔芋球茎中克隆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大亚基和小亚基的c DNA片段[34]。通过构建大亚基反义表达载体, 杨正安采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了2块具抗性的愈伤组织[35]。同样, 李贞霞通过构建小亚基反义表达载体, 以葡甘聚糖含量高、品质好的白魔芋愈伤为遗传转化材料, 采用农杆菌和基因枪介导法成功获得了白魔芋基因反义表达植株[36,37]。由于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是葡萄糖合成供体的催化物, 因此, 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促进葡甘露聚糖的合成, 进一步改善白魔芋品质。St PRp27属于马铃薯晚疫病病程相关抗病基因, 严华兵经农杆菌介导方式将其转化白魔芋[38], 之后陈伟达以花魔芋叶柄外植体为转化该基因的材料, 二者均获得抗病性高于正常株的阳性转化株, 为魔芋品种创造了新的抗病种质资源[39]。

3 展望

3.1 加强魔芋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创新和应用

虽然我国魔芋种质资源较多, 但由于地域限制, 遗传背景相对狭窄, 远不能满足育种需要。为此, 今后应在广泛整理国内魔芋种质资源的同时, 加大国外魔芋种质的引进, 开展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 包括对产量品质性状、抗逆抗病虫能力等主要性状的改良, 为魔芋育种提供特征明确的优良种质[40]。

3.2 加强生物技术在魔芋育种上的应用

魔芋栽培种繁种周期长达4~5 a, 雌、雄花期不遇, 开花的环境条件严格, 花粉发芽率低, 自交不亲和等导致难以对魔芋进行大规模生产上的有性杂交育种。因此, 加强生物技术育种在魔芋上的应用研究尤为必要, 包括进一步完善魔芋离体器官及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高频再生技术体系,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品种间体细胞杂交, 以及重要性状关键基因克隆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以加强品种间的基因交流, 创造魔芋新品质;同时, 通过对魔芋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优选, 定向培育不同用途的专用魔芋品种。

3.3 健全魔芋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魔芋长期无性繁殖的特点, 以及目前其栽培种芋主要来自生产大田的现状, 易导致魔芋良种种性退化。因此, 在加强魔芋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的同时, 应加强魔芋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建立品种优选与良种多级繁育技术体系, 防止品种混杂退化。此外, 可采取跨区域协作, 异地繁重等, 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实行魔芋种芋与生产田分离, 有效控制魔芋毁灭性病害的传播与蔓延, 促进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魔芋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以及利用自然选择、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开展魔芋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取得的进展, 并对今后魔芋新品种选育及良种保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魔芋,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参考文献

[1] 钟伏付, 苏娜, 杨廷宪, 等.魔芋品种选育与改良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3) :448-449.

[2] Chauhan K P S, Brandham P E.Chromosome and DNA variation in Amorphophallu s (Araceae) [J].Kew bulletin, 1985:745-758.

[3] Chum S.Intraplant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in Araceae[J].Bull.Soc.Bot., Fr.act.Bot, 1985, 132 (2) :73-79.

[4] Brandham P E.Evolution in a stable chromosome s ystem[J].Kew Chromosome conferenceⅡ, 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83:251-260.

[5] Hetterscheid W, Ittenbach S.Aroideana[M].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96:13-16.

[6] 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20-30.

[7] 宣慢.魔芋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与ISSR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10:23-27.

[8] 蒋学宽.魔芋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制定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36-37.

[9] 张风洁, 刘海利, 蒋学宽, 等.魔芋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蔬菜, 2013 (18) :53-60.

[10] 张玉进, 张兴国, 刘佩瑛, 等.魔芋种质资源RAPD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3 (5) :418-421.

[11] 滕彩珠, 刁英, 易继碧, 等.魔芋种质资源AFLP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 28 (4) :33-35.

[12] 张盛林, 孙远航.白魔芋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401-404.

[13] 滕彩珠, 刁英, 常福浩森, 等.云南魔芋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 S S R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28 (4) :33-35.

[14] 刘好霞, 张盛林.魔芋育种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 2007, 1 (2) :37-40.

[15] 刘佩瑛, 孙远明, 苏承刚, 等.魔芋农家品种选育[C].//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5-50.

[16] 范梅, 余显荣.白魔芋品种 (系) 收集、引进、试验及良种繁育初报[J].西昌农业科技, 2000 (3) :7-9.

[17] 张发春, 寸湘琴.云南白魔芋地方品种资源性状分析[J].北方园艺, 2002 (5) :50-51.

[18] 刘金龙, 李维群, 吕世安, 等.魔芋新品种——清江花魔芋[J].园艺学报, 2005, 32 (6) :839.

[19] 牛义, 张大学, 刘海利, 等.魔芋新品种渝魔1号[J].中国蔬菜, 2010 (3) :30.

[20] 李勇军, 王玲, 陈建华, 等.魔芋新品种“云芋1号”[J].园艺学报, 2010, 37 (2) :339-340.

[21] 张盛林, 李川, 刘佩瑛, 等.60Co-γ射线辐射对花魔芋性状影响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183-184, 202.

[22] 黄训端, 周立人, 何家庆, 等.6 0C o-γ射线辐照花魔芋球茎的早期诱变效应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 2004, 13 (4) :307-313.

[23] 吴金平.利用离体培养技术筛选魔芋软腐病抗源材料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24] 刘好霞, 高启国, 夏永久, 等.白魔芋多倍体诱导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1) :83-85.

[25] 张兴国.魔芋组织培养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8, 10 (10) :345-348.

[26] 庄承纪, 周建葵.魔芋属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87 (9) :339-347.

[27] 吴毅歆, 谢庆华.白魔芋不同外植体的组培和分化条件初探[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 :513-514.

[28] 黄远新, 何凤发, 张盛林.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 (4) :310-312.

[29] 胡楠, 刘海利, 王启军, 等.魔芋浅层液体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2011 (10) :583.

[30] 胡悦, 冉兴宇, 张兴国, 等.魔芋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J].中国蔬菜, 2012 (8) :75-79.

[31] 孙继华, 杨超, 刘菊华, 等.魔芋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3 (1) :84-88.

[32] 周庆红, 李成琼, 司军.甘蓝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 2003 (3) :54-56.

[33] 张兴国, 陈劲枫, 张盛林, 等.魔芋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条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4 (1) :42-44.

[34] 张兴国, 杨正安, 杜小兵, 等.魔芋A D 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大亚基c DNA片段的克隆[J].园艺学报, 2001, 28 (3) :251-253.

[35] 杨正安.AGP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 2000.

[36] 李贞霞, 张兴国.基因枪法介导的魔芋遗传转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3 (6) :659-662.

[37] 李贞霞, 张兴国.魔芋的遗传转化[J].园艺学报, 2006, 33 (2) :411-413.

[38] 严华兵.魔芋转基因体系的建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39] 陈伟达.病程相关蛋白基因St PRp27对魔芋软腐病抗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9.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1 白魔芋软腐病的防治

1.1 白魔芋软腐病的主要特点

白魔芋软腐病是一种细菌病害, 病原又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发病机理是因种芋本身携带细菌或种植地的土壤中带菌, 导致细菌传染。软腐病病害对白魔芋种植影响主要表现在:病害发生贯穿于白魔芋生长的整个周期, 且十分难防治[1]。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菌种活力能长达2 a之久, 病菌能附着在病菌感染体和魔芋病球茎上越冬, 土壤成为病菌的主要传染载体。贮藏期的带菌种芋能通过表皮伤口或气孔等部位传染其他种芋。田间则主要是通过虫咬伤口、机械耕作伤口等入侵植株, 病菌通过虫咬或水接触进行传播。

软腐病病菌可在4~38℃间存活,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软腐病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 病害一般从6月开始, 到8月末-9月初最为严重, 气温降低时病害也随之减少。如果耕地密植或排水不畅, 湿度过大, 容易导致软腐病的传播。

1.2 白魔芋软腐病的症状

软腐病的主要症状是:受侵害部位一般发生在白魔芋的叶子和块茎上。软腐病病菌感染贯穿于魔芋生长的多个环节。在白魔芋的出苗期, 感染了软腐病的魔芋叶苗顶端卷曲, 叶片卷缩, 接近土壤部分叶柄或种芋腐烂;白魔芋的生长期, 病症表现为叶片分生处出现暗绿色斑点, 随着斑点扩大, 芋体开始腐烂[2]。细菌沿植株体内导管向上入侵叶片, 向下入侵魔芋块茎, 叶片和块茎受侵染后发生腐烂, 并伴有恶臭, 叶片发黄萎缩;白魔芋的储藏期, 软腐病也会发生烂芋现象。

1.3 白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方法

在白魔芋苗株发出后, 要及时关注软腐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有菌植株, 要立即将植株挖出, 另选地深埋;同时, 注意要将感染病菌的植株附近的土壤一起挖出, 并在挖出土窝内和附近撒上石灰粉, 对土壤进行消毒, 然后将土窝踩平, 防治病菌扩散。或用70%敌克松可湿粉剂对600倍水进行稀释对发生病菌的土壤周围进行喷洒和灌穴。苗株展叶后, 要及时喷洒百菌清进行防护[3]。当发现感染病株后, 要72%农用链霉素对水对全田进行全面喷洒, 每隔10~12 d再次用链霉素进行预防, 预防3~4次。在魔芋种植过程中, 一定要仔细观察, 局部的黄叶要仔细辨识, 叶片发黄时可能地下的块茎已经被感染。

2 白魔芋白绢病的防治

2.1 白魔芋白绢病的主要特点

白绢病跟软腐病不同, 是一种真菌病, 是由白绢薄膜革菌引起的病害。白绢病的发病机理与软腐病类似, 也是以土壤为媒介, 通过土壤中残存的菌丝或菌核进行侵染, 或通过魔芋的伤口进行侵染。白绢病的菌核侵入植株后会分泌毒素和分解酶, 导致植株根基腐烂。也可通过雨水、灌溉水或农耕操作等进行蔓延, 感染其他植株。

白绢病病菌最适宜蔓延的温度为32℃左右, 也喜高温天气, 病害一般从6月末开始, 7月上旬-9月上旬为高发期, 随着气温的降低, 病害也逐步减少。白绢病极易发生在七八月雨后强日光照射时。

2.2 白魔芋白绢病的症状

白绢病的主要症状是:受侵害的主要部位在靠近地面的叶柄基部。感染初期, 叶柄基部呈水渍状暗褐色斑点, 叶柄逐步腐烂, 叶片变黄。3~5 d后病变部分长出白色绢丝菌丝;感染后期, 菌丝生成为菌核, 菌核由白色慢慢变为褐色, 呈圆形[4]。随着病菌向茎部不断蔓延, 地下的块茎感染后发生腐烂, 伴有恶臭。白绢病与软腐病多同时发生。

2.3 白魔芋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白绢病防治的重点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土壤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真菌数量, 降低其繁殖能力。对土壤消毒可在白魔芋种植前播撒生石灰, 一般播撒750~1500 kg/hm2生石灰, 撒匀后翻地, 7 d后再播种种芋。

大田防治可采用喷洒药剂的方式除害。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 2%农抗120、70%代森锰锌和78%科博、50%多菌灵防治效果很好, 杀毒矾效果次之。要在病害发生的初期就及时喷洒药剂, 药剂的有效期一般为20 d左右。

3 白魔芋病害防治注意事项

3.1 优选种芋

白魔芋的种植要从优选种芋开始。种芋的选择要求:个头适中, 呈圆形, 芋窝小, 种芋芽孢饱满, 表面光滑无伤口或虫害, 质量在100 g左右最佳。在选择种芋时, 要确保白魔芋的品种纯正, 如果与其他品种混种, 将大大降低白魔芋质量[5]。

晒种是指将种芋在阳光下直射1~2 d, 要平放在泥土地上, 不能放在水泥板等吸热严重的地面上。晒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阳光将种芋上的病菌杀死。

浸种是将经过阳光照射的种芋浸泡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液4 000倍液里1 h, 或用50%甲基托布津WP (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浸种10 min, 浸泡后捞出, 用清水洗净, 晾晒后掺上草木灰后下种。浸种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药剂来杀灭种芋上的病菌。

3.2 苗期防治

苗期防治的重点是软腐病和白绢病的预防。对软腐病和白绢病的预防可用农用链霉素、代森锰锌、科博和多菌灵等药剂都有很好的效果。苗期一定要密切注意和观察种芋的生长情况, 提前预防, 一经发现病菌要立即喷洒药物, 一旦病菌传播开来, 就难以控制病害蔓延。

3.3 田间管理

白魔芋种植前, 要深翻土地, 阳光下曝晒几日, 可以减少病菌。受特殊生长环境影响, 白魔芋生长期杂草也十分旺盛, 要做好除草培土工作。除草要用手, 用锄头可能会损伤种芋根系。此外, 魔芋根系分布在土地表层10 cm左右, 因此不适宜中耕, 在生长期内培土即可, 为保护根系, 培土后可用稻草覆盖一层。

白魔芋生长期正值夏秋季节, 雨水相对丰盛, 雨水容易成为病菌传播的载体。因此, 在雨水较多时, 要挖好排水沟, 畅通排水。

摘要:四川屏山县是白魔芋的主要产地, 气候、土壤等环境十分适宜种植白魔芋。但由于农户管理不到位, 导致白魔芋病害严重。文章主要介绍了白魔芋种植中最容易发生的软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治技术, 以期对屏山县的白魔芋种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白魔芋,病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定刚.白魔芋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0 (20) :18-19.

[2] 肖永刚, 文代琼, 刘苏, 等.白魔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长江农业, 2015 (23) :54-55.

[3] 肖永刚, 文代琼, 刘章福, 等.屏山县白魔芋病害药剂防治试验[J].长江蔬菜, 2010 (24) :71-72.

[4] 张玉林, 徐道楠, 吴梓东.“白魔芋”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初探[A].2010年中国魔芋产业发展研讨会[C].2010.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魔芋 (Amorphophallus) 是天南星科 (Araceae) 魔芋属 (Amorphophallus Blume) 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大量合成葡甘露聚糖 (KGM) 的植物, 而花魔芋是国内外的主要栽培种[13]。魔芋的地下球茎是其主要经济器官, 根状茎是其主要繁殖器官, 其球茎中主要含葡甘露聚糖, 葡甘露聚糖是一种高分子多糖, 具有水溶、持水、凝胶和黏结等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 其用途涵盖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工等多领域,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14]。

魔芋是适合丘陵山区栽培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魔芋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魔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种植魔芋已成为西南山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途径以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施肥水平大幅度上涨, 钾肥的使用量急剧增加, 而氯化钾具有养分含量高、价格低廉、肥效明显等优势, 为钾肥主要品种之一。魔芋属喜钾作物[13], 但由于受到忌氯作物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造成“有肥不敢施”的局面。氯肥对作物的作用具有双面性, 即少量施氯具有增产和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 过多的氯严重影响忌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这已在多种作物得到验证, 但有关在魔芋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大棚盆栽方式, 研究外源施氯对魔芋单株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球茎KGM含量的影响, 为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提供的大小一致的花魔芋 (A.konjac) (约10 g) 种球茎。

1.2 方法

1.2.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5年5月在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北碚区歇马实验基地进行。

1.2.2 处理设置及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大棚盆栽方式, 以珍珠岩、蛭石按2∶1比例混合物为基质, 在魔芋出苗后进行遮阴以及常规管理。营养液采用Hongland配方, 配方中氯化钴用等量的硫酸钴代替, 外源氯处理配方采用肖丽的方法配制[15], 以NHCl提供Cl-, 以NH4N O3调节营养液中的氮平衡, 用H2SO4调节营养液p H。本试验设8个氯水平处理:0, 4, 8, 16, 32, 64, 128, 256mmol/L, 每个处理3盆, 每盆10株, 每个处理3次重复。种芋于5月10日浸种、催芽, 5月25日移栽到花盆中, 每5 d浇1次营养液 (浇透, 每盆约浇2 L) , 直到植株倒苗为止。

1.2.3 测试分析

地上部倒苗后, 采收魔芋地下球茎和根状茎, 采收后的球茎和根状茎在105℃杀青15~30 min后于70℃下烘干至恒重, 再粉碎磨成粉样, 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其KGM含量[13];用电子天平测其球茎鲜重和根状茎总鲜重。

1.2.4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SPSS和Excel等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施氯对花魔芋单株产量的影响

在魔芋的生产中, 其较大的球茎作为商品芋进行加工和出售, 而其小球茎和根状茎则作为种芋出售, 因此其球茎和根状茎的大小以及多少决定着魔芋的产量, 是魔芋产量的构成因素。由表1可知, 采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后, 花魔芋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以及单株总根状茎数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其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分别在外源氯浓度≤8 mmol/L、4 mmol/L、8 mmol/L及16 mmol/L时与对照相比具有促进作用, 分别增产0.0%~7.5%、0.0%~3.2%、0.0%~42.7%及0.0%~18.3%;其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分别在外源氯浓度达到16 mmol/L、16 mmol/L、32mmol/L和64 mmol/L开始显著低于对照, 比对照分别下降30%、36%、29%和45%;当外源氯浓度达到256mmol/L时, 没有根状茎的产生, 而单株产量和球茎鲜重分别下降93.9%和92.8%。若以减产10%~20%和减产50%以上相对应的氯浓度分别为轻微中毒浓度和严重中毒浓度[5], 则花魔芋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分别在16 mmol/L、16 mmol/L、32 mmol/L、和64 mmol/L时表现为轻微中毒, 分别在≥32 mmol/L、≥32 mmol/L、≥128 mmol/L、≥128 mmol/L时表现为严重中毒。由表2可知, 花魔芋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以及单株总根状茎数均与外源施氯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说明较高浓度的氯严重抑制花魔芋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 从而降低其产量。

2.2 外源施氯对花魔芋和白魔芋球茎KGM含量的影响

采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后, 花魔芋茎KGM含量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 (表3) 。具体表现为, 其球茎KGM含量在外源氯为4.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58.8%, 在4~16 mmol/L时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 其KGM含量比对照增加0.4%~10.3%, 而在≥32 mmol/L时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 与对照相比下降11.3%以上。花魔芋球茎KGM含量与外源施氯浓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表3) , 当外源施氯浓度达到256.0 mmol/L时, 球茎KGM含量降低到28.2%, 比对照降低了47.1%, 说明高氯严重抑制葡甘露聚糖的合成和积累。

3 结论与讨论

氯促进植物光合磷酸化和ATP合成, 直接参与光系统Ⅱ氧化位上的希尔反应, 促进光合作用;氯离子过量, 影响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运输, 降低植物叶绿素的含量和叶片光合强度, 破坏细胞超微结构, 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1]。适量施用氯化钾可提高甘薯、马铃薯和莴笋的产量, 过多的氯抑制这3种作物的生长, 严重降低其产品产量[16,17,18]。本试验研究发现, 适量施氯对花魔芋的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以及单株总根状茎数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 对单个根状茎鲜重促进作用最强, 其次为单株总根状茎数, 对球茎鲜重的增产作用最小, 说明适量施氯对花魔芋单株产量具有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状茎的生长和发育来实现的, 这可能是因为适量的氯促进了花魔芋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运输, 而且光合产物的增加诱导植株增加额外的库容量, 而魔芋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产生更多根状茎来实现的。本研究还发现, 花魔芋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以及单株总根状茎数分别在外源氯浓度达到16 mmol/L、16 mmol/L、32 mmol/L、和64mmol/L开始显著低于对照, 均达到轻度中毒浓度;其单株产量和球茎鲜重均在32 mmol/L时表现为严重中毒, 而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均在128mmol/L时才表现为严重中毒, 说明较高浓度的外源氯对花魔芋具有毒害作用, 显著降低其产量, 且在氯胁迫下球茎比根状茎更敏感。在外源氯浓度达到256mmol/L时, 没有根状茎的形成, 这可能是由于过高的氯严重抑制了植株的光合作用, 导致光合产物严重不足, 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用于根状茎的分化发育。

低氯对作物产品品质无不良影响, 可提高、改善其产品品质, 高氯使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毒害, 从而明显降低其产品品质[19,20,21]。花魔芋球茎KGM含量在外源氯浓度4.0~16.0 mmol/L时比对照提高0.4%~10.3%, 说明适量施氯可促进葡甘露聚糖在球茎中的合成和积累, 提高其产品品质;而当外源氯浓度达到32 mmol/L时, 花魔芋球茎KGM含量显著下降, 显著低于对照, 表明较高浓度外源氯严重抑制花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合成和积累, 显著降低其品质,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试验仅以花魔芋为试验材料, 探究外源施氯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而全世界魔芋属有大约170个种, 近20个种具有食用价值, 且本试验是基于大棚盆栽方式进行的, 而在实际生产中, 外源施氯受地域性栽培土壤、水源和气候等的影响很大, 今后可在有关魔芋材料范围、氯营养机理或毒害机理等基础理论领域以及大田实践方面作下一步研究。

摘要:以花魔芋为试验材料, 通过测定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葡甘露聚糖 (KGM) 含量, 探讨不同浓度的外源氯对魔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氯对魔芋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对单个根状茎鲜重促进作用最强, 其次为单株总根状茎数, 对球茎鲜重的增产作用最小;花魔芋单株产量、球茎鲜重、单个根状茎鲜重以及单株总根状茎数分别在外源氯浓度达到16mmol/L、16 mmol/L、32 mmol/L和64 mmol/L开始显著低于对照, 均达到轻度中毒浓度, 其单株产量和球茎鲜重均在32 mmol/L时表现为严重中毒, 而单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总根状茎数均在128 mmol/L时才表现为严重中毒;外源氯在416 mmol/L时, 花魔芋KGM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 在32 mmol/L时, 花魔芋KGM含量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花魔芋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球茎KGM含量均与外源氯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花魔芋,外源氯,产量,葡甘露聚糖含量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 蒋明敏, 徐晟, 夏冰, 等.干旱胁迫下外源氯化钙, 水杨酸和一氧化氮对石蒜抗旱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 2012, 48 (9) :909-916.

[3] White P J, Broadley M R.Chloride in Soils and its Uptake and Movement within the Plant:A Review[J].Annals of Botany, 2001, 88 (6) :967-988.

[4] 卢红霞.氯 (CL-) 对马铃薯的某些生理效应及对土壤中氮肥行为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5] 毛知耘, 周则芳, 石孝均, 等.植物氯素营养与含氯化肥科学施用[J].中国工程科学, 2000, 2 (6) :64-66.

[6] 王芳.氯化钾对西瓜产量品质和土壤中氯离子残留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7] 戚冰洁.不同基因型甘薯苗期对盐 (氯) 胁迫响应及其生理生化与光合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8] 余金龙, 陈若星, 王玉帅, 等.施氯量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 2011, 32 (6) :60-62.

[9] 曾睿, 董文汉, 何忠俊, 等.不同施氯水平对云南烤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1) :212-216.

[10] 刘运平, 杨守祥, 史衍玺, 等.氯化钾对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5, 30 (3) :146-152.

[11] White P J, Broadley M R.Chloride in Soils and its Uptake and Movement within the Plant:A Review[J].Annals of Botany, 2001, 88 (6) :967-988.

[12] Xu G, Magen H, Tarchitzky J, et al.Advances in Chloride Nutrition of Plants[J].Advances in Agronomy, 2000, 68 (8) :97-110.

[13] 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4] 张盛林.魔芋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5] 肖丽, 孙宁波, 隋方功.氯对白菜幼苗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 (3) :608-612.

[16] 刘运平.氯化钾钙镁对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5.

[17] 龚成文, 冯守疆, 赵欣楠, 等.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陇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 2015 (5) :278-282

[18] 唐静, 颜家均, 张晓玲, 等.不同时期追施氯化钾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0) :227-232.

[19] 龙明华, 廖易, 黎晓峰, 等.施氯对大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5, 24 (1) :43-47.

[20] 邹凯, 张光利, 阳向魁, 等.氯素对烤烟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34-135.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内容提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国土占有面积低于美国,但大大优于日本,另外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我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从而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度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应该快于日本。

当前,影响养猪企业做大做强的三大要素为资金、土地和人才。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深度调查与产业竞争现状报告》显示,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耕地可占用量小,与城市建设抢地。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

大型养殖场地理条件要求高,东部地区符合要求的少。一座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20000头的工厂化猪场在严格按畜禽防疫及卫生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120亩-150亩土地,同时每座猪场选址要求周围至少1-3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核心种猪场选址要求至少达到5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如果将目前我国出栏的近6亿头生猪全部按这种标准生产设施建设,将需要3万个猪场,需要360万-450万亩建设用地,按照平均2km无人居住半径计算,覆盖面积为5.7亿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4%,相当于江苏、安徽和山东的面积总和,数量极其庞大。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养猪行业面临政策风险,以土地和环保为名驱赶养猪场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养猪业被认为是“厌恶性产业”。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对策

1.电子信息工程的含义

电子信息工程实际上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指代的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来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及处理,促使电子信息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得到保证。电子信息工程实际上是各个学科的交叉,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之后得到的产物。信息工程现代化指代的是加工信息工程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在传统信息技术和传统信息发展模式当中做出一定突破,促使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中,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会对社会信息需求量逐渐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能够满足时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一定需要详细地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进行分析。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信息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电子信息工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信息收集、整理及控制作用,在现代科技时代当中,企业的办公一般都是缀化和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当得到充分地重视。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实际发展情况阐述

2.1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

我国范围内电子信息工程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应用之后,我国逐渐构建起来很多现代化粮食储藏基地,在这些粮仓当中,交由现代化信息技术去对温湿度等因素进行控制,相同时间范围内的作业量大幅度提升。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现代化无人厂区当中,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操作,基本上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来控制,解放出来一定数量劳动力,促使办公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在工农业领域中节省下来一定人力物力资源,并促使资源配置效果得到保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自动化电器逐渐在我国社会各个家庭当中得到应用,促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企业日常运行的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得到应用之后,促使办公流程中人为误差发生几率得到有效地控制,促使企业的办公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当中,经济发展诉求更为强烈一些,因此自然会对电子信息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各个领域当中都逐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因为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的应用时间比较短暂,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几十年而已,并且我国经济体制不是十分完善,因地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发展不是十分规范。起步时间晚会在我国社会经济及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需求迫切性和电子信息工程供应滞后性之间的矛盾逐渐计划。

其次,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差,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再加上创新能力比较低,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当中,具备自主产权的电子信息工程数量非常少。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数量也非常少,因此自然会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不是十分完善。因为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当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想要提供一个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市场环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假冒的电子信息产品不单单会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也会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影响。以往我国已经将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划归到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当中,但是近期有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政策非常少,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是很高,会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策略

3.1提升政府支持力度

为了能够促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走上稳定发展道路上,政府应当提升支持力度,全面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这一项工作当中,促使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扩充。与此同时,也应当创设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金,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弥补以往电子信息行业中的缺陷。迅速弥补移动通信行业中的缺陷,积极开展互联网技术、数字电影等工程建设工作,为后续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及技术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逐步完善发展环境

为了能够促使电子信息工程得到全面更新,应当致力于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编制适应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方案,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设优秀的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引导人才养成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行业精英,促使人才能够在学习中养成比较强的综合能办理,也应当创设一种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编制适应性比较强的人才评估制度,促使人才能够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当中展现出来比较强的竞争力。促使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建设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也就能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卓,张金荣.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与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0):113.

[2]庞亚萍.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9):10-11[2018-05-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08.TP.20180502.1749.020.html.

[3]郭莉莉,陈永红,张士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8,34(04):85+96.

上一篇:民俗文化主题餐厅范文下一篇:美术设计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