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

2023-12-26

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第1篇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读书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语文课本作为阅读的主要内容。虽然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章,但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天天读,天天背,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定会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本班每周五早读课就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在课外读物的量上,至少做到学生人手一册,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课外的时候相互借阅。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地丰富了,而且己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己经不局限于周五早读课阅读课外书,双休日及假期还会到书店去购买和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读得十分用心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常读常记。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词句或是自己认为写得非常好的语句记录下来。对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并在一旁加上注解,加强记忆;对于精辟的段落或句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或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写作能力。

(二)展评笔记。每周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笔记展览,并评选出1-3名记笔记比较认真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全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三)体会交流。阅读课上,让每名学生选出自己在本周通过课外阅读记录的认为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作出解释或谈一下自己对这段语句的感受,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解疑释惑。对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弄明白的词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仍未

解决的,我再进行启发诱导,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问题的也多起来了

二、 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提升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使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好书推介”图书展评。要求每位学生在班级读书交流过程中,推荐一本以上自认为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图书,摆放在学校指定位置,参与全校性的图书展评,拓展学生图书接触面。

讲,“书香人生”百家讲坛。班班开展讲故事大赛活动,选拔3—5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个人风采。

诵,“经典回响”美文诵读。以诗词、散文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配音诵读。每班在诵读活动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

演,“书与人生”课本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课本剧光碟,学习课本剧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并让学生自选故事改编课本剧,在班级进行表演,每班选送精品节目3—5个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表演大赛。

评,“读书博客”有感交流。要求学生坚持书写读书小评论,不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建好学生交流档案,从中选拔3—5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书评交流活动。

捐,“爱心书屋”捐书建站。倡导师生捐献图书,每生捐书2—3本,教师捐书数量不限,在每个班级都建设了图书角。学校组织评比,既评比书的数量、质量,又评比学生的阅读量。

奖,“读书成才”典型表彰。学校评委会根据评价标准,对个比赛环节进行认真评定,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先进个人授予“演讲家”“朗诵家”“评论家”“表演家”等荣誉称号,并奖励一定数量的书籍。

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第2篇

在农村小学, 由于教学负担重, 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多, 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新课标理念理解不到位, 将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存在着观念上和行动上两方面的困难。

一、充分认识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意义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一观点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外在给予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递, 不是复印复制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必须要由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必不可少, 学生阅读数学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决定了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走进课堂有助于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作用。

二、课堂阅读的策略

(一)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 而这些例题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比如:在教学“认识乘法分配律”时, 可以随机地把例图中的信息引入到生活中,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六一节快到了, 王阿姨准备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些礼物……从而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解读图中的信息。作为教师, 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来教育鼓励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 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 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困难多种多样。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

1、计算教学中的数学阅读。

在很多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 认为在上计算课时不需要数学阅读, 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在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法则后, 计算的正确率依旧不高, 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 错误更多。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 3.18÷ (27.84+13.2×0.3) 出示题目后, 首先要求尝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学生经过交流后, 得出正确的语言转化:27.84加上13.2与0.3的积, 所得的结果除3.18, 商是多少?学生在语言的转化中就能找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在根据文字列式时, 运用缩句的方法往往能比较轻松地列出算式。

对数学算式, 大多数学生拿到题目后是边看边做, 所以像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漏掉小数点等现象屡有发生。教师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粗心”, 实际上这和我们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算式有很大关系。上述例中, 出示例题后, 教师首先指名学生读题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观察运算顺序或让学生尝试解题, 通过读题, 学生很快找到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 运算顺序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遇括号不读括号, 而是读出它的运算顺序, 比如“……的和”、“……的差”, 这样的读题技巧又和文字题的列式联系起来, 大大提高了文字题列式的正确率。学生通过读算式, 在读中观察算式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概念教学中的数学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 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 对数学概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 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 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概念的阅读可用重点字词标注法。例如, 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 并标出重点词“末尾”, 引导学生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 教师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 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 并结合例证说明。这样, 通过标示重点字词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阅读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3、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阅读。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在问题解决时, 学生往往受到信息冗余、生活经验缺失、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断裂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结合起来。在题意的理解上方法多样, 如“换词换句法”,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 上级给幸福村拨1000万元专款, 其中的用于退耕还林, 用于退耕还林的有多少万元?”有些学生不理解“其中的用于退耕还林”的意思, 如果将其转换成“用于退耕还林的资金占专款总资金的”, 题意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总之, 数学阅读是学生最终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让阅读走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 让阅读点亮农村小学数学课堂, 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环节, 上课前让学生读一读教材, 学习后再读一读教材,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学观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在数学阅读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在农村小学, 由于教学负担重, 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多, 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新课标理念理解不到位,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存在着观念上和行动上两方面的困难, 因此, 让阅读走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 一是要充分认识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意义, 二是根据实际找到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阅读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第3篇

1 树立人文观念, 培养人文精神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 作文就是育人的“摇篮”。学生从小在作文中塑造心灵、放飞理想, 在作文中经受美的熏陶和感情的洗礼, 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成长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鲜活生命, 这是每一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牢固的“人文”观念, 把接受人文教育看成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文明生活的条件和风范。引导学生关怀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尊重和敬畏生命, 追求美好、健康的人生境界和多样化的生活, 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 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学习感悟。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古今中外经典不朽之作, 如《那树》、《社戏》、《桃花源记》、《我的叔叔于勒》等。教师在授课时, 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点, 突出学生学习时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人文精神和情怀。如通过教学《故乡》、《麦琪的礼物》等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况味, 品味人间真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过教学《岳阳楼记》、《武松打虎》、《隆中对》, 让学生充分感知人物鲜明的个性色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陶冶学生的人生情操, 塑造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学《白杨礼赞》、《草木篇》, 让学生感受草木情深, 并在情中悟理, 培养学生“爱”的情怀。其次是充分挖掘社会与自然中的人文资源, 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 游览自然风光, 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到村社, 走到田间地头, 去感受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习以为常的、最朴实无华的关爱、帮助和体贴, 感悟人间真情。

2 丰富情感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课标的要求再明确不过了。可是, 我们的好多学生作文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 导致作文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究其原因, 能把责任都推到学生的身上吗?反思之中, 我们应该看到, 狭小窒息的生活空间, 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 学生整天被关在“三味书屋”, 远离向往的“百草园”, 成了静态生活的旁观者甚至局外人, 难免思想僵化, 文思枯竭, 写出的文章自然干瘪乏味, 体现不出生活的亮色和人生的曲折美好。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单纯的心血来潮并不济事, 单靠有心要创作的意念, 也召唤不出灵感来。谁要是胸中本来没有什么内容在活跃鼓动——不管他有多大才能, 他也决不能单靠这种意愿就可以抓住一个美好的意思或思想, 产生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因此, 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应该拓宽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把自然、社会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场所, 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人生还给学生, 让他们用眼去细察, 用心去感悟、去理解。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大潮中, 人的因素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天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深入社区, 感受社会变革, 聚焦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 挖掘、感受人性美, 通过采访调查,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积淀浓厚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样写作的源泉永不枯竭, 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3 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作文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个性化的观察、积累, 个性化的认识、表达。让个性在作文中闪光, 让学生在作文中健全人格, 成长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生命的孤本, 这是作文“育人”功能之所在。叶老曾这样说:“文当然要做的, 但要紧的在于做人。”陶行知先生更是这样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但是, 传统的作文教学, 学生处在忽视个性甚至完全不允许有个性存在的强迫和高压之下, 他们获得的人格力量只有憎恨、愤怒和叛逆;他们的作文难免无病呻吟、随波逐流。“江河放舟天地宽, 草原跑马任驰骋。”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空间, 大力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生机勃勃的写作氛围, 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 如把教师布置成医院、商店甚至法庭, 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的有关视频, 点燃胸中激情, 放下心理包袱, 无所顾虑的自由写作, 并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我手写我口, 我口表我心。”要让学生把写作提升到生命的层面, 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要让作品浸透着学生自我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如其人, 人文合一的目的。另一方面,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求异求新的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多写诸如《嫦娥二号自述》、《假如我是……》、《三年后的北川》、《登上火星》等想象作文, 允许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进行创造想象。在讲评时,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才能, 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造意识, 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更浓的创新欲望。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课改要求出发, 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 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健全完善学生的人格, 以此来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有用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健全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 让作文教学沐浴“人文”的灿烂阳光。一是要通过挖掘教材经典课文以及社会与自然中的人文资源, 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二是通过拓宽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把自然、社会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场所, 让他们用眼去细察, 用心去感悟、去理解,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积淀浓厚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三是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让学生把写作提升到生命的层面, 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第4篇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只要他们产生了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去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1. 听、唱英语歌。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音乐, 特别是流行歌曲, 很多流行歌曲里还带有一两句英语, 我利用空闲时让他们先听后唱;他们都很喜欢, 也很乐意, 也都会跟着哼, 就连平时很少说话的也会跟着唱了起来, 有时也给他们放一些经典的外国英语歌曲。他们慢慢学着去唱, 就这样一直坚持, 慢慢地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了, 对英语这门学科也不那么抵触、讨厌。

2.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结合所学知识, 找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故事或歌, 反复给他们放录音, 培养他们的语感。课内外与学生交流时尽量用英语, 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 创造环境。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投影或幻灯、多媒体等声像设备进行教学。善于捕捉契机, 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 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英语交流。

3. 角色表演。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 想方设法, 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要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英语教学游戏。要把音乐引入课堂, 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增强记忆力。要运用新颖奇趣的谜语、故事, 诱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参与设计戏剧表演, 一边放录音或朗读, 一边模仿课文内容表演。

4. 引入竞争, 活跃课堂。

他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小组间竞赛、男女生竞赛、自由组合赛、个人挑战赛等等,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培养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在教学中, 我经常使用这些竞赛方法: (1) 单词架桥法。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 要求如成语接龙般写。 (2) 朗读比赛、排小品比赛、看动作表情猜词语比赛等等,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自主学习。 (3) 听写单词比赛, 看看那一组写得最好。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对所学学科是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关系。如果老师真诚、和蔼、关心对待每个学生, 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就会产生活跃、轻松的氛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发增强, 也会喜欢上所教的老师。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是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不歧视差生, 那怕他们只会说“yes”“no”我都会微笑着鼓励他们。我还会经常跟他们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 师生间的距离就自然拉近了, 说话随便了。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我上课不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 他们喜欢听我的课, 非常轻松自然。上对话课时, 他们都愿意争着上台扮演各种不同角色, 整个过程充满了欢乐, 就连平时很少说话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进来。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保障。

二、自信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 除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应对他们采取积极鼓励, 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 取得一丁点成绩, 都要加以表扬, 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 还要在教材上下功夫, 根据具体内容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精讲多练, 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能够完成简单的习题,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 还要通过游戏提高兴趣, 积极参与, 克服心理障碍。还要从不同角度去关心他们, 让他们感到温暖, 从而找回自信。

三、自觉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前学生学习, 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 很少自觉主动提前预习。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培养拼读能力。

拼读是学生的一大难题, 多数学生怕开口, 怕读不准被他人笑话。针对这种现象, 我对音标的要求很高, 每个音标都要求学生能读会写, 甚至随便写一个都能够根据拼读规则读出来, 其熟练程度可比汉语拼音。学了音标之后, 就逐渐教单词拼读, 先易后难, 天天坚持。七年级一结束, 词汇基本能自行拼读。

2、做好预习。

以前老师在黑板上写一点, 学生就记一点, 有时还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强调。现在, 我也写少了, 也不再婆婆妈妈地叫学生记笔记, 学生自己把很多要点、重难点都自觉整理好。先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英汉词典查找单词, 然后归纳用法。例如:

famous/'feimεs/ (著名的, 出名的) ,

人+be famous for (某人以某种知识技能, 特征出名) ;

人+be famous as (某人以某种身份出名) ;

地方+be famous for (某地以某种特产出名) ;

地方+be famous as (以什么样的产地, 地方而出名)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提前预习。开始我在讲课的时候, 学生手中资料中的知识一个不漏认真讲解, 重点句型反复练习, 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点都在书上, 第二天对前天讲的知识点进行抽查、提问, 就这样天天坚持, 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自学能力也逐渐提高了。学习起来也感到轻松愉快, 兴趣也增强了, 成绩也提高了。

3. 检查验收。

让农村孩子留在农村范文第5篇

一、基于生活, 轻松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 适宜开展活动学习。在教《平安回家》这一课时, 我采用把学生带到校门口的公路上去认识交通标志, 仔细观察交通图标, 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 将课本中的交通标志与实际观察道德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 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这种手把手的学习,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 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我们努力把生活引进《品德与社会》课程中,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 要让学生“动”起来, 接受“活”的教育, 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 在“动”中获得真知, 培养能力, 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 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 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课程中进行整合,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 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最终回归生活。

二、走进社会, 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让儿童走出学校, 到社会中去学习, 去实践, 以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扩展兴趣, 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 教学完《从一滴水说起》, 我就号召学生们参加"节水在我身边"行动;学完《我是独生子》《家里的烦人事》之后在学生中开展"做家庭小主人"的活动;学完《逛商场》《有多少人为了我》后开展"做文明的小顾客"的活动;学完《心中的规则》开展"当交通小交警""做文明观众"等主题鲜明的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 激发他们创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的热情。因此,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 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触及他们的心灵, 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 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 可以是小组的, 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 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展示自己的成果, 分享交流, 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 教师应当有计划, 有目的的组织, 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如在教《社会呼唤诚信》这一课时, 教师板书:1、何谓“诚信”?2、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做出承诺?3、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 圈点, 之后盼着教师抽问, 以便抢着回答问题, 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 积极参加讨论, 发表自己的新意见,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 并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再完善、总结。活动过程中, 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 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 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 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讨论, 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 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掌握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培养道德情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提高认识, 思想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 课程上得好与坏, 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 就要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 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 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摘要: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 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拥有良好的品德, 小学品德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课程转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软件项目投标书范本范文下一篇:让小学生乐于写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