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意义范文

2023-09-17

开展意义范文第1篇

1 微型化学实验的内涵

微型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为Microscale Chemical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 tory, 简写为M.L.。微型化学实验是指“以微小量的试剂, 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药品与试剂的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不只是常规实验的机械缩减版, 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的相对于常规实验的微型化实验。其试剂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约90%以上。微型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的组成部分, 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 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

同常规化学实验相比, 微型实验具有“小、省、快、好、易、安、多、高、少、低” (既体积小、时间省、反应快、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动手操作机会多、趣味性高、用药少、污染低) 等特点, 易于实现学生每人一套, 携带方便, 节省经费, 适用范围广, 因此利于推广开放式教学,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意义

3.1 节约实验经费

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成本低, 价格低廉, 试剂用量少。并且在仪器的设计制作上, 还可开展对实验代用品的选择, 如利用注射器来进行溶液的移取、滴加、控制反应速度等;利用毛滴管作微量过滤、定性反应器, 用医院废弃的安瓿瓶制作酒精灯;用废弃的药片模板代替井穴板, 还可以用自行车气嘴用的细橡皮管代替乳胶管等.常用的实验仪器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在取得一样教学效果的同时, 可以人人节约实验经费。微型实验还可以节约投资的人力、降低三废处理费用、减少排风设备等方面投入的大量经费。

积极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可观的实效性, 使得支出同样数量的费用若采用微型实验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化学实验的普及率, 甚至可以实现人手一套, 课堂上人人动手, 这是改变目前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动手率低, 操作能力差, 考试背实验的现状。

3.2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化学教育改革

由于ML仪器价廉便携, 试剂用量比对应常规实验节约90%以上, 容易实现每人一套、一人一组, 课内课外均可做实验, 同时在教学环节上, 还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转变为边讲课边做实验, 这样即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 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的基本要求得以实现, 也使“加强实验教学”的任务得以落实, 提高了化学教育质量。

微型化学实验的开展, 使理论教学部分和实验部分的结合更加紧密, 同时也促使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有力的推动了化学教育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对化学实验认识的传统模式, 给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个新的重新认识。

3.3 有助于增强环保意识, 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微型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过去我们通常是做完实验后, 把废液往下水道一倒, 自来水一冲了事, 将一些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 应具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并指导日常工作, 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 减少药品的损耗, 预防环境污染, 即使对少量的三废, 也要作必要的处理。

微型化学实验是对常规的部分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 也可以把分散的实验用微型化学实验综合起来, 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 做到反应体系的“无害化”。其结果表明, 由于药剂用量少 (点滴的化学试剂都能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 和仪器的廉价便携, 使反应中污染物的排放大大减少, 使毒性较大的反应物及产物得到妥善的回收和处理, 将实验中产生的“三废”排放量达到最小。

积极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修旧利废、节约的好习惯, 为实施绿色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展望

微型化学实验以其突出的优点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青睐, 因此应该结合工作实际, 积极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 深入细致的进行推广工作, 使微型实验在课内外开花结果, 实现真正绿色化学的蓝图。

摘要:微型化学实验的深入开展, 有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树立学生绿色化学观念。

关键词:微型实验,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0.

开展意义范文第2篇

1 语文课外活动现状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 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使得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据笔者了解, 许多的初中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 常常难以有序进行, 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 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 因而往往难以落实, 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 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 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我们开展身边的烟民调查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此调查开展之后我们发现一封未署名信, 该信揭发了班上的小华同学经常偷爸爸的香烟抽。看后笔者感到很震惊,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好奇心大、模仿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及时加以纠正, 学生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笔者组织召开了一个专题班会课, 对写举报信的同学进行了赞扬, 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对小华同学进行了不提名批评。接着我们又开展对自己父母吸烟的调查,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开展一次关于戒烟的宣传活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同。我们又对相关主题活动的研究内容作了讨论:同学们围绕这个主题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查, 如全校学生的家长有多少抽烟的?抽烟有哪些危害?年轻人是如何抽第一支烟的?烟民们如何戒烟?此外, 同学们还把烟民的购烟开支、身体状况、家庭关系等作为研究的内容。以“我们身边的烟民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同学们的共同讨论下渐渐浮出水面。

2 语文活动课充分体现了社会实用性

语文活动课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 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它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 学生们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活动课的整个过程, 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班会课”“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 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 几节课下来, 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3 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无疑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 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 活泼有趣, 让形式喜闻乐见, 学得轻松愉快, 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 必须切实有效地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

开展意义范文第3篇

要想了解探究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意义,我们就必须了解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正处在没有能力自主学习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了这一传统教育弊端的良药。它通过让学生自行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老师的引导,使学习更具有效率。让同学自己去思考得到课文传达出的深层含义。而往往小学语文的探究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1 老师引导同学提出探究性问题

因为小学生的并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老师会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同学们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要素之一,只有提出可探究性的问题才可以对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可探究性问题也是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方法,其会很大程度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1.2 分组讨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解决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就是“探究”。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 探究就是对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推理分析,以及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又需要长时间的讨论来完成。在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讨论是必不可少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尝试解决此类问题,不仅是对独立思考的锻炼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交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这种分组讨论的方法,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产生兴趣就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将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1.3 提出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问题 ,并 尝试解决

探究性学习的精华就在这里,在探究的过程中,总会有其他的问题出现,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则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也会很容易将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当学生交换信息,独立去分析,解决以出现的问题时,这一节课的知识都会很大程度上被学生吸收利用。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无法达到的。因为,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去亲自尝试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又会得到独立思考的机会。

2探究性学习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中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上课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开展也是对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帮助。这些能力也将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以下是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上课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学习兴趣

由于探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其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互动就等于兴趣的开始。其通过学生老师之间角色的转换,由学生去主导课堂,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独立思考,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学生也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这是传统教育所远远达不到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乏味,严肃紧张的气氛。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2.2 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探究性学习方法采用老师同学互动的方法, 从多个方面刺激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为探究性学习方法采用互动式的育人理念,也使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得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灵活,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为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使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2.3 对学生未来的步入社会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会使其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而这些能力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 从小锻炼其各种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为来步入社,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工作的兴趣,使工作更具有效率,这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对知识的理解深刻,且能灵活掌握,步入社会更将是社会的人才。

2.4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性格更开朗

在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与人交谈,由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互动性,也就给学生和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是得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性格不开朗的孩子找到一个沟通的渠道,使其性格得到更大的改善。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展开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语文的意义,其更多的是通过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力, 这对孩子未来的工作学习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在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展开的意义是对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的推动器。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其锻炼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必要的。探究性学习是打破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去主导,老师进行指导性的辅助,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

开展意义范文第4篇

一、团队文化

最早源自于工业心理学的团队概念以及实践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目前对于团队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团队概念的雏形主要源自于两个流派, 一、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的为了实现目标而形成的, 其目的明确, 由共同合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是群体。二、盖伊.拉姆斯登认为团队是由一群具有领导能力的人组成来共同完成设定的目标。根据两种概念的阐释, 总结得出团队的基本特点, 首先一个团队的存在必须以共同, 前为前提。其二, 团队个体 (成员) 共同承担责任。第三, 团队个体应各有不同的能力特点, 拥有各自擅长的只是领域, 以达到互补完善强大团队能力的作用。最后也是团队的关键所在, 团队个体必须能够相互协作、互相影响, 能够完成能力融合壮大团队, 从而共同完成目标。

二、足球团队

大多数团体体育运动中都需要团队协作与团队凝聚力, 然而在各个大球运动中, 足球队伍人数最多, 而与足球人数相当的美式橄榄球、英式足球等运动比较, 足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最大的运动。由此可见, 足球团队文化的具有相当研究意义和价值。

以团队概念特点来分析足球运动。1) 足球是以进球为目的, 规则简单明晰, 目标明确的团体球类运动。足球队的根本目标为进球赢得比赛。目标一致利益相同;2) 球队中的每位球员都共同承担赢得比赛的责任, 并为之付出努力;3) 11个足球队员具有各自能力特点, 并且职责明确, 基本分工为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根据不同球队的作战风格, 阵型不同。各个球员亦有不同的技术强项, 例如:4) 足球运动是一个球员各自发挥特长与潜力, 球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

三、高校团队能力培养

随着企业现代化信息化脚步的加快, 商业模式的变化, 社会对于现代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才, 更需要其具有融入企业团队环境的能力。目前, 国家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并对高校提出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明确要求, 日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精神, 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持续优化,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基于多层次的深度研究与实验, 开发了在实践性与系统性两方面均大幅度升级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特训课程体系。由此可见, 高校进行大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 团队文化的建设是顺应现代社会需求与人才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

高校团队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各异, 种类繁多。首先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其他形式的团队竞赛。传统校园团队文化建设主要有大学生社团活动、文娱团队活动等。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团队文化建设中, 体育团队文化建设比较欠缺。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经指除:“体育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 更是一种教育”。体育的本质便是以育体而达到育智、育德、育美的作用。提升学生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建设, 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职责, 也是新时代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团队体育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团队能力的有效途径。足球运动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最为普遍, 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团队体育运动, 由此可见足球运动是培养大学生团队能力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目前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方式多样, 其中具有开展较普遍、覆盖教全面的方式有, 针对高校各专业、各年级普遍开展的教学有足球选修课、课外活动有校级足球联赛、学生团体有足球社团、足球爱好者俱乐部等。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参与人数有限, 多为足球爱好者, 并以男生为主要参与人群。2、活动开展周期长, 单位时间内足球运动影响力小。3、活动开展形式较为传统, 缺乏创新。针对目前高校足球运动开展存在的以上问题, 提出解决以下解决方案, 1、足球之所以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重要原因就在于普遍参与度高, 球迷是球队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吸引更多的同学亲身参与足球活动, 高校可借鉴俱乐部模式, 使更多不擅长足球运动的同学也能够投入其中;2、开展丰富多样足球运动周边活动, 如啦啦队文化建设、球迷文化建设、足球知识竞赛等活动;3、创新足球活动, 例如“足球嘉年华”以兴趣带动活动的开展, 以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中, 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丰富多样具有活力的足球活动。

通过足球传统集体竞赛的方式结合俱乐部形式,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通过足球周边能力拓展训练, 创新和丰富足球教学模式, 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方向;通过高校教师带领, 参与形式各样的足球团体活动, 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团队责任意识;通过“传统团队文化”与“足球团队文化”的互相作用,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熏陶;通过丰富多样的足球运动的开展, 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参与体育集体活动, 并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团体活动的乐趣, 同时愉悦身心, 获得健康的活动体验, 从而达到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体育目标, 从而为实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团队精神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而服务。

摘要:足球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中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运动, 团队文化则是足球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团队能力是大学生培养目标当中的必备能力。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开展足球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 结合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得出高校开展足球运动对大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关键词:足球,足球文化,团队意识,团队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翁烨, 论足球运动的团队精神及对个人的影响[J]体育大视野, 2015 (第5卷) 12期.

[2] 赵一刚, 中国足球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和价值[J]体育与科学, 2008 (3) :74-79.

开展意义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在文化生态的视域下对武术运动进行全民健身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渤海大学图书馆等查阅方式, 查阅近年来武术与全民健身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查阅武术研究和全民健身方面的书籍等资料, 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鉴别、整理和分析, 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专家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 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武术教师进行访谈、交流获得本研究的相关专业信息。

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 进行总结、归纳、演绎以及推理, 将武术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影响给予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开展全民健身的基本特点

1995年6月, 我国开始颁布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全民健身逐步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项具有跨世纪发展阶段, 并且, 《全民健身计划》也标志着我国大众化体育和国民身体素质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总结如下几个全民健身的特点: (1) 群众性。全民健身, 从字的表面意义就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建设活动。我国制定计划实施全面健身, 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其宗旨, 并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重点性。作为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其不仅是关系着我国人民健康幸福社会进步的事业, 同时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 (3) 科学性。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其目的是使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这需要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的指导, 并且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科研队伍的作用。 (4) 标准性。就标准性而言, 希望向单位制定规范的体质测定标准, 同时要扩大被测试人群的涉及面, 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 指导人们依据科学的标准制定出锻炼相关的原则和方法。

(二) 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

1. 全民健身对学校体育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为基础级培养人才场所的学校, 担负着培养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学校体育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坚实基础条件, 而全民健身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全民健身培养人们体育意识, 增加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好与坏的关键, 并且, 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群众体育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

3. 全民健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如今, 新世纪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将我国建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对象是广大群众, 以增强国民体质,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宗旨。

(三) 全民健身力推武术的缘由

1. 武术易于普及

(1) 适应人群广泛, 武术内容多样。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拳种共有131种, 因此, 武术运动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群, 并且难易程度不高, 具有广泛的适应人群。 (2) 活动场所要求不高。武术对活动场所的要求不是很高, 限制性较小, 只要有一块地面平整的空间就可以从事武术活动, 而且室内室外都可以, 基本上不受天气影响。 (3) 从事武术健身消费低。从事武术锻炼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消费, 只需穿一件宽松的衣服、合适的运动鞋和买一些简单的器械即可。并且现如今一般在社区、学校或公园都有免费教授太极拳和养生功的老师。

2. 武术具有锻炼身心的功能

(1)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 武术的强身健体作用突显出来。武术的原本属性之一就有防身自卫, 现如今武术爱好者把武术的这一个功能作为洗练武术的原因之一。

(2) 娱乐表演、修身养性的功能。武术运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其强有力的竞技性、观赏性, 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由于武术文化底蕴深厚, 从事武术锻炼的人能够在刻苦的练武中深刻体会到武术文化内涵的话, 那么他们将在身体健康和气质修养和道德品行上得到提升。

3. 武术根基于大众化发展基础

(1) 群众基础雄厚。武术项目植根于我国广阔的土壤之中, 因此, 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原因有三:首先是因为武术爱好者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其次是武术的实用价值, 参与武术运动可所谓受益终身;第三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武术自身就是产生于民间之中, 如今在民间武术活动仍然十分活跃。

(2) 大众化发展趋势乐观。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武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并大力普及推广。首先, 在历届全运会上都把武术项目列入参赛项目, 这极大提高了武术的竞技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 为武术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武术界的前辈为武术的大众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例如整理创编了简易的武术套路, 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第三, 改革开放后武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开展全民健身的过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 全民健身计划在制定上要科学性、标准性;其次,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要具有重点性和群众性。如今的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是非常有必要, 并且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 全民健身促进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其次, 全民健身可以增强体育意识, 并且也可以增加我国体育人口的作用, 最后, 全民健身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全民健身为何选择武术项目的原因:首先, 武术项目易于在我国普及, 因为武术运动参与人群广泛、武术内容多样、武术健身消费低以及活动场所要求不高等;其次, 武术具有锻炼身心的功能, 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以及娱乐表演、修身养性的功能等;第三, 武术根基于大众化发展基础, 武术的群众基础雄厚。

(二) 建议

1. 更新观念, 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如今的国民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 因此, 造成现如今人们的体力劳动和运动的减少, 使得我国“亚健康”的人群的增多。因此, 人们要感到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性和责任性, 人们要更新观念, 逐步增强全面健身的意识。

2. 抓基础, 培养全面人才

体育是我国实施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儿童是我国新世纪发展建设的主人, 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我国学校正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 可以尝试开门办学的模式, 实现学校体育的多元化,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 , 通过文化生态视域的视角下分别从开展全民健身的基本特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以及全民健身力推武术的缘由等三个方面来研究武术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影响。总结出开展全民健身有四个基本特点:群众性、重点性、科学性、标准性;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全民健身促进学校体育全面发展、培养人们体育意识、增加体育人口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首选武术的原因:首先, 武术较于普及, 武术项目适应人群广泛, 武术项目的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其次, 武术具有很强的锻炼身心功能。第三, 武术根基于大众化发展基础, 武术植根于广阔的土壤之中, 群众基础雄厚, 大众化发展趋势明显。建议:1.更新观念, 增强全民健身意识;2.抓基础, 培养全面人才。

关键词:文化生态,全民健身,开展,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6-20.

[2] 邱丕相, 蔡忠林, 总主编.武术套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 .

[3] 李吉远, 谢业雷.“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190-192.

[4] 姜周存.武术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与影响[J].体育学刊, 1996 (3) :7-8.

[5] 罗爱刚.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8 (10) :114-115.

开展意义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通过深入教育改革及生源扩招等建设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 学校也应当主动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将微信平台应用到辅导员管理工作中, 起到了拉近师生关系的作用, 增强了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 也使得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内容正确看待社会事件, 这种模式的应用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价值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2.1 微信平台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的机遇

目前微信作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沟通工具, 有以下几大优势:首先, 与qq、微博相比, 微信平台的移动终端多为手机, 具有移动便捷性, 学生可以携带手机且随时使用;其次, 微信平台将电话、短信及邮件等各功能集中, 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通信模式, 增加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即时互动;最后微信除了一对一的信息交流, 还支持将相关人员拉倒一个群组进行建群, 只需少许流量费或学校wifi便能使用, 对学生也非常有吸引力。

2.2 微信平台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的挑战

微信平台的使用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 微信只能在智能手机上使用, 当辅导员发布信息时, 需要学生自觉浏览及阅读信息, 不能强制性监督要求, 若学生漏看相关信息, 则会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微信公众号的维护需要通过电脑网页维护, 对群发消息也有相应的制约, 因此辅导员在取得微信公众号管理权限后也难以实施发布信息的推送;微信作为网络传播平台, 信息传播更为简单快捷, 受众也较为复杂, 若发布的信息被扭曲误解, 效应扩散快, 难以控制与管理, 在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时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煽动, 因此辅导员在尚未确定具体情况前不能冒然发布不实消息, 带来舆情风险。

3 微信平台在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的意义

3.1 拓展管理渠道

辅导员管理学生时通常将学生聚到教室中集中开会, 或者将不同班级的学生干部集中到办公室去告知学校相关的文件要求, 这种管理模式在学校并不一定能随时随地适用。许多学生在某一时间可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事情要去做, 辅导员将全部学生集中到一起开会相对不容易, 这也为辅导员的学生服务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作用。而将微信平台应用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中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拓展了辅导员的管理渠道。辅导员只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 学校有相关事宜需要通知学生时, 只需要在微信平台中发布消息即可。

3.2 增加师生互动

辅导员开设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后, 可以及时将每一学期较为重要的事情发布公告或文章, 省去学生多次询问的麻烦, 也减少辅导员回答同一问题的任务量, 能令辅导员将精力放置在更为重要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学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来抒发自身的心情, 辅导员在得知学生近况时应主动询问是否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是否需要帮忙。学生通过微信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 极大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学生更加信任辅导员, 这样也帮助辅导员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同时也舒缓了学生的心情。

3.3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辅导员必须充分掌握微信平台的功能使用, 使得微信平台更好地应用到学生管理服务中去。基于此, 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询问辅导员有关学业、就业及生活相关的问题, 也可向辅导员提起一些与自身诉求相关的要求, 辅导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提供的个性化及合理化的需求, 这也是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手段。

3.4 实时更新公众号信息

辅导员在开设班级公众号后应当对其公众号进行良好的管理, 实施更新公众号信息, 不要将公众号作为一项摆设。目前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新闻网等各种网络平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 也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带坏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情况给学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而学生却不自知, 辅导员此时应当发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针对不同学生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假如辅导员发现学生在朋友圈发布有关事件的偏激评论时要在公众号中发表相应的看法, 用自身行动言语来影响学生的态度, 纠正其不良心态。

4 结语

通过对微信平台在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研究, 不仅影响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也关系到学生的生活与个人发展, 甚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目前人们对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正确看待并处理现实事件是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然而传统的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 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强微信平台在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管理工作来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微信平台等新技术作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后, 学校教育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果。本文通过介绍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及在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的意义, 为加强辅导员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信平台,辅导员管理,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侯天博, 曹岩龙, 李艾.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8 (21) .

[2] 孙彧倩.浅析微信公众号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电子版) , 2018 (1) .

[3] 郑斌.论述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 2018 (1) .

[4] 李乐容.微信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好家长, 2018 (7) .

上一篇: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下一篇:熟语积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