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

2023-09-17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

(一) 财务工作的重要性

在公司制度盛行的社会经济中, 财务工作是公司得以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的关键。任何一个公司的日常运营都是围绕着对人、财、物的管理展开的, 其中, 财务最为重要, 是公司一切活动的开始和公司得以为继的资源。做好财务工作能够增强公司的硬实力, 提升公司在市场上开展活动的地位。同时, 资金作为贯穿公司各项活动的链条, 其进账与支出必须管理得井然有序, 公司才能在进行各项决策时有现实性的参考依据。除了维持日常经营活动, 公司在资金流充足的情况下会考虑进行投资和进一步扩大规模, 这时财务方面提供的数据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公司资金流较为紧张时, 怎样合理地运用现有资金进行周转又是一大难题, 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不同规模的公司在财务岗位设置方面有所不同, 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中, 岗位划分较为细致, 可分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副经理、财务主管和一般会计。财务总监管理公司所有的财务运作;财务经理负责公司整体的财务经营, 财务副经理协助财务经理开展工作;财务主管分管主要的财务工作, 例如总账和明细分类账;一般会计则负责公司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日常记账。而规模较小的公司中, 岗位设置相对抽象, 有些公司仅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来管理日常业务的来往账目。财务工作人员是公司队伍的重要组成成员, 其工作包含的范围较广。首先, 每个公司内部条件和所处的行业不同, 需要进行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就不同, 所以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制定所属公司的财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在公司日常的运营中, 财务人员则应在其所属岗位对公司当日或一定会计时期内产生的会计业务进行记载和处理, 包括定期编制转账凭证, 负责明细分类账的记账、结账、核对, 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 并及时清理应收、应付款项。另外, 财务人员需要协同其他部门的工作, 例如协助出纳做好收款工作, 配合销售部门做好销售分析工作。在年末则编制出月、季、年度财务情况说明分析, 交予公司董事会或总经理进行查看。

二、电子发票产生的背景

(一) 科技的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息息相关, 而网上购物也成了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购物的特点, 售后不能及时进行上门服务, 为了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障和便利人们的生活, 电子发票应运而生。人们仅需在应用或者网站上下载电子发票, 电子发票就会一直保存在人们的账户中。当商家需要查看发票依据时, 出示十分方便。同时, 由于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生活信息存储在手机中, 电子发票备受大众青睐。此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系统的构建越来越完善, 也为电子发票的流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 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如今正在大力支持“互联网+”的发展, 与此同时, 电子发票作为“互联网+税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备受政府部门的关注。早在2015年8月, 我国就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开展了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的试点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税务”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税收现代化的要求, 国家税务总局在2015年11月26日发布了《关于推行通过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开具的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 决定自2015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推行。这些都是政府部门针对推广电子发票使用采取的措施。12月3日, 金蝶携手京东、航信实现全国首例电子发票入账, 意味着电子发票时代的正式到来。

(三) 节能环保的倡导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地球, 人们正在致力于从节能环保方面着手改善自然环境, 创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在传统商业的运营模式中, 货物售出都要向顾客提供纸质发票, 这样对打印纸的需求量极大, 对树木资源的消耗量也极大。而电子发票仅需几个按键就能完成, 在便捷的同时减少了纸质发票的使用量, 从而节约了树木资源。为此, 政府和众多民众都倡导使用电子发票, 主张用电子发票来替代传统的纸质发票。

三、“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发票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一) 有利方面

(1) 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电子发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具体是指开具或收取数据电文形式的收付款凭证。与传统纸质发票相比, 纳税人申领、开具、流转、查验电子发票等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电子发票管理系统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可以减少处理发票方面的财务开支, 例如打印机和打印纸。在公司日常的运营中, 用于发票打印的纸张需求量较大, 省去打印纸对于公司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利润。随着电子发票系统的运用, 届时公司安排的用于发票粘贴和处理的人员可以直接省去, 简化公司业务的同时节约了垫付人工费的生产成本。

(2) 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在财务工作中, 记账凭证的登记和确认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若使用电子发票则可以通过电脑操作直接提取之前的记账凭证进行汇总等处理, 无须财务处理人员亲自翻阅以前的账簿, 逐一登记, 更加简便。同时, 由于在电脑系统中进行, 财务处理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更小, 能够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财务人员只需娴熟地掌握电脑操作便可以较快地完成日常工作。

(3) 有利于推动电子会计数据平台的建设。电子发票的推行使得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更加趋向于电子化信息处理, 这样一来有利于推动会计档案的电子化。随着财务处理工作的电子化, 电子会计数据平台的建设会逐步趋于完善。另外, 电子发票的推行和电子税务的协同发展, 使得税务问题逐渐脱离发票这一实物形式而是趋向于依靠发票信息这一凭证, 税款的缴纳和税务问题的查询均通过电子平台进行处理。这样, 电子会计数据平台将会一步步推广和深入, 在不断探索和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 不利方面

(1) 财务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在电子发票推行后, 财务工作内容由处理纸质发票转变为处理电子发票, 虽然工作的内容大概一致, 但是工作流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 财务处理人员需要熟悉电脑操作, 熟悉新的数据处理系统, 这对年纪稍大的财务处理人员来说存在着一定困难。其次, 面对新的处理方法, 财务处理人员一时间难以掌握, 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期间不排除财务处理出错的可能性。再者, 新方式推行一定会触及某些职工的利益, 这也增加了公司财务工作开展的难度。

(2) 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发票推行后, 公司的财务处理均在电脑上进行, 公司日常的进出账款、各项交易都可以在电脑系统上查阅到。方便公司内部人员查阅的同时也隐含着信息被盗取的风险。而目前并无绝对安全的信息系统维护方法, 公司财务在融入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背负着被黑客攻击的危险。

四、结语

在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电子发票应运而生, 我国政府对此大力支持, 民众也积极响应。电子发票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国家、社会和公司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总的来说, 公司受此影响最大, 其中财务工作方面则是受到直接的影响。一方面, 电子发票的推行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 推动电子会计数据平台的建设。这些都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公司的建设, 给财务工作带来便利。但是另一方面, 电子发票推行导致财务工作流程发生变化会给公司的财务部门带来诸多困难, 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摘要: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电子发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影响, 其中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最大。除了替代传统的纸质发票, 成为公司财务工作中的基础单位, 电子发票的推广会改变财务工作的内容和流程, 促进电子会计数据平台的建设。本文将对财务工作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 分析电子发票推广的背景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发票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发票,财务工作,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立, 刘纤云.“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发票对公司财务工作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16 (9) .

[2] 周海龙, 王春婷, 曹明慧.我国电子发票的发展历程与推行方法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7 (13) .

[3] 李梦欣.新经济时代从“以票控税”到“信息管税”的转变[J].中国乡镇公司会计, 2016 (5) .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互联网会计出现的必然性

(1) 互联网会计的优点概述。 (1) 增加信息的传输速度, 提高会计的记账效率。 (2) 能够实现企业集中管理, 能够让传统的分散财务会计进行集中核算, 产生会计共享中心。 (3) 提供会计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结果, 利用互联网工具, 能够更好地让会计信息的, 预测分析效应极大的放大, 从而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4) 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能够让企业引入更高端的互联网人才, 促使企业从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转变。

(2) 互联网会计的必然性从字面意义上看互联网会计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门新的会计核算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必然会对现代管理产生一系列影响, 要提高企业会计的核算和分析能力, 就必然会用到互联网工具, 因此网络财务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企业要进行一系列快速的发展, 必然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工具。这间接地为网络财务的出现提供了一系列条件。综上所述, 网络财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 它一定会普及到每一个企业中来。

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 影响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传统的会计与收入支出记录为主, 需要企业员工携带相应票据到财务室进行报账, 财务是根据票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并交给相关人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改变传统的处理流程, 会让会计工作重心从收集整理转移到分析上面,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 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 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 到账簿再到报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可能会改变这些流程, 会让企业的原始凭证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进一步促使企业的传统记账工作向后续分析工作上面转移。

(2) 影响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传统的会计工作主体是企业货币资金,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可能会让企业的会计主体发生变化, 除了企业会计货币资金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以外, 会增加更多的内部控制业务管理等信息, 这些信息会促使传统财务工作向管理工作进行转变, 让会计的主体也进行相应的转变。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中是指企业从, 产生开始会一直经营下去, 不会破产,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 企业会进行逐渐的消耗, 直到企业债务在经营期间被清偿, 最终企业进行消失。而在大数据环境下, 如互联网企业可能会进行随时重组, 当某项业务开始就产生一个经济活动, 另一项业务结束则该业务就进行调整。持续经营假设对于互联网公司并没有特别的适用。站在这个视角来看,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会改变传统的会计假设。

(3) 改变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短期来看, 互联网大数据会减轻会计人的工作量。它能够加快会计资料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效果。但从长期来看,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仅仅需要传统的会计信息, 需要更多的管理信息和经营信息。这些信息都会要求财务部门最终进行汇总处理。站在该视角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加大了会计工作量。不仅要求会计部门能处理会计信息, 还能够处理管理信息。并从以上信息中找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进行分析, 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决策。

三、企业应用互联网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大多数企业信息获得和处理手段普遍落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传统企业, 他们对于会计信息处理还是以传统手段为主, 想要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处理, 往往投入不足, 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需要大量信息技术的汇总。这就要借助于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的工具。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利用传统的单机或者联网财务软件, 而没有使用ERP等更先进的会计信息软件。因此传统企业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技术手段相对较为落后, 最终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不足。

(二) 互联网大数据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一定威胁

大数据的发展需要各个途径来汇总相关的信息, 因此在这个传输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造成商业机密电子化信息的泄露, 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在发展互联网大数据过程中, 难免会有病毒木马等一系列的威胁, 这会给企业互联网大数据以及财务工作的处理带来挑战。

(三) 互联网大数据人才严重不足

企业要想进行长远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储备和引进,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互联网人才稀缺,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又过剩, 因此需要企业, 社会、政府三个方面共同来考虑互联网大数据下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四、解决企业应用互联网会计的对策

(一) 加大软硬件投入, 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

互联网大数据的到来, 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企业要进行互联网大数据的适应和投入, 可以发展会计共享中心, 可以推进会计云计算等, 从而让财务工作能够跟上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 进一步为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决策, 因此企业应当加大软件和硬件的投入, 并大力地发展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

(二) 全方位保障企业互联网信息的安全

企业想进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会受到一系列安全性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应当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一方面注意账号和信息, 不得外漏, 另一方面加强对安全软件的投入。必要时候可以构建企业内部的安全防护网。如非特别必要, 可以建立企业内网, 保证企业核心资料没有完全接入到互联网。进一步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保存做好安全保障。

(三) 大力培养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要培养新型的人才就要从源头进行抓起,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方面要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大数据财务处理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综合型, 如掌握数量经济高级统计清算师等多种综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 要解决人才不足, 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抓手。第一, 加大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外部引进来弥补企业短期人才的不足。加大内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企业内部传统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培养, 让传统的人才掌握更多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为企业未来财务工作核算提供更好的帮助。

五、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财务人员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适应时代的需要, 需要整个行业进行共同的思考和努力, 财务人员只有加强对自身思想观点的转变, 才能够与时俱进, 充分的了解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好处并利用好这个方面, 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来临, 互联网大数据已经完全占据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互联网具备的独特自身优势, 让各行各业也投身到互联网经济中的发展模式中来, 企业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就必须在方方面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自然也包括企业的财务工作, 互联网大数据为企业财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让传统的会计行业在大数据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网络财务出现的必然性, 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进一步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为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行业的变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会计行业

参考文献

[1] 李淑婷, 宋琼.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时代金融, 2018 (5) .

[2] 王冠卓, 刘大旭, 李硕熙.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转型策略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7 (36) .

[3] 赵敏.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河北企业, 2017 (3) .

[4] 曾文娟.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7 (5) .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意义]探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因素,为双创人员更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提供建议。[过程/方法]在分析、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并运用层次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结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主体因素: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信任关系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客体因素:知识的经济价值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在主客体因素和知识共享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02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Chu JiewangShi Qin

(College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ve personnel;knowledge sharing;influence factors

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号召,双创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话题,长久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拉动和人才的支撑。双创人员是指具有核心技术并凭借技术优势从事创新性劳动,并为社会创造新财富以及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起着较大促进作用的人才。双创人员是国家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原动力,是振兴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已成为国家加速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是影响创新人员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为途径的信息获取途径称为了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2016年1月22日,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显示,在上网设备中,中国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设备集中,手机比例不断增加。根据报告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68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总数为602亿人,手机上网人数已经占到了总上网人数901%。新增网民数量为3 951万人,新增手机网民6 303万人[1]。种种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知识共享已經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也对此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知识共享的效用为导向,主要分析的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个体因素。邓雪等将个性特征与知识共享有机结合,研究了五大个性特征对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个性特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模型,并验证了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4种个性的个体拥有更为积极的知识共享态度,更易产生知识共享行为[2]。第二类是关注知识共享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分析外部社会因素。黄海花等验证了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池4个维度对知识共享的作用[3]。然而,知识共享行为一般既受个体因素影响,又受社会因素影响。VAlbino等验证了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还有知识共享环境因素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4]。SMclaughlin等从知识特性、组织结构、内部人员和整体环境4个方面来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5]。蒋媛卉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出发,研究影响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励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建议[6]。

目前,从移动互联网在知识共享领域的研究来看,GVon Krogh、LArgote等[7-8]认为,移动互联网和Web20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特别是会对知识的获取和共享的途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GVon Krogh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知识的创造、共享和获取的成本更低,尤其是基于“云”平台提供的移动服务功能,能够有效地满足用户和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7]。胡刃锋等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满足产学研各主体知识共享的需求,从而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9]。从文献分析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对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已达成共识,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对于双创人员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进行知识共享,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之上,首先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基本过程入手,这个过程中存在3个核心要素:编码与解释、知识传输渠道和社会环境。影响编码与解释的主要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意愿、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相似的知识共享能力。依据知识共享过程概括出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主客体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这一外部环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对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

1概念模型

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双创政策环境因素认为:双创人员作为知识共享主体,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共享的内容和形式作为知识共享客体因素,也会对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一系列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的政策为双创人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则在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之间起到有效调节的作用。综上,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图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

11双创人员知识共享主体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111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和双创人员之间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知识共享意愿主要指双创人员愿意提供和获取知识。郑万松等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共享者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知识共享意愿,而共享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共享行为[10]。Chen Tsung-Yi等以信任为基础研究了企业知识共享模式,指出员工的分享意愿对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11]。McDermott认为,动机和意愿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关键[12]。姜道奎认为,科技型人才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优势地位,往往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知识,因此知识共享意愿对共享行为的影响更突出[13]。只有当创新人员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双方都愿意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愿意分享、贡献自己的知识,共享才能实现。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提出假设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112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能力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知识共享能力是指吸收和表达知识的能力。赵莉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人员之间的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能力会对共享行为产生影响。李倩认为,知识提供者对于知识的表达能力是影响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14]。知识共享双创人员之间共享的信息有其自身特征,首先共享的知识以隐形知识为主,因此,创新人员如何将隐形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显性知识,就要凭借良好的知识认知和表达能力。其次共享的知识密度大,创新人员一般掌握行业内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12知识共享客体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知识的经济价值是指给拥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和附加价值。Garyson认为,过于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会常常使知识分享者出于对知识经济价值的保护,不愿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共享[15]。双创人员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定量的经济利益,因此,除非出于个人的信任或者交换的意愿,否则双创人员会潜意识的隐藏自身具备的知识。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经济价值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

13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目前对于知识共享情境因素的研究较少,有的学者认为要从组织结构因素、组织文化因素、组织制度因素及社会因素4个方面入手。Thompson和Walsham认为知识共享情境因素是理解知识产生和获取的重要工具。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民创新的特殊社会背景,本文着重分析这两个社会因素作为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对知识共享产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知识共享的基础,双创人员进行实时的知识共享离不开它的支持。AMFermoso等把移动技术和语义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中,得出了技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作用[16]。Yu Tai-kuai等验证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于知识共享的积极影响[17]。Zhou Tao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可以降低知识共享双方的时空障碍,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18]。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5: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家创新创业和知识共享的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保障了双创人员的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了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赵爽认为国家机关出台促进知识共享的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能加快国家经济的增长[19]。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6: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知识共享的政策支持与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对于知识共享情境因素、移动互联网技术、政策因素文献的整理,本文提出假设7: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員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在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2数据分析

21问卷基本情况

本文首先邀请了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6名创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访谈概括出影响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访谈基础之上构建了3个方面的潜在变量,分别是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情境因素,每个变量含2~5的观测变量。确定变量和题项后,邀请了8位有过知识共享行为的双创人员进行试调研,取得了一些反馈后,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变量和题项。本次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历时2个月,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苏两个省,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不符合双创人员身份和没有进行过知识共享行为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164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2%。

问卷数据显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频率方面,日上网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3%,1~2小时占128%,2~3小时占22%,其余622%为日平均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间3小时以上,说明被调查者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频率很高。其中,手机是双创人员最常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

本研究中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5,说明量表的信度较好,各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在07以上,由此可知,有各个变量的测量题项所组建成的分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信度很高。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每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说明量表具有很高的收敛效度。

22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了重点分析移动互联网和政策这两个调解变量对双创人员共享行为影响的显著性,本文对样本建立了5个模型进行回归:模型1为仅含有双创人员身份和行为特征变量的基准回归方程;模型2进一步加入了主体因素(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和客体因素(知识的价值);模型3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量;模型4进一步加入了政策变量;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之上将主客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纳入模型中。

模型1,R2为0045,整体模式未达到显著水平。

模型2,F值为9825,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R2=0338,说明模型2的解释能力达到338%;ΔR2=0293,说明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的加入使模型2的解释能力比模型1高出了293%。同时,从模型2也可以看出,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双创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知识共性能力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向关系,系数分别是:0260、0261、0357,假设1、假设2、假设3初步成立。知识的价值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204,假设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只有出于主观意愿,才会开展知识共享行为。并且双创人员认为,知识共享能力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原因之一,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指知识共享主体清楚表达信息的能力,还包括知识接收者吸收、理解信息的能力。只有将外部接收到的知识和自身的原有知识融合,对新的知识调整应用时加以实践创新,知识共享才算是有效的。一些对能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决定了创新的成败,因此创新人员已是到这类知识的重要性时,会对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该分享、与谁分享。当其认定知识的价值较高时,创新人员通常在情感上趋向于自己拥有知识不展开共享行为。由于双创人员具有的知识的特殊性,所以创新人员只有彼此之间信任时才能够避免投机行为,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

模型3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量,F=9780,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R2=0365,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相比于模型2,新增加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增量为0027,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一变量的系数为0254,说明移动互联网对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5成立。在模型3中,加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一变量,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创新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系数仍大于02,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假设2、假设3。移动互联网技术消除了信息障碍,將知识共享者、知识接收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知识社区,便捷的知识共享工具提高了知识共享的效率,使知识传递更加便捷。

模型4新加入政策变量,新增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增量为0035,说明政策这一变量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政策变量的系数为0214,假设6成立。政府政策的关注与知识对于创新人员知识共享非常重要。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政策鼓励知识共享行为。例如,对于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减少一定额度的税收,实施补偿计划等。

模型5输入交互项,如果模型输入交互项后的R2变大则调节效应得到支持。模型5中F=7679,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回归系数均为正,R2由0400上升至044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增强,也就是知识共享主客体因素与知识共享情境交互作用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大于知识共享主客体中单独各个变量的解释力。假设7成立。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客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项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无显著正向关系,知识共享主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项与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情境因素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知识共享实践者,双创人员知识共享行为实质是创新人员双方进行知识交换、知识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共享意愿。因此,从交互视角来提高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就需要从多角度改善双创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基本的信任和沟通,提高分享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辅之以便捷的通讯工具、良好的政策氛围。

模型1至模型5的检验表明,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最大值都小于5,可排除因子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1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对知识共享意愿越强烈,越有可能参与知识共享行为。促进知识共享的前提是双创人员对于知识共享态度的转变,而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行为,涉及知识供给者和知识接受者两方面的意愿,一方面知识供给者要拥有共享其创新知识的意愿;另一方面接受者要及时接收理解新的知识,彼此在共享基础上诚意沟通。所以要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鼓励双创人员积极主动共享知识,才能使知识共享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使知识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显著,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促使创新人员形成更为积极的知识共享态度。

32完善知识共享技术支持

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等固有特点,良好的知识共享渠道会对知识共享效果密切相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每一个知识共享主体也是一个移动的虚拟网络主体[20]。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创新人员一旦遇到问题就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实现与其他创新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这些个人门户成了人们汇集各种信息的节点,通过这一个个节点汇集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知识共享网络,深化了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宽度,促进了创新人员隐形知识的分享和转化。因此,双创人员选取合适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分享。

33营造创新人员知识共享的政策氛围

人们采取所有的行为都源于一定的动机,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奖励会满足创新人员的动机。2014年10月国家提出协同创新的思维促进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打造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双创人员的实施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双创人员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分享、知识创新中。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出台融资优惠政策,提高创新人员积极性,同时,引导监督创新人员知识溢出行为,逐步建立合作信任观念和知识共享文化。

4结语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的知识共享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双创人员主体因素、知识客体因素和移动互联网、政策情境调节因素3个方面来研究,并运用实证研究的验证了假设。

从理论上来看,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人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性较好,为创新人员知识共享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提供了概念模型。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本文结合了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双创人员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能力、创新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移动互联网技术、政策对共享行为产生重要正向影响,知识的复杂性与共享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他群體的知识共享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研究调查的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和安徽省,数据可能具有的区域特色,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如果有机会,将会对不同区域的创新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572.html,2016-01-22.

[2]邓雪,孟城霖.辽宁沿海经济带企业科技人员个性特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8):49-53.

[3]王海花,蒋旭灿,谢富纪.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83-90.

[4]Albino V,Garavelli A C,Schiuma G.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1999,19(1):53-63.

[5]McLaughlin S,Paton R A,Macbeth D K.Barrier impact on organization learning within complex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2):107-123.

[6]蒋媛卉.科技型人才集聚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7]Von Krogh G.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4):154-164.

[8]Argote L,McEvily B,Reagans R.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571-582.

[9]胡刃锋,刘国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48-54,90.

[10]郑万松,孙晓琳,王刊良.基于社会资本和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34(1):43-48.

[11]Chen T sung-Yi,Chen Y M,Lin C J.A fuzzy trust valuation methods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enterprises[J].Compuy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59(4):853-864.

[12]Richard McDermott.W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d But Cannot Deliver Knowledg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4,41(4):103-117.

[13]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4]李倩,程刚.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2):66-70.

[15]Grayson O.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154-174.

[16]Fermoso A M,Mateos M,Beato M E,et al.Open linked data and mobile devices as e-tourism tool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e-learning[EB/OL].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5001363,2015-01-12.

[17]Yu Tai-Kuai,Lu tong-chuan,Liu Tsai-Feng.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32-41.

[18]Zhou Tao.Understanding online community user participation:A soci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11,21(1):67-81.

[19]赵爽.论我国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出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6):91-93.

[20]王晰巍,郭宇,魏骏巍,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影响知识共享因素[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4):113-120.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是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高速期,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崛起展现出了异于常规的增长势头。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出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年末, 在网上注册支付账户的人达到3.04亿, 使用率也有所提升, 达到了46.9%。与此同时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规模突破20万亿元, 达到23.2万亿元。如今, 据艾瑞研究院调研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化市场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在互联网金融化市场中, 第三方支付的份额占据了绝大部分, 占比达到76.3%。

二、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业发展出现新的冲击

阿里巴巴能够成功推出余额宝, 微信推出的零钱通都是依靠的是其创新的技术和充足的客户基础, 渐渐地渗透到金融领域, 甚至一点点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使用互联网支付的人群以80后、90、00后为主力军, 这两个年代的人群积蓄还不够充足, 还希望能都通过一些投资渠道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多数人将互联网金融视为商业存款的替代品, 由此可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挤占效应非常地明显。

(一)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冲击

首先, 网络借贷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差额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虽然网络借贷兴起的时间不长, 但发展迅猛, 很大程度上受到草根阶层的青睐, 在未来网络借贷主体中, 小微企业和个人模式的借贷会与银行形成斗争。其次, 类似支付宝, 财付通、零钱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直接影响着银行业利润。

(二)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冲击

实现在线支付需要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 来完成货币价值的结算。在线支付模式更深层次的加快了金融脱媒的步伐, 这冲击了商业银行是主要支付中介的地位, 甚至有些推翻了商业银行在支付中介业务的存在。如今, 购买火车票、机票、彩票、支付水电费用等都可以通过支付宝来完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逐年增加, 仅在2013上半年实现6.21万元的总支付数额, 在2015年达到20多万元支的总付。预计2016年底将达到30万元。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融资格局的冲击

目前, 阿里小贷, 拍拍贷和参与所有的互联网融资平台领域的其他互联网公司, 他们业务规模增长迅速。这种过程方便, 简单的融资方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一手揽储, 一手放贷”的融资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业发展出现的新机遇

(一) 基于制度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银行业借助互联网发展, 建立起有效的银行业务管理和风险监控管理制度。首先, 从对金融的监管机器监管体系来看, 金融法律制度为传统银行业开展网络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新的互联网冲击下, 金融监管部门加速采取措施提高系统的水平, 并及时地根据当前网络金融技术进步的程度修改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业务。其次, 从金融机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网络金融衍生的虚拟犯罪对金融制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银行业通过完整的金融IT服务流程系统, 加强对网络财务管理的水平, 并为客户获得第一时间的优质化金融服务提供了保障。最后, 在金融市场基础性的制度上来看, 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 使传统的银行业可以得到更宽松的利率政策, 这是对广大客户的有利一面, 以良性竞争使网络金融业扩张整体规模和提升服务水平。

(二) 基于运营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营销机遇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 银行有许多的优质的客户资源。金融行业获得大部分收益来源于优质的客户群, 这些客户群体对于资产安全与稳健收益非常重视, 所以银行运用客户优势结合互联网发展的便捷服务, 以此扩大银行营销业务发展。第二, 银行业有一个统一的、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种无形资产可以提供较高的信用价值。银行业需要通过加强网络推广, 互联网用户升级到包括域名, 网络资产和银行网络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 基于技术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缩小了金融行业中领先者与落后者的差距, 落后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来快速提升自身实力, 传统银行也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在网络金融的经济时代, 人们的生活、消费的日益的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加快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

(四) 基于业务优势的银行机遇

在实现信息流、物度融合和在线控制后, 互联网金融的货款效率和安全性得到大的提升。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改善, 但是因为居住分散、收入不多等原因, 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存在欠缺。随着手机在农村进一步的推广和普遍使用,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手机支付来解决农村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数据处理对于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可以说是金融服务的核心环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发掘和剖析, 可以尽早发现潜在客户, 针对客户的需求, 创造出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 并主动地提供信息和服务给客户。

摘要:互联网金融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 掌握了用户金融服务的需求和偏好, 提供的金融服务。而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缺乏互联网金融灵活性、缺乏互联网金融快速支付、缺乏资金利用方便、缺乏交易成本低等优势, 这对当下银行业盈利方式, 支付中介、融资格局产生巨大冲击影响。如果能够把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遇, 银行来完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 避免自身劣势基础上, 通过战略转型实现持续发展。银行依然具有制度优势、运营优势、技术优势、业务优势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

参考文献

[1] 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 2013 (4) .

[3] 张郁松, 张圣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中国外资, 2013 (6) .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亦随之蓬勃发展,这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生产者生产均是根据市场需求展开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而这些活动均基于计算机与网络共同完成的,而传统商务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及其经营环境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环境;电子商务;会计信息

一、电子商务及会计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包括电子方式与商务活动,其强调以电子化和自动化通信方式进行交易,且其买卖双方并不需要谋面即可实现商务或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可用于各种行业,其可为企业构建适当的平台,确保企业内部、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顺畅,其将客户与企业和供应商充分结合,从而快速降低生产成本,及时抓住发展商机,以便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信息基础设施是重要的运行环境,强调信息处理的重要性,以人和技术设备及运行规程构成,从而详细收集会计数据,并对相关数据全面分析,处理之后给出详细的报告,待到会计核算任务完成之后,提供真是的辅助信息为会计管理、分析、决策,而这其间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均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可确保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类型

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和会计信息系统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会计信息系统营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且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加上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本文对此进行了下述几方面分析:

1.硬件系统安全风险

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极易出现故障,而这类问题大都是硬件出现问题引发的,常见的硬件问题主要是计算机关键部件使用中出现破损,亦或者是设备连接不顺畅,电子元器件中发生故障,再就是相关部件接口变形。

2.软件系统安全风险

软件故障为系统运行中最关键的安全故障,通常此类系统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且极易破坏计算机系统资源和数据,比如删除数据和文件,亦或者是窃取各种信息数据,再就是干扰应用系统的运行。

3.制度缺失风险

会计工作应十分严谨,通常涉及到工作内容与流程和范围,而这些均需严格明确,且极具规范性。工作人员的工作均应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越权操作,这时就应严格追究责任。

4.操作人员舞弊风险

此类风险会以多种形式出现,内部操作人员的舞弊多是合法用户越权操作,比如窃取别人的账号登陆系统,亦或者是窃取高级用户账号,再登陆相关系统来修改相应的信息;外部操作人员舞弊则主要是非法登陆,比如以测试工具获取用户账号,登陆系统获得重要信息,这时就会破坏系统资源。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技术环境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改变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方式,实现高效、先进的无纸化输入方式。此类输入方式并不会因外部环境而受到干扰,也就是完全自动交易输入处理,企业中的各种发票均以电子记录形式储存与计算机中,商业运作即可实现无纸化和直接化。

2.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境

网络构成因素增多,且极具复杂性,这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很难控制,电子商务交易及其相应的服务活动实现均基于网络。且网络数据处理集中性导致传统组织控制力度降低,网络应用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其间各种数据访问与数据交换均是以服务器完成的,网络计算机集成化处理水平高,有效削弱了传统组织控制功能。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对策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适应性

会计从业人员应不断适应现代化复杂的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会计于空间和时间与操作流程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其间业务亦是十分专一,且与其他业务联系不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使得会计核算十分简单,会计信息加工与管理亦是非常复杂,财务是企业业务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知识与网络知识,但财务业务流程会变得缓慢,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发展效率。

2.加强会计理论满足电子商务多样需求

现在的财务会计均是基于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这四项假设而构建的,从而逐渐产生了权责发生制,这属于十分重要的会计理论。不过会计假设均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提出了推论,由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使得会计变化飞速,这时的会计假设亦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3.加强网络技术应用

这里强调的是会计实务应主动利用网络技术,从而为各项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会计实务的可持续发展应强调会计信息具备未来星与实时性,以便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方需求。

4.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应全方位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人员培训,促使工作人员自身理论知识更新。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会持续增加,这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十分重要。要时常组织财会人员参与各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亦或者是相应的软件技术培训,从而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有效结合,培养更多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确保工作人员均可独立完成各种会计信息系统,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科学有效。

5.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开发

应积极开发通用且实用、高效的审计软件,要不断提升审计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提供相应的平台与通道,这时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均应全面分析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各种适当的信息化平台,确保其运行环境的科学有效,其间不同审计内容需要不同的信息化平台与软件。且应强制性要求开发的财务软件可提供适当的审计接口。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过其间亦存在诸多风险,这时企业应全面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加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下的电子数据交换逐渐涌现,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已是国际潮流。电子商务强调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商务活动,其属于新型商务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采购与促销成本,从而缩减生产周期,以便提升企业服务效率,亦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玉荣,冯毅.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1(03).

[2]周军.电子商务对会计发展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01).

[3]侯振兴.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1).

[4]王燕.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J].冶金财会,2010(04).

[5]王凤玲.试论电子商务对现行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0(07).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本着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的观念,借鉴事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事项审计理论,认为事项审计是会计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基于事项会计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颖审计思想。

[关键词] 事项;事项会计;事项审计

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可能源于对既有管理实践的提炼和概括,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研究者细心的观察和比较,进行理论创新,然后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基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注意到自George H. Sorter发表题为《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以来,事项会计理论已然开创了一个新的会计理论研究视野,逐渐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也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提出“事项审计思想”这一命题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一、事项:含义与内容

自事项会计理论提出以来,“事项”仍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具体含义与其出现的背景有关。一般认为“事项”(event)是指对一项活动(action)的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也就是说这项活动的特征能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美国著名学者斐内·米勒在《会计学原理》中指出,“会计事项”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经济数据,是导致某一营业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最初,“事项法”是Sorter教授针对传统的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价值法”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思想,主要侧重于按照具体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Sorter在论文中指出“事项”是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有用于使用者的各种决策模型。可见,这里的“事项”包括了不会影响收益和净资产的事项(经济活动),如经营性要素“事项”。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奠定了认识的基础。

1970年,Orace Johnson发表《Toward an “Events” Theory of Accounting》一文,针对“事项”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必须从预测和观察的证实可能性中来获取事项会计这个关键术语“事项”的含义。他把事项分为两类:其一是“真实的”事项,指被报告主要活动的那些随后被观察到的属性,适合于事项会计(如会计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也成为事项会计(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造基础。尽管先前的价值法会计也能找到类似的事项,但此“事项”远非彼“事项”,实质上也就是“事项法”在“价值法”中的体现。其二是“公布的”事项,指报告的内容,不适合事项会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事项”的含义大致归于以下两点:(1)与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特征;(2)这项活动的特征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基本的“事项”都由一个特征集来描述,而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目标、偏好、决策模型等从这个基本的“事项集”中提取相关基础数据加以汇总应用。当然,鉴于每个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处理和解释能力的限制,这个“汇总应用”的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事先设计好的相应计算机系统来完成。

二、事项审计思想:来自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观的思索

事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事项审计的理论需求,这一点可以从会计与审计同源分流而又分工迥异的发展历程中搜寻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推动了审计的适应性发展,事项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事项审计理论。

1. 会计与审计的起源:同源分流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史学研究表明,早在结绳记事年代,人类就开始了会计活动。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就有表示对收支计算和记录且含有考核意思的“会计”一词出现。也正是在同一时代,审计思想开始萌芽,其主要标志为“宰夫”一职的出现;到宋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专门的审计部门——“审计院”。刘云等人的研究更是推进了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的“血缘”关系:“我国国家审计萌芽时期应定为夏禹时期,即公元前21 世纪。其主要标志是‘会稽’的产生,……,‘稽’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审计萌芽的诞生”。

可以说,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会计与审计在起源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也不能断然否定有的学者所持的“会计是经济活动的产物,而审计是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观点。即便如此,至少也可以说明审计是会计发展需求的衍生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必然相应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审计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及会计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需要与之适应的事项会计理论——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支撑,那么,就同样需要与之适应的新的审计理论——事项审计理论。正如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所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始至终既与会计的发展甚为密切相关,而它的出现又充分显示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新领域的开辟。”事项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必将为这一科学性论断提供可进一步印证的“证据”。

2. 会计与审计同步发展:事项审计思想的缘起

查账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审计,审计结果需要大量客观实在的证据支持。传统的会计信息以书面资料(如会计凭证、账册、报表、相关的单证及报表等)为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报表、单据、凭证等追踪经济活动的内容。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事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会计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也增加了“追踪活动”的难度。具体来说:(1)事项会计财务报告大幅度增加了信息量。事项会计要保护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就要确保尽可能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记录改变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事项,而且还要记录所有管理人员想要计划、控制和评价的事项。(2)事项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降低数据的归集程度,使得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细节信息,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不同决策者可以适时同步查看各种所需信息,灵活截取各自所需的事项信息,以便生成各种报告适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求。(3)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全面、清晰、完整的“数据元”,从而可以实质性地实现信息充分披露原则。(4)审计线索的可视性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无纸贸易(电子数据传递)记录缺乏审计线索。例如,许多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采购商品和原材料,购买合同仅仅是电子数据,付款往往也通过电子转账支票实现,这些电子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审计线索的范例。这种无纸化数据结合团队交流、集成应用,以及外部数据通讯和内部交流革新,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针对这种状况,审计需要新的方法来追踪审查。为此,笔者提出新的审计思想与方法——事项审计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并行审计技术、数据式审计模式在理论基础上的“空白”,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三、事项审计思想:理论初释

作为一项新的理论思想——事项审计思想的提出,需要研究和论证的问题很多,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这里就已有的认识,作一点不成熟的阐释。

1. 事项审计的概念表述

事项会计理论强调以“事项”驱动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经济事项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或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多重计量,采用大容量数据库容纳所有相关经济事项的记录,针对具体的会计事项的相关信息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降低信息冗余度、归集度,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突出决策过程中信息“相关性”地位,通过信息系统为每一个事项设计一个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的事项驱动相关的信息,实现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正是由于事项会计理论以事项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改变了数据处理模式,审计理论必然要适应其改变,实现由关注“账簿”向关注“数据”的转变——而“数据”又恰恰是对“事项”的“全息”记录与计量。为此,“事项”成为信息化时代审计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事项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所建立的强大数据库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进行相应审计。毕竟,网络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能够影响其决策的相关信息。若是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及时验证,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但是快速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保障信息的正确性,这就需要审计能够在信息生产、发布与接收的极短时间内实现“实时”审查。

事项审计作为一种基于事项会计理论而生的审计新思想,需要在充分汲取传统审计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技术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关、及时而又准确的审计。事项审计涉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部管理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监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同时,事项审计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以为被审计单位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为出发点,实时监控企业的信息质量,提高企业信息的准确度和企业信誉。在某种程度上,事项审计思想是事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它基于事项基础的会计数据,依赖于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广泛地收集审计证据,采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查询分析,以达到审计目标。

2. 事项审计的目标选择

作为事项会计理论的衍生物,事项审计理论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产生的。事项审计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搜集查询“事项法”会计信息、经济活动痕迹和信息系统等,审查“事项法”下被审查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事项审计的目标与传统审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防止和制止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维护经济秩序,强化经济监督,同时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管理。但是,由于事项会计对会计数据及其处理方法有新的要求,对应的事项审计在对数据的要求上也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事项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相关经济事项为线索,深入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审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给予会计信息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的保证。传统会计报表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中关注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缺少对及时性和相关性的关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因而事项审计要求在传统审计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指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差错的根源与后果,增加相关利益审计的多元化目标。

3. 事项审计的对象与范围

审计对象是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事项审计理论中“事项”一词来源于事项会计理论,其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将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或少量)进行处理。事项审计的对象是事项会计的要素——事项,事项会计不仅能提供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能针对不同用户的决策需求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从而拓展了会计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事项会计的信息收集范围涉及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那些难以计量的、不影响现时资产和权益构成的事项,如生产力、质量、担保、合同执行情况和租赁等。为此,相应的事项审计也要扩大搜集审计资料、信息的范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事项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首先,审计线索的追查难度增大,审计线索的“肉眼不可见性”,一方面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审计人员造成了压力。其次,在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范围,涉及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能访问或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整个网络用户,因此,事项审计的范围必将被大大拓宽。再次,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把计算机当作基本的审计工具使用,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而且网络系统中各工作站同时使用一个信息来源,资源共享造成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增大。

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审计模式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经济的特征。因此,事项审计的对象应从传统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转为原始资料和系统功能,包括经济业务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原始凭证的录入工作准确性、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研制开发的合理性、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的安全性等,并从传统的定期审计转为实时审计。有效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是事项审计系统的前提,高效准确的事项会计信息数据处理是事项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进行数据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充分的调查,获取诸如被审计单位主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概况,各重要应用系统的业务内容、数据处流程和处理逻辑、数据备份以及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调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信息需求完全超出了传统会计的范围和容量,因而,适应网络时代的事项会计理论成为一种发展取向。有了先进的适应于时代的会计理论就要有与之匹配的事项审计理论。事项审计理论是网络经济的产物,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着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对相关利益者影响的实时分析审查,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网络审计的迫切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树梅. 事项会计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4).

[2] 吴沁红,杨周南. 并行审计技术探讨[J]. 审计研究,2002(1).

[3] 吴祖光,马瑜. 事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5).

[4] 宋献中,谭小平. 关于事项会计的探讨[J]. 当代财经,2003(10).

[5] 毕晓方. 事项会计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J]. 电子财会,2003(4).

[6] 王锴. 事项会计理论评述[J]. 技术经济,2002(5).

[7] 胡玉明. 事项会计.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8] 顾抗,袁树民. 事项会计理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基础[J]. 上海会计,1997(6).

[9] 王光远. 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J]. 财会月刊,2002(4).

[10] 尹平. 创新,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J]. 江苏审计,2002(1).

[11] 陈文华,尚丽霞. 浅谈中国会计的起源和发展[J]. 史学理论研究,1997(3).

[12] 刘云,李霁. 关于审计起源的探讨[J]. 审计研究,2000(5).

[13] 张永雄. 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 会计研究,2005(10).

[14] 石爱中,孙俭. 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 审计研究,2005(4).

[15] 于富生 等. 事项会计理论:中国研究现状述评[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6).

[16] 于富生,张敏. 事项会计理论的现实选择与理性思考[J]. 会计之友,2006(3A).

[17] 林琳. 持续审计:梦想与现实[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18] 郑煦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连续审计[J]. 会计之友,2006(2A).

[19] 朱叶堂. 事项会计: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J]. 江苏商论,2004(9).

[20] 刘汝焯. 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21] 柯武刚,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2] George H Sorter. An “Event”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44(1):12-19.

[23] CICA/AICPA. Continuous Auditing[R].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Ontario,1999.

[24] Steven M H Wallman.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J]. Accounting Horizons,1995,9(3):81-92.

上一篇: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论文范文下一篇:开展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