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2023-04-18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经常性、重复性、实时共享数据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难题有望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节省时间、简化流程,从而使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和学上,因此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辅助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学管理;3G;4G;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始于1969年,经历了45年的发展,从最初的PC互联网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模式也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2G、3G、4G)。据《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项业务,移动互联网作为二者融合的产物,它能让用户随地访问Internet,获取信息,进行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活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将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移动领域发展,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为师生、教学管理服务是每个学校都在探索的。随着智能手机以及3G网络,校园WLan的在大学的普及,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且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个人掌上电脑,学生目前更多时候是用来娱乐,课堂上使用手机聊天、看小说、玩游戏的不在少数,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个难题。单纯的禁止上课使用效果甚微。

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教学管理现状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在校本科生1万余名,由于生源所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学生入校时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较为严重,对部分科目如高等数学、物理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出勤和学习效率较低;个性突出,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若想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学生自身着手,以我校特点为依据,对重复性高、需要大量人力、占用大量时间以及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工作进行分析,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自助完成一些工作,老师对学生的群体性管理模式变成点对点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管理人員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如出勤、考试、成绩、奖惩等。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于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过去教学管理人员在实时接收信息、考试安排、四六级报名、在线测评等方面有着诸多不便,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优势三大优势:

(1)移动互联网的可移动性: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覆盖和普及,现今大学生只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

(2)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目前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已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传统互联网等逐步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信息的表达方式已从传统的单面性向多视角转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在由静态向多元和动态转变。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习惯,自主选择信息获取来源,并能够快捷获取动态即时信息。

(3)移动设备的安全性:移动设备用户的安全性远高于电脑用户的要求,数据共享时既保障了认证客户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根据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实际情况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有:

(1)实时接收信息:传统互联网发布消息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用者需要登录网络才能查看消息,而智能手机的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及时的把学校的重要通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自动快捷,无须人工操作。学校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学生可通过安装学校编制的校园app(安卓版、苹果版)实现接收消息。在消息推送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己架设消息推送服务器,也可以利用百度、微信企业等强大的消息推送平台,减少资金投入和开发成本。

(2)大批量报名:万人高校每次组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传统的现场报名方式,存在着学生长时间排队,教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别占用,信息填写的错误频发,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也不能及时到场等一系列耗时费力的问题,而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连接学生教务系统和考务管理系统,学生无论身处何处利用手机可实现一键自助报名,学生基本数据从教务系统获取,学生选择语言级别即可,无须填写任何数据,在线核对信息,在线支付同步完成。整个报名工作方便快捷、学生自助、考务管理人员无须干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课堂互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3G/4G网络的普及,在网速上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上网浏览、下载学习资料、视频等资源,数据流量资费不高,教师可以把课堂上布置的作业通过手机APP发布到学生手机上,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答案,教师通过手机App不仅可以统计答题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同时可以查看任何一个学生的当前答题记录,也可以浏览之间的答题记录,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完整得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根据手机App统计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4)教学辅助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网络化、可视化、适合手机浏览的学习视频、电子文档、手机App版试课后作业练习与课后知识点测验、章节测验、模拟测验、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手机“小电脑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复习。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不拘一格的,每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特点,开发适合本校实际应用的手机App,使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简单、高效、正确。

参考文献:

[1]刘军君.浅析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高校学生工作[A].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2]王建才,徐锋,王飞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应用[G].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3.

[3]杜延波.Android平台上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2013.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便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两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早传统的金融模式之上进行的创新。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对此,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争论,对其概念、功能、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针对情况提出在未来发展中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争论;思考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同时互联网也必定设计到金融的发展领域当中。一般通过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行业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互联网是通过金融行业在原本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的另一种形式。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形式的兴起,以及人们通过热潮将互联网金融推向高潮并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在经济进步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在这种形式之下,随着而来的金融业逐渐创新也与互联网进行联系,并在最早招商银行中实现网上银行业务,并被人们认同和推行。

二、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若干定义的评价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分析

互联网金融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企业从事了金融业务的发展,而金融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成为金融互联网。对于这一谈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进行资金流动的行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尤其是计算机、引擎、移动支付、数据网络方面的有效应用。学者王杰认为,一切有关资金融通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都可以成为是互联网金融。但是在学者观点中对金融服务的主体行为没有明确表达,便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的金融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的都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从整体的运营模式上以及性质上看,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运行机构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通过互联网金融运用计算机技术、支付技术、以及数据网络手段进行资金融通,从而介入金融的各个领域。而金融互联网是在传统金融行业运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现代化的网上银行、以及各种网络理财活动。因此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发展,金融互联网则是在金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功能分析

我国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将金融的服务模式进行了改变,从金融功能的理论上讲,互联网金融在运行中依然应用原有的模式围绕原有的资源配备、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产品定价模式进行金融基本功能的管理,并没有增加新的金融功能模式。然而,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在支付、风险、以及信息管理上发生了变化。

以上两种观点对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就要从金融的定义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可以将资金融通理解为金融,通过金融的有效应用使得各个经济体系实现运作流通。通过发行货币、兑换、结算等方式都可以称之为金融。金融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之分结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提供的作用。在支付结算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的运用第三方进行支付完成金融清算。在资源配备上,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众筹、贷款等大数据金融项目活动,并且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的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在风险管理功能上,互联网金融通过数据的应用减少了信息的不准确情况,从而实现对风险的高效管理。在金融信息获取功能上,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发展,利用这一手段将各种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的有效应用对信息进行标准的分析和管理,通过这种形式的使用,有效的对用户信息进行合理的丰富。对此,在这种形式下,金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这个两种发展的金融模式在根本上都没有发生改变,在运行中依然沿用原有金融的基本功能进行应用,知识在原有的金融功能上实现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相作用分析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在理念上给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挑战,使得金融互联网必须进行有效的发展。同时金融互联网在运行发展中也通过第三支付模式的应用与银行账户资金进行双向流通,从而为互联网金融支付方式提供技术的有效保障。然而对于二者的分析,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下,二者的发展主体都是金融,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种金融模式是相同的。

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的定义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关系并不相同,对于探究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运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分析,既要考虑二者之间在金融方面的的相互作用又要注重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那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借款等方面来看已经形成了新的产品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银行的发展增加了很大压力。同时很多大型银行也不断的在开展金融互联网行业业务上的进一步创新。

(四)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发展趋势评析

在金融的发展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的进一步分析,对于二者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不能明确是怎樣的趋势。但是在学者们的思考中普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短期的发展中不会快速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方式,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应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会随着网络以及金融的发展持续完善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必要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相比更加便利有效,通过这些因素便从根本上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的分析,不得不承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的完善和转型。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的基本功能,因此,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中也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形势,并不断的将其应用其中,因此,互联网金融不能否定其根本价值,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小视。

三、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争议背后的思考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形势的探究,可以对其结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寻找发展金融的新机遇。

(一)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转型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中存在着很多不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有效转型,同时加速了金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银行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冲力。金融互联网很早就在我国出现,但是却不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使得银行业进一步认识到了互联网在金融服务中的重要角色,并开始对传统业务进行转型,从长期来看,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银行的有效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

互联网金融在银行自身风险应对机制的完善程度上对传统银行进行冲击,并作为金融中的重要工具在发展水平上影响了整个互联网对传统银行的冲击程度,在监管开放程度上以及国民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方面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同时在国际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上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三)金融互联网发展形式较强

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其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功能较强,在金融风险方面降低了风险度,作为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并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传统商业银行改革创新方向明确化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下,传统金融机构的积极发展金融互联网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原有的而发展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向着新方向进行发展。

1.服务模式变化

随着移动数据的有效发展,推动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走向智能化发展。从而使得银行服务出现方面、快捷、适应的优化服务。通过网上银行、移动智能终端银行服务的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对用户济宁分类化管理模式,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将成为扩展传统银行业务的有效工具。并对产品服务实施职能化改造,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成为互联网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成绩的有效手段。

2.組织结构创新

在发展传统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管理层冗余、管理跨度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低成本、资源配备较高的优势下,并将原有的金融组织结构暴露出很大问题。这就表现出传统商业银行在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并不断的在尝试发展。然而这就决定了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向着金融互联网的方向。

3.经营方式优化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被加速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模式同时加快了金融的创新发展。在金融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进行银行整合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活动业务,并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模式挖掘信息优势,实现对客户的标准定位。目前很对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进行升级创新,传统商业银行想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将产品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提高金融的大力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金融发展中都是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转型模式。同时金融互联网是真正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实现金融行业的转型和变革,就要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进行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陆岷峰,史丽霞,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若干争论的评析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4(11):8-11+25.

[2]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06):31-32+37.

[3]陆岷峰,史丽霞,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理性思考[J].河北金融,2014(09):18-21+47.

[4]张小健,陈匡明,浅议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33-134.

[5]陆岷峰,史丽霞,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理性思考[J].华北金融,2014(10):39-43.

[6]徐会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7]孙裕广.金融商品销售适合性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8]刘元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亳州农商行客户忠诚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6.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明确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危机加以探析,进而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对推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得知,正确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学效果,移动互联网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推进着各行各业的技术变革。这种变革也逐渐蔓延到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教学成效难以保证,如何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丰富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现有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办学条件跟不上时代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中职学校的资源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如江苏省已经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学费全免,但现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办学条件仍然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在软件方面,新型软件技术大部分被外国掌控,我国中职学校想要锻炼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就必须向外国公司支付大额费用,大部分学校难以承受这部分经济负担,无法满足新软件技术的教学要求[1]。其次,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大部分学校难以紧跟计算机更新速度,教学素材相对老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学成效相对较低。

1.2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这是由中职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中职学校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都不如全日制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这导致优秀人才不愿意加入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新的学习需求[2]。二是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实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既有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难以跟上教学内容的革新速度,导致教学观念落后于教学内容,從而制约教学成效。

1.3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普遍集中在计算机的维护于修理、数据录入与整理等对专业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而在编程、局域网管理、网页设计等高技术领域则少有涉及,这种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中职学生所学知识相对简单,上限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同时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也普遍处于计算机人才链条的底端,严重损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阻碍教学成效。

1.4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也是当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效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加强中职学校建设,但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只有初中学历,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甚至还会形成负面的学习氛围和学校风气。同时计算机知识又相对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难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1.5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模仿高等学校,没有认识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很难适用于中职学校,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导致教学成效相对较低[3]。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应更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更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不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基层技术人才的需求去趋向饱和,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仍趋向于基础领域,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分析

2.1扎实的基础知识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框架迅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逐渐适应工作要求,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构建新的知识框架,从而为中职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宽广的知识面

在移动互联网那个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这对互联网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IT行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还要对文学、美学等知识有所涉猎,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条例也应具备一定了解,保证自己的工作合理合法。

宽广的知识面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系统,强化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为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

2.3良好的情商和实践能力

在IT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相互讨论、学习和指导是不可避免的,而与甲方和领导的沟通和妥协也是工作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中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商和语言交往能力,能够精准地理解商机和甲方的意思,也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升工作效率[4]。

同时良好的情商也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融入工作单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中职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实践能力则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相结合,解决具体的现实需求是中职学生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只有具备高度实践能力的中职学生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4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中职学生想要适应行业背景,融入工作單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公司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而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诶自己赢得更大的舞台。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有中职计算机教学变革的具体策略

3.1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中职学校应明确以推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实际考察社会需求,从市场需要出发,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使用工作需求[5]。

学校还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专业设置方案,学校要认识到学生质量不足的客观因素,不能完全抛弃中低端人才的培养计划,但学校也应正确认识市场需要,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学习能力优秀,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加以培养,强化其高端技术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吸引高质量生源,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3.2利用互联网资源,翻转课堂

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不足硬件设施的不足,现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多样的途径,本文列举三种具体的途径以供参考:

第一,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录制微课资源,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以及课余时间学习微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提高教学成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二,学习网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搭建学习网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未解决技术问题,完善学习网站,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学习文档,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编辑为学习文档发给学生,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升教学成效,学生也可以将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困惑记录在学习文档上,方便教师随时查看,明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6]。同时学习文档还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师和学生间传阅,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升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3.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检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例如,在学习编程知识时,教师可以在传统的试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考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学生合作制作编程作品,再由教师进行评价,评比出最优秀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革新,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互联网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本文围绕互联网资源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实施翻转课堂、引导性施教、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对推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的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适应新环境,对旧有教学模式加以改革,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沙比热古丽·吾加.移动互联网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变革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4):250-251.

[2]张海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110-111.

[3]马兴.“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9):131-132.

[4]黎惟梁,肖承望,张宇.“互联网+”移动终端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策略探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07.

[5]宋静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融合的教学设计——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邮件合并内容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9):291-292.

[6]张万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影响[J].学周刊,2019(15):25.

[7]邴霞.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7):207-208.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线教学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对互联网在线教学的发展历程及4.0阶段的最新形态进行了系统探讨。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在线教学提出的历史背景;其次,提出了互联网在线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类型;再次,描述了在线教学4.0的技术特征,“互联网+”课堂的特点和主要教学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学4.0;智慧课堂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线教学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在尝试运用“互联网+”教学,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成为学校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新热点。尤其近几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线教学不断发展,从早期的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到具备学习管理和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阶段,再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学习,在线教学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线教学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网络化、智慧化发展,互联网在线教学已经进入4.0时代:即“互联网+”课堂的智慧教学新阶段。

一、在线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当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已经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大量最新、最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新的互动交流渠道,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了网络化在线教学模式[1]。

所谓互联网在线教学,也简称为在线教学,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在互联网等网络上建立教学平台,师生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和学习的全新教学方式。这种在线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基于成熟的WWW技术支持以及完备、多样的用户设备,依赖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而构建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功能齐全、学习交流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等特点,这使得它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模式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在线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纵观国内外在线教学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或类型(我们称之为从在线教学1.0到4.0时代)。这一过程和结果是客观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1.在线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阶段

网络在线教学起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及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及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并大规模进入校园之后,美国许多大学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发和设计了各类教育课件、辅助教学系统并运用于各自的教学中,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教育课件、教育软件。到了世纪交替之际,美国众多大学在早期校园教育课件开发应用的基础上,发起开放课件运动(OCW),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C),在线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进入发展壮大时期。我国于1994年将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连入Internet,随后各地高校纷纷通过CERNET接入Internet,开启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时代。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课程、电子图书馆等各类网络教育资源。本世纪初我国由政府主导,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蓬勃发展。

2.基于学习过程管理的网络化教学阶段

20世纪末,在线教学从“以资源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从注重资源管理与服务向重视学习过程管理转变,从网络课件、资源服务向网络化的学科教学转变,开发和应用了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这一阶段,许多知名教育软件企业投资开发在线教育平台,专门研发学习管理系统(LMS)来管理学习过程(而过去只是管理资源),强调学习管理与交流互动功能,在各类学校学科教学实践中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大学为了满足缺少网络技术技能的教师管理网上课程的需要,尝试开发功能比较全面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有WebCT、Blackboard、Sakai、Moodle等平台,我国高校也积极引用或自主开发应用了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与学习在国内外高校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3.任务化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阶段

进入本世纪20年代,网络在线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向提供网络课程任务转变,在线课程学习从校内应用走向校外开放。基于微视频和开放交互式学习平台,大规模开放在线开放课程(MOOC)风起云涌,迅速成为在线教学的新热点,Coursera、edx、Udacity三大MOOC平台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上线课程和用户的数量突飞猛进。美国可汗学院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MOOC典范,上线了2300多部教学视频,向全世界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我国一方面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MOOC平台,同时自主开发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等平台。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把MOOC与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任务及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了任务化的在线课程学习模式,受到高等学校学生及管理者的欢迎,形成了一股热潮。我国政府还出台了加强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的政策规定,规范和扶持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及管理[2]。

4.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智慧课堂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OOC的开发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走向后MOOC时代。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顶尖名校开始跨越MOOC,尝试一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即针对校内的大学生设置的校本MOOC模式,将MOOC的在线教学资源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回归”实体课堂教学[3]。我国许多高校开始利用SPOC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混合教学,探索在线教学的入口和与线下对接的问题,通过“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构建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与入口,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进入“互联网+”智慧课堂的新的发展阶段。

三、在线教学4.0的技术平台特征

随着多种在线资源服务和学习模式的探索应用,以及各种新型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发展进入4.0时代。新的在线教学模式利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移动化的学习终端,实现多平台的对接和多终端的在线课程学习。

1.构建多终端在线学习平台

从平台构建的目标来看,在线教学4.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互联网固定终端为主的课程学习平台基础上,利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构建多系统、多终端互联互通的学习平台,解决之前的在线学习平台及入口固定单一的问题,使在线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互联网教学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多终端在线学习平台,是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针对多样化、泛在式学习的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网络、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基于多系统、多终端软硬件环境,打造的开放式、可扩展、移动与固定相结合的新型在线学习平台。这一平台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以行为主义、联接主义、建构主义等多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学习理论为依据;

(2)支持多系统、多终端的软硬件环境,包括传统的电脑、电视、智能手机、Pad、笔记本等,适应Windows、Andriod和ios等多种系统环境,实现了移动与固定平台的无缝对接;

(3)汇聚丰富多样的开放教学资源,包括传统的网络课程、微内容、再生资源等;

(4)提供了在线学习平台的课堂入口,支持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支持讲授式、探究式、任务式、协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5)支持移动教学和泛在学习,传统的Web学习平台应能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自适应调整相应的界面,为教师移动教学和学习者泛在学习提供支持;

(6)技术平台本身具有开放性,根据需要可重组、可扩展。

2.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

在线教学4.0平台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网络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特征。例如,利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传感设备,把人、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和管理。基于移动互联网,由传统的 Web平台转向移动平台,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微课教学、作业推送和实时评价反馈,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利用最新发展的智能网络,亦称为“语义网”或Web3.0,使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确化、智能化,为智慧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Web3.0是由语义Web、微格式、自然语言探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智能代理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共同构成的基于互联网服务的第三代网络形式,其特点是兼容不同的终端平台,便于微内容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具有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为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正是这些智能信息技术使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互联网在线教学4.0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智慧课堂:“互联网+”课堂教学

从实践应用来看,在线教学4.0时代回归校园的实体课堂教学的需要,着眼于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应用,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O2O模式)的方式,实现教学系统结构“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互联网+”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

1.在线教学的后MOOC时代

随着人们对MOOC的开发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在线教学走向后MOOC时代——回归实体校园和课堂教学。利用MOOC平台可以创建提供校内学生参与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oate Online Courses),在校生可以通过大学的认证或注册系统进入到这些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知名大学开始跨越MOOC,针对校内的大学生设置的校本MOOC模式——SPOC,利用SPOC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相结合,基于SPOC实施翻转课堂教学。SPOC利用MOOC资源辅助传统校园课堂教学,实现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完全的混合式教学,更符合学校教学实际需要,促进了大学校内的教学改革,帮助大学提高了校内教学质量。

在线教学4.0 的基本应用方式是O2O模式,即线上(online)课程学习与线下(offline)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线教学由于师生分离造成了与生俱来的短板,如学习的孤独感、学习中的迷航、学习内容的枯燥、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等问题,因此,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成为相互弥补的必然选择。在O2O模式中,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线下教学与线上平台对接的入口方式。近年来,一些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企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智能教室”、“云教室”、“智慧课堂”等线上线下对接平台,着力解决在线课程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

新的在线教学应用关键是要解决平台入口问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智慧课堂”,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部署运用,解决在线学习平台入口固定单一及常态化的问题,使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互联网教学与学校常规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比如,我国知名教育信息化企业讯飞皆成研发推广的“智慧课堂”,主体由微云服务器、端应用工具、云平台等组成,通过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打破了传统意义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时空概念,提供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教育信息管理、多元化评价,具备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2.从O2O到智慧课堂教学

O2O应用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源,教师课上指导作业、组织讨论交流。O2O模式将课前的视频和教学资源放在互联网上,由学生进行在线课程学习,线下在实体课堂进行面授教学、讨论交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翻转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构建了互动化、智能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出现了微课教学平台、智慧学习平台、网络学习社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教室、电子书包等多种模式。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来看,翻转课堂的技术平台,已经从单向的教学视频向互动学习资源转变,从单一学习工具向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空间拓展,从教学支撑平台向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转变,实现了学习评价与反馈的即时化、师生和生生交流互动的立体化、资源推送服务的智能化,使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向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发展。这符合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教育服务,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的总体要求[4]。“互联网+”时代,在线教学4.0正在向智慧课堂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管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2] 教高[2015]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Z]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4] 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编辑:郭桂真)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将互联网技术科学的融合其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地理界线,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以及直播等形式,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针对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应接不暇,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是越来越丰富。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遇到瓶颈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对此,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围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展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以及思路,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

近年来,由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以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强化对这一课程的改革,能够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有效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水平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在对教学质量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分析

1.1 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合理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库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也有效增强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用性。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力的进行革新,力求可以滿足当前教育的标准和需求。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致使课程在开展阶段,依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1]。通常,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讲解期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现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分析,其在课程教材编写层面,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现有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无法迎合当前数据使用的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够围绕教学内容来对数据库进行学习和使用。并且,在教学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常常是分开进行的,案例和理论独立性特点明显,致使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2]。此外,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案例来展开知识讲解,然而由于案例无法始终贯穿于课堂,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思想理解不充分,实践操作中,数据理论知识也无法科学应用,不能对理论分析的效应进行延续,进而使得数据库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2 过度侧重利用软件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软件的应用十分侧重,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软件来进行相应案例的展示,使得学生经常会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疑惑。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也不能够结合软件操作,有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致使学习效率不高,无法深入的理解知识点,更不能高效利用[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借助大量的时间来对软件进行操作以及演示,精力大多放在理解SQL语言上。而针对数据库结构以及数据库关系,则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从整体的角度上讲,如若过度的侧重软件教学,不能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学生长时间盯紧大屏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劳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没有任何益处。

1.3 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滞后性

随着教育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要求,科学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能够得到综合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形式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且,由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传统教学手段应该适当地进行革新,能够逐渐朝着演示法以及学生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以便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是,在这一层面,很多学校并没有给予重视。此外,从实际情境着手,借助数据库对象以及数据库设计解决问题,已经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4]。而这一背景下,则需要数据库理论教学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形态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信息高速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有着非常紧密关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这种背景,新型的教学形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微视频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微视频。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其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革,并形成了一体化设计以及颗粒化资源的整合方式。其中,对于颗粒资源来说,可以通过微视频以及相应动画形式来完成[5]。针对微视频而言,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不仅能够将完整的知识点涵盖在内,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学生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很有益处。

第二,MOOC。对于网络而言,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而对于MOOC这一教学形态而言,其可以将教育与网络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地登录相应网络,在线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在教师层面,也可以借助各种手段,顺利地完成线上教学,弥补因为课程时间有限而形成知识盲点的情况。

3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进行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对课程的改革力度,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改革方案进行制定,保证课程的开展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1 完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增强教学改革实效性。在教学阶段,应该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价值、目标层面考量,将技术与原理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保证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科学界定,精准地对基本概念以及数据模型等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对各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进行确定,以便课堂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加有序且顺利[6]。同时,应该不断对课程教学的程序进行优化,尽量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侧重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地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渗透,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对关系演算以及查询优化等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划分成为独立的单元,并在课时上给予保证。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不仅可以精准的掌握到数据库原理脉络,也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对主干知识讲解完毕之后,教师需要将各章剩余的知识点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具体阶段一一对应,以便相关知识能够合并讲解。

3.2 主动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对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也需要对侧重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快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7]。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然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渗透启发教学法,为学生预留思考以及创新的空间,以便学生可以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此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学生AI智能学习模式,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照教师输入的平时成绩或者在线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如若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成绩相对较低,那么平台的后台会自主地完成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对辅导方案进行制定。对于这种手段来说,能够让教学凸显个性化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操作演示法,不断对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通常情况下,针对课程中的操作性内容,主要是指对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可以借助在线演示的手段,对实际结果进行观察,然后利用投影和视频播放等形式,将不同操作步骤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全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起到良好的举一反三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捆绑教学法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因为该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系统等课程有着较强的关联性,特点大致相同。所以,将这些内容捆绑在一起,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科学的对实验课时以及内容进行分配,能够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全面扩展,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完美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进而更加合理地对知识进行利用。

3.3 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实效性全面增强,在具体的教学期间,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景。在教学平台上,终端主要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真实客户共同组成,每当有客户发布数据库的使用需求时,学生都可以接收到相应的设置提醒。并且,在数据库创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视频连接,让学生与客户直接交流,最终完成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同时,在教學期间,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科学的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的增强学生水平以及能力,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促进意义。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应该大力改革和创新,积极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能够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层面着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勤.“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7):102-103.

[2] 陈洁,薛茹.“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高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研究和实践[J].西藏科技,2019,24(11):142-143.

[3] 雷小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原理课程革新[J].计算机教育,2019,23(7):110-114.

[4] 王婧.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9):188-189.

[5] 邹钰.《数据库原理》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3):219-220.

[6] 安向明,屈成亮.“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8):61-64.

[7] 柯红红.“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技术教学及应用创新研究[J].电脑迷,2017,17(4):107,119.

【通联编辑:张薇】

上一篇:网络安全知识论文下一篇:网络综合布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