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数据库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讲解,并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网络性能为例,从作用上体现了网络数据库在市场上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网络数据库能实现远程分布式数据的传递与整合,符合跨地域或跨国公司的分布特点,能满足这类公司的数据处理需求。另外网络数据库对数据的综合处理,通过简单的过程控制语句能迅速地在上千万条记录中提取出用户需要的数据。网络数据库高速、快捷、准确地操作为商业事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支持。网络数据库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会更为广泛。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 2000;过程控制;记录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网上信息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目前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更是离不开网络和数据的应用。像S Q LServer 2000这样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实际电子商务中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

网络数据库能实现分布式的数据处理,在异地提交数据从公司总部汇总处理,再将处理结果通过互联网反馈到每一个客户端。这样的处理模式就是经典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模式。在现代商业中很多大规模的集团公司都面临公司规模扩大、分布地域较广带来的通信管理不便的挑战。在拥有了网络数据库的支持后,这些困难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二、网络数据库的商业实现

1.网络数据库的概念

网络数据库(Network Database)的含义有三个:①在网络上运行的数据库。②网络上包含其他用户地址的数据库。③信息管理中,数据记录可以以多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一种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和分层数据库相似,因为其包含从一个记录到另一个记录的前进。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其更不严格的结构:任何一个记录可指向多个记录,而多个记录也可以指向一个记录。实际上,网络数据库允许两个节点间的多个路径,而分层数据库只能有一个从父记录(高级记录)到子记录(低级目录)的路径。

因此,网络数据库是跨越电脑在网络上创建、运行的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可能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不是只有一种路径的涵盖关系,而可能会有多种路径或从属的关系。

2.网络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

网络数据库一般有操作系统集成验证管理模式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管理模式两种。以SQL Server 2000为例,系统集成验证模式能管理整个数据库,获得数据库的超级管理员权限,对该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所有数据库有创建、删除、修改的权限。数据库系统用户管理模式下,只有“system administer”用户为超级用户,当使用者以“system administer”用户登录数据库管理系统时才能有效管理该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所有数据库。“s y s t e ma d m i n i s t e r”用户可以创建子用户,并为创建的用户分配权限。这样就能实现在同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下不同的用户操作不同的数据库。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管理网络数据库一般都需要借助管理工具,以SQLServer 2000为例,SQL Server 2000比较常用的是服务管理器、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

服务管理器是网络服务器的一个客户程序,能启动和停止多个服务器的进程。通过服务管理器来实现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启动和关闭,从而达到为网络上其他用户提供数据库服务的功能。服务管理器可对SQL Server执行四项任务:启动SQL Server实例;暂停SQL Server实例;继续运行暂停的SQL Server实例;停止SQL Server实例。主要完成如下步骤:除了具有“system administer”角色的用户除外,禁止其他所有用户;允许任何运行中的SQL事务或者存储过程继续执行直至结束,这对维护数据库的AC I D特性很重要;对于每个数据库执行一个检查点,检查点对于恢复模型很重要;SQL服务停止执行。

企业管理器是用来管理S QL S er ver 2000的前端工具,通过该工具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创建、删除、更新、维护等多重操作。企业管理器是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的主要途径。它提供了一个遵从MMC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完成:定义运行SQL Server的服务器组;将个别服务器注册到组中;为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配置所有SQL Server选项;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中创建并管理所有SQL Server数据库、对象、登录、用户和权限;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上定义并执行SQL Server管理任务;通过唤醒调用SQL查询分析器,交互地设计并测试S Q L语句、批处理和脚本;唤醒调用为SQL Server定义的各种向导。

查询分析器是对数据库进行命令格式的操作窗口,通过T-S Q L语言来实现对数据记录的查询和管理。程序员可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更改查询,使查询使用的资源减少到最小,同时仍能返回正确的数据;使用索引优化向导分析T-SQL语句及它所引用的表,以了解通过添加其他索引是否可以提高查询的性能。

3.网络数据库的商业应用

网络数据库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是极为广泛的。网络数据的网络特性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企业的沟通变得便利。网络数据库的使用使得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数据库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利润,商业活动更为便利。网络数据库对现代商业运营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在分布式处理和匹配商业规则上网络数据库做得尤为突出。

(1)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 D BM S)是一个集中式的应用程序,用来管理分布式的数据库,就像这个数据库存储在同一台电脑上一样。D D BMS阶段性的同步所有的数据,并在多个用户必须同时访问同一数据的时候进行同步,以此确保在同一地点的数据的更新和删除会自动映射到其他存储数据的地方。

分布式处理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布式处理,另一种是借助网络应用程序来实现数据库的异地访问。

①网络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以T C P/I P为基础的互联网络中,假如把网络数据库的服务器架设到中国上海某地,在网络的其他地方安装了数据库的客户端,这样就能实现数据的异地传输与异地访问。在这种模式中,服务器端需要安装服务器和客户端工具;而在客户端只需安装客户端工具即可。客户端工具能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上,当使用指定用户登录时,就能在客户端管理该指定用户下所能管理的数据库了。

②借助网络应用程序的分布式处理。在网络中当需要规则地采集用户信息,或者需要有限制地对数据进行操作时数据库系统的分布式管理就显得不足了。这时我们可以

采用如B/S或C/S的网络应用程序,规则地按需采集处理数据。这种情况目前在商业领域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如目前比较流行的BBS、电子商务网站、网上商店、财务管理软件等。

(2)商业规则。有商业活动就会有商业规则,在商业规则中需要对数据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或处理。比如:一个电子图书的购物网站需要把图书的书刊编号、作者、摘要等这些图书的基本信息和该图书被浏览的次数和浏览人的留言分开存放的同时,又需要弄清楚图书和留言的对应关系,这个时候网络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网络数据库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图书基本信息和图书的外延信息,诸如留言、评论等分开存放在不同的数据表中。在通过视图把这两张物理表逻辑地关联到一起,使得在外观上能直观地反映出每一本书所对应的该书的评论。这些工作都是网络数据库能够实现的。

在网络数据库的帮助下,商业规则得以维持。在现代商业活动中,有了网络数据库的支持,商业运作更加流畅灵活,网络数据库把人们从纷繁的商业规则中解脱出来,去创造更多价值。

(3)商业数据的完整性。在商业活动中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想一想,假如A公司想要裁员50人,而这个数字在被上报公司董事会的时候由于传递的失误而变成了5000人,这样的错误我想是每一个公司都不愿见到的。如果使用了网络数据库,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了。网络数据库中数据传输是简单的二进制传输非0即1,计算机的精确可靠为商业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假如在这种情况下对数据安全还不放心,那我们可以采用更为安全的方法——数据加密。因为假如有人打开了服务器的数据库,就有可能看到数据库中的信息,只要是有数据库常识的人就不难分析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商业机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担心是正常的。那么我们采取了加密措施后,最后的这一点担心也被解决了。通过目前流行的加密算法,或者自己制定的一个加密算法,把用户需要保密的信息,通过加密存储到数据库中。这样当数据库打开后,看到的记录也只是加密后的一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标识。除非有人盗取了解密函数,否则其他人永远也无法解密。

通过概率和数理统计也能算出,如果暴力破解的话,一个最常见的商业加密算法也要破解几十年或上百年,这样的付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三、结论

在现行的商业运营中,网络数据库无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网络数据库的大力支持下,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以保证。大量有序、安全的数据快捷地存储到了网络数据库中,很好地支持了商业活动的有序、健康进行。

网络数据库在将来也必将和商业活动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网络数据库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相信网络数据库会和商业运营合为一体,保证商业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新.网络数据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8.

[2]张丽娟.SQL Server 2000网络数据库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将互联网技术科学的融合其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地理界线,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以及直播等形式,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针对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应接不暇,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是越来越丰富。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遇到瓶颈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对此,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围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展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以及思路,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

近年来,由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以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强化对这一课程的改革,能够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有效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水平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在对教学质量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分析

1.1 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合理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库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也有效增强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用性。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力的进行革新,力求可以滿足当前教育的标准和需求。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致使课程在开展阶段,依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1]。通常,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讲解期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现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分析,其在课程教材编写层面,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现有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无法迎合当前数据使用的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够围绕教学内容来对数据库进行学习和使用。并且,在教学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常常是分开进行的,案例和理论独立性特点明显,致使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2]。此外,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案例来展开知识讲解,然而由于案例无法始终贯穿于课堂,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思想理解不充分,实践操作中,数据理论知识也无法科学应用,不能对理论分析的效应进行延续,进而使得数据库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2 过度侧重利用软件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软件的应用十分侧重,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软件来进行相应案例的展示,使得学生经常会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疑惑。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也不能够结合软件操作,有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致使学习效率不高,无法深入的理解知识点,更不能高效利用[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借助大量的时间来对软件进行操作以及演示,精力大多放在理解SQL语言上。而针对数据库结构以及数据库关系,则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从整体的角度上讲,如若过度的侧重软件教学,不能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学生长时间盯紧大屏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劳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没有任何益处。

1.3 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滞后性

随着教育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要求,科学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能够得到综合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形式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且,由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传统教学手段应该适当地进行革新,能够逐渐朝着演示法以及学生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以便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是,在这一层面,很多学校并没有给予重视。此外,从实际情境着手,借助数据库对象以及数据库设计解决问题,已经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4]。而这一背景下,则需要数据库理论教学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形态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信息高速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有着非常紧密关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这种背景,新型的教学形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微视频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微视频。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其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革,并形成了一体化设计以及颗粒化资源的整合方式。其中,对于颗粒资源来说,可以通过微视频以及相应动画形式来完成[5]。针对微视频而言,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不仅能够将完整的知识点涵盖在内,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学生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很有益处。

第二,MOOC。对于网络而言,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而对于MOOC这一教学形态而言,其可以将教育与网络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地登录相应网络,在线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在教师层面,也可以借助各种手段,顺利地完成线上教学,弥补因为课程时间有限而形成知识盲点的情况。

3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进行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对课程的改革力度,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改革方案进行制定,保证课程的开展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1 完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增强教学改革实效性。在教学阶段,应该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价值、目标层面考量,将技术与原理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保证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科学界定,精准地对基本概念以及数据模型等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对各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进行确定,以便课堂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加有序且顺利[6]。同时,应该不断对课程教学的程序进行优化,尽量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侧重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地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渗透,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对关系演算以及查询优化等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划分成为独立的单元,并在课时上给予保证。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不仅可以精准的掌握到数据库原理脉络,也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对主干知识讲解完毕之后,教师需要将各章剩余的知识点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具体阶段一一对应,以便相关知识能够合并讲解。

3.2 主动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对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也需要对侧重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快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7]。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然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渗透启发教学法,为学生预留思考以及创新的空间,以便学生可以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此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学生AI智能学习模式,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照教师输入的平时成绩或者在线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如若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成绩相对较低,那么平台的后台会自主地完成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对辅导方案进行制定。对于这种手段来说,能够让教学凸显个性化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操作演示法,不断对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通常情况下,针对课程中的操作性内容,主要是指对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可以借助在线演示的手段,对实际结果进行观察,然后利用投影和视频播放等形式,将不同操作步骤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全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起到良好的举一反三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捆绑教学法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因为该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系统等课程有着较强的关联性,特点大致相同。所以,将这些内容捆绑在一起,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科学的对实验课时以及内容进行分配,能够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全面扩展,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完美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进而更加合理地对知识进行利用。

3.3 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实效性全面增强,在具体的教学期间,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景。在教学平台上,终端主要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真实客户共同组成,每当有客户发布数据库的使用需求时,学生都可以接收到相应的设置提醒。并且,在数据库创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视频连接,让学生与客户直接交流,最终完成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同时,在教學期间,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科学的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的增强学生水平以及能力,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促进意义。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应该大力改革和创新,积极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能够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层面着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勤.“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7):102-103.

[2] 陈洁,薛茹.“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高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研究和实践[J].西藏科技,2019,24(11):142-143.

[3] 雷小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原理课程革新[J].计算机教育,2019,23(7):110-114.

[4] 王婧.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9):188-189.

[5] 邹钰.《数据库原理》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3):219-220.

[6] 安向明,屈成亮.“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8):61-64.

[7] 柯红红.“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技术教学及应用创新研究[J].电脑迷,2017,17(4):107,119.

【通联编辑:张薇】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结合目前我国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政策与法规和种子行政执法相关知识的同时,总结了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在该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其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明确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 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种子政策与法规;传统教学;教学效果

Key words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Seed policy and law;Conventional teaching;Teaching effect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发展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发展缓慢。为加快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了对种业支持,启动了“种子工程”,颁布并多次修改了《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经营管理、资金投入、企业规模以及竞争力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生产力创造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为了规范种子产业,使之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熟知种子科学和市场的种业人才队伍,让从业者掌握种子政策与法规和种子行政执法相关知识,做到在从事种业相关活动的过程中知法懂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种子政策与法规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属于农业法律课程范畴,目前相关的教材较少且大部分跟不上法律法规的修订频率,内容滞后,而法律类的课程又相对比较枯燥,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迫切需要更新教学方式和技巧。

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及其终端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教学也深受其影响。例如电脑、手机、投影仪以及音频设备等电子设备扩展了教学的硬件设施,拓展了知识的传递方式,互联网则丰富了知识的收集渠道并提高了效率,并将实时的知识更新引入课堂。互联网与多媒体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可能瓦解传统教学方式[1]。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笔者结合种子政策与法规课堂实践,总结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及设备在教学实践中的利弊,以期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扬长避短,促进該课程的教学改革。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课堂展示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效率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课前准备好课件,课上以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信息来源局限于板书、教师的口述和现有纸质书本,表现形式刻板单一,而且板书需要花费相当大一部分课堂时间。由于展示方式单一,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口述和抽象文字的形式传递,枯燥并且难以理解,易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极低,效果差。虽然后来光电式胶片投影仪(教师上课前将要板书的内容写到透明胶片上,课堂上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的出现节约了课堂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但也仅仅是节约了板书时间。种子政策与法规是法律类课程,法律条文多,专业性强,相比其他课程内容更显得枯燥,怎样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该课程教学的一大难题。

1.2 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相关法律法规修订频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起步晚,发展慢,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随着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很多不适应现实情况的种子政策与法规进行修订,例如2015年11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做了修订,但是大多数与种子政策与法规相关的参考教材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前的版本,更新频率远远跟不上修订频率。又如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7年上半年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做了修改,传统的出版模式下,这些内容很难在已有教材中得到体现。

2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种子政策与法规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视听设备,借助相应软件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方便地将文本和视听资源在课堂上展现,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2-3]。互联网的普及又极大地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在种子政策与法规教学上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节省时间 电子课件(目前以微软Office软件PowerPoint为主)可以提前制作,精心准备,同时结合多种表现方式,丰富课件内容,形象生动。多媒体有利于节省课堂板书花费的時间,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现出大量信息,在相同的课时前提下无形中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2.2 利于理解 内容图文并茂,并结合音频和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增加了内容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一节,可将有关种子违法案件的视频新闻在课堂播放,实例来源于生活,有些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现实,内容鲜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学生提出的建设性问题和建议也明显增多。

2.3 便于更新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方便,有些内容甚至可以做到实时更新。与传统的纸质课件不同,电子版教学课件可以方便地删除、插入和修改课件内容。由于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多,更新速度快,电子课件在制作方面优势突出,可以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有些内容甚至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比传统纸质版课件的效率高数倍。互联网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来源。作为一门农业类法律课程,该课程需要大量的案例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条目,而纸质教材上的案例少且陈旧,其很多法律内容都已经过时,与目前内容相违背。借助互联网在实时更新法律法规内容的同时,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最新的案例,学生可以在现有知识框架内自由发挥,模拟法官身份进行案件审理,同时可以在线追踪案件审理过程及结果,与学生自己的“审理”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及分析原因,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

2.4 方便学生预习和记笔记 传统的纸质版课件只有教师手中的一份,所有的笔记都只能由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可能错过了一些知识点。电子课件则颠覆了传统的低效率记笔记方式,学生可以方便地复制教师的课件,而且教师可以将下一节课的课件提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为了提高效率,该课程还利用互联网和时下流行的通讯软件和学生交流。例如,可以为每个班都建立QQ群或微信群,在适当的时间将课件分享到QQ群或微信群,方便学生实时下载。另外,智能手机的出现也为学生记笔记提供了方便,一些板书的内容课上来不及笔记,可以用手机拍照以图片形式保存,省时省力。

2.5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时下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Inverted Classroom)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课堂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将时间更多地用于对重点难点的讲述、讨论,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而教师主要发挥答疑、引导、解释、协调的作用。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的出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它在课外的作用要大于课内[1]。教师把课件、相关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复制或以QQ群、微信群等网络工具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学习。很多情况下,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学习过程,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更加人性化。这种课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在课内提出来由教师答疑或与同学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而教师则避免了面面俱到的讲解,使课堂不再枯燥,教学更具个性化,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强。

在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课前把法律法规和相关文本内容、相关案件实例的视频影像资料上传到QQ群或微信群里分享给学生学习,课上用于答疑和讨论,学生的参与性空前积极。另外,互联网和多媒体可以实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与评估,例如美国很多大学课程甚至连课程考核都实行互联网模式,由教师将考核题目在学校特设的网站上公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线完成并提交,考核结果和点评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获取,方便快捷,反馈及时,遗憾的是国内很少有高校开发相关的教学系统并应用。

3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种子政策与法规教学中的弊端

3.1 现有软件人性化程度低、门槛高,电子课件制作耗时费力,课件质量和信息量参差不齐 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伊始,青年教师和海外归国人员利用新的教学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老教师要高[4]。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教师已经习惯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看不到互联网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对新的教学手段比较排斥;另一方面,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又对其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所以应用起来十分吃力。很多教师制作出来的课件也只是传统纸质课件的原样照搬,形式刻板,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课件制作过程中相关素材的收集和编辑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工作量大,课程内容没有发挥出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势,新的教学方式又限制了他们的板书和肢体语言,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3.2 互联网和多媒体碎片式信息多、来源丰富、良莠不齐,使学生思维过于发散,重构知识体系框架困难 与纸质教学内容相比,互联网信息来源于不同人群,知识背景千差万别,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难免引起碰撞与冲突,甚至还有些观点存在错误。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未形成之前,分辨不清对错,对于内容的选择不知道如何取舍,很容易困惑。另外,互联网上很多内容针对性较强,只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讲解与辩论,碎片化严重,不成体系,所有这些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很难将各方面的观点整理到一起并系统化。

3.3 学生自制力差,在互联网和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偏离教学内容 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消耗着人们的时间。在教学上,互联网、多媒体和智能设备在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展示方式、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和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消耗学生的有效时间。在对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过程的调查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课程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点击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外部链接,浪费很多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对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影音资料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其所要表达的相关教学内容。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促进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便了学生记笔记、实时信息搜集和师生间的信息互通,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问题很多,例如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页,这也是目前是大部分高校禁止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或屏蔽教室手机信号的主要原因。

4 展望

互联网与多媒体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它们广泛应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尝试将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利弊,使课程改革目标更明确。当前,如何在发挥互联网与多媒体以及智能设备在教学中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其负面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对互联网与多媒体以及智能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与尝试[1-3,5-8],相信不久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将会被解决,而它们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2] 董永彬,吴连成,赵亚丽,等.多媒体技术在《种子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240-241.

[3] 赵亚丽,董永彬,李潮海.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农业科技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422-17424.

[4] 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74-84.

[5] 郑燕林,李卢一.MOOC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选择:基于国外MOOC教师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43-52.

[6] 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7] 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8] 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65-71.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艺术设计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阐明,分析了艺术教育的现状,从丰富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培养新型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设计;教育;革新思路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 +”概念,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的融合,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互联网+”更够打破传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并实现跨界融合。同时“互联网+”对人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具有开放性。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相关专业开设的越来越多,非专业的学校也相继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很多无法忽略的问题。首先,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者不能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培养艺术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是选择虚拟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其次,由于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只能单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策略

(一)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

艺术设计涉及材料学、工程学、美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多高校、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相关课程,但是职业学院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与专业的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设施都落后很多,教学水平的不同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同时,如此广泛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大大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资源分享变得十分容易,教育资源可以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互联网,一些非专业的院校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的教育资源,“互联网+”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结合,极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

“互联网+”时代使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实践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有着强大的学校后台,学校会为学生安排和设计很多的实践活动,而职业学院的学生并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合适的实践项目。“互联网 +”的出现为任务的委托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实践所需的项目和任务,教师会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所托項目,同时与委托方保持沟通,在沟通中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没有设计项目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真实项目。

(二)改变教学模式

职业学院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对学习普遍没什么兴趣。职院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整体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差,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高等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和就会变成一节精彩的课,学生也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学习资料。“互联网+”的出现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课”、“慕课”、“腾讯课堂”等在近年来的使用率十分高。通过互联网平台,学校教师可以进行网上授课,将一些理论和定义通过视频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灵活的选择学习的地点,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之处。艺术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零碎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性格选择合适的导师。教师与学生通过互联网交流也会减少尴尬,建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舒服的状态,极大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将知识与用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掌握知识和能够运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既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适当转换,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艺术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求设计师具备感时尚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艺术设计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专业。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于充满个性的设计越来越感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将设计趋于小众化、个性化。未来的设计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机会,设计师需要走进社会积极创业,同时需要具备品牌推广、业务洽谈、积极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锻炼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互联网 +”时代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通过对“互联网+”概念的研究,以及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想要改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可以从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三个维度入手,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鸿. 浅谈互联网+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62-63.

[2]张娜娜. 论“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J]. 艺术科技,2016,04:19+123.

[3]陈静. “互联网+”与现代继续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17+119.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呈现出精准、移动、即时的新特征,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策略是图书营销的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图书营销;价值传播

基于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平台的传播形态,具有交互性强、检索便捷且信息存储量大的特征;移动互联网,则是基于3G技术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传播新形态,推动营销进入了精准、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品牌价值传播新阶段。

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趋势解构

随着3G技术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终端应用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移动、精准的传播优势,为品牌营销提供一个新的创新空间。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

(一)信息传播的变化与特征

随着3G 技术深入发展,移动终端得到普及。App Store 软件应用试水成功后,智能手机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模式,自媒体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新情境,受众被置于一个移动、精准、个性化的传播环境中,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呈现出诸多变化。

首先,从传播主体上,“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促进“三位一体”社会化消费群体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传者与受者间的界限, LBS与SNS的结合产生巨大传播效应,提供给受众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二维码等。话语权逐渐下移,受众逐渐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特征,集“自创内容、自成媒体、沟通主导”于一身的社会性消费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主体。第二,从传播内容上,内容即营销。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介传播形态,新形态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界限,承载信息的移动设备成为一种媒体模式,传递的不再是单纯的讯息,而是品牌营销的内容。第三,从传播渠道上,由互动、整合向融合发展。传播渠道在经历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织性战略与战术性合作之后,迎来传播渠道的融合阶段,而网络、通信、媒体三者之间的融合,塑建出全新的、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平台,进一步说,整合传播渠道的全媒体传播奠定了媒介融合的基础。第四,从传播效果看,裂变式信息传播效果显著。社会化媒体是信息传播裂变式的平台,以其强大的社会性优势更利于推动传播信息的快速扩散。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自媒体逐渐显示出不可小觑的传播实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量叠加的同时,转发的评论又与原有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意义再创作,信息的急速叠加与再传播形成裂变式效应,它颠覆了固定化的传统文本传播模式,取得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基于以上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移动性和精准性特征。一方面,传播的移动化已是大势所趋。3G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传播奠定网络和用户基础。即时、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为移动传播提供条件和动力。基于便携、移动的特性,手机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精准性日益显著。无线终端应用在移动网络对受众需求和受众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移动终端提供的位置信息,在精准传播中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手机媒体的终端应用可以准确判定受众类型,为符合碎片化受众需求的传播决策做出参考依据,对传播精准性提升方面的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被誉为广告媒体精细化典型代表的手机二维码,可以精确地跟踪与分析每一个媒体、访问者的记录,为营销信息的投放时段、投放媒体做出参考依据,将精准营销传播的价值推向更高的层面。

(二)传播技术支撑的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

3G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同时,也深刻的改变着媒介形态和传播结构,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一方面,单独依靠某种强势媒体或业界一方的营销力量,已经不能达到品牌传播的预期效果。跨界与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的能力是权衡企业以及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跨广告传播、跨媒介推广、跨各界合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现实,不同特质的媒体资源和营销手段的整合与互动利于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各界协同合作加强了品牌传播的力度。另一方面,不同媒介形态整合到同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之上。“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即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媒介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媒介融合发展到新阶段,在技术融合与网络融合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以及终端融合。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平台形成

具体到图书营销领域,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一个价值整合平台。在3G技术支撑的整合平台上,以跨界为中心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势互补,实现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营销壁垒被打破,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得以拓展。社会化、移动化的自媒体以及APP应用发展愈演愈烈,是图书品牌价值整合与传播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平台。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策略

随着传播技术平台的提升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图书品牌传播的控制也逐渐转向以移动网络传播资源为中心,品牌资产的创建也随之变得愈来愈难以控制。〔1〕笔者认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的品牌价值传播,是图书品牌塑建与传播的关键。

(一) 图书品牌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移动互联网语境中,品牌价值的实现存在一种更高的层次,即精神价值层面。在更高层次的品牌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品牌最终以价值观的物化或象征的形式存在,换言之,成功的品牌定位最终使品牌成为某种社会价值观的特定符号。具体到图书领域,作为出版社的商品,图书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是物质与文化的协同体。进而言之,作为图书品牌的物质载体,图书彰显着品牌的精神性文化价值,图书品牌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二)价值传播:图书营销新策略

价值传播,简单地说,即价值观的整合与传播,具体来说,它是品牌以核心价值为中心整合社会价值观、以品牌核心价值为纽带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的传播过程。移动互联网语境中的图书品牌传播,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价值整合与沟通的技术平台,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进行价值观整合与传播。

价值传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新策略,将促进图书品牌资产向社会价值资产的方向发展。笔者将从三个角度阐述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品牌传播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各品牌接触点围绕核心价值保持着一致性和清晰性,持续不断地将图书品牌的文化价值传递给消费者。通过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深层次互动沟通,消费者对图书品牌所传递的文化性精神价值逐渐由认知发展到认同、同化的阶段。而当下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缺失,是图书营销存在的严重弊端。其次,自媒体为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提供契机。图书品牌消费者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独立精神个体。在碎片化阅读中,他们寻觅适合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对图书的选择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性和自我筛选意识,此外,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再创作。可以说,图书品牌消费者是品牌价值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在自媒体时代,设置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相关的话题,依托于微博、微信等价值传播载体,促进热点话题的快速分享,最终使以话题为载体的品牌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热点整合到社会价值中。再次,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形成了品牌价值传播的整合平台,图书品牌理念得以具象化、行动化。图书品牌与受众间的价值关系更容易建立。然而,终端不是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而是承载价值的受体。虽然多数出版社为图书品牌开设了微博、微信平台,但也多是畅销书宣传、书讯发布等,利用移动化、精准化的整合平台塑造和彰显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案例,却极为罕见。

三、 移动互联网在图书品牌价值整合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移动互联网通过媒体优势与内容资源的整合,成为品牌价值传播的平台,自媒体、终端应用等介质以及各种应用模式所创造的营销价值不容小觑。笔者从媒介运用、传播模式两个角度,对移动互联网在图书品牌价值传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以自媒体为图书品牌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

自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显示出互动性强和个性化的传播特点。笔者认为,图书营销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在整合媒介资源、实现内容互动方面的优势。微博、微信、二维码等自媒体在移动营销、口碑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

微信、二维码等自媒体在移动营销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基于语音聊天的微信应用,其传授双方的关系更为亲密、传播信息的可信度更高,在精确化的交际圈里,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在微信的受众中,由中心所在位置1000米范围内的用户所构成的千米交际圈,是微信线上营销的重点人群,该群体最有可能实现线下购买行为。〔2〕因此,在图书实体店、图书卖场、图书主题活动现场等场合,可以将微信作为辅助性营销工具,向附近的潜在消费者扩散信息。〔3〕此外,微信与手机终端、二维码、微博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优势平台的集中,读者可通过微博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图书品牌的微信应用加载到手机中,这种自主筛选的、带有明显主观意愿的广告接受方式,是维系品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

自媒体在口碑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是实现裂变式信息传播的平台,社会性优势更利于推动传播信息的快速扩散,口碑传播在品牌价值认同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品牌的价值传播,还需依附于口碑传播中的“热点话题”。口碑传播的内容须带有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相关的话题性,话题相关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品牌价值传播的效果。基于价值关联性较强的热点话题,消费者自创的内容形成统一的主题,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依附载体也因此形成。在口碑传播过程中,自媒体承载的信息量急速叠加促成了传播的裂变式效应,极大促进了品牌的价值传播。

(二) 以图书APP为资源整合与优势传播的价值平台

新兴的终端应用是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的平台,也是培育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黏性、忠诚度的理想载体和介质。终端应用集多种媒体于一体,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手机的独特价值融合在一起,在深度传播、用户反馈、内容互动等方面具有极大突破性。

扩容提质,是目前终端应用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资源共享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的大小是关乎图书品牌终端应用兴衰的关键;同时,创新的内容、形式以及深入契合用户需求的内置工具,也是高质终端应用所必要的。通过手机主动下载的应用 APP,以其位置化、营销精准、互动的特征,决定了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过程中,具有能够维护、加强消费者黏度的独特价值。具体到图书营销领域, APP在与用户触屏接触时可以创新的形式或贴切的文字内容赢得他们的青睐,在随时随地的接触中,建立图书品牌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或精神栖息的关联度。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PP创新不足、优质内容缺乏,成为限制其营销取得预期效果的瓶颈。结合图书品牌特质,推出个性化、高容量、优质量的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两个维度实现高质图书APP的塑造:从功能层面,图书APP契合读者需求,内设针对读者阅读习惯、便于阅读的工具及应用,比如书摘笔记的设置、类纸化的阅读形式、触屏显示阅读进度、排版精美等,提供给读者便携、内容易获、更高性价比的阅读方式。从内容层面,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之间的阅读数据逐渐实现共享,由内容资源整合而产生的高容量图书APP是市场所需。高质的图书APP,更易使图书品牌渗入读者生活。

(三)基于LBS进行移动化、精准化的图书营销

LBS应用模式是手机媒体移动、定位、互动以及消费者身份识别等特征的最佳诠释,它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消费者的时间、空间、行为等信息,其价值在于将地理位置纳入精准性营销范畴,为品牌进行B2C传播提供参考依据。〔4〕LBS模式在图书营销中运用,获取并依据消费者位置信息进行图书品牌内容传播与服务。

实体书店可根据消费者特点与需求进行图书品牌传播。基于LBS应用,消费者可获得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信息,同时,商家依据其信息把握其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品牌传播,使线下与线上营销相结合,且利于提升营销精准性。从LBS发展的角度看,其与SNS结合已成趋势。LBS的应用依托于智能终端和强大的用户基础,而社交网站的用户资源及好友圈内身份的真实性无疑符合这样的发展要求。LBS以其精准的定位与SNS优势互补,必将迸发出强大的营销价值。就图书营销而言,根据SNS受众特点可知,社交网站多受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青睐,该群体有着猎奇、追求个性与新潮的心理特征,由此,笔者认为基于LBS与SNS的精准化图书营销可适用于时尚畅销书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服务”是图书营销的关键,作为仅是提供精准位置信息的方式,LBS虽显示出独特价值却无实质性的传播内容,所以说,将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与这种独特的应用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图书营销的关键。

(四) 基于solomo进行多维度的图书品牌价值传播

所谓SoLoMo,即社交、本地化和移动化的整合传播方式,具体来说,通过社交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从而宣传产品信息、细分目标受众,继而实行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推广,最终借助强大的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互动等行为提供服务与保障。〔5〕基于solomo传播模式,图书品牌塑造移动化的多维度营销体系。

SoLoMo营销模式运用到图书营销中,需深入发掘营销的社交、本地化、移动化特点。笔者认为,本地化、移动化的营销策略更值得图书品牌关注。一方面,图书领域的本地化的主题策划活动屡见不鲜,然而,大多以签名售书的形式开展,真正富有创意的、契合读者需求的主题活动十分匮乏,提升本地化策略的创意性是图书营销的难题。另一方面,植根于图书品牌核心价值的本地化、移动化的品牌运动亟待探讨。图书品牌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社会化运动的基础,图书品牌理念也得以具象化、行动化,并最终内化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以图书文化价值为基础,以实现读者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社会化运动在图书营销领域尚未耳闻,而富有创意的品牌运动能够较好的彰显出移动性、社会性优势,取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张金海 , 段淳林 . 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 〔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5):99-10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唐娜.二维码的移动营销想像〔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4):87 .

〔4〕唐娜.LBS: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4):82-83.

〔5〕陈媛媛.数字时代图书营销中的SoLoMo〔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53-55.

〔责任编辑:谭 蕊〕

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管道巡检监控工作中存在的因导航卫星信号不佳而导致的监控盲区和需携带专用移动端设备或标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蓝牙的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技术的管线巡检管理系统实现方案。该系统通过采用GNSS和蓝牙4.0定位技术对巡线区域提供定位服务全覆盖,有效地避免部分区域因GNSS信号不佳而无法准确监控的问题。另外,系统移动端采用主流的Android手机,无须携带专有设备或标签。实践表明,本系统所采用的标准Android手机和蓝牙定位信标实现了管道巡检工作的全区域位置监控,提供了标准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了巡检监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易于推广使用。

关键词:定位;GNSS;蓝牙定位;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巡检系统

(前言)管道运输因为具有成本低、运量大、可持续工作、不受天气和地面其他因素影响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随着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度增长,国家针对管道运输网络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由于管道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品,任何微小事故都可能会对经济、环境乃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确保管道安全运营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输油管道地域分布较广,日常巡检维护工作枯燥和重复,而巡检人员基本上都是单独作业,容易因为责任心不够而对日常巡检工作产生懈怠。传统的巡检多采用手工记录方式或采用单一定位技术发展而来的巡检系统,已经无法保证管线巡检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漏检、出圈、数据不准确、上报隐患描述不清、专有设备使用和保护不善等管理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因为GNSS信号不佳而导致的部分关键区域无法精确定位等系统问题的存在。尤其当巡检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如管道腐蚀、管道泄漏、违法施工)无法及时上报,地点和情况描述不清,管理人员无法对隐患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输油管道造成潜在的影响和损失。另外,由于巡线人员对于深埋地下的管道位置不明确,导致巡检线路不合理,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

该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NSS和蓝牙定位的管道巡检系统实现方案,通过选用基于GNSS和蓝牙室内定位的多源技术、互联网地图、Android智能手机,提供了全区域无缝定位、无须专有设备和专用标签、低成本、高自动化的管线巡检监管系统。多源融合的定位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关键区域因为GNSS信号不佳而无法监控的问题。

1 管道巡检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常用的巡检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有基于条码识别技术、GNSS定位技术和RFID识别技术。

(1)基于条码或者二维码识别技术。该技术易于实现,且成本极低,但是管道及其相关设备基本上是在野外,周围环境比较恶劣,纸质和塑料质地的条码容易因天气、环境因素、甚至人为因素损坏,而且条码的读取需要一定的光源,无法做到全天候工作。[1]

(2)基于GNSS定位技术发展而来的巡检PDA设备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巡检技术。基于GNSS技术的识别方式,在野外空旷的区域定位效果好、工作稳定、不易受天气、地理位置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由于该方式需要足够强度的多颗卫星信号,在室内和遮挡严重的密集环境中,定位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可用性受到严重制约。而专有的PDA设备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GNSS技术的推广。[2]

(3)基于RFID识别技术。RFID识别方式需要在识别桩或设备上镶贴RFID芯片,而且必须配备专用的阅读器设备;另外,由于 RFID 标签无须直接与阅读器设备接触,RFID发射出的射频信号可能会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盗取,从而泄漏标签内存储的信息,构成安全隐忧。 [3]

(4)基于多源融合的定位技术。该技术是未来通信导航定位系统中发展的方向,在室外无遮挡的空旷环境中使用GNSS定位技术,在室内环境中,采用UWB、蓝牙、红外线、超声波、wifi等技术发展而来的室内定位技术(LPS),共同实现室内外全方位位置服务。其中,基于蓝牙4.0中BLE(蓝牙低功耗)这个特性发展而来的iBeacons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低、部署方案简单、精度高(米级)、响应速度快(秒级)、移动端设备解算等特点,加之目前主流手机都已经支持蓝牙4.0标准规范,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4]

2关键技术

2.1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无线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GNSS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地为更多人所使用,例如,汽车手机导航。移动GIS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技术领域,一个是移动端GIS服务,另一个是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 LBS)。前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GIS数据的收集、验证和更新上,而后者主要关注在具体业务中如何设计、实现和应用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智能手机终端、导航卫星、移动通信网络、室内定位设备(UWB、蓝牙定位设备、RFID和条码)、业务服务器等。移动GIS系统的最终实现目标是提供4A服务: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为任何人(Anybody)和任何事(Anything)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服务。[5]

在管道巡检工作中应用移动GIS技术,能够使工作人员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移动端查看管线地图、上传位置信息、定位导航等功能,准确快速上报发现的事故隐患,保障管道安全运行。[6]

2.2室内定位技术(LPS)

目前室内定位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主要有超宽带(Ultra-Wideband ,UWB)、蓝牙、RFID、红外线、超声波、Zigbee、WiFi等。[7]

其中,超声波和红外线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但缺点是无法工作在非直视的环境中。UWB技术从理论上解决了在非直视的环境中工作的问题,并提供分米精度级的定位服务,具有系统容量大、传输速率快、功率低,能和现有的通信系统共享带宽等优点。[8] 但是其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成本高、被定位人和物需要额外佩戴专用标签(相对于手機等终端是天然的标签而言)、需要外接电源和通讯网络、服务器端进行位置解算等问题。而基于蓝牙4.0中BLE(蓝牙低功耗)这个特性发展而来的室内定位技术具有米级精度、成本低、功耗极低、响应速度快、部署简单等特点,一颗纽扣电池就可以支持蓝牙信标点工作一年之久,适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的野外部署。一般在室内空间均匀布置iBeacon基站,当定位人员进入iBeacon基站布置区域,通过手持蓝牙终端设备接收iBeacon基站发送的与位置相关的UUID号和RSSI值,经过加权的三环定位算法即可定位人员在室内的坐标值。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蓝牙4.0标准规范,用户无须携带专用设备或专用标签,技术容易被接受,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9,10]在本系统中,考虑到管线的野外工作环境,选取蓝牙室内定位技术。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整体体系结构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移动端。移动端设备选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4G安卓手机,安装巡检系统的移动端APP,由GPS卫星、北斗卫星、蓝牙定位基站提供多源融合的位置服务,地图采用互联网地图叠加管线地图和室内地图,主要实现巡线任务管理、地图位置实时展示、实时轨迹展示和上传、事件上报、历史信息查询等功能;(2)监控端。主要由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PC端和平板电脑所组成,主要实现巡线任务的计划和分派、巡线实时监控、历史信息查询、突发事件管理、人员设备管理等功能。

3.2 移动端体系架构

移动端主要面向巡线人员,它的体系架构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体系结构图如图3所示。

其中表示层,为用户提供交互所需的各种界面。本系统移动端的界面主要包括地图主界面,即在一张地图上显示管道中间线及设备、室内贴图、巡线员的实时当前位置、任务执行状态、报警状态、系统状态、事件位置标签等,加上任务管理列表界面、事件上报界面和账号设备相关的系统界面。

业务逻辑层,是体现客户实际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和业务规程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业务功能和其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移动GIS、实时定位、任务管理和报警管理等,相关的服务包括位置服务(GPS和蓝牙)、地图服务、加密解密服务、数据传输服务、语音服务、照片视频服务等。在位置服务中,如果移动终端同时取得蓝牙位置信息和GPS位置信息,优先使用蓝牙位置信息。在数据传输服务中,通过采用断点续传技术和Web Socket连接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数据层负责管理任务、事件、轨迹和报警等相关业务所需和产生的数据。其中,通过持久层访问SQLite数据库,通过Android操作系统获取来自各种硬件模块的数据信息。

3.3 监控端体系架构

监控端主要面向管理人员,体现架构采用4层设计,自上而下分为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进行构建,体系结构图如图4所示:

其中,客户层主要是为移动端提供Rest API、表单和Web Socket服务接口。移动端通过客户层获取所需的任务数据、实时上传轨迹信息、隐患事件信息,完成巡线任务工作。

表现层主要包括提供给管理人员使用的Web浏览器端页面。在表现层,通过统一的Web GIS平台,叠加显示互联网地图、室内地图和管线及其相关设施矢量图等多种数据集,提供标准的GIS操作功能。通过该Web GIS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全面掌握巡线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实时发现巡线人员的违规行为,根据上报隐患的精确位置和现场的照片、视频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响应,及时启动保障预案,保证管线的安全运营。

业务逻辑层主要实现巡线业务在监控平台端所需的各种业务功能和相关的各项服务。

数据层数据主要包括业务数据、管线及相关设施数据和互联网地图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线数据保存在本地的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持久层进行访问和存取。互联网地图数据通过互联网厂商提供的地图API获取。其中,业务数据主要包括巡检任务计划数据、巡检轨迹数据、事件管理数据、用户数据等。管道数据主要包括管线中间线、缓冲区和相关设施的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加密的方式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4 结论

将融合GPS和蓝牙室内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应用到管线巡检的专业工作中,实现了管线巡检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自动实时监控,解决了因GPS信号不佳而无法精确监控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标准的Android智能手机,避免了移动端专有设备的硬件研发和采购,降低了成本和使用门槛。

参考文献:

[1] 薛旭艳,张鹏,田奕丰,等.基于3S技术的管道巡检系统[J]. 管道技术与设备,2009,95(01):25-28.

[2] 王鲁单,王洪光,房立金,等.一种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器人,2007,(01):7-11,17.

[3] 冯海文,付博文,邵中,等.一种基于RFID的安全巡检模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31(04):462-465.

[4] 苏松,胡引翠,卢光耀,等.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室内定位方法[J].测绘通报,2015,465(12):81-84.

[6] 曹闯明,许德昌.长输管道巡检管理中的多源移动互联技术[J].油气储运,2014,3 (11):1240-1243.

[7] 康铭东,彭玉群.移动GIS的关键技术与应用[J].測绘通报,2008,378(09):50-53,69.

[8] 肖竹,王勇超,田斌,等.超宽带定位研究与应用:回顾和展望[J].电子学报,2011,39 (01):133-141.

[9] 李娟娟,张金艺,张秉煜,等.蓝牙4.0标准规范下的模糊指纹定位算法[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9 (02):126-131.

[10] 石志京,徐铁峰,刘太君,等.基于iBeacon基站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J].移动通信,2015,39 (7): 88-91.

上一篇:文学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级审计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