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2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而只有教师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创新, 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强化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动态的教学意识, 在确定所教的内容、手段、时间及评价教学效果的办法时, 自觉与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博取众家之长, 并勇于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品牌。

1.2 教师要掌握创新教育理论, 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要不断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 并恰当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 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 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1.3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创新的品质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教师, 要掌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而且要成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师从单纯讲授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个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险, 提出新的想法, 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 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 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3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 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勇气, 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1) 开展一些教学论坛活动、文体活动, 建立多种学社、社团,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其良好的观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会调研、市场分析、进行热点追踪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为将来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实践, 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 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铣.教师必读——教学原则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 2001 (9) .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课程结构创新

应试教育认为抓学科学习才是课程突出, 抓应考科目才是抓教学, 弊病就在于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开发。改革课程结构, 首先应强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诸多的功能中都应体现育人的功能。从这一点出发, 课程结构的板块化, 应成为课程结构创新的基本趋势。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特定课、实践课等都可成为课程结构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程结构, 都应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发展性、创新性为主要方向。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的“生长点”。

2 教材创新

改革落后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教材体系,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体现主体性, 发展丰富的个性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体现针对性。同时要及时反映人类最文明成果,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 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以创新为主题的素质教育, 除了改革课程结构外,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推陈出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教是教法创新的根本宗旨。创造性从一个侧面可体现为三种能力, 即独立思考能力, 丰富想象能力, 独立动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被动学习, 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并使其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 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同时,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进程, 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 注重网络, 多媒体等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4 实践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问题, 学校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条件, 提供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勇于、勤于和乐于实践, 在活动中有效地开发创造潜能。首先, 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直观教具, 重视和改进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其次, 通过劳动课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通过劳技课掌握某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技能, 了解现代化生产的一般过程, 获得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同时, 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和谐发展, 还可以提高就业能力。事实说明, 劳技课有利于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 是提高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 进一步了解社会,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能力, 树立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这是创造的强大精神支柱。有了这个支柱, 创造才能明确方向, 才会有锲而不舍的进取意识, 才能激励青年学生不畏艰辛地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活动, 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坚实的基础人才保证。

5 活动课创新

活动课是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突破口, 是学生施展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应试教育只注重课堂知识教学, 忽视学生课外活动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恰恰要通过活动课来体现。学校教育应当在开发活动课上标新立异, 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 开设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劳技类等活动课, 让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归宿, 提供自由创造的空间, 其效果不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发展特性特长, 而且使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活动是智能的摇篮, 是创造的襁褓, 是增长才干的广阔天地, 让学生形成创造型个性, 就绝不能将活动课异化为课堂教育学, 并做到校内与校外的统一, 分散与集中的统一, 科技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

6 个性教育创新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开展创新教育, 就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强调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对教育而言, 是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各有所长、各显神通。个性差异是开发的潜能, 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共性, 没有个性也就难以培养创造性。所以, 教育者应当把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 尤其抛弃“差生”概念, 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导和自信, 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所以, 只有真正认识个性品质是人的潜能所在, 是创造力的资源, 教育者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施创新教育, 教育观念要创新, 教学要创新, 教材要创新, 教学方法要新, 教学方式也要创新, 使其形成一种全新的创造教育, 奏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只有在创新教育上不断突破, 创新人才才能层出不穷, 中华民族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教育创新体系中, 教学体系的创新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创新, 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创新的新体系, 才能用更加科学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改革教育教学。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1.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针对不爱提问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成功,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 数以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 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能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教学“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时, 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两个平面。设问:“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会对此观察并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又设问:“你能说出为什么平行吗?”“以前见过类似于此的问题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与一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这里, 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实例, 即激活了学生学习“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习记忆中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为“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意义的建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 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在复现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和组合,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教学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先对问题做整体分析,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 再由表及里, 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 由此及彼, 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 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 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 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扼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求实创新, 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协同发挥作用, 在智力因素中, 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创新的思维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用非常大。在创造性思维中, 应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互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险精神、创造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 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时, 必定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高效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新常态,作为社会基础性工作的档案工作就变得更为重要,并且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档案服务发展成效也更加明显。采取创新性措施,加大档案的科学化发展才能更广泛的服务社会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档案;创新;管理;发展

在愈加开放发展的社會形态下,社会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向前推进。在这种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也不能置身于发展之外,否则档案工作将会被社会遗弃和淘汰。为此,档案工作就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围绕社会发展进行创新,逐步解决管理模式的陈旧,管理思路的狭隘,提升档案管理层次,紧随时代发展,实现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和开拓性发展。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中,创新已经成为各个社会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事关自身事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档案工作与其他各行业工作一样,也需要通过创新来促进自身发展,打牢档案管理基础,服务其他事业和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其他有关工作一定会在发展中受到阻碍和制约,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创新中生存和发展,才能不至于被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淘汰。目前,档案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档案管理资源的发掘,创新创造更多的高水平档案成果,为社会持续发展增添高价值利用参考,才能发挥档案独具的资源性价值,开发档案资源要创新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进而推动档案工作的永续发展,持续不断的为社会事业推出支援力量。

二、档案创新管理中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档案工作是单位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大都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但是档案机构的作用却发挥不够,甚至成为空挂的“空壳”部门,档案人员及档案管理职能发挥不够,淡化档案工作,缺少资金保障,很多档案工作没能有效开展起来,严重制约着档案工作付诸实际行动。

(二)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是工作执行的依据,将有关档案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是工作开展的必要。但是,很多单位没有可执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虽然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是没有实质性操作内容,成为摆设,导致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基本的制度遵循,档案管理工作容易出现混乱和无秩序性,影响档案工作的规范性开展。

(三)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不到位。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作的大环境下,档案管理部门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设备,用于目录的打印及各种档案管理登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档案管理。但是,仅仅依靠计算机进行基础性的管理显然不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大量的档案元载体任然沉睡于库房之中,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技术将“死档案”转化为“活信息”,不能实现广大利用者期盼的档案资源共享愿望和目标。加之,没有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的档案存放专用库,新生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存储问题仍然没法解决,出现大量电子信息流失的严重问题。

三、档案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人才管理。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是建立在足够优秀的人才资源基础之上的,没有专业化人才以及缺少开拓创新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工作的创新开展将举步为难,或者说创新发展也是无实际成效的空谈。要注重造就和选拔使用年轻有为、知识层次高、有开拓创新发展潜力的档案管理人才。要实施档案专业技能提升策略,让锻炼和培养教育成为档案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让更多的档案人员成为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好的管理理念是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档案管理工作处于社会会发展的新阶段,要注重把创新发展作为自身价值实现和助力社会腾飞的重要方式手段,改变独立的工作格局,褪掉封闭的“外壳”,融入开放的社会外部环境,主动展示自身价值,让更多的资源性档案优势发挥出来,助力社会事业新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管理方式。目前很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就是整理和存放档案,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档案管理现要求,要在做好基本的整理保存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档案资源的挖掘上,将更多的隐形档案信息内容转换成大众需要的公开信息资源,以档案管理方式创新促档案工作创新发展。

(四)创新管理手段。档案管理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付出就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目前手工管档查档的管理手段应尽快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替代,以解决利用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更多更快地档案资源管理利用渠道,解决档案资源提供量不足的问题。

(五)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秩序性和规范性运行,必须要采用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来实现,防止日常档案业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加强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工作规范要遵循制度要求;具体工作对应具体岗位,做到机制保障岗位履职到位,按序推进档案工作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档案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有利环境下,采取创新驱动措施正逢其时。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永恒的社会事业,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资源,因此要将档案资源建设的管理和利用放在档案管理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加大档案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做好信息储备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性的开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档案资源的社会性开放,为档案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社会基础,助力档案工作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浅谈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J].社会科学. 2017(11)218-219 .

[2] 王新梅.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分析[J].大东方.2016(06)121-122.

[3] 刘桂梅.对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 [J]科学导报2017(02)167-168

[4] 徐艺华.论档案工作创新的思路和方法[J].科学与财富.2018(07)141-142.

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及技能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技能为主要方向,并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及提升。与此同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毕业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学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理论构思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创业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当代青年学生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其中包含的内容以及能力较为广泛全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具有专业性的方式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以及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公布的专业目录进行培养。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并相互作用,其中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载体,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机制的主要发展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以及调控专业教育的开展及发展,而在专业教育活动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够实现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并且切实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基于生产背景分析专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价值取向维度分析,专业性教育机制主要以工具主义以及实用主义为主要理念,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人本主义及实用主义为主。因此,专业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专业教育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知识以及技能是进行创新及创业的资本,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的水平将决定其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有助于地区经济的进步发展,并改善教育结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将使教育專业离开学科本位思想,实现教育育人的素质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内化吸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及发展形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有效缓解就业困难问题的重要方式及渠道,其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含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皆为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中,应通过改善区内域的发展环境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将学科结合以及专业融合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标设定中,应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的环境及目标相适应,继而实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利共生[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专业教育活动中更为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向社会发展及企业输送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结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标定位应以培养经济内生驱动力为主,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内生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原则

1.将社会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制的结合过程中,应坚持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的人才,继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并非传统的通识教育或是素质教育,其中教育内容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学科教育内容相结合,能够使得接受教育的人才掌握解决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保证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结合,保证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及志向,并且应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后的教学模式并非放弃传统的知识传授以及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学科内涵的领悟,构建实践式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组织企业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并促进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发展[3]。

2.将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掌握观察、领悟、探索以及行动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及训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强化积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中将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相结合,其中实践性的创新活动更多的是技术层面,而思维创新更多的是理念层面。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创新离不开思维创新的指引,而思维创新活动需要通过实践创新活动进行检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结合中,实现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的结合发展。我国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开设了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继而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及系统化运转发展。

3.将创新创业与课程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应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掌握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基本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结合至专业的课程之中是原则性要求。首先,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结合至通识教育之中,借助通识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继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和习惯,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日后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基础能力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将创新创业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以及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保证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碰撞中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创业思维更加系统化地发展。最后,基于创新及创业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思思维及创业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学的专业特点,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策略

1.转变融合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标是先导,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活动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活动对于社会发展、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成长的积极且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与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认识不足,因此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成为必然的发展要求。首先,基于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培养人才是最为有效且长效的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精神、合作意识等皆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其次,基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环节中扮演者拉动者与调控者的角色,其将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影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4]。政府提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方式影响其他教育主体的观念及行动。最后,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中,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两种教育活动的融合效果。高校的教育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再是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应积极地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将教师的教学效果及积极性纳入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中。

2.明确融入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发展之中,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目标。首先,传统的高等教育活动中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需要人才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而言,明确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应加大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力度,继而有效地调整创业创新教育活动与实践发展之间的差距。基于高等教育维度进行分析,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之间的结合目标,其中主要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本地的就业率,有效组织人才的向外流动。第二,提高人才的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将文化内容结合至教育活动中,继而发挥文化积极的經济效益。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教学过程之中,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形式以及核心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发展的重要方式及手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结合中应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方式主要有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具有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以及在实践环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完善融入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发展之中,应不断完善融入的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高等院校应构建专业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继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发展。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及管理机制,在综合管理、信息处理、教师培训及创业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因此,高校应在政府、企业的支持及帮助下,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继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的有效结合。其次,高校应完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通过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帮助教师及学生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继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效果。

4.加大投入力度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及教训设备建设不够完善,并且缺少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及企业任职经历的教育者。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应从学校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院校方面应更多地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继而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锻炼,继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及效率。其次,高校应更多地组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更多资金,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结束语

创业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的融合中包含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训活动等环节,并且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发展还将受政府政策及企业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及技能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能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