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

2023-03-03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大容量、交互性和实时性强等优势,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结合H5等新形式,展现了独特优势,掀起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潮。本文对“青年大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其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青年大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旨在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9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文章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因此,高校必须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当今新媒体的优势,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2]。

一、当前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爱国热情稳居主流,但仍存在异化趋势

目前,各大主流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当下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大众爱国热情高涨,以“爱国”“爱党”等为主题的新闻事件、文艺作品都赢得了大量关注。不论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全网高达15.33亿的互动量,还是电影《长津湖》取得了57亿票房的傲然成绩,都彰显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诸如电视、电影、短视频等中的大量娱乐性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价值观念总体正向,但仍须良性引导

相关数据显示,当下大多数青年团员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价值尺度,以民族复兴为伟大目标,积极贡献自身力量,但是面对赴西北等艰苦地区干事创业等号召,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不解与抵触情绪。同时,“佛系青年”“躺平”“内卷”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在价值观引导上加大力度,促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养成优良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习效能总体较高,但仍须加以督促

大部分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目标明确,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能够以提升自我为主要任务,保持优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少量大学生存在“空心病”问题,找不到努力学习和前进的意义和方向,在学习生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障碍。

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线上线下等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其用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化。

二、“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文本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以“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一季第一期到第十一季第二十期为研究对象,对每一期的学习内容主题、时长、拍摄地点、主持人、学习参与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体现的趋势以及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二)数据分析

1.内容与时长

从内容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主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核心,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及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相关网络主题团课,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分别推出了系列展、特辑等。大部分网上主题团课由主持人前往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和历史遗址,结合馆内展览品和历史遗迹对相关历史事件、政策进行讲解。

从时长来看,初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时长大多较短,大部分主题团课时长为2—3分钟,少数主题团课时长接近5分钟。在前八季只有一期主题团课时长超过了5分钟,即第二季第一期,时长为6分40秒,主题为“新时代”,其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以及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从这一期开始,关于新时代的方针、政策重要思想的一系列网上主题团课不断推出,包括“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内容。从主题团课第九季开始,课程时长增加为10分钟左右,这一改变一直延续到第十一季,目前主题团课时长大部分介于8—11分钟。主题团课时长的改变往往意味内容的增加和阐释的深入。起初“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以较短的时长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激发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情,方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随着“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逐步成为青年团员的学习习惯,其则增加了团课时长,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深度。

2.主持人情况

每一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都会邀请一位与本期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主持人。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主持人是高校青年团员,他们更加贴近青年团员的学习生活。近几年涌现的热点人物如理塘的丁真、B站的up主何同学、央视记者王冰冰等也都出现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中,在这些热点人物的知名度和话题感的带动下,主题团课往往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

3.学习参与情况

自“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推出以来,整体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并渐趋于稳定,单期团课净学习人数超过1000万。这表明大家对主题团课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现在各级团组织参与率超过90%,有的地区和高校甚至超过95%,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团员愿意参与团课学习。但也有部分地区以及高校的团组织参与率为50%—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和高校对青年团员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三、“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1.覆盖面更广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依托互联网平台,由各大高校和共青团官方公众号向全社会青年推送优质内容,宣传红色思想。相比传统媒介以及线下传播模式,“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传播更精确、更广泛,使受众能够迅速接收到推送内容并进行学习。

2.传播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

从传播速度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凭借其超时空的特性,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同时能够实现更高频次的内容更新,及时推送相关热点内容。互联网平台不仅使青年团员能够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学习内容,同时让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从而让青年团员更好地学理论、强信念。此外,网络平台的强大算法可以实现用户数据的回收与统计,便于学校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

3.便捷的存储和检索功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每期内容都能够保存,并可以通过目录高效定位与检索往期内容,不但便于大学生查阅和重温往期内容,而且有利于制作方对往期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估与反思。

(二)媒介融合的优越性

首先,“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采用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地实现了画面、声音和文字的融合,每期学习内容均采用视频并配以旁白和文字,实现了听觉、视觉的多重浸染,使大学生获得立体化、全景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互动答题的新型模式促使传受双方获得即时的互动体验,打破了传播中的互动性壁垒。

其次,数据化的传播模式契合了当今网络学习的新风潮。根植于社交平台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建立了青年团员学习的新渠道,有利于当代青年形成互联网学习思维。

最后,当代青年团员对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但是其政治敏感度及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薄弱。“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精准的受众定位,实现了有效的圈层传播,并且其对热点的追踪和符合年轻人的传播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对抗式解读的行为。

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深度学习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团员的学习效率,但是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浅学习”的困境。同时,学习平台应当完善每期学习内容的拓展阅读,为青年团员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加丰富且便捷的渠道。此外,学习平台还应建立相关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助、融合。一方面,学习平台应及时发布学习提醒及相关预告,而线下则可以借助实地特性,对积极性较低或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劝导;另一方面,学习平台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多样的激励反馈体系。例如,“百问出真知”“黨史答题对战”等形式都是对激励机制的有效探索,其精准地把握了青年学生高分享性及自我展示的心理特点,通过青年团员内部的比拼与竞争,实现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并兼顾学习的深度性与趣味性,进一步培养用户黏性,从而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良性竞争。

(二)加强引流工作与拓宽反馈渠道

目前的学习情况显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与其他主流媒体平台的交流上较为薄弱,引流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其可以尝试与“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等党媒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宣传,通过其他党媒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情况的评价或是教育价值的剖析等报道,使当代青年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这一学习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多方报道以及部分节目主持人、嘉宾自身流量的带动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影响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因此,“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与主流媒体合作,巩固其自身的主流地位,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健全引流工作与平台协作机制是必由之路。

目前,各大平台与论坛的评论情况显示,反馈渠道匮乏是“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当下的主要痛点与症结所在。由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尚未建立内部特有的反馈渠道,使得受众的反馈与讨论只能转移到豆瓣、微博、知乎等公共平台上。一方面,这不利于收集受众意见与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与内容的改进;另一方面,将用户意见转移至不同平台,可能会导致相关学习平台失去对相关舆论的引导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宣传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反馈机制,收集有效建议与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高效的后台客服团队,在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上具备一流水准。同时,每期节目可以开设评论区,为学生建立更为迅速、有效的交互模式,使其能够在评论区进行意见反馈,并且平台也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这仅有利于“青年大学习”平台的宣传,还能够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充足的空间。

五、结语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团委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紧密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核心业务,在全团部署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突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着力提升学习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当前青年团员喜闻乐见的新型团课,高校利用好网上主题团课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3]。

新时代下,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当今传播的主流趋势。“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新兴融媒体课程,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培养青年团员“爱国家、学党史”提供了助力。它不仅有利于青年团员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质量,还有利于高校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对加强青年团员“四个自信”和“四史”的学习,引导青年团员增强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剑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奋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闻前哨,2019(07):4-7.

[2]张金伟,李沛莉,赵延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大学,2021(35):1-5.

[3]叶婷.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43-45.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呈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自我自主、崇尚平等”、“价值多元、观点多变”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制改革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间的重要纽带,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创新对于教育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用跨界思维的方式,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现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该教育方法的创新,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今时代的社会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需要。随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的途径,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一)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上有很多的缺陷,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正面灌输,如舆论宣传正面事例。但是欧洲西部以及美国地区,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国在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教师在传授课堂教育时,要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就是把大学生当成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及其主观能动性,民主、平等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尚未稳定和完善,对社会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在处理实际的问题当中喜欢盲从,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诸多障碍。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被动传授法,而忽视师生间情感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就非常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把大学生的核心作用和个性差异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效果是好是坏,内容是基础,而方法和手段则是关键。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有其必要性。传统单一的课堂上灌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则极易让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有压迫感。因此,必须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法。比如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给学生们带来崭新的学习环境,让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有情趣。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发展性和真实性,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四)完善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机制指的是一种为完善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创新机制,并且通过对内部要素的价值采取评估判断、选择和合理利用来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例如:考试模式可以更多元化,如小论文、无领导小组讨论、答辩等方式;还可以开卷闭卷相结合;内容方面,减少教材上能找到的内容,增加个人思考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给出来的案例旁征博引,系统分析,从而侧重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总所周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中必可少的环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其特殊的优势作用。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现实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为毕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一环而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创新载体、丰富方法、创新路径,使广大师生更新思想观念,将实践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我国21世纪显著的时代特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创新,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最新课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面对挑战。要想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型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学生当成教学主体,改变教育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林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5,0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陈慧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为什么要创新教育观念?为什么知识能力发展要与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对当代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认识。

“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问题是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而是习惯用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用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当然只会记忆不会思考,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只有知识没有能力,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躬自省: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最能代表我国科技水准的自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我们总是以古代四大发明为豪,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电灯、电话、电脑,从原创意义讲,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世界通行的说法是,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卖产品、卖苦力,赚取微薄的劳务费。

上述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有人说,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不全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有人讲,创造性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人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包括个人成才价值导向、教育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动力。

第二,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要求我们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的办学质量高不高,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不是以高校自己的评价为准,而主要在于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

一项对万名大学毕业生和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问题是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相对而言,更多的问题是关于思想品质的: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二是心态浮躁,不愿意到生产销售第一线,只想在办公室搞管理或在实验室搞科研;三是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动不动就想跳槽,只认收入,不顾企业对自己培养付出的心血;四是缺乏意志力,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回避矛盾,把难题扔给别人。有的外企人事主管讲,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无法适应国际化企业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不满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学的和社会用的是两回事。

第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思考。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五个缺陷。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缺陷。简单地把教学当做知识传授,没有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平台和思维方式。三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四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等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社会实际,教学与社会的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必须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健康人格塑造,重视创造个性发展,重视创新能力训练。

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灵魂,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把知识能力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教育创新的关键问题:教育的本质、目标、使命和组织形式。

首先,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

传统教育本质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智育第一,重智轻德。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大多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育分”轻育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行为背离了教育核心价值,是教育功能本末倒置、教育观念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要成人,就要立德,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从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到理想信念养成层层递进,做到有机衔接。

现在学生出问题大都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够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好不好的问题。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成才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价值理念出现错位,将毁其一生。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要回归教育自身,要回归基础教育,不能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更应关注基本态度、基本素养;不能仅关注认知基础,更应关注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能仅关注硬基础,更要关注软基础。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具有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功能。实现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对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到人的个体发展上。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在于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双重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前提、基础、本质,后者是人的价值的提升和拓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强调自我价值,更要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自由发展或者个性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千篇一律,没有千人一面,没有万人一格。任何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都要具体到个性上来,一旦具体到个体,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重视个性、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重视个体、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生机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充分激发的社会,体现在现代教育目标中,就是三句话:一是每个学生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每个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每个学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思想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个性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自主发展的个性主体,把个性发展与引导学生成才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建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突出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教育的本原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包容多样性,正视差异性,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再次,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教育使命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中,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给予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第二层次,给予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第三层次,给予视野,这是最高层次。其实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越多越好。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出色,不是知识学得好,而是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得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讲,首先就是解决好价值观教育。解决为什么创业的问题,培养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都要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创业意识就是追求卓越,将自身优势、能力以及资源发挥到极致。阿里巴巴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杭州企业,但其战略定位、资本运作、创业团队的国际化烙印无处不在,它在创业中结合了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世界的大市场,是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典范。

解决怎样创业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的心理品格。创业的精神品格是一种自立自强、敢于挑战的心理价值取向。

解决什么是创业教育问题。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积极人生观、主动学习观、创造价值观,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学生创办公司”。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创业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树立现代知识观: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系统的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实现改造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把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要让学生、家长、教师甚至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得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受到重用的也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创业成功的也是好学生。

最后,教育组织形式应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

传统教育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其主体创造力。问题是知识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科学价值观的主渠道。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创新教育组织形式,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学模式,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支撑,从学生需求出发,敢于直面困惑,善于回答疑惑,系统解答疑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理论教育中,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结论更重要。问题中蕴涵着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中蕴涵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广阔空间,可以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集各学科智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强调问题取向理论教学,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80后”“90后”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仅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还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根据创新教育组织形式观念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互动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在学生中发现、征集问题,在凝练提升中建立问题体系,在互动反馈中不断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因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组织形式,在建设团队中构建新型学习组织,在互动参与中增强共识。这种双向认同、价值认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馈在情感上,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理论教育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赵 东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校中的成功典范, 培养出一大批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且有远见卓识、创新开拓精神的人,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办学宗旨和校风。哈佛大学的校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创新教育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 崇尚冒险和创业, 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努力, 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注重理性分析, 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正是凭借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风, 哈佛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就非凡, 也使得学校的办学宗旨“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得以实现。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是对高校教育本质认识深化的结果, 是对高校教育活动的价值规范。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促进大学生人性的完善。完善的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它涉及到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是人的整体的品性。人性完善的过程, 必然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各方面全面统一和协调发展的过程。高校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性完善, 一定要使大学生投入到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只有经过全面的社会实践的锻炼, 大学生的人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完善。

其次是促进大学生创新的发展。大学生创新的发展, 是其全面发展的本质和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创新的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本质;促进大学生创新的发展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发展就是要重点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道德;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发展的个体条件的形成等四个方面。

再次是促进大学生创新的转换。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 这种潜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才能充分挖掘。由于大学生的创新处于“自我性”创新向“社会性”创新的过渡状态, 因而高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实现这种过渡的关键。

2 推进高校创新教育,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2.1 践行“以人为本”, 强化育人责任感

国家的富强, 民族的振兴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不论从学生个人、高校自身还是国家抑或社会层面来讲, 都必须把教育目的向“人的发展本位”复归。这要求高校及其教育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对学生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负责。

2.2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 改善校园的硬环境, 如学校建筑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 图书资料的配备等;另一方面要制订目标、积极倡导、落实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 即一个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

一个创新大学里必不可少的是创新活动中心或类似机构, 实行学生自治, 教授辅导制度。其职能包括项目设立、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监督工作 (定期检验活动进程) 、团队建立与管理 (建立学生个人实践跟进记录和评价资料库, 并把实践成果与课业成就和就业联系起来, 即培养成绩合格或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免试推荐研究生、就业推荐等诸多方面予以优先) 。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加强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 充分发展个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 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研究会, 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2.3 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 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学校可以给教师适当的权利,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 做到知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素质考评, 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 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4 强化创新责任感, 加强创新教学实践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应有所转变。首先, 教师应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 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是满堂灌, 而是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最后, 教师应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 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并以小课题的形成提交作业。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独立的学习能力等非常好的方法。

2.5 夯实基础知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首先, 学生自身要夯实基础知识, 打牢基础知识的根基。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或深厚的理论功底的, 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 就难以在某一专业领域的获得深刻体验, 是不可能孕育出新思想新发明的。其次, 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来说“较差”, 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和突破。所以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觉自律性, 努力学习, 勇于置疑, 勤于思考, 善于探究, 并持之以恒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创新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实践研究[J].前言, 2008, 2:58~60.

[2] 张禹.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必备基础[J].吉林教育, 2008:21~22, 36~37.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小学学习音乐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想象与思考空间正处于培养期。这时候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可以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在音乐教学中创新的意义

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在音乐上的课堂让学生进行创新,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在音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创新,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既然可以有多种优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分析

2.1改变传统的旧观念

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的一切行为要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应该抱着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学习中大胆地创新。

2.2以兴趣带动学习,情景创设,激发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爱好,同样,兴趣也是创新思维最好的发动机。在实际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革故鼎新,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场景,让学生主动融入场景氛围,活跃学生思维,使平淡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如在《龟兔赛跑》这一音乐童话故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丽的森林作为教室的背景,放置一些花花草草;屏幕上可以显示几株郁郁葱葱的大树,也可以用绿色的地毯或者绿色的纸作为森林中的草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带着好奇心走入课堂欣赏美妙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比如在《四季童趣》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放映了一些关于四季景色的小视频,然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景色,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不同季节都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让学生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主体,使其能合作创新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更多为教师引导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开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等因素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创新理念及受制于教学大纲的牵制,致使音乐课堂教学缺乏新颖,学生被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促使课堂变成只属于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慢慢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教师要摆正心态和自己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諧相处,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团结合作是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关键。上课期间,老师通过设计一个课题,让孩子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高效益地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他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一起构思,一起将自己的思想火花迸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美好品德。

2.4取材于生活,开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与学生生活,将创新教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更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如在《粉刷匠》的表演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让学生扮演粉刷匠的角色,使学生将音乐与生活联系起来,亲自试一试,让学生体会音乐中表达的感情。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到音乐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兴趣。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融入音乐活动,使其懂得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技能,在音乐中陶冶升华自身的情感。音乐教学方法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内容同样也要现代化,借助各方面有利资源或者现代科技手段做好教学内容的填充。在内容上,教学设定要贴近学生的心理与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学得明白。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整个社会科学进步的有效途径。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教学已经成为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将演奏技巧、理论知识与音乐鉴赏有效地融为一体,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一个和谐、自由、有趣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认知感、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有效的推动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5):221.

[2]李雪莲.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资讯,2015(27):170-171.

[3]吴洁.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83.

上一篇:教育从心开始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