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6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国企政工工作的创新道路上,通过不断地强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充分发挥。从而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对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和保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在国企政工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论述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国企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国企;政工工作;创新发展路径

前言:

在当前国企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之下,也对于国企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国企政工工作的开展,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各项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所以就要推进企业文化和政工工作的共同促进,不断地加大对于政工工作的重视力度,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下,积极的进行各种工作策略的探索,推动国企政工工作的创新发展。

1 企业文化在国企政工创新中的作用

首先,能够强化引导作用。随着国企政工创新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持续建设,能够将其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国有企业中所开展的政工工作,以企业内部的干部和职工为中心。通过企业文化,能够实现良好的辅助效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现。对于国企政工的不断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之下,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从精神层面上,对国企内部的员工提供有力的支撑,对其起到激励的作用,让干部职工能够在自身的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努力工作。因此,从功能和目标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与政工工作具有一致性,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和影响。所以通过企业文化,能够对于国企政工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其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国企政工工作内涵丰富。随着对于政工工作的探索,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能够不断地实现政工工作范围的扩大,有助于国企内部的职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使命,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持续建设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之下,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工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具有更加深刻且丰富的工作内涵,确保政工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

最后,企业文化能够为国企的政工工作,注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枯燥、单一的常态化工作模式。因此,这也会对于政工工作的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通过政工工作和企业文化之间的结合,能够将政工工作的各项方针、路线,充分的联系起企业文化的道德规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让政工工作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从而提高政工工作的水平。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国企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

2.1 强化企业文化宣传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角度,为了充分的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推动国企政工工作的创新发展,就要加大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企业内部职工对于政工工作的认知,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通过促进企业文化的宣传的不断深入,让企业内部的职工能够高度的认可企业的各项工作,转变对于政工工作的固有认知和看法。针对企业文化宣传来说,具体工作的开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要面向企业的领导层、政工人员以及基层的职工。首先要发挥企业领导层人员对于各项工作的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并且依靠政工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在基层职工中的落实。在大力宣传和弘扬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并且按照职工具体的思想情况,能够针对其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实现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对政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依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活动,让国企内部的干部职工对于政工工作,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和理解程度。加大对于政工工作的重视力度,确保政工工作的有效落实[1]。

2.2 贯彻落实多个层次的创新

首先,要强调理论创新。确保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要,这样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就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为了促进企业政工工作,从理论角度上的创新,就要转变当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工作状态,促进各项思想观念的革新。并且在工作中,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不断的提高理论的先进性。同时,还要进一步的调整所存在的落后的、无法适应当前工作发展的思想理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衔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和政工工作的协调统一。为了实现理论创新的目标,就要确立起大局意识,并且在政工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对于当前职工的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思想的统一,转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和偏见。

其次,要积极地推进制度上的创新。为了确保企业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具有坚实的制度保障。随着各项工作实践的落实,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转变,确保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企业文化具有较高的适应性。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政工工作制度,有助于政工工作创新目标的实现[2]。

最后,要促进政工工作方法的创新。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的发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在政工工作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革新工作方法,确保政工工作的开展,充分的对接当前职工的生活习惯,提高政工工作的推进效率。

2.3 促进先进表彰体系的完善

通过不断地健全先进表彰体系,能够针对先进个人和集体的突出事迹和优秀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表彰。从而对于国企内部的员工起到激励的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高,推动政工工作的开展,充分的发挥政工工作的引领效果。在具体的表彰中,具有多种方式选择,同时还可以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彰显政工工作的价值,推动政工工作的创新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而言,企业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不断地强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政工工作思想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从而不断地提高政工工作的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胡萍萍.基于党建引领下国企政工工作创新思路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21(08):115-116.

[2]韓波.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政工工作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1(12):39-40.

作者简介:王国娟(1978.03-),女,浙江杭州人,大专,助理政工师,政工方向。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却面临着诸多尴尬,陷入融合难、执行难、发展难等诸多窘境。本文拟在分析其现实困境基础上,就如何破解这些困境作一点思考。

国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的洗礼,众多国企集团都已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如下困境。

多元文化、市场竞争、企业发展使得融合难

不同类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难。随着国有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国企集团企业文化面临的背景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管理文化的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源泉;环境文化的日益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但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文化和各种文化之间融合的难度加大。

不同企业文化类型的融合难。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集团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使得不同类型、具有各种不同企业文化特征的员工在一起共事,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摩擦与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 同时,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许多大型国有集团一方面要着力打造集团的企业文化,而另一方面各子公司、孙公司又有着各自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这种不同的企业文化还会因不同子公司老总的更替而随之改变,使子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多地是烙印上了不同子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的痕迹,进而使各地的用户和供应商感受到同是一個集团公司,但感受不到同一种文化,企业文化被人为割裂,集团公司文化与子公司、孙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能很好的衔接与融合。

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总体目标的融合难。“只有致力于人的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锻炼强大的企业。”长期以来,国企集团大多只注重投资与回报,注重现实的利润,忽视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忽略了员工很多真实的需求,从而使得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总体目标不能够很好的融合。

制度缺陷、体系不全、诚信缺失使得执行难

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依然停留在有理念而没有制度支撑的阶段,企业所倡导的理念或者价值观得不到具有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制度实体的支持和强化,导致理念是理念,制度是制度的“游离”想象。许多国企集团的文化建设轻视形成机制,缺乏领导层的一以贯之。在很多国企集团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制度所规定或者倡导的那种态度和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执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领导者以及各级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忽视团队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执行工具的开发的缘故。事实上,很多规章制度的真正执行和落实往往都要靠领导者和各级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相应执行工具的开发。

难成体系,缺乏沟通。国有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都是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的,往往是一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或总裁刚刚熟悉企业的情况,形成了战略和文化,但因“工作需要”被调离,继任者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沿袭上任的思路和流程,致使企业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断档”。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及信息沟通,使得干部员工中真正积极主动向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与个人思想,并认真领会领导思想、有效贯彻领导意图的少而又少。在这样缺乏有效沟通的文化环境中,领导往往只能靠经验和直觉行事,犯错误的几率增加,从而使得很多企业领导都感到企业文化执行很难。

“理念层面”难以向“行为层面”转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企业必须且能够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而在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模糊、脱离实际、缺乏广泛参与性和示范动力不足,由此导致干部员工对理念认知差异,无法用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决策管理的民主氛围,再加上很少有企业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而使得许多企业虽有很好的价值理念而却不能被很好地执行,企业文化可操作性差、实践性不强。

执行偏差,诚信缺失。这些年来,国有集团在加强自身伦理建设、树立诚信形象方面虽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伦理观念和诚信意识还远远不够。

规划不全、急功近利、文化刚性使得发展难

企业文化长远规划缺乏。企业文化规划是企业在对企业文化各种影响因素及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计划,是企业未来文化建设的向导,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很多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却缺少这种规划。

在管理的“硬柔性”操作上急功近利。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当前仍然需要加强数据分析与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措施,这就使得企业文化这一“柔性”管理措施的效力很难被人们认识,以致许多国企集团只习惯于按照业绩导向等硬性指标衡量工作的成效和考核员工,过程导向及其他考核指标则相对较弱,从而未能调动起职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一般来说,硬管理措施收效快,但未必能持久,软性措施见效慢,但却能持久的发挥作用。因此,在“硬柔性”问题的操作上,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树立从长远利益着眼的战略思维。

企业文化的刚性痼疾。塔什曼曾明确地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人们看不到与这种企业文化存在条件不相符的客观现实,固有的企业文化开始产生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使公司实施新的、不同的经营策略的难度加大,而且由于这种阻力是一种长期经营成功后慢慢形成的一些作风,有长期的时间积累,因此不易改变,形成企业文化刚性”。企业文化的刚性具有“难以改变性、惰性和抗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会牵制个体行为、破坏群体创新效率、妨碍组织设计的进一步完善等。哪怕优秀企业已经形成的文化在最初领导人离职后还能维持十几年,但是随着众多企业经营取得成功,这种强力型文化会出现骄娇二气,产生内部纷争,形成官僚作风,还出现优越和自负,怀旧的保守意识、以官僚习气为基础的专横的决策等特点。这种企业文化“刚性”对企业经营业绩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很容易蔓延。

破解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要走出上述困境,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倡导包容、共享、学习型企业文化,破解“融合难”。

包容。在新一轮国资调整、国企改革的新形势下,倡导包容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企业包容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吸纳西方先进管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而且,对于兼并或重组后的大型国有集团来说,还能够把各子公司、孙公司的企业文化与集团公司的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避免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百联集团文化的整合就是包容文化的一个好例证。 该集团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四大集团合并重组的。在成立之初,面临的就是原有四大集团经过多年打拼业已形成的“亚文化”之间,不同的业种业态之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各种思想和心态之间的激荡和碰撞、摩擦和掣肘,这就必须通过文化的融合和重塑,理顺情绪,释疑解惑,包容凝聚,和衷共济,解决精神状态问题。五年来,百联集团倡导包容文化,坚持突出共性,张扬个性,上下联动,相互补充,文化融合的方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外旗帜一面——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百联,对内百花争艳——集团文化辐射子公司、孙公司文化,子、孙公司文化映衬、烘托集团文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了百联集团的和谐发展。

共享。先进的企业文化重在营造尊重人的工作环境,追求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 将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信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单纯宣传灌输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相一致;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领导们带头执行,模范们树立典型,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公司发展相一致,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可度会更高,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

学习。 国外管理专家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即能够使各层次的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

其一,要创建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学习的人文环境。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应具有宽松、积极、进取和开放的人文环境。要创建这样一种文化环境,首先要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企业精神。企业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树立崇尚创新、鼓励挑战的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获得新知识的源泉。学习型组织应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作为构建自身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培育和完善。

其二,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维持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未来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备学习型组织特点的、企业组织与员工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企业。企业将依靠企业共同愿景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并通过整合个人的学习,形成企业前进的内驱力。企业要培养员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开发员工的潜能保持企业的持久创新。

倡导诚信、执行力强的企业文化,破解“执行难”。

诚信。 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鉴于此,国企集团首先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并把这一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诚信打造品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商业伦理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牢固确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发展企业信用文化。

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执行力要靠制度化方式将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到实处,这是构建和践行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制度化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過程,反复强化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将其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当中,使任何一个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行为上执行本企业的文化,使“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这种执行力文化是从制度上加以强化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执行力”。还有一种“软执行力”也不能忽视,即构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参与、互相尊重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构建,企业员工能够及时知晓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共同拥有集体的知识信息,使他们能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变化作出反应,并依据共同约定的规范行动。因为信息的及时获得,使得员工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企业出谋划策,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从而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引导到同一个方向,并使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相互合作,促进企业兴旺发达。

倡导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破解“发展难”。

以人为本。“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的唯一真正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他要求使用他的人有特殊的品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在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实施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凝聚人,以事业育人、以待遇感人、以感情系人、以荣誉塑人,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和谐的文化环境,关注人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确定以后, 要随着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对原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和完善 。

比如,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用来指导本行业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与之不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诠释,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产品的开发、营销等方面,不断标新立异,或率先采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或独辟蹊径采取一种新的促销方式,倡导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文化、营销文化和消费文化;注意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同步协调起来,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等等。当然,切不可把企业文化当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忽视企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作用,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起不到真正的应有作用。(责任编辑: 罗志荣)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的综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创新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企业文化创新从理想信念、价值反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运行机制就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竞争力树,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要依靠核心竞争力,因而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发掘和强化企业的动力源。

二、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多种能力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形成难以模仿、偷不走、流不掉、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独有的创新力,包括:管理创新力、组织创新力、制度创新力、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产品创新力、营销创新力等。而企业创新力来源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创造力、组织结构资本创造力和顾客资本创造力,即智力资本创造力,而智力资本创造力则来源于高品质文化或企业文化的驱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上述诸多创新力、创造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它蕴含植根于企业文化力之中,表现在企业的诸多方面。智力资本三方面所创造的独占性的异质知识、技术、管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顾客忠诚的优势是很难模仿的,而以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构建的高品质的企业文化更是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模仿最有效和最坚固的壁垒。

三、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以企业文化创新驱动企业一切创新活动。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动力源于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的转化升华过程为:由凝聚力→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即由过去增强企业凝聚力转化为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企业经营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愿景特有的导向力、创造力和驱动力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形象创新和市场创新。将单一文化转变为多元文化,把内在的文化建设,如企业精神、使命宣言、愿景宣言、价值宣言、伦理道德等与企业的外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利于企业创新合作的开展和创新项目的科学决策,使企业在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获得新的力量源泉。

2.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对手难模仿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更多、更新。企业要成为知识型组织,企业管理就必将是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是企业财富最主要的创造者,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只能是通过培养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愿景,视员工为重要的合伙人、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来实现。通过理念、价值观、愿景、企业精神作用于员工的头脑和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使知识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去完成符合自己职业生涯和共同愿景的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任务。同时企业应重组内部各业务流程,将部、处、室的知识创造,交流与使用同企业的流程结合起来,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推动知识信息在全企业自由广泛的交流与共享,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文化的整合力将企业各种比较竞争优势——一般竞争力整合提升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一个企业大与小,它都有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一般竞争力。比较竞争优势不是持续竞争优势更不是核心竞争力,无法保证企业历久不衰。而比较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或整合的前提或基础。不善于发现、挖掘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并及时地将其整合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面对具有强大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对手时,迟早是要被击垮的。著名的沃尔玛就是依靠其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及时得将其在全球化、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战略人力资源、服务顾客令其满意等不同层面上的各种比较竞争优势整合成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能力和吸引顾客忠诚的经营能力——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的。所以,企业利用现有的比较竞争优势,及时通过文化整合力将其整合、提升为对手学不走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尽可能早地发现原有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变化已降为一般的竞争力,从而及时地整合新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企业持续发展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陈春花:高成长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创新[M].中信出版社.2004

[2]石文伟:企业文化的新特征[J]中外企业文化,2004(4)

[3]王子夫:浅谈如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大众科学 2006.(1)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方针和原则、内容和方法、体制和队伍等,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代跨入了新的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原则冲击着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在逐渐转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必须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指示精神为指针,创新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我们要在发扬中改进、创新。我们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等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变迁,结合现代企业体制的特别、发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探索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超前

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及其它一切工作在时序的关系上有超前、同步、滞后的三种形式,所谓的超前就是做在其它工作的前面。我们在企业的各项方针、目标、决策、制度的落实之前,要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增加思想上的认识,具体是对干部、职工群众的教育、提醒、警示,要预防各种事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所谓的同步,就是下及时雨,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任之发展,让问题成堆,那么,造成的影响就更大,甚至于造成矛盾的冲突。所谓的滞后,就是当问题成山,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时,必须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给予当事人适当的惩处,以教育本人,也警示群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作用是导向引路,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必须立足于超前。以保证企业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其他的工作护航。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突出重点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做人的思想工作。要选准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要突出重点。主要突出在以下方面: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要内容,进行党的政策方针导向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为主要内容,进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以“三个主义”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进行中华民族灿烂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的教育;以“三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进行党的公仆观念教育;

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进行党的先进性思想教育,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三信”教育,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任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特别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中表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就更加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内涵,突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重点。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力求灵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应当紧密联系实际,抓住改革改制的主要矛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分开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进行教育,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群众和基层,与群众交朋友,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收到实效。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置在空对空的形式上,对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地解决,对存在的矛盾要能及时地化解,我们不但要说道理、讲解、宣传来提高职工群众的觉悟,更要在制度,维权上能主持公道,摆平职工群众的利益。这就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深入掌握情况,面对职工群众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采取生动具体、灵活轻松的方法,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解决影响职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问题,要做到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改制企业,矛盾很多,认真对待群众的呼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细致、认真,更贴近基层,更贴近人本,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

五、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新方法、新内容,认清形势,把握主动,才能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就企业来讲,传统的加强“空洞说教”的灌输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能与新形势相适应。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找到新的途径,我们就说企业的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只有细胞充满活力,企业才能勃勃生机。搞好企业的经济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组织领导,通过思想政治去贯穿,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职工,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凝聚人心,为企业的改革、改制发展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所以,企业必须利用职代会、班组会、班级的学习和企业组织的演讲会、黑板报、调查问卷等方式向职工灌输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意识,把企业转变观念的重要意义和市场竞争的观念,让职工自觉地融入市场竞争当中,与班组的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人工作的质量、数量关系到班组生产任务的完成,关系到部门的利益,直接影响企业全年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优劣。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曾记得江泽民同志这样说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生命线,是用结合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 我想,只要我们抓住好这个政治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企业各项工作一定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董若愚

【摘要】:一个民营企业如果无法塑造出适合企业生存的文化 ,进而用这种文化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发展的话 ,那么这个企业是难以成为一个知名大企业的。构建有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需立足于民营企业的特点 ,尤其要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趋势 ,塑造民营企业文化

【作者单位】: 中共繁昌县委党校 中共黄山市委党校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创新文化 家族血缘文化

【分类号】:F270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在我国迅速崛起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民营企业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1、对外经营采用是采用个人判断、直觉决策。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抓住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的一些漏洞,利用和某些政府官员的私人关系获取商业机会,并利用和政府官员的关系扩展自己的私人关系网络,由于这种交易不需要通过正式的合同程序,往往效率很高,而且可以利用政府官员获得内幕消息,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从而使得老板在员工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活动能量大,决策英明”的形象。一方面使员工对老板产生了盲目崇拜,并过度依赖老板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得公司老板过度自信。从而在公司内产生了靠老板的个人判断、直觉决策的文化。

2、对内老板采用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前期往往是靠老板的决策和努力发展壮大的,老板觉得企业资产都是自己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做主。因此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过问,而不是注重组织体系的建设,并进行适当分权;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老板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而不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老板靠个人经验全盘管理,企业反应迅速、机制灵活。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受对各类信息获得充分性的限制,以及老板个人精力的限制,就会造成对企业管控难度大、指挥链紊乱、奖惩不明的现象。

其实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两个特点可以归结为一点:该民营企业家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没有摆脱企业建立初期的经营模式,没有在企业外部以及内部建立起不基于私人关系,而是基于合约的、平等的正式合作关系。所以,该企业不能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并进行充分的授权,在外部建立规范的商业合作关系,并由此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因此,在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对企业内部员工和对企业外部合作伙伴都要建立基于合约的正式合作关系,在企业内部树立“遵守合约,保持诚信”的企业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从而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的发展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创新教学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人力因素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在市场竞争的漫长过程中,各项经营要素都曾在不同的阶段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时对于企业经营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资金,资金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规模化建设的速度,这其中的道理十分的简单,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能力越强,其生产成本就越低,产品在市场上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进行更大规模的消费,如早期的格兰仕微波炉,便是如此起家,一举坐上中国微波炉行业老大的宝座。再接下来,资金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退居次席,技术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在经过漫长的拼杀后,市场上

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这时,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往往决定了谁能领跑市场,一旦技术到位,企业就能找准突破口,重新寻找到新的利润空间。然而,当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设已进行了三十年的时候,资金与技术因素都不再是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金融系统对于企业的倾向性扶持,以及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使得二者的获取成本都大幅下降,反而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渐渐的发现,不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多么新奇宏伟的思路构想,最终,都是要由人来完成,而人,特别是经过现代教育,具有综合技能的人群,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与此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悄然兴起,对于研究如何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极性的研究内容层出不穷,IBM总裁艾沃森说过,“你可以夺取我的财富,烧掉我的工厂,但只要你把我的员工留下,我就可以重建一个IBM!”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是最大财富,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员工归属感,对于浙江烟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与形成过程

员工归属感是指员工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员工的归属感。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旦形成后,将会使员工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员工

自身的内部驱动力而形成自我激励,最终产生投桃报李的效应。

人的归属需要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人深、渐进互动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个体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对企业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当企业的薪酬、福利等物质利益和企业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基本符合个体的价值标准,个体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企业当中。

2、个体开始了一个对企业全面认知、熟悉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员工逐渐感受、感知、熟悉、适应企业的各个方面,个体将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决策、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产生基本的认同感。

3、随着企业对个体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不断满足他对生理、心理、感情、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的需要,导致个体对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深层次的认同感,并逐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价值感,强烈的工作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使得个体对企业的满意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个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归属感形成后,一方面加深了个体对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个体将自发形成自我约束并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为个体的主人翁精神,并充分地、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最终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因此,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动态的过程。是指由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某一个体对某一整体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从而使该个体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中去,将该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三、员工归属感的建设

1、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企业与个人就员工的状态、能力进行评估后作出的工作调整与工作方向规划,它的理论基础是人岗匹配,是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许多员工由于在企业组织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明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与前途,由此产生了不安定感与不安全感。

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员工安心工作,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与激情,从而激发员工自身的积极性。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

约束、管理,也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激励与强化,让员工产生家的感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能够逐渐的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的产生出对组织,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员工归属感有着极大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培养员工归属感的必不可少的举措。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

上一篇:内控管理企业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自主学学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