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

2023-09-23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1篇

作文历来是令学生头疼的事。以往的作文课,都是语文老师先讲解作文题目,讲明写作要求,然后就是学生绷着脸、皱着眉,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要不就是翻阅作文寻找灵感,一问,他们总说不会写作文。那么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会作文呢?

以兴趣为良师。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在“两点一线”的狭小空间里简单而机械地进行直线运动,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方形的黑板,聚焦于老师慈爱中透着严肃的面孔,他们有多少时间能将自己的视线延伸到外面的世界中?又有多少机会去感悟社会这个万花筒?社会是写作的基石。文学作品一旦离开生活这片沃土,一旦缺少生活的真实,它只能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同样,孩子们缺少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又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模仿、编造,编造,模仿。一次一次的掩卷沉思,激活了我教学的灵感。那是一堂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带着多日的沉思与感悟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第一个尝试——让记忆带你去写作。

也许是出于新鲜,也许是有了兴趣,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为孩子们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寂静的课堂很快为学生酝酿了回忆的美酒。一阵回忆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最真实的交流。在这里,他们悟出了成长的真谛;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写作的乐趣,初次体验到了写作的甜美。

把生活当源泉。有了这个开端,学生们写作的兴致也高了。紧接着,我大胆尝试着我的第二个设想——到街头巷尾中去发掘写作的素材。我这样对学生们说:拿起你手中的笔,让曾经某个不期而遇的人成为你笔下的主人,让曾经擦肩而过的面孔成为你笔下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你会发现,那个卖菜的小商贩那粗糙的大手中折射着人性最柔嫩的光环,那个卖臭豆腐的大叔浑身上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个补鞋的老人手中的一针一线都缝补着慈祥的爱。还有,放晚学时,那一个个候在校门口的三轮车夫„„这些社会生活中所谓的“小人物”,他们在不起眼的街巷中,默默无闻地服务于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为了赚钱,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庸俗地看待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这样,我们习作中便处处流露着真情,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在进行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说之后,我发现教室里是那么安静,孩子们的表情是那么专注,我甚至为自己刚才精彩的演说而骄傲了。在这次写作中,学生们带给我不一样的写作效果,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在他们的文章里,虽然也出现或多或少的语病,但是我发现一种真实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字间流淌。

写作即生活,生活即写作。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留意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你写作的源泉。从这以后,每到周五,当我走进教室的瞬间,我总能发现学生眼里有一种期待——那是对写作课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写作的兴趣。用技巧去表现。兴趣让写作的课堂有了生机。我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从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来的真实的哭声、笑声。这种声音的名字真实。虽然,以他们目前的水平,他们手中的那支笔还很稚嫩,但是,从他们坚定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写作的希望。在兴趣的指引下,我开始从技巧上去提升孩子的写作素养。

教材中选入的都是名家之作。只要语文教师勇于挖掘,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所以,我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提升技巧的最佳平台。我带着学生一起品读作者情感,我让学生自主挖掘作品中写作的亮点,并在课堂中进行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生活即细节,写作中更离不开细节的点缀。可是,怎么让学生明白细节在写作中的妙处呢?我这样给学生阐述:细节是为了让主题更加鲜亮的一种写作技法。没有细节的文章犹如没有装修的毛胚房——四周黑压压的,没有光亮。细节是文中燃起的一团火,它可以照亮毛胚房漆黑的四壁,

可以燃起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灵魂。我还举出这样的例子:寂静的冬夜,你还在灯下写作业,这时,母亲给你端来飘香的酥油茶,这是一种简单而少细节的叙述,叙述中表达了平平的母爱;同样,还是在灯下,母亲又端来了飘香酥油茶,借着灯光,你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母亲粗糙的大手,刻画了母亲眼角的皱纹,点染了母亲黑发中闪烁的几根银丝,还融入了酥油茶蒸腾的热气,弥漫的香气。这时,在飘香的酥油茶中,同样是歌颂母爱,后者中母亲的爱显得更加鲜明,更加伟大。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了。他们懂得用技巧去表现,用细节去点缀,在他们学生的作品中,我再也寻不见千篇一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题材,见不到千篇一律“捡钱包”的事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体验着写作的快乐,在小有成就的喜悦中用文字弹奏着写作的自信。

在修改中提升。为了让学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在评语批写方面也讲究一定的技巧。以前,我总是埋头苦改,在学生的批语中罗列一大推毛病。其实,这种“吹毛求疵”的工作态度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试想想,在没有兴趣导航的背景下,在缺少赏识的前提下,学生会乖乖的“拜读”老师的指责吗?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我委婉地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进行修改。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们偷懒,不重视教师评语和修改情况的现象,我也略施“小计”。每次写作课上,我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先品味老师给自己作文写的评语,然后再让他们相互充当读者,交换着看别人的习作,看完以后还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意见。每每此时,那些被争着“拜读”的作文的原创者总有一种成就感,看着同学给自己的赞语,孩子们如同看到自己忠实的“粉丝”给自己的签名,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快乐。那些被“光顾”机会较少的同学虽有些失落,但并不气馁,他们似乎在期待着下一次的成功。

“文不厌改”,“修改出佳作”,每次作文课后,我总要挑出一部分作文(好的差的都有)让学生修改再修改,重写再重写。为了让学生“晓之以理”,我循循善诱,用不耻下问,反复推敲诗文等故事,让他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的道理。这样,学生也就“乐修乐改”了。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2篇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彭佑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笔者认为,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构筑全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初中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旺。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当我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课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维就有整体感悟。对于疑难问题也就如同一层窗户纸,教师一点就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树立威信去影响学生,同时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当的估价,哪怕学生犯错误,老师也要耐心引导,这样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探胜索奇,引导学生去探求奥秘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探胜索奇。它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其培养学生求索精神的重要手段。“无限风光在险峰”,奇异幽胜的东西都是在隐秘险远之处。越是奇异幽胜的地方就越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教室前的“书院” 导入:“课间,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小桥、凉亭、草丛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我们心中的„百草园‟;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 因为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说画棋盘下五子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扑蝶;有的说用草心钓虫子;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有的说可以尝到花蕊的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培养了口头作文能力。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四、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但事物总有它互相联系的一面,知识本身也一样。因此,语文教学上运用“举一反三”的原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不能“举一反三”就谈不到发明创造。有人说:“举一”是容易的,讲一篇课文,抓一个问题,解一个词语都是“举一”,而“反三”则困难,这就把“举一反三”简单化了,“举一反三”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三”由“一”推及,“举一”正是为了“反三”。 “反”即“推及”之意,“举一反三”就是由“这一个”推知“那一个”的思维过程,“举一”而不能“反三”,“举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发明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可以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锅里水蒸气冲开锅盖,可以导出蒸气机的发明,这些是与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又反过来给思维以促进,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五、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

试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彭佑琼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观工业时代以来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寻求人类新的发展出路的产物。工业生产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以及富裕与贫穷并存和社会不均衡发展等社会问题,这就促使人类不得不对传统的社会发展观进行反思,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我国于90年代开始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1996年3月,江泽民在谈话中指出:“所谓可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经济增长中不仅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还造成了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发达与落后并存等问题。世界上有3/4以上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只享有世界财富的16%;另有11亿人口生活于贫困之中,缺乏教育,其潜力得不到发挥。一切为了经济增长幅度已不再被视作可以使物质进步与公正、尊重人的地位、尊重我们应完好地传给后代的自然财富和谐一致的理想途径。新的发展观是一个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即经济、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其最终要达到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即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新的发展观包含着保证人类具有长远的、持久的发展能力这一重要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新的发展观,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持续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为原则,调节、调整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教育一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另一方面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途径之一。因此,对教育的地位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教育也有必要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进行改革。实际上,世界各国在本世纪的“二战”结束后,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不仅改革次数多、间隔时间短,而且有反复、摇摆的情况。反复多次的教改,暴露了改革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不仅无益于教育的发展,而且使人们对改革失去信心。教育改革本身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但其指导思想却必须更新,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伦理道德。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保证。从全球看,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盼的世界和平,国家之间、种族之间、宗教团体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新战争的根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阻碍着和平发展的进程。各国国内的暴力问题、道德堕落问题,以及由于国际网络形成带来的国际性非法活动、犯罪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都促使人们对发展进行反思。发展不应以经济为唯一内涵,应重视发展的伦理、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当代人行为的重新规范。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一是持续性,也即“发展”包含制约因素,是约束、规范当代人的行为,以保证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其二是公平,即发展不是部分人的需求,不是以部分人的落后和被掠夺为代价。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上。综观人类教育史,教育实践总是不能逃避价值抉择的问题,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就是追求着某种价值,就是人类伦理道德的追求与体现。新的人类伦理思想,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

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已有的研究多把着眼点放在研究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上,更多地视教育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把教育摆在被动的位置,这将使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既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客观地、准确地认识教育的地位,在这一前提下再进一步思考可持结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的发展。旧的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使人们在反思教育的种种失误时醒悟到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社会的经济、文化无论是何等的发达,缺乏高素质的人,其发展不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作为衡量各国和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其中也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均应是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等。教育不再单纯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目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纳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确保教育受到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同等的关注,并进一步明确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规划教育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3篇

摘 要:语文教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对各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也显得必不可少,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问题却是广大教师容易忽视或者不愿意花心思去努力做到的,而这些又往往是语文学习所必须的,在此,想同各位教育同仁交流一下一点浅略的看法,望引起注意。

关键词: 经典文学阅读 校园文化体系建构与语文活动常态化以前常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农村中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我曾与很多初中学生做过交谈。就拿四大名著的阅读来说,初中毕业生读完四大名著的很少,尽管中考试卷有名著阅读考查(吉林省),语文教师只要到书店买一本四大名著阅读练习题做一做就万事大吉,更有甚者,有语文教师竟然把四大名著的所有人物的按照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印发出来,让学生背诵,这就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四大名著的阅读如此,更遑论其它经典著作了。学生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看看娱乐性刊物和武打言情小说,大多如此。即使有学生读了,但也是放羊性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

课外阅读重要不重要?许多教师嘴上说重要,实际教学中却从不重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关

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极少有人去研究,去实践。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尽管语文课标中已经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规定,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行过,教师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教材课文上。还常喊课时不够。“我把教材上的课文都教完了,可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的说:名著阅读没有用。教师只盯着几篇课文,没有课外阅读,作文没有计划,少写,还不判不改。几年下来,教师自己似乎确凿提高了,说话流畅了,能上几节自己满意的课了,如果再上几节校外公开课(不知练习多少遍的假课),俨然就是名师了,可是,公开课上得漂亮,学生的能力却了了。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的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认识不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二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三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搞。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4篇

摘 要: 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可以激起思维火花,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立足课堂目标,组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a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a

在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改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大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认同感与参与感,使学生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学科价值与现实功用,让学生更乐于探究物理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质与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立足课堂目标,组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内容的本位堆积。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的改变,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物理学科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努力将问题转化为引导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引导其结合重点进行思考,从而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奠定基础。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折射含义,以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可以生活中的实例“筷子入水后发生断裂”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分析。在没有学习知识以前学生可能会感到有所迷惑。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有关光的传播和折射、平面镜成像等知识进行系统化、综合性讲解,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图式化的思维与联想,完成对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传播方向等内容系统化、综合性整理,从而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二、推进多元互动,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人际环境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与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与教师展开不同层次交流互动,确保吸收知识,确保知识完整性。教师要通过活动提升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提高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高效发挥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上的不同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如学生在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出如下题目:普通潜水艇从海面下潜但未全部没入海水的过程中,它所受的浮力逐渐(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潜水艇悬浮在海水中,当用压缩空气把水舱中的海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将(选填“上浮”或“下沉”);在露出海面之前,潜水艇所受的浮力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引导学生运用F■=ρ■gV■分析所受浮力大小,提升运用物理公式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巨大效用,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巧设课堂活动,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平台

在高效教学中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的课堂活动,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引入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地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才能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效果。

如在“惯性”有关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实例:公共汽车在公路上快速向前行驶,遇到紧急情况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选填“前”或“后”)倾倒,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针对以上分析展开互动讨论。学习过程既贴近现实生活,又着眼于学生的物理基础,既是对知识维度的考察,又是就能力状况的检验。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的现实功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完成有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内容进行深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有关知识,使其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应用实例,进一步展示其思维能力,发挥运用物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突出学生主体,生成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氛围

进入中学之后,相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来说,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抽象性、逻辑性显著提升,课堂容量相对其认知能力来说变得非常大。面对情况,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的生本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引导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重力课程时,学生也许会问:是不是只有地球有重力?我自己也有质量,我的重力是多少?为什么太阳能吸引地球,而我不能吸引其他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出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宽容其知识上的错误、能力上的缺失、思考中的盲点,积极鼓励与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坚强意志,磨炼自己,让自己也能在同样的境况下克服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透过师生互动视角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提升科技素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

[2]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物理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3]陈坚林.现代物理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7.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5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教师需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初中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作风。关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关注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创新,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帮助初中生负担减轻,初中语文学习效率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创新有助于贯彻新课标理念,促进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改革。

一、新课标理念概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核心能力,新课标理念应运而生。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立足初中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方式技巧的养成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习惯及学习作风。促进初中学生在实践的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情感上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促进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实践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及养成语文实践能力。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等。要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实际语文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于语文思考获得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框架,在语文方面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初中语文作文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教学观念在促进初中语文学习效率提升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促进学生进行高级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新课标理念下倡导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及发挥语文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自己的思维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学习如何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合作与交流,创新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能。

语文作为人文情感较强的学科在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与生活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质,帮助国家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需要注重语文学科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初中语文学科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

二、传统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概述

初中语文学科学习历史悠久,在实践中经历了教学理念的变革创新。在实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种种影响,在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帮助国家培养现代化人才,无法促进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传统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随着中考的教育性作用不断加强,在过去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了应试教育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过分注重输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不断输出关于中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应对初中考试进行专业化教学,没有正确看待考试对于学生是存在着借鉴学习,帮助学生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忽略了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情感思考能力的人文性作用。

(二)传统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失衡

传统课标理念下,部分学校为了应对升学率的考核,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及信誉,吸引更多优质生源,部分学校在传统课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教学失衡的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失衡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占比较重,在课堂t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而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学实践过多,增加了学生的吸收知识负担,不利于学生真正吸收内化初中语文知识。

(三)过分为应试教育服务,学生学习负担大

传统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专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性知识,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内容过多,学习语文知识速度过快,在实际教学中看似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任务不断达标完成,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大,对语文知识真正的吸收内化部分较少,过分为应试教育服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反而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过分关注考试,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忽略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作用

随着传统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弊端的显露,各地区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为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新课标理念有着创新作用。以下是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几个作用:

(一)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素质教育普及

传统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初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忽略对初中语文个人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长久持续发展。但是新课标理念中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普及,有助于促进教师关注提升语文学科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知识与个人素质的双向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提升自主个人素质,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贯彻,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习惯

新课标理念中要求教师及校方关注学生的个体性质差异,要求初中語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结合学生实际,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符合初中学生的生活逻辑及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实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观察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促进生活素质的提升。

(三)促进初中语文教师学习观念的更新

新课标理念中要求贯彻初中语文教师的引导地位,注重培养初中语文教师对初中学生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性质差异,在制订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学习辅导,确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及语言学习能力。在实践中贯彻新课标理念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立足学生学习主体,投入学生生活实践,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个体性质差异,实践中不断捉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仍存在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以下是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更新

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更新了自我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没有随着教学观念同步进行更新,即虽然教学观念得到了符合实际发展的进步,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语文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正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方式没有进行同步更新,不符合时代发展,没有深化贯彻新课改的要求。

(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仍旧不高。表现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无法跟卜教学进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及时完成初中语文课堂作业等方面。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发挥较大的自主性才能真正获得初中语文技能的提高,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并不利于进行新课改的深化贯彻。

(三)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不高

通过不断地进行新课标理念的普及,初中语文课堂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学生不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效率t及时复习初中语文知识。在学习与消化的两者之间平衡欠协调,这两方面造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不高。

五、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如何促进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协调,以下是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贯彻新课标理念精神需要转变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观察教学方式方法的反馈效果,适时转变调整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生活化,促进学生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协调,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

(二)立足学生主体,贯彻新课标理念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正确学习观念,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关注新课标理念促进白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自我主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与个人修养,有助于学生贯彻新课标理念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转变课堂教与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促进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升需要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生活实践等语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共同合作与交流中,促进不同学生之间不同学习方式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掌握多样化初中语文学习方式技巧,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共同进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吸收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要促进新课标理念对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及帮助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关注不同时期课标理念对初中语文课堂的不同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适应新课标理念发展,从而促进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永发.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0).

[2]陳亚荣.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8(30).

[3]杨月梅.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3).

编辑 谢尾合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范文第6篇

【摘  要】本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做了两轮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得出结论: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创新点是提出了语文思维导图品质评价标准、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案例、思维导图运用中的培养学习者思维素养的评判标准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行动研究

课题组在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和对邯郸教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着重点是进行理论验证完善和对研究视角少的方面进行行动研究。如思维导图应用效果探究、语文思维导图品质评价标准、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案例、思维导图运用中的学情研究、思维导图因材施教的运用实践案例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相长理论

研究以“课”作为分析单位,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更关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教与学的文化等,旨在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学生皆在思维导图学习运用中思维素养得到成长。

(二)高阶思维理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但一线教学现状是:学生知识被灌输,主体地位弱,思维意识缺,思维策略无,深刻系统思考力差,思维训练机会少等。思维导图运用不是一个知识本位的问题,而是一项运用到高阶思维的复杂的任务,涉及解决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三)反思理论

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在行动中研究,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备研究意识,教学工作设计方案、实践方案、反思教学实践、再调整实践反思,形成认知方式和教学策略皆变化成长的双环学习。

二、课题研究假设、内容、方法

研究假设: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不是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不是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研究内容:教师角度——教师如何内化思维导图的理论?教师如何将思维导图用于自身素养学习实践?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成果是什么?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教师如何评判思维导图的学习运用对自身素养的影响或作用?

学生角度——教师如何给学生培训思维导圖理论?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难点是什么?学生思维导图品质评判标准是什么?语文思维导图与一般思维导图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评测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思维导图教学形式是什么?语文思维导图教学内容类型有哪些?语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有哪些?

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结论

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一线教师,既有沉浸思维研究多年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又有任教1-3年的初入职教师,干劲十足,专业成长渴望高,更有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学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科研能力。选择的行动研究学校既有市区重点又有非重点学校,还有县乡中学,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课题组老师经历三年一轮或两轮研究,拥有丰富的一手资料。对资料分析,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形式技能、思维导图内容应用延伸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由混沌到清晰、写作思维由狭隘到广阔、分析思维有少到多皆出现明显变化;学生背诵记忆的专注力、速度、效度有数据可查的提升;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发散力有了较显著成绩;学生逻辑思维力有了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目标得到较好达成。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课题组老师积极进行行动研究,先自己内化理论,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自己的备课思考,能够对学生做具象化引导,榜样示范力量巨大。老师不仅教学上运用越来越熟练,并且延展运用于生活:晨会即兴发言、研讨演讲、论文选题梳理、读书听课笔记等等,形成系列思维导图运用成果,量变引起质变,老师的综合素养在系列成果中显现:校内公开课展示思维导图运用魅力,撰写论文《思维导图运用中呈现的学情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于思维导图学习与运用的经验》、《复习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探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探究》、《语文思维导图品质评价探究》、《优质学科思维导图案例库》、《思维导图运用中的培养学习者思维素养的评判标准》等。

(三)创新点:

本课题进行了理论验证和对研究视角少的方面进行了行动研究。理论专家系统培训一线教师,使理论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所得实践资料,可完善思维导图理论,尤其语文思维导图品质评价标准、思维导图运用对学习者影响的评价标准属于创新性的成果。

四、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师积累资料意识、反思意识、持续研究意识有些欠缺,有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坚持自己运用在推介给学生,效果较好,有些课题组老师执行力弱一些,给学生榜样力量不够。思维导图质量评价标准需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老师研究中获得的提升情况如何可视化需要加强,推广范围较小,应增加成果推介意识和推介行动。

参考文献:

[1]孙易新.思维导图应用宝典[M].北京:时代文化局,2015:110.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2.

[3](美)约翰·杜威 著;伍中友译 我们如何思维 [M].:新华出版社:2015.10

[4]刘艳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  [M]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2017-04-0

[5]尹晗 基于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05-01

基金项目: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是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立项编号:1811018

作者简介:

尤兰萍,研究方向是中小学教育;

宁自卫,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及教育;

苏丽霞,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教育;

宋唯唯,研究方向是中学语文教育。

上一篇:日语二级考试范文下一篇:门诊部应急演练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