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2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二语文;课堂作业;趣味性

高二年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而语文教学则是高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后期成长以及高三年级的高考备战。要提高高二语文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加强语文课堂作业管理。

一、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往往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而且受到多方面压力的影响,高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安排作业时,一定要使作业的形式灵活多变,有效增强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课堂作业安排为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如在学习《史记》中《项羽本纪》一课时,让学生对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切身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对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而对刘邦胜利以及项羽最终惨败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深化文章主题。

二、提高作业的层次性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使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通过课堂作业都能获得显著的提高,具体而言,可将课堂作业任务分为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以及冲刺类作业。如可针对某篇古诗,将课堂作業任务分为理解诗歌、背诵诗歌以及熟练掌握文学表达方式等内容。

三、提高作业的探究性

提高作业的探究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一直都做得不太好,高二语文课堂所设置的作业往往都会紧扣教材,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进行发散,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秋声赋》一课时,可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多多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史料,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其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然,这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一定的准备。

课堂作业的合理设置对于高二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所设立的课堂作业必须科学有效,语文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课堂作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不断推动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群,王家伦.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应试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2).

[2]田红.摱曰皵理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参与主体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编辑 薛直艳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3)(14)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这两册书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重要的原理及理论知识。它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现就一学期来的主要工作做以下总结:

1.课前准备:备好课。

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技能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的体验、感悟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积累相结合;使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与学生立志化学研究为化学的发展而努力的志向相结合;逐步转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备课模式,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那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的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己经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学为主体,教为客体。教如何实现客体适应于主体特点,从学生为本源的思维策略去实施教学。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对象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模不着,学习中增加难度,从思维的角度看,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很高,特别是高中教学,这种问题更加明显。如何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结点,只有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抓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训练,除了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保证高质量完成,还结合知识系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部分演示实验,保证学生实验的做出率100%,对于某些用品,发动学生自己想办法,使用代用品,或者缩小实验用品的比例,或者采用微型实验,实验中,随时引导学生养成节约、勤俭的良好习惯。既学习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鼓励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材料,并制成材料实物标本”,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动手、对比、判断,增强对材料的理解,体验化学对生活的促进作用,培养学习化学的情感。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1 6.要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者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教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本人坚持进行个人教育理论与业务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坚持向同行学习,听课 21 节,参加教研活动 11 次,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教学中对于生成性的资源及时反思和积累。通过教学反思与教研活动的开展与积累,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组织与调控能力、学科系统知识水平、教学科研与教育评价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或提高。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高二化学

考试过去了,每个人在这次考试中都有所收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好有机化学,在这里我把本次化学试卷具体分析一下:

一、试题评价

1、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为选五。重点知识较多,如同系物的判断、烷烃的命名,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各类烃及两种烃的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的应用,以及合成某些物质的路线设计、物质的除杂等。

2、试题难度:考试范围全,难度适中,分易、中、难三种题型,重点突出: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合成、各类有机物的重要化学性质、物质的除杂等。本试卷立足基础,注重平时训练,应用较多。,概念题也有相当比例,同时用平时的训练题告诉学生要认真作业。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态度都有很好的考察作用。但本试卷不仅仅注重基础,可以说这是一份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的好试卷。但是题型偏老,不够灵活是这份试卷美中不足的地方。

二、学生答题情况:

1. 全年级均分35.4,略低些,离出题者的预期有16分的差距。

2、分数方面,70分以上年级共6人,普通班仅两人。 60分以上年级共25人。三十分段和四十分段的人数很多,尖子生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总是找不到很好的结合点,能让优秀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三、从学生失分点看暴露的问题:

1、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不熟练。

试题的熟练来源于知识的熟练,本阶段我们学习的是烃及烃的衍生物(两种),典型的官能团决定典型的性质,我们只要能够把各类物质及各官能团的性质掌握了,无论怎么考察我们都能把一个复杂的物质拆成不同的部分(基团或官能团), 2知识迁移能力差

这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卤代烃、醇几种典型的有机物。经常会出现信息题,同学们要学会跟着信息走,抓住信息的手,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就是我们做信息题的方法,认真分析给的已知条件,把条件理解透彻再做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

3、书写不过关

元素符号和结构式、结构简式的不规范也是大家本次考试中暴露出的大问题,如氯代烃中的Cl,结构简式中化学键的连接等。

4、欠缺答题技巧

在做题时总是试图想这个题我在什么地方见过,固然你能够想起做过的题,试题中有一半左右的选择题做过,答案也能想起的话最好,但是总是由于自己试图想起题目的答案被自己的固定思维所困,常常会因为自己没有想起答案而懊悔还浪费了时间,一时不会做就先让它过去。

四、应对方法

1、认真纠正错题,温故而知新。改错要坚持改到实处,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正确的方法和结论。课上是我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主要阵地,课下及时改

错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消化、吸收。

2、要知道学习化学没有捷径,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坚持课上集中精力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坚持练习方程式、练习书写,记忆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俗话说熟能生巧,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五、学习有机物时给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注意反应条件。有机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书写方程式一定注意不要丢了小分子

3、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时要理解反应机理。如醇的催化氧化

4、书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时注意原子的连接顺序。根据各原子的价键找好原子的连接。如

5、应用燃烧通式计算体积差时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6、书写化学式、结构简式时注意元素符号的书写,注意价键要对准。

7、学习有机物,重点掌握典型代表物的反应,类推同系物的性质

六、分析总结

1、基础知识方面,得分率相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涉及主观题目得分率较高,同样的教学取得不同的结果,应该说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教学中的侧重点以及个人风格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以后应多加强备课组活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这次考试中班级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开。说明备课组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作为备课组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改进。

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普遍感到学生表面配合,实际上不理不睬的态度。所以以为学生认真学习了,但考试成绩离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说明在教学中老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们。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

4、改进措施

控制低分段人数。经常性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个别学生单独训练。多关注这些学生的作业,采取面批的做法。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练习、探究、讨论等,学生的参与性强了,兴趣浓了,成绩自然会有提高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本次月考考试出题基于反映高二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执行实际情况,为高二年级指导新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新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学科特点:

本学期化学学习的内容涉及许多化学基本概念、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点较多,是构成中学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由于内容复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抽象、困难,产生“一看就懂,一听就烦,一放就忘,一用就不会”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内容较难。

三、考试范围:

本次考试为选修四的

一、二章,难度分布6:3:1。不只涉及到前面必修

一、必修二中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部分,还进一步涉及了难度更大的理论化学部分。

四、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本次考试为文理分科后第一次考试,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点有遗漏,落实细节不够,存在明显的课堂效率不高,经常出现老师讲过的原题下课就有人问的现象;答卷不规范,不注意细节(如填空题的单位),丢分情况也比较严重,计算题中有效数字的处理问题;做题被动,做过的原题没有印象,仍然存在很多平时训练的原题丢分的情况,另外还有不写名,涂错卡等现象。

五、对后段学习的几点建议:

理顺学习习惯,努力适应文理分科后理科高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淡化机械性记忆,强化理科思维的培养和建立,开阔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整块的时间来完成理科习题的演练。认真完成每周大练习卷,认真落实导学案和年级统一订的习题集,教师和家长要定期检查,习题数量要跟得上,除校内布置的习题外,至少还要坚持做课外习题一套或一本。改变观念,完成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做自己会做的题;能答完卷不一定得高分,答不完卷的也不一定得低分,学会应对考试的技巧,坚决贯彻并做到会的题不丢分,不会的题要想法得分。指导学生解题的规范思路和书写步骤,雕琢答卷的具体细节。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师的情感是一个教师人生的关键,因为它决定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更直接影响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我的学生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从小倍受呵护,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理上,身体偏胖但体质普遍不好;认知上,聪明、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而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情感上,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这在6+1家庭及重新组合家庭中、单亲家庭尤其明显);意志上,忍耐力差、吃不了苦,心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当他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时,他会选择以其他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如上课捣蛋、穿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等等);对网络有严重的依赖性,情愿把感情寄托在虚无的网络游戏或与素不相识的人聊QQ也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多交流,迷恋网络小说。

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育学生感情的艺术家,而不是冷淡无情的教书匠。教师要想使学生有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学生、爱憎分明、善于表露真情的人;是一个在颂扬良好品行时能唤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在鞭笞劣行时能激起学生的愤慨、羞恶之情的人。只有真诚地关怀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敬爱

在新学期里,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弘扬“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奉献精神,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铺好新学期的每一块基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初中是基础教育,它是学生真正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是重新构建科学世界的开始。因而每一块基石都必须铺平、夯实。确定好目标,为目标而努力,因梦想而精彩,塌塌实实地一步步走下去,执着信念,永不言败。

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路虽然漫长,可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初中阶段也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在这初中这段学习时光里,我们更需要拼搏精神,拼了,搏了,或许结局并不完美,但无怨无悔。何况,成功没有任何的侥幸,成功只属于拼搏者。固然,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羡慕、钦佩,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使理想成为现实,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塌实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人们常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鼓足信心的风帆,能把人生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畏缩与畏难的心理是缺少信心的表现,畏缩与畏难也会让自己越来越委琐,充满自信,迈开大步,或许路途中会有坎坷,但一路的披荆斩棘也能展示自

己满腔的豪情,相信同学们只要坚信“我能行!”就一定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

光有信心还不够,心动更需要行动。我们可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这很为关键的初中学习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不停地努力,才能增加自身的实力,有实力的人才能富有魅力。一个没有实力的人,也是没有分量的人。美丽的人生该是魅力四射的。我们都想让自己更美丽,那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让努力亮丽我们的初中的学习历程。责任心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人生在世,首先要为自己负责,为未来负责。当然,作为教师的我,还要为你们负责。作为学生的你,该为自己的前程负责,也该对自己的父母负责。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因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不停地观照自身的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校正自身的言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事无成的。有责任相伴,相信我们的学习征程会更明朗更灿烂的。成功的人生之路还离不开“认真”二字,凡事就怕较真,只要认真,荒芜的田园上会冒出翠绿的生命之芽;干涸的河床上也会赢来浪花滔天之时,迈着认真的步伐,总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勤奋刻苦,我们的初中学习历程就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一学生在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衔接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结合学科特点,作者就化学教师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着重从学习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衔接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7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初中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面对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深、学习方式的改变,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时非常困惑;且由于学科种类增多、学业负担的增重及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个性意志薄弱等原因,极易导致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或化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增多。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方法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所应掌握的具体科学方法,如“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必修模块1、2中也详细指出“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虽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思维能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已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由于固守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得已具进步的认知能力在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方面未得以体现。如:凭借初中阶段的学习经验,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上课时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课后多花点功夫就行了”、“预习在化学学习中不重要”、“考试前认真看书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化学学习只要多背、多做题就可以”、“做化学实验就是看着玩、做着玩”等,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效果和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影响教师化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有必要提前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化学的意义讨论、个别谈话等途径,让学生重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转变原有不良的化学学习观点,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成为必需。因此,高中学习初始阶段,在强调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独特的科学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认真听讲,有重点地做好笔记,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理解层次,而不是忙于将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系统地复习整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而不是零碎地死记硬背;指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类推等方法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认真分析、概括,得出一般规律,而不仅是停留在观看实验现象上等。这些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供了落脚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习方式转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创设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情景。如教材以“物质的分类”、“溶液与胶体性质的比较”、“铜、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大量内容为载体,多次出现“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做”中去主动学习科学,认识、弥补自身不足。

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艺术、恰当的提问”是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善教者必善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极好途径。开放性、生动有趣、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提问,不但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线索,也促使学生在准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深入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如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也可是个体问群体,群体问个体。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提出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或“看到……了没有”、“得出……结论了没有”等无思维价值的问题,这些无实质内容的提问不但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培养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由学习主体与他人的观点不同引发,由于每个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讨论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不同方面更加丰富的了解与认识事物;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或观念的不同看法。事实研究表明,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念更合适解决问题时,较易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怀疑,产生认知冲突与求知心理;而丹瑟里恩(Danse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错误观念。

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有计划性、灵活性。当学生的发言明显出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避免讨论引入歧途;当学生对非重点问题无休辩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出正确的见解;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提出启发性、引导性问题;当少数学生置之度外时,教师可指定他们回答相关简单问题或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促使其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时分组要合适,成员分组、成员人数确定要以小组讨论能顺利进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要巡视,及时了解动态、引导思维、解答疑难问题。讨论结束后,为避免学生的认识杂乱无章教师要及时做总结或综述,便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科学结论。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加强学习心理辅导

提高化学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善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语言表达、思维不活跃、学习基础差等原因,一些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恐惧与自卑感,从而心理上拒绝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 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由于受升学压力、社会誉论压力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阶段可能还未得以真实体现,仍处于相对被动学习的局面,思想上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以致只要一涉及“开放式话题”,部分学生即出现无所适从的茫然神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学习前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已有研究表明,注重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设计超出其已有水平但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证明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在已有“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点燃氢气的特征爆鸣声”、“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守恒”等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应能解决此问题;又如学习原子结构时“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与讨论”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解决这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显得尤为兴奋,并且这种高涨的情绪也传递给其他学习相对被动的学生,如果在适当时机再给予鼓励与表扬,更能激起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心理,形成双赢效果。

2. 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常见问题,加强化学与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几乎每一专题的知识内容都体现出“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回归服务于日常生活、生产”的特点,如“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配以学生熟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产彩色图片,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史话”,学生好奇的“资料卡”等,力求反映化学的科学发展史与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学生引入化学的知识海洋世界,如“胶体的应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同位素的应用”、“夸克的发现”、“氯的发现”、“生物炼铜”“水泥和水泥的标号”、“分子筛”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一些化学现象和事实,为学生创造一种熟悉、奇妙的学习情景,并同时利用实验、模型、标本、实物、影像等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情况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动力,促进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 利用评价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自我期待适合度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所以评价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具体涉及作业中评价,课堂中评价、测验中评价、探究活动中评价、课后表现评价等。新学习方式下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的激励,其中表扬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激励方式;试卷测量是学习评价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仅要通过客观的量化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也要通过定性的主观题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良好的肯定暗示,通过测试的合适难度和梯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距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激励和诊治的目的。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激励,引导对学习失败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习意志,如何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如何克服学习中出现的生理疲劳、兴趣减退等方法,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一日记范文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