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31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推动作用,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近日,省新农村办深入到全省东部、中部和西部有代表性的辉南县、农安县、长岭县和长春市绿园区,就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对2006~2010年5年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所支持的建设项目、拉动效应以及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度统计和研究分析。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省新农村办 供稿)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

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构建教师的业余生活显得犹为重要。

了解农村教师当前业余生活的现状,对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教师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铜山区中小学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师业余生活调查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匿名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中学教师180人,小学教师130人;男教师200人,女教师110人。

一、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教师业余生活与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教师的工作时间固定,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各种活动设施配备齐全。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加上中学普遍是住宿制学校,早晚自习,拉长了教师的在校时间,使得教师的业余时间收到压缩。同时各种活动设施较少,书籍、体育、文体、阅览室等活动设施少甚至没有,限制了教师的活动范围。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教师业余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质量提供了各种可能。而农村相对比较闭塞,现代活动地点和设施基本没有,限制了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

(二)、业余时间界定模糊、活动时间随意性强。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但事实却并非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你每天拥有多少业余时间”这个问题中,农村中学老师80%选择了3小时以下。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外界人士总是不解,老师每周十几节课,每天也才三节左右,为什么那么忙呢?。

其一,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农村中学多数是寄宿初中,学生每天5:45起床,20:40熄灯,早晚自习,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余生活和业内生活并没有多大界限。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事件、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良心”工作,不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就属于自己。

老师的工作性质比较繁重、琐碎,这决定了他们难有大块的业余时间,而且教育的这种 “忙碌”现状,估计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业余时间对老师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身心的补充和调整。

(三)、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缺乏计划性,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除寒暑假外,由于教师业余时间不固定,导致教师业余时间缺乏计划性,表

现为随意支配和散漫。调查显示,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17%,很

多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从而导致某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

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在回答“你的业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时,做家务、上网、看电视,占据前三

位,分别为家务59%,上网57.5%,看电视44%。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

读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其中女老师业余时间花费在家务上的比例远高于男老

师,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

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家务及网络休

闲上。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知识面不宽,业余时间释放工作压力的渠道

少。

老教师家庭、工作的两副担子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与多姿多彩有一定距离。

年轻教师虽然家庭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

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出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工作之余,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这也促使教

师们应该“慢”下来思考:如何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缓压防病,

愉悦身心。

其二,“宅”文化延伸。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时间少。

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

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

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市教师的距离。但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是显著的,在调查中,回答“你每周体育锻炼几次”时,高达62%的老师,

每周体育锻炼最多一次,其中0次的占到20%,天天锻炼的仅为8%。即使进行

锻炼,形式也比较单调,以散步、跑步等个体性运动形式为主,而跳舞、球类、

文体活动等集体性运动较少。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年轻老师的锻炼时间远不

如中年以上的老师多。

三、教师课余阅读时间偏少,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回答“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看书”时,超五成老师选择“不到一小时”。

仅有30%的老师选择“一小时到两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5%的男老师表示

基本没时间看书。“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时,数据显示,休闲娱乐、

教育、文学类的书籍是中小学老师们的最爱,分别有63%、57%、52%。在这

个问题上,男女老师的差别不是太大,女老师更偏爱休闲娱乐和文学的书刊。

阅读使人身心“放假”。读书能缓解老师工作中的压力。老师要快乐一点、

幸福一点就应该多读书。不要功利地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

丰富自己,都可以涉猎。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丰富业余生活的常态。

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

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

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对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老师来说,

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如何

妥善安排工作与业余生活,活出富有个性的自我对老师们来说仍然是一道必须琢

磨的“课题”。

(四)、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项目单一。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所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

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是众所

周知的事实。资源有限,校园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比如,校阅读

室本应成为师生共阅的精神场所,而在调查中,几乎没有教师是在校阅览室进行

阅读。其中原因无外乎是阅览室空间狭小,书籍陈旧破烂,甚至有的就是纯粹为

了应付检查的。

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

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

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

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婚姻状况等对教师的业余生活也有很大

的影响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业余爱好集中在用上网、游戏、体育锻炼、棋牌

和阅读,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逛街、做家务、看电视、阅读为

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的教师业余时间

从事家庭或其他劳动的较多;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业余生活应该休闲娱乐。认为业

余时间应该“从事第二职业和其他劳动”的男教师远高于女教师,其原因可能是

农村男教师承担更大的生活工作负担。

第二职业和商务活动也开始走入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这在青年教师中有很

大的市场。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从事家教、课余辅导、网店甚至打工

等各种商业活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具有股票、基金等高端理财能

力的老师较少。

(六)、教师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满意度低

在“你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的问题中,7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业余

生活“一般”,2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不满意”,只有1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满

意”。男女老师也有较大差异,男老师觉得不满意的有34%,女老师为16.3%。

原因在于其

一、由于社会生活成本增大,男教师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要么从事

第二职业或其他活动,缺少休闲的时间和精力,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消磨时间,但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二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

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其三,被调

查教师教龄在50-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职称也较

高,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

不少还是学校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他们操持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

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

好等活动呢。

(七)、教师渴望的业余生活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务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在“你理想的业余生活

是怎样的”这道开放性问题上,大部分老师希望业余时间能更多一些。同时,他

们希望每天按时下班,不带工作回家,有较充裕的时间看书、看电视、健身、与

朋友聚会。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

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从事第二职业,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

间少之又少;近几年,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波及到教师,挣钱、攒钱;买房子、

置家具、买车、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等,那还有“余”进行休闲旅游呢。

三、思考与建议

(一).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还停留在生存需要或

享受需要,远没有达到休闲需要,我们认为应热情关注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唤醒

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老

师业余时间不在于多和少,关键在于有节奏地去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教师

成长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老师业余时间使用的差异。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

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

身心的补充和调整。业余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一种心态—如何去创造丰

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教师工作中的每一个愉快的早晨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个轻松的夜晚是家人的

需要;每一个自主、充实的周末是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的氛围

如何让教师在匆忙中稳步发展,如何让教师挺起脊梁,享受职业的快乐,

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更是我们对教育应该履行的责任。

因为,健康在,快乐在,幸福在,事业才成功。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

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追求。

教育本身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它需要教师精神的关照和灵感的滋养。学校

要帮助教师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

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

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要

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

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

这次的问卷调查基本上反应了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情况。教师业余时间少,

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在无法改变工作环境和工

作强度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业余生活与工作有机地融合。

总之,智慧的教师善于生活,享受生活需要生命智慧,教师唯有用智慧才

能书写属于自己美丽而丰富的幸福人生。

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调查表

一、基本信息(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前中打钩“√”)

1、性别①男②女

2、教龄①1-3年②4-6年③7-25年③26-33年④34年以上

3、职称①中二②中一③副高④高级

4、婚姻状况①未婚②已婚③其它(离异或丧偶)

5、是否担任班主任①是②否

6、是否带毕业班①是②否

7、一周课时①10节以下②10-15节 ③16节-20节 ④20节以上

二、选择题(您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

框中打钩“√”)

1、您日常有哪些类型的爱好

①体育类②棋牌类③书法美术类⑤音乐类⑥手工类⑦技

术类⑧阅读⑨其它

2、您平时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有计划吗?

①经常计划②很少计划③没有计划

3、您认为您的业余生活时间

①严重不足②不足③一般④充足⑤很充足

4、您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对自己的教学质量的影响

①影响很大②影响一般③影响很小④无影响

5、您觉得业余生活应该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多选两项)

①休闲娱乐②工作和其他劳动③家务④进修学习⑤其它

6、在学校时,您在课下时间一般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处理班级事务②备课、批改作业③研究教研教改

④辅导学生⑤其它

7、您在业余时间选择什么方式休闲(最多选两项)

①上网②看书③书法等艺术类④看电视、打牌等娱乐

⑤体育锻炼⑥家务⑦逛街⑧其它

8、您业余时间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观看影视剧②浏览新闻③玩游戏④聊天⑤购物 ⑥查

资料⑦看小说⑧其它

9、周末时间里您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备课②走亲戚③看电视打牌娱乐等④照看孩子⑤家务

⑥体育锻炼⑦阅读书籍⑧上网休闲⑨干农活⑩给学生补课○1

1其它

10、寒暑假你经常处于那种情绪状态

①忧郁②平静③无聊④快乐⑤充实⑥没感觉

11、暑假您一般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单位组织培训②自我充电③给学生补课④旅游⑤干农活

⑥走亲戚⑦打牌、看电视⑧体育锻炼⑨其它

12、您每周体育锻炼( 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

①0次②1次③2次④3次⑤几乎每天

13、您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可多选)

①散步②跑步③球类④跳舞⑤钓鱼⑥没时间锻炼

⑦其它

14、您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①没有时间②太累③没有必要④身体不允许

⑤学校没有配套设施⑥其它

15、您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

①半小时以下②半小时-1小时③1-2小时④2小时以上

16、您一般在什么地方读书看报

①办公室②家中③校内图书室④网络⑤其它

17、您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可多选)

①小说文艺类②历史传记③学科相关类④科技类

⑤生活励志类⑥杂志报刊类⑦其它

18、您最近几天在读的书是

19、本学期学校组织多少次集体活动?

①0次(跳过20题) ②1次 ③2次 ④3次 ⑤4次及其以上

20、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有哪些?(可多选)

①体育赛事②才艺展示③读书活动④户外旅游⑤没有⑦其它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当下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目标, 对于茶乡来讲, 可以通过对茶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 所以农村茶香产业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应该积极地寻求开展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

2 在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首先,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目标。当下我国大力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主要是缩减城乡差距,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 能够使得农民收入不断增多,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 打造茶文化能够为茶乡的农民增加收入, 通过开展旅游项目开发, 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 能够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通过打造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能够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消化和吸收, 并且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 在进行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 可以为农民们提供广泛的就职岗位, 这样也就促进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化, 并且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这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明智之选。

再次, 能够提高茶乡人们的综合素质, 改进茶乡的生态环境。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 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 也能够提高茶农的综合文化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当中, 有利于打造美丽乡村, 来进一步完善茶乡的基础设施, 改变传统的闭塞局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将都市人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 融入茶乡的发展过程当中, 村民们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采取有效的服务手段来提高对游客的接待能力。

最后, 摆脱产业发展的困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茶业发展本身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 受到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 只有将茶叶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茶叶滞销等现象, 并且进一步打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环节, 最后才能带动整个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所以通过在茶乡开展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能够实现新兴产业和茶文化的融合。

3 加强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

第一, 必须要坚持品牌效益, 推进茶产品向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塑造品牌对于提升茶叶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推进茶乡并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才能够进一步做强做大茶产业。因此可以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来进一步扩展绿色茶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打造无公害产品, 并且做好基地的认证工作, 才能够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塑造品牌来得到受众的认可, 进而拉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品牌化经营, 要打造一些龙头企业通过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 让龙头企业来推进茶经营向品牌化方向。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博览会, 展销会等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来树立, 茶叶品牌形象, 进一步扩展知名度。

第二, 要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加工。茶文化本身作为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动力, 必须要组织专门机构, 并且聘用专门的人才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打造茶文化是推动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支点, 由于每一种产业背后都有其自身的茶文化, 必须要成立专门机构对于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进行调查考证和深入的摸底, 来设计好旅游路线, 让受众满意, 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 要充分的挖掘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和茶德, 来推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既然是依托于茶文化的生态旅游, 因此必须要做好茶文化发展的文章,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涉及茶艺、茶道和茶德, 要对茶文化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论证, 一些茶道或者是茶艺表演等活动, 来开展文化创作活动, 打造一些茶园广场、茶大观楼以及茶韵田园等设施。让人们在进行旅游的过程当中能够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由于茶艺、茶道、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精髓, 必须要保证对这三项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 才能够提高生态旅游的精神内涵, 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4 结语

通过对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 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赢, 增强农民的实际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 提高茶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现农村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开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 需要打造品牌实现茶产品的绿色化、有机化发展, 同时要有效地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需要完善相关的组织机构, 投入相关的资金和技术保障, 另外就是要进一步发展茶艺、茶道和茶德来推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发展农村的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而且能够改善在农村发展过程当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对于茶乡而言, 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的茶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并且大力开发, 能够使得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本文主要围绕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展开分析论述, 首先介绍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然后提出农村茶乡茶叶文化, 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发展,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途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元楚.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7 (2) .

[2] 范晓梅, 贾哲, 李艳.茶乡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J].福建茶叶, 2016 (7) .

[3] 付晓玉.以茶陵县为例分析县级市的茶乡旅游资源开发[J].福建茶叶, 2016 (6) .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过低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期, 产业融合难度过大, 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新兴产业缺乏竞争优势, 难以带动周边, 也就不能起到带动周边经济的作用。在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当中, 用来进行产业融合的资金不够, 资金的配置也不合理都是面临的主要困境。另外,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不平衡, 集中在核心地域, 很难发挥带动作用。

(二) 村庄难以承载农村产业融合

目前, 农村产业融合大大超出了村庄的承载能力, 使农村产业融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乡村的承载力是完成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 对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村庄的承载力和综合功能必须十分强大才能实现农村产业和承载能力的融合。然而, 我国的乡村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欠佳, 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都不符合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求,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进度。

(三) 农村产业的管理过于松散

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事求是是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农村产业融合要注意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将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发展现代化农业, 开拓农村经济增长新途径为主导。然而, 我国的农村产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的产业主要依靠低成本, 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 没有对农产品的售出方式进行创新;农产品的加工制作缺乏标准, 专业性不够, 这样就很难使自身形成独特的市场需求, 对劳动力和相关人才也缺少吸引力。除此之外, 农村产业的管理过于松散也缺乏规范性, 在实际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观念的渗透, 这就使农村产业难以保障效益, 从而造成人才缺乏的现象。

二、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 农村产业融合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注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农村产业融合主要依赖于农民本身。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全面进展。农民是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村产业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也离不开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 培养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 让农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经济的能力。

(二)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机制

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必须将健全完整的政策体系放在突出的位置。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设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每一阶段的建设都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 这样可以使乡村建设发展层次更加鲜明, 对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美丽乡村建设是涉及多方面内容的政策性建设, 各部门在具体建设美丽乡村时并没有将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联系起来, 没有进行统一建设, 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在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还要加强政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机构达成合作的关系, 以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使各个部门参与到建设规划过程中。

(三) 美丽乡村建设资源要合理流动

农村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十分低的, 与城市相比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这就使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动力。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推动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 促进区域内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能够促使农村建立起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转变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倾向, 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鼓励与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 大力倡导城市和农村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以这种方式弥补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现象, 从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全面融资, 将民间资本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本的政府全面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事实成为了过去。当前阶段, 我国的乡村建设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加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无论是政府, 还是村社集体, 又或者是个体户都有可能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坚力量。

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这一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 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阻碍着农村产业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要实现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 就要充分认识农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联系, 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探索新的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农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摘要: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农村产业也在不断的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使乡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 农村自身存在的产业融合方面的问题也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苏毅清, 游玉婷, 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 (08)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物质文化体现为满足农民生存需求,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实体类文化类型,包括农村自然景观、水利建筑设施和各种生存工具,而农村非物质文化则指的是农户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公益、传统工艺,村规民约等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徽省农村文化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部门的打击力度不足、联合执法推行不够顺畅、基层文化监督网络缺失等问题。因此,提高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进对违法经营的管控力度,也成为了摆在广大文化市场监管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现状

(一)农村文化需求旺盛,产业供给不足

根据国家文化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稳步上升,但随着而来的是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和发展观念的影响,农村文化场所的建立不够完善。无论是公益性图书馆还是民营性文娱部门,都尚未达到稳定的发展水平。同时,乡镇文化站在文化资源的供应上,较为淡薄,部分乡镇文化站还出现了供应资金不足、运行时间短暂等问题。

(二)文化产品种类单一,难以脱离俗套

政府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缺少健全的农村文化市场培育机制。在现有的农村文化市场类别中,网吧、KTV、歌厅等娱乐设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网吧的数量日渐减少,仍然有一些娱乐经营业主,利用不同的娱乐媒介,吸引人们进行“低端”“粗俗”的文化消费。难以提高农村地区文化市场的新风气,缺少对优秀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的研讨。

(三)缺乏文化服务设施,难保长期维护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完备是摆在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与城镇相比,公共文化中常见的棋牌室、活动中心基本是“凤毛麟角”。而对于仅有的“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在整体的推行中依然受到制约,不但没有较高的利用度,而且对于农户来说也不具备吸引力。一些基础性的文化设施一旦损毁,那么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恢复,文化服务设施的长期维护面临尴尬的境地。

(四)文化执法队伍落后,监管成效较小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离不开各属地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的保障和监督。但是随着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推进,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存在观念落后、以罚代法、拉人情网等方面的问题。一位综合执法人员存在责任缺失,对于工作的理念不足,不够负责,导致文化执法监督工作难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增进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产业共计,增进文化种类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实施需要立足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积极研发各城镇中隐藏的精神文化和非遗珍宝。首先,安徽省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政策只能,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培育机制中的“制度性供给”,将更多的资金注入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中,将农村文化培育和脱贫攻坚相互结合。第二,要加大对文化市场产业的扶持力量,支持相关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在农村“落地生根”,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第三,健全城镇文化融合,通过对文化制度的完善,使农村地区的文化保持发展活力。

(二)实施文化规划,健全市场监管

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文化市场离不开政府的主导。而在农村文化场所的监管上,培育“制度、责任、全力、利益”分明的问阿虎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村地区建设一个全面的文化产业发展方案,引入各项激励机制,解决农村文化市场培育中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对“扫黄打非”“清网净源”“文化风暴”等方面的监管,以提高农户的满意度为根本,更好的推进农村文化的转型升级。

(三)实施因地制宜,弘扬文明风气

在培育、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农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推进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除了要解决“培育什么”“谁来培育”“怎么培育”,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除了健全公益性、营利性文化组织,还要在乡村生态观光、文旅、特色小镇上下足功夫,鼓励乡村文化体制的发展变革。以一系列的文化帮扶政策,送书到农家、送文艺到基层,使农民既能够“富口袋”,又能够“富脑袋”。例如,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龙山村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以“诗歌小镇,文旅潮涌”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大舞台+”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太白镇龙山村任家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揭牌,以文化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基层点,该站点的设立为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达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向基层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融合社会各界,培育文化精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制度缺乏的问题,除了需要一支专业、严谨、公正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还要立足安徽地域文化习惯,创造文化精品,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因地制宜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留住乡村的文脉、人才,对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进行继承,以此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的激励机制。例如,安徽省近些年来在基层开展的“农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说唱、快板、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为载体,切实加大“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力度,不断创作推出反映农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解决文化执法队伍的发展困境,使农村文化市场在社会、公安、工商、城管的不同机制上进行完善,培养更多的精品文化项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植根基层,是农民与自然互动中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总和。近些年来,基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在提高农村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加速对文化市场的整合和调整。但是,在为农村文化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为此相关文化工作者要立足当前实际,通过“节约、绿色、文明”传播核心,创设文化精品,提高文化审美,加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伴着时代的更迭,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更加丰富,在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上,也转变和衍生出新的形式。本文围绕安徽省农村文化发展状况,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优化策略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创新

参考文献

[1] 白志华.试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长春市市委党校学报,2019(01):14-18.

[2] 吴旸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我们的任务[J].人文天下,2017(20):64-66.

农村文化建设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http://anhui.mofcom.gov.cn/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5] 张慎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服务山东省新农村建设[J].济南金融,2006,(4).

[3]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上一篇:通信技术低压电力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