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

2023-09-24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目前后续

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十三条中虽然提到“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但从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有关继续教育的具体制度安排。在这方面美国会计总署的做法值得借鉴。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年7月修订版)中阐明了对审计人员后续职业教育的要求,如“所有接受公认政府审计准则指导的审计人员应该每两年至少参加24小时的后续职业教育”等有关继续教育时间和内容的规定。

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显得缺乏针对性且后劲不足。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侧重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三个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其适应复杂审计环境、处理特殊事件、驾驭全局能力的训练,导致审计后续教育存在着“盲区”。

第三,没有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学历和不同年龄段的审计人员的特点进行差别化培训。如针对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及主审所担负工作的不同,年轻的审计人员记忆力好、年老的经验丰富等特点分别制定培训计划。

二、加强后续教育的思考

审计干部培训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接受新观念,树立新思维,使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不断改进、创新。

(一)建议制定出台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办法,以便在制度上保障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时间和内容,也便于审计人员有时间和精力系统性地学习所需知识。

(二)树立培训贯穿审计职业生涯的观念。首先对新录用大学生以及其他岗位转来的公务员做到先培训后任职。所有进入审计队伍的人员都要接受规范的入门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公文格式、审计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其次要针对不同级别的干部开展相应的任职培训,任职培训应根据所任职级职务分层次设计培训课程和目标。第三要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审计业务培训体系,分专业进行技术培训,对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专业领域的政策知识、审计技能培训。同时注重跨专业培训,如对财务审计人员可以进行法律、计算机、网络、管理等专业的培训。

(三)培训中注意扬长补短。处在不同的年龄层次,具备不同的学历,拥有不同的就业时间,审计人员就会有不同的特长和短处。老同志的特长是实践能力强,但对新技术的掌握比较慢。刚毕业的学生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却比较差。因此,对老同志应多进行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对年轻人应多进行一些实务上的讲座,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比较好。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2017年7月17日17:00左右,贵阳市一名老人意外坠入水深近2米的南明河,水流湍急,河边围观群众都不敢下河施救,在这危难时刻,四川每日美餐骑手郭龙与吴荣峰正好路过,郭龙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施救,最后他们合力把老人成功救起。

老人并无大碍,直到消防人员到来,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们还要去送餐,不能让客人久等,只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把手头的餐点送完,然后再回家换上干净衣服,后来老人的家属赶到,询问见义勇为不留姓名的两个年轻小伙子是谁,正好有个路人用手机拍到了一张他们的照片,才知道是肯德基宅急送小哥,电视台记者带上老人家属找到了KFC餐厅,并且找到了这两个年轻小伙子,腼腆的郭龙表示:“我没有想太多,只知道要救人。”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摘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提高风险意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防范。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风险防范

1 注册会计师提高风险意识的必要性

注册会计师在国际上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了一条恢复、探索、立法、改制、发展,并向国际化迈进改革发展道路,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社会审计监督,因而责任重大,作用更加重要。无论是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还是企业的经营和战略发展,以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所提供的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广大股民和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国家税收和经济秩序,以及引导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笔者认为就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操作中应关注证据的收集、整理、保存,并运用相关法律在诉讼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有相关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缺乏风险意识,这与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性质有关,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风险几乎都是“将来时”,无论是验资业务还是审计业务都仅有一个完工期限的约束,工作中既没有委托人的监督,更没有任何第三方的勇者参与和制约。因此,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常常把“按期完工”作为主要目标,对执业风险估计不足,甚至“活儿”多时,为赶工期,早把执业风险丢在脑后。在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的会计造假以及美国安然、世通等著名大公司因财务造假而被迫申请破产等事件中,一些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嫌参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坐上了被告席。这些事件的发生,应引起会计师事务及注册会计师的高度重视。

2 注册会计师执业面临的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注册会计及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风险与日剧增,要做大做强,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只有充分了解所面临的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所面临的风险。

2.1 审计信息需求变异风险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民间审计职业的发展,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民间审计的看法不再纯粹是一种法律的要求,而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判断信息可靠性及保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旦注册会计师失职而使客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时,他们就会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做出反应,包括诉诸法律,由此产生审计需求变异风险。主要包括客户风险、独立性风险、法律责任风险等。

(1)客户风险。尽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遵循了公认审计准则并发表了正确的审计意见,然而由于客户之间的特定关系,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时,失意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了挽回损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有赔偿能力的连带者进行赔偿。因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常常成了诉讼的主要目标。

(2)独立性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坚持独立性原则,与客户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就难免会受到客户意见的影响。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而引起的风险。

(3)法律责任风险。如果已审会计报表中仍然存在注册会计师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漏报,就会出现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

2.2 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

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是由于没有按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原则建立恰当的治理结构面临的风险。它主要体现在人员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文化管理风险等方面。

(1)人员管理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其主要资产和优势体现在人的品德和专业水准上。比如事务所股东,在决定事务所发展方向和前途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非股东注册会计师作为一项业务的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也直接影响其执业质量,这些都会给事务所带来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与事务所资金的筹措、管理及安全息息相关,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如财务控制的优劣与否,在于财务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得当、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费用与收入分配方法是否恰当等。

(3)文化管理风险。事务所文化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生活信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汇而成的整体风格。当文化沉淀到与事务所的利益和价值发生冲突时,就会形成文化风险。

2.3 审计执业风险

根据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审计执业风险可分为审计失职风险和审计职业风险。

(1)审计失职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没有遵守审计准则,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偏离的风险。它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风险,但也不容忽视,许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就因这种风险而蒙受巨大损失。审计失职风险涵盖的范围会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加重而扩大。

(2)审计职业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不可避免审计结论与事实发生偏离的风险。审计过程中贯穿着审计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再判断,还要判断何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更为有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受其对会计和审计准则的掌握程度、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以及对特殊情况的认知能力的影响,难以用客观的标准规范化。这种判断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对不确定的未来状况进行的判断,必然蕴涵着风险。另外,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加在审计结论中蕴涵的风险。职业判断的运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用审计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

3 注册会计师防范风险的方法

(1)风险回避。采取主动放弃或改变该活动的方式,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以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委托前,应对影响客户的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

(2)风险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规定,事务所应统一调度和组织本所的人力资源,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保障项目参与人员及时间,保障项目参与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精力。因此,在分配业务时,应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考量;在后续教育中,应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业务分配关系到工作效率、质量及风险控制。

(3)风险转移。指为避免承担风险而有意识地将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具体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

移两类,保险转移是指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做法;非保险转嫁是指通过经济合同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委托人或其他单位和个人。

(4)风险分散。业务分布范围的拓宽有利于分散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从推动事务所做在做强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一方面应鼓励事务所业务多元化,使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共同发展,以扩大事务所规模,同时降低事务所由于业务分布狭窄而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应杜绝事务所向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以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5)风险降低。一是预防事前。指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如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审计单位商议一致后确定承接审计业务,即可派人员起草审计业务约定书。约定书应包括委托方、受托方、委托业务范围、双方的责任义务、收费、约定的有效时间、违约责任等。在约定书中必须约定双方的责任,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区分审计责任,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加强对执业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与业务素质。二是,分散事中。指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如对一定领域业务努力扩张,甚至垄断。一方面可对这一领域的业务更加熟悉,以减少失误;另一方面业务量在了,可提高预期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即使发生个别责任风险,相对整体业务而言概率也小,能达到抵抗风险的目的。三是抑制事后。指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为减少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事务所普遍会主动采取这种技术或方法,且方法各异,可以用业务方法补救,也可采取免责措施。

4 注册会计在具体执业过程中风险防范

(1)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在接受每一单业务时,就应想到做这单业务会不会有法律执业风险,要搞清楚,委托人是否具有签订委托合同的主体资格,委托人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齐全。为此形成的谈话笔录、委托人提供的证明主体身份的文件,如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都要委托人签字或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2)业务正式开始操作以后,要特别注意全面收集证据。既要为完成眼前的业务收集证据。又要为以后的诉讼准备证据。笔者对有些注册会计师在验资或审计业务中的操作未敢苟同,如有的注册会计师也收集证据,但仅仅是满足形式,满足于填定规定的表格,真正有用的东西没有搜集多少。根据诉讼法的规定,作为证据应具备“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反观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这些证据,绝大部分是复印自委托人的财务账册,一部分是自己抄录形成的,却往往没有主委托人盖章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有瑕疵。因此,注册会计师要有意识从满足法律诉讼的角度收集证据。否则,面对原告的指控,仅仅凭借自己填写的几页表格及复印件,并声称是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做的,法官和陪审员不可能采纳的。

(3)完成外业工作后,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整理工作底稿,形成工作档案,这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法律诉讼的“护身符”。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工作成果体现在工作底稿中,支持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和审计报告的证据也保存在工作底稿中。这些工作底稿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抵御各种责难和执业风险的利器。

5 结语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在执业过程随时面临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执业风险的识别,在执业中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损失,使注册会计师事业健康发展。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会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来选择不同的策略以实现战略目标, 而并购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常见的一种运作方式。通过实施并购, 企业能够快速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链、减少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或避开壁垒进入不同的业务领域、获得协同效应, 让企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从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的角度, 并购又可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通俗地讲, 后者就是从无关联第三方取得被并购标的控制权。而商誉, 就是由于收购方向无关联第三方支付的对价大于收购方在并购中取得的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形成, 在合并报表中列示于合并资产负债表“商誉”项目。举个例子:A公司向B公司的股东甲方支付10亿元取得了B公司100%的股权, B公司并购日账面净资产是3亿元, 因为B公司拥有一块升值明显的土地使用权, 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6亿元, 这时候10亿元的对价与6亿元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存在差额4亿元, 这就形成了商誉。由此可知, 商誉的经济本质是收购方对于被收购方能够产生超额收益所支付的对价。

二、资本市场对商誉的关注

2012-2017年期间, IPO审核节奏缓慢、企业排队时间过长, 导致出现IPO“堰塞湖”, 不少拟IPO企业或IPO被否企业纷纷转向并购重组通道以实现登陆资本市场。伴随着这一波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交易的浪潮, 上市公司享受了并购重组标的公司完成靓丽业绩带来的市值增长红利, 并购双方皆大欢喜。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标的公司业绩承诺期届满, 标的公司实际经营业绩未能达到原股东承诺业绩或为了达到承诺业绩进行财务造假的情形在这两年频频见诸报端, 业绩承诺期届满后标的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转为亏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更甚有收购方配合标的公司进行财务造假以避免其无法达到承诺业绩而导致收购方计提巨额商誉减值, 商誉这颗“雷”屡屡触发警报。

2018年11月16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就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风险进行提示, 以强化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一石激起千层浪, 官方的发声顿时让资本市场产生无数的猜疑。以并购重组交易比较活跃的浙江省A股上市公司为例,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 浙江省359家上市公司有超过200家存在商誉, 商誉总额约为1, 000多亿元, 商誉金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最高达到51%、占净资产的比例最高已经接近100%;浙江省上市公司2018年度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为189.45亿元, 而2018年度的净利润为1, 133.07亿元, 商誉减值准备占比高达16.72%。2019年1月底业绩预告截止到日前, 上市公司因计提商誉减值导致亏损的业绩预告“蔚然成风”, A股市场也因此出现“商誉减值”板块, 因此连续跌停的个股不在少数。由此可见,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商誉减值已然牵动了整个市场的神经, 监管层对此已无法坐视不理需要出面干预。

2019年1月4日,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动态 (2018年第9期) 》, 其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 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 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 并且该方法成本低, 便于操作, 有利于投资者理解, 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分析目前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 笔者发现众多并购交易的定价暗藏如下规律:标的公司原股东向收购方做出一定期间的业绩承诺, 并约定了业绩未达标情况下的赔付机制;基于标的公司原股东做出的高增长业绩承诺, 收购方给予标的公司远高于资产法下评估值的对价, 因此形成了巨额商誉。由此可见, 实际上支撑商誉价值的是标的公司原股东对未来一定期间的业绩承诺, 通常情况下承诺期限为三至五年。基于上述业绩承诺支撑商誉价值的论点, 商誉理论上应在业绩承诺期限内分期摊销。

但是, 以轻资产类公司为收购标的的并购重组, 往往是基于每年上亿元预测业绩的收益法评估值作为定价参考依据, 标的公司账面本身并没有多少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从而形成了数十亿元的商誉。如果一旦改为按年限摊销商誉且摊销期限又较短, 那收购方公司将要承担的商誉摊销费用极有可能超过每年标的公司的利润贡献, 还有哪个公司会愿意再进行并购重组?另外, 摊销期限的确定也是一个痛点, 是按被收购方主要资产的使用寿命确定摊销期限?还是按照商誉在预计受益年限摊销?或者是企业会计准则强制规定摊销期限上限?这些问题都成为业界的讨论重点。

三、商誉后续计量的探讨

在《企业会计制度》下, 商誉在个别报表的表现形式即“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转入“合并价差”, 股权投资差额是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的。而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商誉已没有摊销的处理方法, 而是被要求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当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从目前来看, 商誉的后续计量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 按照一定期限进行摊销。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商誉在后续期间会随着超额收益的实现而逐步消耗, 故而应该在合理期限内进行摊销; (二) 不做摊销, 但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这种方法的基础商誉并不必然随着时间推移而必然消耗, 且通过对被收购方的合理整合与管理, 商誉价值反而有可能获得维持或提高;另外, 商誉的使用寿命难以合理确定, 相应的摊销期限也无客观依据。

在实务操作中, 商誉的后续计量不论是减值亦或摊销都是两难的。并购重组交易过程中, 并购双方对于交易定价的博弈主旋律在于标的公司的未来业绩:标的公司原股东为了能够卖出高价, 其对未来业绩的判断会远高于收购方的判断;收购方为了能够实现并购并保障自身利益, 则会要求标的公司原股东对标的公司未来业绩做出业绩承诺并约定赔付机制。在这样的交易背景下, 不少标的公司原股东在业绩承诺期内为了完成承诺的业绩, 会虚构交易、财务造假, 业绩承诺期一满, 标的公司业绩则大幅下滑。在对商誉计提减值的处理方式下, 这种情况会导致上市公司商誉出现明显减值迹象, 并购“炸雷”时有发生。而在对商誉计提摊销的处理方式下, 因为摊销对业绩的抵减, 并购双方势必会对标的公司的股权作价产生巨大分歧, 尤其是轻资产行业的并购重组将无以为继, 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 对于商誉的后续计量不妨从契合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考虑, 参考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对其做限定, 如收购方能够依据合理、客观的材料确定其受益期限, 则对其按照受益期限进行摊销;反之, 则在商誉初始确认后不对其进行摊销, 但要求企业于每年年终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及时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同时, 企业对于不同交易事项形成的商誉可以选择不同的后续计量方法, 但一项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一经选定则不得随意更改。

摘要:2012-2017年期间, IPO审核节奏缓慢、企业排队时间过长, 导致出现IPO“堰塞湖”, 不少拟IPO企业或IPO被否企业纷纷转道并购重组通道以实现登陆资本市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并购重组的后遗症逐渐凸显, 商誉减值这颗“雷”屡屡触发警报。同时, 监管层和理论界也越发关注商誉, 引发对商誉后续计量的讨论。

关键词:商誉,减值,摊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9.

[2] 黄蔚, 汤湘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改进是否应该重新考虑引入摊销?——基于合并商誉本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8, No.433 (08) :43-54+70.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传统英语教学为主流的背景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鉴于此,为了探索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模式,从存在问题、需求变化、教学具体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引入多模态教学模式,以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后续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安排英语教学,主要是依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具体要求。大纲中提出:“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明确了高年级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毕业挂钩的情况下,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体系建设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后续教育体系缺乏系统规划

在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中,没有统一的英语后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各院校自主安排开设课程的背景下,存在着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开设,部分学校没有相关学科安排或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相应的教学安排也经常变化,存在以下的具体问题:首先,教学没有连续性,选修课也常因选课人数不足无法进行;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专业外语教师不从事一线教学,教师主要为兼职的专业课教师;第三,教材缺乏配套资料,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支持。(二)差异化需求缺乏积极响应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对英语学习的差异化需求和现实应用性要求表现十分突出,而现行的教学体系则存在较多不匹配的问题:

1.不能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两项重点任务列在了首位,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学英语界考虑的问题[1]。把高等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有机结合,是后续教育体系引入多模态教学等先进方法的现实基础。

2.不能匹配就业岗位的专业化需求。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应从教改方向、课程设计、评价模式和教师提高等多个方面着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在就业目标的驱动与知识获得的双重驱动中,把握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双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三层服务(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3.不能匹配学生存在的个体需求。随着国家调整英语教学的整体安排,在初级学习阶段逐渐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比重和水平要求,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也会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个体需求。参加雅思考试、随家庭成员移民和到国外接受研究生教育等的不同目标均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因为初级英语教学要求的降低而得到加强。

4.不能匹配英语教学语言培养要求。高年级英语教学应重视输出,提高师生的语言输出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生多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目前的后续教育体系中,院校之间和专业之间没有横向的可比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度量,不能提供具体指标作为学习水平评价依据。从而出现用人单位在评价大学毕业生专业外语水平时,依靠的是两三年以前该学生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的成绩,无法考核其现在的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2]。二、教育改革对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冲击和要求

(一)需要在后续教学体系中做到深度和宽度并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两项重点任务列在了首位,这确立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推进外语教育的改革。

在传统分级考试的背景下,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单词记忆,在具备相当词汇量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阅读、听说能力培养,从而掌握初级的以固定句式为基础的英语写作技巧和以中式英语为基础的汉译英方法。其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依然较弱,与现实社会中要求的商业英语写作和以掌握相关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日常交流目标有相当的差距。因而在高年级英语教学体系中,要弥补上述学习阶段实际能力与工作阶段具体要求的落差,需要加强对英语的深度学习和拓宽引导。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英语水平有强制性目标要求,即通过等级考试检验教学效果;而学生更多的是将成绩与毕业、就业挂钩,不重视知识积累而只求答题技巧,因此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异化为纯粹的应试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把三年级的专业英语课时转到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中[3]。在初级学习阶段英语成绩比重减弱和等级考试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考试有望回到大纲目标要求的范围内,即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

语言学习存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作为非母语的英语教学来讲,同样要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在必要的语言环境氛围中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因为对有关学习效果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因为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本人的事情[4]。必要的语言基础训练只是语言习得的一项条件,高等院校的英语后续教育就是要成为基本技能向成熟应用过渡的桥梁。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不仅要突出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专业阅读和科技写作等),而且要突出学生主动选择学习方式(时点和进度),从而弥补大学英语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应用间断的偏差,突现专业性与语言实践性。

(二)需要引入灵活的教学渠道和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等多模态教学媒介,不断尝试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改革;在加强基础英语教学与高年级英语教育以及与社会职业的衔接中,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师资源,拓展英语应用的多学科空间。对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定位,既要注重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又要注重开发其在语言知识拓展与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应用。要努力建立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要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毕业生,使英语成为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能力。高校英语后续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堂讲解+口语实践的三合一模式,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三、优化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多模态教学设计

(一)注重多模态教学平台的整合

各高等院校要打破校际壁垒,在后续教育教材的联合编撰和授课教师的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因为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降低专业英语教材需要的成本投入,提高专业教材的质量并且增加学科种类的覆盖。授课教师的跨校交流也十分必要,现在国内各高校采用的国内访问学者的方式,也可以在多模态教学体系中加以尝试,组织教育机构组成联盟,通过教师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大学教务系统应积极征求专业院系的意见,在后续教育阶段教材选择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多模态教学体系的稳定。根据具体的专业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要保证最低课时数要求,必要的学科可适当增加学分或是进行学分互换。多模态的课程设计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具体可以包括函电写作、法律英语、专业翻译和科技文献检索等。要利用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等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组织英语辩论、组建莎士比亚戏剧社团等形式开展活动。

(二)引入多模态,增强专业英语教学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风格和策略完全不同[5]。利用网络教学课件开展远程英语教育是多模态教学的常用形式。要充分利用多模态英语教育平台,突出双向互动、实时交互,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并保持学习进度,该平台要具备在线练习和考核功能。虽然多媒体的生动性会吸引学习者,但是要强调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即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是服务于英语学习的手段,而非主要目的。随着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限制已经减弱,因此要运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储存和跟踪,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具体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从而随机调整学习建议和辅导策略。国内研究认为,模态选择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6]。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它通过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形式有机地实现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教学过程。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堂讲解+口语实践的三合一模式,教师主要采用大班讲授和小班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多模态语境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传媒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易于接受,而语言学习的交互特性也与多模态体系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相得益彰。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7]。

通过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改革的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特色选修课。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我校非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时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尝试在其中四个实验班进行高级英语教育,即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跨文化交际、专业英语等基本模块选修课。再选取四个班进行传统专业英语学习。通过分析对比,研究和探讨高校英语后续教育中的多模态教学体系。(三)利用多模态体系推进开放式教学

在英语逐渐成为基础应用技能的背景下,社会英语教学模式和高校英语后续教育模式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和融合。社会英语教育的灵活方式也可以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和后续教育教学中。将雅思英语考试、北美精算师考试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等社会性认证考试与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相结合,增加教学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通过联合办学和共同培养等方式,探索大学后续英语教学方式,打造高校英语后续教育品牌。通过高校英语专业与金融、保险、评估以及文学等专业进行双学位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储备潜在的教师队伍。(四)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不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为本科生)。在专业知识的积累方面,主要依赖于后期的进修和学习,部分教师考取了文学、翻译甚至经贸等专业的更高学位。教学队伍具备英语功底扎实且口语好的特点,但也表现出交叉学科具体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因此,扩大授课教师来源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其潜在来源包括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或从国外归来的访问学者等。对传统教师队伍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参加专项进修学习实现。促进英语专业教研室和公共英语教研室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其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8]。不间断地强化语言能力培养,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共同责任,凸显英语听说能力正是多模态教学体系的应用目标。

基于多模态模式的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与毕业生终身英语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双语教学的改进途径,深入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后续教育中的实现方式。在高校英语后续教育中进行适当超前的试点,利用黑龙江丰富的高校资源促进校际联合,从学科应用和教育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其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83-91.[3]肖云南.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94-299.[4]周福芹.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6):48-51.[5]梁友珍.罗马尼亚大学英语教育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62-464.[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7]李宝宏,尹丕安.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11):72-75.[8]陆效用.用语言学理论作指导,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8-17.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厦门理工学院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形成了“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本文分别从“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含义、教学体系特色及教学实践成效三个层面,介绍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分级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全国各高等院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校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有效地构建并实施了“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围绕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等主题进行。

一、“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含义

“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包含多元含义。

其中,“层次化”指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需求的不同,采取“滚动制分级教学”,并且在各个级别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都采取层次化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立体交互”指教学体系中各个要素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结合,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相结合、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二、“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特色

1.层次化滚动制分级教学

“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首先体现在其“层次化”分级教学实践中。依托“语言输入理论”(Krashen, 1985),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在2007年对07级部分系实施分级教学。

(1)所有参与实验教学的本科新生在入学后参加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参考高考成绩,确定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初始学生名单。分级后的班级打破了原来同一专业为一个自然班的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因同一级别组成了新的班级。Ⅱ班与Ⅰ班的比例是1∶3,提高班选拔的是英语成绩较优秀的学生,Ⅰ班则由一般学生和学习困难生组成。所有学生所在级别每学期进行一次异动,根据分级教学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2)确定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层次一:学生通过两学年的综合英语学习,要求英语水平基本达到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层次二:学生通过两学年的综合英语和英语限选课学习,要求英语水平达到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较高要求。

2.精心设置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部分,要求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英语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是我校“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另一有效尝试与特色。“基础必修”与“高级选修”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需求的不同,为其提供多层次的语言输入来源,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我校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同时,作为一门旨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外,还应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为此,我校在大学英语1~4级基础必修课程后,组织教师开设“后四级”阶段各种语言、文化类高级英语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现英语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目前,已开设的后续课程(见表1)。

3.加强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基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Vygotsky,1978)及“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 198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借助多元化、层次化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学习渠道。

我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使其在学中练,练中学,达到练有理论依据,学有方向目的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1)角色扮演、固定话题、自主话题课堂报告(课内进行);

(2)课堂主题讨论、主题演讲(课内进行);

(3)外语文化节、英语歌曲、英语演讲、英语戏剧大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花园活动、英语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课外进行);

(4)图文信息中心的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课外进行)。

以上实践环节的应用,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交互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体验英语语言的应用,从而实现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4.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终结性评估”以大学英语课程1~4级教学结束时的课程考试为主要形式。“形成性评估”指通过课堂内外活动记录、平时小测、课堂表现以及书面及口语作业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通过一系列形成性评估活动,教师清楚地了解到,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同行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教学评价及效果

1.教学评价

为了检测“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成效,了解学生意见,2008年12月,即“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施后的第三学期,我们对3个试点系进行了调研;与参与试点教学的师生进行了座谈;并在2009年4月,对三个试点系的部分学生(400名学生,其中Ⅱ班和Ⅰ班人数各占一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学生心理等多方面。

(1)学生对分级教学的认识

如表2所示,对分级教学的态度一、二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分歧。经过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一级学生一开始不赞成分级是因为对分级教学这一形式的误解,认为自己被忽视、不配备好师资、教学条件不好,等等。

(2)对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表3显示,对新的教学模式接受程度非常高,可以看出,学生急于改变目前学习现状和改善学习效果的需求极大,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非常认可。

2.教学效果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教学效果。进行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上的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的成效。

表4、表5统计数据显示,在实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后,3个试点系期末成绩均高出了同水平系。其中,商学系、文传系期末成绩位于全校前列,而且这种领先优势一直在扩大。而机械系学生虽然入学时英语水平为全校最低,但经过试点教学后,其成绩已高出同为理工科的其他系。

表6统计数字显示,参与试点的3个系,特别是商学系及文传系其通过率均超出了同水平系,而且过550分的人数也遥遥领先,占全校的59.4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改革后教学成效显著。

其次,参与试点的学生参加2008年、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成绩也非常突出,在2008年的比赛中,有1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而在2009年的比赛中,试点班的学生更是大获全胜。其中,一位学生获得特等奖。

此外,他们还活跃在学校各种英语活动中,配音大赛、外文歌曲大赛、英语花园等,处处闪耀着他们的身影,展示了他们良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不能因此却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决心,充分研究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行配套改革,必将实现大学英语效果的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張虹.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外语,2009,(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4-10.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