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

2024-05-01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公共需求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切实提升行政单位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一直是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阐述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实际运用,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责。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其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为现有财政资金的高效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就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绩效评价而言,其整体形式就并不是十分乐观。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认识,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与自身的日常工作中,从而不断促进财政支出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一、绩效评价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绩效评价是提高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设施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绩效评价在行政单位支出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财政深化改革。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原有的行政单位财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切实需求,因而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行政单位财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工作;绩效管理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其财政改革的进程,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设施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其二,增强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制度体系还尚未建立健全,因而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范围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绩效管理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使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行政单位的社会影响力。

二、绩效评价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现代社会,加强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支出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还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这对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绩效评价的实际效能。目前,我国绩效评价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对绩效评价不够重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对绩效评价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其资金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资金支出的实际效果也缺乏后续的追踪。其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其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目标,因而无法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其三,绩效评价的方法缺乏合理性。目前,虽然部分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已经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但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未能结合财政支出管理的实际情况,因而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四,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够明确。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目的性,但是目前我国专项资金的使用还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且其制度指标未能结合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工作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单位财政支出部门的管理效率[1]。

三、绩效评价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运用路径

(一)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还尚未建立健全,这对我国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巨大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对绩效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财政支出管理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效率。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制度,不断加强绩效评价体系与预算制度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发挥行政单位财务支出管理的最大价值,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要是始终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坚决保证财政预算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根据该财政预算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2]。

(二)加强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之中,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应用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加强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为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不断发展灌注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加强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内部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共享的统一数据库,并不断加强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其二,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动态管理体系,从而对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过程的资金支出进行自主的绩效评价,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三,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人为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建立绩效评价专项部门

为了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联合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建立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专项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建立绩效评价专项部门,还可以切实约束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进一步提高其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使得绩效评价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还可以将绩效评价交由专业的公司进行管理,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还能切实减少自身績效评价中的人力和物力投入[3]。

结语:

在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不仅可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因此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部门必须对绩效评价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结合财政支出管理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加强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建设,并建立绩效评价专项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晋甄鸿.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应用路径[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8+11.

[2]郭海燕.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财经界,2020(07):36-37.

[3]阴锦凤.解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应用路径[J].财会学习,2019(18):75-76.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镇人民政府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政策;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前言

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推动社会发展所花费的总合,体现了政府对国家发展宏观上的经济调控,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效应,如何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或调减政府在不同方面的公共开支,对适应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发展时势,稳定社会结构构建,建立长期有效的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政府有关财政支出的划分调整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与财政支出有关的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对其的作用,同时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者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中国的财政支出以及配套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适应国情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经济里乘风破浪,独占鳌头。

一、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类

陈共给出的财政支出含义是:财政支出,亦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系指政府支配使用和资金的活动。根据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支出,前者包括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国防支出等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结构,即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其不仅反映了政府动用社会资源的程度,还反映政府公共职能的重点和发展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的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所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式、公平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模式;经济模式顺应时势灵活转换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惯性导致孤立的市场自我调节周期较长且不确定性强,而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果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资源集中优化,有效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財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平。以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社会公平如何实现以及多大程度的实现,决定着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而在现行的国情和国家发展阶段下,社会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的不成熟使得社会分配问题无法完全解决,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如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体的创新能力;知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持续的创新能力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源,激励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成为了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调整财政支出的角度,可以通过在科学技术支出上增加创新基金提取和建设比例的方式激励创新行为,加强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各主体持续的创新动力。

3.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财政支出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和投资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利用财政支出,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例如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充足的资金,集中优势高效展开科研成果建设、教育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构建等工作,既为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人民提供了不断优化的美好生活环境。但是若是经济增长小于财政支出,说明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的不协调性,资源不合理的配置,导致负增长现象形成,需要在合理控制的基础上消减财政规模,调整财政支出范围。可见,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二、中国近年来财政支出及财政政策现状

1.中国近年来财政支出总量及内部结构现状

(1)我国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共支出总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1978年为1132亿元,到1999年超过一万亿,达1.14万亿元,到2011年达10.39万亿元,在2017年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30万亿元,2019年为23.89万亿元。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有能力为财政支出提供更多的资金,且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总体展现缓步攀升的状态。从2000年开始至2019年,占比由15.8%增长到24.1%,其中2015年达到25.5%峰值,短暂回落再度攀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加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建设,国家需要管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其职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国家提供更多的购买性支出。另一个原因与中国自身的国情有关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前提,新的制度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在此期间,新建立的与旧有的社会机构、体制等彼此界限不够清晰,彼此发生重叠,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

(2)我国财政支出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从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看,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国防支出为购买性支出,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因为国家2007年对财政支出分类进行了改革,所以一般采取2007年作为界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逐渐步向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较好,一般公共服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由2007年17%下降到2019年8.6%,2015、2016年跌至7%;中国的教育支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总量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国家对教育支出的投资金额随着GDP增加而上涨,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定在14%和15%的左右区间,只在2012达到了16.9%的峰值,其中有落实了教育法三个增长规定的原因;中国的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起初稳定在4%以上,随着国内企业对科技的不断投资参与,减缓了政府压力,基本稳定在3.5%到4%之间;医疗卫生市场化失败和2020年中国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验证了坚持医疗卫生公有制的正确性,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年不断增加,由3%增长至7%,对医疗卫生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国民健康社会和谐;国防支出在各类支出项目中具有特殊性,对于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防费增长的幅度较小,在财政支出总量中所占比例比较稳定,维持在6%以内,国防费的增减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相关,稳定的国防支出即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又不会占用大量财政影响经济发展;转移性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缓慢增长,这是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转型经济下影响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分析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上世纪九十年代积极财政政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导致中国国际贸易市场萎缩,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失业压力大、国民收入增长放慢等现象说明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为此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即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来带动投资、扩大内需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的公平性,同时也减轻社会负担,刺激消费。具体的政策实施有: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费,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通过转移支付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三是规范收费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与政策性补贴支出,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四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社会文教费,加大教育投资来培养人才,顺应人才强国战略,消减行政管理费用,促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私有企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2)新形势下财政政策定位和功能提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财政政策定位与功能不仅仅是传统上的集中刺激经济增长,实现供求平衡,还要肩负起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任务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工作,财政政策定位的提升带来功能的多样化诉求。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和国内外經济形势的发展,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基调,辅助以稳健的财政政策,两种财政政策共同实施,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挑战,与公共支出有关的稳健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财政财政策,应推动改革,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公共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经济建设费。国际国内形势严峻,政府应实施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加大政府支出。当形势改善后,可以再调整财政支出比例,把剩余的经费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适当宽松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于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财政支出及相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中国家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基础。我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入,财政政策保证了资金投入精准有效,中国基础设施构建基本完善,不仅克服了市场中公共产品的不足,也为突破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提供了条件。中国的科技创新进程,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不只是科学家、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调增财政支出、实施鼓励性的财政政策也是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创新是周期性的,从研发、得出成果到转化应用,是需要良好的制度机制,才能有效地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中国制度很好地实现了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对科学技术的投入通过推动社会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最后,财政支出连续上升的教育医疗投入改善中国的人力资本、社会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改善了医疗卫生程度,直接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教育的财政支出改善了各个年龄段的受教育程度,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保证了未来人力资本的最低学历水平,提高了潜在的人力资本知识技术水平,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随着精准扶贫等政策的落实,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道路。总体上,财政支出及相关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推动作用。

三、中国财政支出及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保持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持续增加的公共支出投入,不断发展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其次,通过财政政策,使用税收手段来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的企业,对进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实行重税,尤其对房地产行业要严格把控,坚决禁止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和谐社会,促进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间居民消费差距,努力实现消费公平,严格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减少财政转移资金的随意挪用和滥用,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支出。中国政府要灵活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及其相关财政政策以提高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促进作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郑海艳.浅谈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7(33):55.

[3]汪利锬.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高新雨,王叶军.财政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8(07):109-117.

西南民族大学 徐美华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较好的纳税人意识,是推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还责还权于纳税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纳税人意识总体较差,税收违法失信行为普遍,这与历史文化、现实制度都存在较大关系,需要从多个途径加以解决。本文结合苏州某区税收征管相关数据,对我国纳税人意识现状、成因及解决途径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纳税人意识 公民意识 公共财政 税收失信 透明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对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而各地税务机关纷纷开展的税收管理改革,无一不是借鉴西方经验,强调还责还权与纳税人。而这一改革措施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公民较好的纳税人意识基础上。

一、纳税人意识现状

所谓纳税人意识,是指公民在正确了解税收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产生的照章纳税的意愿。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公民的整体纳税人意识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不以逃税为耻,反以逃税为荣”现象还普遍存在。笔者对苏州某区50名因偷税而被处于行政处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偷税被查处,只是运气不好,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除了缴纳罚款,并没有在道德上、形象上或者商誉上为其带来损失。

二是税收违法行为普遍。税收违法行为,尤其是重大偷税行为,一直是税务部门打击重点,但是,屡打不绝。如苏州某区稽查局近3年稽查情况如下:

虽然查处户数仅占该区纳税人总数的千分之三,但是,有问题比例连续三年100%和大要案比例连续保持在三成以上,说明目前税收违法行为还极为普遍,只是因为税务部门力量不足而未被查处。

三是纳税人基本税收义务难以履行。作为一个纳税主体,按时申报纳税,并在经营结束时,按规定办理税务注销手续,是纳税人最起码的义务,也是纳税人意识的基本体现。但是,根据苏州某区近三年非正常户认定及税务注销情况,可以看出,很多纳税人基本税收义务也难以履行。

所谓非正常户,是指在税务机关日常税收管理中,不再履行纳税申报义务、未申请注销税务登记且查无下落的纳税人。根据统计结果,四成以上纳税人,在停止生产经营时,选择一走了之,而不去履行其最后的最基本的纳税义务。

四是公民税收知识贫乏。根据国家统计局一项调查显示,70.2%的人不熟悉纳税的程序和法,有57.3%的民众没有纳税经历,近60%的人认自己没有缴过税。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明显由个人承担外,其他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都隐含在了日常行为中,许多公民除了工资单上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外,对其他税收知之甚少。

二、纳税人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公民纳税人意识较差,有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现实制度和经济原因。

一是长期“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使得税收“皇粮国税”的观念根深蒂固,公共财政观念淡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2000多年来来,大多数时候都是由一个统一的王朝统治,其规模之庞大,统一时间之久,是任何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与庞大的国家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王权不下县”,中央政府主要依靠乡绅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征收赋税、解决争议、维持稳定;对农民来说,缴纳税收只是为了供养国家机器,剩下的自给自足,很少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好处,因此,对赋税具有本能的排斥。

二是“乡土中国”使得国家观念淡薄和公共精神缺乏。税收是国家与个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之一,纳税人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公民意识的充分培养。而中国传统是乡土社会,家族意识代替了国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得在古代文化中找不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个人也就不可能主动关注自己的纳税人身份,不可能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家族文化代表的地方主义和小团体本位,削弱了人们的纳税人意识,只要能给家族、乡民带来好处,即使是偷窃国家财产,也是可以原谅的。

三是“税外加课”加剧了纳税人对税收的反感。中国传统税收文化中,“轻徭薄赋”的轻税思想是主流。而我国传统的“正税”田税也并不高,长期奉行“十税一”甚至“三十税一”,清朝初年就承诺“永不加赋”,但是这只是针对正税,正税以外,加课苛捐杂税,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以至于“苛政猛于虎也”。而现在税务机关征收的18个税种,仅仅三个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另外15个都是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决定,且“暂行”了20年,严重破坏了税收法定的严肃性。同时,税务部门在征收正税时,还代其他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征收各种基金、费,形成当代特色的“税外加课”,纳税人也称税务机关为“费务局”。而税务机关以外的部门,所征收的各项杂费多如牛毛,如房地产企业一个项目,要缴纳的各项税费达到一百多种。如此多的税费,导致纳税人不堪重负,更难以形成纳税光荣的纳税人意识。

四是财政支出的不透明影响了纳税人意识形成的积极性。在现代社会,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纳税人才不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剥削者”,对税收从心理上产生抵触。而我国财政支出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根据《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89个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总体很低,即使排名第一的上海市在总分400分中也仅得到178.78分,远不及格。不透明的财政预算体制,使得纳税人不了解所缴纳税款于自己的关联度,于是自然会认为税款就是政府对纳税人的盘剥,取于民却用于官,当然就会将税收当成痛苦的负担,更不会有什么纳税光荣的纳税人意识了。

五是税收失信行为监控与处罚不力使得纳税人意识形成缺乏外部压力。税收的无偿性与人的贪婪本性是天然的矛盾,如果税收失信行为被处罚的概率或者力度较低,当然不会对潜在的失信者形成威慑。从税收工作实践中看,一方面,想必较于西方国家,我国法律对税收违法行为总体上处罚较低,征管法对偷税行为规定处以0.5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而税收实践中一般都是按照0.5倍罚款,根本形不成威慑力;另一方面,处罚概率也很低,想比较于税收违法行为的普遍性,真正被稽查的可能性很少,加剧了纳税人的侥幸心理。

三、提高纳税人意识的途径

一是培养公民意识。李慎之先生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纳税人不能只把纳税作为一个简单的应尽义务,而应站在主人翁的角度,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懂得个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权利,去关注政府税收支出的合理性,监督政府税收征纳的公平性,并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自己的需求,要求政府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公共物品。

二是改革税制。第一要“条改法”,将现行关于税收的暂行条例全部改成法律,政府所有的税款征收都必须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批准,保证税收立法的严肃性。第二要“间改直”,将现在以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改成以所得税、财产税为主的税收结构,使得纳税人对自己直接负担的税款一目了然;第三是“费改税”,规范地方和各部门的收费,将现行的各项杂费取消或者转化为规范的税收,严禁“税外加课”。

三是改革财政预算体制。要提高财政透明度,让每个纳税人知道并且体会到税收的用之于民。推进财政公开,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报告,除人民代表报告外,还要详细在各类媒体上刊登,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自己微薄的税款服务于社会,增强纳税人纳税的自觉性。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纠正不正之风,惩治腐败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是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治力度。税法执行的权威性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保证。税务部门要强化税法刚性原则,严格查处各类涉税违法问题,打破潜在违法者的侥幸心理,做到“守法者感觉不到税务部门存在,违法者感觉到税务部门无所不在”。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系统和税收信用体系,并将成果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税收违法者在国内任何地区、任何领域都难以生存,为其税收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参考文献

[1]孙一冰.文化责任与纳税意识.中国税务.2008.01期.

[2]杨力.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法律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02期.

[3]张永忠.唤醒纳税人意识.经济师.2006.01期.

[4]刘锋.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税务研究.2005.11期.

[5]包子川,李初仕,陈光宇.纳税人意识与依法治税.税务研究.2003.05期.

[6]李庚林,周健.我国纳税人意识弱化的原因分析.《经济师》.1999.07期.

[7]郑丹丹.纳税意识与纳税人意识.《财经视点》.2009年.01期.

[8]郑丹丹.纳税人意识与税收环境优化.《铜陵学院学报》2005 年第4期.

[9]姜燕.探析如何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10]刘怡,杨长勇.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财政在科技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对科技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投入、资金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监管不严、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的效益,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对科技的推动作用,需要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财政;科技;支出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概念及内容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

财政科技支出评价体系,是政府部门根据财政支出的规律,以及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设计的一整套评价财政科技支出效果的方法。具体包括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将哪些指标放入评价体系内、各种指标的权重是多少、由谁来牵头组织评价、后续碰到新情况怎么来进行应对等。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很多,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是选取哪些指标作为评价基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有很多,如何在这么多的指标里面进行取舍,取舍完了以后怎么给这些指标赋值、怎么给这些指标赋予权重等;

三是由谁来牵头组织评价;

四是后续碰到新情况怎么来进行应对,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碰到这些情况,怎么调整评价指标、内容、权重等。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原始数据缺乏客观性

客观的原始数据是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准确性的基础。我国目前对于财政科技支出数据的取得和审核尚未建立相应的规范,科技项目的承担方出于某些考虑可能会上报不完整甚至不真实数据。原始数据的不客观必然会导致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

现阶段,各省针对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评价,都出台了一些具体办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各省出台的办法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指标,况且,各省的科技活动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科技活动的目标也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会导致对财政科技支出的评价缺乏横向可比性,也会影响财政科技支出评价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三)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支出指标设计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指标的内容及各种指标的权重上。就指标内容而言,从各省的实践来看,由于各省对科技支出的目标及对绩效评价的理解不同,各省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势必对财政科技支出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削弱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就指标权重的赋予而言,不同省份的定性定量指标权重赋予不同,有些省份定性指标权重大一些,有些省份定量指标权重大一些。往往定性指标量化较难把握,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这样,评价结果可能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各地方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

三、构建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措施

(一)建立原始数据的取得和使用规范

建立原始数据的取得和使用規范,对原始数据的来源、审核、使用流程等进行界定。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要进行责任追究;另外,还要加大力度,尽可能使财政科技支出数据透明、公开,并引入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原始数据的客观性。

(二)采取统一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财政科技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如何以财政科技支出为对象,对其进行评价,是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

目前,各省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方法选取多种多样,学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如何在其中寻找到一个能够在全国普遍使用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发方法,并进行统一,将有助于推荐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可比性与权威性。

作者简介:

池自先(1984-),男,汉族,江西金溪,讲师,本科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大量减少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首选。基于对1978-2009年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具有挤出效应,并且财政支出变化是居民消费变化的Granger成因;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更明显。最后,立足财政挤出与挤入效应从区域层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挤出效应;挤入效应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李敬子(1988-),女,河南新乡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张彦(1986-),女,宁夏银川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GDP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到2004年才有上升的趋势,但2006年又开始下降,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贡献却在逐年减小,消费需求偏低是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海外债权投资损失增加、中国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减小、国内出口降低、通胀压力加大等等问题都如期而至,2008年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来刺激经济。广东省作为贸易大省,2008、2009年GDP均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政府重视协调投资与消费比例,加大力度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从财政政策方面做好促进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到底是具有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针对广东省经济振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税负上升从而减少人们的预期可支配收入, 因此它对私人消费有挤出效用;Bailey[1]从政府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私人消费角度,Ahmed[2]从小型开放经济中政府的临时性支出和持久性支出与居民消费角度,Tsungwu Ho[3]从经合组织24个工业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都得出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第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4]是阐述有效需求与财政支出的密切关系的第一人,认为地主、牧师和政府的支出对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是很必要的;凯恩斯[5]根据乘数效应理论认为政府财政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国民经济成倍增长,并且拉动消费增长;Jordi Gali、J. David LopezSalido 和 Javier Valles[6]将价格黏性和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引入新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论证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影响;Athanasios、Tagkalakis[7]运用1970-2001年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面板数据,单独分别对经济萧条和经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能刺激私人消费。

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观点不一,Carlos Fonseca Marinheiro[8]认为基于简单消费函数的经验分析研究,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主要是通过总量关系的分析构建当事人的简单消费函数不同,这种函数在计量分析时除了存在变量的度量问题外,还存在变量的内生性和识别问题。

第4期李敬子,张彦: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 (二)国内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

对于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们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为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和增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发展寻找出路。

基于居民消费行为视角,李广众[9]在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欧拉方程基础上推出用以分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对全国、城镇以及农村样本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表现为互补关系,但是由于分析模型缺乏微观基础,所以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就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真正原因做出解释;李永友、丛树海[10]通过构建中国加总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这表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波动具有明显的稳定效应,但是稳定效应的微观基础不是来自于有限期界的居民消费决策行为,而是来自于中国存在较高比例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这一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孔祥利、司强[11]对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洪源、肖海翔[12]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并且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是导致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提出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消费性支出,构建强有力的社会安全网;但是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黄赜琳[13]利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构建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的非线性关系,结论证实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李春琦、唐哲一[14]通过建立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迭代理论模型,得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对私人消费有挤出作用,政府的社会文教费用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以及其他补贴性的财政支出对私人消费有拉动作用。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之间的关系看法也不一致。

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角度,胡琨、陈伟珂[15]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选用居民消费、民间投资、进口、出口四个变量,并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对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财政政策加强了宏观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了宏观经济系统对外部冲击的灵敏度,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和进口的调控能力比较明显,而对民间投资和出口的调控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效力的发挥;冯珍[16]认为中国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增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放慢资本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给私人资本更多的投资空间;宋汉光[17]从当前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反周期经济调节的积极财政政策入手,分析了新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效应做出评价,并从优化资金的投向配置、区域配置、期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叶文辉、楼东伟[18]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施的两轮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设定IS-LM模型对1998-2008年两轮财政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测算了中国4万亿投资在2009-2010年的有效性,发现1998年至今,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逐年递减,金融危机使中国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还有待调整和改革。

从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公共政策角度,童大龙、储德银[19]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分别建立了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函数,并且基于后者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现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流通中的货币量对消费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收入水平对其消费具有系统显著性,特别是永久性收入,而且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最后基于公共财政视角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三、模型建立与说明

为了研究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lnCont=β0+β1lnGovt+β2lnInct+ut(1)

其中:lnCont表示t时期的居民消费;lnGovt表示t时期的财政支出;lnInct表示t时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β0、β1、β1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也可以是0;ut为扰动项。

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入该因素可以分离其它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得到一致的估计,从而更加清晰准确的反应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为了减少模型间的异方差与多重共线性等,模型中的变量均做了对数处理。

四、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广东统计年鉴2010》,选用1978-2009年“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中提供的关于广东省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项目结构”中的劳动者报酬等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针对广东省经济振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中最终消费项下居民消费(由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共同组成)作为lnCont的衡量指标,政府消费作为财政支出lnGovt的衡量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序列的平稳性

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可能是非平稳的,采用简单的OLS方法可能产生“伪回归”,因而首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采用ADF单位根检验。

表1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ADF检验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P值结论lnCon-2.0289-4.2967-3.5684-3.21840.5625不平稳DDlnCon-5.0362-4.3393-3.5875-3.22920.0020平稳lnGov-1.2057-4.2845-3.5629-3.21530.8918不平稳(续表1)DDlnGov-6.5589-4.3240-3.5806-3.22530.0000平稳lnInc-0.9419-4.2967-3.5684-3.21840.9374不平稳DDlnInc-6.4573-4.3098-3.5742-3.22170.0001平稳注:DD代表二阶差分。

表1显示lnCont、lnGovt和lnInct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即都服从非平稳的I(2)过程,满足协整的必要条件。考虑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只有存在协整关系,参数才不会出现有偏估计。

2.协整检验

首先采用AEG检验残差的稳定性,来判断lnCont与lnGovt、lnInct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检验结果显示,通过查麦金农表发现,AEG值为-3.0923<临界值 -1.9521,即残差是平稳序列,P值为0.0031也验证了这一点,即说明三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然后探讨lnCont与lnGovt、lnInct之间到底存在几个协整关系,采用常用Johanson协整检验来判断,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2Johanson协整检验特征值H0H1迹统计量最大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最大特征值5%临界值0.5450r=0r=143.977642.915323.622925.82320.4367r≦1r=220.354725.872117.217419.38700.0993r≦2r=33.137312.51803.137312.5180综合考虑迹统计量与最大特征值与临界值的比较,得出模型(1)式存在1个协整关系,既然各个变量是同阶单整又存在协整关系,故可对(1)式进行估计,运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Cont=-0.085-0.113lnGovt+1.082lnInct+ut(2)

(-0.549) (-1.863)(16.136)

(0.587)(0.073)(0.000)

注:第一排括号内为各变量的T值,第二排括号内为各变量的P值(下同)。

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模型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影响显著;就单个变量而言,常数项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去掉常数项,重新设定模型如下:

lnCont=-0.081lnGovt+1.145lnInct(3)

(-4.983) (81.891)

(0.000) (0.000)

用怀特检验模型(3)发现它也不存在异方差性。可以看出,在经济系统达到长期均衡后,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财政支出每增长1%,居民消费就会降低0.081%;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具有很大的挤入效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消费就会增长1.145%,这说明长期而言,居民消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方程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趋势,但是无法得知变量的短期变动关系,误差修正(VEC)模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前面已经证明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们也就可以利用VEC模型来考察短期动态关系:

ΔlnCont=-0.041-0.329ecmt-1+0.264ΔlnComt-+0.023ΔlnCont-2+0.053ΔlnGovt-1+0.098ΔlnGovt-2+0.661ΔlnInct-1+0.084ΔlnInct-2(4)

R2=0.625R2=0.500Log likelihood=145.059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挤入效应,滞后一期财政支出每增长1%,当期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053%,滞后二期财政支出每增长1%,当期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098%。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在短期内具有很强的挤入效应,滞后一期居民收入每增长1%,当期消费就会增长0.66%。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变动关系,挖掘它们之间潜在的因果性,对两者之间双向因果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表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变量原假设F值 P值 lnContlnGovt的变动 不是lnCont变动的原因3.422470.0486 lnGovtlnCont的变动不是 lnGovt变动的原因2.354800.1156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政府消费即财政支出的增长变化可以显著地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变动,财政支出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反过来,居民消费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却不显著,居民消费的变动不能引起财政支出的变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广东省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在长期内存在反向变动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挤出效应,而且财政支出变动是居民消费变动的Granger成因。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0.081,即财政支出增加1%,居民消费支出将减少0.081%,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说明广东省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不大。在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效应也不是很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无论在长期或是短期都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更明显。

根据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结果,政府应该着力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者是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上,文章试图基于财政挤出和挤入效应从区域层面提出促进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建议。就城镇地区而言:(1)由于行政管理费用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所以应当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投入。继续加大水、路、气、电等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2)合理调整经济建设支出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危机;(3)改革并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就农村地区而言:(1)进一步减少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2)提高农村居民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各种补贴;(3)提高社保的覆盖面,从而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参考文献:

[1]BAILEY M J. 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 [M]. New York: Mc Graw Hill, 1971.

[2]AHMED.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 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 [J]. Monetary Economics,1986 (2):197-224.

[3]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1-71.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8.

[5]TSUNG-WU HO.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1(10):95-108.

[6]JORDI GALI, J DAVID LOPEZSALIDO, JAVIER VALLES.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7(5):227-270.

[7]ATHANASIOS,TAGKALAKIS.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in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 [J].Public Economics, 2008 (7-8):1486-1508.

[8]CARLOS FONSECA MARINHEIRO.Ricardian Equivalence: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the Portuguese Economy [J]. Social Science Library Working Papers Collection, 2001(3): 1-12.

[9]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10]李永友,丛树海.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54-64.

[11]孔祥利,司强.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03-108.

[12]洪源,肖海翔.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视角[J].财贸研究,2009(4):69-76.

[13]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6):27-39.

[14]李春琦,唐哲一.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私人消费影响的动态分析: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0(06):90-101.

[15]胡琨,陈伟珂.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60-65.

[16]冯珍.浅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J].北方经贸,2008(10):71-72.

[17]宋汉光.积极财政政策中资金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9(3):11-15.

[18]叶文辉,楼东伟.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21-26.

[19]童大龙,储德银.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公共财政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9(12):41-43.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 Jingzi, ZHANG Ya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Key words:financial expenditure; consumption; crowdingout effect; crowdingin effect

公共财政支出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用公共财政的理论分析,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准公共品”,教育投资一方面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带来“外溢”的社会效益。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国家惯例的间接监督管理方式和手段,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强化支出效益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教育能使受教育的人,无论是从思想,学识还是技能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为受教育者提升了人力资本。作为一名财经类院校在校大学生,在享受学校的种种优惠政策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思考国家在高等教育上投入的资金以及这些资金是否发挥到了最大的作用。这也就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任何组织的运作目标都是要提高绩效,因此“绩效导向”成为了组织管理的核心观念。“绩效”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可见,“绩效”既涉及“执行”和“履行”的过程性行为,同时也包含“表现”和“成绩”等结果。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了财产委托者对财产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够反映和控制高校作为受托经济主体在受托责任上的具体履行过程,二是反映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即要考虑资金运用的过程,也要考察资金运用的效果。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现了绩效评价和教育本质属性的统一,即都是旨在提高教育责任和效率。并且它是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主要还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监督和提升,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工作。

经济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须首先考虑可操作性。评价的成本不能太高,不能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不注重评价的过程,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比如在不同高校的评比中,不能只注重最后的那个结果,还要考虑他们各自的成本和效率。

效率性原则是指效率是评价的核心,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让资金更充分的利用。如何更大程度的利用资金便是现在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收益,还可以对国家财政支出产生正的外部性。

有效性原则是指高校对资金的分配对将来是否会产生有利的影响。比如学校把资金奖励给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师,老师便会更加努力的做科研;学校把资金用于美化校园,学生便会从此受益,学校的口碑自然就会好起来;学校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便会提高学校自身的水平。

有了“3E”原则,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便有了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

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没有相关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虽然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但目前有关我国高等教育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制建设却近乎空白,这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阻塞了前进的道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就很难顺利的制定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没有法律的保障,再高的执行力也体现不出来。

2.2 有效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监督也是评价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没有合适的监督机制,绩效评价也就不能顺利的得到效果。在监督方面,我们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是否合理合法,而要更多的注重是否有效率,也不能找到问题就算了,还要监督有关部门来整改,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得到解决的方法。监督过程直到问题被解决了,才能结束。

2.3 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价氛围不够浓厚,财政支出绩效意识不够强烈。许多高校都不注重管理和监督,这样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效率低下。比如学校申请到了一笔资金,可能把它分配用于建设教学楼,但是学校领导只是重视这笔钱是不是决定用在建教学楼上,而没有重视这笔钱的具体用在了教学楼的哪个地方,这样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浪费,资金便没有被充分利用。这就是高等学校不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的现象,使得高校会盲目的申请经费,不顾国家财力可能性,盲目制定发展计划,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金。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引发了诸多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不合理的现象。我看到过很多大学,很是注重学校一些外部建设,总想着把一些“门面”的东西推陈出新。他们申请巨额拨款来改造一些校内设施,用众多资金所换来的一种宏伟壮观来吸引师生的眼球。而很少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这就是不健全的监督机制所带来的弊端。试想一下,用这些资金来扩大师资,引进先进教学设备,搞好学校的内部建设,不是更有意义嘛,外部的装饰不去翻新无关紧要,可内部的建设如果不加强,那么这所学校还能走多远呢?

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优化

针对上面列出来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优化。

3.1 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具体详细的法律法规。法制建设在绩效评价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合理的对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方法进行规定。并且要统一制定有关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规章,对高校的权利和义务作出相应的界定。

3.2 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经费核算系统,提高估算和预算的准确性。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会计系统及其预算机制是绩效评价的信息资源平台。优化会计系统,可以加强绩效评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增强它的权威性。同时也可以优化资金的分配,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加预算的严肃性。

3.3 营造绩效评价的氛围,让高校都参与进来。可以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把高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都放在里面,反馈绩效评价的效果,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促使各个高校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行为约束机制(包括行政约束和舆论约束),使高校各部门以可操作、可量化的形式注重成本与效益;是财政经济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量化指标体系管理转换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加高校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评价国家的财政支出的优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标。它反映了国家在高等教育部分投入的资金是否合适,以及分配的是否合理。对于高校来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使他们合理的申请资金,并合理的使用资金。这样,国家的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变会变得有效率的多,达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友春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2).

[2]王敏.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探析[J].财政研究.2005.(6).

[3]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我国油画消费现状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版权表现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