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4-05-08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化学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化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化学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一、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化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化学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中学化学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

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化学中的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插上了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化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我们潜心去挖掘,就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学资源。像海水一样湛蓝的明矾,像雪一样雪白的食盐,红色的铜,紫色的碘是化学中的色彩之美;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放出的火的景象令人惊叹,“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神奇的现象令人瞠目;溶洞中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节日夜空五彩斑斓的焰火,人们身上漂亮的服饰等都是化学美的创造。在化学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化学美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创造化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正在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创造着新的世界并继续在未来发挥其中心学科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臭的污水、讨厌的烟尘、难以处置的废物和各种各样的毒物,这些情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等,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之中是中学化学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开展绿色化学、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化学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化学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化学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它应该着眼于化学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化学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化学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砺炼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单位:

江苏铜山县刘集镇中心中学`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最终实现对美的创造,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形成和艺术修养。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对声乐艺术的魅力进行研究,能够使教师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情趣形成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有效指导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声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教育 声乐艺术

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积极组织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且使其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得到适当的强化,对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音乐审美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在对声乐艺术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结合音乐审美教育加以探索,从音乐审美教育角度入手进行系统的论证,提出合理化的声乐教学建议,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声乐艺术修养的良好培养。

音乐审美教育

对音乐审美教育加以解析,其主要是指将音乐艺术作为媒介和载体,将审美作为目的和核心所组织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遵循特定的规律,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在系统解读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发现其将音乐艺术的美作为审美对象,并且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将音乐审美的特点作为基础。在遵循教育活动共同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审美有个全新的认识,获得良好的音乐艺术体验,进而感受音乐艺术美,发现音乐艺术的美,最终逐步实现对音乐艺术美的创造[1]。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审美教育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在声乐艺术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并且能促使声乐艺术展现出多样化的美感,彰显声乐艺术的魅力。所以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从音乐审美教育的角度解析声乐艺术的魅力,并结合声乐艺术表现需求、情感渲染需求、艺术创造需求等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声乐艺术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从审美教育角度看声乐艺术的特征

声乐艺术本身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其之所以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是能够产生一定的群众性和普遍性,主要是其较之于其他审美体验表现形式能够产生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渲染力,让人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审美感知。笔者从音乐审美教育角度对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感性审美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的音乐形式实现对情感的抒发,进而引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促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对音乐审美教育加以解析时,我们发现音乐审美教育本身就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性,实质上可以将音乐审美教育看成是情感艺术教育。从这一角度看,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体验形式,其必然也会表现出鲜明的情感特征,在声乐艺术演唱中,歌词和曲目都是人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欣赏者在对声乐曲目欣赏的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曲目中的情感,进而被其中蕴含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2]。换言之,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艺术中的情感力量能够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影响,情感就是声乐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只有表现出较强的情感魅力,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才能够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同和肯定。所以说,情感审美教育特征是声乐艺术的核心艺术特征。

其次,体验性审美特征。音乐艺术主体在表现音乐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使音乐艺术产生一定的主体体验性特征。音乐艺术的体验主体包括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以及表演主体。因此,情感体验也将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对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类别声乐艺术进行适当的论述,声乐艺术的创作、演唱和欣赏也与个体的参与和体验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只有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感,才能够深切地感受声乐艺术的美,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核心思想进行论述,则可以发现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声乐艺术的体验,力求能让学生在声乐艺术体验中提升对声乐艺术的感知力、表现力和把握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所以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对声乐艺术的魅力进行研究,还应该对体验性审美特征进行重点解读[3]。

再次,创造性审美特征。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由、感性的特征,并且不同人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个体在传播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音乐进行了主观创造,可以说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特征。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类型,其需要借助歌词以及声音展现艺术魅力,而在人们通过声音对声乐加以表现的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基于个人理解对声乐艺术进行创造,从这一点能够看出,在音乐审美教育层面,声乐艺术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性特征。

最后,愉悦性审美特征。音乐艺术能够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身心愉悦,甚至引导人以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简单地说,就是美妙、舒缓的音乐能够带给欣赏者愉悦的体验,让欣赏者得到身心放松,进而触发欣赏者积极的情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积极情感元素,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感,实现对人心灵的美化,进而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由此可以發现,从音乐审美教育角度进行研究,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愉悦性、审美性特征,从而将声乐艺术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基于音乐审美教育要求对声乐教学的建议

从音乐审美教育角度对声乐艺术魅力形成全面认识后,要想促进声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得到系统发挥,就应该结合声乐艺术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声乐艺术教育指明发展方向,确保能够在音乐审美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声乐教育效果,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艺术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结合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声乐艺术教育进行系统的分析,力求能够为声乐艺术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指导。

1.注重聆听,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声乐艺术的魅力

人在接触不同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的感知需要借助听觉器官来完成,因此可以将音乐艺术看成是听觉的艺术,从人的听觉感知能力和感知水平以及感知差异等对不同的听觉效果进行判断,进而把握人对音乐的感知以及音乐艺术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在音乐审美教育领域,一直高度重视学习者在学习音乐艺术过程中的听赏审美,并且相关研究者在研究中明确提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需要借助对音乐的听觉赏析来完成。人如果要想真正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就必须通过听觉获得一定的音乐体验。只有听觉体验才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复杂性和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音乐领域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实质上就是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其要求学习者作为审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体验实现对音乐的感受,进而形成对音乐的深入理解[4]。而从音乐艺术的传播角度进行分析,在音乐作品进入到接受阶段前,一般是作为知性对象而存在的,而通过人们的聆听和感知体验,其才逐渐转变为感性对象和悟性对象,能够被人们感知和理解,进而促进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接受。从这一角度看声乐艺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聆听声乐产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聆听欣赏中真正体验到声乐艺术的美感。由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复聆听高质量声乐作品的条件,并且指导学生如何聆听和欣赏作品,确保学生能够在聆听欣赏中形成对声乐作品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形成对音高、音色、节奏等的系统认识,保障声乐艺术鉴赏效果,促进学生欣赏美和鉴别美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梅娘曲》(田汉词,聂耳曲)时,不仅要指导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创作者创作乐曲的基本情况,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还应该促进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对歌曲进行反复聆听,并且在学生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感受不同歌唱家在表现歌曲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歌词美、旋律美、情感美等,辅助学生确立审美标准,在指导学生深入感知歌曲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声乐艺术感知力和鉴赏力的培养[5]。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促进声乐教学效果的明显增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听赏范围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对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不同曲目进行对比赏析,进而确保在听赏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艺术感知力的增强,让学生在不断感受和体验中发现声乐艺术的美感,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增强。

2.关注课堂,强化声乐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

声乐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能够实现对整体美的彰显。一般情况下,在解析声乐艺术魅力的过程中,要从声乐艺术的语言美、音调美以及和声美等角度分析不同审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声乐艺术的整体美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加深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结合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的指导,声乐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应该认识到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审美元素进行挖掘,让学生在感受不同审美元素的过程中实现对音乐艺术美的体验。因此可以看出审美元素一般都具有独立的音乐感知基础,这就要求声乐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对构成声乐艺术魅力的不同审美元素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感知水平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对声乐艺术的整体美形成更加深刻系统的认识。基于此,在组织开展声乐艺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突破学科的限制,对学生多种感知能力进行强化,并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声乐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还要基于跨学科理念对声乐相关课程进行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感受和理解声乐艺术中涉及的不同审美元素创造条件。

例如,教师加强声乐课程与视听练耳课程的联系能够对学生听辨能力加以强化,确保学生更好地辨析声乐曲目中的音高和节奏等元素;加强声乐课程与文学课程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对歌词内容形成深刻理解;加强声乐课程与钢琴伴奏课的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声乐艺术创编能力的增强,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形成对声乐艺术器乐美的感知[6]。可见各种不同课程的联系和融合能够辅助声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加以培养,使学生在接触声乐艺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声乐艺术中的审美元素形成更加深刻的感知,确保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得到全面强化。此外,将声乐课程作为核心对其他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进行开发,还能够对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进而能够在声乐欣赏教学中把握声乐艺术元素的美感,形成对声乐艺术作品整体美的感知,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声乐艺术整体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得到有效强化。

3.师资建设,对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加以培养

从音乐审美教育理念的应用情况能够看出,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确保通过科学的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对声乐艺术的魅力形成系统感受,就需要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师资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争取能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声乐教师队伍,为学生学习声乐艺术提供科学的指导,确保学生在声乐教育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感受声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声乐艺术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保障学生的声乐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强化。在探索提高声乐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不仅要保证声乐教师具备敏锐感知和准确判断音高、音色、音准以及节奏的能力,还要提高声乐艺术教师对声乐艺术中声音美、情感美、旋律美以及舞台表现美的感知,并且能够将个人感知融入声乐艺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实现对学生声乐艺术理解和创造力的培养[7]。同时,声乐艺术教师也应该自觉加强对古今中外声乐歌曲的学习,并且多渠道对自身演唱能力进行强化,保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声乐演唱示范,能在示范演唱中融入个人情感和个人理解,增强声乐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渲染力,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对声乐艺术的魅力形成全新的认识。其次,在对声乐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其专业素质,还要对其综合能力进行适当强化,确保教师能够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对声樂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感知声乐艺术的魅力、表现声乐艺术的美和创造声乐艺术的美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逐步增强声乐艺术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8]。简单地说,教师声乐艺术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在教师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灵活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教师以较强的声乐艺术修养和高水平的教育指导能力开展教学活动,能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声乐艺术修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声乐学习道路指明发展方向,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在学生感知声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也能得到正确的树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是将音乐艺术作为基本教育媒介的教育形式,在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审美实际上是教育的目的。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对声乐艺术教学进行研究,应该基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对声乐教学组织活动加以创新,制定更加科学的规划组织教学,争取能够对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加以培养,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李娜:《浅谈声乐教学中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北方音乐》2016年第36卷第24期,第106页。

[2]仲勤:《在中职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北方音乐》2017年第37卷第15期,第153页。

[3]文哲:《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内涵的渗透》,《黄河之声》2016年第6期,第47页。

[4]李静:《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第207-208页。

[5]张洁:《声乐情感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体现》,《北方音乐》2017年第37卷第23期,第178页。

[6]池小青:《新时期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研究》,《黄河之声》2017年第5期,第46页。

[7]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音乐创作》2016年第2期,第184-186页。

[8]张克东:《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北方音乐》2016年第36卷第2期,第104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医学美学的重要分支,口腔医学审美主要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健美的审美类科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口腔修复体美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审美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对美的感受及口腔疾病治疗。研究分析了审美教育管理对口腔医学生的重要性,介绍了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内容与现状,并提出了审美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管理

口腔医学审美主要研究的是口腔医学中蕴含的美学现象及美學规律,其强调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健康,而且要创造出完美机体需要的美的科学。传统口腔医学专业未开设审美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审美教育贯穿到口腔医学教育领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优秀人才,满足口腔医学发展需要。对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内在提升的要求,更是推动口腔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审美教育对口腔医学生的重要性

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口腔医学生,不仅要具备口腔诊疗相关专业技能,更要学习色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于今后的口腔诊疗工作中,满足人们对口腔美观的要求。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运用一定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手段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凭借自身审美能力进行口腔美学再创造,对患者容貌进行重塑。加强对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要[1]。审美教育通过对口腔医学生美术造型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空间感及对质感的把控能力,审美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医学生眼、手协调,强化对器官空间把握能力,能够完成精细化动作操作。口腔医学强调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注重色彩搭配,如义齿修复、修复体种植等,要与患者的脸色、唇色等相适应,培养医学生审美能力能够使得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对义齿颜色合理设计,提升美学效果。另外,口腔医学生掌握审美知识还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培养艺术思维及专业修养。

2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内容

2.1口腔色彩美教育

近年来,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为口腔色彩美学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技术支持,借助计算机能够完成调色与配色等多项操作,实现色彩的数值化,避免了人为误差,配色技术趋于成熟。计算机测色功能能够帮助明确影响口腔材料色泽的各类因素。

2.2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传统口腔科疾病治疗主要考虑的是材料机械强度与相容性,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材料的选择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成为评估口腔美学的重要标准[2]。近年来,树脂及陶瓷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金属冠桥,避免了过强金属色泽产生的突兀感,同时也提高了口腔美观度,性能更好,满足了患者的美观需求。

2.3颜面美学教育与牙周病审美治疗

作为口腔科常见治疗手段,正畸治疗主要目的为对面部软组织进行改善,以往仅强调错咬合的矫正,近年来,人们对正畸治疗对面容的影响给予了高度重视,颜面美学成为临床评估正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项目。另外,口腔科常见病如牙龈增生、牙龈暴露等,会对患者容貌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生理冠修复及牙龈切除、正畸治疗等有利于口腔美观性提升,这些都需要口腔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管理策略

3.1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口腔医学涉及到牙髓学、牙周病、口腔正畸等多个领域,部分口腔专业技术涉及到微小线、切缘曲线等,对口腔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口腔医学专业审美教育不足的问题,应开设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规划,突出口腔医学审美教育的特点,教材的选择要与当前口腔医学发展相适应[3]。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口腔审美教育资源,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满足医学生全面发展。

3.2增加临床见习活动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与口腔美学存在明显的割裂关系,且大多数课程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片段式学习,为针对专业临床诊疗进行设计。因此,应在口腔医学审美教育中适当增加临床见习内容,为医学生提供参与术前医患沟通、设计及诊疗的机会,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患者颌面部、唇齿等美学修复的技巧与方法。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口腔医学审美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还相对薄弱,多数医学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尽管开设了口腔审美教育课程,但大多数由美术老师、语文教师等兼职,专业能力不强,对口腔科专业知识及口腔美学知识了解不够渗入,课堂上照本宣科。因此应加强口腔医学美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美学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医学生美学理念及审美能力,能够真正做到医学美学理论知识与口腔医学的融会贯通,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4]

3.4引进数字化加工技术

近年来,数字化加工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得以应用,这也是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中融入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口腔美学分析、设计等教学,呈现不同美学效果,锻炼医学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保障修复体的高效完成,一方面能够锻炼医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腔专业医学生审美教育是口腔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学生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患者需求的必然要求。应认识到口腔专业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采用多样化手段丰富美学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有审美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文强,张扬根,周腾飞,等.微笑美学基础知识教育对大学生主观感知变化的影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1):31-33.

[2]周芳,朱勇,唐成芳,等.融合美学原理的口腔正畸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2):176-179.

[3]佟雪璐,付小明,黄楠,等.如何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美学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100-101.

作者简介:李雨鹤,1984年8月,女,汉,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生,毕业院校:遵义医学院,任职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职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口腔基础医学。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B

摘要: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 兴趣; 动机; 意志; 情感

1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2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3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3.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3.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5] 

3.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胡阿祥:《“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在他前后三个版本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著作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从20世纪下半叶流行开来到时至今日百家争鸣的音乐教育界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亦在美国乃至北美经历了从广为流传、风靡一时到争议不断、批评迭起。雷默审美音乐教育思想带来的不仅是音乐教育理论的变革,也对音乐教育方式的改进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并结合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时代性发展,解读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探究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下的教学策略启示,并对具体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思考,以期为音乐教育领域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内涵;策略;启示;应用

一、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解读

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教育理念,从而将音乐教育的哲學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解释。他从美学角度出发,立足于绝对表现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音乐教育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教育,但是这个价值最终是取决于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而音乐的价值是由其审美价值所决定的,所以音乐教育的本质必须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前提。音乐教育不仅应重视音乐的本体价值——即对音乐要素的掌握能力,更应强调其情感体验——即对音乐所带来的一切内在表现力的感知能力。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这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能力,却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心理和生理能力的影响,这就好比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的学习能力差异的区别。对艺术感受的能力是高度发展的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性,在心理学角度,称之为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审美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感受与反应这种审美感受力从而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这种感受力强调人与音乐作品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因此,这样的审美教育就需要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来实现,让学生懂得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

二、审美音乐教育对当下我国音乐教学策略的启示

启示之一:合理选择音乐是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育的重心应致力于通过审美性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获得一种音乐经验,因为这些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音乐是延伸人们情感生活的特殊方式。具体地讲,音乐作品的表达可以唤起聆听者心中的兴奋与喜悦、悲愤与怜悯等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迸发,甚至产生社会思想与文化认同的共鸣。然而当今音乐种类题材叶影参差、良莠不齐,因此音乐承载的审美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在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下,想要切实实现审美教育就需要从音乐的选择上下功夫。每一种音乐类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内涵都不一样,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选择好的音乐作品去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放教材的基础上,在类型齐全的考量中,丰富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学生能够有着感受多样化音乐审美的机会。要立足学生审美品位的基础上适当选择音乐作品。如《明天你好》《最初的梦想》此类永不言败、青春励志的流行歌曲;又如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和兴趣的古风歌曲和传统乐器演奏欣赏;再如培养家国情怀、道德操守的经典古诗词传唱等多种途径。因此在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下,选择恰当的音乐,是最基本的教育策略。

启示之二:提供感受机会是方法和途径

在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下,教师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音乐审美感受的机会,才可能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此以感受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这两个领域举例。音乐从物质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对于一首新作品的学习起步于聆听与感受,万不可小瞧了这个“听”,听之途径相差无几,听之目的却不尽相同。它可以探究作品的情感色彩,可以感受作品的速度、节拍,可以领略大海的波澜壮阔,可以仰望夜空的灿烂星河。教师要尽善尽美的引导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美去表达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在感受音乐美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生理听觉的敏锐锻炼,更加要关注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并形成一种音乐素养,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浸润在艺术世界的碧海蓝天。

音乐课堂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创造美,可以通过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开展编创节奏、歌词、旋律、律动,编创音乐表演等具有音乐感受力的体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切身实际的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具体的方法有:根据原本歌词编创旋律、为音乐编配舞蹈动作、分角色扮演等。这种情感体验不是被动欣赏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情感需要。学生们在感受并熟练掌握音乐内容后通过自身的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音乐的美,抒发音乐的情,进行三度创作。在不断提供感受的机会下,学生会更加懂得音乐的美,更加了解音乐的美,同时培养更富创造性的音乐审美能力。

启示之三:掌握音乐要素是重点和关键

在践行审美音乐教育时,要不断为学生提供音乐的营养,这种营养就是音乐所必备的要素。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等,都是音乐要素的体现。只有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对学生进行音乐要素训练的基础上,才可能让学生从深度的审美视角上去学习和理解音乐,才能实现真正的音乐审美教育。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必要且趣味的节奏练习、旋律模唱、和声训练等等,对于实现审美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音乐要素的展现。例如,通过做传递纸杯游戏进行节奏训练、二声部或多声部轮唱合唱、引导式提问作品的表达感情等。“言传身教”是教育的必要手段。通过语言的艺术,给予学生教育的启发,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在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下,更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激发去实现音乐的审美传承。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对于学生只做概念性的解释,而是要将音乐的内涵表现、内在情感、艺术特质生动地表达出来,尽可能的予以示范展示,让学生全更直观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蕴。我们甚至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的言语或生动的肢体传递给学生。比如讲授小前附点节奏型时,让学生右脚向前迈一步,并想象自己的右脚丫上绑上了一个小铅球,从走路的感觉中探究节奏型的时值划分。这种方法并不用系统的讲解理论要点,学生的模仿力、感受力极强,知识点也容易被吸收,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有趣。音乐学习中不乏将这些音乐要素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试图把一个小小的音符都当做一个艺术作品去思考,从音乐本身的审美和艺术特质出发,去体会和发现音乐饱含的审美情趣。

三、审美音乐教育在具体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雷默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专注是对音乐教育的执着,也是对音乐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执着。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审美教育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以达到审美经验的获得的目的。在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蓝本。因此当下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主体实际教学情况,更多钻研更多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鉴于此理念,经过系统思考,要加强审美音乐教育在教学中应用,应该从以下三点切入:

首先,从主观认知方面切入,教师应形成深厚的审美音乐教育认知,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切入,要不断打造专业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音乐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扎实技能功底的师资力量,保障审美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最后,在教育实践上切入,要多利用课外实践、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里到课余生活中,方方面面地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

四、结语

通过对审美教育思想的内涵解读,我们感受到了合理选择音乐是基础和前提,提供感受机会是方法和途径,掌握音乐要素是重点和关键三点启示,提出了在具体教学中从主观认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切入的方法,相信会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雷默熊蕾.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覃江梅.“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23-27.

[3]覃江梅.从《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版本述评雷默审美音乐教育哲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2):140-146.

[4]杨健.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解读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J].黄钟,2004(s1):132-135.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正确认识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音乐学习目的不明确、音乐教师老龄化等问题。根据这种现状,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研究出现这种情况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创新教育理念、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大力引进创新型师资等,希望能够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水平,使高校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问题 对策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世人称为礼乐之帮,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教育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系统,我国古代就重视运用礼乐治国的思想来管理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也创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是,音乐教育在实际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基于这种情況的存在,笔者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在研究出现这种情况原因的前提下,提出了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认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缺乏全面认识。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处在关键位置,是高等学校美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能够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认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唱歌或跳舞,认为高校当中的一些有关音乐的活动,如音乐比赛、文艺演出、大型汇演等就是高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对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高校在举行音乐实践活动时,就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如思想轻视、疲于应付、表面文章等,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还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大量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潮也使学生对高校的音乐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的音乐教育不能直接给人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音乐本身表面出来的作用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显现,所以很多人不重视高校的音乐教育,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而已,更不能深入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

(二)音乐知识系统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系统性不强,也成为阻碍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高校学生缺乏音乐常识,不会欣赏音乐作品,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甚至一些学生都不懂基本的乐理。如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国际歌的歌词、曲作家是谁,著名作品的作者、新歌剧的里程碑是哪一个作品,音乐名人的代表作是什么等。所以可以看出,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性不强,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说明现在的音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活动不够系统,不能正确使用音乐教材等问题。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的音乐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量缺乏创新型教师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人才,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专业音乐教师。还有,虽然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接受过一定的培训和进修,但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实际教学要求,音乐知识依然急需充实,也是摆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面前的主要问题。

二、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对高校音乐教育实行创新,首先要创新教育人员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音乐教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首先要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思想理念。在大多情况下,如果教师只重视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则非常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使音乐教育成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自己感受音乐的魅力,领悟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自觉受到音乐作品的感染,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建科学体系

建设完善科学的教育系统,可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所以,要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制订较为合理的音乐学习系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学习音乐知识。还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高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所以在高校音乐的课程设置中,要逐步推行多元化设置,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自觉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将音乐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养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高校音乐教育,要求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引进、考核、晋职等方面,一定要使音乐教师享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权利,才能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在教师培训和进修方面,学校一定要给音乐教师提供多种便利条件,才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还有,只有教师具备系统、全面的音乐知识,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顺利发展。所以高校也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广大高校音乐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积极改革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抛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以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积极投身于改革创新当中,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

三、结语

在高校的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具有核心位置,一定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努力解决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保证高校音乐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家玲.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民族音乐,2010,(04).

[2]贾冬.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课程的“通识”属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魏娜.关于提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0,(11).

上一篇:教学反思作用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中学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