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2023-09-16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由反腐败立法研究专家,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聂资鲁等长期研究并撰写的《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域外》)一书,2016年12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

纵览全书,我们认为,《域外》是填补域外防止利益冲突立法方面的空白之作,是国外反腐败立法研究的标杆。该书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高远的视角、恢弘的气势、新颖的体例和独创的方法。《域外》视角高远, 视野开阔,以鸟瞰的方式对近几十年来一些典型的国际组织及国家的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进行法理评析与文本解读, 彰显了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法治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域外》内容宏阔、体例新颖、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双重意义的力作。众所周知,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是一个鲜有人从事的研究领域,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较难收集。作者设计了一个新颖的体例。突破了传统的制度概述与介绍,进行一次性集中述评;吸收了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夹述夹议的“述评”表达方式,在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背景、立法过程、执法效果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对立法过程与立法文本进行评价分析,从实体上评析其设计的是否合理,且从程序上对执法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评析,在立法理念的层面进行评析,形成了立法过程的客观描述与立法文本的解读、评析交错进行,把立法与执法效果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开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新天地,有一种恢弘的气魄,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宏观驾驭能力和法理分析、论证能力。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结构。

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時代性。该书通过对立法文本中体现的公平正义特征和防控腐败的功能进行法理剖析,对文本中彰显的进行法治反腐理念的深度探讨,从而展示防止利益冲突及反腐败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制度优势,为各国反腐败立法提供了立法引领和价值导向。

《域外》所选取的角度——通过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比较,反思与推进我国的相关立法。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对时代法治精神的准确把握。《域外》一书的立法文本与案例主要来源对一些典型国际组织和国家立法文本和案例的翻译。许多资料都是国内目前缺如的。在书中,作者的理论评析具有填补空白性质。《域外》既是探索防止利益冲突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一本指导反腐败立法实践的指导书,该书分外厚重和平实。

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域外》是一部充满了理性思辨的填补空白的著作。全书共七章,分别为: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透视、加拿大《利益冲突法》研究、美国防止利益冲突法研究、希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OECD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亚洲开发银行防止利益冲突立法研究、域外防止利益冲突立法模式分析。书中对典型立法文本的透彻的法理分析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和理论的创新。在对国际组织和各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比较研究过程中,作者思想活跃,不乏辩证思维方式,有新意且又饱含理论创新韵味的见解迭出。显示出作者超前的理论前瞻性。这是《域外》最引人瞩目之处。

析理严密、行文流畅、引人入胜。《域外》是一部以案析(法)理的著作。作者在析理时,思路清晰,丝丝入扣,从而使分析更深刻、阐述更具说服力,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它不仅为立法机关如何制定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以及严密的分析论证,而且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和启迪。

《域外》熔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现实研究于一炉,从立法的角度,运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遴选的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进行了深透的评析。它是近年来此类题材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学术性、指导性和对策性较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立法的研究,确有继往开来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域外》也有未尽如人意之处。由于该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个别篇章给人有析理不足之感;又如章与章之间篇幅比例也有不够协调的地方等。希望在再版时能消除这些微瑕。

(作者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研究将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到共创价值的研究框架中,深入研究了共创价值的维度。将共创价值分为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等三个维度,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属于广义虚拟经济下的虚拟价值。本研究深入分析了顾客体验质量、共创价值以及品牌忠诚之間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体验质量对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资产都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对于品牌忠诚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顾客体验质量;共创价值;品牌忠诚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在在线平台营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顾客可以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进行评价,当体验效果好会促进顾客与企业的共创行为,进而形成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例如,QQ、人人网的在线顾客通过评价平台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来衡量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如果顾客从物质和心理两方面得到满足,就会主动参与到平台的服务中,进而对QQ、人人网等品牌产生忠诚度。在理论研究中,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Vargo和Lusch,2004),顾客不再是价值的被动感知者,而是通过顾客与企业的共创行为来创造价值。过去在价值创造研究阶段,主要关注的是顾客的感知价值,认为顾客是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被动地感知价值。而在共创价值研究阶段,学者认为共创价值是通过特定顾客的体验来定义,并通过顾客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来分析。Verkat Ramaswamy(2008)以耐克品牌进行案例研究表明,共创价值可以通过顾客体验来实现。这也说明了价值共创的过程需要通过体验来完成。由于企业与顾客的共创价值是在顾客体验中实现的,而对于顾客体验良好程度的感知评价具有变得非常重要。顾客体验良好程度的感知评价即是顾客体验质量(Fred Lemke等,2011),感知评价的好坏影响了顾客的心理感知和行为结果。进而顾客体验质量与价值是存在联系的。但是有关顾客体验质量和共创价值关系的研究目前还尚未涉及。介于顾客体验质量对于顾客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的关系。

关于共创价值组成方面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它应该包括使用价值和心理价值。根据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林左鸣,2010),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顾客物质生理性的需要;心理价值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心理性需求,属于广义虚拟经济下的虚拟价值。Gursoy,Spangenberg和Rutherfor(2006)从体验的视角认为顾客获取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实用价值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为目的的;而享乐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因此,享乐价值属于广义虚拟经济下的虚拟价值。另外,对于顾客在共创过程中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部分,王永贵(2005)等人提出顾客资产是顾客在与企业的长期关系中形成的企业重要资产,体现了顾客对企业的信任等心理性价值。因此顾客资产也可以纳入广义虚拟经济的虚拟价值的范畴。

本研究拟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共创价值的研究中引入虚拟价值的理念,并且建立顾客体验质量和共创价值的研究模型。以在线交流平台作为研究背景,通过2次15人的焦点小组访谈定性研究,并在Gursoy,Spangenberg和Rutherfor(2006)关于体验视角的顾客价值维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共创价值的三个维度: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框架下,研究顾客体验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创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顾客体验质量、共创价值和品牌忠诚之问的影响关系,可以对于企业的营销实践提出借鉴性建议,并对共创价值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发展。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从顾客的角度,要成为一个品牌的忠诚顾客,顾客必须体验该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的实用性,获取顾客所需要的价值。同时,顾客在体验中所感知的质量可以影响顾客的消费和使用行为,与顾客所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消费者是根据心理(信息)需要和生理(物质)需求形成了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的二元价值容介态(林左鸣,2010)。同时,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可以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也就意味着顾客在获取使用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获取虚拟价值,即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顾客是在体验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来创造和实现顾客价值,同时顾客对体验的感知评价也增进了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并最终为企业做出了贡献。共创价值不仅包括了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中的使用价值,更强调了顾客为自身和为企业创造的虚拟价值。对于体验过程中的共创价值研究,不仅要研究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的关系,更应该研究共创价值与顾客行为结果的影响关系。

(一)顾客体验质量

在服务领域有关质量方面的研究的是开始于感知产品质量等方面。Zeithaml(1988)定义质量是对实体的整体良好程度或优势的感知评价,它提出了感知产品质量是感知价值的前因。伴随着Zeithaml的研究,学术界定义了服务质量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服务质量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了企业对于顾客的服务效果,而对服务过程中顾客的主观反应和评价却没有涉及。随着进一步研究,顾客的主观反应和评价变得逐渐重要。关于体验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杜建刚、范秀成等人(2006)研究认为顾客体验是在服务企业提供的现实或虚拟的场景中,顾客将自己作为事件中的一员参与服务消费,根据亲身经历对消费过程所做出的感觉和评价,涉及一系列认知、感官、社会、情感和知识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对于顾客在感知产品和服务具有积极作用,并对有助于实现顾客的价值。Gentile,Spiller和Noci(2007)认为顾客体验是产生于顾客与产品、企业或组织的互动中的并激发了一种反应的过程。顾客通过体验更深刻地了解产品和服务,更有助于顾客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利益。Meyer和Schwager(2007)定义顾客体验是顾客通过多个接触点与企业进行直接或问接的接触,而产生的顾客内在和主观的反应。顾客体验突出了顾客的主观反应已经在顾客购买和使用行为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顾客体验研究的不断发展,顾客体验包括了顾客口碑方面的体验,顾客通过顾客群之間的口碑效应影响着更多顾客的行为,对于顾客的使用和购买产生很大影响。从以上研究反映,顾客的行为以及顾客的主观反应都与顾客体验的感知评价有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顾客体验的感知评价。

学者将顾客体验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于体验的良好程度或优势的感知评价(Fred Lemke等,2011)。顾客体验质量定义的提出,对于顾客在体验过程中评价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由于顾客体验不仅仅体现顾客对于产品和服务实用性能方面的感受,更体现顾客在体验过程的心理感受。所以顾客体验质量不仅与顾客对服务感知的功能因素相关,也体现了顾客的心理表现。顾客对服务感知的功能因素与顾客的使用价值相关;而顾客的心理表现与顾客的心理性价值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研究顾客体验质量,对于促进顾客实现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

(二)共创价值

Payne,Storbacka和Frow(2009)提出,企业不是为处于被动状态的顾客创造和传递价值,而是通过互动将价值嵌入到企业与处于积极状态的顾客之間的共同创造过程中。这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通过“与顾客和合作者交换知识和技巧来共同构建独特体验”的共创价值过程,共创价值过程最终是为了共创价值。而共创价值的研究来源于一种以共同创造价值过程为依据的服务主导逻辑理念。

服务主导逻辑理念是共创价值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GrOnroos,2008)。Vargo和Lusch(2006)根据这一观点在生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创价值过程,并认为顾客总是在共同创造价值。服务主导逻辑倡导共创价值过程,认为顾客不再是价值创造的简单接受者,而是价值的共创者。顾客在整个创造价值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感知价值,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价值的共创过程中来,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Pranalad和Venkat Ramaswamy(2004)在研究中,认为企业为顾客提供了价值创造的机会,并实现了共创体验,而企业与顾客的共创体验是价值的重要来源。企业与顾客的共创价值只有在共创体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通过服务主导逻辑理念可以得出,共创价值可以通过产品和行为的整合来取得,而共创价值的实现则需要依赖于顾客体验过程。

目前在共创价值的研究领域,共创价值的维度和测量还没有发现明确的文献支持,在参考了学者对顾客价值创造和顾客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等维度。通过2次焦点小组访谈,将共创价值的测量维度初步确定为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三个维度。

1.实用价值

最初有关实用方面的研究认为,实用关注的是顾客对理性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顾客是否获取服务的实用性主要是根据顾客在某些理性方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随着对顾客行为方面的探索发现,顾客在实用方面的价值,是顾客在产品和服务中获取的重要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是与顾客的行为有关的。实用的顾客行为被描述为功能性的和以目的为导向的。因此,实用价值被定义为对意向性结果的追求(Babin等,1994)。实用价值具有功能性以及目的性是否满足方面的价值特征。Chandon,Wansink和Laurent(2000)的研究中,从服务的实用利益和享乐利益的角度来划分顾客价值,将实用利益分为节省、更高品质和购物更便利。价值来源于产品或服务使用中体现的功能;根据消费者在产品利益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偏好来评价产品,以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消费者需要来界定实用价值。本研究在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中,多数访谈者谈到了这一价值:“在微博上与别人进行交流,能让你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玩QQ游戏,并和其他人交流这种QQ卡片,获得了我需要的信息,还获得了额外的利益”、“在互动交流中提供的信息质量很高”。因此,从以上分析中体现了实用价值是在共创过程中获取的重要价值,应纳入共创价值的一个维度。

2.享乐价值

Babin等(1994)提出享乐价值是从目标对象中获取的乐趣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价值,它比实用价值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认知性特征。进而,享乐价值被认为是以自我为导向的。更深一步分析,享乐价值具有非工具性、体验性、情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与顾客的感性因素有关(Babin等,1994)。顾客在分析享乐价值方面,更多地是以自身在心理和感性因素方面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来衡量这一价值。从评价方面可以定义享乐价值为,对娱乐等体验利益的整体评价(JeffreyW,Overby和Eun-JuLee,2006)。因此,享乐价值不仅与顾客在虚拟社区中的互动过程有关,更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评价利益,良好的体验有助于提高享乐价值。

从享乐价值的结果方面,享乐价值可以对交流中的口碑、忠诚产生积极的联系。因此享乐价值对于顾客与企业,以及顾客与顾客之間的交流后的顾客行为意向和心理态度方面是很重要的。对于顾客而言,获取快乐和精神享受来源于心理需求,是其进行共创行为的重要目的。因此,享乐价值可以归入共创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焦点小组访谈中访谈对象也谈到了享乐价值,具体表现为:“体验这种虚拟环境下的成就感,给我带来了快乐”、“当我们的疑惑被服务人员或者是其他用户所解决时,我们会感到有愉悦感”、“在这个体验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

3.顾客资产

关于顾客在共创价值过程中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本研究借鉴了王永贵(2005)提出了顾客资产的概念,他指出顾客资产是企业与顾客的在长期关系中为公司所建立的重要资产。也就意味着,顾客资产体现的是顾客在与企业长期合作关系中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Blattberg和Deighton(1996)认为顾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现有和潜在的顾客生命周期价值的折现值。意味着顾客资产表现了顾客所具有的长期价值对于企业的贡献。因此,顾客资产作为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具有长期性和目的性。从财务的角度,可以认为顾客资产是企业可以测量、管理和最大化的财务资产。进一步说明了顾客资产对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市场价值方面,Gupta等(2004)研究认为顾客资产与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顾客资产从财务、关系、市场等多方面促进了企业的整体first,可以作为顾客在共创价值过程中为企业创造的重要价值。顾客资产应作为共创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体现了顾客为平台企业创造的长期价值。在焦点小组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对象也谈到了顾客资产,表现为:“微博上的服务人员是以用户的利益为导向的”、“在更广大的顾客群中不断形成吸引顾客的品牌形象”、“尤其是探讨一些产品技术上的问题时,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交流方式的安全性,使我们对于这种交流非常信任”。

在定性研究的结论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顾客在在线交流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共创价值,并且共创价值具有多维度结构。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1:在线交流平台中的共创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资产三个维度。

(三)品牌忠诚

关于品牌忠诚的研究最初是从忠诚理论的探索发展而来。Oliver(1999)对忠诚进行了良好的解释,指出忠诚反映了顾客在未来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爱,以及做出的重购和重复使用的承诺。从Oliver的研究中,强调了忠诚是消费者对品牌或公司的倾向性。而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选购产品时,所表现出对某个品牌倾向性的行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行为过程,这种反应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和营销行为的影响而发生转换。从目标上分析,获取忠诚不仅能够获得顾客在未来的购买意向,更能促进良好的口碑。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能够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态度的角度来分析,徐彪等人(2011)品牌忠诚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强调坚持许诺将来始终如一地重复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从而导致对同一品牌的重复购买。因此,品牌忠诚是重要的顾客行为和态度变量。

根据Fred Lemke等人(2011)的研究,价值的实现,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企业与顾客关系,促进顾客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因此,本研究认为品牌忠诚可以作为共创价值的行为结果变量,同时共创价值包括了使用价值和心理价值等方面,所以品牌忠诚应为包括态度和行为的复合概念的忠诚,来建立共创价值与品牌忠诚的影响模型。

(四)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

服务行业中的企业主要是为顾客提供激发价值的条件,例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共创价值(Vargo和Lusch,2004)。同时,顾客体验给顾客创造了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环节,通过顾客对体验的评价对包括功能性和享乐性的价值感知做出贡献(Macdonald等,2009)。顾客获取功能性和享乐性的价值感知对激发顾客的共创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具有联系。

在最早研究质量与价值之間关系的文献中,学者认为产品质量作为对产品整体优势的感知评价,是感知价值的前因,并可以引起购买的结果(Zeithaml,1988)。良好的产品质量可以促进顾客对于顾客价值的感知。因为在产品视角下,顾客主要是从服务的感知中获得感知价值。随着服务质量研究的出现,Berry(2002)认为顾客体验是与服务质量一致的。服务质量对于顾客价值的感知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共创价值阶段,价值的创造是通过特定顾客的体验来定义的(Pmhalad和Ramaswamy,2003)。Verkat(2008)对耐克品牌的案例研究表明,共创价值可以通过顾客体验来实现。顾客体验是实现共创价值的决定环节。顾客体验质量是对体验良好程度或优势的感知评价(Fred Lemke,Moira Clark,Hugh Wilson,2011)。对体验的感知评价影响了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度,对顾客的主观共创行为具有促进作用。顾客体验质量作为对顾客体验的良好程度的感知评价,评价的程度与共创价值的感性和理性因素联系起来。因此顾客体验质量必然存在与共创价值的重要影响关系。但是目前研究还尚未探索顾客体验质量对于共创价值的影响。同时对于顾客体验质量对共创价值的不同维度的影响差异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2a:顾客体验质量对实用价值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假设2b:顾客体验质量对享乐价值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假设2c:顾客体验质量对顾客资产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

(五)共创价值与品牌忠诚

关于消费者与品牌之間的关系是一种追求利益与满足的价值交换关系,消费者忠诚是建立在企业提供的价值基础上的。而价值与品牌忠诚之間的关系,最初的研究主要是从是顾客的感知价值对品牌忠诚的直接影响。顾客对于品牌和产品的购买意向取决于顾客的感知价值,因为顾客在选择品牌提供商时要考虑他所得到的是否与他所付出的一致。根据社会交易理论,顾客是追求价值最大化实现的理性群体。通过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可以影响顾客的忠诚。从最终使用者忠诚度的方面,顾客的感知价值也与忠诚存在直接关系。对于价值与品牌忠诚的关系,Mcdougall(2000)的研究模型证实了顾客价值对品牌忠诚的直接影响。因为共创价值中的顾客价值部分包括了感知和使用因素,因此顾客感知价值与忠诚的关系对于共创价值同样有意义。

随着企业与顾客共创价值理论的提出,顾客在服务的使用过程中与企业共创了包括实体价值和虚拟心理价值等共创价值。同时,共创价值是在顾客体验过程中实现和取得的。Fred Lemke,MoiraClark和Hugh Wilson(2011)对顾客体验质量的研究认为,良好的质量有助于价值的实现,其最终目的是促进顾客的行为结果。也就意味着共创价值作为价值的重要方面,也对顾客的行为结果存在促进的作用。而品牌忠诚包括了顾客承诺,重复购买和使用,良好的口碑,是顾客的重要行为结果。另外,Janghyeon Nam等人(2011)从品牌资产的角度,认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不仅可以通过顾客满意作用于品牌忠诚,而且品牌资产与品牌忠诚也存在相关联系。品牌资产作为顾客资产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顾客资产与品牌资产的紧密联系。因此共创价值与品牌忠诚存在影响关系。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3a:实用价值对品牌忠诚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3b:享乐价值对品牌忠诚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3c:顾客资产对品牌忠诚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三、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一)测量指标

为了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测量题项根据以往的研究调整而得,并与本专业的2名博士讨论确定了量表。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的量表参考了(Chiu,Hsieh,Li,2005)的量表,并根据在线交流平台的特殊属性进行了修改;顾客资产的量表参考了(Sungyup SeanHyun,2009)的量表,并做了相应的完善;顾客体验质量的量表参考了(张丽娟,2011)的量表;品牌忠诚的量表参考了(Hongwei He,2012)的量表p剐以及(Janghyeon Nam等人,2011)的量表。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使用了7分李克特量表,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应用于所有问题。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进行了预调查,共收到80份问卷,各个量表的Cronbach a值都在0.6以上。并对个别题项进行了调整,形成了22个问题的最终问卷。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们使用80份预调查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9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p=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防差旋转抽取公因子,因子抽取标准特征值大于1,累计解释方差为62.8%,間项共同度在0.601到0.753之間,说明结构效度不错。

(三)数据收集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和模型,我们选择了高校学生群体作为全面调查的对象,要求调查对象选择一个其最常使用的在线品牌,包括QQ、人人网、开心网等在线品牌,并回答问卷中的相应问题。我们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为71.3%。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21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都在0.5以上,并剔除了系数在0.5以下的因子,表明数据通过收敛效度检验(见表1)。Churchill(1979)提出检验建构效度可以检验集中有效性和判别有效性。平均值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子问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通过了判别效度的检验(见表1、2)。

(五)假设检验

我们首先对测量共创价值的14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KMO值为0.883,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P=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我们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抽取公因子,因子抽取标准为指定抽取三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63.3%,题项共同度都在0.640到0.776之間,其因子载荷情况如表3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过程,我们确认在在线交流平台中的共创价值具有三个维度: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资产,从而假设1得以验证。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在以上研究顾客价值的研究中已经发现,而顾客资产是在线交流平台使用中顾客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纳入共创价值的维度构成中。

本研究使用Lisrel 8.7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结构模型检验,来验证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模型拟合情况:

x2=435.56,df=-204,RMSEA=0.071,GFI=0.85,CFI=0.96,NNFI=0.96,WI=0.96,

NFI=0.83。说明模型结果符合要求。

顾客体验质量对实用价值产生了正向影响(t=7.72,p<0.05),假设2a得到了验证。顾客体验质量对享乐价值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t=-10.03,p<0.05),假设2b得到了支持。顾客体验质量对顾客资产产生了正向影响作用(t=6.99,p<0.05),假设2c得到了支持。同时,实用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不显著(t=1.14,p<0.05),假设3a没有得到了验证。享乐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显著(t=2.99,p>0.05),假设3b得到验证。而顾客资产对品牌忠诚产生了影响作用显著(t=3.56,p<0.05),假设3c得以验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在线交流平台中的共创价值具有三种类型的价值: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顾客体验质量能够促进实用价值、享乐价值、顾客资产的实现。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对品牌忠诚均产生促进作用,而实用价值对品牌忠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同时可以分析得到,共创价值的两个重要维度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在顾客体验质量与品牌忠诚的影响关系中产生了中介效应作用。

四、结论

(一)理论启示

本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顾客体验质量对共创价值的整合框架研究中。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上方面:

首先,将广义虚拟经济中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引入到共创价值的研究中,将共创价值按照虚拟价值的视角分为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其中实用价值是以满足顾客的功能性需求为目的的;享乐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目的的;顾客资产是顾客从心理的角度对企业产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包括了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重要形象等感知因素。本研究认为,享乐价值、顾客资产是虚拟价值的重要形式,并通过实证研究得以验证。

第二,本研究从虚拟价值的视角探索了顾客体验质量对不同维度的共创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顾客体验质量对于在线交流平台中顾客与企业的共创价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体验和使用过程中,顾客体验的良好的感知评价影响了顾客对自身的价值的获取,以及对共创企业价值也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顾客体验质量对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从理论上验证了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的重要关系。

第三,在共创价值与品牌忠诚的关系研究中,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对品牌忠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实用价值对品牌忠诚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包括享乐价值和顾客资产等虚拟价值在顾客体验质量和品牌忠诚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作用。

(二)管理启示

本研究对于准备将共创价值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企业在研究顾客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要将顾客对体验过程的良好程度的感知评价列为设计顾客体验的重要评价因素,并设计适合顾客的体验过程。同时,企业在设计顾客体验时,要把握顾客体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顾客自身是为了获取实用价值和享乐价值;同时顾客在体验过程中,可以在企业的合作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关系而实现顾客资产,作为顾客在企业发展中的长期利益。通过实现顾客对于体验过程的良好感知评价,顾客与企业不仅能共创价值,而且能促进顾客对在线品牌的忠诚。根据服务主导逻辑理念,企业必须重视与顾客的合作以及对顾客体验的感知评价方面,使顾客成为在产品和服务中获取价值的积极创造者,激发顾客对品牌的认同和持续使用,努力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活动做贡献。

五、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本文在研究顾客体验质量和共创价值的影响关系中,主要是从顾客的视角研究共创价值,对于企业视角的共创价值还尚未涉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可以考虑从企业的视角来研究共创价值的维度构成,并且研究顾客体验质量对相应的共创价值的影响机制。

其次,本研究对于在线交流过程中的顾客涉入对顾客体验质量和共创价值的影响机制的作用还尚未涉及。顾客在交流过程中的涉入能够体现顾客的主观性和参与程度,未来的研究可以对顾客体验质量、顾客涉入和共创价值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本研究是以在线交流平台为共创活动的研究对象的,对于其他行业中顾客体验的质量和共创行为还缺乏相应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顾客体验质量与共创价值的重要影响关系运用到其他行业实践中,进一步解释共创价值理论对于企业实际意义。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概念来看,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财务管理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核算主要是从资金角度对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实现全面有效管理。但是从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开展来看,二者虽然有一定区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企事业单位中存在一定的交叉。为此,从促进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区别 联系

一、前言

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都会将二者混为一谈。但是从二者的定义和实际工作的侧重点来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定义来看,财务管理侧重于从价值角度进行管理,而会计核算侧重于从资金角度的核算与管理。所以,二者在侧重点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出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实际,二者在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着交叉和联系,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需要。为此,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定义

通过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定义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分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三个方面。

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出了对价值的尊重,在财务管理的内容中主要体现了对价值的管理。其内容虽然分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但是其侧重点在于对价值的管理。所以,财务管理归根到底是价值管理,与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应该从价值管理入手,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的反映和监督,以加强经济管理的一种专门工作。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核算更多的体现出货币和资金的衡量,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是对货币和资金进行全面有效管理,以此来满足会计工作需要。所以,对于会计核算而言,货币是主要的量度手段,会计核算工作在推进的同时,也是对货币进行量度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对会计核算的本质有所了解。

三、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区别

虽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但是财务活动抽象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财务管理也即是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管理活动。

而会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反映与监督。会计所反映的是价值,是价值的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会计监督的是价值的量,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管理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定义来看,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财务管理突出了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规律,也是以价值管理为主。其次,财务管理相对宏观一些,主要管理对象是若干管理过程,不具体。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这两项职能,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具体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达到提高资金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资金管理是主要内容,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成为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所以,会计核算更侧重于对资金的管控,管理对象比较明确,与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四、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虽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由于二者同属财务范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实际开展来看,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必须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财务管理中,要想取得实效,就要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手段,积极利用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和内外部信息,丰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财务管理过程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财务管理必须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反映,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通过调节资金比例取得最佳管理效果。财务管理除了需要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以外,还要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来作为调节资金的依据,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效果与会计核算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实行与会计核算具有必然联系。

3.会计核算必须以财务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为依据进行,管好、用好资金。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执行,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存在紧密联系。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只有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取得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定义和实际应用出发,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魏迎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财经界(学术版).2011.01.

[2]殷丽娜.Excel在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家天地.2010.04.

[3]李恩柱.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0.

[4]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

[5]刘海洋.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0.

[6]李春燕.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06.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近些年,我国的集团公司开始搭建起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针对财务共享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大智移云”的背景下,企业不断做出改变,财务共享服务落地应用迫切需要先进的财务共享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本文将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从财务共享服务理论与在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共享服务研究两个方面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探索财务共享服務的理论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财务流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对财务信息化、规模化的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顺应当下的需求应运而生。通过将重复性的程序化、规范化的业务重新进行整合、流程再造达到提升效率节省成本,服务与全球的目的。20世纪,“大智移云”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中,为进一步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些企业也已经初具规模。财务共享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本文将基于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从财务共享服务理论与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共享服务研究两个方面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探索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

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跨国企业积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解决财务问题。美国福特公司首先建立了全球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Robert W.Gunn (1993)等人次明确了共享服务的思想,它的思想在于在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成员和技术等资源。Mooler(1997)首先提出了术语“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实体,为集团内部多个业务单元提供明确的财务活动支持。Quinn(1998),共享服务理论研究的奠基人认为,共享服务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并对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和的新型商业模式。Schulman(1999)等人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是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最终目标,汇集了公司内部多个组织的资源,使内部客户以小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Bryan Bergeron(2003)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视为一个“业务价值链”,从这一崭新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价值链模型理论针对其流程再造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IFS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Association)给出了标准定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以流程化处理财务业务为基础,依托于信息技术,其目的是以市场视角为内外客户提供专业化财务信息服务的管理模式,是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共享思想在财务领域的最新应用。

而国内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较晚,随着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成,相关研究才随之展开。张瑞君、陈虎等(2008)认为共享服务是跨国企业集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集团性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核心是财务流程的继续创造。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集团日常事务的处理成本,提高效率并支持企业集团战略的有效实施。何瑛(2010)整合了Robert W.Gunn、Dave Ulrich等人的研究内容,得出共享服务的定义旨在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将内部多个独立服务进行合并;二是向内部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内部不再设立机构进行后台支持;四是以低成本、高效率同时创造价值为目的,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张庆龙(2012)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咨询服务系列专题(一)》中也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了相关定义,“共享”是信息领域的相关术语,引入至财务领域中变为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剥离出集团内部重复大量的相关业务,从个体集中至一个全新的自主业务单元,服务于集团内部不同部门。也就是在保留收集数据和决策管理业务的情况下,将日常交易处理和报告业务交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进行承担。

国内外学者的论点几乎一至,都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不外乎有四点重要方面,其一,将集团企业当中重复性财务劳动进行剥离;其二,重新将这些业务进行流程化改造,并与信息技术结合;其三,将整合过后的部门单独设立在某地,并不再设立其他部门进行后台支持;其四,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简化复杂的流程,降低成本,便于进行内部控制,使得公司能外部的客户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

财务共享服务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提高企业效率。精简繁琐的流程,便捷处理重大事项,所节省出的时间成本可以投入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性规划使得企业谋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其次便是节省了财务成本,使资金投入至更有价值的项目当中。使公司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重要的一席之地。

数据分析是国外的学者经常采用的分析方式,通过分析评价财务共享服务运用后的实施效果来展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优势。德勤(2011)选取了50家由《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这些企业当中已经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进行良好运转的取得27%的投资回报率,在企业用工人数方面有效减少了26%。

我国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同样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优势分析。张瑞君、陈虎等(2010)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结合了流程再造理论,由流程、技术、绩效、组织四个方面详尽介绍了集团的变革与发展过程。并对构建财务共享服务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介绍,独立的经营个体实施财务共享可将企业内部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进行整合。重新配置后,使提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降低成本。李赛娟(2013)从功能需求入手,以共享核算体系、集中资金管理等为目标,从应用平台、审核平台、通知平台和接口平台四个层次设计了体系结构,将ERP中于费用业务相关(影像管理、网上报销、账务管理)的各个子系统整合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标准化的组织机构、独立的运营系统可使成本大幅降低,解放财务人员的劳动力投入到更复杂的决策工作中。赵晓玲、丘云琳(2014)指出,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是使公司减少财务运营成本、使财务更加公开化、公司可以使用更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对于财务的管理公司更容易把控。存在优势同样就有不足,各下属公司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往往会出现协调沟通不畅,影响公司的经营发展,财务人员易对流水线般的工作方式产生疲劳感,使人员大量流失。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研究

经济的极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扩张规模,传统的财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速度,财务共享服务的诞生有效的帮助了企业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大数据)智(智能化)移(移动互联网)云(云计算)的背景下,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当前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了当下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热点。Peter Fingar(2009)提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年限较短,在财务领域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虽隐含许多问题,但在此背景下财务流程基于ERP系统的财务流程向财务云发展依然是一种大势所趋。SH Kaisler(2013)提出云计算技术具有存储空间大、计算快速精准等特点,能方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资源,能够大大的提高企业计算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IRPA (2014) 认为RPA作为一种技术的使用,使公司的員工能够配置计算机软件或“机器人”来捕获和解释现有应用程序以处理交易,操纵数据并与其他数字系统进行通信。The Financial Express (2016) 的文章中将RPA定义为一组无任何人为干预所使用的重复处理和复杂的任务(低端)企业自动化软件工具。Dahlia Fernandez(2018)认为在会计服务中引入RPA技术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能够提供更好的工作质量和准确性,从而节省了会计师的时间。 引入新的技术并不等同于失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企业也应全力支持员工了解RPA的用法、优势以及局限性。

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有着相似的观念,认为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将更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优化,为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程平(2015)为了使云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于自身的 数据应用需求,挖掘更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支持决策,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对财务数据类别进行识别,进行关联性、趋势、偏差、离散程度、规则特征、序列模式进行分析,并按应用主题重新组织并归纳推理。熊磊(2015)认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影像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财务领域,很大程度上财务共享服务也依赖于这两项技术,云计算具有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也将影响管理会计行业。许汉友(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服务共享中心搭建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张庆龙(2016)在《中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中提到,目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变革时代,这些技术为会计集中核算平台升级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了必要基础。强大的IT技术可以帮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以及存储系统,使企业财务共享服务落实到实处。陈潇怡、李 颖(2017)认为大数据时代为财务会计转型成为管理会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又可以将财务共享中心变为数据中心更好的为企业提供运营、预算、风险以及业绩方面的信息。傅元略(2019)提出了智慧会计理论,即将会计智能体、深度学习、软计算与传统会计理论融合,并将“三设计一决策(内部报告系统设计、管控系统设计和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决策即财务决策)”的成果纳入这一理论中进行研究。同时他认为,当下RPA的部分应用仅使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不能进行相关决策,还需要进一步智能化改进。

三、结语

在大智移云的背景下,财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应尽可能的适应这一变化并积极做出改变。财务共享服务使财务由集中式转变为共享式,作为新型的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成本与财务风险,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财务共享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于企业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分析,RPA的出现使得许多人工的重复作业可以被替代,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去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分析决策工作。同时这些技术也带来了风险和问题,大数据的存储安全风险、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等等,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是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财务共享的模式会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以广泛运用,并促使企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经问世便饱受争论, 西方各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发起了冲击, 而其中不仅有学术方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政治的争论。自从20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西方的资本主义金融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又重新变得火热起来。各国学者都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找到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 符合客观规律。今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 我们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从而指导我国稳定持续的开展现代化建设。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 价值实体理论

马克思首创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作为一切社会存在条件”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加以辨析。他认为价值实体是由人的抽象劳动产生的, 且该抽象劳动不是指个别劳动, 而是指社会共同劳动。之所以价值实体或财物具有价值, 正是因为人类的抽象劳动物化在其中的。

(二) 价值量理论

马克思认为, 价值量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者制造单个商品时所使用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 制造商品所使用的劳动量越少, 则单个商品的价值量越低。同时, 马克思还认为, 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 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三) 价值形式理论

在提出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概念之外, 马克思还提出了价值形式理论, 即交换价值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例关系, 在货币出现之后, 该关系则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

(四) 价值本质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价值是一种历史范畴, 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不同, 使用价值是针对人而言的, 是永恒存在的, 而商品价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 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的体现。这种商品之间的交换,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物物交换, 但其实质是商品之间的劳动交换, 这也是价值的本质。

(五) 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指, 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内供求关系的变化, 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平均利润形成之后, 商品的价格变成了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但是价值规律理论的基本实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三、新时代下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境遇

(一) 劳动形式的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经历了三次工业变革, 现在社会生产已经同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马克思所在的时代相比, 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同马克思所处的蒸气时代相比较, 当时的工人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大多从事的都是简单劳动, 而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应用的范围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 技术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再加上资本主义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巨变。以技术和知识为依托的脑力劳动, 例如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劳动等, 逐渐取代了简单的体力劳动, 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主体。这就导致了原来的劳动价值理论受到了影响, 需要尽快发展出新的内涵, 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

(二) 国际斗争形势的变化

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年代, 世界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战争与革命, 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主要斗争领域依旧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 同企业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当时, 出于领导世界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 劳动价值理论重点关注对象是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 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技术人员, 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这样的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而现如今, 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变革已经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形式, 世界的主题不仅转变为了和平与发展, 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其斗争的主体也涵盖了更大的范围, 不仅仅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同时还有以脑力为主的复杂劳动。所以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今社会, 需要研究的对象领域变得更加广阔。

(三) 阶级结构的变化——“中间阶级”的出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二战之前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逐渐转变为了“福利国家”形态。与此同时,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得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了部分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管理人群之中。这些群体依旧受雇于资本家, 通过出卖自己的脑力劳动来获取报酬, 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无产阶级;但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思维模式等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有着较大的不同, 所以被称作为“中间阶级”, 中间阶级的出现, 从根本上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两极分化和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两大阶级不但没有出现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例如企业允许员工持有一部分公司股份, 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工会、工人联盟、社区组织等第三方社会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阶级结构的变化, 使得原有的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着更多的补充与调整, 在对劳动价值进行论述的过程中, 同时更应该关注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主等新兴社会阶层。

四、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

(一)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学者并未能够完全遵守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主观判断的因素,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判断。有一些人认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能够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 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但事实上,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 没有将价值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而否认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事实上, 马克思认为, 只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只要参与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 那么无论是否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都属于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二) 知识能否创造价值的探讨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识和技术要素在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知识经济和科学经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生产方式的主流。针对此类转变, 许多人认为,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支出越来越少, 而造成社会商品生产总价值量增加的要素, 既不是体力劳动人员, 也不是技术劳动人员, 而是知识本身。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源泉, 从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中分离开来。这种错误的认知明显混淆了知识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知识作为人类主观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总结, 主要分为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 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究其根本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的产物, 也是一种物化劳动。所以在通过知识和技术实现劳动生产的过程中, 其本质并不是知识创造价值, 而是隐藏在知识和技术背后的, 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创造价值, 因此归根结底, 价值的来源是唯一的, 即人类的抽象劳动。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类的社会生产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新的阶级结构, 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劳动理论同其他真理一样, 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是需要跟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更应该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与批评中, 勇于接受挑战, 不断深入学习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 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获得更广的延伸, 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而全面的真理观。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现如今, 距离马克思所诞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200年, 当代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情况已与以往大不相同, 这导致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特威胁和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必须重新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把握其本质内涵与规律, 结合当代新环境, 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展, 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当代发展,新境遇

参考文献

[1] 孔令全, 黄再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数字经济时代拓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价值创造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 14-21.

[2] 吴欢, 卢黎歌.数字劳动、数字商品价值及其价格形成机制——大数据社会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解释[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20 (3) :310-316.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

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姜冬梅

[摘 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所以它具有科学性。列宁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相符合,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所以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巨大思想武器。他认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教会无产阶级用科学的思想代替了幻想与空想,促进无产阶级思想理论的丰富。每一个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影响、教化与说服人们的目的,总试图把代表自己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到代表全民的意识形态。马

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在任何时代,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于无产阶级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科学的思想,它的阶级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与公共利益。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他们向公众表明自己的意愿,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不同,它们实实在在代表最广泛人类的利益,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在不同时期都能广泛地联系群众。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的鲜明特征。

2、实践性与发展性相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与发展性是相容的。意识形态是阶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产物,当不同国家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研究与完善,形成适合国情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这是与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完全对立的,他提出要通过积极地教育工人阶级,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丰富头脑。毛泽东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指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我们社会向前发展。”邓小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

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其经济功能。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中它能增强内部团结,减少内耗;另一方面,在市场中它能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是其政治功能。对于统治阶级来讲,意识形态能够整合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增强社会成员对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从而起到巩固和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统治阶级都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原因。

最后是其文化导向功能。作为思想层面的产物,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且,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现象无法磨灭。

四、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取得社会建设新成功的思想法宝和行动指南,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好地指导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

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充斥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以及我国古代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理论指导。

2、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引导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就其社会作用来看,有积极思潮和消极思潮、先进思潮和落后思潮、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等。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社会思潮对社会运动的先导作用,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既注意政治方向的辨别,又注意理论正误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3、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建设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松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对士兵、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他们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对他们共同理想的教育,积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而共同奋斗。另外,党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能力,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源泉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论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