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2023-10-10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沛县三河尖矿区学校

时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且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计算机的普及,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小学生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具有教育意义的,适合在课堂上应用的电脑教育游戏应运而生,它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新形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以教育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电脑教育游戏的教育功能,把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的推广意义。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对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归纳、概括出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原则、教学流程、呈现方式、应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确实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能取得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光明。但是,电脑教育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

作为教师,该怎么获取与利用游戏中的精华而舍弃其中的糟粕,并使之很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如果能把游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那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普查学生参与电脑游戏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电脑游戏观”。

3.归纳总结在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电脑游戏教学法”。 4.哪些电脑游戏软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5.探究电脑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途径及有效方法。 6.电脑游戏教学的优势及局限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与教学最完美的结合点就是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游戏中去。“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游戏纳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使教学富于乐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充满饱满的情绪,而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对学生人格、自由、需要的尊重。

这种教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无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符合教育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在理化在指导下,借鉴先进经验进行课题研究。

2.教育实验法:设计各实验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积累资料,及时总结。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科学分析成因。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实验论文、总结、案例反思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的应用(论文)

2、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应用(案例分析)

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为使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为课题研究创造基本条件,学校成立以教研组为龙头,信息课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系的研究小组。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教研组为龙头,信息课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系。

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

(二)课题实验的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9月)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参与电脑游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完成所需参考书目的阅读。

3、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探索实施方法。 第二阶段

1、总结第一阶段实验工作的进展与效果。

2、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全面深入地开展实验,完成观摩课,研讨重点为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意图、实现方式、信息技术的呈现时机及作用,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说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并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4、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索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的运用,与教科研、教研组成员进行研究课题的交流与改进。

5、总课题组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具体实施情况,定期在校园网中及时发布本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展示部分教师的教学体会、课例、论文、课件等内容,实现资源共享,使全校教师能及时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6、总课题组通过日常资料的积累,总结实验过程的经验教训,作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

(1)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

(2)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及有关论文。 (3)完成结题

六、研究的成果以及成效分析:

“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科研要质量”是教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力争通过“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游戏纳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使教学富于乐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充满饱满的情绪,从而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年来,在校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学校的“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主要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完成了课题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

(二)教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无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符合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最终目标。

八、研究的体会及思考:

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教育游戏终会被人们正确认识,也终将会出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应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从系统的观点来整体指导具本的实践工作,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材、游戏、学生以及他们之间实践活动的联系上。我们期待着电脑教育游戏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和应用。

运用电脑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点很多,但要恰当选择,应用有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三适”:一是“介入适时”。即教师依据课标,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出周密的介入方案,把游戏用在关键时刻。二是:“选择适当”。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三是:“掌握适度”。即运用电脑游戏进行教学中,通过与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达到好的效果。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同样发现一些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

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却不以游戏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 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不能以玩代教,因玩误教。

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采用游戏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介绍良好的教育游戏软件,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2、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在需要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以行动研究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永安实验小学《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

2、目的意义:

深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认真贯彻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内校外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切实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选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的目标: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的内容: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为四个子课题,然后将这四个子课题再进行分解,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健康辅导为依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 (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3、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制订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遵循规范内容,促进行为养成;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达成共识,形成家校配合双管齐下的局面;充分利用活动育人、课堂育人、陈地育人、榜样育人等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班、队活动方案设计及优秀班、队活动观摩活动。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后期成果处理,整理装订资料,形成结题研究报告,总结实验得失。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采用的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之以定性分析法。通过抽样和现场检查、考核、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撰写理论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研究指导、检查,定性分析研究工作。

(二)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实践性原则。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自觉感悟、主动修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正面教育的原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

4、知行统一的原则。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5、创造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措施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

1、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1)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队负责人组成)——家庭→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教育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进还进行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构建了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在学校党政工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少先队辅导组→生指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小卫生督查队、广播操评比队);年段养成教育训练指导小组,行政挂段领导→处室挂段人员→年段长→班主任→下班老师→科任老师。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3)养成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将先后与有关单位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等,通过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经受养成教育的训练,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继续围绕《永安市实验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永安市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力求创建文明有序、整洁优雅、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

(2)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期末文明示范连队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流动红旗”、课堂教学常规“五要五不要”评比制度:每周,根据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班容班貌、两操、学生路队等表现,通过学生督导员、行政、教师值周、科任老师的评分、推荐等方式评比各项“流动红旗”。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交接班”制度:低、高换段时,新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原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向新接班教师详细介绍本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情况,并辅导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这样的交接班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段与段之间的教育脱节,克服了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使各段教育工作都能顺利地进行衔接。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执勤队值日岗”等。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学校每周的晨会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早读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同学们检查、激励自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3、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值日班长制等,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开设有乒乓球、英语、篮球、趣味数学、诗社、科技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科技栏、校园网等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让学生自己参与这些阵地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由班上的学生主动组织承办,从内容选定到排版设计全由学生自己选择与规划,就连检查评价也是他们在通过与其他班比较之后自己说了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稿、审稿,自己主播,辅导员老师只是在需要时略加指导而已;科技栏的学生文稿、学生小报,校园网中的佳作欣赏、留言本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欣赏他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4、构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评价。 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步实施细则》等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倡教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奉献,学生要热爱学习、诚实守信,提倡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宽容、欣赏,提倡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理解、尊重、合作的和谐氛围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评价活动的篇二: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铜仁市第七小学课题组 杨昌龙 联系电话:(0856)5250543 15185856580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来源于菜农子弟和进城务子弟(其中进城务工子弟达68.8%),通过调查,除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普遍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外,行为习惯特别差。大部分是独生子弟,以至就是“小皇帝”,成为全家的“中心”,不懂得遵守礼仪规范、行为,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礼节、礼貌失范、在爱护公共卫生方面,大部分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也侵蚀校园,给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对我校学生进行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做文明好学生,将是我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长期重要课题和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终生。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增强学生行为习惯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②探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4、参加实验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课题确定后,我班68名学生积极参与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等,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3)在研究过程中,把行为习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行为习惯引入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全班学生(共68人)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校习惯、家庭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 (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活动。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如: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雷锋,学生组成小组到社会上为民服务;4月5日清明节扫墓活动。

4、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研究。

2、小学生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内容和标准研究;

3、研究编写良好习惯教育校本教材。

(四)实施策略:

1、创造“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实验研究中,校长杨代祥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课题主持人。为了实验研究严格按实验研究方案实施而取得实效,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构想,创造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学校工作格局,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

2、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和新课程理念、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①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生成性。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为人做事有责任感,有热情,有端正的态度,注意办事的效率;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心理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对生活充满热情,自信、乐观、向上,大方合群,为人有爱心”;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主动探究,乐于在学习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合作,课堂上敢于挑刺,经常收集资料”;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 ②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 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

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级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③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让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研修资源。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形成独具个性的校本研修机制,使之在学校研修组建设、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本研修拓展空间,搭建平台,升格档次,注入活力。

根据课题覆盖学校工作各方各面的实际,学校和课题组在实验研究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上,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也实行了有机整合。侧重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兼顾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研修组内的教师,每期承担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校本研修课题的一种,与其他教育教学个案研究课题一样,也要经历申报、篇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乳山市乳山寨小学课题组 王志刚

一、课题的理论启示

1、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

1、研究目的

(1)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3)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假设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核心概念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分析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研究背景分析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问题根源何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缺位就是制约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教育内容脱离生活、难在教育手段单一老土、难在学生情感缺位。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养成教育该如何抓?尤其是教育内容,具体有哪些?即便出台了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总感觉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驾驭。我们认为,什么阶段实施什么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虽然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为养成教育的“三难”所困惑,为尽早走出“三难”困境,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改革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6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上一篇:家庭养花如何自制花土范文下一篇:纪委监督检查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