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

2023-10-07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1篇

一、学习目标:

课标中相关内容有标准要求: 第二学段(3—6年级)

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能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在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体验其不同的风格。掌握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

基于课标、设计制定的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歌,了解南北方音乐的特点。

节奏:复杂、 多变的;旋律:婉转、五声调式;歌词:以一字多音为主。 2.有感情地演唱《采菱》。 3.能听辨出江南民歌的风格。

二、评价设计:

1.通过聆听、学唱《采菱》,体验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感受音乐美的意境。 2.运用圆润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

3.通过感受、体验、启发引导、自主创新,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三、教学内容: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记吗?(出示南北分界线标记)这是位于江苏淮安,刚刚建成的,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标记。这个建筑物的造型就像一个微缩的地球,球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其实,南方和北方,除了环境、气候、风俗、语言的不同,在音乐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2、听两段音乐,说说他们哪段是南方的音乐,哪段是北方的音乐。 节奏

3、怎样区分南北方音乐?(节奏上)

师讲解:第一首是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它的演奏乐器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曲子的节奏是X XXX,特点是:单一的。 第二首是我国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它的演奏乐器是江南丝竹中最常见的乐器:竹笛。曲子的节奏是XXXX XXXX,特点是:复杂多变的。

4、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节奏。(出示采菱的第一句节奏谱) 小结:节奏的特点——复杂多变。 旋律出示《茉莉花》歌谱。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江南民歌《采菱》,大家先来欣赏一下。(放视频) 旋律有什么特点?婉转的。 学唱歌曲旋律

5、你们来说说这首歌是由几个音组成的?(6个音)多了一个“7”。

6、一起来唱一唱有“7”的地方。(间奏的地方师唱,学生唱好弱起)

7、学生自己来总结,“7”在这首歌中出现得多不多?唱得长不长?所以,它并不是主要的音,而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8、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歌谱。(清唱一遍)

9、有的同学觉得节奏太密,唱不过来。那么我们用“lu”来哼唱,一边哼,一遍画旋律线。

10、大家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像什么呀?像不像江南的溪水?江南的园林?小巧精致、婉转动听。一边划船一边唱。

11、下面我们来把歌谱唱一遍。(跟琴)

12、男、女生唱。(多种形式)

学唱歌词(讲解: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唤气的地方,比较)

13、小组讨论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完整地演唱。(跟伴奏)

四、教学实施

完整演歌曲(互动) 身体随音乐晃动

总结江南民歌的特点

节奏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婉转、歌词一字多音为主。

《我是少年阿凡提》

一、学习目标:

课标中相关内容有标准要求: 第二学段(3—6年级)

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能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在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体验其不同的风格。掌握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

基于课标、设计制定的学习目标:

1.感受歌曲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特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升记号的唱法,体会升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2.能用圆润、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自信地表现歌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评价设计:

1.唱准下滑音、升记号,掌握后十

六、切分节奏等,在演唱中学会自如换气。 2.能用圆润的声音、诙谐的情绪表现歌曲,体会各种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3.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学习阿凡提勤劳勇敢、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的品质,引导学生做个机智勇敢,有正义感的好孩子。

三、学习内容: 组织教学

1.学生听《我是少年阿凡提》伴奏音乐,感受音乐节拍自由地走进教室。 创设情境,舞蹈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以舞蹈的形式导入,一方面为教学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而说一说阿凡提是怎样的人则加深了学生对阿凡提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师介绍新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占中国面积的1/6。这儿风光壮美,物产丰富,又饱含丰富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资源,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那里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同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吾尔族了,那里的人们特别好客,又个个能歌善舞,瞧!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来邀请我们一起舞蹈了呢„„。 新歌教学

(设计意图: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音乐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手段,培养学生听辨旋律高低、快慢、强弱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感知音乐的变化,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快速地学唱歌曲,获得审美体验。

师:这么美妙的歌舞,引来了„„(出现阿凡提的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传奇式的人物阿凡提大叔,阿凡提的故事好多好多,有两千多个呢,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新疆的小朋友们都深深地喜欢和崇敬这个传说中的人物阿凡提,并且孩子们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阿凡提„„(出示歌片)

提问:除了这些,你还了解阿凡提的故事吗?(生随意说) 感受歌曲情绪,请生说说你听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一边听一边合着音乐轻轻地拍出歌曲的强弱。

3、有感读词:按节奏有感受地读歌词,让我们也做小阿凡提吧。(师给节奏)

4、模唱旋律:复听并模唱歌曲。(师表扬“亚克西”,让我们带着“啦”和他一起唱唱啊。)

5、教师范唱:师生情并茂地范唱,生倾听并简单轻轻地伴奏。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复杂乏味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更加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6、跟着琴声慢唱,并及时纠错解决难点。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为什么这么动听而且很富有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吗? 生:猜测、观察歌篇。

师:下滑音、变化音和其富有舞蹈性的节奏——切分音。(师指歌篇)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是这个“#”记号在起作用(出示“#”记号)。知道这个记号的名称吗?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是升记号。

师指导:现在我要考你们的耳朵。老师分别来弹两组旋律,是不是一样的呢?竖起你们的耳朵来。

A、教师对比范唱下滑音处:3 3 3.﹨0 | 小毛 驴

B、随琴模唱升记号处: 2 2 #1 2 | 3 0 心中 多欢 喜

C、切分音处,闭口法。5. 4 3 2 | 0 1 2 | 3. 5 |我 可 对他 不 客 气(多唱,学唱本句曲谱)

D、附点音符处,手势法。 1. 3 | 2. 17 | 哎

7、歌曲处理 生:(带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绪、速度、感情和音乐风格

8、师生互动:听到同学们优美的歌声,老师禁不住翩翩起舞。请同学们跟我再一起来表现这首歌曲吧。

四、教学实施 (设计意图:创编歌词正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练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和评价能力。) 保护环境。

那你们平时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付出也必有收获,在大家的努力下,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更熟更甜了。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分组做一个填词游戏。

汇报„„并且师、生做相应地评价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在再次表演〈〈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由于这首歌是以环保为主题,所以我将音乐与环境保护有机的融合,从而进行德育渗透,通过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编创。)

《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标中相关内容标准要求: 第二学段(3—6年级)

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能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在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体验其不同的风格。掌握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

基于课标、设计制定的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2.了解力度的强度,能运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知道不同的力度能呈现不一样的音乐效果。

3.能与同伴分角色编创动作来表现他们的神态,并能表演出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

二、评价设计

1.唱会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并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根据节奏读歌词。

3.把力度记号中强、中弱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三、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

2、学习歌曲 (1)教师范读

这首歌我们听着好听又有趣就是因为它的歌词与旋律的节奏高度地统一,教师示范按节奏朗读,同学模仿,全班齐读,对孩子的朗读予以评价总结。 (2)教师范唱

学生边听边观察老师唱歌的声音力度,突出弱起,学生回答后总结弱起。 (3)教唱、力度试唱、分角色演唱

指导弱起,跟琴学唱,会唱之后跟伴奏完整唱一遍。在学唱歌词中回顾上课之初学习的力度记号中强(mf)和中弱(mf),. 讨论:你觉得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分别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比较合适?找同学回答,分别试一试。

男生女生分角色演唱,男生唱癞蛤蟆,女生唱小青蛙,引导学生编创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四、教学实施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2篇

李银双

教材简析:

管弦乐《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配乐的第一组曲的第一首音乐,描写出摩洛哥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音乐仅在无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淳朴,具有牧歌风格。 筝曲《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变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第二部分活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歌曲《清晨》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3∕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歌曲的第二部分通过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歌曲《晚风》是一首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各方面的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及素养都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音乐的能力和提高演唱水平,是本学期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以自然界周而复始的朝夕为题材,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或五线谱综合运用,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唱好二部合唱,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教学难点: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掌握乐谱记录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模仿与记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学期寄语。

1.简单回忆上学期学习内容。

2.布置本学期学习任务及内容,并提出要求。

二、聆听四首作品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从而形成一天。我们把一天呢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白天和黑夜。那么白天还可以划分出什么时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四首作品各表现了什么内容?属于哪个时间段?

2.聆听歌曲《清晨》 (1)初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2)复听设问: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情景?

3.聆听乐曲《晨景》 (1)初听,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对照教材上的三幅图分段,或自己画图表示。 (2)简介乐曲出处及格里格生平:《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3)复听,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乐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段的情景? (4)重点聆听第一部分,对照教材中的图形谱及五线谱,边听边哼唱这段曲调。 (5)再次完整地复听,在三幅图的下面,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4.聆听《晚风》 (1)初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2)复听,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情景?

5.《渔舟唱晚》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及速度。 (2)简介作品创作时代背景:《渔舟唱晚》是我国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 (3)聆听第一部分,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相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4)哼唱第一部分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5)聆听第二部分,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6)哼唱这段音乐的主题曲调,并把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321653)。 (7)完整地聆听全曲,并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三、小结:周而复始的朝夕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四首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随《清晨》音乐进教室。

二、复习

1.基本音阶123456717654321,回忆手势音阶并跟唱。 2.复习一个升号的基本音阶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3.找出do、la、sol的位置。

三、学唱歌曲《清晨》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请你说说清晨能感受到什么美好的景象?

2.聆听歌曲范唱,设问: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和情绪?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教师范唱歌曲曲调,请学生找出曲调中do、la、sol的位置,并视唱歌曲1-3小节曲调。

4.教师范奏歌曲第一乐段曲调,请学生小声跟琴视唱。 5.跟老师视唱第二乐段曲调,重点唱准fa的音高。 6.跟着老师的琴欢快地唱好全曲曲调。 7.跟琴小声填唱歌词。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以欢快的情绪演唱好歌曲。 10.表演歌曲:自选形式表演。 11.个别展示、评价。

四、编创活动--以《早晨》为题,自选表现形式来创编。

五、小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让我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第3课时

一、复习演唱歌曲《清晨》。

二、学唱歌曲《晚风》

1.聆听歌曲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 2.复习拍号知识,解析六八拍子的含义。 3.教师示范六八拍子的指挥图式,请学生模仿。

4.再听歌曲范唱,边听边划六八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5.全体划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老师点谱视唱第一声部的第一乐句。

6.教师视唱歌曲曲调,请学生自学第一声部的第

二、三乐句曲调。 7.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全曲曲调。 8.老师指挥大家演唱全曲曲调。

9.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第一声部全曲。

10.二声部合唱 (1)学生唱第一声部,老师唱第二声部。 (2)跟着老师的琴,学生学唱第二声部曲调。 (3)老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11.分声部填唱歌词。

12.合唱歌曲。注意二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13.歌曲处理(分组讨论、试唱)。

三、编创活动 1.分别加入不同的节奏试奏。 2.选择适合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分小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晚风轻爽,晚上安静祥和。大自然赋予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来尽情地歌唱吧。 编创探究:课下继续和伙伴们一起编创节奏表演歌曲。 板书设计:2∕

4、3∕

4、4∕

4、6∕8 第4课时

一、跟琴演唱歌曲《清晨》。要求用欢快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有能力的同学可边唱边表演。

二、跟琴演唱歌曲《晚风》。要求用轻快的歌声,轻松抒情的情绪表演歌曲。

三、六拍子指挥 1.跟《晚风》音乐划拍。

2.分小组练习指挥动,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展示、评价。

4.个别同学展示,师生给予评价。

四、创编活动 1.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2.自拟主题(早、晚)创编音响。可依本课四首作品为背景音乐。 3.相互展示、评价。

五、小结:热闹的清晨,安详的夜晚,用你的歌声、想象和智慧,尽情地表现它们的美景吧。 板书设计:六八拍指挥图式

第二课

足迹

教材简析:

歌曲《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全曲具有蒙古族短鲷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还背改编为器乐曲和管弦乐交响诗。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是根据民歌改编的,是中国第一张马头琴室内乐重奏专辑中的第一首作品。 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是一首叙事歌曲。这首歌曲原为民间的分节歌,后用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雨花石》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曲。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的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歌曲为2/4拍,e小调,二段体结构。 歌曲《我怎样长大》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练。歌曲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拍困难、不拍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能够辨别不同的音色,并模唱歌曲,感受男低音的歌唱风格。本课继续唱好两个声部的歌曲,并用二拍子的指挥边唱边划拍。

教学目标:

1.能简要表述《嘎达梅林》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能听辨出男低音音色。并能哼唱《嘎达梅林》的主题旋律。

2.能哼唱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其中的一段。积极参与音乐剧的编创活动,主动担任自己能胜任的角色,并在表演中投入情感。

3.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情绪,有表情地演唱合唱曲《我怎么长》其中一个声部。

4.能深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能按二拍子指挥图示边唱边划拍。并能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分角色表演。

2.体会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用二拍子划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器图片 教学方法:聆听模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一课歌曲。

二、聆听歌乐曲《嘎达梅林》

1. 设问导入:你看到“足迹”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的记忆中,你知道的英雄人物是谁?你最崇拜的英雄是谁?

2.初听歌曲,了解歌曲讲述的历史背景。小组内讨论后,师归纳总结。

3.复听歌曲,感受、听辨男低音的音色,并熟悉歌曲。说说人声分类中男低音的音色特点。

4.再次复听歌曲,一边听一边哼唱歌曲,并用手跟随音乐划旋律线,感受歌曲的分句和旋律特点。并讨论:演唱者是怎样唱出英雄性格的。

5.分析歌曲:歌曲分为几句?歌曲的情绪怎样?旋律进行的方式是怎样的?

三、聆听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1.聆听器乐曲,说说与歌曲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的不同。 2.出示乐器图片,请学生说出乐器的名称。师简介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讲解关于马头琴的传说。

3.复听五重奏。设问:歌曲的主题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4.再次聆听,提示:主题曲调每次出现在音区、音色、速度及伴奏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可用表格的形式完成以上问题)。 5.进一步聆听,感受马头琴特有的表现力。交流乐曲赞颂的是怎样的一位英雄形象。 延伸:课下收集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感受其音色特点。

板书设计:男低音 马头琴-蒙古族 第2课时

一、演唱歌曲《嘎达梅林》的第一段歌词。

二、学唱《雨花石》

1.简介插图,讲解故事。 2.聆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3.再次聆听歌曲录音,体会音乐的特点。

4.分乐句学唱曲谱。(前四乐句、后四乐句) (1)教师分部分范唱乐句。 (2)教师弹奏乐句,学生小声跟唱。 (3)师加入装饰音范唱,生模唱。 (4)跟着老师的琴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调。

5.二拍子指挥图示 (1)师弹奏简单的二拍子歌曲,请学生按照强弱的不同拍击。 (2)跟随音乐依照二拍子的指挥图示划拍。 (3)按指挥图示,一边演唱歌曲旋律,一边做划拍练习。

6.学唱歌词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讨论歌词表达的意义。 (3)跟着老师的琴,小声填唱歌词。 (4)设问:用什么样的速度来表现“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跟着伴奏,充满深情地演唱歌曲。

三、小结:小小的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却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努力学习。 唱一唱:课下和小伙伴合作,背唱歌曲。

板书设计:二拍子指挥图示 第3课时

一、复习演唱《雨花石》。

二、个别抽查背唱歌曲。

三、学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1.电影故事导入:体弱多病的女教师王双玲在接了一个乱班之后,兢兢业业地在平凡的班主任岗位上辛勤耕耘。她关心和爱护着每一个学生,以感人的人格力量教育和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2.聆听范唱,熟悉歌曲旋律。 3.复听,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学唱歌谱 (1)视唱齐唱部分,找出乐句的规律(节奏相同)。 (2)分声部视唱合唱部分。 •跟着老师的琴小声跟唱第一声部旋律。 ‚跟着老师的琴小声跟唱第二声部旋律。 ƒ说说这部分旋律的节奏特点。 (3)分小组合唱两个声部旋律。

5.学唱歌词 (1)设问:你怎样长大? (2)跟着老师的琴演唱歌词,歌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长大?

6.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四、小结:“不怕风沙、不拍雨打,越过春夏秋冬,这样就会长大”。 知识扩充:到网上搜索电影《烛光里的微笑》看一看,挑出你喜欢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4课时

一、复习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背唱《雨花石》。

二、个别讲故事,并评价。

三、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聆听独唱版歌曲,说一说,歌曲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2.请学生复述故事。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4.再次复听歌曲录音,跟着唱一唱,学唱会一到两段歌曲。 5.聆听合唱版歌曲,讨论: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复听合唱版歌曲,它在不同段落上的速度、力度、音色等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加深对人民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编创与活动

1.聆听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说一说每一段落的情绪、力度、速度的不同。

2.分组讨论,进行音乐剧的编创设计。

3.讨论歌曲的主要人物和场景。提示: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设计、分配角色。

5.根据插图提示,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编创表演动作。边唱边相互配合,表演音乐剧。

6.分组展示交流,相互评价和改进。

五、小结:小小放牛郎,大智大勇,诱敌就歼,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这种崇高品德。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唱一唱:怀着崇敬的心情唱一唱这首歌曲。

板书设计:力度-强弱

速度-快慢

角色 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首歌曲的学习,使孩子们从革命历史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把聆听的三首歌曲,也作为学唱歌曲来进行教学,教会孩子们能够唱会一到两段,让他们在歌声中,感悟革命历史,谨记革命传统。我还让孩子们在课后写一篇“唱后感”,抒发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

第三课

农家乐

教材简析:

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表现了我国农民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收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有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 器乐曲《打猪草》是徐景新根据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的曲调改编的。乐曲亲切朴实,旋律动听,以演奏黄梅戏的竹筒胡琴与弹拨乐器三弦的对答演奏,勾画出在打猪草时俏皮幽默的对话,惟妙惟肖,是勤劳致富的劳动者对新生活的赞美。 歌曲《丰收的节日》是一首塔塔尔族民歌。歌曲运用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民族韵律,描绘了少数民族庆丰收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他们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歌曲前半部分欢快、活泼,后半部分较为舒展。具有浓郁的新疆歌曲风格特点。 歌曲《苹果丰收》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学情分析: 现代的孩子,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激发他们聆听民族音乐的兴趣,并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民族音乐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随乐曲《丰收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变化,用动作表现出“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并对聆听民族管弦乐曲产生兴趣。

2.能用轻快、活泼、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曲《丰收的节日》中的一个声部。并边唱边做新疆舞蹈的动作,表现出新疆歌曲的风格特点。

3.能用活泼、热情的声音,流畅地演唱合唱曲《苹果丰收》中的一个声部。并能按其旋律、节奏的特点,边唱边用声势为歌曲伴奏。 能听辨出器乐曲《打猪草》第2乐段中乐器对答的形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热情、和谐的声音演唱本课歌曲。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感受民族音乐的情绪变化,并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锣鼓、图片 教学方法:聆听模唱、创编实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二课歌曲。

二、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教师展示打击乐器锣和鼓,请学生说出这些乐器的名称,并试着来敲击。

3.分段聆听,第一部分,设问:在你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4.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比较情绪上有什么变化?速度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5.重点聆听

2、4乐段 (1)哼唱主题曲调,熟悉主题。 (2)完整地聆听乐曲,分别听出

2、4乐段主题出现的地方。当主题出现时举手示意。 (3)聆听

2、4乐段,听出主奏乐器。 (4)再次聆听

2、4乐段,边听边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动作。 6.完整地聆听全曲,整体感受喜庆丰收的热闹场面,并用动作表现获得丰收成果后的喜悦情绪。

三、聆听《打猪草》

1.初听乐曲,设问: •乐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生活情境? ‚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结合曲名及教材插图说一说。

2.教师简介乐曲所描述的故事。

3.复听乐曲,听出2乐段出现的地方,并说出表现男孩与女孩的对话旋律,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两件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情景?请男女生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模拟对话,但不出声。

4.再听乐曲,比较第1乐段和第2乐段的不同情绪,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四、小结:我国的民族乐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希望你热爱学习和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最美的乐章。 延伸:搜集用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它们多姿多彩的魅力。

板书设计:丰收-喜庆-热闹 黄梅戏-打猪草-幽默 第2课时

一、交流资料。

二、学唱《苹果丰收》

1.初听歌曲范唱。请同学们说出听后的感受?

2.再次聆听,感受丰收后人们喜悦的情绪。提示:这首歌曲是几个声部的歌曲?下面听老师唱的这段歌曲是几个声部的?

3.师范唱“发声练习”乐段旋律,并请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小声分声部模唱。

4.师生合作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片段旋律。提示:注意音准。

5.跟着老师的弹奏,加入歌词唱一唱。提示:注意声部间的倾听,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做到声音和谐。

6..学唱《苹果丰收》第一部分曲调 (1)教师范奏曲调。 (2)教师范唱曲调。 (3)请学生跟琴模唱曲调。 (4)跟琴演唱曲调。重点唱好带有色块的部分。

7.学唱第二部分曲调 (1)老师弹奏曲调,生聆听模唱。 (2)视唱第二声部曲调。 (3)学生分小组视唱曲调。 (4)师生合作合成。 (5)生生合作完成合唱部分。

8.学唱歌词 (1)跟琴填唱第一部分歌词。注意唱得欢快、热烈,表现喜悦的情绪。 (2)跟琴填唱第二部分第一声部歌词。 (3)跟琴填唱第二部分第二声部歌词。 (4)师生合作练习合唱歌曲。 (5)学生分小组练习合唱歌曲。 (6)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歌曲处理 (1)请一组同学选择打击乐器用课本上的节奏为合唱队伴奏。 (2)请舞蹈动作较好的同学,编创朝鲜族舞蹈动作为合唱队伴舞。

三、小结:丰收的喜悦展现在朝鲜族人民的脸上和音乐里。 板书设计:歌曲伴奏节奏谱 第3课时

一、复习演唱《苹果丰收》。

二、学唱歌曲《丰收的节日》

1.播放视频:新疆人民丰收后载歌载舞的画面。

2.教师加入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范唱歌曲《丰收的节日》。 3.请有特长的学生上台跟着歌曲范唱跳一跳,其他同学模仿舞蹈动作。感受歌曲欢庆热闹的场面。

4.学唱曲调

(1)老师弹奏歌曲曲调,请学生拍出节奏

(2)老师范唱歌曲曲调,让学生熟悉曲调,然后找出曲调的规律。

(3)跟着老师的弹奏拍击节奏,并模唱基本音调。

(4)跟琴完整地模唱全曲。

5.填唱歌词。

6.歌曲处理:学生分组加入舞蹈动作和打击乐器表演。

三、编创活动

1.师分别范唱两个音乐片段。

2.师生接唱。

3.生自由创作,注意给人已结束感。

4.展示、评价。

四、小结: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日子,歌唱幸福的生活。

唱一唱:选择你喜欢的歌曲背唱。

板书设计:歌曲基本音调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材简析:

萨克斯管独奏《回家》表达了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平稳,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部分音乐,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管弦乐《可爱的家》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歌曲是英国作曲家比肖普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丽》中的一首插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所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澎湖湾、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描写了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第二部分抒发了人们对可爱家园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家乡美》的延续,围绕着音乐所描绘的“家境”和所表达的“家情”,让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歌声和优美抒情的乐声中激起对“家”和亲人的爱恋之情。并通过学习能够听辨不同的乐器音色,创编节奏为歌乐曲伴奏。

教学目标:

1.能哼唱《回家》主题旋律,并能为旋律填上唱词。能听辨出萨克斯管的音色特点。

2.能听辨出演奏《可爱的家》的主奏乐器,并背唱主题旋律。 3.能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并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伴奏。

4.能按三拍子指挥图示指挥全班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5.能独立视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前8小节曲谱,并能改编拍子演唱,体会其情绪的变化。

教学重点: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歌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能够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铜管乐器图片。 教学方法:聆听与模唱。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三课歌曲。

二、学唱《外婆的澎湖湾》

1.聆听歌曲录音,注意切分音的运用。 2.再次聆听并小声跟唱。 3.跟琴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4.跟琴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注意力度变化。 5.跟琴完整地演唱全歌。 6.再次聆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7.跟伴奏演唱歌曲。

8.选择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渲染歌曲的情绪。 9.表演歌曲。

10.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三、小结:童年的回忆,温馨的家,都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和幸福。 延伸:回家请你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外婆或者奶奶听一听。让她们感受一下你对她们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演唱《外婆的澎湖湾》。

1.跟着老师的弹奏齐唱歌曲。 2.分组分乐段演唱歌曲。 3.背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1.聆听歌曲录音,感受其表现内容及情绪。 2.教师范唱,强调弱起小节及换气处。 3.再次聆听歌曲录音,识谱。

4.教师范唱曲调,请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的部分。 5.分句视唱曲调。

6.跟着老师的琴,用三拍子划拍视唱曲调。 7.跟琴小声哼唱曲调。 8.跟琴演唱歌曲曲调,注意强弱起伏及力度的渐强、渐弱。 9.跟伴奏填唱歌词。注意歌曲的高潮,要唱的稍强。 10.表演歌曲,唱出家的可爱及对家的赞美之情。

三、音乐知识-三拍子指挥图示

1.复习二拍子的指挥图示,并跟着老师弹奏的歌曲旋律做指挥动作。

2.复习二拍子含义,学习三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3.师示范三拍子指挥图示,请生模做。

4.师弹奏《牧场上的家》旋律,请学生跟随划拍。

5.请动作标准的同学,跟着老师的弹奏,指挥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四、小结:家虽然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无论家在哪里,都是可爱的。都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 第3课时

一、复习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改编练习

1.熟练地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四四拍和六八拍的特征。 3.复习音符时值。

4.请学生自选节奏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改编:请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并相互评价。 7.教师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拍号的不同情绪不同。

三、聆听《可爱的家》

1.教师简介乐曲创作背景:由同名歌曲改编。是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丽》中的一首插曲。

2.出示课件《可爱的家》歌片,教师范唱歌曲。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轻声哼唱歌曲。

4.初听乐曲,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 5.复听乐曲,随音乐画出旋律走向图形普,感受乐曲的情绪。 6再次.复听乐曲,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7.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四、聆听《回家》

1.初听乐曲,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中属于哪一类?

2.复听乐曲,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3.请为乐曲编创歌词,主题“回家”。并唱一唱。 4.聆听乐曲,边听边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5.展示、评价。 6.小结:家是可爱的。

四、小结:无论你走多远,家永远是你的牵挂。

阶段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和背唱歌曲,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及体现的情感。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复习,巩固本阶段所学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复习演唱1-4课歌曲。 1.跟琴演唱歌曲。

2.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背唱2-3首。

二、聆听音乐

1.聆听音乐片段,说出曲名。

2.聆听音乐,说出它们的演奏形式及演奏乐器的名称。 3.背唱个别主题旋律。

三、音乐知识

1.认识拍号-6/8拍,它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2.二拍子指挥图示,并练习。 3.三拍子指挥图示,并练习。 4.演唱形式-男低音。

四、编创活动

1.跟着《回家》的音乐哼唱主题旋律。 2.小组合作,为《回家》填创歌词,唱一唱。 3.个别小组展示。

4.选出优秀的创作,全体一起演唱。

五、小结:音乐来源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聆听,你也能够成为“小小音乐家”。

第五课

故乡

教材简析: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创作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该乐曲主题旋律采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调,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形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绕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歌曲《小村之恋》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12/8拍,大调式。第一乐段旋律进行平稳,以级进为主。极尽缠绵的同时,将家乡的小河、山岗、蓝天、花香水墨画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第二乐段在音区上与第一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乡之情奔涌而出,思乡之情绵长。 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的插曲,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诉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 歌曲《乡间的小路》是一首颇为流传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副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歌曲为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歌曲《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可爱的家”的延伸,从爱“家”到爱“故乡”,是情感线的发展和延续。通过学习,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演唱、编创、表演等各种实践中,抒发对“故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描述三首聆听作品在表演形式、地区风格和情绪表达上的不同,并能演唱一首家乡的歌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能深情地演唱合唱曲《故乡的小路》其中一个声部,准确地把握歌曲变拍子的节奏,并唱准变化音。

3.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乡间的小路》,和同学合作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并能背唱其中一段歌词。

4.能按“编创与活动”的要求,做编创音组和变拍子的练习。 教学重点:能够充满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并简单描述三首聆听作品在表演形式、地区风格和情绪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编创实践活动中,准确把握变拍子的节奏,并做练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模唱、创编实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分享 第1课时

一 、复习演唱第四课歌曲。 二 、聆听《思乡曲》

1.简介曲作者--马思聪及乐曲创作背景: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绥远组曲》的第二首,描述了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景。马思聪还是《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的曲作者。

2.展示课件-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歌曲图片,请学生跟着老师的弹奏,学唱歌曲,并背唱曲调。

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调时,请举手表示。

4.复听乐曲,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聆听《小村之恋》

1.初听歌曲,设问:歌曲“恋”什么?小村哪些地方值得“我”恋? 2.简介歌曲:曲作者是日本音乐人薄井须志程,是由台湾的庄奴填词,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

3.复听歌曲,说说歌曲的高潮在哪里?并体会“我”思乡的情感。 4.再次复听歌曲,并跟唱歌曲,设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吗?找出两个乐段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5.再次跟唱歌曲,表达“恋乡”之情。

6.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即兴创作表演歌曲。

四、聆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1.激趣导入: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与之一同奔月的30首歌曲之一。

2.简介歌曲是电影《红日》的插曲及电影剧情。

3.初听歌曲,设问:歌曲的内容是怎样的?(对家乡、对解放区的赞美)

4.复听歌曲,师生一起随歌曲录音轻轻哼唱,体验歌曲“赞乡、爱乡”的情感。

5.演唱歌曲-跟着老师的弹奏演唱歌曲或跟伴奏演唱歌曲。 6.请学生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激发他们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

五、小结:无论你身在何方,“思乡、恋乡、赞乡”的情感,永远伴随着你。 拓展:课下到网上搜一搜合奏曲《旭日东升》,听一听和《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曲 名 表 演 形 式 地 域 风 格

情 绪 第2课时

一、交流《旭日东升》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关系。

二、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1.复习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和《外婆的澎湖湾》,请学生说出两首歌曲的拍号,并复习巩固4/

4、3/4拍的强弱规律。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并听后讨论回答:从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表达。

3.师范唱歌曲,问: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它们各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4.学唱第一乐段齐唱部分 (1)师范唱,生边聆听边用手划旋律线,并默唱旋律。 (2)师弹奏旋律,请生跟着老师的琴演唱旋律,并想一想:第一乐段有几句?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师重点范唱带有变化音的乐句,请生听辨、比较变化音升4的运用,并能够唱准变化音和八度大跳音程。

5.学唱第二乐段合唱部分 (1)师分别范奏第

一、二声部旋律,学生聆听分小组模唱。 (2)师生合作练习演唱两个声部的旋律。 (3)生分小组完整地演唱合唱部分旋律。注意相互聆听。

6.跟琴分声部填唱歌词。 7.生合唱歌曲。

8.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9.歌曲处理。选择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复习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 2.歌曲由两种拍号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从歌曲中找出三拍、四拍的混合拍子。随歌曲拍一拍,感受两种拍号强弱规律的不同。

4.听辨教材上的两条旋律,并唱一唱,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5.为《早上好》标上拍号,并唱一唱。加深对变拍子的理解。

四、小结:拍号的不同,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想一想:以往学过的歌曲中有变拍子的吗?你划拍唱一唱,进一步感受它们强弱规律的不同。 第3课时

一、交流拍击歌曲,感受变拍子的不同。

二、复习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三、学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1.复习演唱《外婆的澎湖湾》,问:作者是谁?简介叶佳修,并导入《乡间的小路》介绍。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舒畅、无忧的乐观情绪。

3.播放歌曲音乐,请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联想歌曲乡间风情画的意境。

4.复听歌曲,并回答: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有相同的乐段吗?不同乐段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5.学唱歌曲,体验歌曲。 (1)聆听歌曲录音,生小声模唱。 (2)师生接唱视唱歌曲旋律。 (3)生分小组分别视唱两个不同乐段的旋律。 (4)填唱歌词。

6.表演歌曲 (1)随音乐的节奏边唱边做行走的动作,表现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2)编创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分组展示、评价。

四、编创与活动

1.编创音乐片段填入括号,并唱一唱。 (1)先视唱并分析旋律的节奏有什么规律。 (2)模仿相同的节奏填上音高唱一唱。 (3)自由编创节奏,填上音高唱一唱。

2.变拍子练习 (1)找到自己最熟悉且短小简单的歌曲,复习演唱。 (2)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变化拍子的练习。

五、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板书设计:乡间-小路-校园-叶家修

第六课

快乐的少年

教材简析:

弦乐四重奏《嬉游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嬉游曲》的第三乐章,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乐曲,3/8拍紧凑的节奏,犹如舞者在不停地旋转,旋律轻快活泼。 管弦乐《缆车》是根据意大利男声合唱曲《缆车》的旋律改编而成。作品热情奔放、粗犷爽朗,充满乐观和自豪的情绪。 歌曲《叮铃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自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雏鹰之歌》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本课选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现“快乐的少年”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学习,让学生端正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认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能哼唱《嬉游曲》主题旋律。 2.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合唱曲《叮铃铃》其中的一个声部,并唱出歌曲中变化音的效果。

3.能用坚定自信的情感,唱出歌曲《雏鹰之歌》的风格特点,并背唱歌曲。

4.能听出乐曲《缆车》中主要的乐器音色,以及贯穿全曲的伴奏的类型。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辨别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用坚定自信的情感,唱出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器挂图。 教学方法:听唱与模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五课歌曲。

二、学唱歌曲《叮铃铃》

1.聆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情绪。说说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具有浓郁湖南民歌的特点)

2.复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分小组练习演唱发声练习。注意声音对比要清晰具有跳跃性。 66 ii 6 3∣66 ii 6 6∣ 小呀小羊羔呀蹦呀蹦蹦跳呀 6— 3—∣6— 3—∣ 咩

4.听辨下面的旋律,说说他们的不同。 6 6 i 6 ∣ 5 65 3 ∣ 6 6 i 6 ∣ #5 65 3 ∣ 第二条旋律出现了#5。 5.请学生试着跟老师的琴将不同的旋律唱一唱。并在歌曲中找到#5视唱。

6.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标有前倚音和下滑音的地方,小声模唱。

7.跟着老师的琴视唱前8小节曲调。 8.请学生自学后面的曲调。 9.跟琴完整地演唱全歌曲调。 10.请学生视唱第二声部曲调。 11.分小组齐唱两个声部曲调。 12.分声部填唱歌词。

13.跟琴分小组分声部演唱歌曲。注意顿音、倚音、下滑音及渐强、减弱等。

14.按照教材上的伴奏曲谱,为歌曲伴奏。

15.有感情地表演歌曲。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唱出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三、小结: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歌唱着,幸福地生活着。

板书设计:66 ii 6 3∣66 ii 6 6∣

小呀小羊羔呀蹦呀蹦蹦跳呀 6— 3—∣6— 3—∣

咩 第2课时

一、 复习演唱歌曲《叮铃铃》 1. 跟伴奏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2. 分小组跟琴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3. 合唱歌曲。

二、 聆听《嬉游曲》 1. 简介“音乐神童”莫扎特。

2. 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3. 简介“嬉游曲”:源自意大利文“divertire”,有使人欢乐、消遣的意思。

4. 重点聆听主题旋律,让学生熟悉主题并记住它。 5. 复听乐曲,说出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6. 请学生看着“乐曲演奏图”,认识“弦乐四重奏”中的乐器及演奏形式。

7. 再次聆听乐曲,提示:这首乐曲属于哪一种体裁?是进行曲还是摇篮曲?

三、编创活动

1. 师简介大小调式和五声调式,请生辨别调式。 2. 师视唱音乐片段,让生熟悉旋律。 3. 小组讨论,完成音乐片段的填写。 4. 个别小组展示并评价。

四、小结:音乐有大调和小调之分。但我们的民族音乐却有五个调式,它们分别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 拓展:课下查找资料,看一看我们熟悉的民歌,都是什么调式的。

板书设计:宫、商、角、徵、羽 第3课时

一、交流资料。

二、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聆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风格。(新疆地区音乐风格) 2.复听,小声哼唱。

3.跟琴视唱歌曲曲调1-8小节。 4.跟琴视唱歌曲曲调9-16小节。 5.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调。

6.老师加入下滑音弹奏歌曲曲调,请学生模唱。 7.结合歌曲讲解下滑音。

8.请学生跟琴准确地演唱歌曲曲调(加入下滑音)。 9.填唱歌词,注意下滑音。

10.跟琴练唱歌曲。注意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 11.跟伴奏演唱歌曲。

12. 表演歌曲,用铃鼓按指定切分音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小结:人生的道路上,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就像鹰一样,只有在飞翔的路途上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展翅翱翔。

板书设计:滑音记号和切分节奏 第4课时

一、复习演唱歌曲《雏鹰之歌》 1.跟着老师的弹奏演唱歌曲。 2.加入自编节奏,边拍击边演唱歌曲。 3.背唱歌曲。

二、聆听管弦乐《缆车》

1.导入:出示图片设问:这是什么?你们做过缆车吗?缆车在行驶时与钢索摩擦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做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乘缆车时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2.聆听歌曲缆,初步感受歌曲欢乐兴奋的情绪。 3.简介歌曲背景及歌词“弗尼古利-弗尼古拉”的意思。 4.复听歌曲,请学生跟唱“弗尼古利-弗尼古拉”,模拟缆车在钢索上发出的声音。

5.聆听管弦乐,设问:乐曲中有哪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哪一种乐器表现了缆车快速滑行的情景?哪一乐段表现了人们的欢呼和惊叫?

6.复听乐曲,说说两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7.再次复听,选择贯穿全曲的节奏型,随音乐拍击为其伴奏,表现缆车快速滑行的情景。

三、小结:快速滑动的缆车,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迅速穿过高山、森林、河流,人们大声的欢呼,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6/8 ××××|××××|

第七课

冬雪

教材简析:

管弦乐《乘雪橇》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采烈的心情。 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又名《打虎上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歌曲《堆雪人》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动物们冬眠的知识。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

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让孩子们在感受雪花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听辨乐器音色和识读乐谱是本课的需要解决的。

教学目标:

1.能听辨出管弦乐曲《乘雪橇》主题出现的次数和变化,并能用动作、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形象。

2.能模仿圆号音色哼唱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前奏旋律,并会模唱其中一到两句唱腔。

3.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二声部歌曲《堆雪人》其中的一个声部,表现出自信、活泼、朝气的精神风貌。

4.能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能唱准歌曲中的变化音,并能边演唱边按四拍子指挥图示划拍。

教学重点: 用轻快、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并能边唱边按四拍子的指挥图示划拍。

教学难点:歌曲中变化音的准确演唱及模唱京剧唱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雪景图片及京剧视频。 教学方法:聆听模唱与编创实践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六课歌曲。

二、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设问:“雪花”、“梦”有关系吗?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

2.聆听范唱。设问: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学唱歌曲,在间奏处,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教师弹奏歌曲曲调,请学生按照四拍子的指挥图示划拍小声跟唱。

5.再次聆听老师的弹奏和范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 6.跟着老师的琴演唱歌曲曲调,唱准变化音。 7.填唱歌词。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歌曲表演。用不同的强弱对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0.讨论: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3)引导学生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11.背唱歌曲。

三、音乐知识-四拍子指挥图示

1.复习

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2.师示范四拍子的指挥图示,并强调第三拍的划拍方向机力度。 3.请学生模仿划拍练习。

4.师生一起跟着歌曲音乐做划拍练习。

四、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拓展:用你知道的其他冬眠的动物名称,创编新歌词,唱一唱。

板书设计: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冬眠 第2课时

一、复习演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二、交流演唱自编歌曲。

三、聆听《迎来春色换人间》

1.初听前奏音乐,请学生想象音乐表现的景象,并说说音乐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还是民族乐队演奏的。

2.再听前奏音乐,当听到圆号的音色时,用“du”哼唱并随音乐模仿吹奏的动作。

3.完整地聆听唱段,简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的故事背景。

4.学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唱腔

(1)聆听范唱,并边听边默唱。 (2)老师范唱,请学生小声模唱。

(3)观看视频,一边模唱一边模仿杨子荣亮相的动作,演一演。

(4)请模范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并请其他同学模仿表演。

(5)看着视频,一边演唱一边表演。

四、小结:茫茫雪原上,杨子荣为了人民的解放,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剿消灭匪徒,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延伸: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智取威虎山》全剧,并简单写出观后感。

板书设计:大八 八大 第3课时

一、跟音乐模唱《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

二、交流观后感。

三、学唱歌曲《堆雪人》

1.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2.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3.自学第

二、第

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5.跟琴流畅地演唱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 6.跟琴完整地演唱第一声部曲调。 7.跟着老师的弹奏演唱第二声部曲调。 8.合唱两个声部曲调。 9.填上歌词演唱歌曲。 10.合唱歌曲。

11.加入打击乐器、编创动作歌曲表演。

四、小结:天上飘着雪花,地下一群娃娃,他们在乘雪橇、堆雪人,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惬意。

板书设计:×××××|0×××××|××.×-| 第4课时

一、复习演唱《堆雪人》

1.跟着老师的弹奏演唱歌曲。 2.分声部演唱歌曲。

3.请个别同学演唱教材上色块中的旋律,并相互评价。

二、聆听管弦乐《乘雪橇》

1.初听乐曲,感受其情绪。

(1)老师弹奏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旋律,请学生跟唱并引出主题-乘雪橇。

(2)聆听乐曲片段,设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在音乐中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境?

(3)再次聆听,想象自己坐在雪橇上,身体的感觉,并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出来。

2.熟悉主题,用“la”哼唱主题旋律,并用手划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起伏。

3.完整地聆听乐曲,问: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

4.复听全曲,乐器伴奏 (1)提示:乐曲中什么声音一直贯穿全曲的始终?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2)分组讨论:选择哪几件打击乐器,为主题伴奏,表现雪橇轻盈飞奔的场面。

(3)说一说乐曲中“甩鞭声”共出现了几次?请随音乐用动作和声音来模仿。

5.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

三、小结:冬雪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喜悦,也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3篇

编写:

执教: 教 学 内 容

学唱《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重音记号“>” 教 学 目 标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台湾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 材 分 析

1.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

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乐曲首先以主题旋律的最后4小节为引子,乐队齐奏:然后出现了完整的主题:贯串于主题的前半拍休止的弱起节奏,使音乐更显活跃,富有动力。这一主题通过配器的变化反复一次。这一部分的副题,节奏较为舒展,旋律线条作上下回旋,富有歌唱性。巧妙的是,副题开始的两个音与主题起始相同,但节奏增长,使主、副题之间衔接自然:在主题再次反复后,进入抒情、优美的中段,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欢乐、酣畅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2.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

歌曲基本上由两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采用较短的句式,旋律的重复以及切分和八分休止的节奏,显得活泼、轻快。这里看似对景物的描绘——艳阳、白云、七色彩虹,采用写实的手法,实质上是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们纯洁无邪的快乐心情,同时也为第二段中虚拟的“七彩桥”作了铺垫。

第二段是歌曲表现的主题所在,以化实为虚的手法倾吐了孩子们企盼祖国统

一、渴望友谊交流的强烈愿望。旋律的前半部分包含两个气息悠长的句子,每句为8小节:

后半部分则采用了第一段中后半部分音调的素材,活泼、轻快,情绪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3.歌曲《拍手拍手》

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4.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精炼,含意深刻,它表现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音调为主,上下句对称,节奏生动活泼,明朗的音调表现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欢乐心情。每句句末都采用了“”节奏型,突出了“手”、“走”二字,表达了与太阳共牵手,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充满着信念。第二乐段运用合唱的形式,明亮的大调式曲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唱出了“阳光,阳光”情绪热情而又奔放,“”节奏型再现,使全曲风格统一,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五拍的时值再一次突出了“走”字,情绪更为坚定。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拍手拍手》;音乐知识与练习。 第二课时: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第三课时: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拍手拍手》;

音乐知识:重音记号“>”及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拍手拍手》。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 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

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奏一奏、听一听、唱一唱:(竖笛)

(2)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声部曲调。(把全班学生分为二个声部学唱。学唱时开始可以放慢速度,当音准、节奏有把握时逐步恢复速度。)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三、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1.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2.结合歌曲《拍手拍手》的实践,掌握重音记号。 (1)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2)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 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四、练习: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三、 欣赏《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四、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

5.学唱 “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阳光牵着我的手》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2)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 (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合唱部分学生分声部唱一次)。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竖笛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

一、二支竖笛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

二、三乐句二声部。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 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三、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 跳起来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教 材 分 析

1.《马刀舞曲》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 2.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

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

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

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

3.钢琴曲《小步舞曲》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乐曲为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  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接着音乐又趋平静: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 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

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

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

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第二课时: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聆听《小步舞曲》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 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4.如能放一段录像(宫廷小步舞曲场面),配合乐曲,效果一定更佳(再次聆听)。 5.“舞曲”体裁说明。

6.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 表演《我和提琴》 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三、下课

听曲离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1.学唱歌曲《我和提琴》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

一、

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2.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3.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4.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 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2.复习2/

4、4/

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 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

4.结合《我和提琴》的演唱,学习3/8拍。

5.通过把3/4拍《平安夜》改写成3/8拍,巩固这一音乐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

1.谈话导入:新疆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2.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欣赏乐曲。

3.学生讨论——新疆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新疆节奏的风格。 4.再欣赏一遍。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手鼓。

6.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为钢琴独奏伴奏。 7.小结:这是一首反映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表演《跳吧,跳吧》

1.图片导入:出示新疆儿童歌舞的图片。 设问:图中儿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在做什么? 2.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不信你试试——欣赏歌曲范唱。 3.大家说说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范唱曲调,大家看着歌谱。

设问: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5.师生讨论。

答案:一个“2”(re)一个“5”(sol)。

教师提示:我们学过上行、下行,那么re与sol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平行。

6.放慢速度,划着2/4拍指挥图式,每人自选一句即第1-4小节或第5-8小节,有困难举手,老师过来教。唱会了就停止划拍指挥动作,说明你会了。 7.请自学第1-4小节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进行二句接唱。 8.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9.填入歌词歌唱(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

10.表演《跳吧,跳吧》,请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合着歌声即兴舞蹈。(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间的可能,可以表演数次,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新疆地区载歌载舞的风格。)

11.小结: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12.结合本地区舞曲跳一跳、唱一唱,进行相互交流。 

第三课 家乡美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聆听《故乡是北京》(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教 材 分 析

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战士对乡土的热爱,更寄寓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展现了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

歌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前乐段的四个乐句句式为3+3+4+4(小节),均为八分休止的弱起,使四个乐句承接紧密,欲止不能,一气呵成,表达了战士热爱家乡的深情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后乐段的旋律舒展流畅,回旋起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歌曲的中段速度加快,节奏鲜明,带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战士手持钢枪,巡逻在山路、河边,英勇地守卫国土的勃勃英姿。

最后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中后乐段的音调,再次倾吐了学习红军,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

3.合唱《东方明珠》

东方电视明珠塔座落于上海浦东,濒临黄浦江,是一座由11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球体组成的独特建筑。

塔高468米,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塔上有旋转餐厅及观光厅等。入夜,明珠塔华灯齐放,色彩缤纷。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但见灯火灿烂,流光溢彩。东方明珠塔确如黄浦江上升起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的一颗宝石,她代表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歌曲从轻弱柔美的合唱声中开始。旋律平稳并缓缓上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水波轻轻托起,并冉冉升上蔚蓝苍穹。在两小节过门后,由女声独唱,中间插入了女声伴唱,表现了欣慰、自豪的感情。当唱到“母亲,母亲,请把明珠镶嵌你的华冠„„”这两句时,令人感受到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接着,速度转快,在节奏活跃的间奏后,女声独唱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节奏扩展一倍,由“”变为 “”,气氛热烈,表现了人们喜庆胜利的欢乐心情和再创辉煌的坚实决心。这一部分将独唱外,还加入了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4.歌曲《杨柳青》

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

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5.歌曲《大雁湖》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第二课时: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第三课时: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杨柳青》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 2 3 4 5 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表演《大雁湖》 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

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

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

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东方明珠》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声乐演唱形式 1.独唱

童声:童高音、童低音。 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合唱

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

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 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编写: 执教: 教学目标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教材分析

1、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宫廷和贵族常乘坐张灯结彩的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除四周簇拥着装饰华丽的船舟外,往往还有载着宫廷管弦乐队的船尾随其后,奏乐助兴。德国音乐家亨德尔时任英宫廷乐长,曾为这样的节庆活动写过《水上音乐》组曲。这里介绍的一首乐曲是亨德尔为英王乔治一世即位而举行的庆典所写。它是组曲中的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乐曲采用三段体(ABA),快板,3/2拍。主题A带有鲜明的号角性特点,辉煌而灿烂,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本曲具有这些特点。

乐曲的引子显示了模仿水波的伴奏音型:上下微微波动的旋律线在这一音型的伴随下,合着水波的节奏进行,仿佛小船上的人们轻轻地摇动双桨,划破了静如镜面的河水。这条旋律线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移动,显得十分平静。随后,波浪型的旋律线波幅增大,渐渐移高,小船的摇晃感增强了。随着旋律的展开,音乐的情绪也逐渐高涨。随之而来的又是开始时平稳恬静的旋律,但在后两乐句时,旋律先作直线上行,这是乐曲中的高潮,然后缓缓落下,进入尾声。音量渐渐转弱,模仿水波的音型绵绵不断,宛如小般远去,载着歌声、桨声消逝在河湾尽头。

歌曲《船歌》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开始两个乐句为齐唱,波动起伏较大的两个乐句用三度和声演唱。接着是采用模仿的复调手法:这个主题先由弦乐奏出,接着圆号与小号先后重复主题旋律的前半部分,然后乐队合奏主题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加强了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中间部主题B主要由弦乐奏出,调式转为b小调,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诙谐曲性质,与主题(A)的庄严宏大形成色彩的对比:最后,主题A再现,在雄壮的号角声中结束本曲。

2、作曲家介绍

 亨德尔(1685~1759)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著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3.管弦乐《船歌》

本曲原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尾声也使用复调手法,先由次女高音唱出,女高音紧随其后:尾声的“啊”则由女高音先唱出,次女高音作应和,最后融合在一起,歌声渐弱而结束全曲,非常富有意境。

4.歌曲《小螺号》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4小节,曲调规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贯穿于四个乐句之中,紧凑的节奏使得旋律明快而富于弹性,情绪欢快跳跃。第

三、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重复变化,尤其是第三乐句句中的七度大跳,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盼望阿爸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每句的尾音音调拉长,使人感到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曲调从“6 - 5 -3 -0”逐渐下移。最后结束在“1”音上。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5.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合唱部分为短小的副歌,开始的两个小乐句采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双桨、轻舟前驶的情景。最后一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变化再现,

使音乐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小螺号》;聆听《划船歌》。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小螺号》

1.情景导入: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 2.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3.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3)填上歌词唱歌。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

有风格、特色。

4.学习伴奏。此项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竖笛,也有过去学习口风琴的实践,可以视班级实际水平情况灵活处理。

(1)竖琴记号说明:这一记号表示这行乐谱用乐器演奏,但不规定乐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

(2)先熟悉节奏型,尤其是后半拍起拍可能有困难,教师多示范、多指导。在弄清节奏的基础上再奏乐,先慢速,先与钢琴配,然后再过渡到与人声配。 (3)配伴奏可以采用小组与小组结对,这样有别于大面积质量提高,在训练时切忌找少数几个人,这样大部分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奏乐。 5.表演歌曲。

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集体(齐唱、领唱)要显示群体合作,个人(独唱、领唱)要发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知识:上滑音、波音记号

1.上滑音记号记于音符右方(如3)表示从该音起音调向上滑,没有固定落音。

2.波音记号记于音符上方如唱作。

3.以上两音乐知识结合歌曲《小螺号》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单独进行理论讲解。

聆听《划龙船》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 A.口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

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 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

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 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水上音乐》;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水上音乐》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设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

(2)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3.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 (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4.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

(教师可用教材中的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 5.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船歌》;学唱《让我们当起双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船歌》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

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

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 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3.再次聆听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

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 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

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 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彼得与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我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少先队员彼得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现在就让你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有一天清晨,少先队员彼得打开大门,到草地上去,这一段彼得的音乐主题是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树枝上的小鸟见彼得走来,它高兴地叫道:“这里一切多么安静呵!”这一段是用长笛演奏的:接下去,又是描写静谧清晨的旋律。彼得的主题和小鸟的动机再次出现了一下。

一只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很高兴,因为彼得出门时忘记了关大门,她说:“这一回我可以到池溏里洗个澡了。”小鸟见到鸭子,便从树枝上飞了下来,它对鸭子说:“你不会飞,还算什么鸟呢!”鸭子回答道:“那你会游水吗?”

刚说完,鸭子就“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鸭子、小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空中,互不相让地争论着

。突然,一只猫慢慢地走来,它是用单簧管的低音来表现的:猫在想:“这只小鸟,还吵架呢!让我把它捉住。”于是它向小鸟扑去。彼得发现了,他急忙喊道:“呵„„当心,”小鸟听到声音,立即飞到树上去了。鸭子生气了,“嘎嘎”地叫着:猫绕着树转圈,他想:树这么高,就是我爬上去,小鸟也会飞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爷爷出来了,他对彼得没打招呼就独自来到草地感到很生气。因为那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狼怎么办呢?彼得不同意爷爷的看法,他说,少先队员是不怕狼的。但是,爷爷还是固执地把他拉回家去,并且把门给锁上了。彼得刚回到家里,一只大灰狼就出现在草地上。

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上,三支圆号突然响起了狼的主题:这阴森的旋律,不协和的和弦塑造了一个凶狠诡诈的狼的形象。猫立即窜到一棵树上。鸭子还没发现,待它刚一上岸,就被大灰狼追上,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了。这里,是用三支圆号来表现狼的凶残,大提琴演奏悲伤的音调,是表现鸭子惨遭不幸。猫仍旧蹲在树上,小鸟在另一个树枝上,狼在树下转来转去,用贪婪的眼光望着它们。 彼得发现了,他取来一根绳子,做成一个套,趁狼没注意,偷偷地爬到树上。他轻轻地对小鸟说:“你飞下去,围着狼转,但要小心别让它抓住你。”于是,小鸟在狼眼前飞呀,飞呀!惹得狼很生气,却对它毫无办法。彼得偷偷放下了绳套,一下子把狼的尾巴给套住了,狼拼命挣扎,那绳扣却越来越紧。

正在这个时候,猎人来了:彼得在树上喊道:“别开枪!狼已经被我和小鸟捉住了。请帮助我们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吧!”这时候,出现了彼得的主题。接着是胜利的进行曲。彼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一次是由圆号演奏的。后面跟着猎人、爷爷和猫。爷爷虽然高兴,可他还在嘟囔:“现在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彼得没能捉住狼„„那又会怎样呢?”小鸟在人们头上飞来飞去,高兴地叫道:“我和彼得是好朋友,请你们看看,我帮他捉到了什么。我们能不神气吗?” 请你们再仔细地听听,那鸭子还在狼肚子里“嘎嘎”乱叫呢!原来,狼刚才吞食得太急了。它没有咀嚼,就把它整个地吞进去了。所以,那鸭子还活着呢!弱奏表示人们抬着狼远去。最后,用急速而有力的音乐结束全曲。 2.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 1 2 3 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1 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的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la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

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歌曲《红蜻蜓》

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第二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

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彼得与狼》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红蜻蜓》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

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第六课 风景如画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 材 分 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乐曲在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中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地奏出一段旋律:这个旋律以“3”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不失平衡安详。

在先行显示出乐曲主题的引子之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笛子奏出上述旋律,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另一个旋律:与两个旋律末尾相同,它们之间并无太大的对比。随后再运用不同的配器将音乐重复一遍,造成音色的变化。 乐曲第二部分的句首,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对比,加上诸种乐器的加入,使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中的动物鼓起劲,放声地歌唱。 在主题再现后,音乐突然安静下来,旋律的流动变为持续的长音并作半音上行,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气氛。很快这种安静被打破,以上的音示又全部重复出现,只是在演奏的乐器及声部的配置上有所不同。由于弹拨乐器加强,低音部加重,使森林显得更为热闹。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乐曲中各段旋律出现的顺序为: (重复一次)乐曲的作者不详。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

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快板速度的8小节引子为呼应式的上、下句式,好像是鸟儿对答。一只鸟儿在呼唤:“这儿树荫多凉快,快来!”另一只小鸟应答着:“哦,我来了!”笛子以历音()、颤音(tr)的技巧,形象地表现了鸟儿飞翔和对答的情景。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了活泼、欢快的主题:通过吹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与鸟鸣声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鸟语化的旋律既具有造型性,又具有音乐性,可谓独具匠心。

这一部分就以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递减和衍生展开,演染出喧闹、热烈的气氛。中间部分在轻快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特有的技巧模仿各种鸟鸣声:鸣叫声以及抖翅、亮羽等各种声态和动态,在这里展现得惟妙惟肖,酣畅淋漓,好一幅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美妙图画!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尾声在全曲的最高音“”音上作颤音延伸,紧接着戛然而止。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 歌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第1-16小节)节奏和旋律明快,尤其是第

3、第4小节附点四分音符及第11小节的切分节奏运用,更使音乐富有动感,生动地描绘了小溪流水欢乐奔流的形象。紧接着第二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与前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情绪转为热情而舒展,歌曲的结尾处的“啦”节奏欢快、跳跃、富有特点,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使人仿佛看到了潺潺流水、奔流不息,带着祖国的骄傲,汇入大海的生动情景。

4.歌曲《茨黎花》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3/4拍、G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旋律以“la”为主音作波浪式进行。时高时低,起落有致,优美抒情。第一乐句的落音是主音的下方四度音“mi”音上,第

二、四乐句则都落在主音“la”上,这样就使歌曲的羽调式特征十分明确。第三乐句为全曲的高潮。使用了全曲的最高音,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第二课时: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森林的歌声》 1.标题导入。

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 是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什么歌声?

请你想像一下?

2.要知道答案,请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3.讨论:有多少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试试你的耳朵灵敏度。 4.复听《森林的歌声》。

要求:看着教材中的三段谱例,①、②、③把乐曲的结构按顺序排列记录下来。 5.交流听后的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6.试试我们也来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可以自由结合制作音响,表现风景如画的大森林。

表演《小溪流水响叮咚》

1.联想导入:我们每年春游、秋游,或假期随父母去旅游,在田野、山谷一定见到小溪流水,尤其是山谷中的小溪流水。你联想一下他们的歌声,请你模仿一下:

2.朗读《小溪流水响叮咚》歌词,要有感情、有诗意。以拟人化的第一人称角色来朗诵。

3.根据歌词词意,画一幅简笔图,几笔勾画,这幅图要有意境。有兴趣的下课再

加工。(学生在作画时,教师播放歌曲录音二~三次,并巡视学生的作画,挑选优秀的作品。)

4.展示

一、二幅优秀的画,并由作者(学生)自己讲解作品,尤其是借景抒情对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爱心。

5.歌曲范唱(学生在作画时听过几次,已基本熟悉)。

6.学唱歌曲:

(1)用2/4拍指挥图式学唱曲调。学唱时在教师指导下,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学唱第一乐段,其中第11小节可以改为“”,这样就避开切分奏(切分节奏在五年级学,因此在这里不必讲)。第二乐段的学唱,注意弱起,用指挥图式学唱,就能迎刃而解。在学唱曲调时,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画面构图有意境地、有想像地唱曲调,句段分明,形象鲜明。

(2)在曲调熟练、有感情唱好的基础上,填上歌词。要求吐字清楚带有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歌唱。7.表演歌曲。

有层次地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型。以烘托优美抒情的情绪,描绘风景如画的意境及借景抒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荫中鸟》 教学基本要求 1.音响直接导入。

欣赏《荫中鸟》中间部分的片断(各种鸟鸣声的片断),以激发听全曲的欲望。

设问:你听到什么动物鸣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揭题: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生活热爱之情。

3.聆听《荫中鸟》。要求听完后,说说你的想象及乐曲所描绘的画面。你听到多少种鸟在鸣叫?你能模仿吗?

4.设问:你回忆一下,还听过哪首乐曲中出现过鸟鸣的形象? [三年级(上)《空山鸟语》,三年级(下)《森林中的杜鹃》„„]

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动物。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地球,也是为了人类生存、爱护自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茨黎花》

1.民歌音调导入:

这一曲调从风格上听是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的民歌音调。 2.欣赏歌曲《茨黎花》范唱。

设问:“茨黎花’的红色象征什么? 3.学唱曲调:

(1)范唱曲调:要求学生听教师范唱,每人边听边用3/4指挥图式打拍。 (2)讲解附点二分音符。

设问:二分音符的形状?附点在音符中的作用?附点四分音符的形状与时值?从以上三个问题复习中引入讲解附点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的形状X-·,在简谱中习惯都用X--来表示。

(3)教师范唱歌曲前8小节,学生看谱并划3/4指挥图式,找出附点二分音符。 4.学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流畅。

5.借景抒情,深情地演唱《茨黎花》表达布依人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 自由命题创作活动 

1.以本单元四首作品为例,或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可截取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创作中的片断。)

2.效游中有许多活动可以作为题目命题。命题不宜太大。教材中的例子有鸟叫声、哨子声、脚步声、口令声组成。命题为《效游路上》或《出发》等。 3.可以运用打击乐器、中西乐器及自制的非正规乐器以及录音设备,计算机软件,下载网络中的音响等进行创作。

4.可以以小组形式,也可以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创作。

总之不论形式,手段,放开你的想像进行创作,去表现你的意图与设想。 5.空白的方框供你在创作中画图谱,不够自己添纸。 6.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指导。 7.交流展示,集体评价。 选择结束音填入曲调

1.分别先将两曲调识谱,唱连贯流畅,并自然地分别将“”或“1”作为结束音填入试唱。从感觉上你认为哪音更通顺有结束感。适时教师可示范启发。 2.第一曲是《三套车》片段,结束为“”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4篇

编写:

执教: 教 学 内 容

学唱《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重音记号“>” 教 学 目 标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台湾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 材 分 析

1.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

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乐曲首先以主题旋律的最后4小节为引子,乐队齐奏:然后出现了完整的主题:贯串于主题的前半拍休止的弱起节奏,使音乐更显活跃,富有动力。这一主题通过配器的变化反复一次。这一部分的副题,节奏较为舒展,旋律线条作上下回旋,富有歌唱性。巧妙的是,副题开始的两个音与主题起始相同,但节奏增长,使主、副题之间衔接自然:在主题再次反复后,进入抒情、优美的中段,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欢乐、酣畅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2.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

歌曲基本上由两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采用较短的句式,旋律的重复以及切分和八分休止的节奏,显得活泼、轻快。这里看似对景物的描绘——艳阳、白云、七色彩虹,采用写实的手法,实质上是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们纯洁无邪的快乐心情,同时也为第二段中虚拟的“七彩桥”作了铺垫。

第二段是歌曲表现的主题所在,以化实为虚的手法倾吐了孩子们企盼祖国统

一、渴望友谊交流的强烈愿望。旋律的前半部分包含两个气息悠长的句子,每句为8小节:

后半部分则采用了第一段中后半部分音调的素材,活泼、轻快,情绪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3.歌曲《拍手拍手》

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4.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精炼,含意深刻,它表现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音调为主,上下句对称,节奏生动活泼,明朗的音调表现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欢乐心情。每句句末都采用了“”节奏型,突出了“手”、“走”二字,表达了与太阳共牵手,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充满着信念。第二乐段运用合唱的形式,明亮的大调式曲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唱出了“阳光,阳光”情绪热情而又奔放,“”节奏型再现,使全曲风格统一,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五拍的时值再一次突出了“走”字,情绪更为坚定。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拍手拍手》;音乐知识与练习。 第二课时: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第三课时: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拍手拍手》;

音乐知识:重音记号“>”及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拍手拍手》。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 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

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奏一奏、听一听、唱一唱:(竖笛)

(2)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声部曲调。(把全班学生分为二个声部学唱。学唱时开始可以放慢速度,当音准、节奏有把握时逐步恢复速度。)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三、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1.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2.结合歌曲《拍手拍手》的实践,掌握重音记号。 (1)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2)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 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四、练习: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三、 欣赏《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四、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

5.学唱 “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阳光牵着我的手》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2)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 (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合唱部分学生分声部唱一次)。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竖笛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

一、二支竖笛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

二、三乐句二声部。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 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三、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 跳起来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教 材 分 析

1.《马刀舞曲》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 2.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

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

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

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

3.钢琴曲《小步舞曲》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乐曲为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  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接着音乐又趋平静: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 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

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

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

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第二课时: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聆听《小步舞曲》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 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4.如能放一段录像(宫廷小步舞曲场面),配合乐曲,效果一定更佳(再次聆听)。 5.“舞曲”体裁说明。

6.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 表演《我和提琴》 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三、下课

听曲离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1.学唱歌曲《我和提琴》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

一、

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2.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3.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4.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 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2.复习2/

4、4/

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 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

4.结合《我和提琴》的演唱,学习3/8拍。

5.通过把3/4拍《平安夜》改写成3/8拍,巩固这一音乐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

1.谈话导入:新疆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2.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欣赏乐曲。

3.学生讨论——新疆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新疆节奏的风格。 4.再欣赏一遍。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手鼓。

6.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为钢琴独奏伴奏。 7.小结:这是一首反映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表演《跳吧,跳吧》

1.图片导入:出示新疆儿童歌舞的图片。 设问:图中儿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在做什么? 2.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不信你试试——欣赏歌曲范唱。 3.大家说说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范唱曲调,大家看着歌谱。

设问: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5.师生讨论。

答案:一个“2”(re)一个“5”(sol)。

教师提示:我们学过上行、下行,那么re与sol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平行。

6.放慢速度,划着2/4拍指挥图式,每人自选一句即第1-4小节或第5-8小节,有困难举手,老师过来教。唱会了就停止划拍指挥动作,说明你会了。 7.请自学第1-4小节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进行二句接唱。 8.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9.填入歌词歌唱(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

10.表演《跳吧,跳吧》,请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合着歌声即兴舞蹈。(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间的可能,可以表演数次,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新疆地区载歌载舞的风格。)

11.小结: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12.结合本地区舞曲跳一跳、唱一唱,进行相互交流。 

第三课 家乡美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聆听《故乡是北京》(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教 材 分 析

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战士对乡土的热爱,更寄寓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展现了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

歌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前乐段的四个乐句句式为3+3+4+4(小节),均为八分休止的弱起,使四个乐句承接紧密,欲止不能,一气呵成,表达了战士热爱家乡的深情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后乐段的旋律舒展流畅,回旋起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歌曲的中段速度加快,节奏鲜明,带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战士手持钢枪,巡逻在山路、河边,英勇地守卫国土的勃勃英姿。

最后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中后乐段的音调,再次倾吐了学习红军,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

3.合唱《东方明珠》

东方电视明珠塔座落于上海浦东,濒临黄浦江,是一座由11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球体组成的独特建筑。

塔高468米,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塔上有旋转餐厅及观光厅等。入夜,明珠塔华灯齐放,色彩缤纷。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但见灯火灿烂,流光溢彩。东方明珠塔确如黄浦江上升起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的一颗宝石,她代表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歌曲从轻弱柔美的合唱声中开始。旋律平稳并缓缓上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水波轻轻托起,并冉冉升上蔚蓝苍穹。在两小节过门后,由女声独唱,中间插入了女声伴唱,表现了欣慰、自豪的感情。当唱到“母亲,母亲,请把明珠镶嵌你的华冠„„”这两句时,令人感受到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接着,速度转快,在节奏活跃的间奏后,女声独唱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节奏扩展一倍,由“”变为 “”,气氛热烈,表现了人们喜庆胜利的欢乐心情和再创辉煌的坚实决心。这一部分将独唱外,还加入了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4.歌曲《杨柳青》

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

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5.歌曲《大雁湖》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第二课时: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第三课时: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杨柳青》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 2 3 4 5 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表演《大雁湖》 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

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

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

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东方明珠》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声乐演唱形式 1.独唱

童声:童高音、童低音。 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合唱

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

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 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编写: 执教: 教学目标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教材分析

1、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宫廷和贵族常乘坐张灯结彩的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除四周簇拥着装饰华丽的船舟外,往往还有载着宫廷管弦乐队的船尾随其后,奏乐助兴。德国音乐家亨德尔时任英宫廷乐长,曾为这样的节庆活动写过《水上音乐》组曲。这里介绍的一首乐曲是亨德尔为英王乔治一世即位而举行的庆典所写。它是组曲中的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乐曲采用三段体(ABA),快板,3/2拍。主题A带有鲜明的号角性特点,辉煌而灿烂,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本曲具有这些特点。

乐曲的引子显示了模仿水波的伴奏音型:上下微微波动的旋律线在这一音型的伴随下,合着水波的节奏进行,仿佛小船上的人们轻轻地摇动双桨,划破了静如镜面的河水。这条旋律线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移动,显得十分平静。随后,波浪型的旋律线波幅增大,渐渐移高,小船的摇晃感增强了。随着旋律的展开,音乐的情绪也逐渐高涨。随之而来的又是开始时平稳恬静的旋律,但在后两乐句时,旋律先作直线上行,这是乐曲中的高潮,然后缓缓落下,进入尾声。音量渐渐转弱,模仿水波的音型绵绵不断,宛如小般远去,载着歌声、桨声消逝在河湾尽头。

歌曲《船歌》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开始两个乐句为齐唱,波动起伏较大的两个乐句用三度和声演唱。接着是采用模仿的复调手法:这个主题先由弦乐奏出,接着圆号与小号先后重复主题旋律的前半部分,然后乐队合奏主题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加强了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中间部主题B主要由弦乐奏出,调式转为b小调,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诙谐曲性质,与主题(A)的庄严宏大形成色彩的对比:最后,主题A再现,在雄壮的号角声中结束本曲。

2、作曲家介绍

 亨德尔(1685~1759)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著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3.管弦乐《船歌》

本曲原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尾声也使用复调手法,先由次女高音唱出,女高音紧随其后:尾声的“啊”则由女高音先唱出,次女高音作应和,最后融合在一起,歌声渐弱而结束全曲,非常富有意境。

4.歌曲《小螺号》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4小节,曲调规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贯穿于四个乐句之中,紧凑的节奏使得旋律明快而富于弹性,情绪欢快跳跃。第

三、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重复变化,尤其是第三乐句句中的七度大跳,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盼望阿爸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每句的尾音音调拉长,使人感到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曲调从“6 - 5 -3 -0”逐渐下移。最后结束在“1”音上。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5.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合唱部分为短小的副歌,开始的两个小乐句采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双桨、轻舟前驶的情景。最后一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变化再现,

使音乐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小螺号》;聆听《划船歌》。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小螺号》

1.情景导入: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 2.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3.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3)填上歌词唱歌。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

有风格、特色。

4.学习伴奏。此项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竖笛,也有过去学习口风琴的实践,可以视班级实际水平情况灵活处理。

(1)竖琴记号说明:这一记号表示这行乐谱用乐器演奏,但不规定乐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

(2)先熟悉节奏型,尤其是后半拍起拍可能有困难,教师多示范、多指导。在弄清节奏的基础上再奏乐,先慢速,先与钢琴配,然后再过渡到与人声配。 (3)配伴奏可以采用小组与小组结对,这样有别于大面积质量提高,在训练时切忌找少数几个人,这样大部分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奏乐。 5.表演歌曲。

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集体(齐唱、领唱)要显示群体合作,个人(独唱、领唱)要发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知识:上滑音、波音记号

1.上滑音记号记于音符右方(如3)表示从该音起音调向上滑,没有固定落音。

2.波音记号记于音符上方如唱作。

3.以上两音乐知识结合歌曲《小螺号》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单独进行理论讲解。

聆听《划龙船》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 A.口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

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 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

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 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水上音乐》;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水上音乐》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设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

(2)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3.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 (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4.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

(教师可用教材中的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 5.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船歌》;学唱《让我们当起双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船歌》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

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

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 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3.再次聆听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

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 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

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 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彼得与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我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少先队员彼得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现在就让你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有一天清晨,少先队员彼得打开大门,到草地上去,这一段彼得的音乐主题是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树枝上的小鸟见彼得走来,它高兴地叫道:“这里一切多么安静呵!”这一段是用长笛演奏的:接下去,又是描写静谧清晨的旋律。彼得的主题和小鸟的动机再次出现了一下。

一只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很高兴,因为彼得出门时忘记了关大门,她说:“这一回我可以到池溏里洗个澡了。”小鸟见到鸭子,便从树枝上飞了下来,它对鸭子说:“你不会飞,还算什么鸟呢!”鸭子回答道:“那你会游水吗?”

刚说完,鸭子就“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鸭子、小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空中,互不相让地争论着

。突然,一只猫慢慢地走来,它是用单簧管的低音来表现的:猫在想:“这只小鸟,还吵架呢!让我把它捉住。”于是它向小鸟扑去。彼得发现了,他急忙喊道:“呵„„当心,”小鸟听到声音,立即飞到树上去了。鸭子生气了,“嘎嘎”地叫着:猫绕着树转圈,他想:树这么高,就是我爬上去,小鸟也会飞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爷爷出来了,他对彼得没打招呼就独自来到草地感到很生气。因为那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狼怎么办呢?彼得不同意爷爷的看法,他说,少先队员是不怕狼的。但是,爷爷还是固执地把他拉回家去,并且把门给锁上了。彼得刚回到家里,一只大灰狼就出现在草地上。

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上,三支圆号突然响起了狼的主题:这阴森的旋律,不协和的和弦塑造了一个凶狠诡诈的狼的形象。猫立即窜到一棵树上。鸭子还没发现,待它刚一上岸,就被大灰狼追上,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了。这里,是用三支圆号来表现狼的凶残,大提琴演奏悲伤的音调,是表现鸭子惨遭不幸。猫仍旧蹲在树上,小鸟在另一个树枝上,狼在树下转来转去,用贪婪的眼光望着它们。 彼得发现了,他取来一根绳子,做成一个套,趁狼没注意,偷偷地爬到树上。他轻轻地对小鸟说:“你飞下去,围着狼转,但要小心别让它抓住你。”于是,小鸟在狼眼前飞呀,飞呀!惹得狼很生气,却对它毫无办法。彼得偷偷放下了绳套,一下子把狼的尾巴给套住了,狼拼命挣扎,那绳扣却越来越紧。

正在这个时候,猎人来了:彼得在树上喊道:“别开枪!狼已经被我和小鸟捉住了。请帮助我们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吧!”这时候,出现了彼得的主题。接着是胜利的进行曲。彼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一次是由圆号演奏的。后面跟着猎人、爷爷和猫。爷爷虽然高兴,可他还在嘟囔:“现在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彼得没能捉住狼„„那又会怎样呢?”小鸟在人们头上飞来飞去,高兴地叫道:“我和彼得是好朋友,请你们看看,我帮他捉到了什么。我们能不神气吗?” 请你们再仔细地听听,那鸭子还在狼肚子里“嘎嘎”乱叫呢!原来,狼刚才吞食得太急了。它没有咀嚼,就把它整个地吞进去了。所以,那鸭子还活着呢!弱奏表示人们抬着狼远去。最后,用急速而有力的音乐结束全曲。 2.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 1 2 3 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1 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的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la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

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歌曲《红蜻蜓》

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第二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

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彼得与狼》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红蜻蜓》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

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第六课 风景如画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 材 分 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乐曲在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中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地奏出一段旋律:这个旋律以“3”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不失平衡安详。

在先行显示出乐曲主题的引子之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笛子奏出上述旋律,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另一个旋律:与两个旋律末尾相同,它们之间并无太大的对比。随后再运用不同的配器将音乐重复一遍,造成音色的变化。 乐曲第二部分的句首,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对比,加上诸种乐器的加入,使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中的动物鼓起劲,放声地歌唱。 在主题再现后,音乐突然安静下来,旋律的流动变为持续的长音并作半音上行,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气氛。很快这种安静被打破,以上的音示又全部重复出现,只是在演奏的乐器及声部的配置上有所不同。由于弹拨乐器加强,低音部加重,使森林显得更为热闹。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乐曲中各段旋律出现的顺序为: (重复一次)乐曲的作者不详。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

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快板速度的8小节引子为呼应式的上、下句式,好像是鸟儿对答。一只鸟儿在呼唤:“这儿树荫多凉快,快来!”另一只小鸟应答着:“哦,我来了!”笛子以历音()、颤音(tr)的技巧,形象地表现了鸟儿飞翔和对答的情景。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了活泼、欢快的主题:通过吹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与鸟鸣声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鸟语化的旋律既具有造型性,又具有音乐性,可谓独具匠心。

这一部分就以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递减和衍生展开,演染出喧闹、热烈的气氛。中间部分在轻快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特有的技巧模仿各种鸟鸣声:鸣叫声以及抖翅、亮羽等各种声态和动态,在这里展现得惟妙惟肖,酣畅淋漓,好一幅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美妙图画!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尾声在全曲的最高音“”音上作颤音延伸,紧接着戛然而止。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 歌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第1-16小节)节奏和旋律明快,尤其是第

3、第4小节附点四分音符及第11小节的切分节奏运用,更使音乐富有动感,生动地描绘了小溪流水欢乐奔流的形象。紧接着第二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与前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情绪转为热情而舒展,歌曲的结尾处的“啦”节奏欢快、跳跃、富有特点,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使人仿佛看到了潺潺流水、奔流不息,带着祖国的骄傲,汇入大海的生动情景。

4.歌曲《茨黎花》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3/4拍、G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旋律以“la”为主音作波浪式进行。时高时低,起落有致,优美抒情。第一乐句的落音是主音的下方四度音“mi”音上,第

二、四乐句则都落在主音“la”上,这样就使歌曲的羽调式特征十分明确。第三乐句为全曲的高潮。使用了全曲的最高音,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第二课时: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森林的歌声》 1.标题导入。

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 是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什么歌声?

请你想像一下?

2.要知道答案,请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3.讨论:有多少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试试你的耳朵灵敏度。 4.复听《森林的歌声》。

要求:看着教材中的三段谱例,①、②、③把乐曲的结构按顺序排列记录下来。 5.交流听后的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6.试试我们也来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可以自由结合制作音响,表现风景如画的大森林。

表演《小溪流水响叮咚》

1.联想导入:我们每年春游、秋游,或假期随父母去旅游,在田野、山谷一定见到小溪流水,尤其是山谷中的小溪流水。你联想一下他们的歌声,请你模仿一下:

2.朗读《小溪流水响叮咚》歌词,要有感情、有诗意。以拟人化的第一人称角色来朗诵。

3.根据歌词词意,画一幅简笔图,几笔勾画,这幅图要有意境。有兴趣的下课再

加工。(学生在作画时,教师播放歌曲录音二~三次,并巡视学生的作画,挑选优秀的作品。)

4.展示

一、二幅优秀的画,并由作者(学生)自己讲解作品,尤其是借景抒情对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爱心。

5.歌曲范唱(学生在作画时听过几次,已基本熟悉)。

6.学唱歌曲:

(1)用2/4拍指挥图式学唱曲调。学唱时在教师指导下,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学唱第一乐段,其中第11小节可以改为“”,这样就避开切分奏(切分节奏在五年级学,因此在这里不必讲)。第二乐段的学唱,注意弱起,用指挥图式学唱,就能迎刃而解。在学唱曲调时,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画面构图有意境地、有想像地唱曲调,句段分明,形象鲜明。

(2)在曲调熟练、有感情唱好的基础上,填上歌词。要求吐字清楚带有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歌唱。7.表演歌曲。

有层次地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型。以烘托优美抒情的情绪,描绘风景如画的意境及借景抒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荫中鸟》 教学基本要求 1.音响直接导入。

欣赏《荫中鸟》中间部分的片断(各种鸟鸣声的片断),以激发听全曲的欲望。

设问:你听到什么动物鸣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揭题: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生活热爱之情。

3.聆听《荫中鸟》。要求听完后,说说你的想象及乐曲所描绘的画面。你听到多少种鸟在鸣叫?你能模仿吗?

4.设问:你回忆一下,还听过哪首乐曲中出现过鸟鸣的形象? [三年级(上)《空山鸟语》,三年级(下)《森林中的杜鹃》„„]

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动物。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地球,也是为了人类生存、爱护自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茨黎花》

1.民歌音调导入:

这一曲调从风格上听是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的民歌音调。 2.欣赏歌曲《茨黎花》范唱。

设问:“茨黎花’的红色象征什么? 3.学唱曲调:

(1)范唱曲调:要求学生听教师范唱,每人边听边用3/4指挥图式打拍。 (2)讲解附点二分音符。

设问:二分音符的形状?附点在音符中的作用?附点四分音符的形状与时值?从以上三个问题复习中引入讲解附点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的形状X-·,在简谱中习惯都用X--来表示。

(3)教师范唱歌曲前8小节,学生看谱并划3/4指挥图式,找出附点二分音符。 4.学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流畅。

5.借景抒情,深情地演唱《茨黎花》表达布依人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 自由命题创作活动 

1.以本单元四首作品为例,或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可截取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创作中的片断。)

2.效游中有许多活动可以作为题目命题。命题不宜太大。教材中的例子有鸟叫声、哨子声、脚步声、口令声组成。命题为《效游路上》或《出发》等。 3.可以运用打击乐器、中西乐器及自制的非正规乐器以及录音设备,计算机软件,下载网络中的音响等进行创作。

4.可以以小组形式,也可以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创作。

总之不论形式,手段,放开你的想像进行创作,去表现你的意图与设想。 5.空白的方框供你在创作中画图谱,不够自己添纸。 6.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指导。 7.交流展示,集体评价。 选择结束音填入曲调

1.分别先将两曲调识谱,唱连贯流畅,并自然地分别将“”或“1”作为结束音填入试唱。从感觉上你认为哪音更通顺有结束感。适时教师可示范启发。 2.第一曲是《三套车》片段,结束为“”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5篇

第一课 春意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 ”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 ”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

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 热烈。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

——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

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现在新教材都很注重合唱教学,这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切不可加快速度,要循序渐进,最好之前要做些音程的练习,特别是相近的几个音。

第二节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

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

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

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

有情。

二、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这首歌曲的难点地方是弱拍和切分节奏的演唱,而且这首歌曲要有强弱对比,所以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既要很好的解决难点,又要教会学生有感情有强弱的去歌唱。

第三节

教学内容:聆听《春水》

教学重点: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春水”

教学难点:按节奏谱给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设问: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设问:

(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合唱有几个声部?表现出怎样的情绪?

(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二、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学生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三、拓展与研究。

1、设问:

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研究成果表演。

4、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律动比较多,主要是想初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但不能要求太高,学生有表现出来,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创作与活动中喜欢春天。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发现最大的难点是连音线、圆滑线乐句的演唱,在教唱时一定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最好提示学生边划拍边演唱。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我国的云南省地处西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格一样古朴、粗犷,请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

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

设问: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 )

板书最后一小节的衬词及曲调: 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 这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乐、友好。

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

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

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二、学唱《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

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时光。这是侗家的风格。

设问:你还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

先听音带的范唱,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1)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即第

7、8小节)。

板书这两小节,教师分别范唱歌词与曲调。

设问:这两种节奏是什么节奏?与学过的切分节奏有什么联系?——师生讨论,复习节奏。

教师归纳并讲授新知识,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与“”属特殊的节奏型,也称切分节奏,该音称切分音。

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迷人的火塘》是一首非常优美、具有浓厚侗族风格的一首歌曲。歌曲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多处切分音以及二声部的演唱,而且切分音还以两种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跟学生讲解清楚,并多范唱,再让学生多唱几次。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

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

4、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6、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7、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

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

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

边唱边转动歌舞。

8、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二、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

1.在本活动的前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收集本地区及本民族的歌与舞。收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向家长学习,可以向邻居、朋友学习,还可以到图书馆及网上收集,这是一种开

放式的学习,旨在拓展性学习。

2.做组织工作,了解学生中有多少学生已收集到有关的内容及表演形式,这样活动就有的放矢,活而不乱。

3.以学生的收集内容为主,把教材中的四首作品穿插在其中,这样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就能形成一个各族儿童联唱表演,以体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

三、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这堂课学生已经会唱《迷人的火塘》这首歌曲了,主要是要学生把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唱的更加的和谐、优美。然后在此基础上作一定的律动和听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这课的主题“欢乐的村寨”。

第三课 幻想

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

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

创作活动。

教学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天空银河里的月亮上有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第一乐段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稍有变化的重复乐段。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像,进一步地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合唱《让幻想展翅飞翔》

科学发明往往是以幻想为诱导而产生的。从小培养孩子“让幻想展翅飞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歌曲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以“小朋友”为第一人称展开。把“彩虹”幻想成“果园的大门”、把“雷声”“想像是天上的乐队把鼓敲响了”、把“闪电““想像是云彩姐姐划火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幻想。

曲调为带再现的单三段体曲式即A B A1。快速而紧张的引子,把人们带入风雨交加、雷鸣闪电的情景之中。A段的曲调,是以一个下行的八度分解大和弦音程组成的乐节为动机发展而成,带有附点的节奏及4/

4、2/4变换的节拍,使音乐更富有动感,突出了“天上的果园”热烈欢迎小朋友去旅行的情意。B段以四个短促的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以及八个短促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的过门,绘声绘色的描述了“雷声”、“闪电”的情景,接着节奏拉宽,形象表现小朋友们整装出发去天上果园。C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歌曲的尾声,点明歌曲的主题“让幻想展翅飞出心灵”。

歌曲以多变的节奏、富有个性的过门、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加上丰满的二声部合唱,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小朋友们的奇妙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难点: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

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

2.聆听《望月节》。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这两首歌曲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特别是再上动画的演示,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星》

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

(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以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9颗大行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34颗卫星以及许多慧星和流星体。)

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

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这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以太阳系行星为题写的一部管弦乐组曲之三:《水星——

飞行使者》。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自由议论: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

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

问题:

(1)乐曲分几个部分?

(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

11.再次完整地欣赏。

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

12.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希望大家多听音乐多想像。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

的行星)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

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小白船》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3/4拍歌曲,所以在律动时可加入一定的打击乐器,这样会显得整个课堂热闹起来,但在热闹的同时,教师要具体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打击乐使用的方法和学生敲打的步骤都要一一交代清楚。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2、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唱好歌曲的两个声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1.谈话导入:什么是幻想?幻想是人们对未来远景的一种想像。大家来听《让幻想展翅飞翔》在唱什么,你就明白了。

2.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

3 .音程基本训练:

4.学唱歌曲。

(1)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第一部分曲调。(到第一个反复记号为止,教师巡视指导。)

(3)二声部合成,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成果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后,再次合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美的享受。

(4)填入歌词,加入幻想进一步唱好第一部分歌曲并获得美感。

(5)学习第二部分歌曲并合成。

5.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好歌曲。

(2)分组讨论:怎样表演歌曲?希望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无限制地设计。

(3)分组展示。

(4)评价、鼓励为主,表扬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

6.小结:发展想像,活跃思维。

二、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任务:表演一段音响小品,反映“幻想”的主题。

要求:

(1)设计命题及设计表现的过程与内容。

(2)运用各种现有的乐器(打击乐及各种自备的乐器)及自制非正规的乐器,同时包括人声及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音的部分。

(3)允许自由结合形成小组集体创作。

2.教师提供各种器材,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教师引导:以本课教材中的五首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发挥想像,设计小品。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自然、手工劳动、美术等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创作。

4.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进行指导、引导、点拔。

5.各组展示。

6.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小品创作。

7.小结:幻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能发展我们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这首歌曲是一首充满朝气的儿童歌曲,歌曲当中加入了打击乐器来模仿雷声等,让学生听起来更加的形象化。难点也是二声部教学,相对于前面的几首歌曲,这首合唱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多花时间去指导学生。

第四课

四季

教学目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由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4.继续学吹竖笛,吹奏二声部《故乡亲人》。

教学内容:

1、聆听《四季歌》、《秋收》

2、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童心是小鸟》是一首全国首届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大赛组委会推荐的歌曲。

歌曲通过富有诗意的歌词十分形象地把儿童比拟成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把少年儿童纯真的童

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他们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大调式,3/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采用了排比句式,节奏基本相同,曲中含有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极富有特点,使得旋律欢快、跳荡,将我们带入了诗一般美丽的孩子天地里,表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甜美生活的心情。中间插入了4小节衬词 “啦啦啦”是上下段的连接,曲调轻盈跳跃,进一步抒发了孩子们喜悦欢乐的心情。紧接着第二乐段在节奏上作了变化,旋律变得优美而舒展。唱出了少年儿童无比欢乐的童年生活,尾声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给人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这是一首颂扬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新风尚的歌曲。曲调欢快活泼、歌词十分风趣。

歌曲吸取了通俗歌曲的表现手法,从“一把雨伞三个头”引伸至“风雨路上一同向前走”,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雨中风雨共伞的嬉戏玩耍的情趣。歌曲中出现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句逗中的休止符不同的运用及连续三次出现“ ”节奏型和音程的大跳,使得音乐轻快、跳跃、诙谐有趣。“嘻嘻哈哈”非常口语化,加上下滑音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刻画了孩子们在雨中欢笑的神情。歌曲最后结束在大调主和弦的三音上,明亮的色彩营造了一种在雨中一往无前的情景,充满着欢声笑语。

教学重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童心是小鸟》

2、聆听《四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表演《童心是小鸟》

1、歌曲范唱导入。

设问:

(1)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

(2)你怎样理解歌名《童心是小鸟》?

2.教师范唱第一句曲调:并指导学生视唱这一句。

3.设问:请你找出与这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一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试唱。(提示:从节奏、旋律走向去研究。)

4.教师表扬学生们进行的研究,并进行归纳。

5.学唱第1——16小节的歌谱与歌词。注意要表示出来喜悦、自豪的心情。

6.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包括跳越反复记号部分)。

(2)学生自学曲调并相互交流。

(3)学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欢快的情绪。

7.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全歌。

(2)设问: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像?(学生自由结合议论——师生讨论。)

(3)教师归纳学生的处理方案。选出2—3个方案进行试唱。

(4)设问: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创作,使歌曲表演更丰满、活泼。

(5)师生讨论、归纳。

(6)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二、聆听《四季歌》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由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次

听这一段,请同学生看谱跟唱(或跟教师的琴声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

3.欣赏全曲。

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它记录下来。?

4.再次聆听全曲。

设问: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什么变化?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

(2)从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想像。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在视唱《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的曲谱时,由于音域跨度较大,出现“4”、“7”的频率较多,所以音准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准确的范唱和多请学生安静的听琴弹,步步深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一把雨伞圆溜溜》

教学重点:准确地唱好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唱准8度大调和跨小节切分

教学过程:

二、欣赏乐曲,并能辨别乐器音色;

教学过程:

一、熟悉歌曲旋律,设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

二、仔细聆听,找出歌曲中相同或者相似的乐句,并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听完范唱之后,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

四、放慢速度唱歌谱;

五、老师唱前半句谱,学生接后半句谱;

六、加入歌词演唱,并注意表达歌曲情绪;

七、讲解反复记号;

八、完整地用喜悦、自豪、活泼的心情演唱歌曲;

九、介绍青海民歌《四季歌》又称《花儿与少年》,因为是 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十、

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演唱主题; 十

一、主题一共在乐曲里出现了几次?在力度上又有什么变化?每段的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你能听出来吗?

十二、课堂小结:听完乐曲之后看看有没有同学可以模唱出主题音乐,培养学生的听觉和音乐记忆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欣赏《秋收》

教学目标:

一、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而柔美的声音表达对同学之间的友谊之情。

二、欣赏陕西民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之情。 重点、难点:唱出歌曲感情,感受中国民歌。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再引入新课,提问:这 段时间深圳经常下雨,如果你有两个同学没有带伞,只 有你带了伞,那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听听歌曲里的小 朋友是怎样做的?

二、聆听范唱,歌曲中的三个好朋友是怎么办的?他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三、歌曲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四分休止符,老师范唱的时候就让学生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拍手;

四、再让学生聆听,并对口型演唱;

五、轻声地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情绪,老师唱前面一句,学生接后面一句,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地方反复的学唱,或者老师唱前半部分,学生唱后半部分;

六、和学生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七、老师唱一首歌曲《秋收》问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这首歌曲?

八、这是陕西民歌《秋收》一起来欣赏

九、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

十、每次主题出来的时候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来有哪些乐器吗?

十一、然后边听乐曲边做这种演奏乐器的演奏姿势。 课堂小结:学生很喜欢《一把雨伞圆溜溜》这首歌曲,可以教育孩子们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学生们对中国的民歌了解甚少,我也希望以后书上能多出现一些精美的,琅琅上口的民歌。

第 五 课

您好!大自然

教学内容:

一、歌曲《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二、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的:

一、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教材分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 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 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 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我们也出去春游过,你们去春游的 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快乐)那你们来听听歌曲的 意大利小朋友出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吧?

二、聆听歌曲,尤其注意聆听这首歌曲的二声部。

1、先给同学们范唱第二声部,也先教学生学第二声部; 2、等学生的第二声部稳固之后,再学唱第一声部旋律; 3、请能唱第二声部的同学上台来和老师一起唱第二声部, 其余剩下的同学就演唱第一声部;

4、台下的同学一起再来学唱第二声部,巩固第二声部,或者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然后再反过来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对二声部的比较熟悉了,再强调合唱的要求,和谐,声音统一等等;

5、讲解弱起小节,要求学生学会分辨弱起小节的几种形式;

6、在第一声部能找出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7、两个声部都用“啦”来演唱,要求声音集中,统一,优美,和谐;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平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比较少,通过这次练习,发现他们慢慢喜欢上了二声部的演唱,并且也掌

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不过还是要多加强二声部的训练,培 养他们聆听其他声部的能力。

第二课时:歌曲《铃儿响叮当》、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 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一、主要是培养学生聆听二声部的能力,并让学 生喜欢上合唱;

二、感受歌曲的情绪,用欢快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 重点、难点: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合唱是一种最具有魅力的演唱形式,它有多 个声部的和声,你能感受到和独唱完全不同的一种演唱形式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你们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 野》;

二、你们认真聆听第二声部是用轻声地“唔”来衬托的,能 听出来吗?你觉得是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三、

要求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四、

《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大家也非常熟悉了,但这首歌曲的合唱你们听过吗?

五、

下面一起来欣赏经过改编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六、

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七、

分成几个小组,集思广益,能听几种就几种;

八、

认真听听,看你能听出几个段落?

九、

跟着音乐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歌曲情绪,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就不多花时间学习,主要是掌握歌曲情绪,演唱该歌曲就行了。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合唱欣赏与学习,对合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逐渐的喜欢上了合唱,希望以后还能多进行二声部的练声曲的练习,加强同学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

第六课

教学内容: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京剧小知识,学唱歌曲《我是中国人》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我国民族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

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 京剧离他们很遥远。 教材分析:《我是中国人》这是一首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 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琅琅上口,曲 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 统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外国人把中国的京剧称为是“中国的歌剧”, 作为中国人,你们了解京剧多少呢?

二、通过幻灯片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京剧的有关小知识。

三、行当: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 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 “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 “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 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 分;能言善辩、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狠毒, 如曹操。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蓝脸和绿脸:中性, 表示草莽英雄。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了解了京剧这么多的小知识,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京剧和学唱京剧,首先请听范唱《我

是中国人》;

五、请看看这首京剧的拍号1/4拍,这个我们称为流水板,就是只有板无眼,全体同学跟随范唱用手点着“板”学唱;

六、分句跟唱,老师在拖腔那里可以唱一句教一句,放慢速度演唱,并且要把拖腔的音唱清楚,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七、课堂小结:没想到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还比较浓,可能是因为比较好奇,并且对那些图片也感觉很好奇,唱起来也特别带劲,但还是很难掌握这个歌曲的风格。

第二课时:歌曲《蝈蝈和蛐蛐》、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教学目标:

一、在上节课的京剧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大家多了解一些京剧片断。

二、进行京剧的节奏练习,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点、难点:演奏锣鼓经《慢长锤》。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上节课的京剧《我是中国人》。

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和学唱京剧。

三、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四、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五、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老师可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六、再一起欣赏《京调》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七、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八、学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九、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十、老师当蝈蝈,学生当蛐蛐,并且要有表演的演唱; 十

一、分组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十二、分组进行表演,比一比哪组最具有表演力,评选出优秀表演小组。

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些京剧知识的学习,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喜欢唱这几首歌曲,希望以后还能多了解一些戏曲之类的音乐

第七课

教学内容:

一、歌曲《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二、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我的朋友在哪里》、《手拉手》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真诚的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互助的意义。

重点、难点: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并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好朋友,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在音乐中一起来找找好朋友;

二、首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音乐,呆会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做游戏;

三、这首歌曲同学们可能在小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听到过,今天我们就一起听着音乐来找找自己的朋友,被找到的朋友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个非常友好的动作,好吗?

四、老师先配合音乐做示范,然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找自己的好朋友,并且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如何交朋友;

五、游戏结束后,引入歌曲《手拉手》;

六、先认真聆听歌曲范唱,练习歌曲中的集体拍手节奏;

七、边听音乐并且在中间加入节奏;

八、讲解切分节奏,然后老师唱谱,同学们加入歌词;

九、请同学们找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乐句,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会歌曲;

十、老师有感情的范唱,学生拍节奏; 十

一、老师和学生分句演唱;

十二、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们对歌曲基本上掌握了,请唱得好的同学上台带领同学们一起演唱歌曲。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音乐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告诉学生们如何交朋友,培养学生们的交友能力,尤其是对于平时不怎么和同学一起玩耍的同学,通过这节课也能和同学们手拉手一起玩耍了,友谊地久天长,告诉同学们要学会珍惜友谊。

第二课时;聆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歌曲《可爱的苹果》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只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家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二、通过学唱歌曲,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心情。 重点、难点:培养孩子们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社会是个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只要每个人献出一点点爱心就会变得更美好,下面一起来欣赏这首《让世界充满爱》。

二、书上的歌词和范唱完全是两首歌曲,这需要给学生打出正确的歌词;

三、歌曲反应的什么内容? 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四、歌曲的风格是通俗的还是其他类的歌曲?通俗歌曲在节奏上和演唱上有什么特征?

五、跟着音乐一起学学旋律;

六、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有一群初二的学生们,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创作了这首词,以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七、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并跟着音乐划拍指挥;

八、学唱歌曲,学生一起唱谱;

九、以崇敬的心情、稍快的速度唱曲调;

十、鼓励学生自己也学会创作;

课堂小结: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并且培养学生的爱心,只要每个人献出一点点爱心,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八课

教学内容:表演《盼红军》、表演《编花篮》聆听《牡丹之歌》、《花之歌》 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表演《编花篮》;聆听《牡丹之歌》

教学目标: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掌握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民歌音乐和自己风格,今

天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河南民歌《编花篮》;

二、认真聆听范唱;

三、讲解装饰音,唱出其效果;

四、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五、尤其是要唱出歌曲的地方风格,认真聆听老师的范唱;

六、请同学们进行表演唱,看看哪个小组表演的最好,最有感情和音乐表现力;

七、设问: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牡丹),哪位同学见过牡丹,可以描述一下吗?

八、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欣山《牡丹之歌》;

九、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男高音演唱)

十、轻声地哼唱音乐;

课堂小结:请同学去搜集自己家乡的民歌,并且学会演唱,下次来一起表演表演。

第二课时:表演《盼红军》 聆听《花之歌》

教学目标: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与特点,欣赏外国乐曲,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重点、难点:掌握四川民歌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河南民歌,一起来复习一遍,今天我还要和大家一起来学唱一首四川民歌《盼红军》;

二、认真聆听歌曲,可以请四川的学生上来带领大家一起用四川方言念念歌词;

三、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四、老师把难点唱给大家听听;

五、按照节奏念歌词;

六、以小组为单位,并用自制乐器进行伴奏表演;

七、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位外国作曲家作曲的关于“花”的乐器,你能从乐曲中闻到花香吗?

八、认真聆听音乐,并将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录下来;

九、每段的主奏乐器都是由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来吗?如果听出来的话,就做出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十、完整的欣赏乐器;

课后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关于“花”的音乐,了解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关于带“花”字的歌曲大赛,分为男女两个小组,同学们很感兴趣,也唱出了不少关于“花”的歌曲。

六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第6篇

编写:

执教: 教 学 内 容

学唱《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重音记号“>” 教 学 目 标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台湾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 材 分 析

1.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

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乐曲首先以主题旋律的最后4小节为引子,乐队齐奏:然后出现了完整的主题:贯串于主题的前半拍休止的弱起节奏,使音乐更显活跃,富有动力。这一主题通过配器的变化反复一次。这一部分的副题,节奏较为舒展,旋律线条作上下回旋,富有歌唱性。巧妙的是,副题开始的两个音与主题起始相同,但节奏增长,使主、副题之间衔接自然:在主题再次反复后,进入抒情、优美的中段,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欢乐、酣畅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2.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

歌曲基本上由两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采用较短的句式,旋律的重复以及切分和八分休止的节奏,显得活泼、轻快。这里看似对景物的描绘——艳阳、白云、七色彩虹,采用写实的手法,实质上是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们纯洁无邪的快乐心情,同时也为第二段中虚拟的“七彩桥”作了铺垫。

第二段是歌曲表现的主题所在,以化实为虚的手法倾吐了孩子们企盼祖国统

一、渴望友谊交流的强烈愿望。旋律的前半部分包含两个气息悠长的句子,每句为8小节:

后半部分则采用了第一段中后半部分音调的素材,活泼、轻快,情绪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3.歌曲《拍手拍手》

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4.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精炼,含意深刻,它表现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音调为主,上下句对称,节奏生动活泼,明朗的音调表现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欢乐心情。每句句末都采用了“”节奏型,突出了“手”、“走”二字,表达了与太阳共牵手,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充满着信念。第二乐段运用合唱的形式,明亮的大调式曲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唱出了“阳光,阳光”情绪热情而又奔放,“”节奏型再现,使全曲风格统一,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五拍的时值再一次突出了“走”字,情绪更为坚定。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拍手拍手》;音乐知识与练习。 第二课时: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第三课时: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拍手拍手》;

音乐知识:重音记号“>”及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拍手拍手》。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 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

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奏一奏、听一听、唱一唱:(竖笛)

(2)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声部曲调。(把全班学生分为二个声部学唱。学唱时开始可以放慢速度,当音准、节奏有把握时逐步恢复速度。)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三、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1.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2.结合歌曲《拍手拍手》的实践,掌握重音记号。 (1)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2)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 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四、练习: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三、 欣赏《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四、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

5.学唱 “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

五、结束。 听曲出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阳光牵着我的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阳光牵着我的手》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2)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 (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合唱部分学生分声部唱一次)。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竖笛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

一、二支竖笛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

二、三乐句二声部。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 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三、结束 听曲出室。

第二课 跳起来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教 材 分 析

1.《马刀舞曲》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 2.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

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

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

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

3.钢琴曲《小步舞曲》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乐曲为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  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接着音乐又趋平静: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 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

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

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

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第二课时: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 聆听《小步舞曲》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 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4.如能放一段录像(宫廷小步舞曲场面),配合乐曲,效果一定更佳(再次聆听)。 5.“舞曲”体裁说明。

6.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 表演《我和提琴》 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三、下课

听曲离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1.学唱歌曲《我和提琴》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

一、

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2.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3.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4.将《平安夜》3/4拍改写成3/8拍。 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2.复习2/

4、4/

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 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

4.结合《我和提琴》的演唱,学习3/8拍。

5.通过把3/4拍《平安夜》改写成3/8拍,巩固这一音乐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

1.谈话导入:新疆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2.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欣赏乐曲。

3.学生讨论——新疆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新疆节奏的风格。 4.再欣赏一遍。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手鼓。

6.全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为钢琴独奏伴奏。 7.小结:这是一首反映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表演《跳吧,跳吧》

1.图片导入:出示新疆儿童歌舞的图片。 设问:图中儿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在做什么? 2.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不信你试试——欣赏歌曲范唱。 3.大家说说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范唱曲调,大家看着歌谱。

设问: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5.师生讨论。

答案:一个“2”(re)一个“5”(sol)。

教师提示:我们学过上行、下行,那么re与sol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平行。

6.放慢速度,划着2/4拍指挥图式,每人自选一句即第1-4小节或第5-8小节,有困难举手,老师过来教。唱会了就停止划拍指挥动作,说明你会了。 7.请自学第1-4小节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进行二句接唱。 8.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9.填入歌词歌唱(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

10.表演《跳吧,跳吧》,请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合着歌声即兴舞蹈。(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间的可能,可以表演数次,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新疆地区载歌载舞的风格。)

11.小结: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12.结合本地区舞曲跳一跳、唱一唱,进行相互交流。 

第三课 家乡美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聆听《故乡是北京》(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教 材 分 析

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战士对乡土的热爱,更寄寓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展现了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

歌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前乐段的四个乐句句式为3+3+4+4(小节),均为八分休止的弱起,使四个乐句承接紧密,欲止不能,一气呵成,表达了战士热爱家乡的深情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后乐段的旋律舒展流畅,回旋起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歌曲的中段速度加快,节奏鲜明,带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战士手持钢枪,巡逻在山路、河边,英勇地守卫国土的勃勃英姿。

最后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中后乐段的音调,再次倾吐了学习红军,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

3.合唱《东方明珠》

东方电视明珠塔座落于上海浦东,濒临黄浦江,是一座由11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球体组成的独特建筑。

塔高468米,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塔上有旋转餐厅及观光厅等。入夜,明珠塔华灯齐放,色彩缤纷。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但见灯火灿烂,流光溢彩。东方明珠塔确如黄浦江上升起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的一颗宝石,她代表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歌曲从轻弱柔美的合唱声中开始。旋律平稳并缓缓上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水波轻轻托起,并冉冉升上蔚蓝苍穹。在两小节过门后,由女声独唱,中间插入了女声伴唱,表现了欣慰、自豪的感情。当唱到“母亲,母亲,请把明珠镶嵌你的华冠„„”这两句时,令人感受到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接着,速度转快,在节奏活跃的间奏后,女声独唱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节奏扩展一倍,由“”变为 “”,气氛热烈,表现了人们喜庆胜利的欢乐心情和再创辉煌的坚实决心。这一部分将独唱外,还加入了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4.歌曲《杨柳青》

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

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5.歌曲《大雁湖》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第二课时: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第三课时: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杨柳青》、《大雁湖》。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杨柳青》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 2 3 4 5 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表演《大雁湖》 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

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

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

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东方明珠》;“唱唱自己家乡美小小音乐会”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东方明珠》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声乐演唱形式 1.独唱

童声:童高音、童低音。 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合唱

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

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 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编写: 执教: 教学目标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教材分析

1、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宫廷和贵族常乘坐张灯结彩的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除四周簇拥着装饰华丽的船舟外,往往还有载着宫廷管弦乐队的船尾随其后,奏乐助兴。德国音乐家亨德尔时任英宫廷乐长,曾为这样的节庆活动写过《水上音乐》组曲。这里介绍的一首乐曲是亨德尔为英王乔治一世即位而举行的庆典所写。它是组曲中的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乐曲采用三段体(ABA),快板,3/2拍。主题A带有鲜明的号角性特点,辉煌而灿烂,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本曲具有这些特点。

乐曲的引子显示了模仿水波的伴奏音型:上下微微波动的旋律线在这一音型的伴随下,合着水波的节奏进行,仿佛小船上的人们轻轻地摇动双桨,划破了静如镜面的河水。这条旋律线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移动,显得十分平静。随后,波浪型的旋律线波幅增大,渐渐移高,小船的摇晃感增强了。随着旋律的展开,音乐的情绪也逐渐高涨。随之而来的又是开始时平稳恬静的旋律,但在后两乐句时,旋律先作直线上行,这是乐曲中的高潮,然后缓缓落下,进入尾声。音量渐渐转弱,模仿水波的音型绵绵不断,宛如小般远去,载着歌声、桨声消逝在河湾尽头。

歌曲《船歌》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开始两个乐句为齐唱,波动起伏较大的两个乐句用三度和声演唱。接着是采用模仿的复调手法:这个主题先由弦乐奏出,接着圆号与小号先后重复主题旋律的前半部分,然后乐队合奏主题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加强了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中间部主题B主要由弦乐奏出,调式转为b小调,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诙谐曲性质,与主题(A)的庄严宏大形成色彩的对比:最后,主题A再现,在雄壮的号角声中结束本曲。

2、作曲家介绍

 亨德尔(1685~1759)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著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3.管弦乐《船歌》

本曲原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尾声也使用复调手法,先由次女高音唱出,女高音紧随其后:尾声的“啊”则由女高音先唱出,次女高音作应和,最后融合在一起,歌声渐弱而结束全曲,非常富有意境。

4.歌曲《小螺号》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4小节,曲调规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贯穿于四个乐句之中,紧凑的节奏使得旋律明快而富于弹性,情绪欢快跳跃。第

三、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重复变化,尤其是第三乐句句中的七度大跳,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盼望阿爸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每句的尾音音调拉长,使人感到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曲调从“6 - 5 -3 -0”逐渐下移。最后结束在“1”音上。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5.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合唱部分为短小的副歌,开始的两个小乐句采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双桨、轻舟前驶的情景。最后一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变化再现,

使音乐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小螺号》;聆听《划船歌》。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表演《小螺号》

1.情景导入: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 2.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3.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3)填上歌词唱歌。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

有风格、特色。

4.学习伴奏。此项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竖笛,也有过去学习口风琴的实践,可以视班级实际水平情况灵活处理。

(1)竖琴记号说明:这一记号表示这行乐谱用乐器演奏,但不规定乐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

(2)先熟悉节奏型,尤其是后半拍起拍可能有困难,教师多示范、多指导。在弄清节奏的基础上再奏乐,先慢速,先与钢琴配,然后再过渡到与人声配。 (3)配伴奏可以采用小组与小组结对,这样有别于大面积质量提高,在训练时切忌找少数几个人,这样大部分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奏乐。 5.表演歌曲。

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集体(齐唱、领唱)要显示群体合作,个人(独唱、领唱)要发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知识:上滑音、波音记号

1.上滑音记号记于音符右方(如3)表示从该音起音调向上滑,没有固定落音。

2.波音记号记于音符上方如唱作。

3.以上两音乐知识结合歌曲《小螺号》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单独进行理论讲解。

聆听《划龙船》 1.民间风格导入。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2.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 A.口令;B.演唱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初听《划龙船》。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

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效益。 4.复听《划龙船》。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

一、整齐。

5.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每组要选出一位“指挥”担任“领唱”。 6.表演展示。各组出一位评委委员组成评委会。 合着音乐,各组同时表演,评委打分。

(评分标准:气氛紧张热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动作整齐。) 7.评委点评,宣布评比结果。

8.分组设计自选(自定)劳动项目,编创节奏及号子。 9.展示表演,评委点评亮分。 10.小结:中国民间“水上的歌”。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图解:

(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2.问题研究:比较研究。

(1)齐唱与独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齐唱与合唱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水上音乐》;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水上音乐》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设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

(2)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3.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 (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4.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

(教师可用教材中的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 5.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船歌》;学唱《让我们当起双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 新课 聆听《船歌》

1.音乐形象导入:听乐曲引子部分。

设问:这音乐片段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像这是怎样的形象?

2.揭题: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管弦乐《船歌》。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4.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讲解波浪形进行。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 5.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复听管弦乐《船歌》,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

7.这首作品的原作是女声二重唱,听听二重唱的演唱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主要是描绘爱情的情节,在教学时不必讲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下二重唱的演唱形式。) 8.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

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9.小结:这两部作品是外国音乐家表现的“水上的歌”。 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1.时代歌声导入: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2.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范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3.再次聆听歌曲。

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4.学唱曲调:

往往稍有印象的老歌,唱的准确性较差,所以为了学好这首经典的少儿歌曲要认真学好曲调。

(1)用2/4拍的指挥划拍法来唱准曲调的节奏,重点是弱起节奏、后半拍起唱等。开始时应放慢速度,在准确、稳速的基础上再提速。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及分句处的换气。

(2)学唱可分两个部分,分开学习,先齐唱部分,后合唱。必需在一部分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部分。可分小组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3)注意曲调进行的走向与声音的力度强弱成正比例,使声音有起伏,更形象地表达“荡”的情景。

(4)二声部合唱,要告诉学生做到唱自己声部听另一声部曲调,要取得声音的协调和谐。在曲调和谐的基础上用“呣”音的发声唱,进一步取得和谐的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曲调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歌唱。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边学唱、边听录音范唱,要求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4)深入其境,有想像、联想的,有感情的演唱、处理歌曲。

6.自编伴奏表演歌曲。 创作歌曲的练习

1.完成二首短曲的曲调填充创作。

2.从现有的素材来分析应该是大调式或宫调式,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

3.根据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 4.学生以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 5.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彼得与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我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少先队员彼得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现在就让你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有一天清晨,少先队员彼得打开大门,到草地上去,这一段彼得的音乐主题是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树枝上的小鸟见彼得走来,它高兴地叫道:“这里一切多么安静呵!”这一段是用长笛演奏的:接下去,又是描写静谧清晨的旋律。彼得的主题和小鸟的动机再次出现了一下。

一只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很高兴,因为彼得出门时忘记了关大门,她说:“这一回我可以到池溏里洗个澡了。”小鸟见到鸭子,便从树枝上飞了下来,它对鸭子说:“你不会飞,还算什么鸟呢!”鸭子回答道:“那你会游水吗?”

刚说完,鸭子就“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鸭子、小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空中,互不相让地争论着

。突然,一只猫慢慢地走来,它是用单簧管的低音来表现的:猫在想:“这只小鸟,还吵架呢!让我把它捉住。”于是它向小鸟扑去。彼得发现了,他急忙喊道:“呵„„当心,”小鸟听到声音,立即飞到树上去了。鸭子生气了,“嘎嘎”地叫着:猫绕着树转圈,他想:树这么高,就是我爬上去,小鸟也会飞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爷爷出来了,他对彼得没打招呼就独自来到草地感到很生气。因为那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狼怎么办呢?彼得不同意爷爷的看法,他说,少先队员是不怕狼的。但是,爷爷还是固执地把他拉回家去,并且把门给锁上了。彼得刚回到家里,一只大灰狼就出现在草地上。

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上,三支圆号突然响起了狼的主题:这阴森的旋律,不协和的和弦塑造了一个凶狠诡诈的狼的形象。猫立即窜到一棵树上。鸭子还没发现,待它刚一上岸,就被大灰狼追上,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了。这里,是用三支圆号来表现狼的凶残,大提琴演奏悲伤的音调,是表现鸭子惨遭不幸。猫仍旧蹲在树上,小鸟在另一个树枝上,狼在树下转来转去,用贪婪的眼光望着它们。 彼得发现了,他取来一根绳子,做成一个套,趁狼没注意,偷偷地爬到树上。他轻轻地对小鸟说:“你飞下去,围着狼转,但要小心别让它抓住你。”于是,小鸟在狼眼前飞呀,飞呀!惹得狼很生气,却对它毫无办法。彼得偷偷放下了绳套,一下子把狼的尾巴给套住了,狼拼命挣扎,那绳扣却越来越紧。

正在这个时候,猎人来了:彼得在树上喊道:“别开枪!狼已经被我和小鸟捉住了。请帮助我们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吧!”这时候,出现了彼得的主题。接着是胜利的进行曲。彼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一次是由圆号演奏的。后面跟着猎人、爷爷和猫。爷爷虽然高兴,可他还在嘟囔:“现在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彼得没能捉住狼„„那又会怎样呢?”小鸟在人们头上飞来飞去,高兴地叫道:“我和彼得是好朋友,请你们看看,我帮他捉到了什么。我们能不神气吗?” 请你们再仔细地听听,那鸭子还在狼肚子里“嘎嘎”乱叫呢!原来,狼刚才吞食得太急了。它没有咀嚼,就把它整个地吞进去了。所以,那鸭子还活着呢!弱奏表示人们抬着狼远去。最后,用急速而有力的音乐结束全曲。 2.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 1 2 3 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1 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的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la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

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歌曲《红蜻蜓》

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第二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

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彼得与狼》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红蜻蜓》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

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第六课 风景如画

编写: 执教: 教 学 目 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 材 分 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乐曲在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中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地奏出一段旋律:这个旋律以“3”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不失平衡安详。

在先行显示出乐曲主题的引子之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笛子奏出上述旋律,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另一个旋律:与两个旋律末尾相同,它们之间并无太大的对比。随后再运用不同的配器将音乐重复一遍,造成音色的变化。 乐曲第二部分的句首,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对比,加上诸种乐器的加入,使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中的动物鼓起劲,放声地歌唱。 在主题再现后,音乐突然安静下来,旋律的流动变为持续的长音并作半音上行,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气氛。很快这种安静被打破,以上的音示又全部重复出现,只是在演奏的乐器及声部的配置上有所不同。由于弹拨乐器加强,低音部加重,使森林显得更为热闹。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乐曲中各段旋律出现的顺序为: (重复一次)乐曲的作者不详。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

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快板速度的8小节引子为呼应式的上、下句式,好像是鸟儿对答。一只鸟儿在呼唤:“这儿树荫多凉快,快来!”另一只小鸟应答着:“哦,我来了!”笛子以历音()、颤音(tr)的技巧,形象地表现了鸟儿飞翔和对答的情景。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了活泼、欢快的主题:通过吹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与鸟鸣声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鸟语化的旋律既具有造型性,又具有音乐性,可谓独具匠心。

这一部分就以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递减和衍生展开,演染出喧闹、热烈的气氛。中间部分在轻快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特有的技巧模仿各种鸟鸣声:鸣叫声以及抖翅、亮羽等各种声态和动态,在这里展现得惟妙惟肖,酣畅淋漓,好一幅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美妙图画!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尾声在全曲的最高音“”音上作颤音延伸,紧接着戛然而止。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在人们耳畔久久回荡。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 歌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第1-16小节)节奏和旋律明快,尤其是第

3、第4小节附点四分音符及第11小节的切分节奏运用,更使音乐富有动感,生动地描绘了小溪流水欢乐奔流的形象。紧接着第二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与前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情绪转为热情而舒展,歌曲的结尾处的“啦”节奏欢快、跳跃、富有特点,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使人仿佛看到了潺潺流水、奔流不息,带着祖国的骄傲,汇入大海的生动情景。

4.歌曲《茨黎花》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3/4拍、G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旋律以“la”为主音作波浪式进行。时高时低,起落有致,优美抒情。第一乐句的落音是主音的下方四度音“mi”音上,第

二、四乐句则都落在主音“la”上,这样就使歌曲的羽调式特征十分明确。第三乐句为全曲的高潮。使用了全曲的最高音,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第二课时: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森林的歌声》;学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森林的歌声》 1.标题导入。

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 是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什么歌声?

请你想像一下?

2.要知道答案,请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3.讨论:有多少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试试你的耳朵灵敏度。 4.复听《森林的歌声》。

要求:看着教材中的三段谱例,①、②、③把乐曲的结构按顺序排列记录下来。 5.交流听后的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6.试试我们也来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可以自由结合制作音响,表现风景如画的大森林。

表演《小溪流水响叮咚》

1.联想导入:我们每年春游、秋游,或假期随父母去旅游,在田野、山谷一定见到小溪流水,尤其是山谷中的小溪流水。你联想一下他们的歌声,请你模仿一下:

2.朗读《小溪流水响叮咚》歌词,要有感情、有诗意。以拟人化的第一人称角色来朗诵。

3.根据歌词词意,画一幅简笔图,几笔勾画,这幅图要有意境。有兴趣的下课再

加工。(学生在作画时,教师播放歌曲录音二~三次,并巡视学生的作画,挑选优秀的作品。)

4.展示

一、二幅优秀的画,并由作者(学生)自己讲解作品,尤其是借景抒情对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爱心。

5.歌曲范唱(学生在作画时听过几次,已基本熟悉)。

6.学唱歌曲:

(1)用2/4拍指挥图式学唱曲调。学唱时在教师指导下,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学唱第一乐段,其中第11小节可以改为“”,这样就避开切分奏(切分节奏在五年级学,因此在这里不必讲)。第二乐段的学唱,注意弱起,用指挥图式学唱,就能迎刃而解。在学唱曲调时,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画面构图有意境地、有想像地唱曲调,句段分明,形象鲜明。

(2)在曲调熟练、有感情唱好的基础上,填上歌词。要求吐字清楚带有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歌唱。7.表演歌曲。

有层次地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型。以烘托优美抒情的情绪,描绘风景如画的意境及借景抒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荫中鸟》;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荫中鸟》 教学基本要求 1.音响直接导入。

欣赏《荫中鸟》中间部分的片断(各种鸟鸣声的片断),以激发听全曲的欲望。

设问:你听到什么动物鸣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揭题: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生活热爱之情。

3.聆听《荫中鸟》。要求听完后,说说你的想象及乐曲所描绘的画面。你听到多少种鸟在鸣叫?你能模仿吗?

4.设问:你回忆一下,还听过哪首乐曲中出现过鸟鸣的形象? [三年级(上)《空山鸟语》,三年级(下)《森林中的杜鹃》„„]

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动物。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地球,也是为了人类生存、爱护自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茨黎花》;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茨黎花》

1.民歌音调导入:

这一曲调从风格上听是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的民歌音调。 2.欣赏歌曲《茨黎花》范唱。

设问:“茨黎花’的红色象征什么? 3.学唱曲调:

(1)范唱曲调:要求学生听教师范唱,每人边听边用3/4指挥图式打拍。 (2)讲解附点二分音符。

设问:二分音符的形状?附点在音符中的作用?附点四分音符的形状与时值?从以上三个问题复习中引入讲解附点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的形状X-·,在简谱中习惯都用X--来表示。

(3)教师范唱歌曲前8小节,学生看谱并划3/4指挥图式,找出附点二分音符。 4.学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流畅。

5.借景抒情,深情地演唱《茨黎花》表达布依人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 自由命题创作活动 

1.以本单元四首作品为例,或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可截取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创作中的片断。)

2.效游中有许多活动可以作为题目命题。命题不宜太大。教材中的例子有鸟叫声、哨子声、脚步声、口令声组成。命题为《效游路上》或《出发》等。 3.可以运用打击乐器、中西乐器及自制的非正规乐器以及录音设备,计算机软件,下载网络中的音响等进行创作。

4.可以以小组形式,也可以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创作。

总之不论形式,手段,放开你的想像进行创作,去表现你的意图与设想。 5.空白的方框供你在创作中画图谱,不够自己添纸。 6.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指导。 7.交流展示,集体评价。 选择结束音填入曲调

1.分别先将两曲调识谱,唱连贯流畅,并自然地分别将“”或“1”作为结束音填入试唱。从感觉上你认为哪音更通顺有结束感。适时教师可示范启发。 2.第一曲是《三套车》片段,结束为“”

上一篇:六年级英语下册二单元范文下一篇:林权纠纷调解工作总结范文